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件很恐怖的事情,不少老年人都得了中风。大家应该都知道治疗中风,方法虽多,但是能根治的不多。这里小编介绍一种中医疗法给大家,喝涤痰汤中药方剂,涤痰汤的功效是豁痰开窍的,有需要的朋友来看涤痰汤的处方!
处方
南星(姜制)半夏(汤洗七次)各2.5克、枳实(麸炒)茯苓(去皮)各6克,橘红4.5克、石菖蒲、人参各3克、竹茹2.1克、甘草1.5克。
制法
上作一服。
功能主治
豁痰开窍。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200毫升,食后服。
摘录
《奇效良方》卷一。
预防中风的生活保健
1.及时治疗诱发病
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血症、肥胖病、颈椎病等应及早治疗;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
留意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等先兆中风现象。一旦小中风发作,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3.消除中风的诱因
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4.饮食结构合理
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每周至少吃三次鱼,尤其是富含-3脂肪酸的鱼类,或者服用深海鱼油。-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较不容易形成凝块,进而防止脑梗塞。
5.户外活动注意
应逐步适应环境温度,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高,避免从较高温度的环境突然转移到温度较低的室外(特别是老年人),外出注意保暖。有过中风史的患者还要注意走路多加小心,防止跌跤;此外,日常生活起床、低头系鞋带等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过长等。
6.饮食营养
病人的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能否正常饮食,消化吸收功能、体重、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饮食营养治疗方案。在急性期饮食治疗是让病人能度过危急阶段,为恢复创造条件。恢复期应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纠正营养不足或营养失调,促进恢复和防止复发。
结语:有关涤痰汤中药方剂,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涤痰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中风的症状,我们生活中见到不少。治疗中风是个不容易的事情,大家要多注意。没有生病的人要多注意预防哟,上述几点预防事项要小心!
治疗痰湿雍盛的中药方剂
1、治疗痰湿雍盛的中药方剂之赤豆鲤鱼汤
将活鲤鱼1尾(约800克)去鳞、鳃、内脏。将赤小豆50克、陈皮10克、辣椒6克、草果6克填入鱼腹,放入盆内,加适量料酒、生姜、葱段、胡椒,食盐少许,上笼蒸熟即成。本品健脾除湿化痰,用于痰湿体质且有疲乏、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胸闷眩晕表现的人。
2、治疗痰湿雍盛的中药方剂之白菜萝卜汤
大白菜叶子2片,白萝卜、胡萝卜各80克,豆腐半块(约200克),将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与豆腐洗净,切成大小相仿的长条,在沸水中焯一下捞出待用,倒入清汤,把白萝卜、胡萝卜、豆腐一起放入锅中,大火煮开后加入大白菜,再次煮开,用盐、味精调味,最后撒上香菜末盛出即可,能化痰清热消食。
3、治疗痰湿雍盛的中药方剂之山药冬瓜汤
山药50克,冬瓜150克放至锅中文火煲30分钟,调味后即可饮用,可健脾、益气、利湿。
4、治疗痰湿雍盛的中药方剂之二陈汤
为祛痰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5、治疗痰湿雍盛的中药方剂之六君子汤
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等六种草药煎熬而成。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6、治疗痰湿雍盛的中药方剂之金匮肾气丸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方中含有中药成分为: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制)、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
治疗痰湿体质的茶饮
1、普洱茶
能去油腻、消食养胃、化痰降浊、润肠通便。现代研究证明,普洱茶还能使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减少。痰湿体质者常喝普洱茶能预防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产生和缓解“三高”的症状。
2、姜糖茶
姜是痰湿体质者的宝贝。痰湿体质者可适当多吃姜。可以做姜茶,把姜片、红糖、枣片一起煮,不用煮太久,然后放在保温杯里,带到单位去,上班的时候随时喝。
3、三宝茶
三宝茶的做法是:取菊花、陈皮、普洱茶各5克,共同研成粗末,再用纱布袋包好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饮用即可。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能平肝解毒、消暑清热、消脂降压。陈皮理气健脾、化痰去燥湿,有预防高血压的功效。
4、陈皮荷叶茶
陈皮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和呼吸系统的疾病,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等。
痰湿体质的艾灸疗法
1、解溪穴
在祖辈和消退交界的位置中,横纹中间的凹陷位置就是解溪穴了。这个穴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进行艾灸之后能够有效的解决下半身水肿的问题,最好能够每天进行艾灸十五分钟左右。
2、足三里穴
在外膝盖下面三寸,也就是在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将艾条使用10~15分钟。艾罐则是进行艾灸20~30分钟左右,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
3、合谷穴
将一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对着另一只手的虎口,然后屈曲按下,指尖的位置就是合谷穴了。十天为一个疗程,每天进行大约10~15分钟左右,直到穴道微微发红就可以停止了,每天进行一次。
4、脾俞穴
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脾之背俞穴。它位于我们的后背,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便是此穴。脾俞穴是脾脏散热除湿之要穴,脾脏的湿热之气,借由此处向膀胱经疏散,具有和胃健脾、升清利湿之作用。
说到中药方子,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印象就是用水煎服用。其实不是所有的方剂都是这么使用的,这里介绍的保生锭子中药方剂,是用熏的。保生锭子的功效是治疗惊风的,一种小孩子很容易得的疾病。来看保生锭子的用法!
