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吃重要的形式都是煎水,形成中药汤内服。中药汤剂成分复杂,包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以及其他如挥发油、氨基酸等成分。过夜后,不仅药效降低,更可能导致细菌繁殖,造成药液发馊变质。因此,吃中药应注意当日煎,当日服,切不可服用过夜中药汤剂。
服中药汤剂不能吃什么
1、服用中药时不宜吃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使其失去补益的作用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2、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患者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时,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肠粘膜,使粘膜充血,所服的中药就不能有效的发挥其治疗作用。
3、服中药时不能吃辣椒,特别是热性病症,服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炎药时更不宜吃辣椒,辣椒能使药效降低,使治疗无效或疗效减弱。
ys630.coM延伸阅读
我们人这一辈子中一般都是会有很多疾病的陪伴的,大多数时候生了病就要吃药,有的时候是西药,有的时候则是中药。其实对于服用不同的药物的时候,是有着很多的注意事项的。那么,人们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但是往往一般人都是不了解的,这其实并不奇怪。
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生了病,通常想到的也只是吃药或者治疗而已,就算是自己吃中药的时候,一般也不会考虑到上面的这个问题的。当然如果自己买中药的时候,一般医师也是会说明一些注意事项的,但是那只是一小点而已。那么,下面就来具体说说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
忌浓茶 一般服用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尤其在服用“阿胶”、“银耳”时,忌与茶水同服,同时服用会使茶叶中的鞣酸、生物碱等产生沉淀,影响人体吸收。如平时有喝茶习惯,可以少喝一些绿茶,而且最好在服药2~3小时后再喝。
忌萝卜 服用中药时不宜吃生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削弱人参等的补益作用,降低药效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忌生冷 生冷食物性多寒凉,难以消化。生冷类食物还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故在治疗“寒症”服中药如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或健脾暖胃药,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忌辛辣 热性辛辣食物性多温热,耗气动火。如服用清热败毒、养阴增液、凉血滋阴等中药或痈疡疮毒等热性病治疗期间,须忌食辛辣。如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之品,如若食之,则会抵消中药效果,有的还会促发炎症,伤阴动血(出血)。
忌油腻 油腻食物性多粘腻,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服用中药期间,如进食荤腻食物,势必影响中药的吸收,故对痰湿较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须忌食动物油脂等油腻之物。
忌腥膻 一般中药均有芳香气味,特别是芳香化湿、芳香理气药,含有大量的挥发油,赖以发挥治疗作用,这类芳香物质与腥膻气味最不相容。若服用中药时不避腥膻,往往影响药效。如鱼、虾、海鲜腥气,牛羊膻味。对那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疮疖、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必须忌食腥膻之物,还应少吃鸡、羊、猪头肉、蟹、鹅肉等腥膻辛辣刺激之发物。因为这类食物中含有异性蛋白,部分病人特别敏感容易产生过敏,从而加重病情。
以上介绍的几点注意事项,其实也就是关于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由此可见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还是有很多的,所以我们大家平时生病了需要喝中药的时候,要注意吃中药的时候千万不要吃萝卜、不要吃生冷的以及心理的食物,还有就是不要吃油腻和荤腥的食物,这些对于吃中药来说是禁忌。
在一些患者吃中药的时候,为了方便就会选择去专门熬制中药的店里,这样熬制出来的中药一般都是真空包装的,但是它的存放周期也是比较短,所以必须放在冰箱里保存,但若是对于一些住校生来说,没有冰箱就只能够自己选择别的地方保存,那么中药汤剂怎么储存比较好呢?
