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2019-10-12 │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冬季养生粥的做法与功效

解表药功效与特点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心静才是养生之本。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养生关系着你、我、他的生活质量。如何分辩关于中医养生话题的对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解表药功效与特点”,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养生导读: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一般都具有发汗的功效,通过发汗而达到发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目的。部分药物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和止痛等作用。

所谓表证,就是指病在浅表。多见于外感初期,肺部受邪,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初期的症状。表证是由外邪侵犯肌表所引起,可分表热证和表寒证两型。后者又有表实与表虚之别。发热、无汗、恶寒、脉浮紧等寒象较明显的为表实证、以麻黄汤主之;发热、自汗、恶风、脉浮缓等寒象较轻的为表虚证,以桂枝汤主之。表热证是指发热为主;既不恶寒,又不恶风,口渴、咽痛、舌质红、脉浮数等热象较明显的表证,以桑菊饮、银翘散主之。

解表药根据其性味和临床功效的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发散风寒药多属辛温,故又名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代表药物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发散风热药多属辛凉,故又名辛凉解表药,适用于风热表证,代表药物有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菊花等。



一、解表药-药理作用。

1.发汗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本类药物一般都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通过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有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论,可见发汗是中医治疗表证的重要治法之一。解表药中以发散风寒药类的发汗作用较强调,其中以麻黄配桂枝的作用尤为显著,如麻黄汤就是一典型发汗方剂。麻黄中所含挥发油有发汗作用,近有资料证实麻黄碱和麻黄水溶性提取物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生姜的挥发油和辛辣成分(姜酚及姜烯酚)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受寒后煎服生姜汤则感觉全身温暖,说明生姜能改善体表血循环而协助发汗。桂枝也因能扩张末梢血管,促进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

2.解热作用。

本类药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使实验性致热动物体温降低,以柴胡作用最显著,桂枝、荆芥、防风、葛根、紫苏、浮萍等也有一定的退热效果。其作用方式,有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而促使体温下降。此外,葛根等还有降低正常体温的作用。

3.镇痛作用。

柴胡、桂枝、细辛、防风、紫苏等对小鼠尾部机械压迫法或醋酸扭体法等引起的疼痛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它们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4.抗菌、抗病毒作用。

体外实验证明,柴胡、桂枝、紫苏、防风、薄荷、桑叶等对多种细 菌,如金葡菌、溶血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茵以及某些致病性真菌分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麻黄、桂枝、柴胡、紫苏、菊花等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解表药-性能特点。

根据解表药的性能,可以分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两类。

1、药性。

发散风寒药主治表寒证,发散风热药主治表热证。前者性味多辛温,发汗作用较强;后者性味多辛凉,发汗作用比较缓和。


2、药味。

解表药大多气味芳香,性质轻宣疏散,主要用以发散表邪,故一般为辛味;发散风热药又因能清泄,而多兼苦味。

3、归经。

因为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足太阳膀胱经亦主一身之表,故解表药的解表功效应归太阳病或膀胱经的证侯,现代中药学多言其归肺经,而古代本草多言其归太阳经或膀胱经。

ys630.coM延伸阅读

解表汤的功效与作用


解表汤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中药方剂,对很多疾病都有不错的疗效,不过对于它的食用有着一些方式方法,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甘草(炙,锉)2两,生姜2两半,黑豆2合。

【功能主治】初得伤寒时气,壮热头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顿服。厚衣盖复出汗。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处方】桑叶4.5g,蝉蜕1.5g,淡豆豉4.5g,苇根6g,薄荷1.5g,菊花3g,连翘4.5g,山栀1.5g,甘草1.5g。

【功能主治】辛凉解表。主麻疹前期或风热感冒,发热,鼻塞,流涕,眼泪汪汪,咳嗽,声音嘶哑。

【用法用量】以上为3岁儿童用量。

【各家论述】方中用桑叶、蝉蜕、淡豆豉、薄荷辛凉解表;苇根、菊花、连翘、山栀、甘草清热解表。

【摘录】《临证医案医方》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经基本上了解了解表汤的功效与作用了吧?解表汤的药用价值极高,对调理人的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效果。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解表消毒饮的功效与作用


谈到养生,并不光是女性朋友感兴趣,很多男性朋友也是有兴趣的,尤其是现代人对食品的追求越来越高,不但要吃得健康,还要吃出功效,为此,很多专家不断的学习研究做一些新的方剂出来,其中,解表消毒饮对一些疾病的效果就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的介绍。

