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这类中草药可能日常比较少听见,但是它经常出现在药方里。雷公藤经常被中医拿来治疗麻风和关节炎等疾病,可见它的重要性。但是药物来说多少存在不好,需要抑制的地方,而雷公藤这类中草药的选用一定要听医生的嘱咐,这样才能够保证用药的正确性。
现在的社会风气比较混杂,患者应该避免听信土郎中的保证,因为这类土郎中总是吹嘘药物的神奇功效,其实就是一普通的草药。而雷公藤虽然是一味中草药,但是它的副作用还是存在的,下面对雷公藤的副作用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成份根含雷公藤定碱、雷公藤扔碱、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春碱和雷公藤增碱等生物碱。
此外,雷公藤还含南蛇藤醇、卫矛醇、雷公藤甲素及葡萄糖、鞣质等。
雷公藤毒副作用的大小与用药量有关,通常用药量越大,毒副作用也就越明显.主要的不良反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刺激胃肠道:服药者常发生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有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饭后服药,或同时服用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可减轻这些症状.
②损害生殖系统:女性服药者常会发生闭经,月经周期紊乱以及经血增多或减少等.对男性可能有抗生育的作用.
③皮肤粘膜的不良反应:服药者可发生口唇及口腔粘膜糜烂,溃疡,皮肤色素加深及脱发等.
④有时可引起肝脏的损害.
⑤有时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⑥少数患者可发生心律失常,或者有心电图的变化.
⑦急性中毒:雷公藤的安全范围比较小,过量时容易发生中毒,出现以下严重病症的表现:急性胃肠炎,消化道出血,肠麻痹,肠梗阻,急性中毒型肝炎,急性肾功能不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这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清除患者血液及胃中的药物,并加强对证治疗抢救. 雷公藤的毒副作用比较多,因此使用时除严格掌握服药量以外,还要注意对儿童,孕妇以及有严重肝,肾疾病,消化道溃疡,肺结核,糖尿病的患者,不宜使用.
雷公藤能对生殖系统起严重影响,尤其是年轻女性,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雷公藤可严重损害生殖系统功能,抑制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引起月经紊乱,甚至闭经。同时雷公藤可以使男性精子生成受阻,影响精子发育,导致不育,故未生育的患者应慎用。
通过本文对雷公藤的详细介绍,可以了解到雷公藤如果乱服用对患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生殖方面的影响,所以患者在选用药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听取医师的建议。如果患者有的选择,选取同样功效的草药也是可以的。
雷公藤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雷公藤别名震龙根、蒸龙草、莽草、水莽子、水莽兜、黄藤、大茶叶、水莽、黄藤草、红柴根、菜虫药、断肠草、黄藤根、黄药、水脑子根、南蛇根、三棱花、早禾花、红紫根、黄腊藤、水莽草、红药、山砒霜、黄藤木。生于背阴多湿的山坡、山谷、溪边灌木林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分布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广东、福建、台湾等地。落叶蔓性灌木,长达3m。小枝棕红色,有4-6棱,密生瘤状皮孔及锈色短毛。单叶互生,亚革质;叶柄长约5mm;叶片椭圆形或宽卵形,长4-9cm,宽3-6cm,先端短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淡绿色,主、侧脉在上表面均稍突出,脉上疏生锈褐色柔毛。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5-7cm,被锈色毛。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雷公藤的根含雷公藤定碱、雷公藤扔碱、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春碱和雷公藤增碱等生物碱。雷公藤的功效与作用包括主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口眼干燥综合征;白塞病;湿疹;银屑病;麻风病;疥疮;顽癣。用于风湿顽痹,疔疮肿毒,腰带疮,麻风,顽癣。
2、用法用量
2.1、归经:归心、肝经。
2.2、入药部分:雷公藤为卫矛科落叶灌木雷公藤干燥根的木质部。
2.3、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去皮根木质部分15-25g;带皮根10-12g。均需文火煎1-2h。也可制成糖浆、浸膏片等。岩研粉装胶囊服,每次0.5-1.5g,每日3次。外用:适量,研粉或捣烂或;或制成酊剂、软膏涂擦。
雷公藤的副作用
雷公藤有大毒。内服宜慎。
雷公藤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1、治风湿关节炎:雷公藤根、叶,捣烂外敷,半小时后即去,否则起泡。(江西《草药手册》)。
2、治皮肤发痒:雷公藤叶,捣烂,搽敷。(《湖南药物志》) 。
3、治腰带疮:雷公藤花、乌药,研末凋擦患处。(《湖南药物志》)。
4、《湖南药物志》:杀虫,消炎,解毒。
5、(《中国药用植物志》):舒筋活血,祛风除湿。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常见的草本植物有很多,不同的草本植物在作用上也是不同,因此在对一些草本植物选择的时候,也是需要对它进行很好了解,那草药在对治疗一些疾病上,都是有着很好的帮助,在对草药选择的时候,不能随意的进行,那白茅根的副作用都有什么呢?