目前代煎的中药汤剂最常见的包装是真空密封包装,但各家医院和药店在包装上提示的液体保存时间不尽相同,曾经研究发现:将相同的汤剂在不同的温度下存放,温度越高,药业变质的越快。在室温25℃以上,汤剂保存不超过两天,如果冷藏,则一般保存7天不会有变质现象。另外,不同方剂即使在同一条件下,变质程度差异也很大,若药剂内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成分含量较高,则变质更快。综上所述,最佳的保存温度和时间如下:
保存温度:为了安全和保证疗效,密封真空包装的汤剂最好在冰箱冷藏室0℃—5℃范围内保存(如果有附片颗粒则不建议放冰箱,若放置,必须在取出后在火上加热煮沸才可服用);
保存时间:在上述温度下保存7-14天,但最好不要超过7天,若煎煮的汤药里含有全蝎蜈蚣等动物类中药或熟地、黄芪等糖分含量较高的中药,也会影响保存时间;
1、如果是用普通器皿来盛放中药汤剂,一般不建议隔夜服用,即使是放在冰箱中也不能超过3天;
2、若发现药液袋鼓起或药液变味、有气泡等异常现象则属变质,不可服用。
中药汤剂有哪些
1、中药汤剂有哪些
1.1、荆防败毒散,组成,荆芥9g、防风9g、羌活9g、独活9g、柴胡9g、前胡9g、川芎9g、枳壳9g、桔梗9g、茯苓9g、甘草3g。功效,发汗散寒,祛风除湿。主治,外感风寒挟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或胸膈痞闷,舌苔白,脉浮。
1.2、小青龙汤,组成,麻黄9g、芍药9g、细辛6g、干姜6g、甘草6g、桂枝9g、半夏 9g、五味子6g。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2、中药汤剂的简介
中药汤剂为液体复合分散体系,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多的一种剂型,目前中医临床仍然广泛使用。中药汤剂之所以数千年延用至今,是因为该剂型组方灵活,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同时制法简便,以水为溶剂,价廉易得,起效又较为迅速,但也存在着味苦量大,必须临时制备等缺点。
3、中药汤剂的正确服药方式
中药汤剂是中药最为古老的剂型之一,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也最为广泛。汤剂能够充分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并具有疗效快,易吸收,作用强等几大特点。正确服用中药汤剂可以加速病情的好转,而错误的服用方法会使病情恶化。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来决定。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病在下焦的(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容易吸收。
煎中药的常识有哪些
1、煎药前的浸泡,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2、煎药用具的选择,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3、煎药用水的选择,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中药养生的好处有哪些
1、补充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充当酶的辅基,参与多种代谢过程。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缺乏时,会罹患多种疾病而致衰老,所以,微量元素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中草药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杜仲、何首乌、人参、五味子、山药等含锌较多,黄芪、人乳含硒多,鹿茸、地黄、细辛、当归等含铁多,白术、泽泻、肉桂含锰多,蜂蜜中含有47种微量元素。
2、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免疫系统在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性上起着重要作用。人体免疫功能衰退时,容易发生各种疾病。香菇、百合、黄精、枸杞子等可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淫羊藿、党参、穿山甲、冬虫夏草等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地黄能增强机体吞噬细胞能力。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
1、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之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
2、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之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
3、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之正确煎煮方法
3.1、先煎:介壳类、矿物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宜煎出,应先打碎先煎,煎10~3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如龙骨、牡蛎等。此外,附子、乌狼毒等毒性药,宜慢火先煎久煎,可减低毒性。
3.2、后下:对含挥发性成分或气味芳香的药材,久煎易破坏其有效成分,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煮好时放入,煎4~5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3.3、包煎:适合那些含黏性、小粒种子类、粉末和有细小绒毛的药物,为防止煎后药液浑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时煎煮,如旋复花、车前子等。
3.4、另煎:对贵重药材,为减少损耗,应单另久煎,取汁后,再与其他药材的煎出液合并服用,如人参、鹿茸等。
3.5、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用时,应单独加温熔化,再加入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如阿胶等。
煎煮中药要洗吗
中药材在制成饮片前经过了一系列炮制,包括去杂质、晒干等一系列程序,卫生条件已经达标了,不必再用水洗。
此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不少药材中含有水溶性的糖和甙类成分,水洗后,这些有效成分必将有一部分溶于水而流失,导致药效降低,影响治病效果。
2、有的药材如醋制元胡、蜜炙麻黄、酒制大黄、胆南星等,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蜂蜜、醋、酒、胆汁等辅料,若用水洗,会导致部分辅料流失。
3、中药方剂中有不少药材是粉末状的,有的在配药时还要研碎,如龙骨、牡蛎、滑石粉、桃仁等,如果先用水洗一遍,必然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损失,影响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中药在煎煮前应用水泡一下。一般应先加冷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让水分能浸透药物,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先溶解一部分在水里,以使其能充分煎出。加水的量一般应掌握在浸过药材并超过1厘米左右为宜。
喝中药的技巧有哪些
1、把握中药服用时间:中药一般要求在饭前或饭后服用,但是不管是饭前或是饭后,在时间间隔上都不能距离吃饭时间太短。很多人饭前空腹服用或饭后饱食服用,最容易呕吐,既影响进食,又影响营养和药物吸收。专家介绍,服用中药要坚持“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的原则,在两餐之间取其“中”,即上午10点、下午4点、晚上9点左右时用药,此时,既是饭前又是饭后,既不影响进食,又不耽误服药,在身体获得丰富营养的情况下,更益病体康复。
2、控制服药量:古语有“中药灌满肠”之说,这说明每次服用的中药量是越多越好。但饮入大量有苦味的药液,刺激胃肠道毕竟不舒服,服药量也要因人而异。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专家提出每日一剂,每剂三煎,取汁混合共约750ml,分三次服用,每次250ml为最好。
七厘散中药汤剂,也是一味散瘀消肿,止痛止血的中药方子。大家应该多多研究这味药,生活中用到它的地方还是有很多的,而七厘散的处方虽然不简单,但是在医生的指示下,也能简单搭配出。另外七厘散的功效在其他方面还有,一起看看!
