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养生概念

2019-10-13 │ 中医饮食养生概念 中医季节养生的特点

中医外治概念的特点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中医就是用来内治的。但是很多人认为,中医是一种古老的医术人们越来越接受西医,反而忽视了中医。其实这只是人们对中医不了解,中医的用途还是蛮大的。这里就告诉大家一些关于中医外治的特点。

第一、"外治"与"外治法"不同,"外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研究范围内既有外治理论又有外治临床;既有外治相关的药物,也有相关的材料、器械和工具。"外治法"概念较单一,仅是从治疗方法而言。从另外方面来说,"外治"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外治法"仅是这一学科的组成部分。

第二、外治的"外"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并非是从外治疗即为外治,单纯注射给药虽从外治疗,但不属于外治,穴位注射疗法虽与其类似,但因治疗机理不同而属于外治。广义中医外治的概念是十分宽泛的,囊括了除口服、单纯注射给药外的所有治疗方法。

第三、中医外治的前提是必须遵循中医学基本原理,或者可为遵循中医学基本原理的科研或医疗活动所用。比如声、光、电、磁,等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被引入中医外治领域,则这些内容也属于中医外治研究的范围。

第四、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外治的理论基础,离开脏腑经络谈中医外治,则中医外治为"空中楼阁",难以立足。

第五、中医外治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开放的,可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补充和修正,从而可以保持其生命力。

第六、中医外治多涉及剂型和所应用的器械,因此中医外治与现代医学、药物制剂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多有交叉,这些学科的进展往往给中医外治的发展带来突破,这种学科交叉是中医外治获得新的生命力的重要来源。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4月《关于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意见》(第六稿)对中医诊疗设备定义的理念,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开发的外治医疗器械,或者是按照现代科技原理研发但是可以为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外治科研、医疗所用,都属于中医外治研究的范畴。

上面的就是关于这个中医外治的功效和特点,其实有时候因为人们不了解,所以就会拒绝,就因为这样才会让很多人选择西医,而让我们的中医难以扩展。还有就是,中医学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想学到中医的骨髓就要好好的钻研,这样才会有收获。

扩展阅读

中医外治乳房胀痛的偏方


生理期到来的女性朋友,常常会伴有一些身体变化。其中乳房胀痛就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会疼痛难忍,有此症状的人要小心,尽快去医院就诊!下面小编介绍一个治乳房胀痛的偏方,再聊聊乳房胀痛的起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医认为乳房胀痛是肝气郁结造成的,多数患者或是因为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或是其他原因情绪郁闷,不稳定等。大部分发生在经前3~5天,有些人还伴有头痛失眠、烦躁、下腹胀痛等。若不及时处理,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其他病变,如乳腺增生、囊肿等。

中药治疗主要采取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治疗。除了中药内服,下面还介绍了几种中医外治法:

中药敷渍

将温散、理气、活血、止痛的中药如当归、干姜、肉桂等有活血化痰、温寒散结作用的中药打成粉(根据患者病情处方用药),用生石膏调成糊状,热敷在患者乳房上。经前一周开始,每次30分钟。这种温热疗法是通过加热,可以让外敷药物的作用透过肌肤达到患处,通过药物吸收起效,改善血液循环,使乳房水肿缓解而不再胀痛。

熏洗法

将大黄、芒硝、红花等消肿散结、止痛的中药煮出药汁,晾至40~50度左右,把毛巾浸透药汁敷在乳房上10分钟左右,煮过的药渣也可以包在厚沙布中热敷,但切忌温度过高以皮肤耐受为宜。

服药的最佳时间是经前期一周左右,再加上外治法直到经来胀痛消失为止,一般疗程需3个周期左右,大部份的乳房胀痛都愈后良好。还要在经前避免吃高盐食物、辛辣刺激的饮食,咖啡等。在治疗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调理情绪,放松心情,切忌经常发火或生闷气。

乳房胀痛的起因

青春期胀痛

青春期女孩最早的乳房疼痛,一般9-13岁发生。这时女孩乳房开始发育,先是乳房头部隆起,乳房头部下的乳房组织出现约豌豆到蚕豆大的圆丘形硬结,有轻微的胀痛。初潮后,随青春乳房的发育成熟会自行消失。

经前乳房痛

半数以上的妇女,月经来潮前有乳房胀满、发硬、压痛;重者乳房受轻微震动或碰撞即可胀痛难受,原有的颗粒状或结节感更加明显。这是由于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腺间组织水肿引起的。月经来潮后,上述变化可消失。

孕期胀痛

一些妇女在怀孕后40天左右,由于胎盘、绒毛分泌大量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使乳腺增生,乳房增大,而产生乳房胀痛,重者可持续整个孕期,不需治疗。

产后胀痛

产后3-7天常可出现双乳胀满、硬结、疼痛。这主要是乳腺淋巴潴留,静脉充盈和间质水肿及乳腺导管不畅所致。防治方法:产妇尽早哺乳。有硬结时可在哺乳前热敷并按摩硬结,也可用吸奶器吸引乳汁,促使乳腺导管通畅。

人工流产后

人工流产后,有些妇女主诉乳房胀痛,并可触及肿块。这是由于妊娠突然中断,体内激素水平急骤下降,使刚刚发育的乳腺突然停止生长,造成乳腺肿块及乳房疼痛。

结语:上面小编介绍了几种乳房胀痛的原因,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很多时候,胸部的疼痛感是无大碍的,例如青春期时候的胀痛,那是身体在发育的现象。但是对于青年女士,已经成人的女性来说,不能疏忽大意,有不适情况要尽早就医!

