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所说的痰多,不仅仅是指痰液多,还包括痰邪。痰多的人大多饮食偏嗜口味重;滥用营养品;起居作息失调都可能使消化吸收功能受损,致使过剩能量代谢不出去,留聚郁结,形成中医里所说的痰邪,这类人体质也称为痰湿体质。中医里说肥人多痰湿,就是指相对肥胖的人,一般都属于痰湿体质。他们不仅痰液多,还可能有大腹便便,脂肪松软,腹胀胸闷,口腻口干,易累易热等特点。肥胖男子脂肪较多,因而他们常有比正常人更高的体温。阴囊部位的温度过高,会直接影响到睾丸的生精能力,造成精子生成的数量或质量下降。肥胖也可能会引发糖尿病或隐性糖尿病,此病也会对精子造成损害,从而影响男性的生育力。除此以外,肥胖会导致性欲减退并增加发生勃起障碍的可能性。中医认为怪病多有痰作祟,所以很多久治不愈,病因复杂的性和生殖问题都可能是由于体内久瘀久滞,气机不畅,津液停留而成痰所导致,所以痰湿体质的朋友,尤其应该加强锻炼,注意饮食。
小编推荐:阳痿?中医针灸有妙方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五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如今关于中医养生的论著层出不穷,各种观点也让人无所适从。其实无论运动还是饮食、起居、情绪,想养生处处都不能走极端,不能失之偏颇,中医养生还需讲究中庸之道。
运动当见缝插针
如今很多人都认可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但通常是有时间了就积极运动几个小时,忙碌起来几个星期都不运动。李建指出,很多经常不运动的人,终于有时间运动时往往拼命补课,很容易导致运动伤害。所以说过犹不及,运动也要讲中庸之道。
因此,不妨把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不要不动,也不要大动干戈。如果没有大把的时间去运动,不妨根据自身状况做零星运动,哪怕每次运动时间只有三五分钟。例如办公室一族到了早上九十点钟不妨起来做做伸展运动,稍微走动走动;经常使用电脑的人除了做做眼保健操外,还可以按摩眼周穴位、远眺;从事体力活动的人,休息时则要活动活动大脑,可以转转保健球、核桃。
清淡辛辣都不可取
有的人喜欢吃过于甜咸酸辣的食物,有的人则过于讲求饮食要清淡,以为这样就很健康。其实两种做法都不可取,而是要寻求一个中庸之道,饮食味道太重或太轻都不可取。饮食太重,如盐分多,固然可能导致高血压发病率上升;而饮食太清淡,人体则可能缺乏某些需要的成分。
如有的女性担心肥胖而拼命减肥,结果脂肪过少,反倒可能带来不孕的问题。吃肉也是这样,吃多了可能导致胆固醇升高,而不吃则可能给人体带来肌肉力量不足等问题。因此,饮食要讲究多样性、膳食平衡,味道要不咸不淡才健康。
起居要应时而动
关于日常起居的时间也该讲究中庸之道,没有固定的规则,而要根据季节变化而调整。从《黄帝内经》起,中国人就总结出了四季起居的,如夏天昼长夜短,适合晚睡早起,但容易带来睡眠不足问题,因此中午最好补觉。秋天由于气温逐渐降低,白昼逐渐缩短,因此适宜夜卧晚起,最好起晚点,到天亮后再起床。冬天昼短夜长,适合早睡晚起,在太阳升高以后起床活动,有利于身体储藏营养物质。而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因此要夜卧早起,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此外,人的起居习惯也没有一定之规,而要看个人体质。如湿热体质的人,往往怕热不怕冷,因此夏天不应在天气特别热时活动,应多在阴凉处活动,住房也可以选择东房、南房(即朝向西、朝向北的房间);而阳虚体质的人,比较怕冷,最好选择向阳的北房住。
情绪忌大起大落
人的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医讲究所谓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患的就是肺结核,正是悲伤肺。因此,要保持身体健康,保持情绪的平稳很重要。尤其在春季由于人的肝火比较旺,因此更容易发怒,反而更伤肝;大喜大悲还可能带来血压波动,导致高血压患者发病。因此,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要尽量保持情绪平稳,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激动。
本文导读:中医认为,养生不是看心情,也是需要按时进行的,尤其是对于一些体质较弱或患有疾病的患者来说更应如此。那么哪些养生需按时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按时喝水
口渴,提示体内缺水已颇严重,这时再补充它为时过晚。据调查研究,有经常饮水习惯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者明显减少于不常饮水的人。而且,还对心肌梗死和中风等严重疾病有预防作用。因此,老年人、动脉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冠心病和中风病人,以及对水相对需要较多的孕产妇、青少年和婴儿,更应该养成经常饮水的习惯。
2、按时体检
每年的健康查体中,经常发现相当多的严重疾病患者,如肝炎、肺结核、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其实,许多疾病光靠自我感觉是很难早发现的,只有定期去医院进行健康检查,才能早期发现,从而早期治疗。所以,要定期去医院体检。
3、按时休息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感觉累了才去休息,其实,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因为,当人感到累的时候,疲乏已到相当程度,这时休息需要较多的时间才能消除疲劳。过度的疲劳为疾病留下了隐患。
4、按时锻炼
我国近年来,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和骨质增生等老年病已呈年轻化趋势,即青壮年患者日益增多,青年脂肪肝患者的增加更是惊人,这些都与他们不锻炼、吃得过多和喝酒过多有关。所以,青年人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每天按时锻炼,养成习惯,对健康大有裨益。
5、按时如厕
很多人都是当便意明显时才去厕所,甚至有便不解。这样做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过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而受到损害,甚至也可能引起粪便和尿内的有毒物质被人体重吸收,导致 自家中毒 。因此,应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尤以晨间为好。定时解大便可防治便秘,并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病机会,对痔疮病人也有益处。
