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2019-10-16 │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夏季养生茶的功效与作用

大叶藜[图]的功效与作用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生活中经常流传这些关于养生的名句或者顺口溜,很多人身体不好,和他们不注重养生有关系。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中医养生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叶藜[图]的功效与作用,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中药大叶藜[图],是很好的一味中药材,大叶藜[图]在调理身体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医药方面应用的也比较广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别名】血见愁[东北]

【来源】为藜科藜属植物 杂配藜 Chenopodium hybridum L.,以 地上部分 入药。夏季割取地上全草,切段,晒干备用或鲜用。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0.3~1.2米。茎直立,粗壮,单一或上部分枝,具5锐棱,无毛。单叶互生,具长柄,叶柄长2~7厘米;叶片质薄,卵形、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4~15厘米,宽2~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微心形或近截形,边缘有不规则波状浅裂,裂片端尖,无毛。秋季开绿色小花,疏散的大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两性或雌性;花柱5裂,裂片卵形,先端圆钝,边缘膜质,背部有纵隆脊;雄蕊5个。胞果薄膜质,双凸镜形,具蜂窝状的四至六角形网脉。种子扁圆形,黑色,无光泽,有明显的凹点,直径约2毫米。

【生境分布】生于村边、菜地及林缘草丛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山东、河南、四川和云南等省区。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调经,止血。用于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吐血,衄血,咯血,尿血。

【用法用量】1~3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看完了上面关于大叶藜[图]的功效及其作用的详细介绍,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知道了大叶藜[图]的好处了。可见大叶藜[图]对于我们人体是很有益的。如果有需要,大家不妨试一试。

扩展阅读

大叶山桂[图]的功效与作用


大叶山桂[图]是中药的一种,在某些疾病上对人体有着很好的帮助,而且这类药物在使用上,也是比较广泛,对大叶山桂[图]选择的时候,需要对大叶山桂[图]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进行认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别名】大山桂、三条筋、胶桂、鸭母桂、土肉桂

【来源】为樟科樟属植物 钝叶桂 Cinnamomum obtusifolium (roxb.) Nees,以 树皮 入药。四季可采,洗净切片,阴干或晒干研粉,亦可鲜用。

【原形态】为常绿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灰褐色或黑褐色,有肉桂及樟脑香气;枝常对生,近四棱形,节上稍肥大。叶对生,革质,叶柄带褐色,叶片长椭圆形,长10厘米以上,可达30余厘米,宽4~7厘米,可达16厘米,先端钝圆至微凹,基部钝,全缘,离基三出脉明显,期间有横向平行细脉,上面橄榄绿色而光亮,下面淡绿色,无毛。夏季开黄绿色小花,集成圆锥花序;花被6;雄蕊9个;退化雄蕊3。果实椭圆形,橄榄绿色,顶端有小突尖,基部有浅杯状的宿存花被,边缘常可见6圆齿状裂片。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密林中,箐沟边或林谷阴湿处。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分布。

【炮制】洗净切片,阴干或晒干研粉,亦可鲜用。

【性味】甘、辛,温。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止血,接骨。用于胃寒疼痛,虚寒泄泻,风湿骨痛,腰肌劳损,阳痿,闭经;外用治外伤出血,骨折,蛇咬伤。

【用法用量】干粉3~5分,水冲服;或3~5钱,水煎服。外用鲜树皮适量捣烂调水敷,或研粉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以上就是对大叶山桂[图]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一些介绍,选择它的时候,需要对它的使用方法进行认识。

枸骨叶[图]的功效与作用


枸骨叶[图]为我国著名的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枸骨叶[图]吧。

【英文名】FOLIUM ILICIS CORNUTAE

【别名】功劳叶、羊角刺、老鼠刺、猫儿刺、六角茶、六角刺、八角刺、鸟不宿、鹅掌簕、苦丁茶

【来源】本品为冬青科植物 枸骨 Ilex cornuta Lindl. ex paxt.的干燥 叶 。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呈类长方形或矩圆状长方形,偶有长卵圆形,长3~8cm,宽1.5~4cm。先端具3枚较大的硬刺齿,顶端1枚常反曲,基部平截或宽楔形,两侧有时各具刺齿1~3枚,边缘稍反卷;长卵圆形叶常无刺齿。上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光泽,下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叶脉羽状,叶柄较短。革质,硬而厚。无臭,味微苦。

