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很大一部分老人,面对死亡这个话题都很恐惧,对家人、对生命的眷恋让他们害怕死亡,面对死亡,老年人该如何调整心理呢?
生老病死,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是一种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开始走向死亡,面对死亡,很多老年人都有害怕的心理,甚至是恐惧。
老年人为什么恐惧死亡
从人类的进化来说,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这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对老年人来说,死亡比年轻人要近的多,因此对于一无所知的 另一个世界 的恐惧,自然也比年轻人要多一些。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到老年,死亡的几率开始上升。也许自己还算健康,但当每次同学聚会,去公司参加庆典,与周围同伴聊天时,发现自己当年的同学、同事、老伙伴相继过世,难免不胜唏嘘。人也许可以不怕死,但是对于孤单和寂寞,没有人会喜欢。
同样,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对彼此都念念不舍的,自然也会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恐惧死亡的原因。
此外,人是有想象力的动物,当人们从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等节目中看到那些濒死者的挣扎、呻吟、亲属的哀号 往往会想到 自己死的时候会不会也是那样? 这种对痛苦的害怕,不免会转移到恐惧死亡上来。
老人害怕死亡怎么办
首先,老年人要从死亡恐惧中挣脱出来
从人类的进化来说,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这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
同样,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对彼此都念念不舍的,自然也会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恐惧死亡的原因。
老年人要从恐惧心理中解脱出来,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要明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无不遵循这个自然规律,那就应该泰然处之。一个老人只要自认为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比较容易承受死亡,根本不会产生什么恐惧心理。
其次,有计划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老年人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生存时间已经十分有限了,特别是患病的老人。既然死亡对任何人不能有例外,那么老年人就要尽量使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充足有意义。
老年人可以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晚年时间,妥善处理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关系,努力使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不过,老年人更要看到生比死更有意义,即使进入暮年也没有任何理由轻生。
最后,愉快的过好剩下的每一天
人到老年,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找乐,生活才不会单调、枯燥。生命可能老迈,心灵一定要青春,花甲难得,值得欢乐,古稀至珍,更该庆贺。人到老年,荣辱成败,得失难,糊涂更难。取舍,都已是过眼烟云,豁达最好,宽容最真。
保持着愉快的心情,想得开,放得下,乐观开朗,无忧虑,无怨气,善于调节情绪,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愉快地度过晚年,这才是老年人晚年该有的生活。
死亡是谁也避免不了的,无论你有多长寿,最终还是要面对这一问题,面对死亡,老年人不必太恐惧,想想怎么过好剩下的晚年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与健康紧密相连。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发表的《宪章》序言中指出, 健康是包涵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近年来, 随着情感类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 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医如何认识心理健康?
1. 自我统一
中医心理健康观是整体而统一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首先是“自我统一”的人。这是说, 作为个人, 能够做到“独立守神”, 即精神独立, 内守而不外驰, 情绪安定,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在外界纷纭的诱惑下, 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知足常乐,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嗜欲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自我统一与人格的健康是分不开的。人格是综合人的气质、性格、行为倾向等多方面为一体的复杂特质。《灵枢·通天》提出了五态人格论, “盖有太阴之人, 少阴之人, 太阳之人, 少阳之人, 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 其态不同, 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其中, 阴阳平和之人“居处安静, 无为惧惧, 无为欣欣, 婉然从物, 或与不争, 与时变化, 尊则谦谦, 谭而不治, 是谓至治”, 被认为是一种调和的、健康的人格。《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又将人格和体质结合起来, 进一步根据五行理论细分为25种人, 说明古人对人格健康是十分重视的。《灵枢·本脏》亦言“志意和则精神专直, 魂魄不散, 悔怒不起, 五脏不受邪矣”, 拥有坚毅的、意志力强的人格, 有助抵御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 更利于身心健康。
2. 与环境相适应
人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也是社会意义上的人, 心理健康者与社会环境应是相适应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 圣人常是“行不欲离于世, 被服章, 举不欲关于俗”;作为常人, 当“美其食,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指出人应该融入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 遵循俗世的处事原则, 且不过分炫耀, 推崇一种朴实无华的生活方式。
3. 形神一体
中医始终秉持“形神一体”的观念, 这是对中医心身整体观的最高概括。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形者神之体, 神者形之用”, “无神则形不可活, 无形则神无以生”, 心理健康构建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影响。
不良情绪会导致什么疾病?
