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如果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其实是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的,要注意言语上的训练治疗,给与患者更多的自信,也要注意调整他们的饮食,多与自闭症患者互动。
言语治疗:
.言语治疗师的协助十分重要。将儿童言语的发展详细分析,然后订出适当的训练方法,将这些方法融合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另外根据他的进步,将方法调整。帮助每个和儿童经常接触的人去学习这些治疗办法。
社会工作治疗:
自闭症儿童对家庭造成很大的压力。首先要帮助家长认识儿童的基本病理,发展程度及治疗方法。另外,减少家庭的压力,例如经济方面、居住方面。还有,帮助其它家庭成员,尤其是兄弟姊妹,去认识及帮助自闭症儿童。2.
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家庭都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当他们长大,离开学校的时候,更需要帮助。帮助青少年及成年的自闭症人士,是急需发展的社会工作,例如:提供离校的职业训练、庇护工场、宿舍等。有些高能力的自闭症人士可以独自工作,但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仍然会有很多困难,例如不明白别人的情绪、要求等。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亦需要性方面的辅导。
均衡的饮食:
自闭症儿童很容易养成偏食的习惯。因此在诊断后,即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亦可帮助儿童习惯作牙科保健。
小儿自闭症通常表现在孩子人际交往和沟通上的障碍,往往在三岁之前就发病,而在5岁的时候最为严重。不过很多家长由于对这方面不是很清楚,所以并不知道孩子患上了自闭症,因而耽误了治疗。下文主要针对小儿自闭症的特征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希望每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都能够像天使一样正常成长。
1、对自己的名字没有反馈
有自闭症倾向的小儿,对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没有反馈,就是爸爸妈妈叫回应也很少。
2、眼神跟踪困难
小儿视力发育都不一样,但是有自闭症倾向小儿的眼神不会跟踪自己喜欢的事物运动。妈妈可以拿一个小儿喜欢的玩具或者食物,小儿眼神不会跟着妈妈的手动。
3、安静
有娃后,很多爸妈都觉得孩子太闹腾, 真希望能安静一会。但是自闭症的孩子确实满足了父母的心愿,他们更喜欢在房角的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自己玩耍。
4、眼神回避
有自闭症倾向的小儿一般不会通过眼神来表达情感,或者用眼神和人们沟通。他们多数都会躲避人们的眼神,性格敏感、胆小。
5、模仿能力差
很多孩子都会模仿动画人物和爸妈的语气和声音说话,但是这些孩子是不会的。
6、更喜欢自己待着
有自闭症倾向的小儿很少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儿一起玩耍,他们总是喜欢自己玩自己的,也不和其他小儿说话。
7、不会主动求抱
这类孩子给我们一种很成熟的感觉,他们不会主动让爸爸妈妈抱自己。
8、表达能力差
这类孩子由于和别人沟通少,自然语言能力也不是很好。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也会有一定的障碍,很难清楚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9、很少受外界干扰
我们常常看到有几个小小儿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孩子哭了,另一个也会跟着哭,一个笑了,另一个也会跟着笑。但是有自闭症倾向的小儿不会被周围的氛围干扰。
10、没有自己的小伙伴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关系较好的小伙伴,但是有自闭倾向的孩子由于不和别人沟通和玩游戏,所以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交到朋友。
11、语言顺序混乱
有自闭症的孩子语言顺序混乱,有时候有他来称呼自己。
12、走路不稳
这类孩子一般走路姿势有异样,有时候会垫脚走路、含胸驼背。
13、方向感不好
小儿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有方向的概念了,但是有自闭症倾向的小儿,很难区分东南西北或者左右。
现在社会,很多年轻的父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不断变大,陪孩子的时间也就会越来越少,甚至孩子完全会交给爷爷奶奶来负责照顾,所以不能及时的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在的小孩中也出现了很多自闭症的孩子,他们多变现为语言及社会交往障碍、刻板行为、智能障碍等问题,今天给大家分享下自闭症该怎么治疗?让孩子可以有一个完整的童年。
1.训练干预方法
虽然目前孤独症的干预方法很多,但是大多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尚无最优治疗方案,最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个体化的治疗。其中,教育和训练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标是促进患者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
孤独症患者在学龄前一般因不能适应普通幼儿园生活,而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学龄期以后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会有所提高,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仍然留在特殊教育学校。
目前国际上受主流医学推荐和使用的训练干预方法,为孤独症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方向,这些主流方法主要有
(1)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主张以行为主义原理和运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训练强调高强度、个体化、系统化。
(2)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EACCH)训练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对患儿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3)人际关系训练法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疗法和Gutstein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疗法。
