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季节养生的特点

2019-10-13 │ 中医季节养生的特点 中医饮食养生的特点

中医的养生有什么特点

身体是智能的载体,是事业的本钱。对自己晚年负责,就不应该对晚年的健康透支。养生,很多人只是听说但并未真正力行,没有好的身体,万事事皆休。如何避开有关中医养生的认识误区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中医的养生有什么特点,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养生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好多朋友热爱的一种事情,中医养生是最常用到的,一般中医养生讲究的就是在平时的时候通过各种方法来通过身体健康、防止疾病的方法来达到延长寿命的情况,而且中医养生有着一套完整的方法,那么,中医的养生有什么特点?通过下面的介绍我们来进行一下了解。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中医养生的特点有什么,在平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中医养生,不过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不同,用到养生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慢慢经过自己的研究也可以形成一套自己养生的方法。

ys630.COm精选阅读

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


 

养生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学会了疗养身体,人们才能够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然也不会患上一些不该得的疾病,当然在养生之前,我们还应该搞清楚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这样也更加方便一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呢?希望大家重视。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 、巩固。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 ,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

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 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如肾阴、 肾阳、脾气、肝火等。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 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 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 富。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 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 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道家的 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 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 所接受。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

中医养生的特点主要是围绕人的健康来阐述的,对于人们来说要掌握的是养生的方法,另外养生要讲究的问题比较多,在饮食方面,提倡人们多吃一些营养品以及一些清淡的食物,在睡眠方面,要按时上床休息,少玩一些电子产品。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是什么


 

养生学的好处有很多,不仅能够让每个人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且还会让人们原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变得健康起来,那么中医养生学的特点是什么?当然是以人们的角度出发,一切为人们的利益着想,以人为本,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特点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养生就是珍爱生命和健康,采取适当措施保养生命、维护健康,以期提高生命质量,保证生命数量的行为。

中医养生学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养生”一词最早见于成书于公元前的《庄子》。现存最早的基础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较为丰富的养生学内容。其后的养生家灿若繁星,养生学著作浩若烟海。各家学说及方法精彩纷呈,共同汇合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一、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论语·雍也》及《孔记·中庸》中均记载孔子关于仁者寿的观点,认为仁慈的人,有爱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长寿。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为君者仁,则其民亦寿。《汉书·董仲舒传》说:尧舜行德,则民仁寿。上行下效,全社会都具有真诚的爱心,自然能出现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二、强调中和有节。

中国传统养生学始终视中和节度,无太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比如动静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如此即可达到阴阳气血平和,有益健康和长寿。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能使极耳。”这正是中和原则的体现。晋·陶弘景说:能中和者必久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保健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学主张通过适宜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用药物调整人体之偏使其气血阴阳归于平和。

三、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以上介绍了中医养生学的特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有必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起来,不管是在饮食方面还是睡眠方面,都要严格遵照中医养生学,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够更好的生活下去,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中医的特点


祖国医学早在2000年前,就比较全面地谈到健身问题,在当时称为道生、摄生、养性、养生等。我国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内经)起,历代医学家如汉代的华佗,魏晋时代的.嵇康和葛洪,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等,在他们的著作中都论述了养生问题。

养生学在方法上各有千秋,但重点是保护精、气、神。《养生肤语》总结为保精、裕气、养神。祖国医学认为养生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主张外避贼风,内守精神,中养形体。

历代养生法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精神修养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精神修养,黄帝内经)中指出:恬淡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恬淡虚无,这不是要人们不动脑筋,而是要把脑筋用到正当方面,即所谓正思虑以养神,这样才能使心境坦然,精神无患,七情不能干扰,脏腑功能协调。

二、动则不衰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常欲小劳。《抱朴子》说:体欲常劳劳勿过极。我国古代创造了不少健身法,如华佗的五禽戏;嵇康的呼吸吐纳,孙思邈的调息法,以及气功、太极拳、按摩术等。相传华佗晓养生之术,年度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这是他经常用五禽戏进行锻炼的结果。

三、饮食调养 《内经》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论和五味人五脏、饮食宜节制的观点。中国历代养生家都主张饮食的选择要全面配合,因人制宜,五味调和,寒热相宜,食物的烹调宜热、软、素、淡,进食须按时有序,注意节制,食后须摩腹,散步,忌过劳和恼怒。病人的饮食须按照病情的寒热虚实来辨证选择,此外,还须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禁忌,从上述众多方面来进行全面的饮食调养。

四、起居有常 要想保持健康并且延年益寿,必须做到起居有常,即生活有规律。黄帝内经》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说明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并持之以恒,对健康长寿作用极大。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有什么


