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在人对于中医的逐渐重视,像刮痧拔罐这些比较传统的中医治病方法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其中刮痧在不同的部位会有不同的效果,比如说颈部刮痧就是治疗感冒的常用方法。不过因为很多朋友仅仅是了解刮痧,而对于刮痧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清楚,因为平时也不敢尝试。为了让大家能够真正的认识到中医,本文将针对颈部刮痧部位操作方法做出分析。
方法/步骤
首先是找准几个穴位。风寒感冒早期应该刺激风府以及风池穴。风府穴在哪里?风府在我们脑袋后缘有块突起的隆骨下方,发际上方一寸的位置(如图)风池穴在哪里?风池有两个,一左一右都在风府两边与之平行的胸锁乳突肌外缘位置。(如图)找准后可以准备刮痧了。
拿刮板要有姿势。要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刮板一端,用中指顶住刮板留出另一端三分之一处用来刮痧。
涂上刮痧油。开始刮痧要注意拿住刮板只用那三分之一的部分刮,而且应该向下倾斜四十五度角刮,控制力度,快速平稳刮。刮痧范围要包括整个颈部直到腰椎第一节的大椎穴。两边是从风池分别往下刮。等到刮出三道痧就可以了。每天坚持一次,一般三天之内感冒症状即可消除。
上述就是颈部刮痧操作方法的详细介绍,提醒各位朋友在操作颈部刮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找准穴位,否则的话是起不到刮痧作用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刮痧之后不要受凉,避免邪气入体,只有这些都做到了,刮痧的意义才可以真正的提现出来。
(1)准备材料:玻璃火罐二个(备用一个),根据部位,选择号型,镊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条,香皂一块,脸盆一个。
(2)术前检查:检查病情,明确诊断,是否合乎适应症。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合适。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4)留罐时间: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10分钟留到30分钟以上的,这种长时间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较前缩短了,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分钟比较合适。
实践证明,短时间留罐比长时间留罐好处多。严重郁血减为轻微渗出血或充血,便于吸收,增强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过度,造成水泡伤引起感染;时间虽短,疗效较高。
(5)起罐: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6)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酒精多,火力大则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则吸拔力小。还有罐子叩得快则吸力大;叩得慢则吸力小。这些都可临时掌握。
(7)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风湿,或急性胃肠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8)疗程。一般以12次为一疗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继续几个疗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厚、血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拨罐。另外还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火罐,或4~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
一、真空拔火罐的操作方法
真空拔罐是利用机械抽气原理,使罐体内形成负压,使罐体吸附在选定的部位(穴位或病灶点),使皮下及浅层肌肉充血,刺激人体皮部、经筋、经络穴位以起到排除毒素、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固本、调节脏腑功能等作用的一种非药物疗法。
那么真空拔火罐的操作方法是什么呢?有什么要注意的?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真空拔火罐的操作方法。
选取适当大小的罐具及舒适的体位,将选好的罐具顶部活塞上提一下,以保证通气,将真空枪口轻轻套住罐具顶部活塞后,垂直快速提拉杆数次,至拔罐部位皮肤隆起,病人可耐受为度,罐具吸附于体表之后,将负压枪口左右轻轻旋动向后退下,轻按一下罐具活塞以防漏气;治疗结束时提一下罐顶活塞即可,每次治疗时间10分钟。在单人不能直接拔罐的部位(如脊椎、腰部)可使用连接器。
1、根据病情选好穴位,在治疗中均应取双侧穴位。
2、选取适当罐具及舒适的体位(可分为坐位、仰卧、侧卧及俯卧位)。
3、将选好的罐具顶部活塞上提一下,以保证通气。
4、将负压枪口轻轻套住罐具顶部活塞后,垂直快速提拉杆数次,至拔罐内皮肤隆起,病人可耐受为度。
5、在不能直接拔罐的部位(如脊椎、腰部)可使用连接器。连接器安装方法:先将连接器一端的连接杆大头连接备用前嘴的大孔,再将另一端连接杆小头连接负压枪口,使之成为一体,然后前嘴与拔罐有活塞的一头套在一起,再将拔罐放在需要治疗的部位。
6、罐具吸附于体表之后,将负压枪口左右轻轻旋动向后退下,轻按一下罐具活塞一防漏气。
7、治疗结束时提一下活塞即可。
8、拔罐具使用后常规用消毒液,酒精棉擦拭。不可浸泡,水煮或高温处理等。
9、罐疗时拔不上,请检查拔罐内胶塞是否严封,负压枪和拔罐连接是否过紧,负压枪和拔罐是否垂直,负压枪和拔罐提拉时对皮肤压力是否过大。
虽然拔罐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自然疗法,但还是有禁忌,如心脏病患者、血友病、全身高度浮肿、患有皮肤病或伤口者等禁用拔罐;体质消瘦弱小、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使用拔罐时吸附力量宜轻;孕妇使用拔罐须谨慎。
那么真空拔罐的注意事项,你了解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真空拔罐的注意事项,真空拔罐可不是随便就可以操作的。
二、真空拔罐的注意事项
