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药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专区,为您详细介绍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白豆蔻图片、白豆蔻的药用价值、白豆蔻的食用方法等,要想知道更多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白豆蔻简介白豆蔻图片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白豆蔻的药用价值白豆蔻的配伍应用白豆蔻的食用方法白豆蔻的副作用白豆蔻医书记载白豆蔻简介
白豆蔻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栽培于热带地区,分布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危地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植物的花(豆蔻花)、果壳(白豆蔻壳)亦供药用,采集10~12月果实呈黄绿色尚未开裂时采收,除去残留的果柄,晒干。
豆蔻略呈圆球形,具不显着的钝三棱,直径约1.2~1.7厘米。外皮黄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纵纹25~32条,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两端的棱沟中常有黄色毛茸。果皮轻脆,易纵向裂开,内含种子20~30粒,集结成团,习称蔻球。蔻球分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种子7~10粒,习称白蔻仁或蔻米。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细的波纹,一端有圆形小凹点。质坚硬,断面白色,有油性。气芳香,味辛凉。以个饱满,果皮薄而完整、气味浓厚者为佳。
白豆蔻图片
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1、行气化湿
(1)用于痰湿阻肺,症见咳喘日久,痰多黏腻色白,舌苔浊腻,可与茯苓、半夏、陈皮等同用。
(2)用于脾胃气滞,症见脘腹痞满胀痛,暖气酸腐,恶心欲吐等,与藿香、厚朴、薏苡仁等同用。
2、温中止呕
(1)用于脾胃虚寒,症见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呃逆噫气者,可与藿香、陈皮、生姜同用,如白蔻丸。
(2)用于妊娠呕吐,可与苏梗、砂仁、黄芩、白术同用。
3、化湿消痞
用于湿温病,症见胸闷不饥,恶心欲吐,舌苔浊腻,与薏苡仁、杏仁、厚朴、滑石等同用,如三仁汤。
白豆蔻的药用价值
1、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钱。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2、治胃气冷,吃饭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随身备急方》)
3、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白豆蔻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软,麸炒令香止),肉桂二两(去皮),橘皮二两(去瓤,炒,切细),诃子二两(去核,半生半熟),当归二两(洗)。上六味,杵为末,每服-钱,水一中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稍温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细研,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博济方》白豆蔻散)
4、治气膈脾胃,全不进食:白豆蔻仁、缩砂各二两,陈米一升(淘洗,略燕过,铫内炒),丁香半两(不见火)。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饮下。(《魏氏家藏方》太仓丸)
5、治妊娠呕吐:白豆蔻一钱,竹茹三钱,大枣三枚,鲜姜一钱。将生姜捣碎取汁,前三药煎取一茶杯(约50~60毫升)过滤,冲姜汁服。(《武汉医药卫生》(3):288,1959)
6、治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世医得效方》)
7、治呕吐哕:白蔻、藿香、半夏、陈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
8、治产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两。研细,桃仁汤服一钱,少顷再服。(《乾坤生意》)
白豆蔻的配伍应用
1、配砂仁:砂仁辛散温通,醒脾和胃,行气止痛,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白豆蔻辛温香燥,温中化湿,健胃止呕,行气止痛;砂仁香窜而气浊,功专于中上二焦。二药伍用,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以开胸顺气,行气止痛,芳香化浊,醒脾开胃,和中消食。
2、配陈皮:二药都能理气化湿,和胃止呕。但白豆蔻偏于温脾行气,陈皮偏于理气健脾。两药相配,则理气健脾之功加强,可治脾胃虚弱、湿浊郁滞的胸腹满闷、泛呕纳呆、吐泻等。
3、配杏仁、薏苡仁:取白蔻仁温中化湿,和畅中焦,杏仁宜肺祛痰,通宣上焦,薏苡仁渗利湿热而健脾。三仁相伍,宣上畅中渗下,使气畅湿行、脾气健旺、三焦通畅。
4、配厚朴:二药均和胃理气化湿,但白豆蔻偏于温中,厚朴偏于散满。两药相配,相须而行,有理气除胀、开胃化湿之功效,可治脾胃气滞、寒湿胀满。
5、配藿香:二药都能温中化湿,行气止呕,但白蔻仁偏于行气,藿香偏于化浊,相配温中行气、化湿之力更着,可用于气滞湿停或寒湿内停的呕吐、胃脘满闷、饮食不佳。
6、配丁香:白蔻仁温中化湿,行气开胃;丁香温中降逆,助阳化气散寒。两药相配,温中祛寒,行气降逆。
7、配黄连: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白蔻仁温脾健胃,行气除湿。两药相配,清热除湿,理气止呕,健脾开胃,用治湿热阻于中焦的脘腹胀闷、纳差、胃痛、恶心呕吐,服之诸症皆消。
8、配半夏: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白豆蔻健脾行气,导滞止呃。两药相须为用,健脾和胃,除湿化痰,湿痰去,脾胃健,用治痰湿困脾、中焦不运,有捷效。
白豆蔻的食用方法
1、白豆蔻忌见火。
2、可粉碎但不可炒用,否则将失去或减弱其特有的芳香美味。
3、湿温初起,身热不扬,胸闷不饥,湿重于热者,可与杏仁、薏苡仁、滑石等配伍。
4、脾胃寒湿呕吐者,可与半夏、藿香、生姜等配伍。
5、烹调用途:作调味料,可去异味,增香辛。用于配制各种卤汤及供制卤猪肉、烧鸡之用。亦为咖喱粉原料之一。
白豆蔻的副作用
1、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用。
2、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
白豆蔻医书记载
