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苍子根也叫山香子、山鸡椒等,盛产于我国南方,特别是在湖南与福建省很常见。山苍子全身都是宝,其果实可以提取精油,其叶可以捣碎入药,而山苍子根是一种特别好的中药材,用水煎好可以治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等疾病。但是食用山苍子根也有一些禁忌,大家一起了解吧。
1、山苍子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呃逆呕吐、脘腹疼痛等症,也可用于寒疝腹痛、寒症小便不利及小儿寒湿郁滞引起的小便混浊,还可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消化不良等症。用山苍子叶捣烂外敷,可治疗疽疖肿痛;山苍子根煎水热敷或热浸可治疗风湿骨痛、四肢麻木、腰腿病及跌打损伤。山苍子油还可作为合成维生素E、K、A等的原料,以发挥其在医药上的作用。由于山苍子油在治疗疾病中的独特作用,目前在临床研究方面也是个热点。此外,山苍子还具有平喘、抗过敏、抗心律常、抗血栓、抗菌、抗病毒、抗阴道滴虫作用。但是如果有过量使用的话,可能导致中毒的了。
2、 山苍子,具有理气散结,解毒消肿,止血的功效。主要治疗痈疽肿痛,阻容蛇虫咬伤,外伤止血,下肢浮肿。不建议做茶饮用。不建议老年人饮用。植物油一人而已。
3、山苍子花、叶和果皮主要提制柠檬醛的原料,供医药制品和配制香精等用,如柠檬醛为合成紫罗兰酮和维生素甲的原料。种子含油约40%,为工业上用油。全株可入药,有祛风、散寒、理气、止痛之效,主治感冒或预防感冒,果实入药,称“毕澄茄”,可治胃寒痛和血吸虫病。果及花蕾可直接作腌菜的原料。
山苍子叶是一种中医中经常用到的药材,常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那么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山苍子叶的相关。
【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山鸡椒的叶。
【原形态】山鸡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m。叶和果实有芳香气。根圆锥形,灰白色;幼树树皮黄绿色,光滑,老树树皮灰褐色。叶芽无鳞片;幼枝细长,被绢毛。叶膜质,互生;叶柄细弱,长1-2cm;叶片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4-11cm,宽1.2-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绿色,两面均无毛,羽状脉,侧脉每边6-10条,纤细,中脉、侧脉在两面均突起。花先叶开放,雌雄异株;伞形花序单生或簇生,总花梗纤细,长5-10mm,总苞片4,上有4-6朵小花,淡黄色;花被裂片6,倒卵圆形;能育雄蕊9,排成3轮,第3轮基部的腺体具短柄。雌花中退化雄蕊多数,子房卵形,花柱短,柱头头状。浆果状核果近球形,直径4-5mm,无毛,幼时绿色,成熟时黑色;果梗长2-4mm。花期2-4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丘陵、林缘灌丛或疏林中。
【性状】性状鉴别 叶片披针形或长椭圆形,易破碎。表面棕色或棕绿色,长4-10cm,宽1-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羽状网脉明显,于下表面稍突起。质较脆。气芳香,味辛凉。
【化学成份】叶含挥发油仅0.006%,主为桉叶素(cineole),丁香烯(caryophyllene),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柠檬烯(limonene),γ-榄香烯(γ-elemene),乙酸牻牛儿醇酯(geranyl acetate)等。
【性味】辛;微苦;温
【功能主治】理气散结;解毒消肿;止血。主痈疽肿痛;乳痈;蛇虫咬伤;外伤出血;脚肿;慢性气管炎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水煎温洗全身。
【摘录】《中华本草》
通过对于山苍子叶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更好的提高我们的生活常识。
竹芋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竹芋清肺止咳;清热利尿。主肺热咳嗽;小便热痛。根茎富含淀粉,可煮食或提取淀粉供食用或糊用;药用有清肺,利水之效。
2、用于什么病症
竹芋主肺热咳嗽;小便热痛。
3、用法用量
竹芋内服:9-15g。
竹芋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竹芋一般没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竹芋一般没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饮食禁忌
3.1、竹芋一般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
竹芋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1、出自:《中华本草》。
1.1、别名:竹芋又称为结粉、山百合。拼音名:Zhu Yu,英文名:Bermuda Arrowroot,rhizome of Bermuda Arrowroot。中药竹芋为竹芋科植物竹芋的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切片晒干。
1.2、药材来源:竹芋为竹芋科植物竹芋的根茎。
1.3、生境分布: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常见栽培。原产美洲热带地区。竹芋喜温暖、湿润和半荫环境,不耐寒,怕干燥忌强光曝晒。对水分的反应十分敏感。喜低光度或半荫环境下生长,在强光下曝晒叶片容易灼伤。土壤以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腐叶土最宜。
1.4、性味归经:竹芋味甘;淡;性凉,肺;膀胱经。
1.5、采收和储藏:竹芋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切片晒干。
1.6、化学成分:根茎含淀粉(starch)19.4%,蛋白质(protein),脂肪(fat),色氨酸(trytophan)。
1.7、功能主治:竹芋清肺止咳;清热利尿。主肺热咳嗽;小便热痛。
