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养生偏方

2019-10-16 │ 男性养生偏方 老人养生偏方

喉痈的偏方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心静才是养生之本。养生也日渐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很多人身体不好,和他们不注重养生有关系。我们该怎么进行科学的中医养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喉痈的偏方”,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喉痈这种疾病可能大家对它是比较熟悉的,它就是在生活中所说的扁桃体发炎,相信大家在平时都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特别是哪些喜欢吃辛辣食物的朋友。对于喉痈这种疾病,在生活中有很多偏方可以来治疗它,患者一般可以采用一些消炎的药材,比如乳香、没药、龙骨、五倍子等。

偏方一

材料:乳香、没药、龙骨、象皮、血竭各30克,儿茶90克,五倍子150克,珍珠、牛黄、琥珀各0.6克,磠砂、冰片各15克。上述诸药研成细末,储存于瓷瓶密封备用。

用法:每日3此,吹患处。

偏方二 m.ys630.COM

(2)升麻、焦山桅、芦根、黄芬、大黄、黄连各10g,当归、连翘、生地、丹皮各15g,生石膏25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50g,山豆根20g;水煎服,每日1剂。

用法:另取金银花50g,甘草25g煎水漱口,每日2次一3次,每次漱后含化六神丸5粒~6粒。

偏方三

材料:金银花2鲍,白芷、贝母、防风、赤芍、生当归、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各10g,乳香、没药、陈皮、甘草各6g,将上药先用水浸15min-30min,武火连煎两次,药液混合,取汁300mL,早晚各半,口含徐徐咽服。

关于喉痈这种疾病的治疗,希望患者可以在生活中认真的去对待它。因为喉痈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饮食,也对于患者的咽喉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在平时能够尽快的治疗好喉痈就应该要尽快的治疗好它,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ys630.COm精选阅读

乳痈的偏方


乳痈是乳房常见的一种疾病,乳痈的表现是乳房红肿而且伴随着疼痛,乳痈还会出现乳汁排不出或者是排出受阻的症状并导致了结脓成痈。乳痈一般都出现在哺乳的妇女身上,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疗乳痈的吗?有没有一些可以治疗乳痈的偏方呢。

1,萝卜公英地丁汁:

[原料]白萝卜500 g,蒲公英(鲜品)50 g,紫花地丁(鲜品)50 g,白糖适量。

[制法]将前3味药洗干净,分别捣烂取汁,对和在一起,调入冰糖即可。

[功效]消痈止痛。适用于乳腺增生和乳痈初起或乳房红肿胀痛等症。

[服法]2~3次/d,以愈为止。另可用药渣外敷乳房。

2,萝卜水红花汁:

[原料]白萝卜500 g,水红花100 g,白糖适量。

[制法]将前2味药洗干净,捣烂取汁,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消痈止痛,化肿消炎。适用于乳痈初起或乳腺增生。

[服法]3次/d,至愈停药,另用药渣外敷之。

3,山甲瓜萎粥:

[原料]炮穿山甲20 g,粳米、瓜萎各50 g,连翘15 g。

[制法]将炮穿山甲、瓜萎、连翘用洁净纱布包煎熬20分钟后。放入粳米再煮到熟。

[功效]解毒散结、止痛消肿。适用于乳痈和乳腺增生。

[服法]食粥,2次/d,至愈为止。

4,小蓟地龙汁:

[原料]鲜小蓟150 g,鲜地龙5~7条,白糖适量。

[制法]将地龙洗去泥沙,放在瓷缸内,加入白糖,到地龙完全溶化后,滤取汁液;小蓟洗干净,捣烂取汁,两汁合在一起,搅匀即可。

[功效]凉血消痈,止痛消肿。适用于乳腺增生、乳痈热毒较盛者。

[服法]2次/d,至愈为止,药渣外敷乳房。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乳痈,我们知道乳痈是一种乳房的疾病,治疗乳痈有外治的方法也有内治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最适合自己的,当然我们也介绍了治疗乳痈的一些偏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可以采用最适合自己的做法。

