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

2019-10-15 │ 夏季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 养生注意事项

煎中药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天下只有养生之道,没有长生之药。社会不断发展,养生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话题,只有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关于中医养生,我们要掌握哪些知识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煎中药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式,而且最重要的是中药制剂没有很大的副作用,但是在熬制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很多人没有一个很好的熬制方法,没有把握好熬制的时间,中药的药效却不能发挥到极致。所以下面我们就讲解一下煎中药的方法。

 1.煎药用具:煎煮中药最好用砂锅、陶器、瓦罐,因其导热圴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少,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价格低廉。也可用搪瓷器皿、铝锅、不锈钢锅、铁锅、铜锅等煎煮药物。

 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净水、蒸馏水圴可。用水量多寡有多种计算方法,但常用的是目测,煎药时观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即可;另外一种以每克药材加水10毫升为标准来粗略估算需水量。

 3.煎药火候:煎药火候分“武火”、“文火”。武火指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化多的一种煎法。文火指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法。一般煎药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钟即可。但有些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只用武火,不宜文火久煎。而厚味滋补类方药宜文火久煎,以使药味尽出。此外附子、狼毒、乌头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4.煎药方法:一般煎煮方法,首先将药物置于容器中,加冷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加盖放火上加热煎煮。先用武火煎煮,再用文火煎煮。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过于频繁打开锅盖子,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丧失。文火煎煮10-15分钟后,滤取第一次药液;然后加热水适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匀,依医嘱服用。

 以上就是煎中药方法,中药的熬制可以说是一门艺术,熬制的火候不够,药效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熬制的火候过了。中药的一些成分都会挥发掉了。所以在煎中药的时候,把握一个正确的方法是很重要的。YS630.com

yS630.Com相关推荐

夏天煎中药三大注意事项


本文导读:夏天煎中药要注意,泡药材不能超过半小时、药材保存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下面我们来看看夏天煎中药三大注意事项。


中药材的存储与煎煮,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讲究,现在已进入夏季,夏天煎药药材不能超过半个小时,夏季保存药材最好别超过一个月。下面我们来看看夏天煎中药三大注意事项。

1、泡药材别超半小时

在煎煮前浸泡药材有利于其有效成分溶出,药效更佳。但要注意,不同类药材浸泡时间不同。红花、鱼腥草等花草类药材,浸泡15~20分钟即可。浙贝母、淮山药等根茎类药材,因富含淀粉,需稍微久一些。但一服药里通常是含多种中药,因此要采取 折中 原则。即先大致分类,兼顾大多数药材的特性即可。另外,不同季节药材浸泡时间也不同,比如,春秋季一般泡30~60分钟,冬天不超过60分钟即可,而在炎热的夏季,药材浸泡过久容易变质,一般控制在30分钟以内。

2、存药最多一个月

在潮湿闷热的环境里,药材容易受潮、生虫。小包药材放置在通风阴凉处即可,而新鲜植物药材和动物类药材要单独包好放入冰箱冷藏。蛤士蟆油即广东人俗称的 雪蛤膏 在夏季室温中可能变质,需放入冰冻室保存。人参等可以用宣纸包好后放米缸内保存。总的来说,夏季保存药材别超过一个月。


加热时,应把药液放入蒸锅、电饭煲隔水蒸,而不是用微波炉加热。袋装中药从冰箱里拿出后,可放在一个稍大些的容器里加500毫升左右开水浸泡5分钟,再换一次水,使药液 热透 。

夏天煎中药,要注意上面介绍的三个事项,把握好泡药材时间、正确保存中药材。

煎中药注意事项 煎中药的碗底汤液不宜弃


煎中药注意事项

煎药煎药,煎药是门很深奥的学问。需要学习的内容多不胜数,更有许许多多的小细节,如果一旦将其忽略,就会导致这一锅药煎煮失败。甚至将有益疾病的成分转变成对身体不利的成分。

1、煎药前要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小时左右。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可达2~3小时。夏秋季节可根据情况适当减少浸泡时间。

2、煎煮要煎数次

一般而言,煎煮2~3次。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或滋补性药材,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 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

3、煎药的温度要注意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的时间要注意

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15分钟左右。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20-30分钟。

7、其它注意事项

煎煮过程中应认真执行,注意防火,防毒,防煤气中毒,防止活力过猛使药物溢出等,避免出现煎干或煎糊现象。对于不易溶解的药可不时顺时针搅动,若已经煎干则宜加新水重煎,若已煎糊则应另取饮片重新煎煮。经改进过的电砂锅方便了许多,不少患者仍嫌自身在家煎药麻烦,可适当选择药房或医院代煎。近年来中药经过现代工艺加工的颗粒剂也是不错的选择。

8、煎中药的碗底汤液不宜弃

正确的作法是再往泥糊状沉淀物中加点水,并搅混,将此混浊液再服完,是合适的。中医药学有很多同时含甘草和黄连的着名方剂,如《伤寒论》中黄连汤(方为黄连、干姜、 桂枝、半夏、党参、甘草、大枣),葛根黄芬黄连汤(方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保命集》中的芍药汤(方为芍药、黄芩、当归、槟榔、黄连、大黄、木 香、甘草、肉桂)等方,煎得的汤液,放置后碗底出现的泥糊状物,可以加水搅混再服,或者干脆将整碗汤液搅拌后再服,不弃为宜,其它含此二药共煎所得汤液,均按此法服为宜。