1.8、用法用量:竹芋内服:9-15g。竹芋粉几乎全是淀粉,不含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仅0.2%。可用做汤、调味汁、布丁和尾食点心的增稠剂。加水煮沸成透明、无臭的可口糊状物。竹芋粉质细与其他淀粉相比可以在较低温度和较短时间的条件下烹调,又易消化,特别适合做不能煮过头的牛奶蛋糊等蛋品,也适宜制作淡味、低盐和低蛋白的食物。
2、《新华本草纲要》:竹芋有清肺利尿的功能。用于肺热咳嗽,小便赤痛。
石决明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除热,明日。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芳热,青盲内障。
2、用于什么病症
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芳热,青盲内障。
3、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宜久煎),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飞点眼。
石决明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石决明一般没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石决明一般没有特殊的人群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 3、饮食禁忌
3.1、石决明一般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
3.2、《本草经疏》:畏旋覆花。
3.3、《本草求原》:反云母。
石决明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1、出自:《别录》。
1.1、别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论》),鳆鱼甲(陶弘景),九孔螺(《日华子本草》),千里光(《纲目》),鲍鱼皮(《山东中药》),金蛤蜊皮(《山东中草药手册》)。
1.2、药材来源:为鲍科动物九孔鲍或盘大鲍等的贝壳。
1.3、生境分布: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为我国南方优良养殖种类之一。 1.4、性味归经:味咸;性寒。入肝、肾经。
1.5、化学成分:盘大鲍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3.67%,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和极微量的碘;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有机质则破坏。
1.6、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除热,明日。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芳热,青盲内障。
1.7、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宜久煎),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飞点眼。
2、《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
3、《海药本草》: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
4、《纲目》:通五淋。
5、《本草从新》:愈疡疽。
6、《本草求原》:软坚,滋肾,治痔漏。
7、《山东中草药手册》:镇肝、明目,治眩晕。
8、治怕日羞明:千里光、海金砂、甘草、菊花等分。上细切,每服八钱,水一盅半,煎至一盅,去渣,食后温服。(《眼科龙木论》千里光汤)。
9、治锁喉风:石决明火烧醋炙三次,研细末,用米醋调,鹅羽蘸擦喉内,吐痰效。(《本草汇言》)。
苜蓿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为豆科植物紫苜蓿或南苜蓿的全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三出羽状复叶,小叶小,有小齿,叶脉伸入齿端;托叶与叶柄合生;花小,组成腋生的短总状花序或头状花序;萼齿近相等;花冠黄色或紫,旗瓣倒卵形或长圆形,基部渐狭,近无柄,龙骨瓣钝,比翼瓣短;雄蕊10,二体(9+1);子房有胚珠多数,花柱短,扁或锥状;荚果旋卷,常呈贝壳状或弯镰状,不开裂,平滑或有刺,有种子1至数颗。可作为食物,将其在热水中焯过,凉拌即可,味道极佳。紫苜蓿分布很广,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南苜蓿分布于我国中、南部,长江下游有栽培。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用。清解胃热,利尿除湿。
2、用法用量
2.1、味甘、淡,性微寒。能清胃热,利尿除湿。用于胃热烦闷,不欲饮食;湿热所致的小便不利,石淋,或湿热发黄。内服:捣汁,3~5两;研末,2~3钱。
2.2、防出血:一切出血症候,如鼻血、龈血、吐血、咯血、便血、子宫出血、肛门出血。新药每用维他命K,认为是有凝结血管功能的疗法。其实维他命K在食品中,含量最丰富的,就是苜蓿。由苜蓿来作为预防出血症候,实验的结果认为收效很高,对各种小出血,和肺胃及十二指肠出血,都能获得预防的效果。
2.3、清内热:苜蓿是清凉性的蔬菜,进食之后,确能消除内火,尤其在燥烈季节,用以佐膳,功效显着,更胜於西洋菜。苜蓿经油炒后,乘热进食,味极鲜洁。冷却后,进食其味亦佳,其汁有清沁心脾之感,在燥烈季节,如果觉得唇干舌燥,用以佐膳,是维护健康的上品菜肴。
苜蓿的副作用
为豆科植物紫苜蓿或南苜蓿的全草。因属渗利之品,故不宜久食多食。又,牲畜饲以一种南苜蓿的变种后,可产生对光的过敏性皮炎,亦须注意。
苜蓿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1、孟诜:利五脏,洗去脾胃间邪气,诸恶热毒。
2、《日华子本草》:去腹藏邪气,脾胃间热气,通小肠。
3、《本草衍义》:利大小肠。
4、《现代实用中药》:治尿酸性膀胱结石。
5、治膀胱结石:鲜南苜蓿三至五两,捣汁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6、治浮肿:苜蓿叶五钱(研末),豆腐一块,猪油三两。炖熟一次服下,连续服用。(《吉林中草药》)。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