中医将情志方面的心理活动称为“七情”, 包括喜、怒、悲、思、忧、恐、惊七种情绪。情志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 但情志的异常变化会阻碍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 影响脏腑功能, 引发疾病, 正所谓“形病有神变, 神病亦有形变”。《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这是情志致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情志活动过极也与五脏有特定的对应关系,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情志致病首伤心神, 产生各种各样的神志病。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描述了“喜悲伤欲哭”的脏躁、“咽中如有炙脔”的梅核气, 以及百合病等。由情志不遂而致的躯体疾病范围也十分广泛, 例如,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其《临证医案指南·卷六·郁》中说:“悒郁动肝致病, 久则延及脾胃中伤, 不纳, 不知味。”大意是如果心情抑郁、肝气不舒, 时间长了, 导致人没有食欲, 吃东西也不觉得香, 这是影响到了脾胃功能。除此之外, 还可涉及心、肝、肺、肾等多个脏腑, 导致心悸、胁痛、哮喘、噎膈、泄泻、淋证、阳痿、痛经等疾病。
躯体疾病与情志内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异常情志不仅是致病因素, 也是躯体疾病的病理表现之一, 久病之人, 更容易情志抑郁, 许多慢性疾病都伴随着情绪问题, 影响疾病预后。
中医心理养生要怎么做?
中医的心理健康养生观念受传统道家思想影响较大, 道家提倡“清静无为”“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人应顺应自然天性, 追求淡泊、虚静的人生境界。在心理养生方面, 同样是追求心灵与形体、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状态。
1.情志调摄
保持内心的平静, 做到“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情志有节, 克制欲望, 避免过喜、过怒、过悲、过思、过惊, 是维护脏腑功能常态的保证。
情志的调摄应该顺应四季时令变化。春季, 应顺应升发之气, 保持胸怀开畅, 多鼓励, 少批判;夏季, 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 应顺应养长之气, 多表达, 避免郁怒、急躁;秋季, 由阳转阴之时, 应顺应收敛肃杀之气, 保持心态平和;冬季, 则应顺应匿藏之气, 使神志蛰伏。
对待情志异常者, 可采用开导慰藉的办法, 《灵枢·师传》云:“语之以其善, 导之以其所便, 开之以其所苦”, 循循善诱, 多加关爱, 帮助其正确认识情志问题, 树立信心,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饮食调摄
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五脏化生的精、气——五脏中皆有脾气, 而脾胃也皆有五脏之气, 其化生之源在脾胃, 有赖水谷的摄入, 所以饮食调养也是情志养生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中医食疗其力平缓, 其法简便, 适合日常使用。调摄当遵循“调其阴阳, 不足则补, 有余则泻”的原则。对于情志疾病, 总以“理气解郁”为大法, 可采用玫瑰花、月季花、菊花、陈皮、萝卜、莲子、大枣等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之品, 少食用滋腻碍气之物。
3.运动调摄
太极拳、八段锦是我国传统的保健养生运动, 锻炼肢体的同时, 保持精神专注, 使经络通畅, 改善气血循环, 从而达到疏导情志的目的。其他活动如慢跑、散步、登山、瑜伽等, 都是可选择的。
如果场地受限, 也可以做一些平缓简单的运动。 (1) 呼吸调整:想象自己躺在柔软的草地沐浴阳光, 或是在海滩边听着潮起潮落, 然后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 保持节奏均匀一致, 可使心情平静下来; (2) 扩胸运动:张开双臂, 挺胸抬头, 可达到宽胸理气的效果。
4. 推拿保健
推拿是中医情志养生的特色之一, 以疏通经络的方法畅达气机, 改善不良情绪。
胁肋按摩:用手掌鱼际部自腋下沿侧肋向下进行单向按摩, 用力宜轻, 以顺畅为度, 胁肋部是肝经循行的部位, 此法有疏理肝气的作用。
腹部推拿:双手环绕肚脐以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 可缓解情志不遂所致的胃肠不适, 促进排便。
穴位保健:疲惫困倦时, 可按揉风池穴以提神醒脑;心情烦闷、心慌心悸时, 可按揉内关穴、神门穴以宁心安神;脾气急躁时, 可按揉太冲穴以清泄肝火;精神紧张, 尤其伴头痛时, 可按揉太阳穴以通络止痛;失眠、心烦, 可按揉百会穴以开窍、镇静、醒神。
(一)用知足品味人生---知足法
老同志回顾自己的人生旅途,对自己经历过的大事,如晋职加薪、调換工作、分房购房、离退休等大事的评价,深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从人生顺差中深感滿足,而丝毫没有吃亏感和失落感,始终保持着知足常乐的健康心理状态。
(二)用隨和开展社交----隨和法
退休后,如老待在家里,日久必生烦闷,越过越乏味。打开闷葫芦的最好办法,就是多多参與社会活动,用隨和的心态开展社交,构建晚年的社会生活圈。人是感情动物,隨和一点,接触多了,交住久了,自然就融洽了。多到別人的活动圈子参加活动,或唱歌跳舞,或下棋打牌,或吟诗舞钊,等等。不懂就问,有特长就展示出来。朋友多了,見识多了,精神生活、心理生活自然花样多多,烦闷一扫而光,乐趣油然而生。
