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部养生中医学说

2019-10-12 │ 脚部养生中医学说 中医学在养生保健的运动

中医学揭开“梳头养生”奥秘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心静才是养生之本。古今的人们对养生有很多相关的劝谕和诗句,药物不能替代养生,只有观念和行动结合的养生才是有效的。如何避免走入有关中医养生方面的误区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医学揭开“梳头养生”奥秘》,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一首《水调歌头游泳》让很多人认识到毛泽东游泳养生的方式,但养生专家指出,梳头才是毛泽东所钟爱的养生方式。

主席钟爱梳头养生

据《毛泽东遗物的故事》记载,毛泽东喜欢梳头。1945年,毛泽东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在患病期间,毛泽东依然坚持工作。不过,他每天的梳头次数大大地增加了。他常用的梳子就摆在办公桌上,伸手可及。卫士们十分体谅他的痛楚,每当他停下工作小憩时,便马上拿起梳子为他梳梳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喜欢梳头的习惯一直未改。刚进北京城时,组织上决定给每位首长添置几套新衣服。工作人员趁此机会也为毛泽东采购了一些必需的日用品,其中就包括好几把梳子、篦子。此后二十多年里,毛泽东每逢工作后小憩时,总是叫上工作人员为他梳头。

毛泽东曾跟李银桥说,银桥,补脑有很多种法子呢。睡上一觉可以补脑,吃红烧肉可以补脑,你每天给我多梳几次头也是补脑噢!在李银桥为他梳头的时候,他告诉李银桥:银桥啊,梳头确实很舒服呢。经常梳头可以促进大脑血液循环,能把有限的营养首先满足大脑的需要。你给我梳一次头,就等于让我吃了一次红烧肉呢!

梳头养生奥秘

其实,梳头养生并非毛主席个人特殊爱好,中医学说对梳头养生早有研究。早在隋朝,名医巢元方就明确指出,梳头有通畅血脉,祛风散湿,使发不白的作用。而据史料记载,明朝养生学家冷谦,活了150多岁,他将一生养生之法整理为《修龄要指》一书,在书中提出了十六宜,其中第一宜就是发宜常梳。

依据中医的经脉学说理论,人体的经络,内联五脏六腑,外络肌肤腠理,气血调和输养都要靠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传导。经络遍布全身,气血也通达全身,发挥其生理效应,营养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其中,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这些经络或直接汇集头部,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因此头部又有百脉之宗之称。

中国第一部医学巨着《黄帝内经》认为: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也就是中医一直强调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如果经络受阻,气血不畅,身体就会出现病变。而梳头,就是通经络的一个有效方式。因此,不少保健和养生专家认为:通经络,勤梳头。

秋季养生勤梳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常章富教授指出:运用梳头养生保健、防病疗疾,是中医的一绝。对于平时压力比较大的都市白领来说,经常梳头可以缓解压力,畅通经气,改善血液循环,滋养头发、防止脱发,并能够缓解头痛、减轻疲劳。

养生专家表示,随着秋季的到来,天气环境、人体机能等都在发生变化,春夏的时候腠理开泄,阳气蒸腾;而到了秋天,阳气收敛,腠理闭合,此时更应该注意秋季的保养,一方面要补益精血,另一方面要通经活络,勤梳头不失为一种秋季的养生方式。

Ys630.com相关知识

中医学饮食养生方法


现在的人们很注重养生方面的问题,我妈妈还特地关注了很多养生的公众号,有时候还打电话告诉我一些养生的东西,我在想这个上面的知识是不是真的有用呢?还有就是我比较相信医学,我想知道有没有医学饮食养生相关的知识呢?

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因而,新陈代谢功能活跃,生命力强,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大,抵御致病因素的力量就强。

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

,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这是益寿、抗衰的关键。因此,在进食时应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同时,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对防老抗衰是十分有意义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充分发挥饮食的防老抗衰作用尤其重要。很多食物都具有防老抗衰作用,例如:芝麻、何首乌、茯苓、葡萄籽、核桃、枸杞子、龙眼肉、蜂皇浆、山药、人乳、牛奶、甲鱼等,都含有抗衰老物质成分,都有一定的抗衰延寿作用。经常选择适当食品服用,有利于健康、长寿。

饮食有节,就是饮食要有节制,即进食要定量、定时。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所谓早饭宜好,是指早餐的质量,营养价值宜高一些,精一些,便于机体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尤以稀、干搭配进食为佳,不仅摄取了营养,也感觉舒适。午饭要吃饱,所谓“饱”是指要保证一定的饮食量。当然,不宜过饱,过饱则胃肠负担过重,也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和健康。晚饭进食要少一些。也不可食后即睡,宜小有活动之后入寝。

其实,像您妈妈关注的一些养生公众号,在某些方面来说还是很官方的。一般医学饮食养生都是经过官方审核的,所以上面介绍的东西还是很实用的。当然啦,养生对人体还是很有好处的,平时的时候多注意点就可以了,也没必要整天为此操心。

