矿工的作业环境条件特殊、根据矿产种类、生产所在岗位以胶矿井规模和技术先进程度等的不同,工人接触的职业危害也有较大的差别。但一般都常包括有噪声、振动、高温、高湿、粉尘及有害气体等。这些有害因素主要是在长期的接触中,通过皮肤粘膜、呼吸道或神经系统等作用于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和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使机体受到损害。
振动和噪声
在工业生产中,振动和噪声的来源很多。矿工受到这两种职业危害的刺激,主要来自凿岩、采矿过程使用各种风动电动工具及坑道中运输用的电动矿车等。由于机械振动是噪声的主要来源,故接触振动的工人往往同时也受到噪声的刺激。在一定条件和程度下,振动和噪声都可损害人体,而且两者的联合作用使机体受到的危害将更加严重。
生产性粉尘
在许多工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常有各种粉尘产生,称为生产粉尘。尤其是矿工,可能接触的粉尘种类很多。主要有:矽尘、石棉尘、煤尘、各种金属矿物尘及混合粉尘等,可因矿工从事开采的矿种和作业岗位不同而异。在矿山开釆中,凿岩、打孔、爆破、坑道掘进、采矿、装卸及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可产生大量粉尘。粉尘为影响矿工健康的重要职业危害因素之一。
长期吸入某些粉尘可引起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称为尘肺。粉尘的化学成分直接影响对机体的危害和程度,特别是其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从事各种矿山开采的凿岩、坑道掘进等工人,如果长期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可以发生矽肺,是尘肺中发展较快,病情最为严重的一种。在慢性的职业病中,矽肺的发病率相当高,影响劳动力最为严重。
接触石棉矿工人可致石棉肺,为硅酸盐尘肺中的一种,在我国矿工职业危害中也占一定的地位。
不良气象条件
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和日照等。矿工接触的不良气象条件主要有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等。前两者受后者的很大影响。潮湿的深矿井内,气温可达30°C以上,相对湿度达85%以上。
此外,矿工较多的时间从事地址工作,接受日照较少,也对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我国高原地区辽阔,资源丰富,建设任务繁重,人群进入高原、开发高原是时代的需要。高原与平原地区相比较,气候因素有很大不同,大气压低、氧气不足、寒冷、干燥和阳光辐射强等。这种特殊环境因素,对人体的生理影响较大,有如下一些:
引起机体缺氧
高原空气比较稀薄,大气压低,氧分压也低,从而使人血氧饱和度减低,血液运送氧能力下降,引起组织缺氧,发生高原反应。机体为了增加氧的摄取量,发生代偿性反应,包括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等。由于呼吸过快,二氧化碳呼出过多,造成血液酸碱平衡失调,发生血碱过多,甚至碱中毒。
导致食欲不振
缺氧引起胃肠道反应,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症状,从而使进食量不足。据报道,高原缺氧条件下,摄食量最好的也只能满足机体需要量的65%;最差的只能达到35%。因此,膳食摄入量下降,会出现多种营养缺乏症,继而使人体健康状况变坏。
人要承受寒冷、干燥及紫外线的照射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寒冷对人体的影响越突出。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随海拔增高而减少,使人显得干燥。高原空气稀薄,日照强,同时紫外线辐射也增强,可对人体产生多种有害作用。
地球南北半球的气温,因太阳辐射能量从低纬度向两极的递减而下降。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属于地球高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如黑龙江兴安岭一带,一年中气温在 10°C以下的冬季长达8个月之久。最低温度,咍尔滨接近零下40°C,满洲里接近零下 50°C。居于高纬度地区工作的人、极地探险考察者、冷库作业人员等,均属高寒条件 下的工作者。
长期以来,人们所关心的是如何保证寒区人员有高度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健康 水平。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改善保温措施,包括防寒服的使用、室内取暖和运输工具取暖等。与此同时,调整膳食中的营养素比例,也是提高人体耐寒能力的因素。所以,对低温环境下作业人员的饮食调养应高度重视。
人在低温环境作业时,其生理功能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主要有以下数种:
皮肤血管收缩
皮肤遇冷时血液由体表向体内各部位转移,内脏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和皮下组织温度下降,使皮肤散热减少,散热量可减少1/6〜1/3 ,这是人体自身的保护性反应。
心血管反应
心率略有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轻度上升,呼吸略加快。
皮肤的竖毛反应
