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煎煮中药的误区三、中药怎么吃不苦
中药熬药注意事项
1、煎中药之前需要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中药需要把握抱温度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3、煎中药需要选择合适的器皿
煎煮中药,选择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药首选砂锅、瓦罐,接下来是搪瓷器皿、不锈钢锅,最忌讳使用铁锅和铜锅。砂锅、瓦罐的化学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传热缓慢,煎药时水分不容易蒸发。
需要注意的是,砂锅骤然受热或受冷会形成裂纹。因此,刚煎过药的砂锅不要立即用凉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凉后再把药垢清洗干净,砂锅上的油渍不能用洗洁精浸泡,以防污水渗入细孔中,可用喝剩的茶叶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热,再用刷子刷洗。
铜制器具,古人历来不主张用来煎药,因为铜会导致人体中毒。铁制器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广,但煎中药且不适合,因为铁可使中药汤液变色、变质或沉淀,以及导致药效下降或药性改变。
不锈钢锅传热太快,煎药时要经常搅拌,否则药材黏在锅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锅。凤凰中医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铁锅和铜锅煎药。因为铁和铜是活泼元素,容易与中药里的多种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产生毒副作用。
煎煮中药的误区
煎煮中药并非越久越浓。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以为中药煎煮越浓效果越好,煎煮时间越长,有效成分越多,其实不然。煎中药是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由此可见,中药并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处方,煎开后的时间要求也不同,应遵医嘱。
煎煳的中药请丢弃。中药能治疗疾病的道理,就在于它含有生物碱、皂素、鞣质等有效成分。中药所以要煎熬,目的在于要把药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来,以利于治疗疾病。煎药的方法是否适当,对其疗效有很大关系。煎熬时间短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来,影响治病效果;煎熬时间过长,会使有效成分(例如挥发性成分)遭到破坏或丢失,并且还会把药煎煳。
中药怎么吃不苦
1、黄金时间服药:研究发现,一天24小时内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分别在上午的8-10点钟和下午的2-3点钟,这个阶段正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药物的苦味不容易对机体产生明显的刺激反应。而饭后半小时以上服药不仅可以防止恶心、反胃,还能减轻药物味苦的感觉,如无特殊需要,可在上述时间段服药。
2、放凉后再喝:人体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味觉神经纤维大多分布于舌面,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对五味的感知最灵敏,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因此,中药汤剂的温度控制在15-36℃,既可防止烫嘴,又可减轻苦味。
3、加快服药速度:经过实践证明。重要的汤剂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越长,那么你会感觉到的苦味就越大。因此,喝中药最好就是一口气喝下,这样是减少苦味最好的方法。
4、适当多喝温开水:服用中药汤剂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温开水,可以减少药液在口腔内的残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药液的苦味。
灌肠疗法是一种比较方便的治疗方法。应用于很多病症,也取得较好疗效,如用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尿毒症、麻痹性肠梗阻及支气管哮喘等。它早在《伤寒论》中就有用猪胆汁灌肠治疗便秘的记载。近年来,灌肠疗法的发展比较迅速。中药灌肠做用很多、通便医梗堵、消炎医结肠炎溃疡等。毒性大胃病呕吐也可用、婴儿服药难也用等。
