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人参汤
材料:高丽参9克,西洋参6克,猪瘦肉50克。
制作:先将高丽参和西洋参切成薄片,与洗净的猪瘦肉一起放进炖盅内,加进100毫升冷开水,隔水用中火炖2小时,待温,饮服。
功效:本药膳具有益气救脱作用,对于体虚脉弱、气虚阴亏、正气欲脱的中风患者较为适宜。
竹沥姜汁粥
材料:鲜竹沥50毫升,鲜姜汁10滴,大米50克。
制作:取1米左右的新鲜淡竹1段,架在柴火上,烧烤其中间部分。这时由两端流出的淡黄色液体,便是竹沥。取出50毫升备用。大米洗净,用沙锅煮粥,待粥熟烂后,加入竹沥和生姜汁,调匀后,少量多次温热食用。若无生姜汁,也可用生姜三片在粥半熟时,加入同煮至熟。
功效:本药膳有较强的清热化痰作用,对于痰热内盛,喉间痰鸣的中风患者较为适宜。
干菊花粥
材料:干菊花瓣15克,大米50克。
制作:将干菊花瓣放进打粉机内打成粉末备用。大米洗净用瓦锅煮粥,待粥将成时,放入菊花末再煮1~2分钟便可。分次服食。
功效:本药膳有清肝火、降压作用,对于肝火内盛、血压偏高的中风患者较为适宜。
萝卜汁粥
材料:鲜萝卜500克,大米100克。制作:先将萝卜削去外皮,切粒,放榨汁机内榨取鲜汁,备用。大米洗净加水煮粥,然后加入100毫升鲜萝卜汁,拌匀,分2~3次食用。
功效:本药膳有消滞化痰作用,对于气滞痰多腹胀的中风患者较为适宜。
天麻鲍鱼汤
材料:天麻24克,枸杞子30克,鲜鲍鱼(连壳)250克,生姜一片。
制作:将鲍鱼壳(即石决明)洗净打碎,取鲍鱼肉,天麻,枸杞子,生姜洗净,与石决明一齐放入瓦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小时(天麻不宜久煎),调味即可,分次饮用。
功效:本药膳有熄风潜阳、降血压作用,对于肝阳上亢的中风患者较为适宜。
桃仁饮
材料:桃仁10克,决明子30克,鲜香芹250克,白蜜适量。
制作:先将香芹洗净,用榨汁机榨取鲜汁30毫升备用。桃仁和决明子均打碎,放入沙锅内加清水煎药汁,煎好后加入鲜香芹汁和白蜜拌匀,饮服。
功效:本药膳有平肝清热、活血通便作用,对于脑血栓形成伴大便秘结的中风患者较为适宜.
中风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身上的急性脑血管病,而对于患有这种疾病的人群来说,可谓是苦不堪言,所以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中风的原因、中风的先兆症状、还有就是治疗中风的偏方,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风的原因
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因引发者居多。中风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1.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正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位,凝则脉不通。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5.血液瘀滞
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暴怒血蕴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的阴伤液耗血滞等,本病的病机多以暴怒血蕴或气虚血瘀最为常见。
中风的先兆症状
⑴头晕,特别是突然发生的眩晕。
⑵头痛,与平日不同的头痛即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
⑶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或一侧上下肢发麻。
⑷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活,时发时停。
⑸暂时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⑹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跌跤或晕倒。
⑺精神改变,短暂的意识丧失,个性的突然改变和短暂的判断或智力障碍。
⑻出现嗜睡状态,即整天的昏昏欲睡。
⑼突然出现一时性视物不清或自觉眼前一片黑蒙,甚至一时性突然失明。
⑽恶心呕吐或呃逆,或血压波动并伴有头晕、眼花、耳鸣。
⑾一侧或某一肢体不由自主地抽动。
⑿鼻出血,特别是频繁性鼻出血。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上面这些先兆征象并无特异性,即还有很多其它疾病也可出现类似症状。因此在出现这些症状时,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给予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千万不能大意。
治疗中风偏方
1、天麻20克,钩藤30克,全蝎10克,白蜜适量。天麻、全蝎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后入钩藤煮10分钟,去渣,加白蜜混匀,每服100毫升,日3次。
2、石斛、天麻、川芎、仙灵脾、五加皮、牛膝、萆薜、桂心、当归、牛蒡子、杜仲、制附子各20克,虎胫骨(涂酥炙黄)32克,乌蛇肉(微炒)、茵陈、狗脊、丹参各20克,川椒(去回闭口者微炒出汗)25克,好酒1500毫升。将药共捣碎细,酒浸瓮中密封,7宿饮用。日1小杯,不计时候温饮,常令有酒力相续。