白茅根也是草药的一种,这类植物对人体疾病治疗,有着很好的帮助,而且治疗疾病效果上,也是非常不错的,那白茅根的副作用都有什么呢?
白茅根的副作用:
1.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2.《本草经疏》: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3.《本草从新》:吐血因于虚寒者,非所宜也。
作用:
(1)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茅根能清肺胃之热,故适用于上述诸症,常作辅助药应用。又在麻疹出疹期与恢复期,均可用茅根煎汤作饮料,取它清热生津的功效。
(2)用于血热妄行、吐衄尿血等症。本品有凉血止血作用,治血热妄行之症,可以单用,也可配小蓟、藕节等同用
(3)此外,本品尚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水肿,热淋,黄疸等症。
饮食宜忌
宜:
急性肾炎,急性肾盂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感染者宜食;咯血,鼻出血,小便出血者宜食;高血压病人宜食;急性发热性病人烦热口渴者宜食;急性传染性黄疸肝炎者宜食;小儿麻疹者宜食。忌:
茅根性寒,故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忌食。以上就是对白茅根的副作用详细介绍,在对它选择的时候,都是要注意以上几点,而且在对白茅根使用的时候,也是要对它的作用和宜忌进行认识,这样在使用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其他问题,对自身不会造成损害。
麻黄根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效果,因此它经常入药,但是其实它也有其不适应人群,如果这些人群服用麻黄根就会导致一些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包括心悸失眠、肺气虚弱、外感风寒等等,所以人们在选择使用麻黄根之前需要确定自身的体质以及身体状况,避免发生副作用。
一、麻黄根副作用
虽然说麻黄根的治病功效很强,但是由于麻黄的药效里面比较明显的就是发汗。所以说这时候就会导致有些人不适合服用,这种类型的人群在服用过含有麻黄的中药之后,马上就会出现大汗淋漓的情况,所以外感风寒和心悸失眠的人要谨慎服用。因为外感风寒的人身体是比较虚弱的。那么服用麻黄根之后就会导致身体更加的虚弱。而且如果患者出现心悸失眠的情况的话,本身就比较容易发汗,那么如果再吃麻黄的话,我们的身体会变得更加虚弱,不利于病情的发展,那么反而会导致我们健康受到影响,所以需要我们小心避免才行。
二、肺气虚弱和咳嗽的人谨慎服用
同时我们服用麻黄根虽然不错,但是对气虚的人群来说,特别是还存在一直咳嗽的情况,那么也不利于服用麻黄根。这是由于麻黄根属于一种发散的药物,有着泻火的作用。所以如果患者本身气虚的话,可能承受不住它的药力。如果一定要服用的话,一个是要配合其他类型的药物一起服用,这样才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副作用的出现,同时在服用麻黄根的时候还要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服用,效果都是比较好的。这是麻黄根的副作用里面比较明显的一种。
服用麻黄根本身不错,但是在服用的时候也会存在很多的禁忌和副作用,这对我们的健康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是我们必须要小心避免的,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健康身体,帮助我们预防和缓解更大的身体不适。
地黄根的功效与副作用
1、地黄根有哪些功效
1.1、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根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1.2、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严语,目常开不闭,或喜切不开:犀角三钱,生地黄根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1.3、生地黄还含有止血的作用,经过实验研究证明,生地黄能够缩短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从而达到止血的功效。
1.4、生地黄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抗凝血酶的作用,以此来产生抗血管内凝血的功效;能够治疗肝炎,生地黄配上甘草一起服用,临床实践证明,有治疗肝炎的功效。
2、地黄根的副作用有哪些
2.1、脾虚腹泻、胃虚食少者不适宜食用地黄根。同时,地黄根不宜与薤白、韭白、萝卜、葱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时不宜用铜铁器皿。