什么是中药灌肠呢?就是根据你的病情临时发挥,从而产生一种好的疗效。经过煎煮后浓缩至一定剂量,装入容器备用。如用散剂,在使用时加入调匀即可。
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讲中药灌肠的注意事项
1、配制灌肠液时应避免使用对肠粘膜有腐蚀作用的药物。
2、插入肛管时手法应轻柔,以免擦伤粘膜。如有痔疮者,更应审慎。
3、灌肠液应根据病情保留一段时间,如某些病人不能保留,可采取头低足高仰卧位,灌肠液亦宜减少剂量。灌肠的时间一般以晚上临睡前为宜。
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 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摄氏度,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 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等。 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影响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药液一次不要超过 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导管闭塞的处理,滴入时如出现闭塞,液体进不去,可转动肛 管或将肛管稍拉出一点,或摇动灌肠液以免药液沉渣闭塞导管。
中药灌肠的副作用较小。中药灌肠疗法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看,具有比较好的效果。灌肠的目的是清除体内的宿便,排除积累在体内的毒素。体内的毒素排除来了,皮肤自然就好了。此外,还要建议大家均衡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忌辛辣食物注意休息,补充多种维生素增强抵抗力。
一、喝中药注意事项
1、要视病情、药性的各异,调整汤药的温度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2、有些中药服用不当易致呕吐,要加以注意。如香薷,热服易致呕吐,当以冷服为好。
3、精心护理:服发汗药后即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
4、观察疗效。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脱(尤其老年人)。若发现服药后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助药力。
5、服发汗药后,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饮。
6、服催吐药应嘱患者束紧肚腹,服用后不即吐者,可用羽毛或手指探吐,再饮些温开水或生鸡蛋清;但如出现吐而不止者,可食些冷稀粥或饮凉开水。
7、在服药期间,应有所禁忌,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与疗效。
二、服中药时间
病情: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来决定,如果疾病在胃部以下,比如发生肝病、肾病等,一般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汤药;如果疾病在胃部以上,比如发生在心脏、肺部等,最好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
药性:清热解毒药、润肠的泻药宜空腹服用;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饭后服为好;驱虫药应隔夜服,一般是睡前服用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时再服用一次;安神药应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内服用。
三、喝中药的温度
汤药一般情况下宜温服,就是把煎好的药液在常温下凉到30℃~40℃时服用。但是解表、祛寒和活血通脉的药液应趁热服下;清热解毒的药和止吐类药,则要等药液稍冷后服用。
四、喝中药的次数
一般的汤药都是一天一次的,但是要把第一次煎的药和第二次煎的药混合均匀才好,早晚分服,每次的剂量以150~200毫升为宜。只是清热解毒药有特殊要求,可每天服3~4次,如感冒高烧不退者,可4个小时服1次发汗解表药(不分昼夜),药液可稍多些。
另外,不少人对汤药的沉淀物是喝还是丢弃也有疑问。其实,煎好的汤药只要用一层粗纱布或漏网过滤即可。汤药放一段时间后,碗底常有沉淀物,但为了确保药效,服用者最好还是将沉淀物尽可能服下。
最后还要提示的是在汤药里不要加糖,原因是白糖性凉、红糖性温,如果把白糖加入到温热的药中,或把红糖加入寒凉药中都会减弱药性,影响疗效。
相反,有些药就是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腺分泌,从而发挥疗效,比如黄连,如果加糖服用将达不到治疗效果。
五、喝中药的禁忌
1、忌萝卜