1、《本草经疏》:白豆蔻,主积冷气及伤冷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又主消谷;温能通行,故主下气。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散滞之功也。
2、《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一经火炒,便减功力;即入汤液,但当研细,待诸药煎好,乘沸点服尤妙。
3、《玉楸药解》: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哕。嚼之辛凉,清肃肺腑,郁烦应时开爽。古方谓其大热,甚不然也。
以上就是一些白豆蔻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白豆蔻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姜科植物,它的生长环境是比较特殊的需要在潮湿的地方才能够成长起来。现在的有些食物和水果也是有同样的道理,它们只有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或是只是在一个季节段才会出现这样品种,不过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所以可想这些食物或是水果的营养价值肯定很高。
白豆蔻也不例外,它是可以用来做药引的一种植物,所以可想它食用对身体一定有特殊的帮助,只是在食用前还是得先去了解一些它的具体特征还有性质,因为不能够和它相克的食物在一起食用。那么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该品100%壳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该品所含的4-松油醇对Bacillcus thurin giensis体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该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较强,对豚鼠气管平滑肌0.05ml/kg剂量时,作用强于艾叶油。4-松油醇亦有显着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驱风作用:豆蔻油很不稳定,即使储藏很好,也常易丧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剂。种子应在临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管蠕动,驱除肠内积气,并抑制肠内异常发酵。
4.抑制作用:白豆蔻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于1%及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其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的作用。
功能主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主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
附方
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钱。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②治胃气冷,吃饭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随身备急方》)
③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白豆蔻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软,麸炒令香止),肉桂二两(去皮),橘皮二两(去瓤,炒,切细),诃子二两(去核,半生半熟),当归二两(洗)。上六味,杵为末,每服-钱,水一中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稍温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细研,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博济方》白豆蔻散)
④治气膈脾胃,全不进食:白豆蔻仁、缩砂各二两,陈米一升(淘洗,略燕过,铫内炒),丁香半两(不见火)。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饮下。(《魏氏家藏方》太仓丸)
⑤治妊娠呕吐:白豆蔻一钱,竹茹三钱,大枣三枚,鲜姜一钱。将生姜捣碎取汁,前三药煎取一茶杯(约50~60毫升)过滤,冲姜汁服。(《武汉医药卫生》(3):288,1959)
⑥治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世医得效方》)
⑦治呕吐哕:白蔻、藿香、半夏、陈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
⑧治产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两。研细,桃仁汤服一钱,少顷再服。(《乾坤生意》)
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上面介绍到它可以帮助我们起到抑菌的作用,这样就不会担心病菌的存在。它的芳香还可以帮助我们起到健胃的作用。食用白豆蔻配出来的药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治疗胸闷呕吐的现象,还可以增加我们吃东西的食欲。白豆蔻还可以起到消化积食的作用。
环境的恶劣变化让我们的身体来不及调整,所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 疾病的产生。要想能够成功抵御疾病的侵袭,我们就应该在平时调理身体,让身体做好准备。中药方剂在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白豆蔻汤这种方剂。
【处方】白豆蔻(去皮)诃黎勒(炮,去核)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炒)干姜(炮)各15克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2克
【制法】上五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肠胃受湿,濡泻无度,腹痛,饮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1-5克,切薤白3寸,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一日二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处方】白蔻、藿香、半夏、陈皮、生姜。
【功能主治】呕吐哕。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四
