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道养生是怎么回事

2019-10-12 │ 脉道养生是怎么回事 艾灸养生

艾灸后起水泡怎么回事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勿以善小而不为,养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积累。对于中医养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艾灸后起水泡怎么回事》,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艾灸后起水泡怎么回事

1、艾灸后起水泡怎么回事

1.1、施灸过量

艾灸时间太长,灸量过头,容易导致出水泡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下最好缩短艾灸的时间或减少艾灸次数。

1.2、排病反应

有的人艾灸后出水泡属于排病反应,人体病邪之气较重,出水泡也可能是机体正气恢复,祛除病邪的过程,这种出水泡利于疾病痊愈。

2、艾灸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2.1、红白相间斑点。如果灸后皮肤潮红不均匀,潮红中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浅白色斑点,有的甚至白色多红色少!这是由于局部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提示要继续进行艾灸治疗,直到灸处温热感增强,灸后皮肤白色斑点消失,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为一个疗程的充足剂量。

2.2、皮肤成片潮红、有水汽。在艾灸过程中,穴位周围皮肤还会出现成片的潮红,甚至有水汽,手摸起来有潮润的感觉(一般在用灸盒或灸罐施灸的情况下出现这种现象,艾灸悬灸较少出现这种反应),这种反应多是表明一次的灸量已经相对足够,可以停止本次施灸。

3、艾灸后多久能吃东西

通常情况下,艾灸后立即吃东西没啥大碍。只要艾灸完之后,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过度饮酒、及吃冷冻寒凉等食物即可。艾灸主要是通过温热之性起到活血的作用,主要是作用于机体表面的,没有太大必要担心吃什么食物。不过,一般实际建议还是艾灸后隔半小时吃饭比较好,这样对艾灸后效果保持要好些,以免艾灸后吃东西食物消化影响血液运行。

艾灸后建议多喝温开水,因此艾灸是生发阳气,多喝温开水有助于排毒,也让体内寒气随尿液排走,可加强艾灸的效果。

艾灸要注意哪些事项

1、艾灸顺序问题

传统规矩:先上后下,先背面后正面,先左边再右边,先身躯后四肢。有些个别穴位会有个别顺序。

2、艾灸频率问题

刚开始艾灸的时候要慢慢来,讲究循序渐进,刚开始可以天天艾灸,灸半个月左右,也就是十五天,之后中间休息两天,之后再天天艾灸,如果前半个月艾灸感觉身体好很多,或者时间不充足,那么可以选择隔天艾灸的方法,或者一个星期灸两次到三次!

平时身体没有病痛的话,每隔3天艾灸保健穴即可,每穴位25分钟左右。如果身体寒症较重,或者其它需要治疗的病症,那么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每天必灸!

3、艾灸时间问题

有很多灸友问,什么时间艾灸最好?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可以艾灸吗?原则上一天任意时间都可以艾灸,上午是艾灸的最佳时间,上午下午晚上,如果睡眠没问题,晚上是可以艾灸的,如果睡眠有问题,就尽量在晚上10点前结束艾灸,否则容易影响睡眠。

艾灸方法有哪几种

1、直接艾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条点燃后直接放到皮肤上进行施灸,若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皮肤烧伤进行化脓,那么会有瘢痕出现;若是不需要将皮肤烧伤化脓那就不会产生瘢痕。

2、间接艾灸

在将艾柱和肌肤之间需要有药物进行隔开,然后再进行施灸,生活中可以用生姜、大蒜或食盐等物品来隔开。

3、艾条灸

将纯净并且质量合格的艾绒平铺在细草纸上,然后卷成圆柱形的艾卷,外面则用桑皮纸、胶水或浆糊封口,这种方法的艾灸又分为温和灸以及雀啄灸两种。

4、温针灸

所谓的温针灸其实就是讲针刺和艾灸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保健方法,适合一些需要留针又需要艾灸的疾病。在操作的时候,我们需要将针刺进腧穴之后进行适当的留针,然后将艾绒捏在针尾巴上进行点燃艾灸,等到烧完之后去掉灰烬取出针。

ys630.COm精选阅读

艾灸起水泡是怎么回事


艾灸的时候如果判断不当有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比如误判了身体体质,或者是学会选择不正确,这些原因都会使得身体不适。这要注意,艾灸主要适合身体补充阳气,所以说身体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非常适合做艾灸。如果艾灸之后产生的水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下面就来介绍为什么艾灸会导致有水泡。