服用中药时不宜吃生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削弱人参等的补益作用,降低药效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2、忌生冷
生冷食物性多寒凉,难以消化。生冷类食物还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吃中药时有哪些禁忌食物?故在治疗“寒症”服中药如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或健脾暖胃药,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3、忌浓茶
一般服用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尤其在服用 “阿胶”、“银耳”时,忌与茶水同服,同时服用会使茶叶中的鞣酸、生物碱等产生沉淀,影响人体吸收。如平时有喝茶习惯,可以少喝一些绿茶,而且最好在服药 2~3小时后再喝。
4、忌辛辣
热性辛辣食物性多温热,耗气动火。如服用清热败毒、养阴增液、凉血滋阴等中药或痈疡疮毒等热性病治疗期间,须忌食辛辣。吃中药时有哪些禁忌食物?如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之品,如若食之,则会抵消中药效果,有的还会促发炎症,伤阴动血(出血)。
5、忌油腻
油腻食物性多粘腻,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服用中药期间,如进食荤腻食物,势必影响中药的吸收,故对痰湿较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须忌食动物油脂等油腻之物。
6、忌腥膻
一般中药均有芳香气味,特别是芳香化湿、芳香理气药,含有大量的挥发油,赖以发挥治疗作用,这类芳香物质与腥膻气味最不相容。若服用中药时不避腥膻,往往影响药效。吃中药时有哪些禁忌食物?如鱼、虾、海鲜腥气,牛羊膻味。对那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疮疖、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必须忌食腥膻之物,还应少吃鸡、羊、猪头肉、蟹、鹅肉等腥膻辛辣刺激之发物。因为这类食物中含有异性蛋白,部分病人特别敏感容易产生过敏,从而加重病情。
蛤蚧补肾丸,是一味治疗亏证的中成药物,益肾,填精,补血。用于身体虚弱,真元不足,小便频数。因其药效平稳,副作用小,安全的特点,成为生活中很多男性常用的补肾壮阳药。可是,虽然药性温和但并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能服用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服用蛤蚧补肾丸的注意事项都有哪些。
1.忌油腻食物。
2.孕妇慎用。
3.外感或实热内盛者不宜服用。
4.按照用法用量服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本品宜饭前服用。
6.服药二周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以上是服用蛤蚧补肾丸的注意事项,看了以上的介绍,正在服用或准备服用这种药物的朋友可以参考了解,以免因服用方法不对造成药物不能发挥功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有相似症状的患者应该在医生的诊断后再用药,切不可自己盲目服用。
华法林能治疗疾病的类型有很多,常见的有风湿性心脏病何血栓栓塞性疾病,这类疾病一般除了比较复杂之外,危害性也相当大。在使用华法林的时候,必须要遵医嘱,正确的用药才能保证疗效。我们要知道华法林的注意事项,避免影响到药效。那么,服用华法林的注意事项是什么?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吧。
服用华法林的注意事项
服用过量易引起出血。禁忌症同肝素。孕妇禁用。
华法林可以透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的骨骼发育迟缓。
如有下列情形应先停药并立即至医院诊治
1.刷牙时或割伤后流血不止
2.无故瘀伤且范围扩大
3.咳血,吐血,血尿,血便或黑便
4.严重头痛,胃痛
5.女性生理期期间,月经量过多
6.女性若有怀孕计划,要先告知医师
7.手术后3天内、妊娠后期、哺乳期、有出血倾向患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肝肾疾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脑、脊髓及眼科手术患者禁用。
8.以下情况须慎用:恶病质、衰弱、发热、慢性酒精中毒、活动性肺结核、充血性心力衰竭、重度高血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月经过多、先兆流产等。
9.在长期应用最低维持量期间,如需进行手术,可先静注维生素K1150mg,但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及眼科手术前,应先停药。胃肠手术后,应检查大便潜血。