【处方】白豆蔻(去皮)1分,白术1两半,人参(去芦头)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霍乱吐利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1分(拍碎),水1盏,煎至6分,去滓,空腹温服,日3次。
【注意】忌生冷、桃李。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八引《御医撮要》
【处方】白豆蔻(去皮)1两,半夏(为末,生姜汁和作饼,焙干)1两,槟榔(锉)1两,丁香1两,甘草(炙锉)1两,青橘皮(去白,切,焙)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胃虚气寒,饮食无味,呕吐冷痰,噫时闻食气。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处方】白豆蔻(去皮)1两,人参1两,白术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锉)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芎藭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干姜(炮)1两,丁香半两,甘草(炙,锉)3分,白檀香(锉)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脾胃气弱,呕吐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个(擘破),煎至7分,去滓稍热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处方】白豆蔻(去皮)1两,人参1两,白术1两,芎藭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甘草(炙)3分,干姜(炮)半两,丁香半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脾虚不进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钱半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擘),同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处方】黄连1钱,葛根1钱,天花粉1钱,麦门冬1钱,五味子5分,白豆蔻5分,陈皮5分,黄柏7分,甘草7分。
【功能主治】酒毒消渴。
【用法用量】水2盏,加竹叶20片,煎1盏,温服。
【摘录】《医统》卷五十二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白豆蔻汤,我们知道白豆蔻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不但可以用来治疗疾病而且还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白豆蔻汤来为我们的健康护航。
季节变化时身体很容易感到“躁动”,口干舌燥、心烦躁动,而中医中的方剂就可以有效的调节身体中的各个机能,缓解心情。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白豆蔻丸这种方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处方】白豆蔻3分(去皮),干姜半两(炮裂,锉),白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3分(去芦头),桂心半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皮3分。
【制法】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乱,及脾胃气虚,腹胀妨闷,不思饮食,胃受风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大枣汤送下,日4-5次。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
【处方】白豆蔻3分(去皮),草豆蔻3分(去皮),食茱萸3分,白术3分,人参3分(去芦头),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桂心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神曲3分(炒微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时气后脾胃气冷,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生姜、大枣汤送下。
【摘录】《圣惠》卷十五
【处方】白豆蔻仁(炒)1两,缩砂仁(炒)1两,人参1两,白术1两,茯苓(去皮)1两,丁香1两,白姜(炮)1两,粉草1两,麦糵1两(炒),良姜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气弱,饱则胸间虚满。
【用法用量】每服1-2丸,食前煎人参、大枣汤嚼下。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四
【处方】白豆蔻1两(去皮),干姜1两(炮裂),半夏1两半(汤洗7遍去滑,微炒),桂心2分,白术3分,细辛3分,木香1两,诃黎勒1两半(煨,用皮),枳实1两(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胸膈气滞,吐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用厚朴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
【处方】白豆蔻半两(去皮),白术半两,胡椒半两,当归半两,白龙骨半两,荜茇半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芎藭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肉桂1两(去皱皮),白茯苓半两,诃黎勒1两半(煨,用皮),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虚劳泄痢,腹胀满痛,或时疼痛,饮食减少,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二十八
【处方】白豆蔻3分(去皮),桂心3分,丁香半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皮3分,木香半两,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产后咳清,心胸噎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橘皮汤送下;如人行3-5里再服。
【摘录】《圣惠》卷七十八
【处方】白豆蔻1两(去皮),白术3分,干姜3分(炮)。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气不和,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煎生姜、大枣汤送下。
