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老年人吃什么更养生

2019-10-12 │ 夏季老年人吃什么更养生 老年人冬季养生应吃什么

心血管病人吃什么好 9种食物让老年人更健康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超高,尤其趋于老龄化,家里老人需要注意了,进入冬季容易犯心血管疾病,应该多关心一下老人,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心血管疾病的知识,以及哪些食物可以预防心血管病呢?

心血管疾病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给躯体供氧和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等)。简言之,心脏是通过从躯体收集乏氧血液,并将其泵入肺,在经过充分气体交换后,心脏将富氧血液泵到全身组织器官来完成其功能。

心脏的功能

每次心搏包括舒张期(心脏各腔室松弛充盈血液)及收缩期(心腔收缩泵出血液)。两个心房一起收缩和舒张,两个心室也一起收缩和舒张,但心房与心室的动作是不同步的。

下面简单谈谈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过程。首先,来自于躯体的乏氧而富含二氧化碳的血液通过两条最大的静脉(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当其充盈后,将血液推入右心室。然后,经过肺动脉瓣,右心室将血液泵入肺动脉进入肺脏。在肺脏内,血液流经广泛分布于肺泡周围的细小毛细血管床,并与肺泡内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后者通过 呼气排出。随后,这些富氧血液通过肺静脉流入左心房。医学上,将右心-肺-左心房循环称为肺循环。当左心房充盈后,将这些富氧血液推入左心室。然后,经过主动脉瓣将血液泵入全身最大的动脉--主动脉。这些富氧血液将供应全身除肺脏以外的所有器官组织。

心血管疾病吃什么好

心血管病人吃什么好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改善,很多人都进行大补,但却不知道给自己补出病来了,只是还没有发作而已,这种隐匿在身体里的疾病非常多,下面来看下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及心血管疾病吃什么好?

玉米

玉米富含脂肪,其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有助于人体脂肪及胆固醇的正常代谢,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积,从而软化动脉血管。

西红柿

不仅各种维生素含量比苹果、梨高24倍,而且还含维生素芦丁,它可提高机体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等体内垃圾,保护血管弹性,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苹果

苹果富含多糖果酸及类黄酮、钾及维生素E和C等营养成分,可使积蓄体内的脂肪分解,对推迟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作有明显作用。

海带

海带中含有丰富的岩藻多糖、昆布素,这类物质均有类似肝素的活性,既能防止血栓又能降胆固醇、脂蛋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茶叶

含有茶多酚,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增强红细胞弹性,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经常饮茶可以软化动脉血管。

大蒜

含挥发性辣素,可消除积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有明显降脂作用,是主治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的良药。

洋葱

含有一种能使血管扩张的前列腺素A,它能舒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减少血管的压力,同时洋葱还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含硫氨基酸,可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的活性,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的功能。

茄子

保护心血管、降血压,茄子含丰富的维生素p,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有软化血管的作用,还可增强血管的弹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对防止小血管出血有一定作用。

三七

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心血管疾病,经常食用,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并可预防高血脂症高血压、中风、心血管等疾病,是心血管类疾病最佳保健食品

防治心血管疾病食物

山药绿豆羹

将山药洗净,刮去外皮,切碎,捣烂成糊状备用。将绿豆淘净后放入沙锅,加水适量,中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煨至熟烂成开花状,调入山药糊,继续煨煮10分钟,离火后兑入蜂蜜,拌和成羹即成,早晚分食。可以清热解毒、益气降压,主治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

山药决明荷叶汁

山药60克,决明子15克,荷叶30克(鲜荷叶半张)。将山药洗净,轻轻刮去外皮,剖成条状,切成小丁块或捣烂成泥糊状备用。将荷叶洗净,切碎,放入纱布袋中扎口,与决明子同入沙锅,加水,用中火煎煮15分钟,调入山药糊或山药丁,继续以小火煨煮10分钟,取出药袋,收取滤汁即成,早晚分服。本品可以补益肝肾、滋润血脉、降血压,主治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