养生是很多人都非常关注的话题,而且养生的方法也很多,现在给大家说的是传统体育养生,那么这样的养生概念是什么呢,对于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是什么呢,生活中人们对于养生的知识也是有很多方面的了解,比如通过一些饮食能达到很好的养生效果,如果是现在推出的传统体育养生应该有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一)可养生能治病

所谓“养生”,古代又称“摄生”,是护养、保养性命的意思,其目的是“为寿”及“治未病”。旨在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来增强体质、治疗疾病、保持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人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传统保健体育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神的修养,来疏通经络、活跃气血、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起到锻炼真气、培育元气、扶植正气的作用,达到抵御外邪、祛病强身的目的。

另有一种致病的因素,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生理活动过程,在较平衡的状态下并不足以致病。但是,如果长期的心理失衡或突然遭受剧烈的精神打击和创伤,超过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的阴阳、气血、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传统保健体育在锻炼时,强调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系统,缓冲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性反应,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强调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同样也适用于传统保健体育。“天地一体”、“五脏一体”、“天人合一”等理论认为:宇宙是一整体,人体五脏也是一整体。人活在宇宙之中,与天地相应。人的生命活动,其生理的变化应与大自然的整体运动联系在一起。

传统保健体育的作用不是在于发展身体某部分的技能或治疗某种疾病,而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综合锻炼,达到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和适应能力,从而改善整个机体的功能。这都是得益于整体锻炼的练功方法。

传统的体育养生具有上面的一些特点的,大家都清楚一个人进行传统体育养生能够治疗一些疾病,通过这样的保健体育能够让很多朋友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如果大家也重视养生的话,不妨尝试用传统体育养生,效果也会更好一些的。

食疗小知识 传统中医饮食养生的特点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食疗的风格及原则,根据特点可将其概括为四点。以下为你介绍中医饮食养生的四大特点。

一、因后天之本,及早食养:中医认为,脾胃乃人体的后天之本,故食疗养生也需从青年开始,以食疗调理以保养脾胃乃养生延寿之大法。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故应少吃生冷、燥热、重滑等饮食,使其不致伤脾胃。如能长期做到顾护中气而恰当的食疗养生,则可祛同延寿。

二、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节制饮食关键在于简、少、俭、谨、忌五字。饮食品种应恰当合理,不可进食过饱,应注意饮食的卫生,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等。

三、先食疗、后药饵:对于老年人,食疗在治疗疾病方面有利长期食用,因其五脏衰弱,气血亏损,加之脾胃功能减退,故对于患慢性病或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更易取得药物所难获得的功效,故应先食疗而后必要时用药较妥。

四、多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食宜细嚼缓咽;宜善选食和节制饮食;淡食最宜人;食宜暖;老年人食坚硬或筋韧食物,应食宜熟软。

中医针灸养生 平衡针灸的疗法及其特点


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针灸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它所阐明的规律是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依靠病人自我修复的现代针灸学。那么平衡针灸疗法有哪些呢?下面专家为你详解,一起来看看。

平衡针灸是什么

平衡针灸学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利用传入神经通路至大脑中枢靶位,使失调紊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通过传出信息通路完成对靶向病变部位的应急性调整,达到机体恢复新的平衡。

平衡针灸疗法

平衡针灸持针采取酒精棉球固定针体法,取穴遵守特异性取穴原则,如感冒穴、过敏穴、降压穴等;区域性取穴原则,如腰痛穴、腹痛穴、颈痛穴、胸痛穴等;交叉性取穴原则,如偏瘫穴、肩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肘痛穴、踝痛穴、腕痛穴等;对应性取穴原则:如乳腺穴等。

平衡针灸的针刺手法多样,因人因病而宜,如提插针刺法,主要针对肩痛穴、降压穴、降脂穴;一步到位针刺法,适于进针1寸之内的平衡穴位,如牙痛穴;两步到位针刺法,适于进针2寸之内的平衡穴位,如头痛穴;三步到位针刺法:适于进针3寸之内的平衡穴位,如升提穴。如对小儿患者用飞针法,即快速点刺法;对成年人患者用速刺法,即快速针刺法,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

将针刺穴位后患者的感觉进行分类,如针刺肩痛穴、降脂穴的触电式针感;针刺降压穴、踝痛穴的放射性针感;针刺胃痛穴的强化性针感,亦称混合性针感等。

专家在外周神经上发明了大脑中枢调控下的38个平衡穴位,可治疗临床多种疾病。中枢镇痛平衡穴位有位于上肢的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位于下肢的肩痛穴、肘痛穴、腕痛穴;位于前额的腰痛穴;位于手部的颈痛穴;位于脚趾的头痛穴、明目穴;位于下颌的胃痛穴;位于前臂的胸痛穴;位于下肢的腹痛穴。中枢调控五脏平衡穴位:心病穴、肝病穴、脾病穴、肺病穴、肾病穴。五官平衡穴位:明目穴、耳聋穴、鼻炎穴、牙痛穴、咽痛穴。