头痛发作 中医外治十一法


多种急、慢性疾病都可以出现头痛症状。头痛虽病因多端,但总不出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在治疗上大抵外感头痛以疏风散邪为主,内伤头痛以滋阴平肝、补气养血、祛瘀化痰为法。临床观察发现,在运用内服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外治法对头痛有明显疗效。下列几则外治法可供参考选用。

熏蒸止痛法 药用川芎15g,晚蚕沙30g,僵蚕20~30g,香白芷15g,将药物共放入沙锅内,加水5碗,煎至3碗,用厚纸将沙锅口封住。用法:视疼痛部位大小,于盖纸中心开一孔,令患者痛位对准纸孔;满头痛者,头部对准沙锅口(两目紧闭或用手巾包之),上面覆盖一大方巾罩在头部,以药液散发的热气熏蒸,每天1剂,每剂用2次,每次熏10~15分钟。适用于各种头痛。

局部热熨法 (1)药用川芎15g,香白芷30g,荆芥、薄荷、葱白(切碎)各15g。上药共研粗末,炒热后布包。熨患处,每天1次每次15分钟左右。凡风寒头痛用之效佳。若属风湿头痛则去荆芥,加羌活、川乌各15g,如上法用之,疗效亦佳。(2)生川乌、生南星、生白附子各等份,共研细末。每用30g,以连须葱白7根、生姜15g,切碎捣如泥,入药末和匀,用软布包好蒸热后,熨痛处,取效快捷。

药酊外涂法 取白芷、细辛、川芎、冰片各10g,乳香、薄荷冰、红花各5g,对入75%酒精100~200ml,密封浸泡2天后即可。使用时以棉签蘸药液均匀涂患处,每日3次,连续1周。



药汁涂抹法 取鲜姜、葱白各100g,洗净,放瓷钵内,加凉开水少许,捣烂取汁,用棉球蘸药汁涂于太阳穴或前额,或头痛部位,涂后可用手指轻叩涂药部位,每天数次。

中药塞鼻法 取川芎15g,白芷9g,冰片1g,细辛3g,羌活6g,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依据患者年龄大小,取药末3~6g,放在纱布上卷成条状,左侧头痛塞右鼻,右侧头痛塞左鼻,全头痛左右鼻交替使用。每天1~2次,连续5~7天。

塞鼻取嚏法 (1)防风、藜芦、栝楼各等量研末,取少许搐鼻取嚏,此方适合一切头痛。(2)雄精(雄黄中最佳品)1g,皮硝3g,川芎6g,白芷8g,乳香、没药各2g,共研细末,取少许搐鼻取嚏,痛止则停用。

贴太阳穴法 荆芥、穿山甲、白芷、蝼蛄各9g,干全蝎(去毒)、地鳖虫、姜蚕各3g,牙皂5g,共研末,加冰片1g,用蜂蜜调匀,摊布贴两太阳穴(晚贴早揭),每日1次。此方系清光绪头痛剧烈时所用。

贴涌泉穴法 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本法上病下取,平肝潜阳,引热下行,对高血压头痛、肝阳头痛疗效甚佳。

药液浸足法 取菊花、桑叶、桑枝、夏枯草各适量,水煎取汁浸足,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连续5~7天。若足浴后再按摩双足心涌泉穴100次,疗效更佳。



毫针叩刺法 取30号1寸毫针或家用小缝衣针,常规消毒后,持针尖微露一小尖,以约300次/分的快速动作在头痛部位叩刺1分钟,以微渗血为度,间歇3分钟后,再叩刺2分钟左右。头痛发作剧烈者可适当加大叩刺量或适当延长时间,一般每日1~2次。

刺百会穴法 主穴取百会穴,配前顶穴、后顶穴。从百会穴斜刺3cm,沿眼向前透前顶穴,向后透后顶穴,快速捻转强刺激,大约1分钟后,头痛症状逐渐消失,强刺激2~3分钟后,头痛症状全部消失。对于头痛症状重者,先口服鲁米那片30mg,针刺后用75%酒精湿敷料覆盖针处,留针90分钟后起针。头痛症状较轻者,仅用酒精加盖留针处。每天1次,3次为1疗程。百会、前顶、后顶穴均为治疗头痛的有效穴,三穴合用共起醒脑、安神、通络止痛的作用。治疗脑外伤后遗症引起的头痛,尤有良效。

灸率谷穴法 倘为偏头痛患者,可将艾条点燃,对准患侧率谷穴(耳郭尖上方,入发际1.5寸处)灸之,每天灸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1疗程。另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切忌过劳,忌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避免风寒。据临床观察,部分病人在口服颅痛定无效的情况下,改用灸率谷穴治疗的方法,可取得满意疗效。

中医的特点


祖国医学早在2000年前,就比较全面地谈到健身问题,在当时称为道生、摄生、养性、养生等。我国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内经)起,历代医学家如汉代的华佗,魏晋时代的.嵇康和葛洪,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等,在他们的著作中都论述了养生问题。