该反应俗称“鸡皮疙瘩”。
内分泌增加
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甲状腺增加甲状腺素,促进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代谢。
寒颤
寒颤反应个体差异大,大多数人若着衣较少时,受冷刺激不久即发生寒颤。据报道,20分钟寒颤,机体产热约增加3〜4倍,体温上升0.6°C〜0.8°C。这时,肌肉中三磷酸腺苷(ATp )的使用量大增,食物营养成分氧化加速。也有少数人,因皮肤脂肪层较厚,即使穿衣较少,也不一定发生寒颤。
机体在寒冷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后,就能逐渐适应。此时,由寒颤产热转为非寒颤产热。适应期非寒颤产热时,正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机体对正肾上腺素的敏感性提高,能持续产热,使总代谢率增加。
热能消耗增加
人从平原进入高原的初期,发生代偿性反应,使基础代谢消耗能量增加;一般性活动,能量消耗也增加。据报道,初进入高原,如果从事的劳动强度和海平面相等比已适应高原环境者能量消耗为多,第五天热能消耗量增加3%〜5%,第九天增加17%〜35%。并且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大,热能消耗也增加得越多。
糖代谢增强
研究发现,人进入高原时,糖原分解和异生作用加强,葡萄糖利用增加,这说明糖代谢增强。不论进入模拟高原环境或实际高原,人体进食高糖饮食都能提高缺氧耐力。
将进入高原人员分为两组,一为高糖膳食,一为低糖膳食,两组比较,前者呼吸气体交换好,一为高糖膳食,一为低糖膳食,两组比较,前者呼吸气体交换好,肺泡氧分压高,动脉血氧分压高,动脉血氧饱和度也高。从人体三种主要产热营养素效果看,也说明人在缺氧环境下,食入高糖比食入高脂肪、高蛋白质有利。
蛋白质分解增加
人在高原缺氧初期,一方面食欲不振,摄入食物总量大减,随之摄入蛋白质量也不足,另一方面,因高原条件使机体蛋白质分解增加,合成减少,出现负氮平衡。如果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则负氮平衡可以得到纠正。机体在高原缺氧适应过程中,为了提高血氧饱和度,逐渐发生代偿性反应,表现为红细胞数增加、血红蛋白增加、血球容积增大及毛细血管增多。这些变化均说明,蛋白质营养在高原缺氧适应过程中的作用。
维生素摄入不足和消耗量增加
由于高原作业者食欲减退,使维生素摄入不足,而代偿和适应反应又使维生素消耗量增加。所以,高原易发生维生素不足而使缺氧耐力下降。很多维生素对高原缺氧的适应均有利,如维生素A、Bl、B2、C、pp、B6、Bl2、E及叶酸等。
维生素Bl糖代谢中起作用。我们每天从谷类、豆类、水果、糖果、纯糖或淀粉等食物中得到了糖。这些糖被分解为葡萄糖,最后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的能量可供机体使用。
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常会接触到高温环境,如炼钢、炼铁、铸造、锻造、金属冶炼、生产陶瓷、生产玻璃、印染、炎夏运输或田间劳动等。
人体在高温条件下,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首先表现在胃肠功能方面:在高温作用下,人体消化液分泌量减少,致使消化能力减弱。有人观察到,在高温条件下,胃排空加快,使进入胃内的食物,在尚未获得基本消化的情况下即被排至肠道,不利于充分消化吸收。高温环境可降低食欲,常与消化液分泌减少及口渴有关。因为口渴时,饮水中枢兴奋,使摄食中枢受到抑制。
在高温、高湿或强辐射的特殊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体内会出现产热大于散热的现象,使热量在体内聚积,当超过人体耐受的限度时,便会发生中暑。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循环衰竭型、高热昏迷型、热痉挛型及日射病型等四种类型。按中暑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及重症中暑三级。欲减少中暑的发生,重在预防,即改善劳动条件、供给合理饮料和营养、预防性体格检查等。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微粒,飞扬在生产环境中,较大的颗粒在短时间内好沉降于地面,较小的颗粒长时间地悬浮在空气中。在空气中呈悬浮状态的尘粒,就叫做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大都含有二氧化硅(矽),含硅量在5%以上时,对工人健康危害最严重。游离的二氧化硅是石英的主要成分,约95%的矿物和岩石都含有石英,因此接触矽尘的行业及造成空气中含矽尘的工种非常多,归纳如下:
采矿业
金属矿(金、锏、铁、锌、锑矿等)及非金属矿(云母、氟石、桂质煤等)的釆掘中,接触矽尘的工种有凿岩工、风钻工、扒装工、放炮工、支柱工、选矿工、运输工等。
矿石及岩石的加工业
接触矽尘的工种有破碎工、磨粉工、过筛工、包装工、运输工等。
耐火材料业
在原料准备、成型、焙烧等过程中,接触矽尘的工种有破碎工、粉料工、拌粉工、运料工、矽砖工、镁砖工、高铝砖工、粘土砖工、烧窑工等。
玻璃制造业
在原料的准备等过程中,接触矽尘的工种有破碎工、磨粉工、过筛工、配料工、拌料工、制坯工、出料工等。
陶瓷及搪瓷业
在原料的准备、碾碎、加工、磨细等过程中,接触矽尘的有粉碎工、粉料工、过筛工、配料工、拌料工、制坯工、磨光工等。
铸造业
接触矽尘的工种有碾砂工、混砂工、铸件工、砂轮清理工、砂箱整理工、运输工等。
其他
开凿隧道、开山筑路、水利建设、国防施工、地质勘探等行业,接触矽尘的工种有爆破工、风钻工、破碎工、装料工、运输工等。