上述治疗方法在国内一些孤独症康复机构已开展,获取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2.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疗核心症状的特异性药物,但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如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和强迫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有利于维护患者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常用药物如下:
(1)中枢兴奋药物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者。常用药物是哌醋甲酯。
(2)抗精神病药物应小剂量、短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副作用,特别是锥体外系副作用
①利培酮对孤独症伴发的冲动、攻击、激越、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
②氟哌啶醇对冲动、多动、刻板等行为症状和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据报道还可改善社会交往和语言发育障碍。
③阿立哌唑、奎硫平、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控制患者的冲动、攻击和精神病性症状也有效。
(3)抗抑郁药物能减轻重复刻板行为、强迫症状,改善情绪问题,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对于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后出现的运动障碍如退缩、迟发性运动障碍、抽动等也有一定效果。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对孤独症患者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有效。如舍曲林可试用于6岁以上患者。
虽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问题儿童’也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出生后都有先天性的疾病或者到了几岁以后有自闭症情况的出现。本文就介绍的是自闭症儿童的药物问题,自闭症儿童最容易出现在单亲或者家庭不和睦的家庭,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关心以及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详细的药物情况一起来看看吧。
治疗自闭症的7种常用药
1、抗抑郁药
一般选用氯丙咪嗪、丙咪嗉和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荆( SSRS),如氟西汀,色曲林、氟伏沙明(兰释)等,也有应用丁螺环酮治疗儿童自闭症,可以减少刻板行为、自伤行为、攻击行为和改善社合交往异常的症状。
2、抗精神病药
诊断明确后,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用药物、按医嘱用药及规律按时服药,维持治疗,通常可以减轻多动、冲动、哭闹及攻击行为,改善行为,稳定情绪等作用。
(1)典型的抗精神病药,包括氯丙嗪、舒必利,氟哌啶醇等。
(2)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包括利培酮(维思通)、氯氮平、奥氮平等。临床近来常用小刑量利培酮治疗自闭症,可减轻多动、冲动、攻击行为、强迫重复行为症状,某些患儿可增进社合交往,奥氮平也有类似效果。
3、情绪稳定剂
包括丙戊酸纳、卡马西平、碳酸锂,心得安、氯硝西泮,用药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稳定自闭症儿童的情绪激功、哭同不安、紫张恐俱和自伤行为 等症状。
4、维生素和镁盐
曾有应用大刑量维生素 B6和镁盐治疗儿童自闭症,这两种药物主要影晌神经递质的代榭。结果意见不一,有认为可改善睡眠,减少多动和易激惹性,减少攻击、自伤行为,增强注意力。也有认为对自闭症无明显作用,而且剂量过大可能产生不良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污、激动、失眠、停药征候群等。
5、中枢兴奋剂
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利他林)和匹莫林,主要应用于患儿表现有严重的过份多动及注意不集中者,谨慎选用,有癫痫(是一种以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突然、短暂且反复发作的脑部功能失常为特征的综合征。)发作及脑电图有痫样放点者不宜服用。这类药物的目的为改善活功过度、注意涣散等症状。
6、多巴胺( DA)拮抗剂
2001年有学者报告应用Amantadine Hcl治疗儿童自闭症,该药是治疗帕金森氏病和药物引起锥休外系统障碍的药品,应用于治疗自闭症剂量0.25mg- 5 mg每公斤/每日,结果发现对多动、激动、行为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但尚待临床进一步研究观察。
7、拮抗吗啡药
有应用钠屈酮( Nalterxone),是一种吗啡阻滞剂,治疗自闭症每日剂量每公斤体重 O.5 mg—2mg,可减轻过分活功,冲动、刻板行力、自伤行为、增加眼对视及社交行为。
自闭症治疗主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矫治和训练教育,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在用药治疗前须经医生诊断检查后选择用药,切勿盲目偏信乱用药,同时要了解服药过程注意事项,加强观察,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加强药物的安全保管,以防意外。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在医学上称为认识障碍的实质性损害,自闭症患者他们在早起的表现为分享型注意和扮演行为方面。当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想到和别人去分享,而是想要得到它,这种障碍就是自闭症的早起症状之一。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自闭症患儿他们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也不会因为环境因素而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这种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显得越来越突出,有智力低下的患者,还会出现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行为的情况。所以家长了解一些自闭症的治疗方法尤为地重要。
治疗儿童自闭症都采用哪些方法?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对患儿的心理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为了孩子能够身体全面健康发展。那么,怎么治疗自闭症呢?