中医学健康观指导养生


中医的健康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确立了,即天人合一的健康观,形神合一的健康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正气为本的健康观。此外,《黄帝内经》中把头发、牙齿和肌肉作为衡量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从病因、病机,到诊法、辨证,再到养生防治,以及脏象、经络等各种理论,几乎都是围绕着中医学对健康观念的认识而次第展开的。了解中医学的健康观,将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日常保健和调养。

天人合一的健康观

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是指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有自己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还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就能直接影响到人的情感、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医养生学认为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养生防病。

形神合一的健康观

中医学形神合一理论来自《黄帝内经》,这种理论始终都是建立在客观生理结构的基础上。首先从生命起源来看,是形俱而神生,即认为先有生命、形体,然后才有心理活动的产生。形神合一观认为:神是形的主宰,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其中,形是指躯体、身体,神是指思想、思维。中医学提出形神合一乃是强调形与神的密切联系。只有当人的身体与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才能保持与促进健康。有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病症与情绪焦躁、心态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所在,这与中医的形神合一观不谋而合。

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分别代表一定属性的物质和功能,如人体内的气为阳,血为阴,兴奋为阳,抑郁为阴。平是正常的意思,秘是固守、固密的意思。阴平阳秘表示阴阳既各自处于正常状态,也具有相互协调、配合关系。阴平阳秘作为人的健康态,体现在生命活动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如酸碱平衡、血糖平衡、代谢平衡等。此外,阴平阳秘还体现在人体活动的一种有序稳态上,这类似于现代科学所指的内稳态。内稳态是指人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如人体的体温、血压、血液内的酸碱度、血糖浓度等均为内稳态所调控,如果我们的身体达到这种稳态的话那就是健康的状态。

正气为本的健康观

中医学中的正气是相对邪气而言的,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及康复能力。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虚衰。正气充足则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能抵抗外邪,免于生病。正气不足则邪气容易损害人体,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当邪气侵袭时,若邪气弱不足以与人体正气相抗衡时,则邪气被正气驱逐、消灭或暂时潜伏在体内,均不会发病;只有当邪气较重而能同正气抗争以引起较强的反应时,人体才出现证候(症状、体征等),即为发病。

怎么跟着中医学养生?


养生这一话题现在越来越流行于我们的生活中了,大家都希望拥有健康的身体,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生便是个好方法。那么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各种地方获得不同的养生信息。那么,什么样的是正确的养生方法呢?又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呢?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跟着中医去学习养生吧。

入秋以后,人们应该适时添衣保暖,饮食以清润为宜,多喝开水、淡茶,多吃水果,以解秋燥,秋天天高风劲,阳气渐敛,睡眠应充足,早睡早起,以顺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养成开窗而居、露头而睡的习惯。

到了秋末,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吸收藏纳,有利于改善脏腑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对身体素质虚弱的慢性病患者或老年人来说,可适当吃些鸡、鸭、鱼、蛋类、瘦猪肉、大枣、核桃等,有助于健身、祛病、延年益寿。

以下方面还需多加防范:

防肺疾

中医认为初秋燥气滋蔓,湿气未退,湿邪燥邪合并,易伤人肺气,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

中医有清热润肺之法,可用麦冬30g、菊花15g ,煎水代茶饮用。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的功效,是秋季防治秋燥的良好保健饮品。

防中风

晚秋寒气渐长,与燥邪结合,寒主收引、使血管收缩,脑血管病变也因之增多,轻者口眼歪斜,重者倒地不起。中医讲究,此时要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既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可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防止进食过饱,晚餐以八分为宜;日间多喝淡茶,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一些在即将到来的秋季的一些养生方法,大家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以上事项,可以进行适合的食补,来达到养生的效果。大家在养生的同时一定要理智,不可以盲目进行,以便造成不良影响。让我们一起跟着中医学养生吧。

未来医学的发展要靠中医学


□ 耿世钊 北京市莲花池康复医院

长期以来,中医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中西医理论的冲突。这些冲突和差别既不在于学术方法、研究方法的不同,也不在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是在于支持所有这些方法和观念的哲学世界观,在于东西方哲学对人体科学的认识论的不同。

中西医的理论冲突源于东西方哲学对人体认识的差别

中医理论主要是以东方的哲学思想与丰富的临床实践为其理论源泉。我国的一些哲学家或从文化的角度,或从中医的哲学方法学角度探讨着中医的成功及其原因。不约而同地认为《易经》是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

同样的问题是:现代医学的进步是否也依赖于西方某种哲学观念的支持?当人们褒奖中医神奇或批评中医不是科学的时候,是否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在某种哲学观念指导下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在一般系统论问世的今天,我们认识到中医的哲学观念,正是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的系统观念的一种形象表述。如果说系统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了三个要素:必要元素,相关关系和边界条件的话,那么,现代医学大体上只注重了必要元素的观察和研究,却忽略了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似乎也缺乏考虑系统的边界条件。例如,以解剖和形态学为基础的现代临床医学,更注重病理解剖的研究。可以说,不同的哲学观念选择了各自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两种医学各自的特点,也产生了两种医学理论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

