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从什么时候开始

2019-11-02 │ 春季养生从什么时候开始 夏季养生小贴士夏季养生小贴士

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夏季养生小贴士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生活质量高的人,一般都是懂得养生的人。如何避开有关四季养生的认识误区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夏季养生小贴士”,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们常说的伏天是在小暑与大暑之间的日子,这是太阳温度高、闷热的日子。人们常说的伏天,主要是指阳历的7月份,即每年当中的热的时间。那么,今年伏天具体的日子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你知道吗?在伏天里吃什么你知道吗?如果你还不知道,那就一起来看看吧。

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时间:2014年夏至6月21日

头伏7月18日(历经10天)

中伏天数10天

末伏8月7日开始

有句俗话这样说:小暑不太热,大暑是热天。其实就是讲的小暑节气期间正好是入伏。从小暑开始至到立秋期间便称为伏天。

从农历小暑至立秋的31天时间内俗称为伏夏季节,有初伏、二伏、三伏。人们说,热在三伏,这是一年中气温高、阳气极旺的时候。

按照中医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多可通过伏夏的调养,使病得以好转,甚至痊愈。这就是中医称的冬病夏治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伏呢?

伏及热的意思,从字面也可理解成:有人的地方,狗总伏在旁边,及伏字即是趴下的意思。

关于伏字早的记载是在春秋时代的秦德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76年。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中国古代创立的农历是用天干、地支排列年、月、日的,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组成,地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组成。

伏天是每年热的日子,然而伏天到来的具体时间并不固定,大概就是在每年的小暑和大暑之间,前人依据我国黄历表中的气候规律总结了三伏天的大致算法。

以干支纪日法确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按规定,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的第3个庚日为入伏,并作为头伏的第1天,第4个庚日定为中伏第一天;从立秋开始算起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的始日,第2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注: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时,中伏则为20天。2012年夏至与立秋之间是4个庚日,所以三伏天是30天。

2012年夏至是6月21日7时45分(农历5月3日),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出现在7月18日,即这一天入伏为头伏第一天。7月28日入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8月7日,这一天是末伏第一天。

夏季养生

 一、水果及功效

1、草莓

延伸阅读

夏季养生 从“心”开始


夏季人体躁热特别容易心烦意乱,加之夏属火与心脏相应,所以夏季养生要以养“心”为先。那么夏季如何养生?夏季养生食谱有哪些呢?中医理论,季节和五行五脏是有所对应的,夏季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所以养心也成为夏季保健的一大关键点。

一、常见的养心食物有哪些?

1、丝瓜:有通经络、行血脉、凉血解毒的功效。丝瓜清凉微寒,瓜肉鲜嫩,做汤或炒肉均可,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

2、胡萝卜: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脂,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还有降压,强心作用,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食疗佳品。

3、菠菜:它不仅可以降低心脏病的发病几率,而且,心脏病患者在病发时,成功挽救率还会提高33%。

4、土豆:土豆中钾和钙的平衡对于心肌收缩有显著作用,能防止高血压和保持心肌的健康。

5、莴苣:具有促进利尿、降低血压、预防心律紊乱的作用。莴苣还有增进食欲、刺激消化液分泌、促进胃肠蠕动等功能。

6、大枣:养心除烦,可治疗心血不足,心神失养之脏躁症(表现为无故悲伤、精神失常、胸闷心烦、胡思乱想等),有益于病人安神益智、平稳情绪、恢复健康。

7、百合:清心安神,适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引起的情绪反常,如多梦、情绪烦躁、更年期综合征等。

8、猪心:性平、味甘咸,有养心补血、安神定惊之功。富含蛋白质和较多钙、磷、铁、维生素、烟酸等成分,脂肪含量少,能加强心肌营养、增强心肌收缩力。

9、黄鱼:中医认为,黄鱼有健脾升胃、安神止痢、益气填精之功效,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有良好疗效。


适宜养心的食物大概有以下几类

1、红色食物具有活血化淤的功能。活血,即补血生血;化淤,即清除血管内的淤血。如:西红柿、山楂、枸杞子、草莓、大枣、葡萄、苹果、西瓜、红薯、红豆等。

2、苦的食物具有清热解毒和消炎泻火的功能。心为“火脏”,火多了将变成炎症(“炎”的汉字由两个火组成,意思是火多了就会变成炎)。如:苦瓜,苦菜、灵芝、茶叶、苦丁茶、银杏茶、绞股蓝茶等。

3、碱性食物即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后,若残留下的物质富含钾、钠、钙、镁、铁元素的话,就是碱性食物。何谓酸性食物?若残留下的物质富含氯、磷、硫、碘元素的话,就是酸性食物。具体地说,蔬菜、水果大都是碱性食物;鸡、鸭、鱼、肉大都是酸性食物。碱性食物能够帮助心脏分解和清理酸性垃圾,减轻心脏的工作负担。

4、寒凉性食物可以帮助心脏清热祛火,炎热的夏日里喝杯绿茶,喝上一碗绿豆汤,吃上一块西瓜,既能清热祛火,又能养心安神,何乐而不为呢?

