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民间有端午节在自家门窗插艾叶祛病、杀菌、祈福的风俗。小小艾叶,它到底扮演什么重要角色呢?其实,艾叶是用途很广的一味中药。其用途远远不止艾灸,以艾叶为主要成分的成药如艾附暖宫丸、当归调经丸等,时至今日仍广泛使用。
艾叶,又名艾蒿、艾草等,为菊科植物。《本草纲目》中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通十二经。”艾叶具有回阳、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胎等功效。
原来,传说中能驱邪避毒的艾叶,其原理是把艾叶里的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释放出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在端午前后,洗艾叶澡也可有效预防和改善皮肤瘙痒症状。如在流感盛行期间,用干艾叶烟熏30分钟,之后开窗通风,还能够有效预防流感。
艾叶泡澡防湿疹
别误解,这里的“泡”可不是泡茶,而是泡澡。艾叶虽可泡茶喝,但艾叶的味道比较刺激,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
把艾叶熬汁,然后对水稀释沐浴,可除身上长得小红疙瘩,对毛囊炎、湿疹有一定的疗效。具体做法:取新鲜艾叶30~50克,在澡盆中用沸水泡10分钟,取出艾叶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沐浴,夏天已经到来,不妨用艾叶泡个澡吧!
烟熏艾叶杀病菌
民间曾流传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有效抑制多种病菌在空气中的传播,但对人畜无害。
需要提醒的是,有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要谨慎用艾叶熏,并非艾叶对此类疾病有害,而是很多患者对各种烟熏都会过敏而使症状加重。
服用艾叶调月经
艾叶可以吃?没错,艾叶因为出众的药用功效,被制成了许多妇科用药。
医圣张仲景有两个用艾的处方——胶艾汤和柏叶汤。前者取艾叶温通暖宫作用,治疗胞宫内寒月经不调、宫冷不孕诸症;后方取其止血作用,主治妇科多种出血不止症候。
以艾叶为主要成分的成药如艾附暖宫丸、当归调经丸、乌金丸等时至今日仍广泛使用。大家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服用这些中药来调理身体。
“懒人版”艾叶水泡法
用艾叶水泡脚能有效祛虚火、寒火,可以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周炎、牙龈炎、中耳炎等头面部反复发作的这些与虚火、寒火有关的疾病。艾叶水能引火下行,通过脚底的涌泉穴,让上越到头部的火气向下,退回正常位置,发挥它原有的温煦作用。
早晨起床后,将艾叶放在隔汤渣的袋子里,勒紧袋口并放入热水瓶,再把烧好的开水直接灌进去,泡它一整天。等晚上要泡脚时,直接倒出水渣分离的艾叶水来泡,这样既省时方便又节省煤气,不妨一试哟!
使用艾叶泡脚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身体寒湿重的病人,每周一次用艾叶水泡脚是可以,但用艾叶水泡脚的同时,必须停吃寒凉的食物。还可以在用艾叶水泡脚同时,喝上一杯生姜红枣水既去了寒又不泻气。
风病是中医学特有的病名。囊括了现代医学中多种疾病。如脑血管意外,中医学称之为中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游走不定的关节疼痛,中医学称之为风痹;由高热引起的惊厥、抽搐,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等等。
中医学风病由来
词典对风有如下解释:风是自然界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气体。正是依据了风的特征――无形、流动,中医学通过长期的详尽观察,发现临床上有诸多疾病具有来去无踪、变化瞬息的特征,与风的特性接近,因而引用了风的概念,将具有风的特性的疾病称之为风病。