自从贝塔朗菲建立了一般系统论,就把人体看作开放的活系统,并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哲学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哲学家和生物哲学家们充分理解了并接受了中医理论,更明确了人体科学的系统哲学观念。正如钱学森早在1984年就明确指出的那样:今后医学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中医。

必须依照系统科学的原则研究人体科学

在认识和研究人体科学时,应该把人体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员。这样就可以从更大的系统认识人体的功能解剖关系是以功能发展为主导的,并决定着解剖和形态的变化。中医理论的天人合一说就是这个道理。

相反,把解剖形态仅仅看作是个体功能载体的看法,是隔断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片面强调解剖和形态作用的结果。这样的认识对于临床的直接作用是强调了病理解剖的诊断证据,建立了庞大的形态医学;忽略了疾病早期的功能医学,把潜在而缓慢的疾病发病过程看作正常的生理状态。如果拥有了病理解剖的变化,就可诊断确凿,却难以治愈,更谈不上早期预防了。如现代医学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上好像更善于抢救治疗,不善于预防,也不谈根治,其原因就在于此。现实中,医生要求患者终生服药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和理论基础的结果。

中医的理论原则是解决医学难题的钥匙

这样看来,系统理论所强调的参与生物现象的所有相关元素及其相关关系在形成各种生物行为、各种疾病时都起作用,保持元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就是保持各种功能关系。如代谢性疾病不同于微生物感染性疾病,主要体现于肌体内各种生理功能关系的失调。要想解决医学难题,看来一定要尊重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应用系统方法开展医学研究,最终形成系统医学。

近年来,中国的医生们已用系统论的思想解释中医理论的文章和专著。如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祝世讷教授所撰写的《系统医学新视野》正是这样有代表性的专著。只是这样的论著还没有涉及更多的临床实际问题。能够解决实际难题将是对于系统医学的严峻考验。

系统科学已经给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复杂性难题的原则和方法。但是如何解决具体的医学难题尚无可直接利用的方法,中医理论的各种基本原则对此提供了重要参考。这里仅就中医的整体观念,也是系统哲学的重要原则,结合对心脏舒张功能的研究,做一简单讨论:

目前的理论认为: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的E峰小于A峰时,就可以定义为心脏的舒张功能减低。笔者认为,舒张功能是为收缩功能服务的,通过心脏收缩完成射血功能,间接体现舒张功能。当收缩功能出现减低时,同样可以形成流速的E峰小于A峰。上述定义就把收缩功能的减低误诊为舒张功能的减低。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的舒张功能性心衰也是不存在的虚幻概念。这是因为孤立地研究舒张功能的结果,超出了收缩功能对舒张功能所限定的边界条件的约束所形成的错误概念。

趣谈中医学中的“三”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医学孕育于商周,升华于秦汉,受古代哲学思想影响,对三特别重视,在基本理论中,多使用三来表示。

三因:古代三类病因的合称。内生外侵的致病因素种类繁多,但中医把其分为三因,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实际上,三因是对多因的囊括。我国古代的三就含多数,以三概多,既含蓄又恰当。

三焦: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根据人体脏腑内在部位和功能活动的特点,划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如《医学正传》说: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为三焦。尽管三焦在名实上争论纷纭,但三焦仍不失其临床价值。

三宝:人们常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气神之所以被中医界誉为三宝,是由于它对人体生命价值的重要性。精气神是构成和滋养人体生命的三大要素,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三阴三阳病:医圣张仲景在外感热病的演变过程中,根据正气强弱与病邪进退等传变规律,把这一病理过程划分为三阳病和三阴病。仲景在阴阳病中又三分阴阳,说明疾病的可变性与传化转归,为治疗外感热病开创了历史先河。

另外,尚有脉诊的上中下三部和寸关尺三部、小儿指纹的风气命三关、药物上的上中下三品等等,不一一赘述。所有这些充分说明,三在中医学中的广泛应用。

跟老中医学养生 学会用“膏方养生”


一年四季皆可服用膏方

春季通肝气

春天在五行中属木,而人体的肝也属木,故有“春气通肝”之说。在这个季节,膏方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对于肝气郁结所致的情绪波动大、易怒之人,要疏肝气,可在膏方中加入玫瑰花;对于肝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之人,可适当用些当归、川芎;对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昏目眩、失眠多梦之人,宜用点菊花来清肝;对于肝血虚的人,则可以用一些补肝的中药,如枸杞、何首乌等。此外,日常饮食中,要适当多吃些洋葱、芹菜、海带、香菇等补肝食物。

夏季清心火

夏季气候炎热,故“火”为夏季主气。此时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旺盛,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因此易扰乱心神,常有体倦乏力、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情绪急躁等不适。因此,夏季膏方应以清热养心、益气养阴为主,多选用山药、连翘、黄芪、党参、柏子仁等中药。同时,中医认为,心主血脉,除了养心还要养血,可在膏方中加入生脉散(由人参、麦门冬、五味子构成),心血足才能抵抗夏天对于心气的耗损。此外,中医提倡夏天吃点“苦”,日常饮食中不妨多吃一些苦瓜、黄瓜、冬瓜、绿豆、玉米须等有点苦味的甘凉食物,以清火生津。