另外还有急救平衡穴位:急救穴、醒脑穴、过敏穴、偏瘫穴、面瘫穴;三高平衡穴位:降压穴、降脂穴、降糖穴;妇科平衡穴位:乳腺穴、痛经穴、宫病穴;增强免疫平衡穴位:升提穴;促进代谢平衡穴位:痤疮穴、痔疮穴;调节心理平衡穴位:调神穴;解除不良信息平衡穴位:癫痫穴、指麻穴;调节睡眠平衡穴位:失眠穴。

专家介绍,这些穴位不但部位安全,而且针刺手法方法安全。比如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晕针,而采用平衡针灸治疗,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所以患者来不及晕针,针体就已迅速退出。

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要求的是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穴名

穴位名称通俗易懂。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

安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不易晕针。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不会刺伤脏器。

平衡针必须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3秒钟90%以上病人即可见效,尤其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年龄小、体质好的病人治疗效果良好,而且价格低廉,一个人治疗成本投入就是一根针,加一个棉球,是一项安全有效、价格低廉、易学实用的治疗技术,已被列为国家973项目、卫生部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平衡针灸的特点

自身平衡

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针灸来调整、完善、修复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系统平衡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 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

快速针刺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

即时效应

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

中医9型体质的分类和养生特点


导读:我们常说有的食物或药物对每个人的影响不一样,是因为体质的原因,那个究竟什么是体质呢?中医体质养生有什么方法呢?


中医

中医9型体质的分类和养生特点

人之生也,其禀赋各不相同,体质是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后天各种因素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上和生理、心理上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的倾向性。所以,同样吃了人参,有些人就虚火上炎,口角生疮,口气很重,而另一些人吃了不会:同样吃了冰镇食品,有的人就腹痛腹泻;同样吹了空调,有的人觉得凉爽宜人,有些人马上感冒。同样,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养生保健的方法。

按照中医的观点来看人的体质各有不同

著名中医学者王琦教授在研究人的一中医体质方面颇有建树,中医体质类型划分的依据是,用中医病理表现特点来确定病理体质分型,因为体质理论本身,是中医认知论证的特色,王琦教授把人的体质,按中医理论分为九种类型:平和型、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气郁型、痰湿型、血瘀型、特禀型,除了平和型外,其余的八种类型为病理性体质。气虚型常无力,阴虚型多怕热,阳虚型多怕冷,湿热型常长痘,气郁型易失眠,痰湿型另肥胖,血瘀型易健忘,特禀型会过敏。这是针对不同体质最为简单直观的一种特征性解释。所以大家也能很容易的辨别自己的体质类型。

按照王琦教授对体质分类的方法来看,确定一个人的体质需要从六个方面去考察。这六个方面包括:总体特征、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对照这六个方面的判断,普通人自己一般也能界定自己的体质类型。

平和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上匀称健壮;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尖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这个体质类型的人,男性多于女性。但是平和型更多的是存在于中年、壮年,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和体质的人就慢慢少了下来。因为年龄大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体质上的偏差,有很多疾病慢慢会产生。所以,体质也不是生不变的,平和质的人在于日常保养:食物的搭配能满足营养的需要,运动和锻炼应加强,也要有足够的社会交往。尤其是年龄和社会属性发生变化的时候,要多留意生活习惯的保持。

气虚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语,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后恢复缓幔;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二气虚型,有肺气虚和脾气虚两种主要表现,肺气虚夏天怕热,冬天怕冷,易患感冒;脾气虚常见胃纳不佳,大便欠调。

这种类型在年轻人中,女性较为多见,尤其是节食减肥的女性青年。她们以瘦为美,损害的是肺脾之气,尤以脾气虚为主。老年人中的气虚型也是比较常见的。养生就这类人来说,年轻的是一个观念的改变,年老的需要慢慢来,温和的来。急了脾胃也消受不起。这类型的人内有不足,无力抵抗邪气的侵袭,所以预防外感性疾病就很重要。

阳虚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

心理持征:性格多沉静、内向;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通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阳虚型的人,最突出的就是一个冷字。

阳气不足,水气泛滥.所以闭虚型的人,病多痰饮、肿胀、泄泻。

阴虚质

总体特征:硐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干燥和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常见表现: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阴虚则水液不足,干燥是主要表现,阴虚体质的人体型瘦,胖子不多,性子比较急,说话急,走路急,吃饭也急。阴虚就燥了,燥了就容易上火,现代女性大多以瘦为美,所以现在女人阴虚的不少。这类体质的人易患咳嗽、干燥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中医经络法减肥有哪些特点