【鉴别】本品叶片近基部横切面:上表皮细胞类方形,壁厚,外被厚的角质层,主脉处有单细胞非腺毛;下表皮细胞略小,可见气孔。栅栏组织为2~4列细胞,海绵组织疏松;主脉处上、下表皮内为1 至数列厚角细胞。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其上、下方均具木化纤维群。叶缘表皮内常依次为厚角细胞及石细胞半环带,再内为木化纤维群;叶缘近叶柄处仅有数列厚角细胞,近基部以上渐无厚角组织。叶缘表皮内及主脉处下表皮内厚角组织中偶有石细胞,韧皮部下方的纤维群外亦偶见。薄壁组织及下表皮细胞常含草酸钙簇晶。

【性味】苦,凉。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养阴,平肝,益肾。用于肺痨咯血,骨蒸潮热,头晕目眩;高血压。

【用法用量】9~15g。

【贮藏】置干燥处。

【备注】(1) 苦丁茶 :枸骨的嫩叶,在清明前后采摘,水泡后晒干,泡茶喝治头痛、解热。江浙一带销售的苦丁茶为此种,四川、广西与此有区别。

【摘录】《中国药典》

【出处】《本草拾遗》

虽然枸骨叶[图]有着许多神奇的功效,但也不是随便就可以食用的。我们要针对用者的自身情况来酌情用药。希望大家不要胡乱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苦瓜叶[图]的功效与作用


说起苦瓜叶[图]我们都不陌生,苦瓜叶[图]不但可以食用而且有非常高的药用功效,经常吃苦瓜叶[图]是可以起到很好的养生功效和保健作用的。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 苦瓜 的 叶片 ,夏、秋采收。

【化学成份】新鲜叶含苦瓜素。

【药理作用】苦瓜素可能即系喷瓜素,后者有二种异构体,β-喷瓜素为峻烈的水性致泻剂(α-异构体无此作用),不溶于水,微溶于醇,味甚苦,曾用于肾炎病人以消除水肿,但剂量不能过大,应用次数不能太多。

【功能主治】治胃痛,痢疾,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鲜用);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捣敷或捣汁涂。

【附方】①治疔毒痛不可忍:苦瓜叶晒干研末,酒送服三钱。(《泉州本草》)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上文就是对苦瓜叶[图]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等的详细说明,像苦瓜叶[图]这类药物在疾病上的效果是非常不错,不过要注意的是,使用苦瓜叶[图]的时候,需要适量的进行,不宜使用的太多,否则对身体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大叶青木香[图]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上有着很好的帮助,因此在对草药选择的时候可以放心进行,大叶青木香[图]是一种对于我们不陌生的药材,它的功效与作用你知道吗?我们来看一下。

【别名】土防己、青木香[四川]

【来源】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 川南马兜铃 Aristolochia austroszechuanica C. p. Chien et C. Y. Cheng, mss.,以 根 入药。野生品四季可挖;栽培品可于生长3~4年后,于11月前后挖根,洗净泥土,切块晒干或用无烟小火烘干。