【摘录】《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处方】白豆蔻(去皮)2两,陈橘皮(去白,焙)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浸,炙)2两,草豆蔻(去皮)2两,桂(去粗皮)2两,白术(炒)2两,干木瓜2两,人参2两,半夏(汤洗去滑7遍)2两,缩砂蜜(去皮)1两,高良姜(炒)1两,甘草(炙,锉)1两,陈曲(炒)1两,麦糵(炒)1两,木香1两,干姜(炮)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桃仁4两(去皮尖双仁,炒)。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乱后,脾胃尚虚,谷气未实,津液内燥,令人烦躁,睡卧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空心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九
【处方】白豆蔻(去皮)1两,木香1两,干姜(炮)1两,枳实(去瓤,麸炒)1两,半夏(汤洗去滑7遍,焙)1两半,桂(去粗皮)3分,白术3分,细辛(去苗叶)3分,诃黎勒皮1两1分,当归(切,焙)半两。
【制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虚冷,胸膈痞滞,吐逆霍乱,脏腑滑利,水谷不消,胀满肠鸣。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以米饮盐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处方】白豆蔻(去皮)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诃黎勒(煨,去核)1两,桂(去粗皮)1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丁香半两,荜茇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槟榔(锉)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缩砂仁半两,干姜(炮)半两,肉豆蔻仁5枚。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虚劳,脾胃挟冷,肠滑下痢,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处方】白豆蔻3分(去皮),黄耆半两(锉),赤茯苓半两,干姜半两(炮裂,锉),桂心半两,白术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3分(去芦头),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末,煮枣肉,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冷热气不和,心腹(疒丂)痛,呕逆,不欲食,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注意】忌生冷、油腻、饴糖。
【摘录】《圣惠》卷五
【处方】白豆蔻仁1两,缩砂仁1两,干葛1两,橘红1两,甘草(炙)1两,蜜曲律2两(如无,以葛花代之)。
【制法】上为细末,用生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饮酒过多。
【用法用量】如甚醉,可用酒或白汤化1-2丸。服之立醒。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六四引《居家必用》
【处方】白豆蔻(去皮)2两,枳壳(用浆水煮令软,去瓤,焙干)半斤,陈橘皮2两(醋浆水煮令软,去白,细锉,炒令黄色),诃黎勒(去核)2两(1两煨,1两生用),木香2两,当归(切,焙)2两。
【制法】上为末,将大枣用浆水煮,去皮核,烂研和药,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宽中匀气,健脾和胃。主妊娠腹满,饮食迟化。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切生姜入盐炒焦黑色煎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处方】白豆蔻1两(去皮),诃黎勒2两(煨,用皮),黄耆1两(锉),沉香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白术1两,人参1两(去芦头),肉桂1两半(去粗皮),木香1两,枳实1两(麸炒微黄),厚朴3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气不足,体重胸满,腹胁虚胀,食少无力,水谷不消,或时自利。
【用法用量】每服2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注意】忌生冷、油腻、粘食。
【摘录】《圣惠》卷五
【处方】白豆蔻半两,丁香半两,木香半两,沉香半两,肉豆蔻半两,槟榔半两,甘草半两,青皮半两,白术5两,茯苓1两,诃子皮1两,人参1两,桂1分,干姜1分,麝香1分。
【功能主治】治气和胃。主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每服1丸,生姜汤嚼下,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十五
白豆蔻丸的功效和用途非常广泛,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良药。大家有需要时不妨试一试,因为它几乎没有副作用,所以可以放心服用。
白豆蔻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2、用于什么病症
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3、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5~2钱;或入丸、散。
白豆蔻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白豆蔻一般没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白豆蔻一般没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饮食禁忌
3.1、白豆蔻一般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
3.2、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3.3、《本经逢原》:“忌见火。”。
3.4、《本草经疏》:“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忌之。”。
3.5、《本草备要》:“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
3.6、《本草汇言》:“凡喘嗽呕吐,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疟疾不由于瘴邪,而因于阴阳两虚者;目中赤脉白翳,不因于暴病寒风,而因于久眼血虚血热者,皆不可犯。”。
白豆蔻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1、出自:《本草备要》、《本草拾遗》。