秋季润肺燥

秋季阳气敛收,阴气渐长,天气由热转凉且气候干燥。秋季燥邪最易损伤人体肺脏。肺作为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主呼吸,与大肠相表里。当空气中的湿度下降,燥邪伤肺就会出现口干舌燥、咳嗽痰黏、大便干结、皮肤皲裂等症状。秋季膏方应以清肺润燥、滋阴生津为主,多在膏方中加入沙参、麦冬、百合、川贝、杏仁等中药。对于经常咳嗽、嗓子痒的人,膏方中可加些陈皮、丝瓜络。同时,饮食要“减辛增酸”,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苹果、石榴、葡萄等,还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蜂蜜、莲藕、乳制品等益胃生津的食物。

冬季填肾精

寒为冬季主气,寒主收引,易伤阳气。中医认为,肾对应于冬季。肾精充沛者精力旺盛、脚步轻快、食欲好、睡眠佳;而当经常出现健忘失眠、食欲不振、腰膝酸软、乏力易疲、肤色晦暗无光泽时,则要警惕或是肾虚的信号,应适时进补。临床上,不同体质者的肾虚,进补的药物也不同。气虚体质者神疲倦怠、动则气喘,可选以人参、黄芪、白术等为主的膏方;血虚体质者面色苍白、头晕健忘,可选以阿胶、当归、白芍等为主的膏方;阴虚体质者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可选以生地、麦冬、沙参、龟板、枸杞等为主的膏方;阳虚体质者畏寒肢冷、尿频遗尿,可选以鹿角胶、杜仲、核桃仁等为主的膏方。日常饮食中,冬天容易手脚冰凉的阳虚体质者不妨多吃些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比如羊肉、狗肉、大虾、鹿茸等,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膏方能养也能治

膏方始于汉唐,盛于明清。《黄帝内经》中就有古代达官贵族用膏方养生的记载,清代慈禧太后更是每年服用一些膏方,以抵御疾病、延年益寿。可见,膏方自古就有“补益”的长处,但同时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

随着现在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更多地把膏方当成了滋补品,其实,这只是膏方为人熟知的一个方面。除了养生保健,膏方更是治疗多种慢性疾患的最佳剂型,正所谓“亦补亦治、治养结合”。张晋介绍,临床上,膏方主要用于以下四大类人群:一是使用膏方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人群;二是平时体质虚弱之人和亚健康人群,尤以40岁左右的中年人居多。虽无明确的疾病诊断,但时常感冒、体倦、头晕;三是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四是大病初愈、术后、创伤后康复期的人群。从这四类人群来看,前两类属于“未雨绸缪”的防病,后两类则是“对症下药”的治病。

关于膏方的治疗价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董瑞特别提出了运用膏方治疗雾霾所致肺系病的优势。“我出门诊时,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几十个出现鼻咽干燥、咽痛干咳、胸闷气短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经过总结发现,这些症状都与雾霾有关,并首次提出了‘雾霾呼吸道综合征’这一概念。”董瑞介绍,“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雾霾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继而影响全身,而中医肺系的调理注重‘治肺不独肺’,因此膏方调理由肺系入手,重在全身各脏腑机能的调整,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对雾霾损伤的膏方首先以肺、脾、肾三脏的调理为主,使用具有补脾、益肾、宣肺功效的中药,使三脏机能旺盛,有力抵御雾霾等外邪。方中还可针对性地加入某些药物,如桔梗、苦杏仁、前胡等,有助减轻雾霾对呼吸系统的伤害。

服用禁忌

中医界素有“宁看十人病,不开一膏方”的说法,意指膏方只有对症下药、量身定制,有效成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服用得当,才能事半功倍。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服用时间有讲究。一般膏方需空腹服用。如果脾胃功能较弱,可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以固护脾胃。养心安神的膏方在睡前服效果最好。

温水化膏口服。膏方在形态上有软膏和硬膏两种。软膏需用温水化开后服用,切不可使用热水,因为大部分膏方中都含有蜂蜜,过热会损伤其营养。如果是从市面上买回的硬膏,如固元膏、桂圆膏等,在食用时要充分咀嚼,否则会增加胃的负担。

服膏方时要忌口。膏方里多为滋补类中药,服用期间忌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以及海鲜一类所谓“发”的食物,烹调时少放姜、蒜、葱之类的调味品。服用含有人参的补气膏方时应忌食萝卜;服用含有首乌的膏方时忌服猪、羊血及铁剂;服滋补类膏方时尽量减少喝茶,茶叶中的茶多酚有解药的作用,影响膏方功效。

三类人要慎服。膏方多滋腻,易影响消化功能,因此,肠胃功能弱的人不容易吸收和耐受,尤其不可擅自服用,而应在医生指导下调理好本身疾病后再服膏方。服用含有活血化瘀成分膏方的女性经期最好停用膏方,月经结束后可恢复服用。此外,患咽痛、感冒、发烧等急性病期间要暂停服用。