【原形态】木质藤本。根粗厚圆柱块状,常有缢缩,使根呈不等大小的串珠状,外皮栓化厚硬,有鳞片状裂纹,土棕色,断面灰白色,粉质较坚实,有类圆形或三角形的异形维管充满中柱部分,形成特殊纹理。枝干幼时被锈黄色长毛,后渐脱落,老枝干近光滑。叶互生,叶柄长4~6厘米,被密毛,叶片多为心圆形,长10~20厘米,宽相近,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全缘,主脉5出,侧脉2~3,在叶背明显凸起,小脉凸起成格状网纹,脉均密被短毛。初夏开深紫色花,1~4朵成腋生总状花序,花梗长,密被锈色毛;花不整齐,花被管状,基部约2厘米长横展,有12条脉棱,然后作近180°曲折成一与管部平行相叠的囊部,长约1厘米,然后扩展成一近四角形的肢片,肢片平坦,径5~6厘米,微3裂,喉部管孔稍偏于近轴一侧,上面有细疣点,下面有明显脉网并密被短毛;合蕊柱在花被管基部,近球形,径约5毫米,柱头3裂,裂片直立,外侧成倒U字形下延;雄蕊6,无花丝,花药对着生在柱头下延的倒U形内凹处;子房下位,线形,仅较花梗稍粗,被密毛。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等处,间有栽培。分布于四川和贵州等省。

【栽培】喜温暖、湿润环境。宜选向阳和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地方栽培;也可利用岩边、坡地、地边和庭院附近栽种。多用压条和扦插繁殖。压条在四川多于10~11月间,选生长健壮藤茎,拉近地表用土埋压,每2~3节埋压一段,经常浇水,俟节部生根后,即可剪断与母株分开栽种。扦插繁殖多于春季2~3月间,选坚实枝条,用剪刀在2~3节处剪断,斜插于土中,行、株距视土质的肥瘦而定,一般可4~5尺。扦插期间应注意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当插条成活后,藤茎长1尺左右时,即可搭架缚蔓。

【化学成份】据初步分析,根除含大量淀粉、纤维素、醣、鞣质、色素等外,尚含有四种生物碱及一种白色结晶。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解毒排脓。骨、关节结核,慢性骨髓炎。

【用法用量】0.5~1钱。

【附方】骨、关节结核,慢性骨髓炎:大叶青木香3两,青藤香1.5两,黄芪2.5钱,甲株(穿山甲珠)2.5钱,共研末,制成水泛丸或片剂。每片0.5克,成人每晚1次,每服1钱,白酒送下,儿童可酌减。外用黄明膏(醋6斤,透明牛皮胶10两,红丹,铅粉各2两。先将麸醋煮沸,渐加牛皮胶溶化,离火稍冷,加红丹和铅粉,搅拌,文火再熬至沸,置冷水浴中退火即成)。用时微热溶化后,拌匀,浸纱布块敷贴在脓窦或创口上,不要塞入创口内,外用干纱布包扎。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相信一开始对大叶青木香[图]不太清楚的朋友现在应该已经掌握了大叶青木香[图]的相关知识。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枸杞叶[图]的功效与作用


枸杞叶[图]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中药,具有很高的养生价值,对天一些体质不好的人来说,吃枸杞叶[图]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身体健康情况,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枸杞叶[图]。

【别名】地仙苗(《日华子本草》),甜菜(《本草图经》),枸杞尖(《滇南本草》),天精草(《保寿堂经验方》),枸杞苗(《纲目》),枸杞菜(《生草药性备要》),枸杞头(《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茄科植物 枸杞 或 宁夏枸杞 的 嫩茎叶 。春、夏采收。

【化学成份】日本产枸杞叶含甜菜碱、芸香甙、维生素C、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硫胺素抑制物(此抑制作用可为半胱氨酸及维生素C所消除);干叶的热水浸出液中含肌甙、6-氧嘌呤、胞啶酸、尿甙酸、极少量的琥珀酸、焦谷氨酸、草酸及多量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精氨酸。

【性味】苦甘,凉。

【归经】《要药分剂》:"入心、肺、脾、肾四经。"

【功能主治】补虚益精,清热,止渴,祛风明目。治虚劳发热,烦渴,目赤昏痛,障翳夜盲,崩漏带下,热毒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2~8两;煮食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捣汁滴眼。

【注意】《药性论》:"与奶酪相恶。"

【附方】①治五劳七伤,房事衰弱:枸杞叶半斤(切),粳米二合。上件以豉汁相和,煮作粥,以五味末葱白等,调和食之。(《圣惠方》枸杞粥方)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以上就是对枸杞叶[图]的功效的一些简单的介绍,希望对所有的朋友都能所帮助,总得来说枸杞叶[图]的养生功效是非常强大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枸杞叶[图]来更好的促进身体健康 。