不良反应
与口服抗凝药一致,过量易致出血。早期可有瘀斑、紫癜、牙龈出血、鼻衄、伤口出血经久不愈、月经过多等。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特别是泌尿和消化道。肠壁血肿可致亚急性肠梗阻,也见于硬膜下和颅内。任何穿刺均可引起血肿,严重时局部压迫症状明显,不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瘙痒性皮疹、过敏反应和皮肤坏死。大量口服甚至有双侧乳房坏死、微血管病或溶血性贫血以及大范围皮肤坏疽等报道;一次量过大时尤其危险。
可引起出血、血尿、瘀斑、便血等。可引起肝肾损害,停药后症状消
失。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最常见为鼻衄、齿龈出血、皮肤瘀斑、血尿、子宫出血、便血、伤口及溃疡处出血等。 用药期间应定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应保持在25-30秒,凝血酶原活性至少应为正常值的25%~40%。不能用凝血时间或出血时间代替上述二 指标。无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或凝血酶原活性的条件时,切勿随便使用本品,以防过量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导致出血。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的2.5倍(正常值为12秒)、凝血酶原活性降至正常值的15%以下或出现出血时,应立即停药。严重时可用维生素K,口服(4-20mg)或缓慢静注(10-20mg),用药后6小时凝血酶原时间可恢复至安全水平。必要时也可输入新鲜全血、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本文导读:夏季天气炎热,食用的东西不宜长时间存放,容易变质、腐败。那中药在夏季煎煮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存放过程中又有哪些的注意事项。
泡药材别超半小时。在煎煮前浸泡药材有利于其有效成分溶出,药效更佳。但要注意,不同类药材浸泡时间不同。红花、鱼腥草等花草类药材,浸泡15 20分钟即可。浙贝母、淮山药等根茎类药材,因富含淀粉,需稍微久一些。但一副药里通常是含多种中药,因此要采取 折中 原则。即先大致分类,兼顾大多数药材的特性即可。另外,不同季节药材浸泡时间也不同,比如,春秋季一般泡30 60分钟,冬天不超过60分钟即可,而在炎热的夏季,药材浸泡过久容易变质,一般控制在30分钟以内。
存药最多一个月。在潮湿闷热的环境里,药材容易受潮、生虫。小包药材放置在通风阴凉处即可,而新鲜植物药材和动物类药材要单独包好放入冰箱冷藏。蛤士蟆油即广东人俗称的 雪蛤膏 在夏季室温中可能变质,需放入冰冻室保存。人参等可以用宣纸包好后放米缸内保存。总的来说,夏季保存药材别超过一个月。
99热心医生温馨提示,冷藏中药要 热透 。加热时,应把药液放入蒸锅、电饭煲隔水蒸,而不是用微波炉加热。袋装中药从冰箱里拿出后,可放在一个稍大些的容器里加500毫升左右开水浸泡5分钟,再换一次水,使药液 热透 。
中药是中国特有的理论,重要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完善,已经能够成为与西药并肩的一种伟大疗法,中药在我国广泛分布,材料比较容易获取,而且全是最天然的材料,不用化学提取或者添加一些化学物质。中药的治疗效果是缓慢性的,但正是这种特性能够保证身体不受药物的伤害。但是中药也有注意事项,下面看看中药煎几次的注意事项介绍吧。
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
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
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中药的制作比较简单,几乎在我国的每一个家庭里面都有制作经验成熟的人,尤其是老一辈人对于中药的态度是百分之百相信的,因为他们是用中药来治疗疾病的,效果也是西药所不能比的,但是中药的注意事项较多,中药煎几次的注意事项就需要人们多加关注。
中医讲究的是用中药调理,用中药调理的身体具有很好的功效,对滋补身体调理气血有着非常好的帮助,中医在我国博大精深,不过在吃中药的时候,还是要对症下药的,不同的体质可选择不同的药物来调理,中药禁忌辛辣,并且禁忌辛辣,那么中药忌生冷的注意事项?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
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
如清代章杏云所著《调疾饮食辨》一书中云:“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所以,病人服中药时有些食物应忌服。
如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服温中类药治疗“寒证”时,应禁食生冷食物。