1、选择好拔罐部位或穴位,一般以肌肉丰满、皮下组织充实及毛发较少的部位进行拔罐为佳。
2、拔罐时室内须保持温暖,尤其对须宽衣暴露皮肤的患者应避开风口以免受凉感冒。
3、拔罐时嘱咐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罐体脱落。拔罐使用罐体吸附数目多时,罐体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体互相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拉伤,或因罐体间互相挤压而致罐体脱落。
4、前一次拔罐部位斑块未消失之前,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5、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拔罐部位肌肉丰厚,如背部、臀部、大腿部,拔罐时间宜长;拔罐部位肌肉薄,如头部、胸部、上肢部,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可适当延长;天热时则可相应缩短。
6、起罐后皮肤局部潮红、瘙痒,不要乱抓,可涂抹刮痧拔罐润肤增效乳或油,经几个小时或数日即可消除。
7、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区分正常反应和异常反应,如遇异常紧拉、疼痛或严重不适,应立即调整负压(拉动罐体底部排气阀门杆稍放一点气减压即可)或起罐重新吸附;如出现晕罐现象参照本书异常反应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8、过度疲劳、饥饿、大渴、醉酒、对疼痛过度敏感者应让患者休息,饮食、饮水后、酒醒后再行拔罐;对疼痛过度敏感者应用轻手法。
拔罐不易过于频繁,对于起保健效果的拔罐一周可以选择1至2次,对于起治疗效果的拔罐则一周最多1次。同时,拔罐时的留罐时间不易过长,夏季留罐时间在10分钟左右,冬季在20分钟左右。家庭用的真空气罐吸附力不易过大,以免造成皮肤损伤。
三、拔火罐出现水泡是为什么
拔罐后有时局部皮肤除了出现出血点、瘀血等现象之外,有些患者会出现水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患者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2、留罐时间长。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3、罐子温度较高。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异。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一般来说,拔罐出现水泡比较多的地方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过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直肠给药这种治疗方法一般都是用在儿童身上的。因为这种治疗办法不会让儿童感觉到疼痛,孩子就不会哭闹,还会能最快的发挥药物的药效,减轻儿童因为疾病给身体带来的痛苦,直肠给药是在儿童排便后治疗将药物送入孩子的直肠内,下面给大家介绍直肠给药的操作方法。
儿童直肠给药是一种安全、无痛、方便、有效的绿色医疗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儿科临床治疗工作中。现将儿童直肠给药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做一总结,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同是也诚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本文的不足之处给予更正指导。
一、儿童直肠给药的正确体位
临床上多采用以下三种体位给药:(1)侧卧位;(2)截石位;(3)俯卧位。临床多以此卧位给药。
二、直肠给药的方法
首先在给药前20--30分钟让患儿排便,这样既可以增加药物注入后的保留时间,也可以增加药物与直肠粘膜的接触面,有利于药物吸收。然后逗哄患儿,以争取最大限度的主动配合治疗,切记强行给药。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取合适的药物(用量见下表),吸入注射器内,安装好小儿直肠给药导管,将注射器内剩余空气排尽,然后对装有药液的注射器进行预热加温。加温大多采用热水浸泡法,其热水的温度应控制在37℃--40℃之间,浸泡约5---10分钟即可。去除加温好的注射器,将患儿调整至理想体位,用医用石蜡油涂在直肠给药导管的远端,约2--5cm,再将患儿的肛门周围涂少许石蜡油。然后将给药导管缓缓插入肛门至合适位置(插入深度见下表),将药液缓缓注入直肠内,注射完毕后,轻轻拍打患儿臀部2--3下,同是将给药导管轻轻拔出,叮嘱患儿或家长,让患儿取左侧位静卧5--10分钟,方可自由活动。
大蒜这种食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它当做调味品,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佐料。但是,你知道吗?大蒜也是一种药材,蒜泥敷脚心可以帮助我们祛虚火,也可以治疗咳嗽,效果还是挺好的。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不知道怎么做,小编就教给大家蒜泥敷脚心的具体操作。
蒜泥敷脚心是泄气的方法,只能用1-2次,不能多用,用它来祛虚火的最快捷。比如:经常口腔溃疡,口干口渴,喝多少水都觉得渴。或失眠烦躁,难以入睡。还有脸上起痘痘,起的是那种挤不出米的痘痘。嘴唇干燥甚至起皮。脖子甩一甩就嘎嘎响,膝关节也经常嘎嘎响。眼睛干涩,或看东西模糊。则可用大蒜敷脚心,轻者一次就好,重者3天后再敷一次即可。
具体方法如下:
洗净脚后把大蒜一个独头蒜搅碎后用小勺放在先撕好的一条保鲜膜上,然后将放有大蒜的位置敷在脚心涌泉穴上(位置在1/3脚处);将保鲜膜缠在脚上固定好。
秋冬季的咳嗽多以外寒内热型居多,并且多夹杂着秋燥,也就是说,多是上火在前、受凉在后所引起的。而且秋天特别干燥,这种干燥还表现在喝水后,小便比较多,但是口渴的感觉并不消失。对于这种寒热错杂加带有干燥的咳嗽,中医认为,引火下行是一种顺势驱邪的好方法。
具体方法很简单,将大蒜捣成蒜泥,放在纱布上,用胶布将纱布贴在脚心即可,帖敷2~3天即可起到保健的作用,如果已经咳嗽,帖敷5天即可。
看到上文的描述,大家就不会怀疑小编的说法是错误的了吧,如果还是不相信蒜泥敷脚心有这两个功效,大家可以亲自试一下,,观察最终效果。而且,蒜泥敷脚心的操作方法很简单,小编在上文中特地给大家指出在哪个位置,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