6、按时睡觉
不少人不困不睡觉,误以为困倦是应该睡觉的信号,事实上困倦是大脑相当疲劳的表现,不应该等到这时再去睡觉。养成按时就寝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容易入睡,并能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
生活中有一些人不是按时就餐,而是不饿不吃饭。这种做法容易损害胃,也会削弱人体的抗病能力。因为食物在胃内仅停留四至五小时,人感到饥饿时,胃早已排空,胃黏膜此时会对胃液进行 自我消化 ,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中医养生贵在 按时 ,按时工作和休息,按时运动和睡眠,按时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导读:人为什么会生病?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无数人都问过,而且也有很多人回答过这个问题,今日听听中医如何解释人生病的原因。以下中医总结了五个人生病的因素,了解了这些因素,可对症进行预防、治疗,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人为什么会生病?
自古以来,中医认为,疾病产生的原因有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之说。比如最早的时候,中医认为疾病与鬼、食物和蛊(鼓音)有关。蛊也就是指被迷惑之症。
后来《黄帝内经》认为,疾病或生于阴,或生于阳,与阴阳平衡有关,又与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有关,这里面就涉及到生活规律和情绪的因素了,如果调整不好,就会引起阴阳失衡,人就会得病。
总结了古人的经验,结合现代疾病谱的特点,认为人生病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
1、人体内正气不足,致使邪气有机可乘
《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只要人体正气充沛,致病的邪气就不能伤害到你。所以正气强盛与否是是否生病的根本原因。健康的第一步是要顾护正气,我们谈论的所有关于养生的方法,也应该是围绕着如何强壮正气,不要损伤正气展开的。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会还会出现正气不足呢?中医认为有一个规律就是战争时期,人们多实证,和平时期,人们多虚证。也就是说,太平日子过得久了,人们的体质反而会出现亏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没有了颠沛流离的被迫运动之后,生活安逸,大鱼大肉,热量摄入过盛,消耗减少,肌肉锻炼减少,这样体内的内火、痰饮就会积聚,造成外表很壮盛很胖,其实是虚弱的情况。用西医的话说,这是酸性体质,也是各种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高发的原因。
2、饮食不规律
现代人暴饮暴食者有之,胡吃海塞者有之,嗜食偏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毫无节制的更是大有人在,所以脾胃受到损伤就不奇怪了,脾胃是后天的根本,如果脾胃受损,那人还能健康么?或者说还能长久的健康吗?可想而知,疾病就会不请自到的。
3、缺乏运动
现代人们多舒适啊,出门有车,再远点火车,不行还有飞机,又快又省力。但是却恰恰忘记了双腿和双脚是用来干什么的!现代人忙啊,宝贵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了还干不完这么多的活儿,哪儿还有时间去运动呢?运动是我们身体天生的优势,四肢,肌肉,脏腑,都离不开运动,经常规律的运动才不至于使我们机体的功能退化,才能保持骨骼、韧带和肌肉的健康,才不至于才50出头就腰酸背痛腿抽筋。
举例:咀嚼是我们最常做的运动,但是现在很多人喜欢吃软软的蛋糕、冰激凌、果冻等食物,这些食物是不需要咀嚼的,但实际上,咀嚼不但是消化的第一步,充分咀嚼可以让我们的食物消化的更完全,而且咀嚼还可以锻炼脸部的肌肉,使脸部肌肉线条变得优美,保持它的弹性。咀嚼还有一个好处,恐怕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那就是咀嚼可以维持我们眼球周围肌肉的弹性,而从预防晶状体变形,也就是说预防我们得近视或者远视。你看,这个小小的运动对我们都那么重要,可见整个机体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情绪总是被压抑,无法排解就会导致气血不畅通,阴阳失衡。请问各位,如果说你今天感觉特别轻松,没有烦心事,没有压力,万事不发愁的,有吗?恐怕只是极少数吧,人们如果经常处于一种紧张压抑的生活状态中,很容易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产生各种疾病,器质性的、功能性的都有可能,所以情志不遂是很重要的致病因素。
5、药物滥用
药害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一大危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想有从事医学或者药学工作的朋友一定会深有同感。现在抗生素的滥用,激素滥用,尤其是对孩子们来说,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这样滥用的后果我想在未来的30年到40年之间肯定会显现出来。动不动就大把大把的吃药,动不动就输液,这绝不是好习惯。是药三分毒,大把吃药,那么你就恰恰忽略了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自愈功能。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承认人体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这种自愈必须有饮食营养的保证,生活习惯的改善等等条件来帮助才能够达到。
了解了生病因素后,那在中医养生中又是怎么防病的呢?请继续看下文:
中医防病主要讲三点,分别是心肺、脾肺以及肝肾。因为这三点是我们人体的主导,这三点也分为上、中、下。想了解这中医是如何防病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先了解都防什么样的病!