艾灸起泡您是热度掌握不好和体内有病气同时存在,有的时候起泡两种因素都有,既有烫起来的因素,也有,说明哪里还是存有病气而导致起泡。就因为起泡的问题,我想多说两句,您一定要自己掌握热度,如果感觉太热,不要咬牙挺着,一定要多预备枕巾或小手绢,这样当您感觉热了的时候,可以垫在艾灸罐的下面。尤其是出汗加上热,起泡的几率会更大,这样就好比我们自家蒸馒头,当热度很高的时候,蒸汽也大,这个时候您要是蒸汽熏到手,就会起泡。

有的人属于寒性体质,她体会不到热,但是也会起泡,那就是病气排出来的一种方式。寒气大的人,在艾灸的时候,往往告诉我体会不到热度,总说艾灸罐也不热。那么这里面有两个因素,第一个 就是体内的寒气顶着热度在皮下,神经已经不敏感,这需要过程,艾灸到一定的时间,体表会越来越凉,摸着就过得部位很热,病人自己体会不到热,等把寒气逼出体表,就好比,由经引络,会逐渐体会到体表不怕冷了。

其实爱情的本质是一种物理疗法,同时也是一种绿色的疗法,艾灸首先起源于中国,艾灸之后不但会产生水疱,有的人还会产生灸疮,或者在艾灸之后感觉到口渴,身体疲倦发生,或者是全身有不适的感觉,其实这些现象不需要有太多的顾及,自己都可以消失。

艾灸之后起水泡怎么办


现在很多人都比较喜欢艾灸这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但是在进行艾灸治疗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小小的意外的,比如烫伤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所以在做艾灸的时候要注意很多的事情。很多人在进行了艾灸之后会在做艾灸的部位出现一些水泡,在处理水泡的时候要根据水泡的大小来分别处理。

小水泡的处理

自行吸收

由于艾灸,出现小水泡的时候,自己没有什么特殊不适的感觉的时候,可以不做特殊的处理,水泡里面的液体可以自行吸收的。

水泡处皮肤保持清洁

艾灸有小水泡的时候,在小水泡的皮肤要注意保持清洁,避免接触到硬物刺破水泡,又或者是硬物的磨损导致小水泡破裂,自己不注意清洁的话,很容易就引起感染了。

大水泡的处理

也可以让其自行吸收

艾灸后出现大水泡的时候,如果你自己感觉水泡不紧绷的,也就是水泡张力不大的,而且也不影响你日常活动的,也可以让其自然吸收,参照小水泡的处理了。

可以挑破水泡

艾灸后出现的大水泡如果张力大的话,就是那种有积涨感的水泡,表面是透亮透亮的,很饱满的,有先条件的话可以将水泡处进行皮肤消毒,然后用无破菌针挑破水泡,将水泡内的液体释放出来,减轻不适感。没有条件的话,可以去医院进行挑破。

避免沾染水

艾灸水泡挑破后,局部要避免沾染水,以免影响局部皮肤,导致化脓感染现象的发生。

局部涂抹药物

艾灸引起的水泡,如果水泡破裂后,可以在局部涂抹一些促进愈合的药物。

停止艾灸

艾灸后出现水泡的时候,需要停止艾灸治疗,特别是同一处的艾灸,以免加重水泡的形成,导致损伤加重。

注意:

如果上西药,可能会堵截毒物的排出,反而可能容易发炎霉烂,好后疤痕较大。用酒精消毒,不破皮还行,破皮后,刺激太大。而且酒精只能消炎表皮,不能深层消炎。艾灸悬灸,即可表皮消炎,也可深层消炎,而且对伤口刺激不大。

烫伤后起水泡破了怎么处理


烫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伤,而被烫到之后,皮肤除了会有比较强烈的疼痛感,还可能会出现水泡,这些水泡伤是需要及时进行处理的,否则将会留下很大的隐患。当然,除了处理伤口,人们在还要学会预防烫伤,同时也要学会烫伤后的应急处理方法。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烫伤后怎么处理以及烫伤的预防方法。

一、烫伤的水泡怎么处理

1、先用凉水把伤处冲洗干净,然后把伤处放入凉水浸泡半小时.一般来说,浸泡时间越早,水温越低(不能低于5℃,以免冻伤),效果越好。但伤处已经起泡并破了的,不可浸泡,以防感染。