1.1、别名: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
1.2、药材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实。
1.3、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其中有d-龙脑、d-樟脑、葎草烯及其环氧化物、1,8-桉叶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缕酮、松油烯-4-醇、香桧烯等。
1.4、功能主治: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1.5、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5~2钱;或入丸、散。
2、《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3、《本草图经》:“主胃冷。”。
4、《本草备要》:“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5、杨士瀛:“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6、王好古:“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
7、《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8、《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白豆蔻是属于姜科类别的植物。白豆蔻主产于越南和泰国这些国家,我国的广东和广西以及云南等地亦有种植。白豆蔻需要生于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白豆蔻不但可以用来食用,更加是用作药用多一点,所以我们必须了解白豆蔻的药用价值,懂得如何应用它才行。
白豆蔻的药用价值非常高,我们可以用白豆蔻来治疗胃口寒引起的作呕,可以调理胃气,可以知了治妊娠呕吐,还能有利于小儿吐乳胃寒者,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白豆蔻的副作用。
茎丛生,株高3米,茎基叶鞘绿色。叶片卵状披针形,长约60厘米,宽12厘米,顶端尾尖,两面光滑无毛,近无柄;叶舌圆形,长7-10毫米;叶鞘口及叶舌密被长粗毛。穗状花序自近茎基处的根茎上发出,圆柱形,稀为圆锥形,长8-11厘米,宽4-5厘米,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长3.5-4厘米,麦秆黄色,具明显的方格状网纹;小苞片管状,一侧开裂;花萼管状,白色微透红,外被长柔毛,顶端具三齿,花冠管与花萼管近等长,裂片白色,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5毫米;唇瓣椭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1.2厘米,中央黄色,内凹,边黄褐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弯,药隔附属体三裂,长约3毫米;子房被长柔毛。蒴果近球形,直径约16毫米,白色或淡黄色,略具钝三棱,有7-9条浅槽及若干略隆起的纵线条,顶端及基部有黄色粗毛,果皮木质,易开裂为三瓣;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约3-4毫米,暗棕色,种沟浅,有芳香味。花期:5月;果期:6-8月。
功能主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主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
附方
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钱。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②治胃气冷,吃饭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随身备急方》)
③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白豆蔻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软,麸炒令香止),肉桂二两(去皮),橘皮二两(去瓤,炒,切细),诃子二两(去核,半生半熟),当归二两(洗)。上六味,杵为末,每服-钱,水一中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稍温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细研,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博济方》白豆蔻散)
④治气膈脾胃,全不进食:白豆蔻仁、缩砂各二两,陈米一升(淘洗,略燕过,铫内炒),丁香半两(不见火)。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饮下。(《魏氏家藏方》太仓丸)
⑤治妊娠呕吐:白豆蔻一钱,竹茹三钱,大枣三枚,鲜姜一钱。将生姜捣碎取汁,前三药煎取一茶杯(约50~60毫升)过滤,冲姜汁服。(《武汉医药卫生》(3):288,1959)
⑥治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世医得效方》)
⑦治呕吐哕:白蔻、藿香、半夏、陈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
⑧治产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两。研细,桃仁汤服一钱,少顷再服。(《乾坤生意》)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白豆蔻,白豆蔻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非常高,我们日常可以用白豆蔻来资料很多的疾病,但是我们也不是忽视白豆蔻的副作用,那么白豆蔻的副作用就在于阴虚血燥而且没有寒湿的朋友是不能吃的。
众所周知豆蔻散是一种中药方剂,不过要说起豆蔻散的作用的话,可能有些人还不是太清楚。那么今天我们就在这里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吧。
【处方】肉豆蔻(去壳,炮)5枚 甘草(炙,锉)30克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45克
【制法】上三味药,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温中燥湿。主脾胃伤湿,濡泻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克,米饮或汤调下,空腹时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处方】肉豆蔻1个(煨)木香 丁香 白术 白茯苓 甘草(炙)各3克 藿香叶3克
【制法】上药研末。
【功能主治】温脾理气,和胃止呕,主小儿脾寒不运,胃失和降,呕吐,脘闷。