背痈的偏方


背痈是常见的背部疾病,病发时较为疼痛,并伴随多种严重症状,身体会感觉非常的不适,甚至会恶心呕吐、神志恍惚等症状,非常的严重。因此背痈成了令很多人头疼的问题,很多人都想解决这个问题,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人都想找治疗背痈的偏方,却始终找不到,本文列出几个能有效治疗背痈的偏方:


方1

〖组成〗于姜、米醋各适量。

〖用法〗将干姜炒紫研为细末,用米醋调如泥状,敷于四周留头,药干则换新药。

〖补充〗用于初起治疗。

方2

〖组成〗生葱、蜜糖各适量。

〖用法〗上药适量,捣如泥状敷患处,用敷料或绷带固定,每日 次,10 天为1 疗程,或至愈为止。

〖主治〗痈肿。

方3

〖组成〗葱白一把。

〖用法〗捣烂作饼,贴于患处,外加厚布数层,以热水袋熨之。颜面部勿用。

〖补充〗用于初起治疗。

方4

〖组成〗大蒜适量,艾炷。

〖用法〗大蒜切成薄片,贴于疮头上,艾炷置于蒜片上,点燃灸之,蒜坏则换之,以痛者灸之不痛,不痛灸之痛为度。颜面部勿用。

〖补充〗用于初起治疗。

方5

〖组成〗葱白、米粉、米醋各适量。

〖用法〗前二味炒黑,研为细未,以醋调如糊状,敷于患处,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4 次。

〖主治〗外痈肿硬无头,不变色者。

方6

〖组成〗独头蒜3~4 颗。

〖用法〗捣烂入麻油和研,厚贴肿处,干再易之。

〖主治〗痈疮及一切肿毒。

对于治疗背痈的偏方只能起到辅助的治疗作用,在选择偏方治疗的同时一定不能停止服药。并且在选择偏方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并在相关医生的指导下酌情选用。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保证充足的休息,这有助于背痛的缓解。

治疗肠痈的偏方


肠痈这种病症是比较常见的,这种病症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肠痈的治疗偏方以及肠痈的预防方法,接下来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大家要仔细阅读哦!

1、肠胃生痈(即内痈。败血腥秽,脐腹冷痛)

用单叶红蜀葵根、白芷各一两,白枯矾、白芍药各五钱,共研为末,加溶化了的黄蜡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此方名怀忠丹。脓血排尽后,宜服十宣散补养身体。

2、肠痈的治疗验方(小腹肿痛,小便似淋,大便困难,下脓)

用甜瓜子一合、当归(炒)一两、蛇蜕皮一条(揉碎),混合后每取四钱,加水一碗半煎至一碗,饭前研为还想,去油质,加水调服。

3、便毒便痈

用穿山甲半两、猪苓二钱,都经醋炙过,研为末,酒送服二钱,外用穿山甲末,和麻油、轻粉涂患处。仅有末涂亦可。

4、腹痈有脓

用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共捣为末。每取一匙,加水二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5、一切痈疸,无名肿毒

用黑白牵牛各一合,布包捶碎,加好醋一碗,熬至八成,露一宿,次日五更温服。以大便出脓血为妙。此方名济世散。

肠痈的预防

1.饮食有节,勿暴饮暴食,勿嗜食高粱厚味和辛辣刺激、醇酒生冷之品,以免肠道功能受损而诱发本病。

2.起居有常,勿饱食后暴急奔走,寒温失摄,情志郁怒,以免气血失调而诱发本病。

3.初期及酿脓期肠痈(急性单纯性、轻型化脓性阑尾炎和阑尾脓肿),可根据食欲情况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溃脓期肠痈(并发腹膜炎),应根据病情轻重给予流质饮食或禁食。

4.除初期肠痈(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外,一般应卧床休息,并发腹膜炎及阑尾周围脓肿的患者,应取半卧位,防止过早下床活动,以免病情反复。

5.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4次,对严重患者要定期测量血压。服药后因呕吐而将药物吐出者,必须补足药量。服通里攻下药后大便每日3~5次以上者,应及时改变药物的炮制方法或减少剂量,以免过下伤正。

结语:看完了这么多能够有效治疗肠痈的偏方以及这个肠痈的预防,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以及相关的认识。所以,想要用这些偏方来进行治疗肠痈的话!还是请在询问医师的情况之下进行治疗和服用,效果会更好哦!

