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体如同是一台高度精密的仪器,任何一个部位出现了问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时候不是人们不想拥有健康,而是他们在做某些行为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掏耳朵就是这样一种看似平淡无奇的行为,当耳朵有异样的感觉产生时,大部分人的选择是随手掏一掏耳朵。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掏耳朵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很普通的小习惯,就像是人每天都要吃饭喝水一样,但有心人可能会发现现在很多人身上都带一串串的钥匙,而这些钥匙扣上往往都附有指甲剪、耳勺等之类的小物件。
这些物品的存在给人们带来的很多生活上的便利,但是也让人们养成了经常掏耳朵的习惯。有的朋友可能就发问了:“耳朵里那么脏,如果不经常掏一掏那怎么行呢?”其实他们不知道,耳朵是不能常掏的,如果没事就掏耳朵,那么很有可能会引发各种关于耳朵的疾病。
一、经常掏耳朵的危害
1、伤害耳道
其实对待耳朵完全不用像每天刷牙洗脸那样上纲上线,因为健康人的耳朵本身就具有自动清洁的功能。如果在掏耳朵时候运用的方法不当,那么很有可能会对耳道造成伤害。耳道毕竟不像其他长时间暴露在外界的器官那样拥有很强的适应性,当金属的耳勺进入脆弱娇嫩的耳道之中时,如果稍微用力,那么就会对内部的皮肤、血管产生伤害。
2、细菌入侵
相信大部分人的耳勺都不可能整天处于真空包装的状态之中,在平时的生活中,耳勺基本上会和钥匙一起待在人的口袋里,忍受着黑暗与摇晃。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细菌便会悄无声息的附着在它的表面上,当我们用这些满布细菌的耳勺来掏耳朵时,细菌自然而然会侵入到耳朵之中,从而引起感染等负面的情况。
2、影响听力
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都有学问,掏耳朵也不例外,直到现在还有专门从事掏耳朵的艺人活跃在街头。可以说如果没有专业的手法,那么很少有人能正确的清理耳朵。如果操作不当,将本应该掏出的耳屎推向了更深处,那么就会堵塞耳道,导致听力受损。
3、越掏越脏
大部分人认为肮脏的耳屎其实有一个学名叫耵聍,它不仅不会对耳朵产生任何的伤害,反而起着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因为当它存在于耳朵中时,可以有效的阻止外界的细菌、灰尘、飞虫等进入耳道,保持耳朵的清洁,同时它可以附着在耳朵内部的表皮上,保证其拥有一定的湿度。
4、导致耳漏
耳朵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敏感的器官,如何经常掏耳朵无疑会让人感到不适。再说总有一些朋友喜欢用一些奇形怪状的东西来代替耳勺,什么火柴棍、回形针甚至发卡等,这些物品不仅不能起到清洁耳朵的作用,而且还会导致耳垢堵塞。若是持续发展下去,那么还会造成耳聋、耳鸣、中耳炎等严重的情况。
二、如何正确掏耳朵
1、选择合适的工具
掏耳朵的最佳工具肯定是专用的耳勺,细小光滑的造型保证了它不会对耳朵内的皮肤产生太大的刺激,顶部的凹陷可以让它轻松的对耳朵进行清洁。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用铁丝、指甲等尖锐的物体来掏耳朵,避免对其产生伤害。
2、合理的频率
掏耳朵是可以的,但是频率一定要控制好,一般来说一周左右的时间可以掏上一次,不过也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环境都不尽相同,需要自己进行适当的调整。
3、加一些酒精
当耳朵感到瘙痒难忍的时候,其实不一定是耳屎太多造成的,此时可以棉签蘸一点家庭用的酒精,轻轻地对瘙痒的地方擦一擦,马上痒的感觉就会消退下去。只要在掏的时候不要太用力,以防酒精滴到耳道深处即可。
通过以上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频繁掏耳朵的危害以及正确掏耳朵的方法,大家知道掏耳朵本来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但是如果养成了经常掏耳朵的习惯,那么就会让好事变成坏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要注意掏耳朵的方式方法,避免耳朵受到伤害。
