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不少人使用中药方剂治疗一些疾病,那么这种做法的疗效如何呢?答案毋庸置疑。传统中医中药已存在几千年的历史,足以验证它的正确性。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种中药方剂姜附汤。
【处方】附子(炮.三钱) 干姜(炮.五钱)
【功能主治】治中寒,四肢厥冷强直,失音,口噤吐沫。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
【炮制】右合匀。
【功能主治】治伤寒已经转下,又曾发汗,内外俱虚,邪气未解,表证不见,身无大热,昼日烦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静,不呕不渴,脉候沉微者,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僵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闷,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白豆蔻半两(去壳),附子1个(7钱,炮),缩砂仁3钱,白姜1两(炮),甘草半两。
【功能主治】脾虚腹胀,呕吐痰饮,食不进,或发寒热。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煎8分,空心服。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四
【处方】生姜8两,附子4两(生用,4破)。
【功能主治】痰冷癖气,胸满短气,呕沫头痛,饮食不消化;亦主卒风。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4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姜汁、附子二味,辟冷癖,其力倍专,乃干姜附子汤之变法。彼取温中,故用干姜,此取涤痰,故用姜汁,两不移易之定法。
【摘录】《千金》卷十八
【处方】干姜3两,附子3分,甘草1两。
【功能主治】阴寒暴下;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厥冷,语音不出。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二○九引《指南方》
【处方】干姜(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甘草(炙)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酒浸,切,焙)1两,白术1两,细辛(去苗叶)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中风,失音不语。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
【处方】黑附子(生,去皮脐)。
【功能主治】瘴毒阴候,发热或寒,烦躁,手足冷,鼻尖凉,身体疼重,舌上苔生,引饮烦渴,或自利呕逆,或汗出恶风。
【用法用量】每个分作4份,每份用水1盏半,入炮黄耆、干姜2钱,切作片子同煎至8分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滓再煎。
【摘录】《普济方》卷一九九引《广南卫生方》
【处方】生姜半两,艾叶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枳壳(去瓤,麸炒)3分,生地黄1两半。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脉痔有虫,时或痒痛,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早、晚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处方】干姜5钱,熟附子3钱。
【功能主治】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忽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兼阴症伤寒,大便利而发热;及中脘虚寒,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四肢厥逆。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作2次服。或虑此方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汤相继服。
【摘录】《赤水玄珠》卷二
【处方】白附子2钱,老生姜2钱(切细)。
【功能主治】痘正出时,调护不慎而为风邪所袭,眼直视,牙关紧者。
【用法用量】浓煎,灌下1-2酒杯。出微汗即愈。
【摘录】《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处方】白术1两,茯苓5钱,附子1钱,人参5钱,甘草1钱,干姜1钱。
【功能主治】冬月伤寒,4-5日后,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或呕。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一
【处方】杜仲、干姜(炮)、附子(炮)。
【功能主治】腰脐寒痛,腰间如冰,得热则减,得寒则增,脉必紧。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
【处方】白术(净炒)3钱,附子(制)3钱,干姜(炒)1钱5分,良姜1钱,炙草1钱。
【功能主治】暴泻不止,或大汗大喘,手足厥冷,气少不欲言语。
【用法用量】水煎,候温急服。
【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三
【别名】参术姜附汤
【处方】人参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干姜(炮)5钱,白术5钱。
【功能主治】疮疡,真气亏损,或误行汗下,或脓血出多,失于补托,以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头晕。
