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酱是一种中药材,这类药物对疾病治疗上可以涉及很多个方面,所以在对蒟酱选择之前,一定要对它进行很好了解,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介绍下。
【别名】枸酱(《汉书》),蒟子(《广志》),土荜拨(《食疗本草》),大荜拨(《成都县志》),蒟青、槟榔蒟(《岭南草药志》),青蒌、香荖(《广东中草药》),芦子(《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 蒟酱 的 果穗 。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摘,晒一日后,纵剖为二,晒干。
【原形态】蒟酱,又名:浮留藤(《唐本草》),扶留藤,扶恶士、蒌藤(《纲目》)。
【生境分布】生长于阴湿的森林中。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果穗黑褐色,呈弯曲的长条状,长约3~6厘米不等,果柄长约2~4厘米,具纵沟纹。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色较浅。气特殊,味辛辣。以干燥不霉,味辣而浓者为佳。
【化学成份】根含β-谷甾醇。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蒟酱,采得后,以刀刮上粗皮,便捣,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干。每修事五两,用生姜汁五两,蒸干为度。"
【性味】①《唐本草》:"味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散结,消痰。治心腹冷痛,吐泻,虫痛,咳逆上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外用:研末掺。
【附方】治牙痛:蒟酱、细辛各半两,大皂荚五铤(去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同研末,频掺吐涎。(《御药院方》)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1.《唐本草》:蒟酱生巴蜀。蔓生,叶似王瓜而厚大,味辛香,实似桑椹,皮黑肉白。西戎亦时将来,细而辛烈,或渭二种。交州、爱州人云,蒟酱人家多种,蔓生,子长大。谓苗为浮留藤。取叶合摈榔食之, 幸而香也。又有荜拔,丛生,子细昧辛,烈于蒟酱,此当信也。
由以上对蒟酱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蒟酱对人体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可以改善人体的一些不好的症状,对人体是很有用的一种药材。
对于假蒟,大家是比较熟悉的,当然有些人比较陌生。其实假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材。那么假蒟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别名】蛤药、酿苦瓜、封口好、毕拨子(《生草药性备要,),假荖、蛤荖(《岭南采药录》),假蒌(《南宁市药物志》),猪拨菜(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蛤蒌,山蒌、大柄蒌、马蹄蒌、荜拨、巴岩香(《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胡椒种植物 假蒟 的 根 。
【原形态】秃净灌木或亚灌木。茎基部匍匐状,上部直立或攀援,节膨大。叶互生,近膜质,阔卵形或近圆形,长约7~12厘米,宽约5~10厘米,先端短尖,基部近截形或浅心形,全缘;绿色;主脉5~7条,细脉网状;叶柄长1~3厘米。花小,单性异株;穗状花序于茎端叶腋间抽出,雄花序长约2.5厘米,雌花序长6~8毫米;花序柄长1~2.5厘米;苞片盾状,与中轴合生,直径约6毫米;无花被,花柱3~5枚,最初不大凸起,最后外弯。浆果密集成桑椹状,青色。花期秋季。果期秋、冬季。
【生境分布】生园林或树林中半阴处。分布我国南部。
【功能主治】治疟疾,脚气,牙痛,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用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附方】治龋齿痛:假蒌根五钱。水煎含漱。(《广西中草药》)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中药假蒟的功效与作用,希望大家可以对症下药,在生活中正确的食用假蒟。
蒟蒻是一种中药材,在古代就有用蒟蒻治病的先例,所以我们可以放心食用。接下来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蒟蒻的功效等。
【别名】蒻头(《开宝本草》),白蒟蒻、鬼芋(《本草图经》),鬼头(《纲目》),磨芋(《植物名实图考》),花杆莲(《南京民间药草》),黑芋头(《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花梗莲、虎掌、花伞把、蛇头草根(《江西草药》),蛇六谷、雷星、鬼蜡烛,蛇头子、独叶一枝花、花梗天南星、天六谷、星芋(《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 魔芋 的 块茎 。秋末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5~2米,地下块茎扁球形,巨大。叶柄粗壮,圆柱形,淡绿色,具睹紫色斑;掌状复叶,小叶又作羽状全裂,轴部具不规则的翅;小裂片披针形,长4~8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叶脉网状。佛焰苞大,广卵形,下部筒状,暗紫色,具绿纹,长约30厘米。花单性,先叶出现;肉穗花序圆柱形,淡黄白色,通常伸出佛焰苞外,下部为多数细小的红紫色雌花,上部为多数细小的褐色雄花,并有大形暗紫色附属物,膨大呈棒状,高出苞外;子房球形,花柱较短。浆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时呈黄赤色。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生长于疏林下、林缘、溪边,或栽培于园圃。分布于我国东南至西南一带。