阴凉储存。膏方均需低温保存,宜储存在陶瓷、玻璃制品中。现在各大医院膏方多采用真空包装,一次一小包,方便携带服用,但须存放在通风低温处。如果是大罐包装膏方,服用时须使用干净的汤勺取用,防止发霉变质。

跟老中医学养生 学会用“膏方养生”


一年四季皆可服用膏方

春季通肝气

春天在五行中属木,而人体的肝也属木,故有“春气通肝”之说。在这个季节,膏方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对于肝气郁结所致的情绪波动大、易怒之人,要疏肝气,可在膏方中加入玫瑰花;对于肝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之人,可适当用些当归、川芎;对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昏目眩、失眠多梦之人,宜用点菊花来清肝;对于肝血虚的人,则可以用一些补肝的中药,如枸杞、何首乌等。此外,日常饮食中,要适当多吃些洋葱、芹菜、海带、香菇等补肝食物。

夏季清心火

夏季气候炎热,故“火”为夏季主气。此时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旺盛,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因此易扰乱心神,常有体倦乏力、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情绪急躁等不适。因此,夏季膏方应以清热养心、益气养阴为主,多选用山药、连翘、黄芪、党参、柏子仁等中药。同时,中医认为,心主血脉,除了养心还要养血,可在膏方中加入生脉散(由人参、麦门冬、五味子构成),心血足才能抵抗夏天对于心气的耗损。此外,中医提倡夏天吃点“苦”,日常饮食中不妨多吃一些苦瓜、黄瓜、冬瓜、绿豆、玉米须等有点苦味的甘凉食物,以清火生津。

秋季润肺燥

秋季阳气敛收,阴气渐长,天气由热转凉且气候干燥。秋季燥邪最易损伤人体肺脏。肺作为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主呼吸,与大肠相表里。当空气中的湿度下降,燥邪伤肺就会出现口干舌燥、咳嗽痰黏、大便干结、皮肤皲裂等症状。秋季膏方应以清肺润燥、滋阴生津为主,多在膏方中加入沙参、麦冬、百合、川贝、杏仁等中药。对于经常咳嗽、嗓子痒的人,膏方中可加些陈皮、丝瓜络。同时,饮食要“减辛增酸”,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苹果、石榴、葡萄等,还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蜂蜜、莲藕、乳制品等益胃生津的食物。

冬季填肾精

寒为冬季主气,寒主收引,易伤阳气。中医认为,肾对应于冬季。肾精充沛者精力旺盛、脚步轻快、食欲好、睡眠佳;而当经常出现健忘失眠、食欲不振、腰膝酸软、乏力易疲、肤色晦暗无光泽时,则要警惕或是肾虚的信号,应适时进补。临床上,不同体质者的肾虚,进补的药物也不同。气虚体质者神疲倦怠、动则气喘,可选以人参、黄芪、白术等为主的膏方;血虚体质者面色苍白、头晕健忘,可选以阿胶、当归、白芍等为主的膏方;阴虚体质者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可选以生地、麦冬、沙参、龟板、枸杞等为主的膏方;阳虚体质者畏寒肢冷、尿频遗尿,可选以鹿角胶、杜仲、核桃仁等为主的膏方。日常饮食中,冬天容易手脚冰凉的阳虚体质者不妨多吃些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比如羊肉、狗肉、大虾、鹿茸等,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服用禁忌

中医界素有“宁看十人病,不开一膏方”的说法,意指膏方只有对症下药、量身定制,有效成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服用得当,才能事半功倍。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服用时间有讲究。一般膏方需空腹服用。如果脾胃功能较弱,可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以固护脾胃。养心安神的膏方在睡前服效果最好。

温水化膏口服。膏方在形态上有软膏和硬膏两种。软膏需用温水化开后服用,切不可使用热水,因为大部分膏方中都含有蜂蜜,过热会损伤其营养。如果是从市面上买回的硬膏,如固元膏、桂圆膏等,在食用时要充分咀嚼,否则会增加胃的负担。

服膏方时要忌口。膏方里多为滋补类中药,服用期间忌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以及海鲜一类所谓“发”的食物,烹调时少放姜、蒜、葱之类的调味品。服用含有人参的补气膏方时应忌食萝卜;服用含有首乌的膏方时忌服猪、羊血及铁剂;服滋补类膏方时尽量减少喝茶,茶叶中的茶多酚有解药的作用,影响膏方功效。

三类人要慎服。膏方多滋腻,易影响消化功能,因此,肠胃功能弱的人不容易吸收和耐受,尤其不可擅自服用,而应在医生指导下调理好本身疾病后再服膏方。服用含有活血化瘀成分膏方的女性经期最好停用膏方,月经结束后可恢复服用。此外,患咽痛、感冒、发烧等急性病期间要暂停服用。

阴凉储存。膏方均需低温保存,宜储存在陶瓷、玻璃制品中。现在各大医院膏方多采用真空包装,一次一小包,方便携带服用,但须存放在通风低温处。如果是大罐包装膏方,服用时须使用干净的汤勺取用,防止发霉变质。