龙利叶[图]的功效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龙利叶[图]的身影,那么龙利叶[图]应该如何食用呢?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好的影响呢?一起来看看。

【别名】龙舌叶、龙味叶(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龙脷叶(《广州植物志》)。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 龙利叶 的 叶 。5~6月开始,摘取青绿色的老叶,哂干。通常每株每次可采叶4~5片,每隔15天左右采一次。

【原形态】常绿小灌木,高达40厘米。小枝蜿蜒状,有不明显的小柔毛。叶互生,具短柄;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钝而有小凸尖,基部短尖或近浑圆,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榄绿色,中脉基部初被微柔毛,后变秃净;托叶小,三角形,老熟时草黄色。花单性,暗紫色,丛生于叶腋内或排成一极短的总状花序;花柄稍较花萼为短或略长;雌花萼6裂。裂片宽2~3毫米,外面3枚近匙形,钝头,内面3枚阔倒卵形,稍小;子房3室,花柱3,纤细,广2歧;雄花萼6裂,较小,与雌花同形,雄蕊3,花丝结合,药椭圆状。蒴果具垣柄,状如豌豆,几为增长的宿萼所包藏。

【生境分布】广东、广西有栽培。产于广东,广西。

【性状】干燥叶呈卵状或倒卵状披针形,似舌状,先端钝或浑圆而有小尖,基部短尖近圆形,全缘,枯黄色或黑绿色,叶背中脉突出,侧脉羽状,网脉子近边缘处合拢。纸质,较厚。气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者佳。

【性味】①《陆川本草》:"性平,味淡。"

【功能主治】①《陆川本草》:"清肺,治肺热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

【附方】①治痰火咳嗽:龙利叶和猪肉煎汤服之。(《岭南采药录》)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

相信通过上面的一些讲解之后,大家对于中药龙利叶[图]已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吧?其实很多的食物或者药材都是一样的,只有我们去了解它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正确的食用,有效的帮助保健身体。

龙爪叶[图]的功效与作用


龙爪叶[图]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种,具有很多不同的功效,可以对人体的一些疾病进行调理,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具体的功效有哪些吧。

【英文名】twig and leaf of Common Tupidanthus

【别名】大七叶莲、七叶莲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 多蕊木 的 茎、叶 。

【原形态】常绿灌木,初直立,后为大藤本,长15-30m,基部直径约15cm。树皮黄棕构。指状复叶,有小叶7-9,叶柄长15-60cm,无毛,小叶柄长3-5cm,无毛;托叶和叶柄基部合生,短鞘状;小叶片革质,倒卵状长圆形至长圆形,长12-26cm,宽4-9cm;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圆形至阔楔形,全缘,无毛;侧脉20-30对,在边缘连合,明显。花序为3-5个伞形花序组成的复伞形花序或圆锥花序;伞形花序有花3-7朵,直径4-6cm;总花梗粗壮,长4-8cm,无毛;小花梗粗壮,长1-2cm,无毛;苞片卵形,长约1.5cm;萼筒无毛,边缘不明显的上齿;花瓣合生成早落的帽状体,外面有皱纹;雄蕊50-70,花丝粗,钻形,长约3mm,花药长圆形;子房下位,多室,无花柱,柱头极多数放射状排列,合生成纵的柱状体;花盘宽扁,中央下陷。果扁球形,直径2-305cm,黄绿以,外果皮肉质;有种子多数,黄白色,半圆形,侧扁。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1700m的山坡阔林中。

【性状】性状鉴别 藤、茎长15-30cm,基部直径约15cm,外表面黄棕以。掌状复叶,小叶片7-9。完整小叶倒卵状长圆形或狭长圆形,长10-26cm,宽4-9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无毛,全缘,侧脉明显;小叶柄长3-5cm,无毛。叶片革质。