中医学风病的概念有两大类,一类是外风(病),一类为内风(病)。外风(病)是指因感受了自然界中的虚邪贼风而患的病,如面神经麻痹等;内风(病)指因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合,气血运行逆乱引起的诸症,如肝阳化风所见的头晕头昏、面目(或肢体)麻木;阴虚生风所见的腰酸膝软、头目昏花;血虚生风所见的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抽搐等。
风邪致病有共性
不独立行动 风邪致病不是单独致病,而是非常容易夹杂寒、湿、燥、热等其他病邪共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再者风邪具有向上、向外、浮越的特点,临床致病最容易侵犯人体的体表和头面部,使皮毛腠理开泄,病人多有出汗、恶风等症状。
飘忽无定位 风邪致病大多游走不定或来去迅速,如游走性的关节(或肌肉)疼痛,皮肤疹块的时隐时现,以及中风病人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都具有风的这一特性。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素问风论》就曾描述过:风者,善行而数变。
易动不拘泥 风邪还有易动的特点。也就是说风邪致病,临床上多表现出动摇不定的特征。如常见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等,就是风动的缘故。中医学将风易动称为风胜则动。
风病皮肤篇
夏秋季节,人们容易罹患皮炎、荨麻疹、风疹、湿疹等属于中医学风病范畴的皮肤疾病。这类皮肤病通常表现为身体的局部或全身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或粗糙、肥厚、脱屑,伴瘙痒且灼热难忍,易于反复发作。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与风有关,主要是风、湿、热三邪郁结于肌肤所致。多因血热而感受外风,或因血虚生风而发病。
■ 情绪 患者应保持心态平稳,不气郁化火。
■ 药物 在医生指点下选用清热泻火或清热凉血以祛风止痒的药品。不可搔抓患处,更不赞成用热水或其他刺激性洗涤用品烫洗。
■ 饮食 清淡为主,不食用辛辣、油炸、烧烤或其他易过敏、刺激性大的食品,以防病情加重或诱发疾病。选用一些适合自己的药膳。像荸荠、薄荷都是甘寒清凉之品。
药膳一 荸荠200克,鲜薄荷叶10克,白糖10克。荸荠洗净去皮切碎搅汁,鲜薄荷叶加白糖捣烂,放荸荠汁中加水至200毫升,频饮。具有凉血祛风止痒功效,可用于荨麻疹属血热生风者,见皮疹红色,灼热瘙痒,口干心烦,发热,舌红苔薄,称之为荸荠清凉散。
药膳二 马齿苋30克(鲜品可用100克),乌梅、绿豆衣、地骨皮各15克,干地龙9克。将马齿苋洗净切碎,与乌梅、绿豆衣、地骨皮、地龙一起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共煎30分钟,弃渣取汁300毫升,分两次饮用。功效清热熄风,可治疗具有口干口苦、舌苔黄腻的胃肠湿热生风的急性荨麻疹,谓之马齿苋地龙饮。
风病中风篇
天热出汗较多的时节,也是脑血管病的发病之时。因为一旦水液补充不足,对于素来血黏度偏高的脑血管病患者而言,有可能引发脑血管意外。
■ 起居 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血黏度。适时补充水液,防止脱水,可有效减少中风的几率。
■ 药物 中医学强调采取镇肝熄风,或滋阴熄风的方法,随证配以清热、养血以及化痰之品。
药膳一 葛根粉250克制成面条,荆芥穗50克、淡豆豉150克,水煮至沸,去渣取汁,再将葛粉面条放入淡豆豉汁中煮熟,谓之葛粉羹。具有滋肝、祛风、开窍功效。适用于中风、言语謇涩、神志昏聩、手足不遂患者,或是脑血管硬化者。对预防中风有帮助。
药膳二 鸡肉90克,田七10克,红参10克,黄芪30克,生姜3片。将田七打碎,加鸡肉、生姜3片过油,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两小时,调味即可,随饭饮用。可益气、活血、通窍。适用于气虚血瘀的中风后遗症,见半身不遂,患肢肿胀,疼痛,语言不利,记忆力减退,头晕,心悸,舌淡暗或有瘀斑,脉弱者。
风病关节篇