二、生活中的小偏方保心脏健康

1、大笑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爱看诸如《都是玛丽惹的祸》之类喜剧电影的人们,相比那些爱看诸如《拯救大兵雷恩》之类普通电影的人,通常前者血流量较好。这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预防心脏病学中心主任迈克尔.米勒建议人们,为了心脏健康,每人每天至少要大笑15分钟。

2、多睡觉

那些每晚睡眠少于5小时的女性比每天睡眠达到8小时的女性,患心脏病的几率要高出30%,这是美国波士顿的布莱根妇科医院的研究结论。睡眠过少很可能对妇女的性激素、血糖以及血压造成严重损害。

3、听慢节奏音乐

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多听舒缓、柔和的慢节奏音乐可使心率正常,有益心脏健康,反之快节奏音乐则可增加呼吸次数,并且加速血液循环。

4、蘸酱油

据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表明,现在被广泛用于腌制品、调味料或炖菜中的深色酱油,有助于对抗心脏细胞损坏,诸如抽烟、肥胖或糖尿病等造成的影响。深色酱油中的抗氧化剂含量是红酒的10倍,对心脏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酱油的含盐量较高,可能会导致高血压,消费者最好选购低盐酱油。

5、打太极

太极拳中包含一系列舒缓、放松的动作,每天打30分钟太极拳可以降低血压。据有关研究表明,连续12周打太极拳后,血压可降低将近6点,同时有利于心脏健康。

三、夏季常识

1、在酷暑季节,为防冷气侵害,应注意室内外的温差不宜过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开空调的房间不要长期关闭,要经常通风;入睡后,最好关上空调。当在室内感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和关节痛患者,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

2、夏季暑热之邪,最常见是中暑。同时,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神尤为重要。一是要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虚;二是要有较好的精神修养,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

3、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胃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低下,故忌暴饮暴食冷饮。另外,大汗之后不要多食冷饮,尤其是某些慢病患者,吃冷饮更要有所选择。如冠心病、哮喘、慢性气管炎,不宜吃冰冻食品;胃溃疡、胃酸过多的,不宜多用含酸味的冷饮;糖尿病,应不用含糖的饮料。还要注意,喝饮料不能代替饮水,解暑还是茶水为好,温热的茶水是夏季较理想的饮料。



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_春节哪天开始哪天结束


:眼看都快放假了,很多人都知道要过春节,但却不清楚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么中华五千年,到底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下面为您介绍,看看吧。

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最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做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个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编写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一月一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在当年二月十八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北京政府时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

春节哪天开始哪天结束?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现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春节,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也有地方把过完正月十五,视为春节结束)。

关于春节你需要知道的

最早的春节:相传中国原始社会时就有腊祭之说不得,夏朝建立后,此俗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最早的除夕: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称为除夕。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根据《吕氏春秋》中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病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而最早提到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

最早的春联:据《宋史》记载:宋灭蜀的前一年,(公元964年)除夕,后蜀主孟槌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被人们公认的第一副春联。

最早的年画:年画的前身叫门画,最早的年画形式是门神,画的是神话传说中神茶、郁垒,也有的在门上画虎或古代勇士像,到了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

最早的贺年片:早在宋代就已出现了赠送贺年片的习俗。据南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里记载,其家藏有北宋元佑年间敬贺正旦的墨迹。正旦就是正月初一,敬贺正旦就是现在贺年片上印的恭贺新年的意思。

最早的爆竹:春节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当时没有火药纸张,所谓爆竹,是用火烧竹子发出的啪啪声。

最早的压岁钱:据古籍《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压岁钱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嫔妃们在春节三五结伴做掷钱游戏,宫廷钱库就散些钱给她们。此风在当时宫廷内是很盛行的。