【用法用量】参术姜附汤(《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摘录】《外科枢要》卷四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干姜(炮)3分,葛根3分,甘草(锉,炙)3分,桂(去粗皮)3分,芍药半两,麻黄(去根节,先煮,掠去沫,焙)1两半。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伤寒巨阳中风,项背强,啬啬恶寒,汗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入大枣2枚(去核),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取汗,未汗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有关姜附汤的功效的问题就讲解到这里,希望对您有帮助。虽然姜附汤的价值非常高,但是我们在食用的时候也要注意用量,一定要谨慎服用。
说到养生,很多人会侃侃而谈,由此可知,大家对于养生的关注。那么大家了解中药方剂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药方剂姜附丹的有关介绍。
【处方】生姜(切片)5两,川附子(炮,切片,童便浸,再加姜汁炒干)5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补虚助阳,消阴。主伤寒阴证,痈疽发背,心胸作痛,心腹痞闷,喉庳,颐项肿,汤水不下;及虚劳发热,咳嗽吐血,男妇骨蒸劳热,小儿急慢惊风,痘疹缩陷,黑泡水泡,斑;脾劳面黄肌瘦,肾劳面白骨弱;两目昏翳,内障,脾疟,久痢,水泻,米谷不化;又能解利两感伤寒,天行瘟疫,山岚瘴气,及不时感冒。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煎7分,和滓服。
【摘录】《扁鹊心书·神方》
通过以上对姜附丹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它有没有副作用的讲解,相信我们现在对它的认识是更深的了。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看自己是否能服用姜附丹。
不少人认为饮用姜附酒这种方法对自己来讲有很大的好处,那么到底自己可不可以饮用姜附酒呢?又应该如何饮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姜附酒——(呃逆呕吐)
(验方)
【配方】干姜60克,制附子40克,黄酒500克。
【制法】上2味,共碎细,同酒置于净瓶中,浸渍,封口,7日后开取饮用。
【主治】心腹冷痛,呃逆呕吐,泄泻,痢疾,完谷不化,寒饮喘咳,痰白而清稀,肢冷汗出。
【用法】每次食前温饮1-2杯,每日3次。
说明:阴虚内热腹痛及孕妇不宜用。
以上就是有关姜附酒的一些介绍,其实养生药酒的种类有很多,而且不一样的种类起到的保健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去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它的养生保健作用,更好的为我们的身体服务。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养生的重要性了,生活中养生的方法有很多,而中药的方剂可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下面为大家介绍一种叫做椒附散的方剂。
【处方】大附子18克(炮,去皮、脐,研细)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
【用法用量】每次6克,加好川椒20粒,用白面填满,再用水300毫升,加生姜7片,同煎至210毫升,去椒,入盐少许,空腹时服。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二
【处方】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槟榔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白术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寒疝。心腹痛如刺,不下饮食,自汗出,气欲绝。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枣3枚,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大附子1枚(6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
【功能主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
【用法用量】上每末2大钱,好川椒20粒,用白面填满,用水1盏半,加生姜7片,同煎至7分,去椒入盐,通口空心服。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附子气味咸辛大热,入手足少阴;川椒气味辛热,入足厥阴。病因下焦空虚,肾气不安其位,反上攻项背,不能转移。微佐以盐,使其引归经络。
【临床应用】项背痛:一亲患项筋痛,连及背胛不可转,服诸风药皆不效,予尝忆千金髓有肾气攻,背项强一证,处此方与之,两服顿瘥。自尔与人皆有验。
【摘录】《本事》卷二
看完了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椒附散的正确饮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滋补保健功效,所以在生活当中大家对于方剂的选择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子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它带来的保健功效。
生病会给我们身体带来巨大的危害,严重的可导致身体功能紊乱等问题,中药方剂在一些疾病上有着非常好的效果,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丁附散。
【处方】附子1个(大者,周围钻孔,用丁香插入孔内,以面裹煨熟,去面不用)。
【制法】上以附子、丁香为末。
【功能主治】冷吐翻胃,及吃食移时即吐。缘水不胜火复还脾,脾不能受即吐。
【用法用量】同猪臀肉切片炙熟,蘸药末嚼下,空心顿服十数片,用生姜汁,盐汤渐下。
【摘录】《普济方》卷三十六引《澹寮》