夏秋之际虽然气候炎热,但也容易感受风寒。空调、电风扇的使用不当可使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旧病复发,每每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中医学认为这类病人机体素来正气不足,风、寒、湿诸邪多乘虚而入,致使血脉痹阻不通,而见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等症。
猪獾是一种很小型的哺乳动物,在我国东北地区有着很广泛的分布。这种动物的食谱很复杂,昆虫和植物都在它的猎食范围以内,人们经常用猪獾的毛来做毛笔,把它的皮做出昂贵的大衣,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其实猪獾也是可以当做药材的,它的药用价值又有哪些呢?来看看吧。
一:猪獾的药用价值
獾油有补中益气、消肿解毒、润燥之功效,是治疗烫伤、烧伤、冻伤、咳血、痔疮、疥癣、皮肤皲裂、中气不足、子宫脱垂、半身不遂、胃肠溃疡等病症的有效药物。獾肝胆可以直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獾膀胱治遗尿,爪泡酒可治神经衰弱、补肾,骨可提取几丁质等紧缺的制药原料。
二:猪獾的习性
猪獾性情凶猛。当受到敌害时,常将前脚低俯,发出凶残的吼声,吼声似猪,同时能挺立前半身以牙和利爪作猛烈的回击。能在水中游泳。视觉差,但嗅觉灵敏,找寻食物时常抬头以鼻嗅闻,或以鼻翻掘泥土。有冬眠习性。
三:生长繁殖情况
猪獾的受精卵有滞育现象,于翌年春季3—4月间产仔。每胎产3一4仔,哺乳期为3个月。幼仔2岁达到性成熟。寿命大约为10年。
猪獾的药用价值还是很高的,这就导致了很多人都想通过饲养猪獾的方式来致富,但是在这里我们就像提醒一句,在2008年的时候,猪獾已经被列入了保护动物的范畴,所以如果想要饲养猪獾,得先到相关部门办理手续,不然可能会违法哦。
本文导读:当归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补血和血,调经止痛的功效与作用,很多人都会在炖汤的时候放点当归下去,但是,当归虽然能够补身体,但毕竟是药,所以在食用时要注意方法。
当归的功效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当归性温,昧甘、辛。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清代《本草经百种录》所说: 当归为血家必用之药 实为养血之要品。 若分用,当归身长于补血、润肠,当归尾长于活血止痛。
1、补血养血
当归有补血养血之功,为补血第一药,适用于心肝血虚证所致的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唇甲浅淡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当归与熟地、白芍、川芎配伍,组成补血代表方 四物汤,有调经补血之功,尤其适于产后血虚的调治;与黄芪配伍,组成 当归补血汤 ,可益气养血,对血虚证(贫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活血调经
当归既能补血养血,又能活血止痛,还能通经调经,特别适合月经不调、痛经、血虚闭经等病证,被古人称为 妇科专药 。与桃仁、红花、熟地黄、白芍、川芎配伍,组成妇科名方 桃红四物汤,有补血、活血散淤作用,常用于经期提前、痛经。
3、润肠通便
中医认为精血同源,血虚者津液也不足,肠液亏乏易致大便秘结。当归可润肠通便,常与麻仁、苦杏仁、大黄合用治疗血虚便秘;与防风、川芎、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滑石、生甘草、荆芥穗、白术、栀子组成防风通圣散,可泻热通便。
当归的禁忌
1、肠胃功能低下者慎用。如《太草经疏》记载: 肠胃薄弱,泄泻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恶食、不思食及食不消,并禁用之。 ,这类人如果用药过多,会导致肠道的负担加重,使病情更严重。
2、孕妇不宜。《太草经疏》中同样有关于当归禁忌的记载: 产后胎前亦不得入。 。因为孕妇使用当归有可能对子宫造成刺激作用,对胎儿的正常发育很不利。
