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功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方剂,这种中药方剂能够有效地帮助治疗喉痛,那么,今天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真功丹的中药方剂以及真功丹的处方、功能主治以及其他的功效,希望对大家保健身体有所帮助,通过对真功丹的了解,保健好身体,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真功丹
【处方】
大冰片0.3克、真熊胆3克(阴干,临用乳细末)、炉甘石3克(用羌活煎汤,煅七次,飞去脚,晒干用)、硼砂3克、牙消0.6克。
【制法】
共乳极细末。
【功能主治】
治一切喉痛,及孕妇患喉症未破烂者。
【用法用量】
吹患处。毒肿渐平,去牙消。
【摘录】
《重楼玉钥》卷上。
真金散
【处方】
黄连(去须)、黄柏、当归(去芦)、赤芍药各3克,杏仁(去皮、尖)1.5克。
【制法】
上药锉碎,用乳汁浸一宿,晒干,研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
治小儿生下眼胞赤烂者。
【用法用量】
用生地黄汁调少许,频频点眼;新绵裹荆芥煎汤,放温,时时洗眼。
【摘录】
《补要袖珍小儿方论》卷二。
结语:通过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相信每一个读者朋友们对于真功丹的中药方剂应该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真功丹是一款难得中药方剂,对于身体保健是非常有帮助的,以上介绍的中药方剂是比较有效的,如果想要彻底治疗还请咨询专业医生,以此来保护身体。
真应散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方剂,这种中药方剂能够有效地帮助治疗哮喘,那么,今天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真应散的中药方剂以及真应散的处方、功能主治以及其他的功效,希望对大家保健身体有所帮助,通过对真应散的了解,保健好身体,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真应散
【处方】
白石英120克(通明者,以生绢袋盛,用雄猪肚一个,入药在内,线缝定,煮熟取药出,再换猪肚1个,如前法煮,三煮后取药出,控干,研)。
【功能主治】
治远年喘急,不能眠卧,百药无效者。
【用法用量】
上药为末,以官局款冬花散6克,入药末6克,更以桑白皮6.6厘米,生姜3片,枣子1个。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通口服。猪肚亦可吃,只不得用酱、盐.椒、姜等调和。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
真珠散
【处方】
瓜蒌根末、琥珀、真珠粉、寒水石(煅.醋淬.研)、铁粉、朱砂(研飞)、甘草末(生)、川大黄、牙硝(枯研),各等分。
【炮制】
上捣为末拌匀。
【功能主治】
治丈夫、妇人五脏积热,毒气上攻,心胸烦闷,口干舌燥,精神恍惚,心忪闷乱,坐卧不宁,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一钱,以竹叶汤温调下,不拘时。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结语:通过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相信每一个读者朋友们对于真应散的中药方剂应该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真应散是一款难得中药方剂,对于身体保健是非常有帮助的,以上介绍的中药方剂是比较有效的,如果想要彻底治疗还请咨询专业医生,以此来保护身体。
真武汤是中药方剂的一种,并不是喝了真武汤的人就变得会武功了,会变得很能打,真武汤的功效并不是这样的,想要了解真武汤的功效以及真武汤的组成的朋友们,不妨跟着小编继续往下看。
【方剂名】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
茯苓、芍药、生姜(切)、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各9g,白术6g 。
【用法】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
温阳利水。
【主治】
脾肾阳虚水肿。全身浮肿,四肢沉重,小便不利,恶寒肢冷,腹痛下利,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
【方解】
本方证为脾肾阳虚,气化不行,水湿内停所致。脾肾阳虚,水气不化,下无出路,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滥肌肤,轻者四肢沉重,重者则全身浮肿,阳虚不能温煦,故恶寒肢冷;脾虚湿盛,阴寒凝结,故腹痛下利;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均为阳虚水湿内停之征。治宜温补脾肾阳气,利水消肿。方用炮附子为君,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生姜宣肺暖胃,既助附子温阳化气以行水,又助术、苓健脾以化湿;白芍酸甘缓急以治腹痛,并能监制附子、生姜辛热伤阴之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有温阳利水之功。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为温阳利水的代表方,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梅尼埃病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盛者。
【加减化裁】
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药之阴柔,加干姜以助温里散寒;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吴茱萸、半夏以助温胃止呕。
【方歌】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温阳利水保安康。
附方 附子汤
组成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g,茯苓、芍药各9g,人参6g,白术12g。
用法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
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出处
《伤寒论》。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附子汤与真武汤组成药物仅一味之差,均主治肾阳虚衰兼水湿泛溢之证。不同之处:附子汤重用附、术,并伍以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真武汤附、术半量,更佐生姜,重在温补肾阳而散水气。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对于真武汤一定也有所了解了,文中还提到了附子汤,小编在最还再次提醒大家要注意真武汤和附子汤的区别,虽然他们有共同之处,但是还是有所不同的,有需要的朋友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人的五官是负责对世界的感知的,对于声音,就是耳朵负责的领域。然而很多人因为身体疾病,失去了这功能,是很容易受打击的。所以一旦发现一定要尽快治疗耳聋,柏子仁汤中药方剂的效果不错,柏子仁汤的功效是治疗肾间有水造成的耳聋,来看柏子仁汤的用法!