【用法用量】每次4~5克,煎藿香、枣子汤或生姜汤调服。
【摘录】《活幼口议》卷十九
【处方】肉豆蔻1个(面煨),青皮1钱,陈皮1钱,木香1钱,白术1钱,甘草1钱,草果1个。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止泻。主
【用法用量】方中青皮、陈皮、木香、白术用量原缺,据《普济方》补。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处方】肉豆蔻(去壳)1枚,青橘皮(汤去白,焙)半分,木香1分,陈粟米1合。
【制法】上四味,将陈粟米同巴豆3-7枚炒,巴豆每枚刺作窍子,候色焦,去巴豆不用,将粟米并余药为细散。
【功能主治】小儿胃虚腹胀。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生姜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处方】豆蔻半分,丁香半分,舶上硫黄1分,桂府白滑石3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吐泻,烦渴,腹胀,小便少。
【用法用量】每服1字至半钱,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肉豆蔻1两(面裹煨),罂粟壳(去顶蒂瓤,蜜炒)1钱,木香1钱(不见火),白术(炒)2两,人参(去芦)2两,黄耆(蜜炙)2两,甘草(炙)2两,白茯苓(去皮)2两。
【功能主治】赤白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加枣子3枚,生姜5片,乌梅2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
【处方】肉豆蔻2枚,麻黄(去根)1分,木香1分,蛜(虫祁)5个(糯米炒令黄,去末),吴茱萸1铢,白术1分,干姜2铢(炮),大黄8铢(湿纸裹煨),诃黎勒2枚(炮),茯苓(去皮)8铢,甘草1分(炙),附子8铢(炮,去皮),青橘皮2-7片,桂心3铢,槟榔2枚,当归1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两感伤寒结胸,壮热恶寒,饮食不下,大小肠秘塞,阴毒昏沉,脐下水结撮痛,四肢逆冷,心躁,不省人事,食症结聚,心下逆满,坐卧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大枣3枚,水1盏,煎至7分,食后热服,盖覆。若胸腹内痛,空心服。如稍溏利无妨。
【摘录】《博济》卷一
【处方】肉豆蔻半两,厚朴半两,陈橘皮半两,良姜半两,干姜半两(别以白面半两同炒诸药令黄,研)。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久积冷气,大肠滑泄,腹内作声,肌体羸瘦,困至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1钱半,空心,入稀姜粥调下。
【摘录】《鸡峰》卷十二
【处方】肉豆蔻2个,自然铜2钱(烧酥),槟榔1个,板蓝根3分,蛀桑子2钱,甘草3钱,乌梅4个,川乌头1个(烧),金毛狗脊1个(去毛),红花2钱,红芍药3分,茅香3分,甘柿蒂14个,川楝子4个,香附子21个,苦丁香7个,官桂1分半(去皮),乳香2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驴涎马气,骆驼、骡子、兔子、狗子、蛇伤。
【用法用量】如要验中毒,吃大麦面拌羮,吐逆者是,不吐非也。如吃大麦面羮1-2碗,令病人极吐,后下诸药大效。
【摘录】《普济方》卷三○六
【处方】草豆蔻4两(以姜4两炒,香黄为度,和姜用),大麦糵子10两(炒黄),神曲4两(炒黄),杏仁4两(去尖,炒熟),甘草4两(炙),干姜2两(炮制)。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老人夏多冷气发动,胸膈气滞噎塞,脾胃不和,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钱,如茶点之,不拘时候服。
【摘录】《养老奉亲》
【别名】豆蔻汤
【处方】肉豆蔻3个,官桂1分(去皮),川芎1分,香附子21个(炮过),零陵香1分,陈皮(去白)1两,甘草3分(炮)。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和一切气。主脾胃虚寒,痰饮停滞,呕吐不止。
【用法用量】豆蔻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摘录】《博济》卷二
【处方】肉豆蔻。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霍乱。
【用法用量】《仙拈集》本方用肉豆蔻、生姜各三钱,水煎服。
【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九引《海药本草》,名见《仙拈集》卷一
【处方】草豆蔻1两(去皮)。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心腹胀满短气。
【用法用量】每服5分,以木瓜、生姜汤调下。
【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千金》,名见《仙拈集》卷一
【处方】陈皮半两,甘草半两,诃子半两,使君子半两,半夏半两,没石子半两,厚朴(制)7钱,木香2钱半,肉豆蔻2钱半。
【功能主治】腹痛呕虫。
【用法用量】本方原名豆蔻丸,与剂型不符,据《普济方》改。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五
【处方】陈粟米1两,肉豆蔻(面裹煨)半两,五味子半两,赤石脂(研)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滑泄。
【用法用量】每服2钱,粟米汤饮调下,日进3服。
【摘录】《百一》卷六
【处方】肉豆蔻(去皮)5个,木香半两,人参半两,厚朴(姜制)半两,赤茯苓(去皮)半两,桂半两,炙甘草半两,槟榔5钱,诃黎勒皮半两,青皮(去白)半两,陈皮(去白)半两,郁李仁(汤浸,去皮,麸炒黄)半两,半夏(汤洗了,同生姜捣如泥堆,新瓦上文武火焙黄)半两。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治气补劳,通血脉,益脾胃,去痰实。主五种膈气。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入盐少许,如茶点服;若入生姜、大枣同煎服亦佳,不拘时候。
【摘录】《卫生宝鉴》
【处方】肉豆蔻1个(煨),胡粉(炒)2钱,龙骨(生)1钱,白矾(枯)1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婴孩小儿肠胃虚弱,糟粕不聚,泻痢不止,或赤或白,冷热不调,日夜频并,愈而又发。
【用法用量】每服1钱,温饭饮调服,不拘时候。
【注意】忌荤腥之物,咸腌之属。
【各家论述】胡粉性滞,用之以滞其肠,令不虚滑;豆蔻温脏之药,安和肠胃;龙骨、白矾涩肠止痢,大肠虚滑下痢,日夜无度者,用之随愈。
【摘录】《活幼口议》卷十八
【处方】肉豆蔻1两2钱半(面裹煨香),罂粟壳(去顶蒂瓤,蜜炒)4两,橘红4两,香附子(去毛)4两,甘草2两(炙),川姜1两(炮洗)。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久年新近泄泻,赤白下痢。