【方剂名称】
七厘散(《同寿录》卷尾)。
【组成配方】
朱砂1钱2分(水飞净),真麝香1分2厘,梅花冰片1分2厘,净乳香1钱5分,红花1钱5分,明没药1钱5分,瓜儿血竭1两,粉口儿茶2钱4分。
【功能主治】
散瘀消肿,定痛止血。活血祛瘀,止痛收口。消肿。舒筋。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金疮,血流不止,金刃伤重,食嗓割断;。汤泡火灼。闪腰挫气,筋骨疼痛,瘀血凝结。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走窜,耗气堕胎,不可多服;孕妇忌服。
【方剂制法】
上为极细末,瓷瓶收贮,黄蜡封口,贮久更妙。
【使用方法】
治外伤,先以药7厘,烧酒冲服;复用药以烧酒调敷伤处。如金刃伤重,或食嗓割断,不须鸡皮包扎,急用此药干掺。
【方剂歌诀】
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砂末,外敷内服均见长。
【方剂摘录】
《同寿录》卷尾。
【各家论述】
本方是伤科名方。方中血竭、红花祛瘀活血;乳香、没药行气祛瘀,消肿止痛;儿茶清热止血;朱砂镇心安神;麝香、冰片辛散走窜,善于行气血,止疼痛。合用以奏活血散瘀,定痛止血之效。惟方中香窜走泄,行气祛瘀之药,皆能耗气堕胎,故孕妇忌服。(《中医方剂学讲义》)
《救伤秘旨》方之七厘散
组成
地鳖虫(去头足)8钱,血竭8钱,硼砂8钱,蓬术(醋炒)5钱,五加皮(酒炒)5钱,菟丝子5钱,木香5钱,五灵脂(醋炒)5钱,广皮5钱,生大黄6钱,土狗6钱,朱砂4钱,猴骨4钱,巴豆霜3钱,三棱3钱,青皮3钱,肉桂(去粗皮,不见火)3钱,赤芍(酒炒)2钱,乌药(炒)2钱,枳壳2钱,当归(酒炒)2钱,蒲黄(生熟各半)2钱,麝香1钱5分。
主治
《救伤秘旨》方之七厘散主治跌打损伤,瘀血攻心者。
用法用量
伤轻者服7厘,重者服1分4厘,最重者服2分1厘,陈酒冲服。
制备方法
上药各为末。
摘录
《救伤秘旨》方之七厘散。
结语:显然,在《救伤秘旨》和《同寿录》中的七厘散是不同的配方。但是药用效果都是差不多的,七厘散的功效在古代医学中还是很有名的。想象古代的战争还是比较多的,伤筋动骨也是难免的事情,大夫们需要这样的药救治伤员!
中满分消汤中药汤剂只是看名称,大家似乎还不太能了解它的作用。的确,中满分消汤的功效需要我们看中满分消汤的处方去探析,了解之后,容易大小便不通的朋友就会看到福星了,因为它专治腹中冷心下痞,大小便不通等症状!
【方剂名称】
中满分消汤(《兰室秘藏》卷上)。
【组成配方】
川乌、泽泻、黄连、人参、青皮、当归、生姜、麻黄、柴胡、干姜、荜澄茄各0.6克,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0.9克,黄耆、吴茱萸、厚朴、草豆蔻仁、黄柏各15克。
【功能主治】
治中满寒胀,寒疝,腹中冷,心下痞,大小便不通,四肢逆冷,食入反出,虚烦躁动,下肢不收。
【方剂制法】
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
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空腹时热服。
【使用注意】
服药期间,忌酒、湿面、生冷、油腻等物,戒房事。
【方剂摘录】
《兰室秘藏》卷上。
【方剂名称】
中满分消汤(《张氏医通》卷十三)
【组成配方】
半夏1钱,厚朴5分,黄连5分,黄柏(上4味俱姜制)5分,川乌(炮)5分,干姜(炮)5分,吴茱萸(净,用开口者,炒)5分,草豆蔻(炒,研)5分,木香5分,人参5分,茯苓1钱5分,泽泻1钱5分,生姜5片。
【功能主治】
中满寒胀。
【方剂制法】
水煎,稍热食前服。
【用法用量】
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空腹时热服。
【使用注意】
大忌房劳、生冷、炙煿、酒面、糟醋、盐酱等物。
【方剂加减】
身热、脉浮、喘满有表证,加麻黄5分;血虚至夜烦热,加归身、黄耆各5分;阳气下陷,便溺赤涩,加升麻、柴胡各3分;脾胃虚寒,饮食不磨,去黄柏,加益智仁、荜澄茄、青皮各2分。
【方剂摘录】
《兰室秘藏》卷上。
结语:能够帮助我们环节腹中冷的症状,这对于很多女性朋友们来说是很有用的。要多试试,女性本身就容易体寒,肚子不舒服也是常有的事情。外加大便小便不通顺,这些困扰能够一味药解决,那是再理想不过的效果了。那就多多服用吧!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