在高分散度和高浓度的矽尘环境下工作,如果劳动条件不好,又无个人防护知识,久而久之,就可能得矽肺病。
体育运动,不仅对肌肉骨骼系统有影响,而且对身体其他系统,特別是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也有影响,还能使全身的代谢活动增强。运动员和经常锻炼的人,心肌增厚,心跳有力而次数减少,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脏功能明显改善。
有资料说明,在大运动量训练的初期,体内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肌球蛋白和红细胞新生的合成代谢亢进及应激反应对激素、神经和体液调节等适应性反应的需要,使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并发生运动性贫血。由此,大运动量训练,往往可造成运动性贫血。所以,对运动量大的耐力性项目的男运动员、女运动员及生长发育期的运动员,应定期进行血红蛋白检查。
剧烈运动时大量的血液流向肌肉,胃和身体其他部位供血相应减少,故饭后运动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运动员如不注意饮食制度,饥一顿,饱一餐,或运动中大量吃糖,运动后马上大量喝水、进食,长此以往,就会罹患胃病。
剧烈运动时,人体大量出汗,会丧失很多的水和盐等,严重时会导致水盐代谢失调。运动后不可马上大量饮水,这不仅要考虑到水对胃的影响,还因为大量的水被吸收入血液后,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再者,在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后,由于脂肪参加了代谢,肝脏常发生脂肪漫润,这种现象又会影响糖原的合成过程。如果运动员不注意对饮食中脂肪摄入量的控制,或者突然停止运动,便可引起血脂升高、肥胖、高血压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研究证明,运动员的这种脂肪代谢变化,比一般人要容易得多。
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由于他们正在生长发育时期,长时间负荷过重,可使未完成的骨化点提前消失,或因姿势不当等原因而引起脊柱畸形。
在训练和比赛中,由于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时过分紧张或其他原因,运动员还可能出现各种关节、韧带扭伤或其他外伤。
总之,负荷过重,不注意饮食制度,会给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些应该引起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们的高度重视。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处于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如果身体的体温过高或者是过低的话,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是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如果出现长时间的体温过高,一般是会烧坏人的大脑,引发很多的并发症,但是如果身体长时间处于一个低温状态,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影响?
低温对人体的影响
1、容易疲劳
每下降1℃,酶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疲倦。
2、免疫力降低
当体温每降低1℃,白血球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低体温的人,在季节更替时刻比较容易感冒。
3、自主神经功能及激素平衡受到影响
低体温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让荷尔蒙失去平衡,所以女性月经不调或有经前综合症,可能与此有关。
4、基础代谢率下降
低体温不易消耗热量,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肌肤变差。体温每下降1℃,基础代谢量会减少12%,消耗吃进热量的能力就会变弱,所以就算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也容易发胖。
5、血液循环变差
低体温的人,手脚等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得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
低温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一是,引起局部冻伤,这与人在低温环境中暴露时间长短有关;二是,产生全身性影响。人体在低温环境暴露时间不长时,能依靠温度调节系统,使人体温度保持稳定。但暴露时间较长时,中心体温逐渐降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如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等,接着出现头痛等不适反应。当中心体温降到30~33℃时,肌肉由颤抖变为僵直,失去产热作用,严重的将会发生死亡。长期在低温条件下劳动(如冷冻库工人)易引起肌痛、肌炎、神经痛、神经炎、腰痛和风湿性疾患等。
低温环境中锻炼对人体的影响?