【用法用量】每服3-5钱,用陈米饮调下,不拘时候服。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
【处方】大肉豆蔻1枚(剜小孔子,入乳香3小块在内,以面裹煨,面熟为度,去面)。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脾虚肠鸣,久痢不止。腹痛洞泻,肠鸣,胃虚冷,乳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1钱,米饮调下。
【摘录】《得效》卷六
【处方】草豆蔻(醋和面裹煨熟,去面和皮用)1两,肉豆蔻仁1两,陈皮1两,陈粟米(以生姜汁浸1宿,焙干,取末)3两,甘草半两,干姜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和养脾胃,消进饮食。主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侯。
【摘录】《鸡峰》卷十二
【处方】肉果(煨)5钱,龙骨(煅)5钱,木香5钱,砂仁5钱,山楂3钱,五倍子3钱,赤石脂3钱,藿香3钱,白术3钱,人参1钱,一方有枯矾2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脾虚呕吐及泄泻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钱或5分,看儿大小,吐用姜汤,泻用米汤调下。
【摘录】《外科启玄》卷十二
【处方】草豆蔻(面裹煨熟,去皮取肉)1两,茴香子(炒)1两,木香半两,陈曲(微炒)2两,麦芽(炒)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干姜(炮)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气虚弱,腹内膨胀,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先嚼煨生姜少许,沸汤调下,食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处方】肉豆蔻2枚,麻黄(去根节)1分,木香1分,吴白术1分,吴茱萸1铢,附子8铢(炮,去皮),干姜2铢(炮),桂心3铢,蛜(虫祁)5个(矾朱砂炒令黄,去其砂),诃黎勒2枚(炮),槟榔2枚,青橘皮20片,茯苓(去皮)8铢,川乌(生,去皮脐)1两,良姜(锉)1两,天麻(去苗)1两,葛根1两,乳香(另研)1两,小椒(去子并闭口者)1两,当归1两(去苗)。
【制法】上为粗末,入乳香。匀抄10钱,痛甚者,加至15钱,同细盐一处炒令极热,用熟绢袋内贮药。
【功能主治】两感伤寒,结胸,壮热恶寒,饮食不下,大小肠秘塞,阴毒昏沉,下水结胸撮痛。四肢逆冷,心烦,不省人事,食后结聚,心下逆满,坐卧不得。
【用法用量】熨烙痛处,不拘早、晚,频用为效。如药冷,即再炒1次,用毕,其炒药不用。
【摘录】《普济方》卷一四一引《博济》
【处方】肉豆蔻2个,胡黄连1钱,使君子4个,青黛半两,楝根半两,芜荑半两,夜明砂1钱半,麝少许(一方厚朴、甘草各半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疳积或冷利,腹大脚小,身热面黄或惊积。
【用法用量】每服1钱或半钱,蜜水或粥饮调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六
【处方】肉豆蔻(面裹煨)、罂粟壳(去顶蒂瓤,蜜炙)、石榴皮、黄连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泻痢腹痛,里急后重,粪赤。
【用法用量】每服3钱,食前米饮调下。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
【处方】肉豆蔻(去壳)1枚,缩砂(去皮)7枚,诃黎勒(去核)3枚,铅丹(炒)2钱,胡粉(炒)2钱,龙骨2钱,白矾1分,天仙子1分(与白矾和令匀,入在橡斗子内合定,用麻线缠定,炭火内烧黑存性,细研)。
【制法】上为散,再研令匀。
【功能主治】小儿肠胃虚弱,清浊不分,痢下青白,或如凝脂,陈寒痼冷,或下黑瘀。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米饮调下,乳食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处方】肉豆蔻(去壳,炮)5枚,甘草(炙,锉)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胃伤湿,濡泻不止。水谷痢久不止,腹胁妨闷,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米饮或汤调下,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处方】肉豆蔻(面裹,炮赤热,去面)1个,草果子(炮,去皮)1个,缩砂(去皮)1钱,甘草(炙)1钱,肉桂(不见火)1钱,陈皮(去白)半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吐奶。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陈米饮调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吉氏家传》
【处方】肉豆蔻(去皮)3个,木香半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半两,人参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锉)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诃黎勒3枚(炮,去核),槟榔2枚(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气补劳,通血脉,益脾胃。主五种膈气。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如茶点服;若入姜、枣同煎亦佳。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二
【处方】肉豆蔻(去壳)半两,红豆蔻(去皮)半两,草豆蔻(去皮)半两,白豆蔻(去皮)半两,细辛(去苗叶)1分,丁香半两,桂(去粗皮)1两,甘草(炙,锉)半两,人参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口臭。
【用法用量】将本方改为丸剂,名“豆蔻丸”(见《普济方》)。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八
今天给大家讲解了一些关于豆蔻散的食疗方法等,你是否有记住一些呢,其实如果生病的话不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还应该在饮食上多加注意,这样才会让身体更快的恢复健康。
相信听说过肉豆蔻散的朋友应该不是太多,但是肉豆蔻散在中药方剂里面确实非常的有名气的,那么肉豆蔻散的功效与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样的疾病中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运用呢?今天就来告诉大家其中的奥妙吧。
