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腿风湿的中药治疗三、腿风湿怎么按摩
腿风湿艾灸哪里
1、腿风湿艾灸哪里
阿是穴没有特定位置,一般多位于病变附近。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功效:阿是穴有温经通络、缓解疼痛的功效,对于改善风湿病的痛症效果立竿见影。大椎穴位置:低头,颈部下端突起骨的凹陷处。功效:大椎穴能够提高阳气,补气益血,对于改善风湿病有很好的疗效。中脘穴位置:位于人体上腹部,肚脐上4寸的位置。功效:中脘穴能够调理经络、匡扶正气,对抗风湿邪气。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四横指。关元穴能补肾培元、温阳固脱,驱除体内寒气。命门穴人体的腰部,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命门穴有培元固本、强健腰膝的作用,可以改善风湿引起的关节疼痛。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膝眼下四横指。足三里穴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作用,能够增强免疫,对抗风湿。
2、风湿的类型
2.1、以关节炎为主的: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斯惕尔病又分为幼年型和成人型,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
2.2、与感染相关的:如风湿热,莱姆病,赖特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
2.3、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血管炎。
3、风湿产生的原因
免疫反应:机体对外源性或内源性抗原物质直接或通过巨噬细胞呈递的刺激,使相应T-细胞活化,部分T-细胞产生大量多种致炎性细胞因子造成各类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破坏。遗传及患者的易感性和疾病的表达密切相关,对疾病的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及预后都有一定的意义。感染因素:根据多年来的研究阐明,多种感染因子,微生物产生的抗原或超抗原,可以直接或间接激发或启动免疫反应。内分泌因子:研究证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失调、与多种风湿病的发生有关。环境与物理因素:如紫外线 。一些药品也会导致。
腿风湿的中药治疗
1、治法:益气养阴,利湿通络。方药:丹参、薏米、党参、防己,麦冬、五味子、白术、木皿、秦艽、当归、威灵仙,生甘草。
2、治法:利湿清热。方药:慧米、桑枝,防己、连翘,知母、黄柏、茯苓、苍术,生甘草。
3、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方药:生石膏,知母、黄柏、粳米,山栀、黄芩、秦艽、麦冬,桑枝、忍冬蘑,桂枝、甘草。
4、治法:散寒除湿。方药:鸡血藤、海风藤、桑枝,羌活、独活、当归、赤芍,秦艽、桂枝、川芎。
腿风湿怎么按摩
1、分指推和掌推。指推是指用大拇指指端,着力于一定的部位,通过腕部的摆动和拇指关节屈伸活动所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经络穴位上。
2、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对称用力,对一定部位和穴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拿法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指适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穴位。
3、用手掌面或指面附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有节律的抚摩。摩法刺激轻柔缓和,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血、祛痹止痛的作用。
4、用手掌面、鱼际部分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直线来回摩擦。用掌或拳拍打体表。两手掌相对,夹住患者肢体一定部位用力来回搓动。
腿痛艾灸哪里
1、腿痛艾灸哪里
1.1、风市穴:通经络,瘦大腿
艾灸风市穴可运化水湿、舒筋活络,除了能排除大腿多余水分,使大腿变苗条,还能缓解治疗下肢麻木、脚气、遍身瘙痒。
1.2、阴陵泉:祛湿,瘦小腿
阴陵泉属于脾经穴位,艾灸阴陵泉可以促进代谢、促进祛湿,修饰腿部的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等。