【性味】味苦;微辛;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活络;散瘀止痛;利湿退黄。主感冒;风湿骨痛;跌打伤肿;骨折痛;神经痛;肝炎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有舒筋活络、散瘀止痛、行气祛湿的功能。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痛、肝炎、感冒、神经痛、痢疾。

【摘录】《中华本草》

以上就是对龙爪叶[图]的作用一些介绍,使用它的时候,可以根据上面所讲的需求进行,而且龙爪叶[图]在治疗某些疾病上也有着很好的帮助。


藜的功效与作用


近期各大电视频道推出各种养生节目,饮食节目也推出特色养生食疗方法,在方方面面都显示出养生的观念逐渐在人们的认识中加深,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种养生的药材藜。

【别名】莱(《诗经》),厘、蔓华(《尔雅》),蒙华(《尔雅》郭璞注),鹤顶草(《土宿本草》),红落藜、舜芒谷(《救荒本草》),红心灰藋(《庚辛玉册》),落藜、胭脂菜(《纲目》),飞扬草(《广州植物志》),灰苋菜(《四川中药志》),灰藜、灰蓼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灰藜、灰菜、灰条(《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为藜科植物 藜 的 幼嫩全草 。6~7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0.4~2米。茎直立,具棱和绿色条纹。叶互生;下部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先端钝,边缘有牙齿或作不规则浅裂,基部楔形;上部叶片披针形;下面常被白粉。花小形,两性,黄绿色,每8~15朵聚成一花簇,许多花簇集成大的圆锥花序;花被片5,卵形,背部中央有绿色隆脊;雄蕊5,伸出花被外;柱头2,不露出于花被外。胞果稍扁,近圆形,包于花被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全草含挥发油。叶的脂质中68%是中性脂肪,内含棕榈酸、廿四烷酸、油酸、亚油酸及谷甾醇、廿九烷、油醇、蜡等。根含甜菜碱、氨基酸、甾醇、油脂等。种子含油5.54~14.86%。

【药理作用】藜可供食用,也可作饲料或药用。生长在日本的变种藜对蚯蚓有先兴奋后麻痹作用,其最小有效浓度为水浸剂0.5%,醇浸剂1%;水浸剂排虫率为33%。食藜后经日光照射,可致"藜日光过敏性皮炎"。有谓此病似与女性内分泌变化有关。曾有报道综合207例植物-日旋旋旋旋光性皮炎患者,其中因食藜发病者日8例,占42.5%。用维生素B12肌内注射治疗效果较好。用生长在日本的变种藜浓缩水煎液,醇浸液,醚浸液,多量注入兔皮下,也会引起对日光和紫外线的过敏反应,不但在注射局部,且在远隔部位亦有潮红、水肿,甚至皮下出血和坏死,同时还有贫血及体重减轻;此可能系因藜叶中感光物质进入体内,再经日光照射所致。豚鼠饲食试验,未见类似病症。将藜的70%醇浸剂用于蛙、蟾蜍、鸽、小鼠、豚鼠、兔等,对呼吸先兴奋后抑制,终因呼吸麻痹致死;亦有降压和抑制心脏的作用;能增加平滑肌器官的运动,对末梢血管主要是收缩;对骨胳肌和运动神经常呈麻痹作用;但连续用于兔和小鼠,可逐渐产生习惯性,使麻痹作用减弱,同时耳壳、四肢、尾根等处发生充血、浮肿、出血等症状,且可因紫外线照射而增剧。

【性味】《纲目》:"甘,平,微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杀虫。治痢疾,腹泻,湿疮痒疹,毒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煎水漱口或熏洗;或捣涂。

【附方】①治痢疾腹泻:灰藋全草一至二两。煎水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备注】同属植物 灰绿藜 ,形态与藜极相似,但植株较小;侧方花的花被片3~4片;扁圆形的种子上有缺刻状突起。西藏等地区与藜同等人药。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藜,处处有之,即灰藋之红心者,茎叶稍大,嫩时亦可食。

上文就是对藜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等的详细说明,像藜这类药物在疾病上的效果是非常不错,不过要注意的是,使用藜的时候,需要适量的进行,不宜使用的太多,否则对身体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