有的人耳朵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
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经常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长期掏耳朵的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我国自从废除理发师用剃头刀挖耳朵的做法后,外耳道乳头状瘤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另外,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厚度仅约0.1毫米,比纸厚不了多少,如果掏耳朵时稍不注意,掏耳勺就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耵聍平时借助人的头部活动、咀嚼食物、张口等动作多可自行排出,若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有可能渐渐结成硬块阻塞外耳道,形成耵聍栓塞,从而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甚至头晕等症状,遇此情况应到医院就诊检查,请医生治疗。
导读:掏耳朵,有些人成了一种习惯。但这些人并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习惯会使他们换上癌症。所以切记不要养成了没事就用发夹、指甲等掏耳朵……
掏耳朵,有些人成了一种习惯。但这些人并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习惯会使他们换上癌症。所以切记不要养成了没事就用发夹、指甲等掏耳朵的习惯,觉得这样很舒服,却不知这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里,引发疾病。
人体外耳道皮肤非常脆弱敏感,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有的人掏耳朵用力过猛甚至可能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发展成中耳炎,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聋。
此外,掏耳朵过频,会刺激耳道皮肤,容易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可以手术切除,但切除后极易复发,多次复发甚至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
别看耳屎名字不好听,其实它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挥发性,这种气味小虫不喜欢,也不适宜细菌生长,因而耳屎有阻止小虫飞入、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最好不要经常抠挖。
大部分人都喜欢没事的时候掏掏耳朵,觉得掏完耳朵以后特别舒服。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不需要特意去掏耳朵的,耳朵里面的脏东西可以通过我们走路震动等自行掉落。如果我们经常掏耳朵,在不经意间就可能碰到耳膜,这时候就会产生疼痛感,要及时停止掏耳朵,观察看有没有伤害到耳朵的其他部位,及时做好处理。
①可能是掏耳过度所致
经常喜欢掏挖耳朵的人,可能因为用力过度,或是掏挖的次数过于频繁,导致内耳损伤,引起疼痛。日常挖耳朵要格外小心,不要用力掏耳,建议平时用大小合适的棉棒或稍钝一点的挖耳工具进行掏耳即可,另外须知的是我们的耳朵其实有自我清洁的能力,无需经常掏挖,若觉得耳内耳屎过多的,可就医滴耳清洁。
②可能是外耳损伤引起
近期若是耳朵被什么撞到或是睡觉压迫到外耳等情况,也会导致外耳受伤引发疼痛,出现掏耳朵一碰到耳壁就疼的现象。一般这种外伤现象,如没有流血、过度红肿的话,无需处理,注意避免再次受伤的话,可自行痊愈;若是有流血、红肿的,需就医采取外伤的方法包扎处理。