1.3、阳陵泉:调理腰腿
常拨动阳陵泉穴,可调理腰腿问题、扭筋、月经不调、岔气、肝胆有郁气。常艾灸可防治膝关节炎、膝冷痛、鹤膝风、老寒腿、下肢不遂等。
1.4、清热散风
当身体湿热严重,出现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艾灸至阴穴,能够清热散风,通利下焦,对尿黄涩痛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1.5、窍阴穴:调理偏头痛、足跟痛
每天坚持艾灸,能保健足部,能够缓解全身神经痛,缓解偏头疼、足跟痛、下肢麻木。
2、腿痛艾灸的正确方法
2.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图149。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3、腿痛艾灸要注意什么
在艾灸之前要保持心情平静,大怒、大喜、大悲之后,不宜马上施灸。
施灸后,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以助疗效。
使用灸法调理要有耐心,勿急于求成,灸从久,要有长久坚持下去的信心,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养生保健,更要持之以恒。
一般艾灸后,要避免着凉,秋冬季待穿戴整齐后,头上和身上的汗出去后,再出门。春夏灸后,也要注意保暖。施灸的当天不要洗澡,以免染上风寒。
一般在艾灸之前后,都要喝一杯温白开水,有利于灸后排毒。
腿痛如何治疗
1、微创治疗:包括注射治疗、针灸、小针刀、埋线、浮针、胶原酶、臭氧、射频、冷冻、激光气化、等离子治疗等。部分疾病适合采用,对部分患者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该方法疗效好、见效快、疗程短、安全、病人痛苦小、费用相对较少,但需要具有一定技术设备的医院和一定经验的医生。
2、手术治疗:部分疾病必须采用手术治疗方能去除疼痛,如骨性椎管狭窄、椎间盘脱垂并游离、肿瘤等。手术疗法具有疗效可靠、治疗彻底、疗程短等特点,但损伤相对较大、有一定风险、费用较高。
3、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卧床休息、物理治疗(如各种电疗、磁疗、光疗、牵引、热疗、运动疗法、熏蒸等)。其优点是安全、无痛苦,缺点是疗程相对较长。如病因判断准确,治疗方法选择得当,大部分病人可达到临床痊愈。
腿痛要注意什么
1、多食两素
两素是指维生素和纤维素。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B族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但有些脂溶性维生素易引起缺乏,应适当吃些牛奶、米糠、麸皮、胡萝卜等新鲜蔬菜和水果来补充。
2、保持体重避免过胖
由于过度肥胖也是引起中老年人腰腿痛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从防病防衰老的观点出发,也应限制饮食,保持体重避免过胖。
3、戒烟
主动或被动吸烟不但可诱发心肺疾病,也是多种恶性肿瘤的促发因素。对男女生育功能也有危害。最近,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吸烟还是慢性腰痛的发病原因之一,而且影响治疗效果。
很多人对艾灸十分熟悉,在中医上来说艾灸也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对于很多亚健康问题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也算是一种保健。身体不同部位的疼痛要进行不同穴位的艾灸,那么头昏艾灸哪里的穴位呢?百会、足三里、风池是几个比较常用的穴位,每天可进行大约十五分钟的治疗。
1、眩晕灸哪里
治疗眩晕时选取百会、足三里、风池、神阙穴等艾灸。一般来说,每天早晨或晚上灸一次即可,每次15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想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至少要坚持一个月。
2、眩晕症吃什么水果好
眩晕症可以多吃橘子类的水果。因为柑橘类的食物能够有效的缓解焦躁和紧张不安的症状,而且对头痛和头晕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一定要引起注意了,吃太多的橘子很容易发生拉肚子的现象,所以千万不能过量。
眩晕症可以多吃草莓。因为草莓对胃肠道和贫血都有一定的滋补作用,草莓除了可以预防坏血病以外,而且还能够预防冠心病之类的疾病,所以平时可以适当吃一些草莓,对眩晕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造成眩晕症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不仅仅脑瘤,高血压让人容易有眩晕。而且压力和紧张情绪也可导致眩晕。低血压病比较严重的时候,那么也会引起发作。这个疾病其实也和白细胞减少症是息息相关的。