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上就是为您介绍的内容,供参考。

梅雨季节从什么时候开始


养生导读:很多人都知道芒种节气后就迎来梅雨季节,但具体梅雨季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又知道多少?梅雨季节,顾名思义,就是连绵多雨的季节,加之高温的气候,所以养生保健的首要任务是防潮。

梅雨季节从什么时候开始?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古有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便是梅雨季节高温湿大的特点,不仅如此,我国华南沿海城市还会受到台风侵袭,天气湿度加大,衣物、家具等更容易受霉、受潮。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梅雨季节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

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其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气象学上,梅雨是东亚大气环流春夏之交季节转换期间特有的气候现象,可分为典型梅雨和迎梅雨(早梅雨)。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迎梅雨后,雨带常一度南退,此后再次北进而为典型梅雨。多数年份,梅雨期持续20-25天,长的可达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少数年份不出现梅雨,雨带从华南迅速越过江淮流域而进入华北一带,称为空梅。湖北省的梅雨季节通常从6月中下旬开始,近30年里梅雨结束时间为7月9日。

梅雨时节养生要防潮

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湿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据科学测定,空气湿度过大时,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当空气湿度高于65%时,病菌繁殖滋生最快。由于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市民们、尤其是抵抗能力较差的儿童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要避免受到湿邪的侵扰,在梅雨季节应采取以下保健措施:

1、合理饮食

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冬瓜等,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必要时可服用健脾化湿药物,如藿香正气水、保和丸等。

2、注意劳逸结合

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适度的运动能增强体质,助消化,促进血液流通。

3、潮湿天莫开朝南窗户

首先,遇到潮湿天气下尽量不要打开向南的窗户,因为南面的气流是暖湿气流。其二,天气潮湿不应该开窗通风,尤其在室外环境潮湿的情况下应少开窗或不开窗,等到出太阳时,再打开窗通风。此外,在墙角、衣柜里放置吸湿盒、活性炭等干燥物品防潮,此外还可以使用烘干设备来使室内温度升高从而除去湿气。如冬天常用的电暖器等。还可以使用空调的抽湿模式,和除湿机除去湿气。

4、避免外湿伤身

尽量少在潮湿的地方。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抽湿机或在墙角放置干燥剂,保持室内湿度适中;阴雨天气时注意关闭门窗,等到天晴后及时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以祛除湿气;外出时携带雨具以防淋雨;出游时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

5、不同家具用不同方法防潮

木质家具:木质家具防潮要点在于保持其光泽,可以用专用的清洁剂或保护蜡均匀涂在家具表面,轻轻擦拭即可。

皮质家具:皮质家具的皮革受潮后会遇冷变硬,在一些角落的表面还容易出现霉点,甚至有的家具受潮后会变形或褪色。在除尘、去除霉点过后,应在表面抹上皮革专用的貂油、皮革油等,真皮沙发可在其下面放一些干燥剂以保持干燥。

布艺家具:布艺家具防潮,要用专门的吸尘器将其表面的灰尘吸净,在回潮天,可用风筒的低档热风吹沙发,有助于去除沙发内的湿气。

金属类家具:此类家具在潮湿天最好用干燥的抹布勤擦拭,如果出现锈蚀,可用洗碗布或者牙刷沾防锈剂进行刷除,之后再用干布擦亮即可。

除此之外,以吸水树脂和木炭为制作原料的除湿包则比较适合放置于空间较小的位置,比如衣柜、鞋柜等密闭的空间可以挂一袋除湿包以驱逐湿气。另外,动手自制干燥剂也是一件颇有趣味的事情。用小布袋装适量石灰,扎成一小袋放置于室内的各个角落,石灰本身有吸潮的作用,也可以减缓室内潮湿的状况。

夏季养生方法 从饮食开始


很多人都不喜欢过夏季,初夏应该如何养生呢,面对持续高温,大家都做好准备工作了吗,其实夏季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病从口入,要注意一些饮食的方式和方法哦。来看看关于夏季养生的一些食疗介绍吧。

养阴生津:

饮食调养:宜进食养阴生津食物。如白茅根、西瓜、凉瓜、西红柿、绿豆、冬瓜、木耳、丝瓜等。

药膳推荐:丝瓜粥

鲜丝瓜1条、粳米100克、白糖少许

做法:将鲜丝瓜去皮和瓤,粳米淘洗干净备用。将粳米放入锅内鲜丝瓜切成长2厘米、厚1厘米块放入锅内加入清水适量置武火上浇沸,再用文火煮熟成粥,加入白糖即成鲜丝瓜嫩者可不去瓤直接切块做粥,有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润肌肤功效。这样的粥品可以清热解毒去火,适合夏季食用。