心肺防病
首先来说说心肺的疾病,中医把这类疾病统称为温病,按照现代医学理论也就是呼吸系统疾病。
因为心肺是一条线,所以呼吸系统疾病跟心肺都很有关系。
可能有人会问我了,说这个心脏不属于呼吸系统啊。你说的没错,但是在临床上,中医理论中的心和现代医学中讲的心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心在中医里,它有一个术语解释叫心主神明,许多神志不清的病症就跟心有关。比如有一篇中学课文叫《范进中举》,说范进这个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很多年,一直都没有考中,结果突然有一年来了消息说他考中举人了,当下他特别高兴,结果因为过于突然,范进一下子痰迷心窍了,他高兴得疯了,周围的人费了好大劲儿才把他治过来。
二月河的长篇小说《乾隆皇帝》里也有类似的例子,这些例子虽然是文学演绎,但都不是乱写的,而是有其中医的理论根据。所谓痰迷心窍,指的就是中医理论里的心,这和现代医学说的冠心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清代,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叫吴鞠通,他是一位温病大家。他对温病有一个很精要的论述,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什么叫温邪上受?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发烧、感冒、肺炎、扁桃体发炎等,这都属于是呼吸系统的疾病。
首先犯肺,这比较好理解,就是说首先导致呼吸系统出现了问题。逆传心包,也就是说这些疾病如果你不及时去治疗,及时去控制,发展下去,如果逆转就会导致人昏迷,我们叫心智出现问题。
因此,中医里把心肺归在一起的,统称为人体的上线。
现在越来越流行中医养生,很多人都想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好,可是中医养生并不是那么简单,一不小心就会走进中医养生中的误区,那么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具备哪些中医养生知识呢?不要着急,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去文章中看看吧!
中医养生并不是一味的吃中药,中医养生也并不只属于老人家,很多朋友对中医养生还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今天小编就整理除了常见的三大误区,快来看看你是不是也被误导了呢。
中医养生上的三大误区
中医养生是老年人的专属
说到养生,很多朋友认为这是老人家的专属,有时候甚至不屑于听到与养生有关的知识,但事实上养生并非只属于老年人。
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到了老了身体出现缺陷或者问题了就拼命的追逐中医养生。其实我们可以认为中医养生是一项身体养护工程,越早开始养生,身体的结构和性能就养护的更好。从这点上来看,青年人养生起到的作用往往比老年才开始养生的效果要显著得多。
养生就只是吃药
很多人常常会向亲戚朋友、有经验的老人要一些中医养生的药方,喝了以后就觉得自己百毒不侵了,也不在乎生活规律,糟践自己的身体,到后得不偿失。中医养生除了日常喝一些调养身体平衡的药物之外,还要注意生活中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
误听误信速成养生
现在社会风气浮躁,人们常常不愿意发很多时间在养生上面,那些不法商贩为了圈钱,速成的养生药方就应运而生了。很多人误听误信现在广告推广的一些养生药品和所谓的速成方法,后的结果是,吃了保健养生的食品和中药方,觉得没有效果,以为是药不行就继续换药或者放弃养生。
养生养生,重在一个养字,我们平常说的养车、养宠物都要细心的养、耐心的养,我们的身体也不例外。所以不要误听误信市面的传言,追逐那些速成养生。
其实,中医养生之道是系统养生,从人的生活规律、饮食习惯、调理内循环、排除内毒、利用自然的药草调理恢复等等一些列方法,长期调养身体,维持身体处于健康状态从而大限度的减小患病几率,让身体处于平衡之中。凡是违法身体运作的自然规律就是违反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必备知识
以德养生
养生先养德。揣几本美德书刊、交几位良师益友、添几种高雅爱好、多参加公益活动、多几份道德储蓄,使道德养生形成了彩虹般春意盎然的人生风景线。
勤于动脑
心为君主之官,中医所说的心与西医所说的大脑有相通之处,大脑乃生命的活动中枢,五脏六腑的功能及肢体活动都由大脑控制,只有大脑健康,才有可能长寿。
动以养生
养生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都是不错的选择,坚持做这些比较舒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衰老。
节制饮食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只有节制饮食,爱护脾胃,脾胃才能不生病,从而吸收足够的营养来补充元气,维护人体的健康。
中药保健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中药相对于西药的毒副作用较小。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结语:中医养生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一不小心就会走进养生的误区,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解了关于中医养生的误区和中医养生的必备知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延伸阅读:拔火罐减肥 这样做瘦身很有效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你知道吗中医体质养生 你是湿热体质吗 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的历史起源与方法什么是烟熏疗法 烟熏疗法5大效用中医文化 火针发展史研究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