耳源性的眩晕,其实是因为耳朵发炎给引起的。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啊,这个时候眩晕病人不可以喝酒。眩晕发作期中,患者应自选体位卧床休息。
眩晕症有哪些典型症状
真性眩晕有明显的自身或他物旋转感、倾倒感或视物摇晃不稳。症状发作呈阵发性,伴有眼震、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指物偏斜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脉搏血压改变等植物神经症状。头昏常为头重脚轻、眼花等,并无外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幻觉,可由心血管系统疾病、全身中毒、代谢性疾病、眼病、贫血等疾患引起。
头晕多伴发其他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耳源性眩晕常伴有耳鸣和听力减退,常见于美尼埃病、急性迷路炎、内耳损伤、鼓膜内陷或受压及耳石和前庭终末感受器病变(如颅脑外伤、噪音性损伤、药物中毒及椎一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半规管壶腹的退行性变等);小脑桥脑角病变伴有Ⅴ、Ⅶ、Ⅸ、Ⅹ脑神经和锥体束等症状;前庭神经元炎多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诱因,而无听力改变;椎一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多因头位改变诱发,同时伴有复视、视物变形、头面和肢体麻木感、晕厥、猝倒等症状;眩晕性癫痫发作时,可伴有意识丧失、癫痫大发作或其它癫痫症状占位病变、炎症、变性和脱髓鞘病变所致中枢性眩晕,常伴有脑干、小脑或顶颞叶损害体征。
气虚艾灸哪里
1、气虚艾灸哪里
艾灸本身就是补益阳气的,适合体质阳虚、气虚的人做。如果体质不对,乱灸很容易出问题。中医用艾灸来补阳气,最常用的两个穴位是关元穴和气海穴。这两个穴位都位于腹部,肚脐往下四个手指并拢的距离,就是关元穴。关元和肚脐之间正好一半的地方就是气海穴。这两个穴位如果温灸,温阳的作用非常好。
2、气虚的相关病机有哪些
肺主一身之气,肺脏娇弱,又为华盖之脏,外邪侵入,最易犯肺,五脏之虚,常由肺始,肺虚渐及脾、肾等。脾主气,运化水谷,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肾为气之根,先天之本,父母之精气的盛衰,决定着子代禀赋的厚薄强弱,因此气虚体质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先天、自然环境、情志、饮食、生活起居、久病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肺卫不固,脾胃功能失调,肾气不足,气血精津生成不足,终致气虚体质的形成。
3、气虚的自我诊断
3.1、气虚体质的人通常形体消瘦或偏胖。
3.2、苔白、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虚。
3.3、季节交替时因温差变化较大,极易引发感冒等病症,且病后康复缓慢。
3.4、多汗且多出虚汗,运动后更甚。
3.5、食欲不振或极佳。气虚体质通常有两种极端的必须,一种为没食欲,消化不良,经常腹胀,便秘。另一种为食欲好,吃饭速度快,同时饭后有明显的腹胀感,极易无力。
3.6、气虚体质的人内脏下垂,平素抵抗力弱,极易患感冒,面色萎黄或呈淡白色,头发没有光泽。
3.7、肌肤松软,因脾主管肌肉和四肢,所以脾气虚,就易造成四肢肌肉松软无力,脸、眼皮、肚皮、屁股等部位极易下垂。
气虚的症状
1、气虚阳虚
气虚可见面色晃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气虚可见面色晃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1.1、心气虚,除上述气虚症状外,再加心悸、气短、胸闷等。
1.2、脾虚或中气下陷,兼有纳少,腹胀,便溏,气短,乏力等。
1.3、肾阳虚有身寒肢冷,动则气短,或五更泻等。
2、气阴两虚
除上述气虚症状以外,尚有阴虚表现。如口干、五心烦热、便秘、尿少、乏力,舌红苔少脉弦细等症状。
2.1、心气阴两虚可见心悸、气短、胸闷等。常用生脉饮,炙甘草汤。
2.2、肾阴阳两虚,常有:头晕、眼花、耳呜、耳聋、腰酸、腿软、神疲、健忘等症状。
缓解气虚的食物
1、粳米
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早在《别录》中即有主益气的记载,唐代食医孟诜亦云:粳米温中,益气。清·王孟英还把粳米粥誉之为贫人之参汤,他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气虚者宜常食之。
2、牛肉