3、少儿不宜。少儿的身体的尚未发育成熟,通俗的来说,当归大补,少儿往往出现不受补的现象或出现早熟。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4、忌过多使用。当归使用过多是会出现诸如嗜睡、发热、口干等等不良反应的,这些症状往往会随着时间逐渐缓解,而且适当使用一般也不会出现以上副作用。
5、过敏反应。经过调查研究显示,有少数人在使用当归后会增加对阳光的敏感度,一但被光照就会引起皮肤的发炎。这类过敏患者应注意避免使用当归。
当归食谱推荐
1、当归炖乌鸡
做法:将乌骨鸡剖后洗净,放入滚开水中,高火3分钟,取出洗净。将女贞子、当归、龙眼肉、乌骨鸡放入器皿内,加入滚开水四杯,中火40分钟,食用时放精盐即可。
做法:当归、红枣、鸡蛋洗净,将当归与红枣浸泡十分钟后与鸡蛋一起放入砂锅内,加入5碗水。中火煮开后转小火煮3分钟左右,将鸡蛋捞出剥去壳,再放入砂锅内继续煮三十分钟左右。当砂锅内的水煲至一碗的量时将当归夹出不要,加入适量的红糖即可。
99热心医生温馨提示,当归是女人调经养血养颜必不可少的一味药。当归性温,味甘辛微苦,对于月经不调,眩晕头痛,心悸,肢体麻木等女人的常见病症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
也许说起奶汁草许多人并不熟悉,但是它还有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蒲公英”。它具有消炎止痛、利胆保肝、外治多种疮毒、疔毒、治疗跌打损伤等多重功效,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广受人们的欢迎,而且经常入药制成药剂。人们可以对此有充分的了解,以更好地发挥奶汁草的作用。
一、奶汁草
在农村的路边荒地、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一种中草药的身影,那就是蒲公英,也有的地方叫婆婆丁或者布布丁,我们这里的老年人更喜欢叫它奶汁草,为啥叫奶汁草呢,这可能和蒲公英的功能有关吧,农村人流传着食用蒲公英对女人有丰胸的效果,我们老家有鲜食蒲公英的习惯,或蒸或炒或汤或凉拌,也有用干蒲公英泡茶的习惯,不知道丰胸的效果怎么样,但味道还是蛮好的。
二、奶汁草作用功效
哺乳期的女性,大概都有拘奶的经历,这个时候蒲公英可以派上用场了,食用蒲公英不但可以消除乳房肿块,消炎止痛,还具有催乳的作用。
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的功效,在中草药里属于清热解毒类药物,用途极广,内治肝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乳痈肿痛,还有抗胃溃疡、利胆保肝,治疗多种感染,化脓性疾病等作用,外治多种疮毒、疔毒,可内服可外敷。另外蒲公英还是一种极好的利湿中药,可治疗热淋涩痛、及湿热发黄等,如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尿路感染等。
可以说,在医学不发达的年代,蒲公英可是农村人的宝贝,遇到上述疾病,随便到路边采些蒲公英外敷内用,或者等蒲公英成熟之时,采了晾干备用,老人们说,新采的蒲公英应该连根一块采挖,因为根部也具有很大的药性,采后不能放在太阳下暴晒,这样会影响药效,应该在通风处晾干为宜。
三、几个在农村流行的几个关于蒲公英的小偏方
烧伤并发感染,用鲜蒲公英捣烂,加少许酒精敷患处。
胃痛,用蒲公英、白芍、丹参、甘草各二十克左右,每日一剂用水煎服,服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痔疮出血,蒲公英、地榆各三十克,培干研沫,每剂六克,用生姜、大枣煎汤服用。
急性乳腺炎(未化脓),鲜蒲公英六十克,水煎服,早晚各一次,同时将其捣烂敷患处。
跌打损伤,鲜蒲公英,捣烂,敷患处。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材也并不是人人都可以适用,这还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对症下药,比如蒲公英有人在泡茶泡酒或者煎制服用后会出现一些麻疹、皮肤瘙痒、及乏力等过敏反应。
中草药虽然取材方便,价格低廉,治病成本低,但也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服用,大家在了解中药材、了解其药性的同时,也可以感受我国中药文化之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