治疗背痈的偏方


背痈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症,这种病症一定要及时并且有效地进行治疗。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背痈的治疗偏方以及背痈的病因和症状,接下来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背痈方

用漏卢、连翘、生黄芪、沉香各一两,生粉草半两,大黄(微炒)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服至热退便停药。此方名漏卢汤。

2、背痈偏方

用龙葵一两,研为末,加入麝香一分,研匀敷痈上。又方:用是蟆一个,同龙葵茎、叶捣烂敷痈上。

3、再方

用烟熏的东壁土,加黄等分,用蚬壳粉(蚬,一种小螺,生湖沼泥地,通称砚子)加东壁土末涂敷。

4、背痈的治疗便方

用稷米粉熬黑,加鸡蛋白调匀,涂布上,剪孔贴患处,药干即换。极效。

5、治背痈方

用香豉三升,加少量水捣成泥,照肿处大小作饼,厚约三分,铺疮上,留孔,以艾火烘灸。勿令肉破,一天二次。

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背痈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抗病能力低下,糖尿病日久失治,金黄色葡萄球菌乘虚侵入毛囊,沿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受感染的毛囊与皮质腺相互融合,进而形成痈毒。

祖国医学认为,是因湿热内生、肾水亏损、阴虚火盛、内蕴火毒、荣卫不从、逆于肉理,素体阴虚、过食厚味,阳气清浮、热盛则肉腐成脓。

症状

背痈的典型症状是,未溃者背部病灶处红肿高大,质地较硬、边缘清楚、疼痛剧烈、壮热畏寒、口渴、心烦、恶心呕吐、神志恍惚、软弱无力、食后即吐、咳嗽、胸痛。已溃者先渗黄白稠脓;次流桃花色脓,再出淡红色水液,有热象,疼痛随脓出而减,四周硬块渐消,腐肉日脱、新肉渐出。

按照中医属于气学凝滞背痛,多发于老人或久病体虚,气虚少血,气无力推动血行,血流不畅,气滞血凝,经络失养,则背部痛.临床特点为;睡后背痛,入夜痛甚,活动后减轻。

结语:以上介绍的几种能够有效帮助治疗背痈的偏方,效果都还是蛮不错的,如果你也想通过偏方来帮助自己治疗背痈的话!以上推荐的几种偏方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哦!赶紧按照以上的偏方试一试吧!

喉痹的偏方


对于喉痹这种疾病的发病症状可能很多朋友在生活中并不能好好的去理解它,其实,喉痹的发病症状主要是咽喉疼痛、咽喉有异物以及咽喉瘙痒等,所以大家在生活中国发现自己的喉咙存在这样的症状时,应该要去医院检查一下自己的喉咙是否正常,如果是喉痹这种疾病,建议大家可以采用下面介绍的治疗偏方。

偏方一

【组成】润玄参、净连翘各9克,牛蒡子、金银花各12克,白僵蚕(姜制)、苦桔梗、淡黄芩、山栀子、山豆根各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加减】有畏寒发热表证者,酌加荆芥穗、薄荷叶:邪热炽盛者,加川黄连、生石膏;痰涎壅盛者,加嫩射干、全瓜蒌、浙贝母;红肿疼痛者,加牡丹皮、赤芍疗效颇著、板蓝根;有糜烂现象,加马勃;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小便短黄,加木通、茯苓。

偏方二

【组成】荆芥、薄荷(后下)、连翘各9克,金银花15~30克,山豆根、浙贝母、牛蒡子各9克,桔梗、甘草各6克,生石膏15~30克(先煎)、硼砂1.5克(研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偏方三

【组成】黄芩9克,黄连6克,大黄6~15克,金银花、生石膏各15~30克,黑山栀、大青叶各9~15克,连翘、川贝母、玄参各9克,芒硝6~9克,薄荷(后下)、桔梗、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2剂),日服3~6次。