山药虾皮糊

山药洗净,刮去外皮,切碎,剁成糜粉状,放入碗中备用。锅置火上,加清水适量,中火煮沸,加入洗净的小虾皮、黄酒、葱花、姜末,继续煨煮10分钟,加入山药糜糊,拌后煨煮至沸,加精盐、味精、五香粉搅和即成,早晚分食。可滋润血脉、固肾降压,主治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近年来,心血管相关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心脑血管硬化、中风等等各种与心血管密切关联的疾病与日俱增,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体,40岁以上的人患心血管病的占57%,而患者的年龄也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人们因工作生活压力、饮食不当、运动偏少等原因也早早就出现了心血管受损的症状。心血管疾病正悄悄进入到大多数家庭,全国的患者人数已达2亿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了我国国民健康的第一杀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月刊,邮发代号:46-288)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是我国唯一的心血管病防治最新资讯科普杂志,广大群众均为读者对象,以推介最新医治资讯,提供有效康复对策为宗旨,由中国卫生部、中华医学会数十位顶尖级的权威专家组成顾问和专家委员会,联合全国数百家医院的中西医临床主治医师,提供一线的医治方法和康复措施,从而使人们远离心血管疾病,重拾心血管健康,获得良好的健康生活。

随着气候的转暖,有的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心脏对由静止期到活动期的负荷量增加一时不适应,加上有的老人对活动量掌握得不好,活动量过大,容易诱发心绞痛或心梗

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因此,患有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发生。风心病患者,尤其要注意保暖,一旦有气管炎等细菌感染要及时吃药控制。

通风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密闭的场所、装有中央空调房间的要经常通风,即使气温比较低,也要保持每天开窗2次,每次10分钟以上,利于空气流通,增加空气流动,减少细菌、病毒形成气溶胶在空气中的密度。

适量运动

春季户外运动肯定要增加,但要注意适度,尤其老人家早晨锻炼要以心脏能承受为度,不要做强度大的运动。包括出门买菜、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如果在路上发作了,不要忍着走,要及时停下缓过气来。

另外,住高层又没电梯的老人,更要注意上述几点,歇一歇,避免供氧不足,加重心脏负担

心脏疾病的症状

心脏疾病没有单一的特异症状,只是某些症状能提示心脏病存在的可能性,但当几种症状同时出现时,常能得出几乎肯定的诊断。医生首先通过病史和查体进行诊断。然后通过实 验室检查来确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帮助拟定治疗计划(见第15节)。然而,有时严重的心脏病患者,甚至在疾病晚期也可能没有症状。常规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而就诊时亦可能不会发现这些无症状的心脏病。

心脏疾病症状包括:某种类型的胸痛、气促、乏力、心悸(常提示心跳减慢、增快或不规则)、头晕目眩、晕厥等。然而,出现这些症状并非必然存在心脏病。例如:胸痛可能提 示心脏病,但也可发生在呼吸系统疾病和胃肠道疾病。

疼痛

心肌不能获得足够的血液和氧(称为心肌缺血)以及过多代谢产物堆积都能导致痉挛。常说的心绞痛就是由于心肌不能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而产生的一种胸部紧缩感或压榨感。然而,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这种疼痛或不适感的类型和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有些患者在心肌缺 血时,可能始终没有胸痛发生(称为隐匿性心肌缺血)。

如果其他肌肉组织(特别是腓肠肌)不能获得足够的血供,患者常在运动中感到肌肉紧缩感和乏力性疼痛(间歇性跛行)。

心包炎(心脏周围囊腔的炎症或损伤)所导致的疼痛常在病人平卧时加重,而在坐位或前倾位时减轻,运动不会使疼痛加重。由于可能存在胸膜炎,故呼吸可能会加重或减轻病人的 疼痛。

当动脉撕裂或破裂时,病人出现剧烈锐痛,这种疼痛来去匆匆且可能与身体活动无关。有时这种病损可能发生在大动脉,特别是主动脉。主动脉的过度伸展或膨隆部分(动脉瘤)突然出现渗漏,或者内膜轻度撕裂,血液渗漏入主动脉夹层。这些损害可导致突然的严重疼痛。疼痛可发生在颈后、肩胛间区、下背部或腹部。