【处方】黄耆(上部酒拌炒,中部米泔拌炒,下部盐水炒)1钱半,葛根5分,升麻5分,赤芍药5分,玄参5分,牛蒡子(炒研)5分,麻黄(去根节)5分,甘草5分,连翘1钱。

【功能主治】小儿疮疡,高肿焮痛,便利调和,脉浮而洪,有表证者。

【用法用量】水1钟,加生姜3片,葱白1根,煎至7分,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准绳·幼科》卷三

通过文章我们对解表消毒饮有了个全面的了解,知道它对很多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在服用解表消毒饮时一定要经过中医师的指导,无论它有无副作用我们都不应该胡乱服用。

解表附子散的功效与作用


解表附子散,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种药用价值很丰富的中药方剂吧。那么,你对解表附子散有多少了解呢?你知道解表附子散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吗?它又有哪些营养价值呢?如果不是太了解的话,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处方】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干姜1分(炮裂,锉),麻黄半两(去根节),桂心半两,芎䓖半两,乌头半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伤寒头痛身热,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生姜,和滓,不拘时候热服;良久,更以热酒调下1钱。当便汗出。

【摘录】《圣惠》卷九

解表附子散作为一种家喻户晓的中药方剂,却常常被人们所遗忘,其实他的功效和作用是出乎我们预料的,所以大家平时在生活中只要对解表附子散多一些了解,一定对大家的身体有很大的帮助的。

小儿解表颗粒的功效与作用


小儿解表颗粒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已经被许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服用小儿解表颗粒就成为了一门学问,今天就来教大家如何食用小儿解表颗粒。

【处方】金银花300g 连翘250g 牛蒡子(炒)250g 蒲公英300g 黄芩300g 防风150g 紫苏叶150g 荆芥穗100g 葛根150g 牛黄1g

【性状】为黄褐色的颗粒;味甜、微苦。

【炮制】以上十味,连翘、紫苏叶、荆芥穗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金银花、牛蒡子、蒲公英、黄芩、防风、葛根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5小时,第二次1.5小时,滤过,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2~1.35(50℃)的清膏。取清膏1份、蔗糖粉4份,糊精1份,牛黄(先与蔗糖粉、糊精配研均匀)及乙醇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加入上述连翘等挥发油,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宣肺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恶寒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咽喉痛痒。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岁至二岁一次4g,一日2次;三岁至五岁一次4g,一日3次;六岁至十四岁一次8g,一日2~3次。

【规格】每袋装8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看完了上文对于小儿解表颗粒的一些介绍,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医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块艳丽的瑰宝,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探索。

辛凉解表药有哪些?


人的体内经常会出现热气,尤其在夏天的时候,因为天气非常闷热,所以总感觉到内心有一团火,即便到了冬天的时候,因为很多人喜欢吃火锅,严重的也会导致体内的热气加重,然后就会出现口干舌燥,舌苔变得很薄很黄等症状,这时候就有必要吃一些辛凉解表的药了,那么这样的药有哪些呢?

辛凉解表药有哪些?

1.薄荷

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茎叶。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性能特点:本品质轻上浮,辛香凉散,疏泄清利,入肺、肝经。既善散上焦风热而清利头目与咽喉,又能透发疹毒和疏肝。治风热诸疾最宜,治肝郁化热可投。

功效: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气郁滞,胸闷胁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10g;或入丸散;不宜久煎,入汤剂当后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汁涂,也可煎汤洗或含漱。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耗气,故表虚自汗者不宜服。

2.牛蒡子

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寒清散,苦寒清泄,并兼滑利,入肺胃经,能升能降。外散风热而解表透疹,内解热毒而消肿,上清宣肺气而祛痰止咳,下利二便而导热毒外出。长于清解热毒与滑利二便。主治风热或热毒所致诸疾,兼二便不利者尤宜。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热疹痒;热毒疮肿,痄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研末冲服,或入丸散。入煎剂宜打碎,炒用寒性略减。

使用注意:本品能滑肠,故脾虚便溏者忌服。

3.蝉蜕

蝉科动物黑蚱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寒质轻,疏散清透解痉,功在肺、肝二经。主治风热、肝热或肝风所致诸疾。