【加减】若热甚动风者,加羚羊角粉0.9~1.5克(分3次冲服)、钩藤15克,土牛膝根9~15克;小便短赤者、加木通6克,生地、淡竹叶各9克;咳嗽痰多而稠黄者、加夏枯草、天竹黄、白茯苓各15克;口渴咽干者,加麦冬、天花粉各9克,鲜芦根15~30克;大便已通或不结者去芒硝,大黄改用3克。

偏方四

【组成】前胡、牛蒡子、炙僵蚕、光杏仁各9克,生甘草3克,野菊花9~15克,鲜芦根30克,土牛膝根9~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2剂),日服3~6次。

【加减】兼表证,加荆芥、薄荷等;发热或里热盛者,加赤芍、丹皮、黄芩、金银花等;痰涎壅盛、咳痰不爽者,加桔梗、地枯萝、象贝母,或重用土牛膝根等。

以上介绍的治疗喉痹的偏方,希望大家可以将它收藏起来,这对于你们在生活中治疗喉痹的影响是有帮助的。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知道喉痹的治疗偏方,还要知道喉痹的发病原因以及发病症状有一些了解才可以去治疗它,希望大家可以多去了解一下。

喉阻塞的偏方


咽喉阻塞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它主要是发生在小孩子的身上,因为小孩子刚开始吃鱼的时候,可能会受到一些鱼骨卡住咽喉造成喉阻塞这种情况。面对喉阻塞这种情况,患者可以在生活中采用蒸气刺激喉咙,很快就可以将喉阻塞打通了,现在就让患者来看看有什么偏方可以来治疗喉阻塞。

偏方一

材料:清温败毒散(《疹疫一得》)加减。犀角粉(水牛角代)、生地、赤芍、丹皮、玄参、黄连、黄芩、栀子、知母、生石膏、连翘、桔梗、甘草、瓜蒌、贝母、天竺黄、蒡苈子。

偏方二

配方一:冰硼散、珠黄散吹喉。

配方二:蒸气吸入,选方金银花、菊花、薄荷,藿香、佩兰、葱白、紫苏等药适量煎煮,取液用作蒸气吸入,有祛风清热、消肿通窍的作用。中药1.雄黄解毒九:清热解毒,祛痰开窍。

偏方三

配方:安宫牛黄丸。

材用法:解毒豁痰,镇痉开窍,以上中成药的用法及用量视病情及患者年龄而定。针灸1.针刺:取穴少商、合谷、商阳、曲池、天项、丰隆、扶突等,每次选3~4穴,用泻法,或刺少商、商阳出血,以泄毒热。

对于喉阻塞这种常见的疾病,建议患者在生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发病情况来选择文章介绍的治疗偏方,所以希望身为父母的你们可以对于文章介绍的治疗偏方牢牢记在心中,对于你们在生活中照顾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一定帮助的。

治痈疖疽疔偏方


二、治痈疖疽疔要注意什么三、痈疖疽疔的发病原因

治痈疖疽疔偏方

1、治痈疖疽疔偏方

1.1、香油治疗疖子

香油大家都知道吧,但是它可以治疗疖子这个就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了,这是老人流传下来的治疗方法。用铝勺子装一勺的香油放在火上烤,熟了以后放凉。以后每天早晚都用香油涂抹患处,如果有条件中午也可以涂一次,涂的次数越多就好的越快。正常坚持涂3天左右,疖子就会有明显的好转。一勺的香油可以涂好久。

1.2、金霉素眼膏治疗疖子

金霉素眼膏对于一些炎症是有很好的效果。大家可以到药店买一盒金霉素眼膏或者是拔毒膏,家里准备一块白布,把药膏放在白布的中间,用火烤一下,然后贴在患处。如果患处严重就会拔出脓水,如果不是很严重会很快消肿,这个方法很简单,治疗的效果也很好。

2、什么是痈疖疽疔

疖是人体皮肤单个毛囊或皮脂腺因细菌感染(一般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在人体的头、面、颈、腋和臀等部位尤易发生。疖在初患时红肿热痛,成熟后其中央出现黄白色小脓头,待自行破溃,脓栓排空即愈。但若处理不当,如胡乱挤压会使细菌随血液进入颅脑(海绵窦或脑膜),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则病情就十分危险。