处方
柏子仁(酒浸1宿,晒干)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人参1两半,白术(米泔浸1宿,锉,炒)1两半,干姜(炮)1两半,甘草(炙)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山芋1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芎1两半,芍药1两半,黄耆1两半,磁石(煅,醋淬7次)1两半,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
功能主治
补不足。主肾间有水,使人耳聋。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匕,先以水3盏,煮羊肾1只,取汁1盏,去羊肾,下药,加生姜1枣大(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
耳聋
听觉系统中传音、感音及其听觉传导通路中的听神经和各级中枢发生病变,引起听功能障碍,产生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统称为耳聋。一般认为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在26dB以上时称之为听力减退或听力障碍。根据听力减退的程度不同,又称之为重听、听力障碍、听力减退、听力下降等。
检查
音叉检查是鉴别耳聋性质最常用的方法。常用C调倍频程五支一组音叉,其振动频率分别为128、256、512、1024和2048Hz。检查时注意:应击动音叉臂的上1/3处;敲击力量应一致,不可用力过猛或敲击台桌硬物,以免产生泛音;检查气导时应把振动的音叉上1/3的双臂平面与外耳道纵轴一致,并同外耳道口同高,距外耳道口约1cm左右;检查骨导时则把柄底置于颅面;振动的音叉不可触及周围任何物体。常用的检查方法如下:
1.林纳试验
又称气骨导对比试验,是比较同侧气导和骨导的一种检查方法。取C256的音叉,振动后置于乳突鼓窦区测其骨导听力,待听不到声音时记录其时间,立即将音叉移置于外耳道口外侧1cm外,测其气导听力。若仍能听到声音,则表示气导比骨导时间长(ACBC),称林纳试验阳性(RT+)。反之骨导比气导时间长(BCAC),则称林纳试验阴性(RT-)。
2.韦伯试验
又称骨导偏向试验,系比较两耳骨导听力的强弱。取C256或C512振动的音叉柄底置于前额或头顶正中,让患者比较哪一侧耳听到的声音较响,若两耳听力正常或两耳听力损害性质、程度相同,则感声音在正中,是为骨导无偏向;由于气导有抵消骨导作用,当传导性聋时患耳气导有障碍,不能抵消骨导,以至患耳骨导要比健耳强,而出现声音偏向患耳;感音神经性聋时则因患耳感音器官有病变,故健耳听到的声音较强,而出现声音偏向健耳。记录时除文字说明外,可用或表示偏向侧,用=表示无偏向。
3.施瓦巴赫试验
又称骨导对比试验,为比较正常人与患者骨导的时间,将振动的C256音叉柄底交替置于患者和检查者的乳突部鼓窦区加以比较,正常者两者相等;若患者骨导时间较正常耳延长,为施瓦巴替试验延长(ST+),为传导性聋;若较正常者短,则为骨导对比试验缩短(ST-),为感音神经性聋。
4.主观听力检测技术
主要包括用于成人的纯音听阈测试和言语测试,用于儿童的小儿行为测试和儿童言语测试。可以通过患者的主观反应测试听觉敏感度以及对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评价。客观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br)和耳声发射(OAE)测试,40Hz事件相关电位等。听觉稳态诱发电位(ASSR)具有快速、无创、频率特异性好、与行为听阈相关性好、测试方法客观,结果判定客观的特点。在调制频率60Hz时,不受醒觉状态影响,是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理想的听力损失定量诊断方法。
5.影像学检查
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观察清醒状态下人脑的活动,能直观反映事件相关脑功能变化,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无辐射损害,可用于成人和儿童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近年,SilentfMRI技术已成为研究听觉传导通路功能的首选和主要手段,并期望为临床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新的思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pET)可以更早期、准确、定量、客观地从基因、分子、整体水平探测人体功能情况及诊断疾病。
结语:有关柏子仁汤中药方剂,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柏子仁汤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柏子仁汤的功效是帮助治疗耳聋的。这是很复杂的疾病,治疗不好,可能一辈子就听不到声音了。会影响一生的命运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小心!
黄龙汤我们听名字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根本猜不透,其实大家是因为不能够经常的接触到所以就会觉得很是陌生,其实黄龙汤中药方剂,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黄龙汤的功效与黄龙汤的用法吧,希望以下介绍的内容大家感兴趣。
方剂名
黄龙汤,出自《伤寒六书》。
组成
大黄9g芒硝9g枳实9g厚朴6g甘草3g人参6g当归9g(原书未注用量)。
用法
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煎之后,再入桔梗一撮,煎一沸,热服为度。现代用法:上药加桔梗3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芒硝溶服。
功效
泻热通便,益气养血。
主治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方解
本方证为邪热与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气血不足所致。邪热人里,化燥伤阴,邪热与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或自利清水,色纯青之热结旁流;热结于里,上扰神明,可见神昏谵语,肢厥,撮空等危候;热盛伤津,则身热,口舌干燥而渴,舌苔焦黄或焦黑;气血不足,则神倦少气,脉虚。证属邪实正虚,邪实宜攻、正虚宜补,治宜泻热通便、补气养血。方中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即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急下以顾正气;人参、甘草、当归益气补血,扶正祛邪,使攻不伤正。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之开宣有利大肠之传导,故用法中加桔梗,开肺气而通肠胃,上宣下通,以降为主;生姜、大枣养胃和中。诸药合用,既攻下又扶正,体现了攻补兼施之法。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攻补兼施的代表方,以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脉虚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老年性肠梗阻等属于阳明腑实兼气血不足者。
方歌
黄龙汤用朴硝黄,参归甘桔枳枣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结语:通过文章的介绍我们是不是对黄龙汤的药用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对于黄龙汤这种药材是有特定的分布区域的一般不太常见,以上介绍的黄龙汤的药方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的使用,希望文章介绍的方药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