【化学成份】含葡配甘露聚糖。
【药理作用】温浸液有扩张末梢血管(先有一暂短的收缩)、降低血压(兔、犬)、兴奋离体肠管的作用,但均可被阿托品或抗组织胺药所拮抗。对大鼠下肢有引起浮肿的作用;对小鼠几无毒性。
【性味】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化痰散积,行瘀消肿。治痰嗽,积滞。疟疾,经闭,跌打损伤,痈肿,疔疮,丹毒,汤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熬汤,3~5钱(须久煎2小时,取汁服)。外用:醋磨涂或煮熟捣敷。
【注意】切勿误食药渣,以免中毒。
【附方】①治久疟不愈:蒟蒻、何首乌,炖鸡服。(《四川中药志》)
【备注】同属植物 华东蒟蒻 亦同供药用。
【摘录】《*辞典》
蒟蒻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常常被使用,根据需要可以组成复方,也可单独使用,但蒟蒻也不可盲目食用,以免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
石蒟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一直到现在,石蒟的用途越来越多,关于石蒟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们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介绍一下吧,希望能够给各位朋友们带来帮助。
【别名】石南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毛山蒟的枝叶。
【原形态】毛山蒟 攀援藤本。枝有纵棱,常被微硬毛,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纸质,卵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5-14cm,宽2-5cm,基部稍不等,下面有微硬毛,叶脉7条,最上1对离基1-1.5cm从中脉发出,其余5条基出。花单性异株,无花被,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通常比叶长,可达叶片的2倍,总花梗长为叶柄的2.5-3倍,雄花苞片圆形,近无柄,直径1-1.2mm,雄蕊3枚,花药肾形,比花丝略短;雌花序长1.5-3cm,果期延长可达6cm,雌花苞片柄于果期不延长,仅被疏毛,子房离生,柱头3-4,线形。浆果幼时先端锥尖,成熟时近球形,直径约3mm,有疣状凸起。花期2-6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密林或疏林中溪涧边,常攀援于树上或岩石上。
【性状】性状鉴别 茎枝扁圆柱形,表面黑褐色,有纵棱,常具稀疏硬毛,节膨大,生有不走根;质轻脆,断面黄白色,木部有多数小孔,中心有灰褐色的髓。叶多皱缩,青绿色,展平后卵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4-12cm,宽1.5-4cm;叶背有稀疏毛茸,叶脉7条,最上1对离基从中脉发出;叶柄长1-2cm,有硬毛,具叶鞘。有时可见花序轴带毛的穗状花序,长度约为叶片的2倍。气香,味辛辣。以叶多、枝嫩、色青绿、气味浓者为佳。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止咳;消疳。主风湿痹证;腰膝冷痛;跌打肿痛;劳伤久咳;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上文为我们分析了石蒟的一些功效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适量食用石蒟,对身体机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很多人都知道,假蒟根对一些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其实,假蒟根的神奇的功效远不止于此,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的讲述一下假蒟根的功效。
【别名】假蒌根、钻骨风根。
【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假蒟piper sarmentosum Roxb.的根。
【原形态】假蒟 多年生葡匐草本,揉之有香气。茎节膨大,常生不定根。叶互生,近膜质,吸腺点,下部的叶阔卵形或近圆形,长7-14cm,宽6-13cm,先端短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叶脉7条;上部的叶小,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叶柄长1-5cm。花单性,雌雄异株,无花被;穗状花序;雄花序长1.5-2cm,直径2-3mm,苞片扁圆形,直径0.5-0.6mm,雄蕊2枚;雌花序长6-8mm,果期延长达2.5cm;苞片稍大,柱头3-5。浆果近球形,具角棱,直径2.5-3cm,下部嵌生于序轴中。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谷密林中或村旁湿润处。
【性味】苦;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解毒;截疟。主风湿痹痛;脚气;妊娠水肿;胃痛;牙痛;疮疡;痔肿;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品10-15g;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煎水洗;含漱。
【注意】孕妇慎服。
【摘录】《中华本草》
通过对假蒟根的功效和作用的介绍,大家都知道它的神奇了吧。其实生活当中有很多看似很普通的人或者事情,都蕴含着我们意想不到的力量。既然大家知道了假蒟根的神奇的疗效和作用,那么可以尝试一下,检验一下是否有效。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海南砂仁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海南砂仁作为一种中药材其功效与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具体情况。