③可能是患有耳部疾病引起
我们的耳朵会因为外耳道皮肤损伤或洗澡时及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被细菌侵入感染引发炎症,可能是外耳道炎或中耳炎,甚至是耳部肿瘤等病因出现的掏耳朵一碰到耳壁就疼的症状。
因耳部疾病出现的疼痛,除了掏耳会疼,其他时候即使不碰耳朵也会引发疼痛,患者要即使就医检查,诊断病情,对症治疗,例如患有外耳炎的话,早期用热敷、理疗、滴耳用药治疗的效果很好,切勿拖延病情。
④可能是患有其他病因导致
像是咽部疾病、牙齿疾病等也会导致耳朵疼的现象,因为这部分区域的神经是牵连着的,可因一种病症引发多处疼痛,若最近感冒或咽喉疼痛的,需留意神经性耳痛的病因。因其他病因导致的耳痛,需先到医院检查清楚具体的病因后,予以对症治疗,通常是治疗原发病为主,辅以局部止痛,处理诱发病因导致的挖耳疼痛。
耳道内有正常的痰液分泌,具有保护耳道粘膜的作用。它不需要每天呼气。你刺激痰液分泌越多,你就越舔。怎样掏耳朵最干净,指导意见:通常耳朵最好在耳道的第三个位置。如果你更深,你会感到痛苦。进一步深化可能打破耳膜。有许多方法可用于治疗,包括介入治疗,音频共振和负压氧疗法。临床效果非常显着。
①棉签能不能把耳朵掏干净:
棉签虽然很柔软,掏起来也很舒服,但是棉签在掏耳朵的时候容易把部分耳垢推向耳道深处,这样可能会影响到听力,甚至是损伤耳膜。
②用什么掏耳朵最好:
耳朵还是不要经常自己掏为好,如果真的身上忍不住了非掏不可的话,最好用医用棉签。因为相比其他的掏耳工具而言,棉签对耳朵的危害性是最小。最好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掏耳朵,以免损伤耳道造成感染,如果造成感染的话后果就无法预料了,也不要用火柴掏耳朵。
正确的处理方法:
用脱脂棉卷成棉签儿,轻轻地把耳垢清理出来。
用棉签,轻柔的在外耳道转动,耳朵朝下,这样耳垢就会自行的出来;尽量不要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如果耳垢很少的可以不用去掏,它自己就会掉下来,在掏的过程中,可以用棉签缓慢地揉,不能太用力,也不能伸进耳道太深,虽然棉签不一定能把耳屎掏干净的,但是也能掏出一部分来。如果耳垢的量比较大,那么就要用专门的工具来取出,千万不能自己胡乱的掏。
最好不要形成挖耳多的习惯,一般一周左右进行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环境中或者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根据自己情况掌握。如果耳垢太多又长期不掏耳朵的话,则有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个就比较麻烦了,自己就很难掏出来,应到医院让医生帮忙取出,取出后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耳道类的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相信很多人都喜欢掏耳朵,有的喜欢让妈妈给掏,有的自己动手,还有人比较谨慎,找医生给挖。那么有的人就会问这样的问题,掏耳朵会不会碰到鼓膜呢。想必这个问题也是大多数人都想知道答案的,因为耳朵是一个很脆弱的器官,而且很重要。下面是对于这一问题的详细解答。
误区1:鼓膜破了,一定会耳聋
正解:掏伤鼓膜,听力下降
坊间对鼓膜的认识是,一旦鼓膜破裂了,听力就没有了。其实并非如此,鼓膜损伤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相当平常的事情。很多人在掏耳朵时掏得太深,碰到耳膜很痛,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在鼓膜上戳了个小孔。鼓膜的功能是扩发音量、增强听力,它的破损甚至破裂只会影响听力,但不会完全导致失聪。一般人掏耳朵时不小心在鼓膜上弄破一个小洞,一般来说3个月左右就可以自行恢复的。
要提醒的是,不仅掏耳朵会捅破鼓膜,过大的音量、很重的一巴掌、打球撞击等原因都可能在鼓膜上震出小孔。例如有一个小孩在玩沙炮的时候震伤了耳朵,鼓膜上破了个洞,听力大大受损。
误区2:弄痛耳朵了,滴滴消炎水
正解:没有感染不要滴
就像眼睛干涩就滴眼药水一样,很多人耳朵一有问题就滴消炎水。殊不知,乱滴药水也可能带来炎症。