【处方】苍术(米泔浸一宿.去皮.焙.八两),茴香(炒)、肉桂(去粗皮)、川乌(炮.去皮.脐)、诃子皮,各二两;干姜(炮)、厚朴(去粗皮.姜炒)、陈皮(去白)、肉豆蔻(面裹.煨)、甘草,各四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气虚,腹胁胀满,水谷不消,脏腑滑泻,腹内虚鸣,困倦少力,口苦舌干,不思饮食,日渐瘦弱,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二片,枣子一个,煎七分,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肉豆蔻7.5克(去壳)桂心7.5克 人参15克(去芦头)甘草15克(炙微赤,锉)
【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小儿霍乱,吐泻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少许,煎至80毫升,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处方】肉豆蔻22克(去壳)青橘皮15克(汤浸,去白、瓤,焙)当归15克(锉,微炒)黄牛角腮15克(炙令微焦)厚朴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地榆15克(微炙,锉)黄连15克(去须,微炒)干姜7.5克(炮裂,锉)
【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小儿久赤白痢,腹内绞痛,不思饮食,渐至困羸。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粥饮调下。日三至四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
【处方】肉豆蔻(去壳,炮)黄连(去须,炒)诃梨勒(炮,去核)各22克 甘草(炙,锉)白术 干姜(炮)赤茯苓(去黑皮)各15克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0克
【制法】上八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肠胃受湿,濡泻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克,空腹时用米饮调下,日三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处方】肉豆蔻7枚,(每枚剜一窍,纳木香1粒在内,以面裹嫩熟,去面不用)
【制法】上碾为末,分作二服。
【功能主治】治脾虚肠鸣,泄泻不食。
【用法用量】不拘时用米饮汤调下。
【摘录】《奇效良方》卷十四
通过上面对肉豆蔻散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中医方剂非常推崇这话不假,方剂从古代便伴随人们一直到现在。到了现在,各种各样的方剂也被人们研究出来,并且大受人们的喜爱。这些非传统的方剂,不仅天然无公害,而且还有这很好的养生功效呢。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家庭都喜欢做各种各样的药膳方剂来服用,而一些经典的中药方剂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哦,下面一起来看一下丁香豆蔻散有哪些功效作用吧。
【处方】京三棱(炮)、木香(不见火)、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芍药、肉豆蔻(炮)、人参、干姜(炮)、茯苓(白者.去皮),各五两;吴茱萸(汤洗七次.焙)、甘草(炙)、丁香,各三两半;苍术(去皮)七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宿寒停积,或饮食生冷,内伤脾胃,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胸满短气,呕逆恶心,胁肋胀满,腹内虚鸣,饮食减少,及积寒久痢,纯白或白多赤少,日夜无度,或脾胃虚寒,泄泻日久,愈而复发者,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京三棱(炮)5两,木香(不见火)5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5两,芍药5两,肉豆蔻(炮)5两,人参(去芦)5两,干姜(炮)5两,茯苓(白者,去皮)5两,吴茱萸(汤洗7次,焙)3两半,甘草(炙)3两半,丁香3两半,苍术(去皮)7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宿寒停积,或饮食生冷,内伤脾胃,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胸满短气,呕逆恶心,脐腹(疒丂)痛,胁肋胀满,腹内虚鸣,饮食减少;及积寒久痢,纯白或白多赤少,日夜无度;或脾胃虚寒,泄泻日久,愈而复发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擘破),同煎至8分,空心、食前温服。如不及煎,以盐少许,汤点服亦得。
【摘录】《局方》卷六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丁香豆蔻散这种方剂的介绍了,现代人在物质水平提高了之后就开始关注养生了,这对于我们大家的身体还是非常好的。关于养生的方法是有很多的,大家一定要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人这一辈子很可能会有大大小小的疾病缠身,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阻挡的。当我们人体患病了之后,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必然是要靠药物治疗的,中药方剂由于可以从根本上治愈且无副作用,受到人们的喜爱。下面来介绍一种:豆蔻煮散。
【处方】草豆蔻仁1两,白术1两,白茯苓(去皮)1两,高良姜2两(炒),白豆蔻仁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甘草(炙)半两,丁香1分,陈橘皮(去白)1分,木香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主呕逆恶心,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乌梅1枚,煎至1盏,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六
【处方】人参1两,黄耆(锉)1两,干木瓜(锉,焙)3分,诃黎勒皮3分,肉豆蔻(煨,去壳)1枚,白术半分(两),高良姜半分(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分(两),木香半分(两),甘草(炙,锉)半分(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胃虚冷,呕逆不思饮食,脐腹(疒丂)痛,大便滑泄。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日2次。
【摘录】《普济方》卷二十五
看了上文对豆蔻煮散的介绍,我们应该明白要想让身体快些好起来不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还要在日常饮食上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