养生学在方法上各有千秋,但重点是保护精、气、神。《养生肤语》总结为保精、裕气、养神。祖国医学认为养生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主张外避贼风,内守精神,中养形体。

历代养生法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精神修养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精神修养,黄帝内经)中指出:恬淡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恬淡虚无,这不是要人们不动脑筋,而是要把脑筋用到正当方面,即所谓正思虑以养神,这样才能使心境坦然,精神无患,七情不能干扰,脏腑功能协调。

二、动则不衰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常欲小劳。《抱朴子》说:体欲常劳劳勿过极。我国古代创造了不少健身法,如华佗的五禽戏;嵇康的呼吸吐纳,孙思邈的调息法,以及气功、太极拳、按摩术等。相传华佗晓养生之术,年度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这是他经常用五禽戏进行锻炼的结果。

三、饮食调养 《内经》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论和五味人五脏、饮食宜节制的观点。中国历代养生家都主张饮食的选择要全面配合,因人制宜,五味调和,寒热相宜,食物的烹调宜热、软、素、淡,进食须按时有序,注意节制,食后须摩腹,散步,忌过劳和恼怒。病人的饮食须按照病情的寒热虚实来辨证选择,此外,还须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禁忌,从上述众多方面来进行全面的饮食调养。

四、起居有常 要想保持健康并且延年益寿,必须做到起居有常,即生活有规律。黄帝内经》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说明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并持之以恒,对健康长寿作用极大。

外治及其它


外治,即针对疾病病发特点,对症下药,中医学也总结了常见的外治方法,外治法有什么样的治疗特点?古医学是如何研究外治法的?下面一起来和小编了解一下吧!

鼻(吹鼻)

把药物研成细粉,病人自己吸入或由别人吹入病人鼻腔内。例如慢性副鼻窦炎,用黄花鱼头部的鱼脑石研成细粉,加入冰片少量,吸入鼻内。感冒鼻塞,可用鹅不食草研细粉,吸入鼻内。

把药物煎成汤汁,用以水浴、浸泡、1渍。洗浴适用于全身性疾病。例如风疹块,用香樟木煮汤洗浴;温泉浴多用于治疗皮肤患疥癣,古代早已使用。浸泡适用于四肢疾患,如鹅掌风(手癣)和脚癣,用药汤或醋(炖热)每天浸泡几次。1渍(1渍,是湿润局部)适用于身体的局都疾患(例如疥癣,用药汁1患处),或用于瘟疫实热证的高热烦燥,大渴,甚至说胡话,可用黄连水在胸部1渍。

薄贴(膏药)

薄贴见唐.孙思邈《千金粪方》,清徐灵胎说即膏药的古名。膏药是贴在皮肤上,利用它所含的各种药物的作用,以治疗疾病。其制法是:把一定处方的药物浸在麻油内一个时期,入锅煎熬,待药物枯黑,去渣,再熬至极为稠厚,加入黄丹(用铅与硝、硫黄制成,为黄赤色粉末)拌匀,将锅离火,药液逐渐凝固,凝固后取出切成大块,浸凉水中去火毒。用时加热溶化,摊于布或厚纸或薄油纸上,贴于局部。内科膏药有袪风、化湿、行气、活血等作用。外科膏药对肿疡能消肿定痛,对溃疡有去腐、生肌收口、护肉等作用。另一种膏药,是把鲜药经过捣打而成膏,用竹签挑起,摊于纸上而成,也有做成薄饼,贴于局部的。

插药

是插入疮内的细药条(药粉加厚糊制成线条),有腐蚀作用。用于死肌顽肉及不知痛痒的疮。插药内有剧毒的矿物药,使用后往往感到强烈疼痛,一般不轻易使用。

掺药

也是外用药。掺药一般是把少量药粉放在膏药药中心,贴在肿疡上;掺药也可以掺布于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或粘附于药线上,而插入疮口内。由于掺药处方不同,所以具有消肿、散毒、提脓去腐、腐蚀而平1肉、生肌收口、定痛止血等不同作用(提脓去腐的升丹,即是掺药之一)。

吹药

是咽喉口腔病的外用散剂。例如治咽喉口舌肿痛的冰硼散,由玄明粉五钱(风化),朱砂六分,硼砂五钱,冰片五分组成,各研极细末,和匀;瓶装。临用时取少许用喷药器喷入(如无喷药器,可用细竹管或纸卷成细管,装药吹入),每日三、四次。

导法(导便)

把液体药物灌入肠中,或把润滑性的锭剂塞入肛门内,以通下大便。古代常用的有蜜煎导法和猪胆汁导法,现在也有用肥皂削成如小指大,塞入肛门的。

导引(道引)

是古代用来保健与治病的一种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后代所说的气功和体育疗法两种形式。注:导引有几种解释:运动肢体。唐.王冰在《素问.导法方宜论》的注解中说:「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支节即四肢关节。自己按摩。《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类于深呼吸,古人称为吐纳。清.张志聪在《素问.导法方宜论》的注解中说:「导引者,擎手而引欠也。」引是吸气,欠是张口呼气。擎手而引欠就是高举双手,进行深长地呼吸。包括气功与体育疗法。《庄子.刻意》:「此导引之士。」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柔是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象征肢体动作体活。意思是呼出浊气,吸入清气,使体内之气和顺;运动肢体,使肢体动作灵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养生方》的导引法260余条,其中即包含气功与体育疗法。以上四说,以第四说较为全面。