【英文名】Fructus Amomi Longiligularis
【别名】海南壳砂仁、壳砂
【来源】为姜科植物 海南砂仁 Amomum longiligulare T.L.Wu的 果实 。夏、秋果实成熟时摘收,晒干或低温干燥。取用种子。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1.5m;具匍匐根茎。叶片线状披针形,长20~30cm,宽2.5~5cm,先端长尾尖,基部渐狭,两面无毛;叶舌披针形,长2~4.5cm,膜质,无毛。总花梗长1~3cm;苞片披针形,褐色;小苞片包卷住萼管;花萼白色,顶端3齿裂;花冠管较萼管略长;唇瓣圆匙形,白色,顶端具突出、2裂的黄色小尖头,中脉隆起,紫色;雄蕊长约1cm,药隔附属体3裂。蒴果卵圆形,长1.5~2.2cm,宽0.8~1.2cm,被片状、分裂的短柔刺;种子紫褐色,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花期4~6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密林中。主产海南。
【性状】果实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珠三棱,长1.5~2cm,直径0.8~12.cm;表面棕褐色,被片状、分枝的短柔刺,基部具果梗痕;果皮厚而硬。种子团较小,每瓣有种子5~17粒;种子多面形,直径1.5~2mm。气芳香,味淡。
【化学成份】含挥发油,其中有a-蒎烯、莰烯、B-蒎烯、蒈烯-3、柠檬烯、桉油素及伞花烃等。
【性味】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理气开胃,消食。用于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呕吐。
【摘录】《*辞典》
以上为各位介绍的就是海南砂仁的功效和作用,如果要食用海南砂仁的话,最好咨询一下中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南茄是中药里比较常见的一种药材了,那么海南茄都有哪些养生功效呢?日常海南茄都在哪些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呢?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海南茄吧。
【英文名】fruit of Hainan Nightshade
【别名】衫纽藤、卜古雀、金纽头、细颠茄、耳环草、小丁茄
【来源】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海南茄的根。
【原形态】灌木,高1-2m。茎直立或平卧,多分枝,小枝无毛,具黄土色基部宽扁的倒钩刺,嫩枝、叶下面、叶柄及花序柄均被分枝多、无柄或具短柄的星状短绒毛及小钩刺。叶互生;叶柄长4-10mm;叶片卵形至长圆形,长2-6cm,宽1.5-3cm,先端钝,基部楔形或圆形不相等,近全缘或作5个粗大的波状圆浅裂。蝎尾状花序顶生或腋外生;花萼杯状,4裂,裂片三角形,在两面先端无被星状绒毛;花冠淡红色,先端深4裂,裂片披针形,外被星状期待毛;雄蕊4,花丝长约1mm,花药长约6mm;子房球形,先端被星状毛,花柱长约7mm,先端2裂。浆果球形,直径7-9mm,熟时红色,光亮,宿存萼向外反折,果柄长约2cm,先端膨大;种子淡黄色,近肾形,扁平。花期春、夏、秋季,果期秋、冬季。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灌木丛中或林下。
【性味】味辛;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散风热;活血止痛。主感冒;头;咽喉疼痛;关节肿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味辛、苦、性温。有祛风散瘀、止痛、平肝、截疟的功能。用于跌打损伤、关节肿痛、月经不调,感冒头痛、疟疾。
【摘录】《中华本草》
总得来说海南茄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也正是因为海南茄具有如此多的养生功效,因此日常生活中应用到海南茄养生的地方可以说也是相当高的。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中药材也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下面为大家介绍一种中药材海南三七。
【别名】山田七、圆山奈
【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海南三七的根茎。
【原形态】海南三七,多年生草本。根茎块状。先出叶,后开花;叶柄短,槽状;叶片长椭圆形,长17-27cm,宽7.5-9.5cm,叶面淡绿色,中脉两侧深绿色,叶背紫色。头状花序有花4-6朵,生于长4.5-7cm的紫褐色苞片中,春季直接自根茎抽出;花萼管长4.5-7cm,一侧开裂;花冠管约与萼管等长,花冠裂片线形,白色,长约5cm,花时平展,侧生退化雄蕊被针形,长约5cm,宽约1.7cm,白色,先端瑞急尖,直立,稍靠叠;唇瓣蓝紫色,近圆形,深2裂至中部以下成2裂片,裂片长约3.5cm,宽约2cm,先端急尖,下垂;药隔附属体2裂,被针形,直立于花药室的顶部,边缘具不整齐的缺刻,先端尖。花期4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草地阳处;或栽培。
【化学成份】含淀粉(starch),长穗巴豆环氧素(crote-poxide)。
【性味】味辛;性温;小毒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主跌打损伤;胃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摘录】《中华本草》
相信通过本篇文章对海南三七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了解到关于海南三七的功效和药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蒟酱叶这种中药材,我们应该要先了解它的药用价值和注意事项等之后再食用。下面是关于蒟酱叶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好好阅读一下,对食用有很大的帮助。