膏方能养也能治

膏方始于汉唐,盛于明清。《黄帝内经》中就有古代达官贵族用膏方养生的记载,清代慈禧太后更是每年服用一些膏方,以抵御疾病、延年益寿。可见,膏方自古就有“补益”的长处,但同时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

随着现在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更多地把膏方当成了滋补品,其实,这只是膏方为人熟知的一个方面。除了养生保健,膏方更是治疗多种慢性疾患的最佳剂型,正所谓“亦补亦治、治养结合”。张晋介绍,临床上,膏方主要用于以下四大类人群:一是使用膏方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人群;二是平时体质虚弱之人和亚健康人群,尤以40岁左右的中年人居多。虽无明确的疾病诊断,但时常感冒、体倦、头晕;三是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四是大病初愈、术后、创伤后康复期的人群。从这四类人群来看,前两类属于“未雨绸缪”的防病,后两类则是“对症下药”的治病。

关于膏方的治疗价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董瑞特别提出了运用膏方治疗雾霾所致肺系病的优势。“我出门诊时,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几十个出现鼻咽干燥、咽痛干咳、胸闷气短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经过总结发现,这些症状都与雾霾有关,并首次提出了‘雾霾呼吸道综合征’这一概念。”董瑞介绍,“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雾霾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继而影响全身,而中医肺系的调理注重‘治肺不独肺’,因此膏方调理由肺系入手,重在全身各脏腑机能的调整,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对雾霾损伤的膏方首先以肺、脾、肾三脏的调理为主,使用具有补脾、益肾、宣肺功效的中药,使三脏机能旺盛,有力抵御雾霾等外邪。方中还可针对性地加入某些药物,如桔梗、苦杏仁、前胡等,有助减轻雾霾对呼吸系统的伤害。

中医学堂:不同类型胃病治疗方法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在此中医专家为你讲解不同类型的胃痛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胃病调养

饮食停滞型

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致胃气中阻,故出现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滑。应用消食导滞的方法,方用保和丸加减:神曲12克,山楂15克,莱菔子12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枳实10克,连翘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寒邪客胃型

寒邪内客于胃,胃阳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气机阻滞,临床表现为胃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痛减,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等。应用散寒止痛的方法,轻者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较重者以良附丸加味:高良姜12克,香附10克,荜拨10克,吴茱萸、陈皮、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

肝胃郁热型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用疏肝泄热和胃的方法,方用化肝煎加减:栀子12克,牡丹皮10克,白芍15克,陈皮6克,青皮10克,吴茱萸6克,黄连10克,蒲公英3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肝气犯胃型

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疼痛连胁,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刺激而痛作,舌苔薄白,脉弦。应用疏肝理气何为的方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枳壳、赤芍各12克,香附1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胃阴亏虚型

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固见胃脘灼痛,嘈杂似饥,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应用养阴益胃的方法,方用一贯煎加减: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生地黄15克,枸杞12克,当归6克,白芍15克,川楝子1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脾胃虚寒型

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出现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温喜按,纳差,便溏,神疲乏力,或畏寒肢冷,舌淡,脉细弱。应用温中健脾的方法,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18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干姜6克,木香6克(后下),大枣5枚,水煎服。

瘀血停滞型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日久,则导致血瘀内停,出现胃痛日久,痛有定处而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脉涩。应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蒲黄、五灵脂各10克,丹参15克,檀香6克,砂仁6克(后下),延胡索12克,香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从远古发展到周朝的中医学术


中医的发展,几千年,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不知道多少人好奇?其实总得来说,应该说从人类诞生的时候,医学就因为需要在慢慢形成与发展。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中医学术的过去,看从远古到周朝的一段时间的中医历史!

远古中医

在这时期,中国版图上已形成不同的部落,起初始祖居民穴居野外,为生存必须与自然界斗争。在寻觅食物过程中,他们发现某些食物能缓和身体不适,但某些食物有毒性,能引致死亡。

火的应用对当时穴居部落起了重要的改变,熟食不但缩短消化食物的过程,而且火能御寒、照明、驱散山洞中的潮湿,改善居住的条件,自然也减少了疾病。当时人们利用热石取暖时,发现以石头烘烤不同的体表部位可以舒缓某些不适,另外亦发现利用骨针捶击特殊位置可舒缓某部位的痛楚。这些经验奠定了草药、针灸治疗的基础。

当时虽没有医生这种专职,但一些专长这方面技能的部族成员被尊称为"巫",因为他们治疗时往往结合巫术。

黄帝与炎帝

相传这个时代有两位传奇人物,黄帝与炎帝(又名神农)。历史学家虽不能确定他们是否真正存在,但可以确定他们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2500-2700年。两人都被认为是中医药始祖之一,对中医药贡献良多。

这两位人物被认为是两本中医巨著的作者;《黄帝内经》及《神农本草经》,此著作现今仍为人们广泛应用。据历史学家估计此乃托古之作,在古时人们喜欢将受尊重的老师或重要人物指定为某著作的来源,其实他们并非真正的作者。

商代(公元前1700-1100年)