5、留取药液量有讲究

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或少量频服。药煎好后应趁热及时滤出药液,以免因温度降低而影响煎液的滤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滤药时应压榨药渣,使药液尽量滤出。

6、特殊药的煎煮

其中还有一些需要特殊煎煮的中药,例如先煎、后下、烊化、包煎等,就是特殊的煎煮方法。这里我们不一一过多的赘述。以后有机会,我们必然一个个为大家讲。

煎中药注意事项 煎中药的碗底汤液不宜弃


煎中药注意事项

煎药煎药,煎药是门很深奥的学问。需要学习的内容多不胜数,更有许许多多的小细节,如果一旦将其忽略,就会导致这一锅药煎煮失败。甚至将有益疾病的成分转变成对身体不利的成分。

1、煎药前要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小时左右。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可达2~3小时。夏秋季节可根据情况适当减少浸泡时间。

2、煎煮要煎数次

一般而言,煎煮2~3次。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或滋补性药材,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 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

3、煎药的温度要注意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的时间要注意

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15分钟左右。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20-30分钟。

5、留取药液量有讲究

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或少量频服。药煎好后应趁热及时滤出药液,以免因温度降低而影响煎液的滤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滤药时应压榨药渣,使药液尽量滤出。

6、特殊药的煎煮

其中还有一些需要特殊煎煮的中药,例如先煎、后下、烊化、包煎等,就是特殊的煎煮方法。这里我们不一一过多的赘述。以后有机会,我们必然一个个为大家讲。

7、其它注意事项

煎煮过程中应认真执行,注意防火,防毒,防煤气中毒,防止活力过猛使药物溢出等,避免出现煎干或煎糊现象。对于不易溶解的药可不时顺时针搅动,若已经煎干则宜加新水重煎,若已煎糊则应另取饮片重新煎煮。经改进过的电砂锅方便了许多,不少患者仍嫌自身在家煎药麻烦,可适当选择药房或医院代煎。近年来中药经过现代工艺加工的颗粒剂也是不错的选择。

8、煎中药的碗底汤液不宜弃

正确的作法是再往泥糊状沉淀物中加点水,并搅混,将此混浊液再服完,是合适的。中医药学有很多同时含甘草和黄连的着名方剂,如《伤寒论》中黄连汤(方为黄连、干姜、 桂枝、半夏、党参、甘草、大枣),葛根黄芬黄连汤(方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保命集》中的芍药汤(方为芍药、黄芩、当归、槟榔、黄连、大黄、木 香、甘草、肉桂)等方,煎得的汤液,放置后碗底出现的泥糊状物,可以加水搅混再服,或者干脆将整碗汤液搅拌后再服,不弃为宜,其它含此二药共煎所得汤液,均按此法服为宜。

吃补肾中药能吃萝卜吗以及注意事项


现在很多人都采用吃中药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达到补肾的目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中药不会对我们身体产生任何的副作用,还可以达到标本兼也就不会出现复发的情况,比西医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但是吃补肾中药需要有注意事项需要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高的公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吃补肾中药能吃萝卜吗及注意事项吧。

1.多数中药是没有关系的。当你服用人参时(包括西洋参之类以及含有人参的中成药)是不能吃萝卜(含萝卜籽---莱菔子)的。因为人参补气,而萝卜消气,所以要注意。

2.服用中药时不宜吃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 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忌吃萝卜,是因为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使其失去补益的作用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意见建议:同时不能吃辣椒,特别是热性病症,服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炎药时更不宜吃辣椒

3.白萝卜的籽叫莱菔子,中医里面通气的药就是它。如果你吃补益类的药物的话,最好不要吃这个。吃人参不吃萝卜就是怕吃了补气的人参,一吃白萝卜,就把气又散掉,结果人参白吃了。因为人参很贵,所以民间的说法就是人参不能跟白萝卜一起吃。

4.为了保障中药的疗效使其更好的发挥其治疗作用,服用中药时是需要对一些食物忌口的,通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 服用中药时不宜吃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使其失去补益的作用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患者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时,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肠粘膜,使粘膜充血,所服的中药就不能有效的发挥其治疗作用。 服中药时不能吃辣椒,特别是热性病症,服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炎药时更不宜吃辣椒,辣椒能使药效降低,使治疗无效或疗效减弱。 服中药煎剂及丸药时,宜忌生、冷、油腻。因为生、冷类食物刺激胃肠,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只有提前了解一下吃补肾中药能吃萝卜吗及注意事项,我们才能够避免出现这些知识性的问题,才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补肾的目的,同时补肾可以多吃一些韭菜可以多吃一些羊鞭等食物,都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达到补肾的效果。

拔火罐放血以及注意事项


拔火罐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通过拔火罐,让自己的疾病得到了全部的治愈,所以现在有很多的人,在选择拔火罐,那么拔火罐放血以及注意事项有哪些?为了你能尽快对这些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就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希望你能尽快的了解。