2、用淡盐水轻轻涂于灼伤处,可以消炎。

3、在受伤处,擦上酱油或蜂蜜、猪油、狗油、生姜汁,均能收效(但如果是严重烫伤就不能这样做)。

4、用鸡蛋清、熟蜂蜜或香油,混合调匀涂敷在受伤处,有消炎止痛作用。

5、切几片生梨,贴于烫伤处,有收敛止痛作用。

6、小儿烫伤后,用黑豆25克加水煮浓汁,涂搽伤处,有疗效。

7、轻度烫伤,可将干废茶叶渣在火上焙微焦后研细,与菜油混合调成糊状,涂搽伤处,能消肿止痛。

8、手足皮肤烫伤后,立即把酒精倒在盆内或桶内,将伤处全部浸入酒精中,即可止痛消红,防止起泡.若浸1~2小时,烫伤的皮肤可逐渐恢复正常。如伤处不在容易浸泡的部位,可用一块药棉浸入白酒中,取出贴敷在伤处,并随时将酒淋在药棉上,以防干燥.数小时后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9、皮肤被油或开水烫伤后,可用风油精、万花油或植物油(如麻油)直接涂于伤面,皮肤未破者,一般5分钟即可止痛。

10、用金霉素眼药膏涂在伤处,数分钟后可以消肿止痛。

二、怎样预防烫伤

1.冬季使用热水袋保暖时,热水袋外边用毛巾包裹,手摸上去不烫为宜。注意热水袋的盖一定要拧紧,经检查无误才能放置于包被内,定时更换温水,既保暖又不会造成烫伤。

2.洗澡时,应先放冷水后再兑热水,水温不高于40℃。热水器温度应调到50℃以下,因为水温在65℃~70℃时,两秒钟内就可能使幼儿严重烫伤。

3.暖气和火炉的周围一定要设围栏,以防孩子烫伤。

4.不要让孩子轻易进入厨房。

5.将可能造成烫伤的危险品移开或加上防护措施。如热水瓶、熨斗等电器用具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桌上不要摆放桌布,防止弄倒桌上的饭碗、暖瓶而烫伤。

三、烫伤后注意事项

被高温液体(热汤、热油、开水等)烫伤时,应立即脱去被热液浸湿的衣服,阻止热量继续作用于皮肤,“冷疗”半小时,即用自来水冲淋或浸泡,适用于头面部、四肢小面积烫伤。

烫伤后有明显的口渴症状,可口服一些含盐饮料,如糖盐水等。切忌大量服用白开水,以免加重口渴,引起水中毒等并发症。烫伤早期,不要在受伤创面上任意涂搽药物(特别是带颜色的药物)及厚层油质,因为这样会影响医生对烧伤面积和深度的确定,给进一步治疗、用药增加难度。对起水泡的创面,不要随意揭泡皮,大的水泡可消毒后抽出水泡液,泡皮可以保护创面、防止污染。

已愈合的皮肤薄嫩,要经常用温水轻轻清洗,避免磨擦与搔抓。痛痒难忍时,可轻拍局部。尤其是晚上,可采取带手套或固定双手等办法防止抓破新生的皮肤。如果创面破溃或感染,要随时送医院就诊。

身上起水泡怎么回事


身上起水泡怎么回事

1、身上起水泡怎么回事

1.1、估计是汗疱疹。汗疱疹又称出汗障碍疹,常伴有多汗,夏季多见,好发于青年人。本病多突然在手掌、手指、足底、足趾等处,表皮深处发生米粒到黄豆大的水疱,可互相融合成大疱。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而多吸收,干燥脱皮。自觉有痒感或灼热感,多在1 ̄2周内自行消退,但易反复发作,有时继发细菌感染。局部用1%明矾溶液湿敷,外搽炉甘石洗剂。

1.2、一定要及时治疗,一旦发生瘙痒,溃烂,流脓,出血等严重问题时就会给治疗很大的困难,即使能够治愈也要在身右留下疤痕,影响美观。指导意见:如果你想要对自己的病情做进一步的了解,请你按动头像右方(向其提问)旁边那个黄色按钮,进入我的页面进行详谈,通过你的详谈我们对你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1.3、根据以上的说法我们知道长水泡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又不可以抓又不可以碰,长在身上又那么的影响我们的形象,我们要赶紧的治愈,平时我们要注意我们的生活习惯,那在平时我们要多吃点水果,多喝点水,希望早日的康复。

2、身上起水泡很痒怎么办

我们就需要知道这些水泡是怎么起来的,以及我们该怎么去处理这些水泡,还有我们该注意一些什么,其实一般如果身上起水泡而且还很痒的话,我们考虑是湿疹引起的。湿疹的治疗是多方面的,湿疹是皮肤病的易反复病,单靠药物是比较困难的,应该是药物和生活饮食相结合起来。