商人民居住在中国境内的黄河盆地,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祖先之一。他们行医的方式非常原始,往往将迷信、传说及治疗经验结合应用。据当时出土的水牛及乌龟甲骨文记载,已有数种疾病的描述和治疗方法,人们更以酒及热水作药物,利用针及青铜刀作手术用具。相传以汤液治病始自此期。

商人认为自己的存在与天地万物关系密切,大家所处的位置是,天堂在头上,地球在脚下,而人在两者之间。他们的信念是"地球是扁平的,并由三块同心方块组合而成",并以这个盖天说法来解释一切自然定律,而人与宇宙之间也因此而建立了很多联系。举例说,人类身体的皮肤被认定与地球的扁平特质相关;而五脏与五行的木、火、水、土和金相关;眼睛及耳朵与天上的太阳及月亮相关等。奠定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基础。

周朝(约公元前1100-221年)

共分为四个时期:西周公元前1100到771年,东周公元前770到256年,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到476年,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到221年。

儒学及道家思想

周人于公元前1100年灭商而建立西周王朝,虽然沿用商代遗留的礼仪及制度,但人们开始反抗旧有的礼节及思想。在这段时期,人们开始道德崩溃,封建诸侯之间时有战争,政治及社会极不安定。两位历史人物应时冒起,其一是始创儒学的孔夫子(公元前557到479年),他是社会改革者和导师,希望将动荡的时局回复平静。与其同时代的还有老子(生于公元前590年),是道家思想始创人。道家思想偏向于哲学方面,而儒学则讲求实际。这些思想至今仍影响中华文化,对中医的实践非常重要。

宫廷医师

周朝医药当比商代为进步,但皆集中在王宫,并已有制度。根据《周礼》的记载,东周时期已存在有系统的医疗组织,宫廷医师需接受不同的专科训练,例如疾医负责疾病治疗工作,属现代医学的内科,疡医负责治疗疮伤、皮肤病、骨折或其他创伤,食医负责王宫内饮食调配,相当于今日的营养师。另外还有负责动物治疗的医师,是中国首个法定的兽医。其时医术已开始分门别类。

扁鹊

扁鹊的行医手法是以四种中医检查步骤为基础,即观察病人舌、耳、鼻、眼、面、口及喉;听诊病人语气、咳嗽或其他身体异动;详细询问病人的发病过程;最后会替病人搭脉。他更相信疾病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所造成。以此,扁鹊被喻为是妇科、儿科、眼科、精神科及耳鼻喉科的治疾圣手。

黄帝内经

在战国时代,中国处于七国诸侯分割的情况。约于此时,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开始应用于疾病成因方面,更被发扬到作为学校教材并记载在文献中。阴阳学说一直未能确定是源自那里及什么时期。

《内经》虽称是皇帝所写,其实是由数位作者经过长时间汇集而成的作品,它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由《素问》及《灵枢》两书合成,《素问》于春秋战国未期完成,而《灵枢》成书于公元2年,又在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修改。《内经》是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内容非常广泛,除了医学,亦阐述道德、哲学及宗教。其主题渗透、贯穿道家思想、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各方面。

在1973-1974年,长沙马王堆墓穴出土了一批医学文献,属于公元前168年以前的文物,其中有一本叫《五十二病方》,详细记录了52种疾病及52种方剂,是中国最早的中药学参考文献。虽然如此,《内经》仍是最广泛参考的文献之一,现今许多学者仍以《内经》的丰富内容为启迪。

结语:以上是古代中医发展最开始的阶段,是对远古到周朝时期中医发展的简单介绍。想要详细了解中医历史的朋友,应该从中收获了不少的信息。看完之后,我们不禁感叹,中医的历史真的很悠久,博大精深,一直发展到现在这个时代!

中医学与儒道两家精神文化的渊源


儒、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如耸立的双峰统领群山,共同构筑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然而,中医这个传统文化的特殊成分,无论在朝在野都盛行不衰。

儒家谈天命,倡生死有命。史载宋英宗年间,邵雍与客散步天津桥上,闻杜鹃啼,邵惨然不乐。客问其故,答曰:洛阳旧无杜鹃,今始有之,是皇上将用南人为相之征兆,更多起用南人,专务变法,天下自此多事也。客不解,邵曰: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气至矣,禽鸟飞类,得气之先者也。《春秋》书六鹢退飞、鸲鹆来巢,气使之也。他们认为自然规律决定社会人事,违天之命者,天得而刑之;顺天之命者,天得而赏之。

道家讲天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认为天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者。修道的目的在得至真之道,即达到顺应自然﹑与天合一的境界,以至无生无死,亘古长存。传说轩辕时的广成子,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黄帝曾向他请教至道之要,广成子先是不予回答,过了三个月,黄帝再来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说:至道之精,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提出守一、处和的修道原则。其用此法修身,至一千二百岁,容颜未尝衰老。后授黄帝《自然经》一卷。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终极目标是身与自然化合为一。