左心室收缩时,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一组瓣膜可能会脱向左心房(二尖瓣脱垂),这种病人有时可出现短暂发作的刺痛,通常这种疼痛位于左乳下,且与体位和活动无关。

气促

气促是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是液体渗出到肺脏中肺泡间质的结果,称为肺充血或肺水肿,类似于溺水。在心力衰竭的早期,气促只出现在体力活动时。随着心衰的加重,轻微活动时也发生气促,直至静息状态下都出现气促。卧位时液体渗到整个肺脏,而站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液体主要分布在双肺底部,故心衰病人卧位时发生气促或加重而站立位时症状减轻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病人夜间平卧时发生的气促,站立后可减轻。

气促不只见于心脏疾病,罹患肺部疾病、呼吸道肌肉疾病以及影响呼吸过程的神经系统疾病亦可出现气促。任何导致氧供与氧需失衡的疾病或状态,如贫血时血液携氧不足或甲亢时氧耗过度等,皆可致患者气促。

乏力

当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时,活动期间流向肌肉的血液不足以满足需要,此时患者常感到疲乏与倦怠。但这些症状常难以捉摸,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患者常通过逐渐减少活动量来适应或归咎于衰老的表现。

心悸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心跳没有感觉。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剧烈活动后,甚至正常人亦会察觉到自己的心跳非常有力、快速或不整齐。通过脉搏触诊或心脏听诊,医生可以证实这些症状。心悸症状是否属于异常,取决于对如下问题的回答:有无诱因、是突然发生或 是逐渐发生、心跳频率、是否有心律不齐及其严重程度等。心悸与其他症状如气促、胸痛、乏力和倦怠、眩晕等一道出现时常提示有心律失常或其他严重疾病存在。

头晕和晕厥

由于心率异常、节律紊乱或泵功能衰竭导致的心输出量减少可引起头晕和晕厥(见第23节)。这些症状也可由大脑或脊髓疾病引起,甚或没有严重的病因。如长久站立的士兵因腿部肌肉活动减少影响血液回流心脏,可能会出现头晕。强烈的情绪波动或疼痛刺激神经系统也可导致头晕和晕厥。医生必须鉴别心源性晕厥与癫痫,后者由大脑疾病引起。

总结:以上是为大家写的心血管病的知识,对心血管病有了进一步了解了吗?多关注些老年人,冬季容易犯病,老人平时要多加注意锻炼身体,让疾病远离我们。

ys630.COm精选阅读

心血管病人首选的几种水果


心血管疾病是高发疾病,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于身体健康不利,而且也会导致死亡。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吃什么食物对心脏好,下面的这些水果是不错的选择,可以有滋补的作用,来看看这些水果的介绍。

木瓜:

含十七种以上氨基酸及多种营养元素,能软化血管。

柿子:

柿叶含大量VC,具有降压、保护心血管作用。柿子中含维生素较一般水果高,对于心脏病、心梗、中风都大有益处。柿子中含有的一种酚类的化合物,可以预防动脉硬化,同时也可以起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作用,可以经常吃。

杏:

食用杏仁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西瓜:西瓜汁富含VA、B、C和蛋白质、葡萄糖、果糖、蔗糖酶、谷氨酸、瓜氨酸、精氨酸、苹果酸、番茄色素、磷酸及钙、铁、粗纤维等,这些营养物质对于预防高血压有好处,还能有降低心脏疾病的作用,对于强心有一定的好处和功效。

猕猴桃:

含十七种以上氨基酸、果胶、鞣酸、柠檬酸、黄酮类物质,含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尤其Vc和硒含量丰富,长期食用,对于降三高有好处,而且也可以缓解心绞痛。对于出现的心血管一些症状来说有很好的改善的作用,而且也可以预防心肌缺血。

草莓:

富含维生素和果胶物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溢血有很高临床价值,三高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可以经常吃草莓,对于降低胆固醇有一定的好处。

柑橘:

在水果中,柑橘含抗氧化成分最高,可预防血栓形成。经常食用,对于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来说有一定的保健的作用和效果,对健康有帮助。