1.低温可使肌肉僵硬,黏滞性提高。因而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暴露的身体部位还容易造成冻伤。
2.由于寒冷而穿着的保温的服装可使动作不便,并增加了运动的额外负担。
3.低温可使可兴奋组织(如:神经、肌肉和腺体)的兴奋性降低,也可使酶的活性降低,这都会对运动产生不良的影响。
4.低温可引起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加强,增加氧耗。穿着湿衣服在有风的天气中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时的耗氧量,要比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同样强度运动的耗氧量高15~20倍。耗氧量增多是由于寒战造成的。
5.在低温环境中运动,会使最大摄氧量下降。在冷水中游泳会使反应运动能力的最大摄氧量的峰值显著下降。因为水中的热传导能力比空气中大25倍左右。
6.如果环境温度过低,可使体温下降。体温下降会引起血氧离解度降低,因而加重运动中的组织缺氧。
密闭环境
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分为通风管和航行及密闭航行两种,通风管航行时可将外界空气送入各舱室,在密闭航行时潜艇处于完全密闭状态,这时舱室得不到新鲜的空气,而人体代谢、设备运转以及食物烹调又不断产生各种气体成分。
电离辐射
为了使舰艇能在海上较长时间航行,出现了核动力舰艇,核动力虽可使舰艇续航力增加,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核放射防护的问题。在建造时核动力舰艇都有完备的防护设备,使核辐射剂量控制在不致引起辐射损伤的范围内。而与常规动力的舰艇质、维生素等物质代谢受到影响。
高温
在现代舰船上大都有空调设备,使居住舱等舱室温度可维持在较舒适的环境。
然而机舱厨房等产热设备集中的舱室,舱室温度可达40〜50°C。在高温环境中未习服的人们,可丧失较多的水、矿物质、维生素及含氮物质。
上面提到的这些环境条件,有的在陆地上也能遇到,但在陆地上人们只在工作环境中遇到,离开了工作环境也就离开了这些环境条件,是间断地受到环境影响,而航海时这些因此是持续不断地作用于人体,这是在营养保证时特別注意的。
必须补充维生素供给
航海人员在船上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工作,尿中维生素Bl、B2、B6、维生素C及尼克酸的排出量均降彳氏,这说明体内这些维生素缺乏。供应普通饮食不能满足航海条件下人体对上述维生素的需要,可发生维生素缺乏症。给海员补充复合维生素丸或强化食品后,尿中维生素排出量可维持正常。
因此,航海时应以强化食品等方式,增加维生素补充,每日不应低于以下数值:维生素B12毫克〜2.5毫克、维生素B22毫克、维生素B62毫克〜3毫克、尼克酸20毫克及维生素C100毫克〜150毫克。
适当限制脂肪
据调查,多数航海人员的脂肪摄入量为115克〜130克,占总热量的31.1%〜35.2%;有的甚至达151克,占总热量的38.4%。摄入脂肪量多的航海人员,其血中胆固醇也较高,一些航海人员的血清胆固醇平均值达164.5毫克/100毫升,已接近正常值高限166毫克/100毫升。所以,对于生活水平高、活动量少的航海人员来说,脂肪的摄入量应适当限制,以不超过30%为宜。
人类长期生活在天然电离辐射的环境中,各地的放射性强度(本底)不同,估计每人每年可受到0.001戈瑞(100毫拉德)以上的内外照射。我们日常生活中接受的某些医疗,照射,如体检胸透一次,可受到(0.258〜5.16)X10-4/千克(0.1〜2伦)以上的外照射。这些都不会使人引起放射性损伤。因为这样低的辐射剂量,健康人都能自然地适应。
放射性物质自发地释放出各种射线,其中有甲(α)、乙(β)、丙(γ)三种射线和中子(η)是主要的。它们的性质和穿透能力不同,对机体的作用方式各异。丙种射线和中子穿透物质的能力最强,可引起机体外照射损伤。如放射性物质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及伤品进入机体时,甲种、乙种射线则起主要作用,因为它们有很强的电离作用,可引起内照射损伤。如乙种射线作用于皮肤,可引起“一线烧伤”。
内外照射损伤均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损伤仅发生在意外事故或误服放射性物质时。平时多见的是慢性损伤,即慢性放射病。
慢性放射病,是指机体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受到低剂量的照射,损伤累积直至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慢性放射病主要发生在从事外照射工作者中,因防护条件差和违反操作规定而致病。