中医学在天人关系上,融合了儒、道,不仅认为人体本身是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和社会也是个有机整体(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首先,中医认为人的生理与自然是贯通的。《黄帝内经》里认为心是君主,统率一切心身现象。心以下由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组成,他们分别为相傅、将军、中正、臣使、仓廪、传导、受盛、作强、决渎、州都等官员。

其次,疾病与人的社会角色相关联。中医认为由于个人所处环境不同,政治经济地位不同,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就会出现差异,进而导致病因病性上的差异。《医宗必读》云: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

第三,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法上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素问》告诫曰: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最后,中医学在生命健康、疾病的问题上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故而对医家提出了极高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

揭开“人老珠黄”的奥秘


我们大家一定听说过一个名词,那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中医又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现代汉语词典人老珠黄(onegettingoldasthepearlbecomingyellow)是指,人衰老而不被重视,就像年代久了变黄的珠子一样不值钱。尤其比喻女子。也泛指人老了不中用。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翻身的日子很有呢,不像俺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呢。

为什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现代汉语词典里的人老珠黄,这是它的本意。其实从养生学来说,人到老了,一定是珠黄。这里的珠可不是指本意里的珍珠,而是指眼珠。

为什么人到老了,眼珠就黄了呢?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可以看出这个人五脏六腑的整体状况变化来。从中医的角度讲,人的瞳孔代表着肾外面一圈黑眼珠,代表着肝白眼珠,代表着肺内外眼眦代表心眼皮代表脾。OK,一个眼睛,就把人体的五脏全看到了,你说眼睛是不是心灵的窗户?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眼球表面有一层薄薄的透明膜层,叫结膜。在长期受到紫外线、粉尘等污染之后,就产生色素沉着的不良反应。色素在结膜层集聚成块状黄斑,从表面上看,白眼球出现微微凸起的暗黄色物质,黑眼球变得更加混浊。人类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是日积月累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结膜色素沉着现象,因而,也就有了人老珠黄一说。

人的眼球就好比一部照相机。眼球内的视网膜就如同相机的底片一般,而眼球的角膜和水晶体就和相机的透镜一样,有聚焦的作用。正常的水晶体大约有一公分的直径,如同一颗小花生米,只是它是呈扁平状,而且是透明的。一旦年龄增加,水晶体透明度便降低,慢慢变得混浊,呈现乳白色,再严重一点便因水晶体中间核质部份老化而变成黄色,也就是俗称的人老珠黄。

说到眼睛,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先看小孩子。你会发现小孩的眼睛,大都是清澈透明的,为什么呢?因为小孩子大都先天的肾气很足,身体里没有那么多的垃圾,所以才会看着那么可爱,那么纯真,甚至让你想上去亲吻两下。

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老人,人老为什么珠黄了?其实,人老了,身体里的垃圾就会多了,就像我们住的老房子一样,垃圾一定会比新房子里的多。这些垃圾虽然储存在血液里,但最后,无一例外,要体现在眼睛上,因为眼睛的毛细血管最为丰富,眼睛周围的皮肤最薄,因此,血液中的垃圾也最能透过眼睛向外传达,它最能代表人体最末端的健康变化。所以,人老了,那些珠黄的东西,就是血液里的垃圾。

很多女人都爱化妆,做一些整容手术,但那改善的只是皮肤或者脸部的外型,它无法改善眼睛本身,也就是眼球。因此,无论你怎么化妆,我从你的眼睛里,就能看到你的精气神。

说到精气神,我这里再多说几句。老百姓,都爱说这人很精神。这话怎么理解呢?精神,一定是从他的眼睛里看出来的。如果双目发光,那这个人一定是很精神。

现在很多年轻人,长期用电脑,晚上不睡觉,如果他和你交谈,你会感觉他的目光很迷离,也就是没神。为什么会没有神呢?

神只是我们外在感受的东西,它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精,这个精,就是来自于我们先天的肾气和后天的脾胃之气。精神精神,只有精足了,神才会体现出来。如果这个人,先天肾气不足,后来的脾胃功能又很差,再熬夜,你就会看到它的眼睛一定是有眼而无神。而那些气功师,那些经常运动的人,血液循环良好,营养充分,睡眠充足,那双眼就一定是有神的。

眼神主要体现在黑眼球上。如果你肝肾功能好,黑眼珠就会很黑如果你早睡早起不熬夜,多运动,饮食多以植物为主,那你的白眼球就会很干净,没有那么多的血丝。黑白分明,你说你的眼睛能看着没神吗?

再说说眼皮。很多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有眼袋。其实在中医里,上下眼睑,都是代表脾,脾主肌内,脾虚了,运化不好,肉就缺少弹性,眼皮自然就搭拉了。当然也有一些人,先天就有眼袋,这个就另当别论了。

总结一下由于人的眼睛,代表了人体五脏六腑的机能状况,因此,人老以后,血液中的垃圾增多,再加上我们运化能力变差,无法及时将这些垃圾代谢掉,眼珠自然就会发黄,这里的黄就是血液中的垃圾。当人老珠黄的时候,人就很难看着有精神了。如果我们想要人老珠不黄,就要从年青的时候做起,学会。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