性平,味甘,有益气血、补脾胃、强筋骨的作用。名医《别录》中说:牛肉安中益气,养脾胃。《韩氏医通》还说: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足见牛肉补气之力,尤为显着,故气虚者宜常食之。
3、狗肉
性温,味咸,能补中益气,对气虚兼有脾虚或肾虚或肺虚或阳虚者更宜。《日华子本草》云:狗肉补胃气,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力。《医林纂要》中还说,狗肉补肺气,固肾气。尤以秋冬季食之为佳。
老人气虚要怎么治疗?不妨试试这几种药膳
4、鸡肉
性温,味甘,有温中、益气、补精、养血的功效。无论气虚、血虚、肾虚,皆宜食之。民间对气虚之人,有用黄芪煨老母鸡的习惯,更能增加补气作用。
5、人参
大补元气,中医最常用的有力的补气中药。气虚体质者,可以每天吃一点,时间吃长一点。如果吃了以后有上火症状,就减量。
湿热艾灸哪里
1、湿热艾灸哪里:肺俞穴
湿热体质偏于湿热内蕴,表现为痤疮、口臭的可以选用肺俞穴。肺俞穴中的肺就是指的肺脏,俞就是输的意思。所以,肺俞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指肺脏的湿热水汽由此外输膀胱经。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对清肺经的湿热疗效显着。操作时,用食、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约揉15-30次,艾灸大概20分钟左右,以皮肤潮红为好。
2、湿热艾灸哪里: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运化水湿,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湿。这三个穴位也都比较适合湿热体质的人进行艾灸。
3、湿热艾灸哪里:八髎穴
取穴方法:位于骶椎之上,分上次中下,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做法:可每天艾灸1次,每次20分钟
功效:八髎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
4、湿热艾灸哪里:曲泉穴
取穴方法:屈膝时,膝内侧横纹端上方凹陷中。
做法:以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20分钟为宜。
功效:该穴可清利湿热,重在通调下焦,另外还可调经止带,适用于湿热体质人艾灸。
湿热体质有什么表现
湿热体质的一般表现
湿热体质的表现常见于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体质的型体特征
形体偏胖或消瘦;常见体征:面垢油光、多有痤疮粉刺、常感口干口苦、眼睛红赤、心烦懈怠、身重困倦、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带下增多。病时上述征象加重;舌象:舌质偏红怠黄腻;脉象:多见滑数;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容易发怒;适应能力:不能耐受湿热环境。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湿疹、银屑病、汗疱疹,湿癣、脂溢性皮炎、酒糟鼻等。易患黄疸、火热症、痈疮和疖肿等病症。
湿热体质怎么调理
精神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情绪长于阴虚者相近。性情较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常心烦易怒。截至七情过极,舒缓情志,心态稳定。
饮食调养
应多食用具有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紫菜、红小豆、绿豆、扁豆、鸭肉、鲫鱼、冬瓜、葫芦、苦瓜、黄瓜、系挂、芹菜、白菜、空心菜、卷心菜、莲藕等。禁忌辛辣燥烈,大热大补的食物和饮品。
起居调理
湿热体质以湿热内蕴为主特征,平常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长期熬夜,或者过度疲劳。要保持二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居室环境宜通风情节,清爽舒服。改正不良嗜好,如戒烟限制酒。
运动锻炼
湿热体质是以清浊内蕴、阳气偏盛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可以将力量联系和中长跑结合进行锻炼。
药物保健
湿热体质从临床辨证分型来看,又可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常用药如滑石、生甘草、杏仁、薏苡仁、白寇仁、茅根等。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地丁、黄岑、黄连、葛根等。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