点眼

把药物研制成干燥而极细的纷,先试放于舌上,如溶化而毫无渣滓,即可用于点入眼内,清凉而无刺激感。点眼药简称眼药,处方不少,用于眼病以消炎退肿去翳。点眼法还能治疗非眼科的其它疾病,这种点眼药还须进一步研究。

发泡(起泡、提泡)

把能刺激皮肤的药物,捣烂或研末,敷在皮肤上,使之发泡。例如治急性扁桃体炎,取斑蝥一只研粉,放在小膏药的中心,贴项两侧(患左贴右、患右贴左),三、四小时后起泡,用消毒针挑破,挤出黄水,涂以红汞。治急性黄疸性肝炎,可用斑蝥膏贴右边胁下,其余同上。毛茛、天南星、威灵仙、回回蒜等的鲜根,捣烂,取如黄豆大一小粒外敷,也能发泡。但发泡药不能误入眼内,免受损害。

如把鲜的植物药捣烂,或用干药碾末,加酒、蜜、醋等汁调和,敷在肌肤局部,隔一定时间换药一次,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例如摔伤而关节筋肉疼痛,用鲜栀子,适量白粉同捣,加酒少量和匀,敷伤处。肿疡初起,也常用外敷药。

膏摩

即用药膏摩擦局部。例加:用袪风药或抑制霉茵药加酒煎成稠厚的膏,用布蘸膏摩擦局部,可以治疗关节痛或皮肤癣病。

箍口药(围药、箍药)

就是在初起的肿疡周围敷一圈湿润的药泥,使疮形缩小高突,容易化脓和溃破。起初可用,溃脓后余肿未消的也可用箍围药消肿。但药性寒热不同。例如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朮、厚朴、甘草、天花粉,作散剂),药性偏凉,能清热消肿,适宜于肿疡阳证,可选用葱汁、酒、麻油、菊叶或丝瓜叶捣汁,调药外敷。回阳玉龙膏(草乌。干姜、赤芍、白芷、南星、肉桂),药性温热,适用于阴证,热酒调敷。

挂线法

是用药制丝线(或普通丝线)或橡皮筋等挂断肛门漏管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线的张力,促使局部气血阻绝,肌肉坏死,以达到切开漏管的目的。对于疮疡溃后形成漏管的也可用挂线法。

结扎法

是利用线(药制丝线或普通丝线)的张力,促使患部气血不通,使所要除去的组织坏死脱落,达到治愈的目的。一般适用于赘疣、痔核等症。例如头大蒂小的赘疣,可在根部用线作双套结扣住扎紧。对血瘤和癌肿禁忌使用。

枯持法

先用枯持药物敷在痔核上,然后用枯痔注射剂注射于痔内,使痔核干枯、坏死、脱落而愈的方法。适用于二、三期脱出的内痔,狭窄性内痔,内痔兼有轻度贫血、老年患者或血压稍高患者。不适用于外痔与初期不脱出于肛门外的内痔及直肠肿瘤引起的内痔,有严重的肺、肝、肾疾患、高血压病和血液病,临产孕妇等也不宜应用。枯痔法现已有不少改进各地方法也不完全一致,各有它的优缺点。

用烧红的大小形式不同的铁器烙患处,称为烙法。例如脓疡的脓已成,古代用烧红的烙铁烙破脓疡,使脓液流出,以代刀针。

灵药

是用金石药品经过升华提炼制成的升丹、降丹的总称。升丹处方为:水银、火硝、白矾、雄黄、朱砂各五钱、皂矾六钱(小升丹只用水银一两、火硝七钱、白矾八钱)。白降丹处方为:朱砂、雄黄各二钱、水银一两、硼砂五钱、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一两五钱。升丹红色的名红升丹,黄色的名黄升丹。升丹是把原料药放在下一容器,升华的药粉凝在上一容器。降丹是把原料药放在上一容器,结晶凝在下一容器,升降丹的制法此较繁复。

蜜煎导法

导便法之一。用蜜蜂适量,在锅内熬煎浓缩,趁热取出;捻成如小指样二寸长的梃子,塞入肛门内。

捏脊(捏积)

多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等症。方法是使小儿俯卧固定,医生微屈两手食指,以两食指的前半对准两拇指捏起脊柱下端(尾抵部)正中两侧的皮肤,然后沿脊柱正中线向上移动,边提边捏,直至推进到脊柱上端(颈部)为一遍。每次可操作三至七遍不等。

扑粉

把药物研成细粉,扑在皮肤上。如热性病发汗后汗出不止,用龙骨、牡蛎、生黄耆、粳米研成细粉和匀,扑在皮肤上,也称温粉。夏天生痱子,用滑石粉扑身上。

气功

是利用深呼吸(古代所谓吐纳,即吐故纳新的简称)和有意控制意念使精神安定下来以进行保健(即所谓养生)和治病的一种方法。其中用于治疗目的的,也称气功疗法。

热烘

热烘法是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火烘的方法。适用于鹅掌风,皲裂疮,慢性湿疹、牛皮癣等皮肤干燥搔痒的疾病。每日一次,每次约二十分钟,烘后即可把药擦去。此法需要坚持较长的治疗时间,才能取效。禁用于一切急性皮肤病。