功效: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音哑咽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风热或肝热目赤翳障;小儿惊哭夜啼,破伤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研末冲服,或作丸散服。止痉用量宜大。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4.桑叶

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肝经。

性能特点:本品质轻疏散,苦多甘少,苦寒清泄,甘能益润。主治风热、燥热、血热所致诸疾。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咳嗽头痛;肺热燥咳;肝阳眩晕,目赤肿痛,视物昏花;血热吐衄。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l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眼或捣敷。润肺止咳宜蜜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故脾胃虚寒者慎服。

5.菊花

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黄者名黄菊花,白者名白菊花。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香轻散,苦寒清泄,甘而益养,疏散清降。主治风热、肝热、热毒所致诸疾。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肝阴虚的眼目昏花;风热头痛,肝阳头痛、眩晕;热毒疮肿。

用法用量: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饮。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捣烂敷。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使用注意:本品寒凉,故脾胃虚寒者慎服。

6.葛根

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甘而凉,性善升散,入脾、胃经。疏散肌腠经络之邪气,能解肌发表退热,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主治病证:外感表证,项背强痛;麻疹初起透发不畅;热病烦渴,消渴证;湿热泻痢初起,脾虚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g;或入丸散,或鲜品捣汁服。止泻宜煨用,退热生津、透疹宜生用,鲜葛根生津最佳。

解表散寒的药有哪些


一般来说风寒感冒大多就是受风寒造成的,患者所表现出现的症状就是发热、头晕、流鼻涕、咳嗽、口渴等等,那么解表散寒的药物有哪些呢?

麻 黄 汤

【处方】麻黄99桂枝69杏仁69炙甘草39

【功能与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等属风寒表实证者可用此方。

【方义】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解除表证;桂枝为臣药,透达营卫,与麻黄配伍增强解表之力,使邪去而营卫和;杏仁为佐药,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增强宣肺平喘之功;炙甘草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调和诸药,兼缓和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四药合用,发表以散寒,宣肺降气以平喘。

【用法与用量】水煎服,分3次服,每隔2h服一次。

【注意事项】①服药后注意保暖休息,避风寒,如服药1次或2次,微汗出而诸症解除,则停止服药,以免过汗伤耗正气。②外感风热、风寒表虚证及体虚外感均不可用此方。③南方人用此方麻黄用量应酌减。

风寒感冒用药禁忌

桂 枝 汤

【处方】桂枝99 白芍99生姜99大枣4枚炙甘草69

【功能与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流清涕,或喷嚏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现代用本方加减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妊娠呕吐、冻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等见上述症状者。

【方义】本证病机为风寒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泻有余之卫气;白芍为臣药,益阴止汗,敛不足之营气;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使营卫调和。生姜助桂枝发散解表,并能止呕;大枣助白芍益阴,且能补气;姜枣相配亦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本方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使表证得解,营卫得和,诸证得愈。

【用法与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隔2h服一次,服药后约lOmin,喝热稀粥1小碗,保暖休息。如一剂服完病证犹在者,可再服1~3剂,至症状解除为止。

【注意事项】外感风寒表实证、温病初起及风热表证,均不宜使用。

附子的功效特点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肺炎,患者大多数肺炎患者都会出现咳嗽,嗓子有痰的情况而且一定时间不治疗,还可能会引起发烧,慢慢的疾病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一定要在肺炎发作的时候就吃一点附子,而附子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高患者的胃功能降气化痰,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附子的功效特点

【性味归经】辛、甘,平。入肺、脾经。

【功效】导滞消食,降气化痰。

【功效特点】本品作用可分两方面,一是消食除胀,二是降气化痰,但皆用于实证。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闷、嗳气食臭、腹痛泄泻等证,与消导行气药同用,其功益彰;若中气虚者,配伍补脾益气药,则食积去而中气不损;用治痰饮停留之咳嗽痰多、喘逆上气时,应与化痰止咳药同用,若属肺肾虚之咳喘,则非所宜。惟在消食方面,尤以消导面食积滞为特长。此外,本品能损耗正气,体虚者不宜服,又可消除补药药力,不宜与人参、熟地、首乌等药同用。

【功效作用】

1.导滞消食:用于食积不化,症见脘腹胀闷,暖气食臭,或腹痛腹泻,可与山楂、麦芽、六曲等同用以助其消食之力。有湿者可配茯苓、半夏、陈皮,有热者可配连翘等药,如保和丸。