如果掏耳朵时,用干净的掏耳棒掏到耳朵痛了、受伤了,这种情况下一般不需要滴消炎药水。此时外耳道没有受到细菌感染,保持干爽洁净的环境。但滴了消炎药水之后,反而营造了一个潮湿温润的环境,更容易滋生细菌。
什么情况下可以滴消炎药水呢?当耳朵出现感染、流脓时,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滴消炎药水。洗澡时,最好别弄湿耳朵。可以用棉花团塞住耳朵再洗澡,棉花团湿了再换。
另外,每次在公共泳池游完泳之后,最好滴两滴消毒药水。因为公共泳池内内的水可能存在各种细菌。
误区3:耳朵觉得痒就掏
正解:可能是真菌感染
很多人都有定时清洁耳朵的习惯,特别是油耳的人,常常有油流出来,或者觉得痒,每过几天就掏一次耳朵。陈观贵对此表示,油耳和干耳是遗传的,没有办法改变。油耳的人一但感觉油流出来了,用掏耳棒清洁一下看得见的外耳道是可以的。不过,正常人的耳屎会自动脱落,一般情况下不会堵塞。无论是油耳还是干耳,清洁耳屎的频率大约一个月一次就够了。一来耳屎的生长速度没有那么快,二来耳屎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要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
我们的耳朵都有两节,外面的一节外耳道表层覆盖着皮肤,不小心碰到了也不痛。但里面看不到的一节表面是薄薄的黏膜,一碰就会痛。在清洁时,最好使用松软、干净的棉签,硬的掏耳工具,如挖耳勺,其实并不好。
陈观贵提醒,很多耳朵痒是由真菌感染造成的,经常用不干净的手掏耳朵、患有脚气病的人,都是耳朵感染真菌的主要人群。一旦感染了,最好及时到医院做检查。
掏耳朵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像吃饭一样平常,掏耳勺也就如筷子般家家户户都有。据考证,从商代古墓里就已经出土了两枚玉质掏耳勺,由此可见中国人掏耳朵的历史是多么的悠长,对于掏耳朵是多么的热衷,上自皇亲贵族,下自平民百姓都好这一口。
然而你知道吗?掏了这么多年的耳朵,你的方法可能一直都是错误的。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到底怎么掏耳朵才是正确的。
怎么掏耳朵才是正确的?
一开始我们就要打破一个常规,那就是你赶快让你家里的掏耳勺退休吧,因为它有可能在掏耳朵的过程中伤害你的耳朵。平常人家使用的掏耳勺材质多数是金属和竹制两种,就材质上来讲都偏硬,而不凑巧的是我们耳朵内皮肤又格外的薄、嫩,很容易被这些材质所伤害。
因此,棉签是最好的掏耳朵工具,但即便是使用棉签也要注意不要用力过大,否则也有可能戳破耳内皮肤。
另外,在掏耳朵的时候也需要非常小心。有部分朋友掏耳朵的时候喜欢探入耳朵内很深的地方,认为只有这让清洁才算彻底。如果你也有这样的习惯,那么赶快停止吧,因为这样做是有可能伤害鼓膜的,影响你的正常听力。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将棉签探入外耳道之后,沿着耳道轻轻的向外清扫,就像扫地一样,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垃圾”最后堆积在耳郭外。如果是从外往里清扫,那么最终“垃圾”就会堆积在耳道内,更难以清理出来。我们这里说的垃圾就是俗称的耳屎,学名叫做耵聍。当耵聍过多,而你又不停的往里推它,很有可能造成耵聍撞破耳膜,导致听力出现严重问题。
不要以为耵聍真的就是废物,其实它的作用还不小。它能够起到润滑的作用,还可以保护你内耳的各种组织结构。因此医学博士雷切尔·普利兹克就提醒我们,莫要想着将耵聍清理得一干二净,这样对你的耳朵健康没有好处。如果真的想清洁一下耳朵,那么可以将醋和温开水混合制成滴剂,然后用吸管沿着外耳廓滴四至五滴进入耳朵里,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清洁你的耳朵。
掏耳朵很平常,但是弄不好也会给我们造成健康上的威胁,所以掌握上述正确的方法非常重要。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在掏耳朵后感到不舒适,一定要到医院进行检查,让医生检查你的耳朵是否出现了问题。另外,想要彻底的清洁耳朵,一定要到有资质的医院,找医生帮你进行清洁,而不是自己莽干。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