塞法

把药粉用棉花或纱布包裹扎紧,或用锭剂,塞于鼻、阴道、肛门内等处,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治疗慢性副鼻窦炎,用川芎、辛夷、细辛、木通,研细末,纱布裹少量塞入鼻孔中,时常更换。又如妇女滴虫性或霉菌性阴道炎,每晚先用桃树叶煎水洗阴道,再用纱布蘸药粉(五倍子、蛇床子、生黄柏、冰片、共为细粉,也可制成锭、丸)二、三分塞入

漱涤(含漱)

是用来清洁口腔咽喉患部的方法。由于药汤清热解毒的作用,能除去腐烂组织及脓液。漱口药汤是用各种药物加水煮成,临用时和二分之一的温开水,先含一会,再漱涤后吐去。病轻的一日三、四次,病重的一日五、六次。药汤不宜太热,以免烫伤口腔。例如麻疹过程中发生口炎,用野蔷薇根煎水含漱。急性扁桃体炎,可用风化硝、白矾、食盐各一钱,加水一杯,煎沸、侯凉,漱涤口腔。

外治

治疗方法的一类。选用药物、手法或配合适当的器械用于体表或九窍等处,以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常用的有:敷、熨、熏蒸、吸入、热烘、浸浴1渍、发泡、膏摩、点眼、1鼻、漱涤、扑粉、导塞、薄贴等。

吸入

用吸入某些药物的烟或蒸汽的方法治疗疾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日久,用款冬花末卷作纸烟状,点燃吸其烟。或产后流血过多而昏晕的,把铁块或木炭烧红,投入醋内,使产妇闻到醋气而醒觉。

熏蒸

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或药物煮沸腾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机体,以治疗皮肤疮癣或其它疾病。例如患神经性皮炎,用袪风燥湿药研末,和入艾绒,外包薄纸,卷成药条(或单用草纸卷成细圆筒形的条),燃着后以烟煎患处。或治疗风湿痹痛,用桑枝、榆枝、桃枝等熬汤,,倾入木桶,上搁木板,患者坐木板上,用布围住身体和木桶,煎蒸身体。用本法要随时听取病人对治疗部位热感程度的反映,避免灼伤皮肤。室内烟气弥漫时,也要适当调换空气。小儿麻疹已出现疹点,冒风而疹点有些隐没,不但须内服透达药,也可用芫荽、连须大葱、浮萍煎汤熏,并用毛巾蘸药汤擦头面胸腹(擦后忌吹风),以助透达。

罨(音掩)

罨是掩覆(掩盖)的意思。分为冷罨法和热罨法两种。冷罨法:例如用毛巾或净布浸冷水中,擦干,遇鼻出血时,即罨在前额上,毛巾热即更换,至血止为止。热罨法:例如用毛巾或净布浸热水中,轻轻姣去水,掩覆于疼痛处。按罨法在我国医学上多有记载,如冷罨法有青布浸凉水罨,甚至用冰块罨;热罨法有用布浸药汁罨痹证疼痛处,布上不断添渍药汁,并不断加热。

药筒拔法

药筒与火罐相似,能吸引溃疡的脓毒外出。适用于阴发背十五日前后,坚硬散漫不收,脓深不能向外溃破的;或毒蛇咬伤,肿势迅速扩张,毒水不出的。方法是:先用鲜菖蒲、羌活、独活、艾、白芷、甘草各五钱,连须葱三两,用清水十碗,煎几十沸,待药滚熟为度,候用。其次,用鲜嫩竹几段,每段长七寸,口径约一寸二、三分,一头留节,刮去青皮留白,厚约一分多,靠节钻一小孔,用细杉木条塞紧,放前药水内煮几十沸(如药筒浮起,须用物压住)。脓内溃难出的,可先作品字形三个切口,将药水盆放在病人床前,把药筒内热水倒去,承热急对疮口合上,按紧自然吸住,等一会(约五至十分钟)药筒已凉,拔去杉木塞,药筒自落。凡溃烂严重的不能用,以免引起出血。按此法原理与拔火罐相同。但容易烫伤皮肤。近来对于毒蛇咬伤,在对伤口处理后,多用拔火罐吸出毒液,已不用药筒。

药线引流

药线一般用桑皮纸、丝棉线等,按其实际用途,裁成阔狭长短不同的纸条,搓成线状,外粘药扮或内裹药粉而制成,俗称纸捻。将它插入溃疡内部,利用引流作用,使脓水外流。外粘药粉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药粉。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的。内裹药粉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内裹药粉多用白降丹等,能腐蚀漏管(升丹和白降丹,参见灵药条)。

熨法

用药末或药物粗粒炒热布包外熨,用以治疗风寒湿痹,脘腹冷痛等证,称为药熨。如胃气痛,用橘叶炒热后布包揉熨。一般用盐粒、沙子或干净黄土炒热后布包外熨,也能达到熨的目的,但须注意烫伤皮肤。