健脾养肝:百合蜜桃正当时

饮食调养:宜服健脾益气、养阴生津。食物如蜜桃、西瓜、香瓜、青瓜、绿豆、木耳、玉竹、苡仁、百合等。

药膳推荐:薏苡百合荸荠煲

薏苡仁30克、百合30克、荸荠250克。将薏苡仁、百合洗净用温水发透荸荠去皮洗净从中间切开将荸荠、薏苡仁、百合同入瓦锅内加入清水适量置武火上浇沸再用文火炖煮45分钟可健脾、养阴、清热。这样的食物可以有滋阴的作用,对于健脾胃保护肝脏有帮助、

上面介绍了适合夏季的一些食谱。大家都学会了吧,可以说是一种营养价值很丰富的食材,抗氧化能力强还可以有清热解毒去火,经常食用的话还可以起到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的功效,大家不妨试试,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秋天什么时候开始冷


1、秋天什么时候开始冷

大概在求秋老虎结束之后,大概2017年8月14-22日期间,天气开始逐渐转凉。因为立秋之后,会有一段时间的短期天气会热现象,被称为秋老虎。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2017年立秋在2017年8月7日,农历六月(小)十六,根据一般情况,秋老虎持续日数约7-15天。所以2017年的秋老虎预计在8月14-22日期间结束。

2、立秋就凉快了吗

气象专家指出,其实立秋的早晚和天气炎热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未来会不会出现高温天气,还要看副热带高压和冷空气的情况。如果像前段时间那样台风频繁,或者冷空气南下的脚步加快,那么出现炎热的概率就小。一般立秋以后,会重新出现暑热的现象,这时候“秋老虎”就会出现了。

按照以前历年来的经验,立秋后天气还会热上一段时间,不长。一般有立秋后还有18天地火的说法,过了18天,开始早晚比较凉快儿,那时的天气才比7月份要舒适一些。

3、怎样秋冻更健康

谚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想告诉大家应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准备,但这个“冻”却应该掌握好一个度。

正所谓“2020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2020秋季天气开始转凉,人们衣着还没有及时调整好,则很容易被寒气侵袭,若不注意保护,使背部迎风受寒,很可能会导致背疼、部分肌肉痉挛、僵硬等。长期反复如此,甚至可能造成韧带炎或肌膜炎等病症。

所以,秋天早晚出门,大家决不能“要风度不要温度”,或是以“白天温度还会升高”为由嫌麻烦而穿着薄短袖出门。最好加件外套,体质弱或年纪大的女士可披件披风,以起到挡风和保暖的作用。此外,大家在睡觉时后背别靠墙,以防止墙里的湿气进入体内。

秋天养生的常识

1、防秋“燥”,护阴津:2020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2020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因此,2020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2、调气养生:秋2020冬季寒风萧瑟,多少使人触景生情,尤其年老之人,垂暮之感使得情绪低落。忧郁、烦躁的情绪变化会对身体的健康产生不少的影响。摆脱气候带来的情绪变换,应该调整好自身的精神状态,振作精神,调整状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3、早起早睡:秋天容易感到困乏,每到周末的时候,不少人可能会选择睡懒觉,但专家认为,秋天更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也是养生的一种方法。所谓天人相应也就是人与天地相顺应,最有效的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就是随四季的变化而调整作息规律了。

秋天饮食的方法

1、注意去火,防止热能过剩:秋天气温变凉,而体内热能还没有下降,外凉内热,体内热能不宜散发,这时就会出现一系列上火的症状,比如脸上痘痘增加,喉咙肿痛,牙龈发炎,晨起干咳等症状。

建议食用:绿豆汤、金银露、龟苓膏等去火解热的食物。

2、少吃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物:比如尖椒、胡椒、大蒜、姜、八角和茴香等,避免湿热之气聚集。

建议食用:蔬菜、水果等降燥的食物,如萝卜、莲藕、荸荠、梨等。

3、少吃生冷食物:人体为了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生理代谢也会发生改变,过于生冷的食物会造成人体消化不良,容易患上消化道疾病。

建议食用:温性食物。

4、食物以滋阴养肺为主:秋燥易伤肺,喝粥可以益胃生津,还有多吃柔润的食物,可以健脾养胃,有益身体的。

建议食用:如银耳冰糖糯米粥,黑芝麻粥,百合莲子粥,杏仁川贝糯米粥等,柔润食物如芝麻、百合、杏仁、乳品等。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