多数病人有头昏、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易激动、心悸、气短、食欲减退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其中乏力、头昏、头痛、睡眠障碍等出现最早,常见地血象的变化之前。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
慢性放射病人造血系统改变的特点,是外周血液的变化早于骨髓的变化。一般又以白细胞变化较早,血小板、红细胞的改变出现较晚。白细胞的数量变化有三种类型:白细胞数超过正常值的增高型,白细胞在正常值上下波的波动型和白细胞数低于正常值的减少型。其中,增高型少见,减少型多见于受照射剂量较大者。
还可表现生殖功能改变和物质代谢的异常。内照射放射病发生较少,一旦发生,除了神经衰弱症状较明显外,常见四肢、胸骨、腰椎等部位的疼痛。由于,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的选择性分布和蓄积,造成慢性内照射的选择性损伤,如放射性锶、铯、镭进入机体后,选择性地分布在骨组织内,故可引起骨痛、骨髓造血障碍、骨坏死及骨肿瘤等;放射性钍、钼进入体内后,选择性分布在肝脏,可引起肝炎、肝硬变、肝癌等;放射性碘选择性分布于甲状腺,可引起甲状腺为、甲状腺肿瘤等。
化学物质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是用处非常大的,因为化学物质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当中所必不可少的元素,随着现代人们的科技水平段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物质被人们发现,例如,对二氯苯就是一种用处非常大的物质,经常用于各种生产活动,但是,对二氯苯对人体有害吗?
“对二氯苯”对眼睛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致肝、肾损害。人在接触高浓度的“对二氯苯”时,可表现虚弱、眩晕、呕吐。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确认,“对二氯苯”对动物致癌,对人类可疑致癌。
另外,2006年1月1日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17-2005号文件,明确规定了防虫蛀剂的标准,其中技术内容5.1规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萘或对二氯苯”。
不少人曾反映在使用含“对二氯苯”的樟脑丸时出现过眼睛刺痛、呕吐、眩晕症状。
有专家明确指出,这种樟脑丸要慎用。普通消费者要按说明书上标明的单位使用剂量来投放樟脑丸,一般以衣柜中的体积为计量单位。如果超剂量使用这些产品,气味太浓,人体吸入量过高,可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则应禁止接触这类物品。
支招:防蛀防霉还有这些好办法
除了使用这种人工合成的樟脑丸,衣物防蛀防霉还有更好的办法吗?答案是肯定有的。
可以将肥皂切成小块,用小布袋装好,夹放在衣服中,蛀虫就会绕道而走;也可以将花椒用布袋装好,夹放在衣服中,也能起到防虫的作用。
喜爱喝茶的人可以将干茶叶装入纱布袋,或用报纸、宣纸包一包,分散摆放在衣柜的每个小角落,不仅能吸湿除味,还环保低碳对人体没有副作用。
家里有报纸的朋友,可在衣柜底部铺上报纸,甚至在衣柜门内侧贴上报纸也行,因为报纸不仅能吸湿防霉,其油墨味道还能驱虫。
说起丙二醇这种化学试剂,可能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其实丙二醇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围是相当广的,特别是女性朋友,经常使用的化妆品中就含有丙二醇。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都非常强,经常使用含有丙二醇的化妆品,自然担心可能对健康产生的影响。那么,丙二醇对人体有害吗?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吧。
在化妆品中来说是安全的,因为含量很低,只是作为一种溶剂成分
不知道丙二醇安全性最早来自于何处,但貌似现在部分消费者确实对丙二醇安全性有认知,有消费者认为其可能导致皮肤刺过敏,有的甚至会认为会致癌。其实这类对丙二醇安全性的判断是片面不准确的。丙二醇纯原料是有一定对皮肤的刺激性,但纯原料对皮肤的刺激性不仅仅是丙二醇有,更多...其它很多原料,像很多表面活性剂,防腐剂,香精等等,都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特别是敏感性肌肤,各种原料都有可能引起过敏或刺激,哪能单怪丙二醇一个原料?