(三)用理解善待亲人---理解法
理觧是人性化的核心元素,具有化觧心气功能和舒展心情功能,是开启亲人心灵的金钥匙。用理觧善待亲人,能使亲人和自己感情融洽,和睦相处,使自己在和睦家庭氛围中愉快地生活。
(四)用兴趣舒展头脑----兴趣法
老年人应该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做到老有所乐。
如有一位老同志,退休以后天天练字,书法技艺日有所长,终得晚成,公开发行了三夲专著。他乐在其中,志在其中,不知老之巳至,毫无废退之感,精神振奋,情趣盎然。他说兴趣不仅能舒展头脑,预防老年痴呆,保障心理健康,而且能有令人喜出望外的收获。
(五)使快乐成为习惯---乐观法
乐观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如同行云流水般释放愉快的情绪,使人青春永驻。(1)善于感悟生活之乐。生活之中快乐旡处不在,关键是善于感悟,不能视乐不見,却只盯着一些不如意的事情。(2)善于创造生活之乐。诸如积极养生取乐,健康游戏取乐,业余爱好取乐,说话幽默取乐,节约行善取乐,等等。遇到令人生气的事情時,应该告诫自己息怒,须知发怒伤神又损情。假如得了病,本是不幸的事,但要多多自我安慰,怀着放松的心情接受治疗,苦中寻乐。有病寻医问药,旡病积极锻练,崇尚科学,好好养生,乐在其中。
今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存在着城乡差别,贫、富的差距更大,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很多的疾病不是吃出来的,都是由于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的。像当今社会最流行的病抑郁症就是典型的心理不健康引起的。
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嫉妒、眼红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每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活的轻松、快乐。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会看什么事情都憋气。伤害自己,也影响他人的生活。
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优、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
以上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以上标准来对照一下自己,找出自己心理不健康的地方,加以改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活的快乐,才能看见生活美好的一面,大家一起努力吧。
老年人其实在上了一定的年纪之后,因为比较闲,可能心理也会有一些孤独的情况。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是比较好琢磨的,只要身边的人多留意老人家的日常生活,多和他们聊一下天就可以的。
一、害怕孤单
: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这类老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孤独、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二、抑郁:
有些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客观事实既惧怕又无奈,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调整,极易导致抑郁,丧失生活的兴趣,常常自卑自责、自怨自叹,严重者可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三、 爱幻想
:受身体逐渐衰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盼望长寿的愿望会越发强烈。于是,他们会常常用幻想来欺骗自己,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如爱听他人关于自己健康的恭维话等。四、认识偏激:
这种情绪可表现为两个相反趋向。一种趋向是因衰老而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无用之人。另一种趋向是因为自己衰老而更高地要求别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关心和照顾,却不考虑他人的实际条件和能力。五、疑心重:
有些老人因身体有病而多疑,常表现为无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使自己有一些轻伤小恙也自以为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六、惧死:
这类老人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病人,怕经过墓地和听到哀乐,甚至看到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老人一上了年龄之后就比较年迈,这样就会导致老人的身体出现虚弱的现象,而老人的身体年迈之后还会导致一些不好的现象发生,特别是在冬季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冬季天气比较寒冷,如果天气寒冷严重的话,那么这个时候老人的身体就更虚弱了,还有可能会导致老人经常生病感冒什么的,要是老人在冬季的时候懂得如何来养生保健的话,那么对身体来说是最好的,老人冬季养生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呢?