减肥是项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很多美眉们在减肥过程中可以说是吃尽苦头。各种减肥产品,各种减肥方法,不知道试过了多少了,效果总是不如人意,不是反弹,就是效果不明显。今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中医经络法减肥,既养生又不伤身,效果也不错哦。

经络减肥就是通过对人体穴位进行有效的刺激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气血、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调节内分泌功能、加快新陈代谢的作用,最终使多余脂肪分解,达到减肥的效果。

经络穴位减肥即点穴减肥,是根据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摸索出的一套全新的减肥方法,它完全摒弃化学合成药物,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各种因素、物质和信息防病治病,如森林、阳光、空气、药敷、熏浴和磁热能都是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为主的疗法。它能调理恢复人的自然性,激发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达到减肥的目的。

一、经络减肥的重要特点

因季节不同而有不同的减肥方案,比如秋季的中医经络,就要从健脾出发,在减肥的同时补气养血。 冬季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所以在这个季节进行中医减肥方法中的经络减肥法,要结合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喜燥恶湿的特点,让人在接受经络减肥的过程中也能保持精力旺盛。

经络减肥主要也是通过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有的人就是自身的分泌失调的,这样的很难起到经络减肥的。

二、经络减肥的作用原理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肥胖者的不同特点,不同部位的肥胖进行辨证施治,并与耳疗、脐疗、食疗相结合,借助针灸作用,使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减肥目的。

1、刺激作用:通过针刺穴位和耳穴压迫的方法,对局部产生一定的刺激,通过经络、俞穴将刺激信息传入脂肪组织,令其分解、液化,加速脂肪分解、抑制脂肪合成而达到肌体的脂肪代谢平衡。

2、药物作用:利用药物透过皮肤、孔窍、俞穴等部位直接吸收,进入经脉血络,输布全身以发挥药理作用,从而加速脂肪的分解液化代谢,同时抑制脂肪的合成,因此达到减肥作用。

3、增强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通过疏通经络和脐疗药的作用,可使血液及淋巴液加速循环,从而将减肥过程中分解、液化的脂肪成分带走,通过汗腺、呼吸道、大小便等途径排出体外。

四、经络减肥的方法优势

1、健康:由于中医经络减肥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来调节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目的,因此它不仅能够减去多余的皮下脂肪,也能减掉内脏脂肪,在减肥的同时还能防治脂肪肝、高血脂、月经紊乱等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症。

2、快速有效:中医经络减肥疗效确切、迅速,40余万例临床案例统计,有效率高达99.3%,前4次可减2-19斤,一疗程有些肥胖者就减掉了60余斤,最高能减到112斤。

经络养生现在已成为人们新的追求,如果你还在为吃哪种减肥药而苦恼,为选择哪种减肥方法不伤身而伤神,那么小编不得不说你已经落伍了哦,不妨试试经络法减肥吧,有益无害哦。

中医外治概念的特点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中医就是用来内治的。但是很多人认为,中医是一种古老的医术人们越来越接受西医,反而忽视了中医。其实这只是人们对中医不了解,中医的用途还是蛮大的。这里就告诉大家一些关于中医外治的特点。

第一、"外治"与"外治法"不同,"外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研究范围内既有外治理论又有外治临床;既有外治相关的药物,也有相关的材料、器械和工具。"外治法"概念较单一,仅是从治疗方法而言。从另外方面来说,"外治"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外治法"仅是这一学科的组成部分。

第二、外治的"外"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并非是从外治疗即为外治,单纯注射给药虽从外治疗,但不属于外治,穴位注射疗法虽与其类似,但因治疗机理不同而属于外治。广义中医外治的概念是十分宽泛的,囊括了除口服、单纯注射给药外的所有治疗方法。

第三、中医外治的前提是必须遵循中医学基本原理,或者可为遵循中医学基本原理的科研或医疗活动所用。比如声、光、电、磁,等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被引入中医外治领域,则这些内容也属于中医外治研究的范围。

第四、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外治的理论基础,离开脏腑经络谈中医外治,则中医外治为"空中楼阁",难以立足。

第五、中医外治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开放的,可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补充和修正,从而可以保持其生命力。

第六、中医外治多涉及剂型和所应用的器械,因此中医外治与现代医学、药物制剂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多有交叉,这些学科的进展往往给中医外治的发展带来突破,这种学科交叉是中医外治获得新的生命力的重要来源。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4月《关于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意见》(第六稿)对中医诊疗设备定义的理念,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开发的外治医疗器械,或者是按照现代科技原理研发但是可以为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外治科研、医疗所用,都属于中医外治研究的范畴。

上面的就是关于这个中医外治的功效和特点,其实有时候因为人们不了解,所以就会拒绝,就因为这样才会让很多人选择西医,而让我们的中医难以扩展。还有就是,中医学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想学到中医的骨髓就要好好的钻研,这样才会有收获。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