2.降气化痰:用于咳嗽痰喘,可与苏子、白芥子同用,如三子汤。

【鉴别应用】莱菔子与白芥子,两者均善于消痰以治痰喘咳嗽,然前者性质和缓,专走脏腑,重在调肺、胃、大肠之气机,以除胀满、消食积,寒痰热痰均可用之;后者辛温燥烈,主走经络,利气机,豁痰结,善长治皮里膜外之痰,且只宜寒痰喘咳,热痰当忌之。

【配伍应用】

1.配白芥子:白芥子利气豁痰,温通经络,散结消肿,主治寒痰壅滞之胸胁痛、咳嗽气逆痰多及痰核、阴疽、关节酸痛等证;莱菔子消导食积,祛痰降气,治痰食互滞之证。两药合用,温肺豁痰,化积消痰,降气平喘,治疗老人气实、肺寒痰食互滞之证。

2.配苏子:苏子下气开郁之力优于莱菔子,偏利胸膈;莱菔子消痰破积之力优于苏子,偏消腹胀。二药合用,消降兼施,有降气平喘消食之效,治疗胸腹胀闷、痰喘食积、舌苔厚腻满布者。

3.配半夏:半夏功能燥湿化痰,和胃消痞,降逆止呕;莱菔子降气除胀。二药合用,消食化痰,降气消痞,宽腹利肠,治疗食积胀满效佳。

【应用注意事项】气虚者慎服。

【用法用量】内服:6~12克,入煎剂,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养阴解表


治疗学名词。又称滋阴解表。指用滋阴加解表的方法治疗阴虚感冒。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数等。方剂由养阴药与解表药合成,如加减萎蕤汤。

防止感冒四小窍门

吃富含维生素食物 增抵抗力

维生素E可以增强免疫能力,食物中肉类和烹调油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而经常吃素的人,维生素E的摄入量经常会不足,每天可加服一定量维生素E胶囊,维生素E在人体内贮存的时间比较短,所以要每天服用,它除了能延缓细胞老化、减轻疲劳、供给体内氧气,还能抵御大气污染,保护肺脏。

同样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维生素C,已证实有治疗和预防普通感冒的作用,能预防滤过性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并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非常多,如柑橘类、莓类、绿叶蔬菜、番茄、菜花、马铃薯、胡椒等,不过烹调、高温、光、氧气以及吸烟都会杀死维生素C,所以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能生吃的尽量生吃,并且服用避孕药的人、居住在都市里污染环境的人、吸烟者以及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均需要大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一般在胃里经过2至3小时后排出体外,人体血液中经常保持高浓度的维生素C非常重要。

勤洗手 少摸脸

办公室的同事或家里人患感冒时,其触及的电话、门把手、遥控器以及毛巾等都有可能沾染上感冒病毒。因为感冒病毒除了经空气唾液飞沫传播外,感冒患者摸过的东西也是很重要的传染物,并且病毒可在这些物体上存活达3个小时以上。所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就可以减少病毒在手上停留的时间,避免感染。另外还要尽量提醒自己少摸脸,手毕竟是病毒最容易触及的地方,稍一疏忽,喷嚏就会接踵而至。

患伤风感冒的人最容易咳嗽、打喷嚏,飞沫是感冒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公共场所离咳嗽或打喷嚏的人至少要保持一米的距离,并且要扭转身体背对飞沫,以减少飞沫飞入自己的眼睛或鼻孔,否则下一个令人敬而远之者很可能就是你了。

勤开窗 多换气 多喝水 常运动

若有流感者,房间里的病毒数量肯定不少,在这样的环境里,病毒很容易被呼吸入体内。时不时打开窗户,让空气流动起来,把病毒驱散,以减少流感传播的机会。平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需要经常性的有氧运动,如骑车、快走、爬山、游泳等,每天30至40分钟温和的有氧运动则有助于抵御伤风的侵袭。秋天比较干燥,喝足水不仅有利除燥,还可减少病毒的数量,每天至少应喝八大杯水或一定量果汁。

不幸患感冒 休养最重要

一旦不幸染上了感冒,就需多休息、多喝白开水。除了按医生处方吃药治疗外,多漱口,特别是用温盐水漱口,缓解咽喉痛很有效。咳嗽是感冒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只是干咳没有痰,可选用镇咳剂;如果有痰就要用祛痰剂,痰少了,咳嗽自然会停止。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