一、游戏疗法
:游戏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在自闭症儿童无法使用语言表达及理解事物的情况下,病童可以参与游戏以取代语言,运用肢体表达心理状况,以游戏作为有效的沟通方法。二、声调、声速练习:
一些自闭症儿童虽然有语言但在声调、声速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声调过高或过低如声速过快或过慢等可以通过音乐治疗来改善。三、增强物的应用:
凡孩子喜欢的事物或行为,都可作增强物。增强物最好不只一种,且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四、职业治疗:
自闭症儿童大多在动作协调方面不大灵活,适当的肌能训练有助他们这方面的发展;而感觉统合训练则透过协助儿童在神经、肌肉及骨骼各方面有正常的发展,使他们建立稳定的情绪及适当的行为。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虽然他们和常人不同,在智力和行为等方面和其他人有和差距,但是自闭症患者也是需要关心和爱护,为他们选择一所全方位治疗的医院是首等要事,在生活上多加关注也是一种有效的促使恢复的方式。
少儿自闭症是很难治疗的一种疾病,而且常常因为孩子年龄小加上家长对这方面不懂被人们忽视。患有少儿自闭症的孩子通常被称作“星星的孩子”,由于缺乏对外界的沟通,将自己的内心锁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这类儿童通常表现出智力发育迟缓等症状,需要家长朋友及早发现,早日治疗。
什么是少儿自闭症
少儿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儿童自闭症的诱因
虽然目前无法通过某一项检查来确诊自闭症,但是通过症状学特征、病史资料和社会功能可以判断导致自闭症儿童的几大类诱因。
1、紧张的家庭气氛
据统计,目前,儿童患自闭症的人数是以往的3。5倍左右。这与家长工作紧张,无暇陪伴孩子或对孩子表现的急躁、缺乏耐心有关。儿童自闭症过去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二左右,现在为千分之七左右。
2、环境和信息污染
在一系列被称为“现代病”的名单中自闭症位居前列,目前自闭症儿童日趋增多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环境和信息的污染。人类被信息包围、淹没,造成一部分人在潜意识里对信息的排斥和对人际交往的厌倦,从而“影射”到了后代身上。而社会竞争的加剧、生存压力的加大,导致家庭没有亲情爱意,也是自闭症的一大诱因。
3、遗传的因素
20%的自闭症患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自闭症的。此外,自闭症男童中10%有染色体脆弱症。
4、与生物体本身有关
经过五年的研究,在染色体上发现了导致儿童自闭症的切面。这一发现为彻底解开自闭症之谜,为预防和治疗自闭症带来了新的希望。至今,一直观察不到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发育和活动情况。
5、免疫功能异常
人体免疫功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孩子在受到损伤时,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数量会减少,抵抗感染的功能也会下降。据研究调查表明:自闭症患儿的身体面免疫力普遍低于正常的同龄儿童,体质较差。
6、神经递质因素
儿童的行为与神经递质密切相关,研究调查中显示: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或多巴胺活性下降是导致自闭症的关键性因素。神经递质的异常会使患儿表现出孤独以及和周围人建立不起来和谐的关系。患儿会存在语言和认知上的障碍,极力避免与人的视线接触。
7、脑伤
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期因其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的脑部伤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自闭症机会。
8、脑组织损害
孩子在胚胎期母体受到刺激或创伤,会对孩子的脑神经产生一定的伤害,破坏脑组织。这些都会使孩子患上神经性质的综合症,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9、怀孕期间的病毒感染
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麻疹或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而导致自闭症。
10、新陈代谢疾病
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陈代谢障碍,造成脑细胞的功能失调和障碍,会影响脑神经讯息传递的功能而造成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的具体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自闭症儿童从婴儿时期就不太喜欢和人亲近,即使面对父母也会有疏离感,对父母的呼唤及亲近没有什么反应。当家人要抱起他时,不会伸手表现出期待被抱着的姿势,面对下班的父母也没有分离的不适。
2、缺乏社会交往技巧
