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水莎草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水莎草作为一种中药材其功效与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具体情况。
【别名】三棱草
【来源】莎草科藨草属植物 扁秆荆三棱 Scirpus planiculmis Fr. Schmidt,以 块茎 入药。8月采,洗净晒干。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止咳,破血,通经,行气,消积,止痛。用于慢性气管炎,症瘕积聚,产后瘀阻腹痛;消化不良,闭经及一切气血瘀滞、胸腹肋疼痛。
【用法用量】1~3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出处】河南
看了上面的文章想必大家已经基本上了解了水莎草的功效与作用了吧?水莎草的药用价值极高,也不是任何人都适合的,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判断,这点希望大家注意。
水蕨的药用价值
水蕨,出自(《纲目》)属于水蕨科(parkeriaceae)中国境内现状:易危(VU)。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异名:荳(《吕氏春秋》),龙须菜(《植物名实图考》),龙牙草、水松草、水铁树、水扁柏(《广西药植名录》)。产广东、台湾、福建、江西、浙江、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区。广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各地。本种可供药用,茎叶入药可治胎毒,消痰积;嫩叶可做蔬菜。
别名:龙须菜、龙牙草、水松草、水铁树、水扁柏、水柏、水芹菜、水柏枝。
药材性状:根茎短,密生须根。叶二型,无毛;营养叶狭短圆形,长10-30cm,宽5-15cm,二至四回羽裂,末回裂片披针形或矩圆披针形,宽约6mm;孢子叶较大,矩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5-40cm,宽10-20cm,二至三回羽状深裂,末回裂片条形,角果状,宽不超过2mm;叶脉网状,无内藏小脉。孢子囊沿网脉疏生。气微,味甘、苦。
入药来源:为水蕨科植物水蕨的全株。
成分:含较多的β-胡萝卜素
性味:甘、淡,凉。
归经:脾;胃;大肠经
功用主治:散瘀拔毒,镇咳,化痰,止痢,止血。主治胎毒,痰积,跌打,咳嗽,痢疾,淋浊。外用治外伤出血。活血,解毒。治痞积,痢疾,胎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0.5-1两,水煎服。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药用效果:全草散瘀拔毒,镇咳化痰,止痢,消积,止血,解毒。治腹中痞积,痢疾,胎毒,跌打损伤,疮疖,咳嗽,淋浊,外伤出血。全草可入药,能消积、散瘀、解毒,用于活血药和解毒药。
水蕨的副作用
忌杂食一月余乃佳。
水蕨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医学记载:
1、《纲目》:“甘苦,寒,无毒。”
2、《华南千种草药》:“甘淡,凉。”
3、《广西药植名录》:“治跌打,散毒。”
4、《海南植物志》:“茎叶治胎毒,消痰积。”
5、《华南千种草药》:“解毒、止血、止痢、止咳。”
6、《浙江药用植物志》:“消积,散瘀,解毒。治跌打损伤,疮疖。”
附方:
治腹中痞积:水蕨,淡煮食。下恶物。
水蓼的药用价值
水蓼的功效与作用:化湿,行滞,祛风,消肿。治痧秽腹痛,吐泻转筋,泄泻,痢疾,风湿,脚气,痈肿,疥癣,跌打损伤。
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或捣汁。外用:煎水浸洗或捣敷。
水蓼的副作用
《千金·食治》:蓼食过多有毒,发心痛。和生鱼食之,令人脱气,阴核疼痛。妇人月事来,不用食蓼及蒜,喜为血淋带下。
《药性论》:蓼叶与大麦面相宜。
水蓼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水蓼的医学记载
《别录):寥叶,归舌,除大小肠邪气,利中益志。
《唐本草》:主被蛇伤,捣敷之;绞汁服,止蛇毒入腹心闷;水煮渍脚捋之,消脚气肿。
《本草拾遗》:蓼叶,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乱传筋,多取煮汤及热捋脚;叶捣敷狐刺疮;亦主小儿头疮。
《纲目》:杀虫。
《本草求原》:洗湿热癍癞,擦癣。
《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通筋骨。
《岭南采药录》:敷跌打,洗疮疥,止痒消肿。
《重庆草药》:治巴骨流痰,跌打损伤。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利湿消滞,杀虫止痒。治菌痢,肠炎,风湿痛,皮肤湿疹。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解毒,利尿,行气,止痢。
水蓼的医学附方
1、治干霍乱不吐利,四肢烦,身冷汗出:水蓼(切)、香薷(择切)各二两。上二味,以水五盏,煎取三盏,去滓,分温三服。(《圣济总录》水蓼饮)
2、治风寒太热:水蓼、淡竹叶、姜茅草,煎服。(《四川中药志》)
3、治水泻:红辣蓼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4、治痢疾,肠炎:水辣蓼全草二两,水煎服,连服三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5、治小儿疳积:水辣蓼全草五至六钱,麦芽四钱。水煎,早晚饭前二次分服,连服数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6、治脚痛成疮:水蓼(锉)煮汤,令温热得所,频频淋洗,候疮干自安。(《经验方》)