3、身上起水泡用什么药

选用抗组胺药止痒。泛发性湿疹可口服或注射糖皮质激素,但是时间不宜太久。外用疗法可以根据皮损情况选用适当剂型和药物。急性湿疹局部生理盐水、3%硼酸或1:2000~1:10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湿敷,炉甘石洗剂收敛、保护。亚急性、慢性湿疹应用合适的糖皮质激素霜剂、焦油类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匹美莫司软膏。继发感染者加抗生素制剂。中药是治疗湿疹的首选,一般不会有太大的依赖性。成分中要是含有薄荷脑、荆芥提取物、防风提取物、细辛提取物等这几味提取物的外用纯中药药膏,可将其涂抹于患处,针对慢性以及各类湿疹效果显着。

拔罐起水泡是什么原因

1、患者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2、留罐时间有点长。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拔罐过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3、罐子温度较高,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部位的差异,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得了皮肤病怎么护理

1、皮肤病患者的饮食一定要清淡一些、规律一些。夏季,我们的皮肤长期暴露在外面,发生过敏的几率很大,这时如果皮肤功能下降的话,再加上饮食的诱发就容易急性期发病,若急性期没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可能会转化成慢性皮肤病,这样治疗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2、不熬夜、早睡早起,前段时间,钱医生在门诊接诊了不少皮肤病复发的患者,原来这些人都是一连几休熬夜看欧锦赛,往往一看就看到凌晨的三四点钟,像银屑病、湿疹、皮炎,如果患者休息不好就非常容易复发了。

3、少激动、心理压力别太大,很多疾病都会受到心理和情绪的影响,皮肤病也是如此。

贴膏药起水泡怎么回事


膏药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用药物,如果在贴膏药的时候出现水泡的情况原因是比较多的,有可能是药物达到了很好的作用,是一种排湿的效果,当然也不能排除的是皮肤出现过敏的情况,这时候往往会导致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的症状,在使用膏药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的药品,要了解用药的事项。

日常贴膏药注意事项及禁忌

不宜贴之处

虽然说膏药的使用非常灵活,基本上是哪里出现问题就贴在哪里,但是,在头面部特别是近眼处、口鼻处等附近不宜贴。另外要提醒的是,应避开汗毛较多的地方,如果要贴部位的汗毛比较多,比较密,最好先用医用剃刀将汗毛刮掉后再贴膏药。否则一是影响药效的吸收,二是粘不住,三是揭膏药时带起毛发引起疼痛。

“通用”不合适

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不可随意通用。例如,因受风寒引起的慢性腰痛和跌打损伤等,可用狗皮膏药或追风膏,以散寒祛风、舒筋活血、止痛;因热毒郁结引起的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成不溃者,可用拔毒膏拔毒消肿、去腐生肌;橡皮膏类膏药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风湿痛、腰痛、肌肉痛、扭伤、挫伤等均有一定的疗效;救心膏是选用活血化淤、芳香去湿的中药如麝香、冰片、红花、乳香、没药等再加上硝酸甘油制成的敷贴膏药,一旦出现心绞痛症状,可立即取一片贴于心前区,一般5~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方法要正确

在贴膏药之前,应先用热毛巾或生姜片将患处或穴位处的皮肤擦净拭干,然后再贴。冬天气候寒冷时,橡皮类膏药往往不易粘贴住,这时可将膏药贴好后再用热水袋敷一下,以便粘贴牢固,增加治疗效果。烘烤方法也有讲究,如使用黑膏药类膏药,应先将膏药放在酒精灯、蜡烛等微火上加温或将其漂浮在开水上面软化,等烘烤后的膏药不烫皮肤时再贴于患处。

部位要选准

先摸准疼痛点。粘贴时,先将膏药与衬垫分开一部分,贴准最痛处附近,顺着痛点方向边粘边将衬垫撕去,可以准确地将膏药中央置于痛点,并可使膏药粘贴平整无褶。否则,贴敷位置不准会影响疗效。

过敏不能贴

“如果贴上膏药后,10分钟左右感到被贴部位的皮肤出现发痒、灼热、刺痛时,要赶紧揭掉。这说明患者对膏药过敏。”王素君说,过敏体质者,通常不宜贴膏药,因为他们的皮肤很容易出疹子,贴上后不仅不利于药物吸收,反而会带来皮肤问题。

不超过24小时

由于膏药用于肌表,因此膏药一般取气味厚重的药物,贴于体表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一般一剂膏药最长不要超过24小时,时间长了,不仅药物已经失去效用,而且还对皮肤不好。

起泡别弄破

如果贴过膏药的皮肤上红肿起泡,尽量不要将水泡弄破,用消毒纱布敷在上面,让水泡自己消退。如果水泡起在容易被弄破的位置上,那就需要到医院请专业人员挑破并敷药,水泡的外皮不要动,用消毒纱布敷好,等待其自愈。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