【处方】大附子1枚(切去盖,刳中使净。丁香49粒,以盖覆之,线缚,置银石器中,浸以生姜自然汁,及盖而止,慢火煮干为度)。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翻胃。
【用法用量】每用1钱匕掺舌上,漱津下。若烦渴则徐食糜粥。
【注意】忌油腻、生冷。
【摘录】方出《朱氏集验方》卷四引《类编》,名见《得效》卷五
【处方】大附子1枚(坐于砖石上,四面着火,渐渐逼热,淬入生姜汁中,浸少时,如法再淬,约尽姜汁半碗许为度。去皮,焙干为末),丁香2钱(研)。
【制法】2味匀和。
【功能主治】反胃呕逆,粥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粟米少许,煎7分服。
【摘录】《医统》卷二十八引《卫生易简方》
上文是关于丁附散的介绍和分析,希望在大家的生活中能有参考的价值。另外 一定要合理的用药,这才是保证生命健康的标准。
中药方剂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几种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混合后制成的产品。大附散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你知道它的作用功效吗?不清楚的话现在就来了解一下吧!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1两,人参(去芦)1两,茯苓(白者,去皮)1两,白术(炒)1两,金钗石斛(洗净,锉细,酒拌微炒)1两,山药1两,黄耆(蜜水或盐水炙)1两,当归(去芦尾,酒浸)1两,川芎1两,木香(不见火)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真阳不足,脏气虚弱,荣卫损耗。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枣子1个,煎至7分,空心食前服。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四
上面是关于大附散这种中药方剂的一个简单的介绍,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大附散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营养元素,对于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关人士的指导下食用。
附雄散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有点陌生的,其实它是一种中药方剂,对一些特定的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歪附子1只(生捣),雄黄2两,白附子2两,樟冰2两,白芷5钱,杏仁5钱,草乌5钱,南星5钱,半夏5钱,牙皂5钱,蛇床子5钱,白及1两,白蔹1两,川椒1两,川乌7钱,车米7钱,山慈姑7钱,五倍子7钱,蝎尾1两2钱,僵蚕1两2钱,蟾酥3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麻风,手指、足趾皮肉麻木,斑剥及肿块。
【用法用量】以姜蘸擦斑剥肿块上,须于密室内擦,如见风触之则病反凶。如手指、足趾皮肉麻木,用药末1两、白及1两和匀,先以秦椒,透骨草煎汤,拿洗麻处。再用柏叶熏蒸,方用火酒调药,炖为膏子搽上,渐平复。
【摘录】《解围元薮》卷四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附雄散的食用方法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大家平时不妨试试,相信对于改善疾病的情况肯定是有帮助的。
姜附御寒汤是一种纯天然的中药方剂,它是以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为主要原料,采用了药食同源的传统中医配方混合而成的。下面就来看一看姜附御寒汤有哪些功效吧。
【处方】干姜(炮)1钱2分,半夏(汤洗)5分,柴胡(去苗)1钱,防风(去芦)半钱,羌活1钱,藁本(去土)8分,人参(去芦)半钱,白葵花5朵(去心萼),甘草(炙)8分,升麻7分,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半钱,当归身6分(酒制),桃仁半钱(汤浸,去皮尖,与郁李仁研如泥,入正药),黑附子(炮,去皮脐)4钱。
【功能主治】中气不足,遇冬天寒气客于脾胃之间,相引两胁缩急而痛,善嚏,鼻中流浊涕不止,不闻香臭,咳嗽脑痛,上热如火,下寒如冰,头时作阵痛,或暴痛,两目中流火,视物(目荒)(目荒)然,或耳鸣耳聋,喜晴明,恶阴寒,夜不得安卧,胸中痰涎,膈咽不通,饮食失味,口中沃沃,牙齿动摇,不能嚼物,腰脐间及尻肾膝足胻冷,阴汗自出,行步失力,风痹麻木,小便数,气短喘喝,少气不足以息,卒遗失无度。妇人白带,阴户中大痛,上牵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睾而痛,牵心腹阴阴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调,烦心,霍乱,逆气,里急,而腹皮白或黑,下气腹中腹鸣,膝下筋急,及腰背肩胛大痛,此阴盛阳虚之证。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都作1服。水5大盏,煎至3盏,入黄耆1钱,橘皮5分,草豆蔻1钱,再煎至2盏,再入酒制黄柏3分,酒制黄连3分,枳壳3分,酒地黄2分(此4味锉碎,预1日先用新水多半盏浸1宿),蔓荆子2分(亦预先1日用新水各另浸),将前正药去滓,入此3味,再上火同煎至1盏,去滓,空心热服之,待少时以美膳压之。
【注意】忌肉汤,宜食肉。
【摘录】《东垣试效方》卷二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绍了关于姜附御寒汤的知识,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于姜附御寒汤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姜附御寒汤对于一些疾病来说,帮助是很大的。多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很有帮助的,要懂得调理身体。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