7、治阴发背,黑凹而不知痛者:鲜蓼草十斤(晒干,烧灰存性,淋灰汁熬膏于半碗听用),石灰一两。二味调匀,入磁罐收贮封固。如遇阴毒,将笔蘸点患处,不二次退透知痛,出黑水血尽,将膏药贴之。(《外科启玄》蓼草膏)
8、蛇咬伤。用水蓼茎、叶捣敷。
9、脚气肿痛成疮。用水蓼汁搽洗。
水黾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纲目拾遗》:“治痔。”。截疟;疗痔。水黾为水黾科昆虫水黾的全虫,水黾主治疟疮、痔疮。
2、用于什么病症
水黾主治疟疮、痔疮。
3、用法用量
水黾内服:研末,5-10只。
水黾的副作用
1、副作用
《本草抬遗》:“有毒。”。其实这里所谓的有毒,是指它的消化性溶解液,而且远远不可“杀鸡”。
2、人群禁忌
水黾一般没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饮食禁忌
水黾一般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
水黾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1、出自:《本草拾遗》。
【别名】:水母鸡 水板凳 水拖车 水蚊子 水蜢子 火叉子。水马(《本草拾遗》),水爬虫(《纲目》),婆子(《东医宝鉴》),水和尚,水豆油(蔡邦华《昆虫分类学》)。
【药材来源】:为水黾科昆虫水黾的全虫。
【生境分布】:分布于华北、台湾、广东、海南、广西、浙江、山东等地。
【性味归经】:《本草拾遗》:有毒。
【采收和储藏】:夏季雨后于积水处、水池处用网捕捉,捕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
【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痔。”。心;肝经【选方】治一切痔:婆子三十个,用三个纸包,每包十个。于背阴处悬挂阴干。每包作一服,研烂,空心温酒调下,良久乃吃饭。三日连三服。久痔脓血者,二、三十服。(《东医宝鉴》水马散)。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5-10只。
2、《纲目拾遗》:“治痔。”。
3、治一切痔:婆子三十个,用三个纸包,每包十个。于背阴处悬挂阴干。每包作一服,研烂,空心温酒调下,良久乃吃饭。三日连三服。久痔脓血者,二、三十服。(《东医宝鉴》水马散)。
《本草拾遗》:水黾有毒,杀鸡犬。长寸许,四脚,群游水上,水涸即飞。亦名水马,非海中主产难之水马也。
4、《纲目》:水虫甚多,此类亦有数种。今有一种水爬虫,扁身大腹而背硬者,即此也。水爬,水马之讹耳。
5、《纲目拾遗》:按水马,四、五月内出浮水面,身硬脚长,池沼中甚多,性喜食蝇。小儿用钧竿系绳,绳头穿一蝇,掷水面,诱之即来,以四足抱蝇不放,因而获之。
水芙蓉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水芙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治毒蛇咬伤,疮痈肿毒,癣,皮肤瘙痒。水芙蓉具有药用价值,可治疗伤寒、水肿等多种疾病。
2、用于什么病症
水芙蓉治毒蛇咬伤,疮痈肿毒,癣,皮肤瘙痒。
3、用法用量
水芙蓉内服:煎汤,1~5钱(鲜者0.5~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绞汁涂或煎洗。
水芙蓉的副作用
1、副作用
水芙蓉一般没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水芙蓉一般没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饮食禁忌
3.1、水芙蓉一般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
3.2、孕妇忌服。
水芙蓉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1、出自:《常用中草药手册》。
1.1、别名:水芙蓉又称为麻雀草(《岭南大学校园植物名录》),水管筒、三叉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水薄荷、软骨倒水莲(《广东中草药》)。
1.2、药材来源:水芙蓉为玄参科植物紫苏草的全草。从叶至茎,从花至果实,无一不能食用和药用。茎极短、叶呈辐射状生长,直径可达三十公分,根为须根状、侧根发达,具多数走茎,原产地中国。具有药用价值,可治疗伤寒、水肿等多种疾病。
1.3、生境分布:水芙蓉生于沟边、田边,沼泽等湿地上。分布华南各地。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原产于中国。
1.4、性味归经:水芙蓉辛,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凉。《广东中草药》:辛淡微涩,凉。
1.5、采收和储藏:水芙蓉全年可采。
1.6、功能主治: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消肿止痒。治毒蛇咬伤,疮痈肿毒,癣,皮肤瘙痒。水芙蓉具有药用价值,可治疗伤寒、水肿等多种疾病
1.7、用法用量:水芙蓉内服:煎汤,1~5钱(鲜者0.5~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绞汁涂或煎洗。
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凉。
3、《广东中草药》:辛淡微涩,凉。
4、、治毒蛇咬伤:水芙蓉五钱,穿心莲八钱,捣烂冲米酒适量,取药液内服,渣外搽伤口周围。(《广东中草药》)。
5、治感冒:水芙蓉五钱至一两,煎服。(《广东中草药》)。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