关于心血管病人适合的一些水果,上面介绍了相关的内容,这些食物对于保护心肌,强心有一定的效果和好处,还能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日常生活中这些食物是可以经常吃的,对于身体健康有好处。


保护心脏 预防心血管病的食物


中老年人高发的心血管疾病一直是人们很担心的问题,而且这类的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都是比较高的,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保护心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些食物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吃,来看看这些食物的具体的介绍和小常识。

猪心

猪心性平、味甘咸,有养心补血、安神定惊之功。富含蛋白质和较多钙、磷、维生素等成分,猪心含有的脂肪是比较少的,而且具有以形补形的作用,对于加强心肌功能有好处,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鸡蛋

鸡蛋性平味甘,具有滋阴润燥、补气养血、定惊安胎等功效。不仅富含蛋白质和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而且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还含有能增强和改善记忆功能的卵磷脂,而且经过试验研究发现了,鸡蛋对于清除体内多于的胆固醇来说有一定的好处,而且也可以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于保护血管来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每天鸡蛋食用不能超过两个。

葡萄

葡萄性平味甘酸,具有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等功效。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对大脑神经具有补益和兴奋作用;因含铁和钾量高 (尤其是葡萄干),补充丰富的铁质以及钾元素,可以有改善贫血和保护心肌功能的作用,对于强筋骨,补气血有一定的好处和功效的。

关于保护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些食物,上面都介绍了相关的内容,这些食物虽然比较常见,但是营养物质比较多,对于降低胆固醇,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心肌功能,保护心血管来说是不错的选择,所以说这些食物是可以经常吃的。


3步最佳治法治心血管病


引言:心血管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困扰着很多人的健康,中医提示,有效的心血管病治法才能尽快减缓疾病,那心血管病怎么治?3步最佳治法

第一、缓解症状,首当其冲

通常我们所说的防止心血管疾病主要指冠心病,预防要从控制危险因素开始,主要的危险因素有“三高一吸”,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吸烟,首先应该选择能够有效控制三高的药物。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要从一级预防开始,就是指预防要从控制危险因素开始,如五福心脑清软胶囊里的精制红花油中含有的亚油酸能防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积,作为一级预防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成份。药品中的亚油酸与食品中的亚油酸不同的是,药品自封入胶囊起,没有接触空气的机会,氧化少,保证了药品的有效性。五福心脑软胶囊,同时含有冰片成分,具有芳香开窍的作用,可以缓解病人不舒服、胸闷胸痛的一些症状。

第二、毒副作用,尽量避免

心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病,不能完全治愈,需要终生用药,尤其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杨主任说,有些药物虽然表面上缓解了症状,但是以缩短寿命为代价的,这种治疗上本末倒置的表面现象,无法达到延长病人生命的目的。所以在药物选择上,一方面要关注它的主要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它的副作用,尽量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

心血管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药物的选择上需谨慎,避免不恰当选择带来的严重危害。

第三、延长寿命,最终目的

专家指出,医学是以延长病人的寿命作为最终的治疗目的。以现在普通应用的维生素E为例,它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如果在平时的饮食结构里相对维生素E摄入偏少的,可以使用五福心脑清软胶囊,其中的主要成分维生素E可以保持心脏的年轻状态。

因此,治心血管病就要用对方法,心血管病怎么治,3步最佳治法就有效。

每天坚持走路竟能“走掉”心血管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近年来,罹患心血管病的人越来越多。一旦发生心血管病或者是心血管意外,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健康和生存质量都会受到打击。因此,积极防治心血管病尤为重要。

一提到心血管病的防治,除了必要时的药物治疗,生活干预也十分必要。所谓生活干预就是饮食要合适,同时患者还得多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中,运动被称为良医和良药。那么,如何运动可以防治心血管病呢?其实,简单的走路就能帮大家忙。

现代人很多人忙于工作,业余时间也喜欢跟手机一起度过。可以说除了睡觉时间,其他时间几乎都是坐着的。久坐不仅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还可能会引发某些疾病。如果是有心血管病的患者长期久坐,血液循环就会变得更为困难,这样就容易加重病情,甚至是引发严重的心血管意外。因此为了身体健康,减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心血管病患者最好不要每天久坐。

此外,为了保护心脏和血管,患者可以试试每天坚持走路。这样既能增强心肺功能,使心脏得到充足的氧气,还能增强心脏的跳动能力,加快血液的流动的速度,增加血管的弹性,从而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避免久坐,每天坚持走路锻炼就是一个良好的保健、促康复的方法。

心血管病患者如何有效地走路锻炼?