自闭症儿童不会和小朋友进行交往,找小朋友玩的时候常常突然拍人以下或者拽下衣服,然后自己转身就走了。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在那里玩,或者一个人看着外面发呆。
3、对周围漠不关心
自闭症儿童常常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似乎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他们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4、语言障碍突出
大多数自闭症患儿的语言都很少,严重的甚至终生不语,有的即使会说话,也不愿开口,只是用手势来代替,或者小声、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5、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6、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现在很多家长都比较担心自己的宝宝出现自闭症,但确实有很多的孩子容易受到自闭症的困扰,一般在得了该病以后,家长要做到的就是尽量的要去判断是否和遗传因素有关,包括免疫功能异常,脑神经损伤都有可能会导致自闭症的问题。
小儿自闭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或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病。
1.遗传因素:部分患儿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患本病的儿童同胞中有2%~6%患本病,单卵双生子同病率高达36%。
2.脑器质性损害:如产伤、宫内窒息、中毒、感染等,15%~50%的患儿伴癫痫发作、脑电图异常、脑CT、磁共振有非特异性改变。有的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躯体畸形等。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均可能与孤独症发病有关。
3.免疫功能异常: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活性减低,抵抗感染的功能下降。
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儿童行为与神经递质密切相关。有研究资料,认为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和(或)多巴胺活性下降。伴有下丘脑功能障碍则可产生孤独症。也有认为本症表现孤独、与别人建立不起感情等症状是因脑内啡呔类物质的神经递质作用异常所致。
5.认知缺陷因素:有人提出了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关的学说,认为心理认知缺陷损害了孤独症患儿对他人精神状态的理解能力,导致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甚至对待人就像对待无生命的物体,常错误理解别人有意识的行为。
6.多种病因:许多研究表明、孤独症常与某些疾病同时存在,如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肌营养不良、先天性风疹、苯丙酮尿症以及瞟呤代谢病等,故认为孤独症是一个多种病因的神经综合征。
由此可见,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孤独症的原因,也有少数做到某些生物学基础,但导致孤独症病因的性质,目前还不大清楚,有待研究阐明。虽然对小儿自闭症发病原因的研究尚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那种认为自闭症是由于后天环境原因所致的说法已被否定。目前一致认为患儿脑部的损伤在出生前或产程中就已经发生了。
自闭症问题不仅影响的是患者的生活,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一种痛苦,常见的自闭症早期症状有病态依恋某些特殊物品,而且总是刻板的重复一个动作,存在交往障碍。
1.病态依恋某些特殊物品
孤独症患儿通常会对某些物品发生特殊的兴趣,如积木、收音机、球等,以至于达到依恋的程度。他们对这些东西爱不释手,且能在玩耍中感到满足,如将这些物品拿走,则会引起哭闹、惊慌。患儿很少参加其他儿童的游戏,一个人玩耍反而高兴,常常自得其乐;
2.刻板重复动作
患儿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和生活活动模式,抵抗改变,缺乏变化和想象力,如反复给玩具排队;坐的位置不能改变;东西放的地方不能改变;生活内容的顺序必须保持原样等。顽固地保持原样不变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之一;
3.人际交往障碍
患儿常常感到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情感的联系,如新生儿被抱起时不与母亲贴身;7-8个月时被亲人或其他人抱起时反应无差异;患儿对父母的归来和离去无动于衷,没有依恋之情;对亲人和对生人一样,与生人在一起时,他们也不感到畏惧。该类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常常回避与人的对视,与周围人缺乏情感的交流;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