在古代文献中亦有大量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蜂蜜反生葱;天门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等。这说明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吃某些食物。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疗效就不满意或起相反作用。
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
例如,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其他,诸如水肿病人少食食盐;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少吃“发食”如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
在服用中药的时候,肠胃消化不好的,有不同的中药,选择不同的注意事项,比如在喝中药时不能吃一些生冷的食物,水果,冷饮,凉拌的食物不能食用,另外要注意的是如,生姜,海鲜等等,这些食物也应该避免。
中药熏蒸这种方式可以把人体的毛孔进行打开,从而对皮肤进行深度的清洁,让中药通过皮肤来对疾病进行治疗,这种做法减少了服药的痛苦,还可以起到帮助血液进行循环以及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在治疗感冒疾病等等上疗效是非常显著的,那么中药熏蒸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第一,中药熏蒸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中药熏蒸不适合所有人。中药熏蒸是采用高温掺杂中药的方式,通过打开身体的毛孔,由皮肤吸收中药成分,从而达到保健的疗效。但是,有些病人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一些大病初愈人士及老年的患者就要谨慎使用,因为高温会加快血液循环,这样会影响到血压、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为了避免事故发生,这类人需要谨遵医嘱来使用中药熏蒸。当然还有一些过敏体质的人群也不建议使用。
第二,中药熏蒸要随时注意熏蒸部位的皮肤状况。因为中药熏蒸的环境属于密闭的状况,可想而知市内及熏蒸器皿传导到皮肤上的温度就会很高,那么为了让药物能完全释放出药效,熏蒸可能还会增加一些身体部位的受热度。所以,随时观察肌肤状况就尤为重要了。
第三,根据病情来选择熏蒸时间。一般熏蒸药液的温度在50多度到70多度就可以了,而熏蒸的时间一般为补超过30分钟为宜。如果病人有心脏病或高血压等病症,那么就要遵循医嘱来定熏蒸的时间了。
中药熏蒸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在饭前或饭后半小时不宜进行熏蒸。熏蒸过程中,不可久坐或猛站 熏蒸的温度是从低到高,有个给人适应的过程。药浴完成后,要缓慢的从浴盆中站起来, 不可猛然站立,否则人会有眩晕的情况出现。而且,洗浴的时候要把握好时间,时间不能太长,不仅会丢失掉大量体液,而且还会导致头部充血,出现晕厥情况。
中药在治疗疾病上,有很好效果,选择中药治疗疾病,也需要注意,这样的治疗方法比较慢,但是对调理身体中药有很好帮助,因此选择这样治疗方法,不仅可以很好治疗疾病,同时对自身各方面也有作用,那中药热敷疗法注意事项都有什么呢,也是有很多方面要注意的。
中药热敷疗法注意事项:
中药乱敷疗法在应用中首先应注意温度的掌握,以免烫伤。其次热敷所用中药,一般用量大,药物毒性大,千万叮嘱病人不得误服,以免药物中毒。
还应注意中药热敷疗法虽然使用广泛,疗效卓著,但也有不宜中药热敷的疾病,如皮肤破损、开放性损伤等疾病不适宜采用热敷疗法
冷敷是一种常用的养生防病方法。常用的冷敷法有干、湿两种。一般情况下,干冷敷法不如湿冷敷法效果好,而在湿冷敷时如能加入适量中草药,则往往会事半功倍。具体的方法是:首先将药水过滤,再将毛巾浸湿后拧干,然后在皮肤表面覆盖一层纱布或涂抹凡士林,再用湿毛巾冷敷。
中药冷敷的用药
冷敷眼部,缓解疲劳,明安。可轻闭双眼进行冷敷。此法对白内障、青光眼有辅助治疗作用。运用此法时可配以桑叶、密蒙花、菊花、夜明砂、谷精草、金银花、鱼腥草等清热消炎的中草药,能起到清热明目的作用。
热敷小脑,健脑益智,缓解头晕。可用菊花、远志、菖蒲、决明子、牛膝等中草药煎水,热敷脑门3—5分钟,每天2—3次,有健脑益智的功效,对老人常见的头晕、失眠、高血压等也有防治效果。出现头痛的老人还可敷额头、太阳穴、颈、肩等部位,每天3次,每次20分钟左右。
冷敷耳朵,改善循环,增进听力。可用菖蒲、远志、郁金、丹参、白芷煎药水,交替重复热敷双耳,每天2次。此法能促进耳部、头部血液循环,对听力衰退、耳鸣有一定疗效。
冷敷脊椎,舒筋活血,温经散寒。可配以伸筋草、丹皮、续断、桂枝、砒霜、草乌、鹤顶红、泻药、麻黄煎药水,热敷脊椎,对
这些都是中药热敷疗法注意事项,选择中药的时候,对这些都是要进行注意,这样对自身健康才不会有损害,中药治疗疾病的时候,饮食上也要注意,对油腻、辛辣食物要减少选择,这样对中药治疗疾病才不会有影响。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