冬季寒冷,阴气强阳气弱,使得老人会觉得日常起居变得困难了,对能安然度过这个冬天感到有点力不从心,此时,老年人冬季养生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针对冬季气候和老人的体质特点,总结了四大养生定律。
定律一:早睡晚起,心要静
冬季早晚寒气重,且极易侵入人体,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因此要避开早晚的寒气。中医认为冬天要“早起晚睡”,是说要比春天和夏天稍微晚一些起。冬季,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恶化都是与人的心理状况息息相关的。老年人一定要避免忧伤、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刺激,保持心态乐观,精神愉悦。
定律二:勤晒太阳,多朴钙
冬季,日照时间短,阳光较弱,阴水不化,会导致肾气不旺。因此,老年人要多享受阳光的照射,这样有利于维生素D的转化及钙质的吸收,对于防治骨质疏松具有重要的意义。
定律三:药粥补身,要保暖
冬令老年人的日常膳食应该以温补为主,这符合中医“寒则温补”的理论。要多吃些肉类、禽蛋、鱼类、豆类等,可以增加营养;多吃一些牛、羊、狗肉等热量高的食品以及蔬菜、水果等含有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增强身体御寒能力,满足身体对保暖的需求。
定律四:运动适度,防意外
冬季老年人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或者运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一定要适度。冬天锻炼应该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项目,比如打太极、散步等。
老人冬季养生的话最重要的就是要吃饮食和运动方面来改善,让老人的身体更加的健康,而老人的身体一旦健康了,那么很多疾病这个时候都会远离老人,这样老人的身体随时都是健康的,多运动也会给老人带来更多的好处,平时喜欢健身的老人是最少生病的,老人冬天一定要注意保暖。
养生保健已经成为了许多人都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这是因为养生保健这是老年人保护自己健康的一种重要的手段,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养生已经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们的生活中养生保健的重点就是老人,老年人的身体比较虚弱,因此养生怎么做老人都非常的关注,那么你知道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秘诀是什么呢?
(1)吃得合理。少吃多餐,吃营养均衡的低脂肪食物。
(2)喝得适当。多喝水,少喝酒
(3)戒烟。戒烟不分迟早。吸烟会增加人体患心脏病或癌症的机会并缩短寿命。
(4)散步。散步是保持机敏灵活和健康的较好办法。新鲜空气比补药更好。
(5)多寻求乐趣与家庭、朋友了邻居保持联系。记住要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
(6)积极自信。爽朗乐观使人容易接近你。
(7)时时当心。你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有赖于你头脑清醒,视力清晰。
(8)性生活。性生活没有年龄限制。
(9)运动对你有好处。不很剧烈的运动对你的健康是有益的,而且还可使你接触其他人。游泳和适应性锻炼特别值得推荐。
(10)药物。不滥用抗抑郁药和安眠药。只服用医生推荐的药物。
老年人的养生保健秘诀是什么,看着上面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老年人养生不仅需要清淡营养的饮食,而且健康的生活态度,适当的运动都会给老人的健康带来非常好的帮助,希望我们的介绍能够给老人们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减去自己的不良习惯,这样对健康非常重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