2.2、生地性寒,所以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应忌服生地。《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生地黄性寒而滞,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脾胃虚寒(虚弱)、大便溏薄、胸闷食少、气滞痰多者不宜应用。
3、地黄根有什么历史来源
将地黄根作为食品,在民间已有悠久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地黄根产区群众就将地黄根“腌制成咸菜,泡酒、泡茶而食之。”至今人们仍把地黄根切丝凉拌,煮粥而食。
地黄根是“四大怀药”之一,有着久远的历史记载。从周朝开始,四大怀药被历代列为皇封贡品;唐宋时期,四大怀药已久负盛名,经丝绸之路传入亚欧各国;明代郑和将怀药带入东南亚、中东、非洲诸国;近代四大怀药被海外人士誉为“华药”。《红楼梦》中亦有宝玉为晴雯改药方加地黄根的情节。
生地和熟地的区别是什么
1、外形区别: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快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段稍细,长6~12cm,直径3~6cm,有的较细,长条状,稍扁而弯曲。表面棕黑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味微甜。
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粘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端面乌黑色,有光泽、味甜。
2、药效区别:
生地黄:性寒,功能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热入营血、骨蒸痨热、咽喉燥痛、痰中带血等症。由生地为主所制的六味地黄丸,就是千古著名的补肾良方,临床还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肺结核等病的治疗。
熟地黄:性温,其功用也发生变化,为补血要药。配伍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汤”,常用于治疗血虚症。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养心,配龙眼肉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但熟地滋腻滞脾,有碍消化,故脾虚者少食,腹满便溏者不宜服用。
地黄根形态和分布
分布形态:病菌以菌丝体或孢子在病株和土壤中存活。种栽和土壤菌是病害的侵染来源和主要传播途径。土壤湿度大、地下害虫及土壤线虫造成的伤口有利于发病。在地黄产区发生普遍,常造成田间大片死苗,对生产威胁很大。
所处环境:选无病和无损伤的根茎做种栽,并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泡3-5分钟,置于通风处使切口合,或用草木灰涂切口后栽种。实行轮作或选用多菌灵或退菌特等药剂处理土壤,每公顷30-40公斤或两种药剂等量混用。加强栽培管理,保持土壤湿度适宜;低洼田应有排水沟,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薏苡根的药用价值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高1-1.5m。须根较粗,直径可达3mm。秆直立,约具10节。叶片线状披针形,长可达30cm,宽1.5-3cm,边缘粗糙,中脉粗厚,于背面凸起;叶鞘光滑,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质硬,长约1mm。总状花序腋生成束;雌小穗位于花序之下部,处面包以骨质念珠状的总苞,总苞约与小穗等长;能育小穗第1颖下部膜质,上部厚纸质,先端钝,第2颖舟形,被包于第1颖中;第2外稃短于第1外稃,内稃与外稃相似而较小;雄蕊3,退化,雌蕊具长花柱;不育小穗,退化成筒状的颖,雄小穗常2-3枚生于第1节,无柄小穗第1颖扁平,两侧内折成脊而具不等宽之翼,第2颖舟形,内稃与外稃皆为薄膜质;雄蕊3;有柄小穗与无柄小穗相似,但较小或有更退化者。颖果外包坚硬的总苞,卵形或卵状球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健脾,杀虫。治黄疸,水肿,淋病,疝气,经闭,带下,虫积腹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1~2两)。
薏苡根的副作用
《本草拾遗》:"煮服堕胎。"
薏苡根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薏苡根的医学记载
《本经》:“下三虫。”