猪胆汁导

导便法之一。用猪胆汁,加入醋少量,和匀,灌入肛门内。

结语:通过上文的了解,我们认识到常见的外治法,以及这些外治法的疾病应用。学习中医养生知识怎么能不了解外治法呢?还不甚了解的朋友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中医验方 内治外洗治黄褐斑


中医称本病为黧黑斑,认为多因肝肾不足,不能滋养肌肤;或肝气郁结,日久化热,伤及阴血,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治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滋补肝肾,消色除斑。现据临床实践推荐几则行之效佳的祛斑验方,供患者选用。

内服方

1.菊花、白僵蚕、蚕蛹各15克,玉竹30克,薄荷12克。每日1剂,轻者当茶泡饮,重者煎服。

2.生地、熟地、当归各12克,柴胡、香附、茯苓、川芎、白僵蚕、白术、白芷各9克,白藓皮15克,白附子、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若制成水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丹皮、川芎、桃仁、红花、白僵蚕、白芷、郁金各12克,赤芍、白蒺藜各15克,柴胡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洗方

1.白芨、白附子、白芷各6克,白蔹、白丁香各4.5克,密陀僧3克。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少许药末放入鸡蛋清调成稀膏状,睡前先用温水洗面,然后将此膏涂于色斑处,晨起洗净,直至痊愈。

2.紫草30克,茜草、白芷各10克,赤芍、苏木、红花、厚朴、丝瓜络、木通各15克。加水2000毫升-2500毫升,煮沸15分钟-20分钟,外洗湿敷。

3.当归15克,香附、木贼草、桑叶各30克,加水1000毫升,煎取药汁500毫升左右,熏洗患处,每日2-3次。

注意事项

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和忧郁,避免强烈的阳光照射。在饮食方面,应少吃咸鱼、咸肉、火腿、香肠、虾皮、虾米等食品,少吃葱、姜、辣椒、胡椒及酒类等刺激性食品,多摄取新鲜的水果、蔬菜等。

小儿咳嗽外治方法


一、敷足

1.石膏6克,枳实10克,瓜蒌12克,明矾、冰片各3克。将上述药材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加凡士林调为糊状,外敷患儿双足心涌泉穴,每日一换,连敷5~7天。此法可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2.吴茱萸10克,法半夏6克,研成细末,加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并用棉布包好,24小时一换,连敷3~5次,伴喉间痰鸣者,可加风化硝10克,其效尤佳。此法可化痰止咳。

二、足浴

1.将生姜30克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次一剂,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2~3天。此法可温肺散寒。

2.麻黄、杏仁、甘草各5克,大力子15克,石膏30克。将上述药材如上法足浴,每次15~30分钟,每日2~3次,每日一剂,连续3~5天。此法可清热宣肺,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热咳嗽。

三、填脐

1.枯矾、皂荚各3份,牵牛子、杏仁、栀子各2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取葱白1~3根捣烂,加蛋清少许,与上述药末调为稀糊状,外敷肚脐孔处,用布覆盖并用胶布贴好,每日换药一次,连续7~10天。此法可止咳化痰。

2.紫苏、防风、半夏、茯苓各4份,陈皮3份,甘草、杏仁各2份,白芥子1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清水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用布覆盖并用胶布贴好,每日换药一次,连续5~7天。此法可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中医食疗与养生的概念是什么呢


到了春秋季节都需要重视养生,尤其是中医养生是最重要的事情,食疗是很重要的中医养生方法,而且食疗和中医养生是很重要的事情,两者关系也是很密切的,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中医养生的概念,养生的食物也是有很多,多吃这样的食物能够起到更好的养生保健功效,那么中医食疗养生的概念是什么呢?

什么是中医食疗养生呢?

木形人:大麦益气补肝阴

饮食调养:宜多吃具有健脾益肾补肝、消暑生津功效的食物,如大麦、黄花菜、菜花、西兰花、苦瓜、水蜜桃、菠萝、葡萄等。药膳可选择“大麦芽汤”:大麦芽50克,冬瓜300克,陈皮25克,猪瘦肉200克。大麦芽、陈皮洗净;冬瓜去皮洗净,切块;猪瘦肉洗净,切小块。上述用料一同放入沙锅,加适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1-2小时。有清热消暑,理气健脾的功效。

火形人:清热祛暑别放松

饮食调养:宜多吃消暑生津、益气养肝的食物,如冬瓜、番茄、菠萝、香蕉、草菇、葛根、鸭子、蕨菜等。药膳可选择“葛根荷叶瘦肉汤”:猪瘦肉250克,鲜葛根250克,鲜荷叶15克,精盐适量。猪瘦肉洗净,切小块;葛根去皮洗净,切块;荷叶洗净。把全部用料一同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1小时,加精盐调味即成。有清热祛暑,健脾益气的功效。

中医食疗养生有着滋阴润肺、适用于肺阴受伤、干咳少痰或无痰,或高热病后、烦渴、口干舌燥、阴虚低热不退,中医食疗养生可用于各种类型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不全时的辅助食疗方法。

上面介绍的就是中医食疗养生方法,通过了解它的概念,大家对于中医养生的定义深入了一层,在进行养生的时候,选择食疗方法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其实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很多,利用食疗能够缓解各种身体的不适,对人体的安全性也是很高的,稳定性也是很强的。