处方
人参1两,白术1两,白茯苓1两,白芍1两,甘草2钱,牛黄2钱,全蝎22个(去毒),白僵蚕24个,黑牵牛16个,南星(当年者)20个,白附子12个,辰砂(另研)2两,代赭石(火煅,水飞)4两,青礞石(火煅,水飞)4两,蛇含石(火煅,用米醋淬49次)4两。
制法
上为细末,糕糊为锭,用火烘干,瓷罐盛之。
功能主治
急慢惊风。
用法用量
仍用好麝香同置一处熏之。所用锭印,须用象牙刻者方妙。
摘录
《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惊风
惊风,中医病名。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如《东医宝鉴.小儿》说: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也说:小儿之病,最重惟惊。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
病因
1.急惊风
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外感六淫,皆能致痉。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
2.慢惊风
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两虚,筋脉失养,风邪人络。
病机
1.急惊风
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由表入里,邪气枭张而壮热,热极化火,火盛生痰,甚则入营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出现高热神昏、抽风惊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胜邪,内闭外脱。若因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见高热昏厥,抽风不止,呕吐腹痛,痢下秽臭。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触异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出现惊叫惊跳,抽搐神昏。
总之,急惊风的主要病机是热、痰、惊、风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小儿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盛生痰,热极生风,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则发为急惊风。
2.慢惊风
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因急惊反复发作,过用峻利之品,以及它病误汗误下,以致脾阳不振,木旺生风。或因禀赋不足,脾肾素亏,长期腹泻,阳气外泄,先则脾阳受损,继则伤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虚极生风,即所谓纯阴无阳之慢脾风证。急惊风或温热病后,迁延未愈,耗伤阴津,肾阴亏损,肝木失于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致水不涵木,阴虚风动。
总之,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病理性质以虚为主。多系脾胃受损,土虚木旺化风;或脾肾阳虚,虚极生风;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生风。
结语:有关保生锭子中药方剂,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保生锭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保生锭子能治疗惊风,包括急惊风和满惊风,这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病症。父母朋友们一定要多注意,需要的时候可以开些方子来使用!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梅核气气这种疾病,这是中医学上的一个疾病名词,该疾病主要发生在人的咽喉部,一旦患上该疾病的话,咽喉部里面会有异常感,比如会有干痒的感觉,或者会感觉到有蚂蚁在里面爬行,还会出现灼烧感等等,针对该疾病,患者可以采取下列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梅核气中药方剂:
1、梅核气中医治疗方剂
梅核气汤
处方:香附子12克,青皮12克,陈皮12克,木香12克,郁金9克,乌药9克,苏梗12克,厚朴花9克,制半夏9克,山豆根9克,射干9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行气化瘀,清咽利膈。主痰湿中阻,痰气上逆。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高文武方
2、中医辨证梅核气
痰气郁结
证候:自觉咽喉有异物梗塞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或上下游走不定,或于某处固着不动。症状轻重变化频繁而无规律。对饮食无影响,一般在进食、工作、学习、谈笑等精神移注他处时,异物梗阻症状明显减轻乃至消失。多见于中年女性。不少患者情绪欠稳定,恐癌多疑。
肝郁气滞
证候:胸胁满闷或疼痛,或乳房及少腹胀痛,善太息,暖噫频作,食纳呆滞,或咽中如物梗阻,吞吐不利,或见颈项瘿瘤,情志抑郁,腹部积聚,月经不调,甚或闭经,苔薄,脉弦。
肝郁失音
证候:咽喉梗塞,部位不定;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时有时无,时轻时重,常随情志变化而变化,抑郁愈甚,症状愈重;亦有因情绪激动后声音突然嘶哑;或语音全无,短数小时,长者可数日不愈,但咳嗽、啼哭时却发声正常。咽喉检查均无异常。常伴有情志不舒,多疑善虑,少言寡欢,胸闷胁痛,失眠心悸,月经不调等。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3、梅核气鉴别诊断
以咽内异物感为主要症状,但不碍饮食。症状的轻重与情志的变化有关。
检查咽喉各部所见均属基本正常,也可见慢性咽喉炎。
其他咽喉疾病引起的不适,基本无梅核气现象,且可检查出咽喉内病灶。
在咽喉外部用揉摩方法可直接观察到远伤病病灶,这是诊断要点。揉摩将病灶充分显现,异物感同时消失,这是肯定性诊断。
黄水疮是很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并不是很清楚它的病发原因是什么,对于它的症状表现也并不是很了解。一般是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法,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黄水疮的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吧?
治疗黄水疮中药方剂
1方
[药物] 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黄芩15克,苦参(或黄柏)15克。
[制法] 加水适量煎煮,去渣。
[用法] 洗涤患处。如周身皆有,可将上方药量加倍,煎水洗涤。每日1-2次。洗后勿用清水或肥皂水再洗。如破渍较甚者,可加用丝瓜叶,捣烂,调金黄散,外敷患处,每日1次。用于脓疱疮(即黄水疮)、脓皮病、湿疹感染等。
[出处] 《小儿外治疗法》。
2方
[药物] 漏芦45克,生甘草45克,槐白皮45克,五加皮45克,白蔹45克,白芨藜120克。
[制法] 上药共研粗末,每次用150克、以水8碗,煎至5碗,去药渣。
[用法] 淋洗烂疮。用于深部脓疱疮、下肢丹毒。
[出处] 《医宗金鉴》。
3方
[药物] 雄黄15克,防风15克、荆芥9克,苦参9克。
[制法] 上药加水2000毫升,煮沸。
[用法] 待温,洗患处,每日23次。用于黄水疮初起。
[出处] 《华佗神方》。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中医治疗黄水疮的相关知识介绍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医治疗黄水疮的方剂很多,我们也要根据自身的症状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上介绍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相信会帮到大家。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