【别名】萎叶(《纲目》),蒟叶(《本经逢原》),橹叶(《纲目拾遗》),青荖叶(《岭南采药录》)。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 蒟酱 的 叶 ,夏秋间采,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于广东。
【性状】干燥叶常皱编成团。叶片卵状长圆形,先端尖,基部倾斜,全缘;秃净,表面灰绿色或黄色,带有银灰色斑点,背面浅黄绿色,纸质,老叶近革质而稍厚,主脉5条,侧脉网状。叶柄甚长,稍扭曲,有纵皱及抽沟。气香,味稍咸微辣,略有茶叶味。
【化学成份】叶含挥发油,内含胡椒酚7.2~16.7%,蒌叶酚2.7~6.2%,烯丙基焦性儿茶酚0~9.6%,香荆芥酚2.2~5.6%,丁香油酚26.8~42.5%,对-聚伞花素1.2~2.5%,1,8-桉叶素2.4~4.8%,丁香油酚甲醚4.2~15.8%,石竹烯3.0~9.8%,毕澄茄烯2.4~8.8%,以及未定倍半萜4.5~6、8%等。叶中尚含多种游离氨墓酸、抗坏血酸、苹果酸、草酸、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葡萄糖醛酸等。每百克含铁25毫克。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杀虫止痒。治风寒咳嗽、胃痛,风毒脚气,子肿,疥癞,湿疹,脚癣,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捣汁。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风寒咳嗽:青荖叶数块,和北杏、猪肉煎汤饮之。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本纲目拾遗》:萎,即 蒟酱也。岭南人取其叶合摈榔食。今人名橹叶,用其叶封固,晒半载收贮待用,可留数十年。非独疏积滞,消瘴疠,治病亦伙。
以上的内容就是对于中药蒟酱叶的介绍,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更多的去了解蒟酱叶,才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更好的发挥出蒟酱叶的价值。
蒟蒻薯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一直到现在,蒟蒻薯的用途越来越多,关于蒟蒻薯的其他功效,不知道各位朋友们了解不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介绍一下吧,希望能够给各位朋友们带来帮助。
【别名】水狗仔、老虎须、山大黄、大水田七、黄牛胆
【来源】药材基源:为蒟蒻薯科植物箭根薯的根茎。
【原形态】箭根薯 多年生草本。根茎块状,环节明显,须根多数。叶基生,具长柄,炳长10-30cm,基部扩展成鞘状抱茎,肉质;叶片长椭圆形,长20-50cm,宽7-1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无毛;主脉粗壮向下突出,侧脉羽状平行。花葶从叶丛中抽出;总苞片4,暗紫色;数朵花簇生,排列成伞形花序状,常下垂;苞片线形,长约10cm;花被裂片6,紫褐色,内轮裂片较宽,先端具小尖头;雄蕊6,花丝顶部兜状,柱头弯曲成伞形,3裂,每裂片又2浅裂。浆果肉质,椭圆形,具6棱,成熟后紫褐色;种子肾形,民约3mm。花果期4-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处。
【化学成份】根茎含甾体皂甙薯蓣皂甙元-3-D-α-L-吡喃鼠李糖基-(l→2)- [O-α-L-吡喃鼠李糖基-(l→3)]-O-β-D-吡喃葡萄糖甙 } diosgenin-3-β-O-α-L-rhamnopyranosyl(l→2)[O-α-L-rhamnopyranosyl-(l→3)]-O-β-D-glucopyranoside},另含豆甾醇(stigmasterol)和胡萝卜甙(daucosterin)。
【性味】苦;凉;有小毒
【归经】胃;脾;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理气止痛。主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痢疾;肝炎;疮疖;咽喉肿痛;烧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内服不可过量。孕妇禁服。
【摘录】《中华本草》
通过上面文章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蒟蒻薯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药材,但它的药性和作用还有很多,因此希望大家在与自身情况结合的基础上再食用。
说起假蒟果穗,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种中药材,那么你对假蒟果穗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吗?它又该怎么吃呢?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别名】假蒟子(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 假蒟 的 果穗 。
【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辛,温。"
【功能主治】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温中暖胃,驱风行气。治腹胀腹痛,肠炎腹泻,食欲不振,肾炎水肿,风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
【附方】治牙痛:假蒟子五钱。煎水含漱。(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上面对假蒟果穗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大家了解了假蒟果穗的各种功效,一定要牢记这些疗效哦,这样就可以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用假蒟果穗的神奇功效还他们一份健康和快乐。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