3、葛粉250克,荆芥穗50克,豆豉150克。葛粉作面条,荆芥穗、豆豉共煮沸,去渣留汁,葛粉面条放药汁中煮熟,空腹食。
结语:以上这些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中风的一些相关信息,相信大家在看完之后应该会有所了解,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妨试一试小编上文中为大家介绍的这些方法,对于治疗中风来说效果显著。
中风,症见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当归尾10克 鸡血藤30克 丹参20克 红花15克 乳香10克 没药10克 桃仁10克 甘草10克
中风、类中,主要用于脑血栓形成后遗症:豨莶草15克 仙鹳草12克 桑枝20克 牛膝12克 秦艽12克 木瓜10克 地龙10克 海风藤10克 丹参12克 赤芍10克 地鳖虫10克 全蝎6克 僵蚕10克
黑豆适量,洗净,加水煮汁,煎至稠如饴膏状。用时先含于口中不咽,片刻后再饮下,每日数次不限。治中风不语
大蒜数瓣,将蒜瓣去皮,捣烂如泥,涂于患者牙根上。治中风不语症
桑叶5克,水煎服,日服2次。治摇头不止,吐舌,言语不清,口流涎水v
鲜姜汁1杯,白矾6克。用开水冲化白矾后兑姜汁灌服。治中风不省人事
乌龟3只,冰糖5克,将乌龟头切下取血,碗中放入冰糖共隔水炖熟食之。治中风后半身不遂,四肢麻木。
芝麻壳(荚果之壳)25克,黄酒适量。用酒煎著煮芝麻壳,趁热服用,然后立即盖被卧床,取微汗。治中风后遗半身不遂症。
细辛、雄黄、白芷、牙皂、马钱子各等份,麝香少许共为细面。取少许用薄棉花裹实,呈长圆锥形,以胶布封底,大小以适合耳孔为宜,外塞耳孔,左斜塞右,右斜塞左。每日一个,早起起床后塞到下午2点左右,15天为一疗程,有效率约为95%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神志不清、口角口呙斜等为主症。古代文献根据其发病急骤和症状特征,而有卒中偏枯等名称。临床按病位深浅及病情轻重,概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二类症状作为辨证与治疗的依据。本病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针灸介入中风病的时间
中风病中脑溢血,即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是高血压性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国内统计,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脑溢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发病急、进展迅速和最严重的,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此外,还有非高血压性病因如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脑外科自开展了脑立体定向手术以来,笔者就脑出血患者术后针灸早期介入治疗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经脑立体定向术后,患者在ICU监护期,经西医药物治疗,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随机选择了术后清醒的患者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84岁。
针灸治疗后发现,早期介入治疗在术后不同时间,病人反应不同。所有选择对象针灸治疗时取内关、三阴交及患侧肢体的体针,予平补平泻法,电针选疏密波,留针30分钟,太冲穴予重泻以平肝潜阳。因水沟穴刺激性较强,可明显促进脑血循环,故在此时笔者未敢冒然取之。治疗后发现术后血压平稳在3天之内的患者(血压为140/90~160/110 mmHg),血压在针后一天内波动较明显,有31例血压升高,部分病人情绪较针前烦躁,特别是在针后约半小时,血压升高明显,范围在20~40 mmHg左右,未见血压下降者。在生命体征平稳3~7天以上的患者针灸予同法治疗,血压波动现象明显减少。所以,对于脑出血患者针灸早期介入治疗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就病人病情稳定好转而言,针灸早期介入,笔者认为在生命体征平稳最少在3天后为妥。
中风病中的脑血栓形成与脑梗塞,即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上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多见。脑栓塞是指来自身体其它部位的异物,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运行,并堵塞脑动脉,导致其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梗死。又分为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栓塞。脑检塞发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即发生偏瘫。