放血、火罐有相似的机理:从整体上激发和提高人体免疫力,将病邪驱除体外。放血疗法一般适用于急症、重症、热症,相当于各种以发热为主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而火罐疗法通常适用于以风寒、虚寒性表象为主的疾病。

注意事项

①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

适用。

②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③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④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拔火罐放血以及注意事项,以上就对很多的人做了详细的介绍,所以对于想对这方面有一个具体了解的,就要对以上介绍的内容,做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使得自己,能通过拔火罐放血,让自己远离疾病,让自己身体更加的健康。

中药熬药注意事项


二、煎煮中药的误区三、中药怎么吃不苦

中药熬药注意事项

1、煎中药之前需要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中药需要把握抱温度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3、煎中药需要选择合适的器皿

煎煮中药,选择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药首选砂锅、瓦罐,接下来是搪瓷器皿、不锈钢锅,最忌讳使用铁锅和铜锅。砂锅、瓦罐的化学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传热缓慢,煎药时水分不容易蒸发。

需要注意的是,砂锅骤然受热或受冷会形成裂纹。因此,刚煎过药的砂锅不要立即用凉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凉后再把药垢清洗干净,砂锅上的油渍不能用洗洁精浸泡,以防污水渗入细孔中,可用喝剩的茶叶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热,再用刷子刷洗。

铜制器具,古人历来不主张用来煎药,因为铜会导致人体中毒。铁制器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广,但煎中药且不适合,因为铁可使中药汤液变色、变质或沉淀,以及导致药效下降或药性改变。

不锈钢锅传热太快,煎药时要经常搅拌,否则药材黏在锅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锅。凤凰中医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铁锅和铜锅煎药。因为铁和铜是活泼元素,容易与中药里的多种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产生毒副作用。

煎煮中药的误区

煎煮中药并非越久越浓。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以为中药煎煮越浓效果越好,煎煮时间越长,有效成分越多,其实不然。煎中药是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由此可见,中药并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处方,煎开后的时间要求也不同,应遵医嘱。

煎煳的中药请丢弃。中药能治疗疾病的道理,就在于它含有生物碱、皂素、鞣质等有效成分。中药所以要煎熬,目的在于要把药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来,以利于治疗疾病。煎药的方法是否适当,对其疗效有很大关系。煎熬时间短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来,影响治病效果;煎熬时间过长,会使有效成分(例如挥发性成分)遭到破坏或丢失,并且还会把药煎煳。

中药怎么吃不苦

1、黄金时间服药:研究发现,一天24小时内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分别在上午的8-10点钟和下午的2-3点钟,这个阶段正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药物的苦味不容易对机体产生明显的刺激反应。而饭后半小时以上服药不仅可以防止恶心、反胃,还能减轻药物味苦的感觉,如无特殊需要,可在上述时间段服药。

2、放凉后再喝:人体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味觉神经纤维大多分布于舌面,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对五味的感知最灵敏,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因此,中药汤剂的温度控制在15-36℃,既可防止烫嘴,又可减轻苦味。

3、加快服药速度:经过实践证明。重要的汤剂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越长,那么你会感觉到的苦味就越大。因此,喝中药最好就是一口气喝下,这样是减少苦味最好的方法。

4、适当多喝温开水:服用中药汤剂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温开水,可以减少药液在口腔内的残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药液的苦味。

中药灌肠注意事项


灌肠疗法是一种比较方便的治疗方法。应用于很多病症,也取得较好疗效,如用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尿毒症、麻痹性肠梗阻及支气管哮喘等。它早在《伤寒论》中就有用猪胆汁灌肠治疗便秘的记载。近年来,灌肠疗法的发展比较迅速。中药灌肠做用很多、通便医梗堵、消炎医结肠炎溃疡等。毒性大胃病呕吐也可用、婴儿服药难也用等。

什么是中药灌肠呢?就是根据你的病情临时发挥,从而产生一种好的疗效。经过煎煮后浓缩至一定剂量,装入容器备用。如用散剂,在使用时加入调匀即可。

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讲中药灌肠的注意事项

1、配制灌肠液时应避免使用对肠粘膜有腐蚀作用的药物。

2、插入肛管时手法应轻柔,以免擦伤粘膜。如有痔疮者,更应审慎。

3、灌肠液应根据病情保留一段时间,如某些病人不能保留,可采取头低足高仰卧位,灌肠液亦宜减少剂量。灌肠的时间一般以晚上临睡前为宜。

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 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摄氏度,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 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等。 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影响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药液一次不要超过 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导管闭塞的处理,滴入时如出现闭塞,液体进不去,可转动肛 管或将肛管稍拉出一点,或摇动灌肠液以免药液沉渣闭塞导管。

中药灌肠的副作用较小。中药灌肠疗法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看,具有比较好的效果。灌肠的目的是清除体内的宿便,排除积累在体内的毒素。体内的毒素排除来了,皮肤自然就好了。此外,还要建议大家均衡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忌辛辣食物注意休息,补充多种维生素增强抵抗力。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