中医的养生有什么特点


养生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好多朋友热爱的一种事情,中医养生是最常用到的,一般中医养生讲究的就是在平时的时候通过各种方法来通过身体健康、防止疾病的方法来达到延长寿命的情况,而且中医养生有着一套完整的方法,那么,中医的养生有什么特点?通过下面的介绍我们来进行一下了解。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中医养生的特点有什么,在平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中医养生,不过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不同,用到养生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慢慢经过自己的研究也可以形成一套自己养生的方法。

足癣怎么治才能断根,老中医推荐几种外治方


足廯就是我们常说的脚气,足廯发作时常常会感到奇痒难忍,并且越抓越痒,有时候还伴有脱皮、糜烂等症状。足廯很难彻底治疗,因为在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它可能还会复发,因此治疗足廯需要持之以恒。

一: 外用偏方

1: 芦荟方材料:芦荟叶一些做法:将芦荟叶两侧的刺削掉,用刀把芦荟叶从中间剖开用法:用芦荟汁涂抹患处,也直接用剖开的芦荟叶擦脚功效:治疗足癣

2: 冬瓜片方材料:冬瓜片50克(最好是干的)做法:直接用冬瓜皮熬汤用法:冬瓜片汤热时熏脚,变温后洗脚,每天1次功效:治疗足癣

3: 苦参干姜方材料:干姜4-6片,苦参20克做法:干姜、苦参加水煎30分钟,取汁用法:将煎好的汁倒入洗脚盆里,再倒入适量的开水,等变温后泡脚,每天泡1次,每次15分钟,坚持4-7天就可以痊愈功效:治疗足癣

4: 黄精方材料:酒精、黄精各适量做法:先把黄精捣烂,放入酒精中浸泡48个小时,然后加水蒸,蒸去酒精后去渣用法:涂抹脚部患处即可功效:治疗手足癣

5: 蒜白醋方材料:白醋、大蒜各500克做法:大蒜洗净,切碎捣烂,放进白醋里,浸泡两三天用法:每天泡脚,每次20-30分钟功效:治疗足癣

二: 中医外治法

1: 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

2: 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3: 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有良效。

三: 足癣治疗很难“断根”

很多人在用药的时候症状略有改善,便停止用药,不用多久便又开始反复发作,其实根本原因在于脚上的真菌得到了抑制,但鞋袜上的真菌却没有被杀灭,因此脚癣会经常复发。

治疗腰痛几种中药外治


中医认为,腰痛可分为4个类型:

①寒湿型腰痛。此型腰腰痛患者在发病初期可出现腰部酸痛重着、转侧不利、活动时疼痛更甚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寒湿型腰痛患者即使在静卧时腰痛也不会减轻,在阴雨天疼痛更甚。

②肾虚型腰痛。此型腰痛患者常会出现腰膝无力、遇劳则痛、卧床休息疼痛减轻等症状。

③慢性劳损型腰痛。此型腰痛患者常因腰部长期劳累、骨骼畸形、扭伤后没有完全康复或多次扭伤而致腰痛,常表现为持续性的腰部酸痛、腰部有僵硬感、疼痛时轻时重、劳累时加剧、疼痛随气候变化减轻或加重等。

④急性扭伤型腰痛。此型腰痛患者起病突然,有腰部外伤史,其腰部有明显的压痛点,常可根据压痛点确定扭伤的部位。在临床上,治疗腰痛的方法包括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由于大多数腰痛患者的疼痛部位都比较局限,因此更愿意使用外治法进行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采用中药外治法治疗腰痛常会收到满意的效果。下面就介绍几种腰痛的中药外治法,供选用。

一、中药熨敷法

1.取独活、防风、肚中、牛膝、威灵仙、香附、当归、元胡及桑寄生各等量。将上述药物一起炒热,用布包裹数层。将此药包贴在患处熨半个小时,药冷即重新加热,可每天用药1~2次,每剂药可连续食用3~5天。此法对寒湿型腰痛有很好的疗效。

2.取熟地、山药、菟丝子、牛膝、当归、黑豆各等量。

将上述药物一起炒热,用布包裹数层。将此药包贴在患处熨半个小时,可每天用药1次。此法对肾虚型腰痛有很好的疗效。

3.取荆芥、防风、秦艽、丁香、肉桂、乳香、没药、胡椒各等量,醋和95%的酒精各少许。将前8味药物一起研成细末。每次取适量的此药末,将其撒在患处的皮肤上。

将2~3块白布用醋浸湿,覆盖在药末上。用20毫升的注射器吸取95%的酒精,然后将酒精喷洒在白布上,并用火将其点燃,待病人感觉灼烫时吹熄火焰,等患处皮肤略凉是可再度将白布点燃,可反复点燃4~5次后结束治疗,一般应每隔1天治疗1次,也可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在用此法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应停止治疗5天,再继续下1个疗程的治疗。

此法适合急慢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关节扭伤、肌肉风湿病、骨折及处于关节脱臼复位后功能恢复期的患者使用。

二、中药湿敷法

1.取生附子适量,醋少许。将生附子烘干,研成细末。将此药末用醋调成膏状,敷在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和涌泉穴上。此法适合寒湿型腰痛患者使用。