在脑血栓形成发病后第一周内,坏死灶中央的脑神经细胞即已经死亡,为不可逆性的损害,但在坏死神经细胞与周围完全正常的脑组织之间有一个范围大小不等的环形半暗带。在半暗带内有大量受到损害程度较轻、并未死亡的脑神经细胞,这些细胞肿胀、代谢紊乱,功能暂时丧失。如临床治疗不及时,治疗不当,可使半暗带内大量受到损害的脑神经细胞死亡,坏死灶扩大,使病情恶化。在脑血栓形成的第1周内,坏死灶中央可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同时半暗带内却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脑栓塞是栓子进入脑循环,栓塞在脑动脉血管内,使被栓塞的血管所供应的区域发生脑梗死,梗死区的病理改变与脑血栓形成基本相同。
对于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而致的中风病人应及时尽早进行针灸治疗,在发病的第一周内进行针灸治疗较好。针灸早期介入治疗可减轻半暗带内脑神经细胞的病理损害,可减轻病残程度,抗脑水肿治疗一般西医在发病3~6小时开始,连续治疗5~7天。针灸治疗应同期进行。我院脑梗塞病人在CT确诊后,便行针灸及西医药物综合治疗,因病人求医时间大多超过发病后3~6小时,经确诊后,针灸介入治疗时间大多在发病1天后,但疗效明显优于以前在发病1~2周梗塞急性期过后患者的疗效。
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的区别治疗
这里只谈针灸治疗,主要是在中风发生后的早期,即急性期阶段。恢复期与后遗症期一般没有大的区别。现今医学发展迅速,目前中风病的治疗,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可予开窍启闭平肝息风,可选内关、水沟、三阴交、太冲等为主穴治疗。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于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三阴交系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有补肾滋阴、生髓之功。肾主精,精生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可促进大脑生理功能的恢复。水沟为督脉、手足阳明之合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颠,泻水沟可调整督脉,开窍启闭以健脑宁神。笔者对脑出血的病人,在病情稳定一周以上尚用此法,以防血压升高,同时配相应的体针。对于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不用头针及舌针,在恢复期亦慎用。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只要血压平稳在140/90 mmHg以下者多用百会,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有语言障碍者加语言区,以及配相应的体针,如风池、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也可用舌针治疗。
对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疗效判断标准的看法
就现今时期还尚可,对日后的发展而言,有些过于简化。能否借鉴康复的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6级评定,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如pULSES评定,Barthel指数评定等等,加以细化量化使针灸疗效判断标准更加完善、科学。
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饮食越来越精细,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摄取的越来越多,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越来越多,使中风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中风的发病率也高,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重者可以导致患者一边肢体残疾,给患者和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
中风后很多人治疗效果不理想,达不到生活自理的目的。其实中国很早的古医书上对中风的治疗就有记载,著名的五阳还五汤对于中风的治疗效果不错,中风的治疗方法还有很多,下面介绍:
中药治疗:
1.风痰入络证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本方化痰通络,用于治疗风痰入客经络,症见口眼歪斜,舌强不语,手足不遂等症。
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祛风化痰;天麻、全蝎熄风通络;当归,白芍,鸡血藤、莶草养血祛风。
语言不清者,再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2.风阳上扰证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牛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平肝熄风镇潜,用于阳亢风动,晕眩,肢麻等症。
中医讲究对症治疗,一人一方,中风患者可以拿着以上药方,找到你的医生寻求自己可不可以用,具体的用药量是多少,希望广大的中风患者积极治疗,饮食上多吃一些清淡食物,新鲜水果和蔬菜。早日康复,为祖国、为家庭做贡献哦。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