《补缺肘后方》:“治卒心腹烦满,又胸肿痛欲死,锉薏苡根,浓煮取汁服。”
陶弘景:“小儿病蛔虫,取根煮汁糜食之。”
《滇南本草》:“清利小便。治热淋疼痛,尿血,止血淋、玉茎疼痛,消水肿。”
《本草蒙筌》:“治肺痈。”
《纲目》:“捣汁和酒服,治黄疸。”
《草木便方》:“能消积聚症瘕,通利二便,行气血。治胸痞满,劳力内伤。”
《分类草药性》:“治疝气。”
《浙江民间草药》:“治白带。”
薏苡根的医学附方
1、治黄疸如金:薏苡根,煎汤频服。(《纲目》)
2、治黄疸,小便不利:薏苡根五钱至二两。洗净,杵烂绞汁,冲温红酒半杯,日服二次。或取根二两,茵陈一两,冰糖少许,酌加水煎服,日服三次。(《闽东本草》)
3、治血淋:薏苡根:二钱,蒲公英一钱,猪鬃草一钱。杨柳根一钱,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
4、治淋浊、崩带:薏苡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5、治蛔虫心痛:薏苡根一斤。切,水七升,煮三升,服之。(《梅师集验方》)
6、治风湿性关节炎:薏苡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日二次,或代茶频服。
7、治脾胃虚弱,泄泻,消化不良:薏苡根一至二两。同猪肚一个炖服。
8、治小儿肺炎,发热喘咳:薏苡根三至五钱。煎汤调蜜,日服三次。(⑥方以下出《闽东本草》)
9、治肾炎腰痛,小便涩痛:尿珠根,苛草根、海金沙藤。水煎服。(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10、治牙齿风痛:薏苡根四两。水煮含漱,冷即易之。(《延年方》)⑾治夜盲:薏苡根和米泔水煮鸡肝食。(《湖南药物志》)
牛蒡根的药用价值
内服:煎汤或捣汁。外用:捣敷、熬膏涂贴或煎水洗。
功用主治:祛风热,消肿毒。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咳嗽,消渴,痈疽疮疥。
《别录》:“根、茎疗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
《药性论》:“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饭食之,消胀壅。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少许盐花捣。”
《唐本草》:“主牙齿疼痛,劳疟,脚缓弱,风毒,痈疽,咳嗽伤肺,肺壅;疝瘕,积血。主诸风,症瘕,冷气。”
《本草拾遗》:“浸酒去风,又主恶疮。”
《分类草药性》:“治头晕,风热,眼昏云翳,耳鸣,耳聋,腰痛,外治脱肛医`学教育网整理。”
《贵州民间方药集》:“治伤暑。”
《四川中药志》:“治疥疮。”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劳伤乏力:牛鼻栓根二至三两。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饭前各服一次。
牛蒡根的副作用
因牛蒡有助于辅助稳定降低高血压,建议低血压患者间歇饮用。
牛蒡根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治热攻心,烦躁恍惚: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为三服。(《食医心镜》)
治头面忽肿,热毒风内攻,或手足头面赤肿,触着痛:牛蒡子根洗净烂研,酒煎成膏,摊在纸上,贴肿毒,仍热酒调下,一服肿止痛减。(《斗门方》)
治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牛蒡根热捣,和腊月猪脂封上。(《千金方》)
治喉中热肿:鼠粘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四服。忌蒜、面。(《延年方》)
治头晕痛:牛蒡子根四两,老人头(酒洗)一两,熬水服。(《重庆草药》)
治热毒牙痛,齿龈肿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捣汁,入盐花一钱,银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齿龈上,重者不过二、三度。(《圣惠方》)
治痔疮:牛蒡子根、漏芦根,嫩猪大肠服。(《重庆草药》)
治瘿:鼠粘草根汤洗,细切除皮者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四、五里一服,宜服六剂。(《救急方》)
治耳卒肿:牛蒡根净洗细切,捣绞取汁一升,于银锅中熬成膏,涂于肿上。(《圣惠方》)
治虚弱脚软无力:牛蒡子根炖鸡、炖肉服。(《重庆草药》)
桑根的药用价值
【归经】肝经。
【性味】微苦;性寒。
【考证】出自《南京民间药草》。
【主治】惊痫;目赤;牙痛;筋骨疼痛。
【功效分类】祛风药;温经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煎水洗。
【药理作用】桑树根的乙醇及丙酮浸出液在体外有抑制真菌的作用 。