2.取生川乌、生草乌各15克,食盐、醋各少许。将生川乌、生草乌一起研成细末,用食盐和醋调成膏状。将此药膏敷在肾俞穴、腰眼穴和腰部的疼痛点,用塑料薄膜覆盖,用胶布固定,可每日换药1次。此法适合寒湿型腰痛患者使用。

中药外治老年便秘秘方


便秘,即大便秘结不通。下面特别推荐四种中药外治老年便秘秘方。

通常便秘有两种情况

一是因病引起的便秘,如在伤寒、温热病中所见,多为热证,虚证较少;杂病中所见的则有寒热虚实之分。

一是与疾病无关引起的便秘,临床上多称为单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便秘有热秘、冷秘、气秘、虚秘之分,证有寒热虚实之辨。

辨别:大便2日或5~6天未通者,多为因病致秘。如仅见大便不爽,便时困难,多为单纯性便秘。

中药外治老年便秘秘方

配方1

大田螺1个,食盐适量。

用法:共捣如泥敷于肚脐中,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本方有消炎散结,润肠通便之功。通常用药1次,最多2次大便即通,疗效显著。

配方2

葱白连须3根,生姜30克,豆豉50粒,食盐8克。

用法:上药共捣如泥成膏,贮存备用。取药膏适量敷于肚脐中,覆盖纱布,外以胶布固定,如没通可重复治疗。本方温经散寒,活血通便,对大便虚秘、冷秘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效果显著。

配方3

朴硝6克,皂角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时取少量加水调和成膏,贴敷肚脐中,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本方泻火通便,对热秘疗效较好。

配方4

附子、丁香、各15克,川乌、白芷、牙皂各10克,胡椒3克。

用法: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适量药末,再取大蒜10克捣烂,又取麝香0.1克,与药泥混匀,敷于脐中,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本方温经通便,对冷秘有疗效,一般用药1次见效,最多2次大便即通。

中药外治腰痛4法


中医认为,腰痛的病因通常可分为4种:一是寒湿腰痛,患者初起感觉腰部酸痛,转侧不利,渐渐加重,虽静卧痛亦不减,遇阴雨天疼痛更甚;二是肾虚腰痛,患者常有腰膝无力,遇劳则痛,卧床休息则减;三是腰部劳损,病因为腰部长期劳累或骨骼畸形引起的慢性损伤,亦可由扭伤恢复不全或多次扭伤引起,表现为持续性腰部酸痛。如为腰肌劳损,常因肌肉痉挛而感到腰部有僵硬感,疼痛时轻时重,劳累时加剧,且与气候变化有关;四是腰部扭伤,起病突然,有外伤史,伤后局部有明显压痛,常根据压痛点确定扭伤的部位。

这里,向广大读者推荐几种中药外治腰痛的办法,有需要的可辨证使用。

(一)湿敷法

方一 取吴茱萸、黑附子、肉桂、干姜、川芎、苍术、羌活、独活、威灵仙、土元、全虫、冰片各10克,细辛6克,红花15克,皂角9克,川椒30克。将上述药物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取生姜汁或酒调成膏状敷于患处。本方善治风、寒、湿三气所致关节痛。

方二 取丝瓜籽适量,研为细末,醋调成膏状,敷命门穴(背后两肾之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对的位置),上用塑料薄膜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湿热腰痛。

(二)熨敷法

取荆芥、防风、秦艽、丁香、肉桂、乳香、没药及胡椒各等量,共研细末。治疗时将药粉撒在患处皮肤上,取白布2~3块(醋浸)盖于药末上。再用20毫升注射器吸取95%酒精喷洒在白布上,然后点燃,并不断喷洒酒精,待患者感觉烫时吹熄,略凉后再度点燃(初次熨敷时不要太热,用此法应注意防烫伤)。反复4~5次即可结束1次治疗,一般可隔日进行,亦可每日进行。10天1个疗程,停5天,继续下1疗程。本方适用于急慢性腰扭伤、慢性腰劳损。也可适用关节扭伤、肌肉风湿病、骨折及脱臼的功能恢复阶段等。

(三)药酒拍打法

取桑寄生、杜仲、狗脊、川断、白花蛇、梧桐花、木香、当归、元胡、乳香及没药各等份,浸于45~70度白酒中,每日搅拌,半月后使用。用时在患处蘸上药酒,拍打腰部。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本方对外伤性腰痛、腰肌劳损及风寒湿痹所致的腰痛均有较好的疗效。

(四)膏药

取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等,使用前将患处皮肤洗净擦干,贴于患处即可。贴的范围略超过病痛区域。如是固态的膏药,如狗皮膏、万应膏、损伤风湿膏等,先行烘烤,烊化后再贴于患处。有些软膏,如温经痛络膏、舒经活络膏、伸筋膏等糊状物,用时直接涂布于皮肤上,以看不见痛处皮肤为度,外加纱布并包扎,按使用说明或医嘱定时更换。

值得注意的是,局部皮肤有创口、发生感染或有皮肤病的患者禁忌贴膏药。含有麝香之类药物的膏药,对怀孕有影响,孕妇不宜使用。另外,对一些西医已经诊断明确的腰痛,还是应以主治医生的治疗为主,上述方法仅作为辅助治疗。

热门分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