每天坚持走路是好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心血管病患者每天走路锻炼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1.走路锻炼要适量

走路对防治心血管病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有些患者一味地追求日行万步,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病情严重的患者,走路太多可能会加重病情。一般来说,每天走路锻炼半小时,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2.高血压走路要晚

除了运动量适中外,不同的心血管病患者的走路注意事项也不同。就高血压患者来说,由于清晨血压偏高,此时运动容易发生心血管意外,特别是天气寒冷的清晨,更是心血管意外高发的时候。因此相对来说,傍晚运动较为适合高血压患者。

3.冠心病走路要慢

冠心病如果运动不当,也可能会发生心血管意外,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冠心病患者在运动时也不宜大意,运动时应密切留意自己的心率变化,最佳心率是每分钟不超过170减去自己的年龄所获得的数值。同时,冠心病患者在散步时,步行速度一定要慢,以免诱发心律失常。如果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出散步一定要找个伴,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维生素 心血管病患者慎用


每天服用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但是不能用来治疗心脏病。

6月13日(北京时间6月14日)消息,本周五,医学专家公布一项最新研究:每天服用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但是不能用来治疗心脏病。相反,服用维生素可以使心脏病患者病情加重。医学专家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发现: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对心脏血管疾病没有作何保护效应。

美国俄亥俄州心脏病专家马克・佩恩(Marc penn)称,“维生素E对于冠心病患者无任何疗效,β-胡萝卜素的服用还会使冠心病病情加重。同时,人们应该认识到,要适度服用维生素。它只能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不能用来治疗心血管病患者,更不能用来治疗生命垂危的病人。”服用β-胡萝卜素可以导致0.4%的各种疾病死亡率和0.3%的心脏血管病的死亡率。而且没有明显迹象表明,维生素的补充会减轻患者的痛楚。佩恩和同事的这项研究发表在近期的外科医学刊物上。

佩恩还告诫临床手术不要使用β-胡萝卜素,因为服用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会带来诸多的负面效应。但是在临床手术中大多数医生还是推荐严重心血管患者服用。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医师可能用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来代替那些可以挽救生命的药物。“我们再不会使用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及含有其成份的药品做为预防治疗严重心血管病患者的首选药。”佩恩表示。

然而,在华盛顿营养学卫生组织(CRN)召开的业内会议中,华盛顿营养学卫生组织副会长约翰・哈彻斯克(John Hathcock)称,“本质上,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对人体健康是安全和有营养的。维生素有诸多负面效应是不负责任的医学分析。他们只是通过极端的话题和未经证实的建议来制造一些舆论。”

上下班走路不易患心血管病


.

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是关系到人体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想要预防心血管疾病,运动预防法必不可少。

最近,英国一项研究结果指出,走路上下班的人携带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比例更低。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美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45:282-288)上。该项目研究者、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安东尼·A·莱弗蒂表示,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也能降低肥胖程度与患糖尿病风险。

少开车对健康有益

在莱弗蒂的该项研究中,针对英国16岁以上的20458人进行数据调查,针对上下班方式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数据显示,开车上下班(包括打车)的人最多,占69%,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的占16%,走路上下班的占12%,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占3%。

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车上下班的人相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走路和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产生肥胖的风险都有所降低。在肥胖方面,与开车上下班19%的肥胖率相比,走路上下班的为15%,骑自行车的为13%。

另外,走路上下班和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换糖尿病的风险也比开车上下班的人更低,走路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也更低。

通过以上结果,莱弗蒂认为“减少开车上下班能够有效降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另外他还得出结论认为:“通过走路、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的方式将运动融入生活对个人健康有利。”

.

热门分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