但用在化妆品中并不是是100%添加丙二醇的,一般含量在1%~10%左右,丙二醇并不属于化妆品禁用物质,也不是化妆品限用物质。市场上有相当多的产品中是含有丙二醇的,也还没有哪家大型跨国公司在禁用丙二醇。
丙二醇的功效
1.保湿剂
保湿机理与甘油同,但没有甘油那么粘腻
2.抗冻剂
降低水的结晶点,使产品在零下的温度时也不容易冻住以免产生稳定性问题。
3.促渗透剂
丙二醇作为促渗透剂使用,使产品中的功效成分能更好地透皮吸收。通常与油酸或氮酮一起复合使用,应用也比较广泛
丙二醇的应用
1.丙二醇用作树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和破乳剂的原料,丙二醇也可用作防冻剂和热载体。
2.丙二醇是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的的重要原料,这方面的用量约占丙二醇总消费量的45%左右,这种不饱和聚酯大量用于表面涂料和增强塑料。
3.丙二醇用做载体溶剂;湿润剂;保湿剂;抗结剂;抗氧化剂;组织改进剂;表面活性剂;稳定剂;增稠剂;面团调节剂;乳化剂;调味剂;赋形剂;加工助剂。GB2760~96列为食品加工助剂。
丙二醇主要用于各种香料、色素、防腐剂的溶剂,香草豆、焙炒咖啡粒、天然香料等的萃取溶剂。糖果、面包、包装肉类、干酪等的保湿、柔软剂。亦可用作面条、馅芯类的防霉助剂。在豆乳中添加0.006%,可使加热时风味不变,制成洁白有光泽的包装豆腐,油煎则体积膨大。
4.丙二醇是杀菌剂苯醚甲环唑的中间体。
5.丙二醇作溶剂,可将防腐剂、色素、抗氧化剂等难溶于水的食品添加剂溶解于其中,再加入食品;有较强的吸湿性,对食品有保湿和抗冻作用。我国规定可用于糕点,最大使用量为3.0g/kg。
6.丙二醇.用作气相色谱固定液、溶剂、抗冻剂、增塑剂及脱水剂。
7.作为药物载体、颗粒药品用剂。可作为化妆品中保湿剂,软化剂,溶剂等。烟草行业中可作为烟用香精、烟草保湿剂、防腐剂等.
现代生活中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能够通过人力手段来制造各种先进的物质,例如,二氯甲烷就是一种现代生活中常用的物质,广泛用于工业领域,是必不可少的工业原材料。但是,这种物质具有腐蚀性和毒性,对人们的健康来说是不利的,下面就来看看二氯甲烷对人体的危害大吗?
二氯甲烷,dichloromethane,分子式CH2Cl2,分子量84.93。无色透明液体,有具有类似醚的刺激性气味。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是不可燃低沸点溶剂,常用来代替易燃的石油醚、乙醚等。
毒性:二氯甲烷属低毒性,有麻醉作用,可引起呼吸和循环中枢麻痹,可引起肺水肿;二氯甲烷虽属低毒性,但进入人体遇热和潮湿可分解出盐酸、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剧毒的光气,加重对人的危害。生产中缺乏有效防护措施或泄漏可经呼吸道、皮肤黏膜和消化道进入机体导致急慢性中毒。人体中毒后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轻症为恶心、呕吐和头痛,严重者可导致肺水肿,心律不齐。呼吸停止,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严重脑水肿者出现癫痫抽搐、躁狂、昏迷、肝肾功能损害。
本品有麻醉作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人类接触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如果二氯甲烷直接溅入眼中,有疼痛感并有腐蚀作用。二氯甲烷的蒸汽有麻醉作用。当发生严重的中毒危险时应立即脱离接触并移至新鲜空气处,一些中毒症状就会得到缓解或消失,不会引起持久性的损害。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沐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