【中药化学成分】根含桑根酮(sanggenone)D,桑酮(kuwanon)Ⅰ及干扰素诱导剂-桑多糖(morusan)。
【生药材鉴定】根圆柱形,粗细不一,直径通常2-4cm。外皮黄褐色或橙黄色,粗皮易鳞片状裂开或脱落,可见横长皮孔。质地坚韧,难以折断。切面皮部白色或淡黄白色,纤维性强;木部占绝大部分,淡棕色,木纹细密。气微,味微甘、苦。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桑。
桑根的副作用
尚不明确。
桑根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各家论述】
1、《日华子本草》:研汁,治小儿天吊,惊痫客忤;敷鹅口疮。
2、《岭南采药录》:去骨节风痰。
3、《南京民间药草》:治筋骨痛,高血压。
4、《中华本草》: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l-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
5、《中华本草》: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l-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l-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选方】
1、治风湿痛,跌打损伤,高血压:桑树根五钱至一两,大剂可至二两。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2、治赤眼:鲜桑根一两。洗净,水适量煎服,或煮猪肝于早晨服。(《闽南民间草药》)。
3、治血露不绝:锯截桑根取屑五指撮,取醇酒服之,日三。(《肘后方》)。
4、中蜀椒、蜈蚣毒:煮桑根汁解之。(《补缺肘后方》)。
5、去除身体水肿用五皮汤:分别准备桑树根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陈皮、皮各9g,将上述药物放入砂锅中,水煎30分钟,取汁即成。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葡萄根的药用价值
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根,植物形态详葡萄条。9~11月挖取根部,切片,晒干或鲜用。
性味甘,平。
归经肺,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利湿消肿,解毒。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痈肿疔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炖肉。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汤洗。
治关节痛,白葡萄根二至三两,猪蹄一个或鲡鱼一、两尾。酌加水煎,或酒水各半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治吐血,葡萄根,白茅根,侧柏叶,红茶花,茜草根,藕节。炖肉服。 (《四川中药志》)③治筋伤骨折: 葡萄鲜根捣烂敷伤处。(江西《草药手册》)
治用脑过度吐血:野葡萄根四两。熬水兑白糖服。(《重庆草药》)
治胸腹胀满成硬块,野葡萄根半斤。炖杀口肉服。《重庆草药》)
治筋骨伤痛,刺葡萄鲜根四两,水煎兑酒冲服。(江西《草药手册》)
治慢性夫节炎,刺葡萄二两,钩藤根三钱,鲜大活血一两,鲜五味子根一两,鲜三月泡(悬钩子,山莓)一两,鲜百两金一两,娃儿藤根五钱。用肉汤炖服。急性者用猜脚。(江西《草药手册》)
《本经》,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可作酒。
《别录》,逐水,利小便。
《药性论》,除肠间水气,调中治淋,通小便。
《本草图经》,治时气发疮疹不出者,研酒饮。
《滇南本草图 说》,治痘症毒,胎气上冲,煎汤饮之即下。
《百草镜》,治筋骨湿痛。利水甚捷,除遍身浮肿。
《本耳再新》,暖胃健脾,治肺虚寒嗽,破血积疽瘤。
《随息居饮食谱》,补气,滋肾液,益肝阴,强筋骨,止渴,安胎。
《新疆药材》,解毒,散表。
《陆川本草》,滋养强壮,补血,强心利尿。治腰痛,胃痛,精神疲惫,血虚心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捣汁或浸酒。
葡萄根的副作用
一般人均可使用。
葡萄根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孟诜,浓煮汁,细细饮之,止呕哕及霍乱后恶心。妊孕人子上冲心,饮之即下,其胎安。
《纲目》,治腰脚肢腿痛,煎汤淋洗之良。
《四川中药志》,除风湿,消胀,利水。治瘫痪麻木,吐血,口渴。
《分类草药性》,治痔疮,遗精白浊。
《重庆草药》,行血,活血,消积。治吐血,消肿胀。也用于打药酒中。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