另外,营养不良、抵抗力较弱的小儿会有病情缠绵多发,此起彼伏,以致进入疖病期的情况,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疖子,中医认为是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疖子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对它的预防和治疗。

3、治痈疖疽疔的方法

局部药敷。上面我们介绍了痈是什么病,其治疗方法有很多,局部药敷是常见的治疗方法。痈患者早期,患处面积并不大,可用硫酸镁溶液或用中药草捣碎涂在患处,能够有效防止患处扩大。如果痈出现在脸部,要避免大幅度的脸部活动。

服用药物。早期治疗除了局部药敷,还要进行大量的药物治疗,预防患处进一步扩散感染。常用的治疗药物是抗生素,包括红霉素、头孢抗生素等,具体使用哪种抗生素根据病情而定。

手术治疗。如果常规的治疗方法无法控制病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直接把坏死的组织切除,刀口深度应直达患处根部,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治痈疖疽疔要注意什么

1、调整饮食

平时应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忌饮烈性酒,以防辛辣之品损伤脾胃致使肠胃积湿生热而诱发本病或加重病性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防止潮湿

尤其是暑天,天气炎热,常因工作环境差或工作繁忙而汗湿衣襟,加之更换内衣不勤,容易发生本病因此,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更换内衣,淋浴。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卫生

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如毛囊炎、疖肿、湿疹等,细菌性皮肤病防止搔抓,无论是颈部、腋部、脐部或是身体其他部位皮肤有破损或有湿疹都应积极对症治疗,避免用力搔抓,因搔抓后可继发感染而形成脓肿。

痈疖疽疔的发病原因

1、中医病因:

以局部红肿热痛,根浅、脓出即愈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

2、西医病因:

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人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存在,但只有在全身或局部抵抗力减低时才引起感染。局部皮肤擦伤、不清洁,经常受到摩擦和刺激,都可导致疖的发生。

乳痈酒


蒲公英酒
[药物组成] 蒲公英40g 白酒(50度)500ml
[功能主治] 急性乳腺炎,尤其是乳汁郁结性乳腺炎效佳。
[用法用量] 每日三次,每次20-30 ml。
[制备方法] 浸泡七日,过滤后即可。
[资料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1958,(12):封三
[附] 《江苏中医》1996,(3):18报道,用蒲公英根七株,白酒印B,置酒内浸泡24小时,取酒漱口,治疗龋齿有良效。 按:蒲公英是传统的清热解毒药,近年药理证明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并利水消肿,故制成各种剂型广泛应用于各科临床,口服酒剂疗效确实。 蒲金酒
[药物组成] 蒲公英150 金银花15g 黄酒二杯
[功能主治] 吹乳结痈(乳腺炎)。
[用法用量] 早晚饭后各一次,以药渣敷患处。
[制备方法] 将蒲公英、金银花同黄酒煎至半,去渣候温,分二份。
[资料来源] 《药酒验方选》 葱英酒
[药物组成] 新鲜蒲公英(根、蒂叶)10g 绍酒250g
[功能主治] 乳痈(急性乳腺炎)。
[用法用量] 趁酒热服下,服后盖被睡一时许,再用连须葱白汤一茶盅催之,得微汗而散。渣敷肿块处。
[制备方法] 取新鲜蒲公英(根、蒂叶)log,洗净捣烂,用绍酒250g同煎煮沸,存渣。
[资料来源] 《中国食疗学》 远志酒
[药物组成] 远志(不以多少,汤洗去泥捶去心)
[功能主治] 能托散诸毒,治一切痈疽发背,疗毒,恶候浸大,治乳痈尤效。
[用法用量] 饮酒,以药渣敷痈处。
[制备方法] 上药研末三钱,加酒一盏,调和,取上清液。
[资料来源] 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橙调酒
[药物组成] 甜橙一个 黄酒一汤匙
[功能主治] 乳腺炎,红肿硬结,疼痛等病症。
[用法用量] 一次服完,每日二次。
[制备方法] 甜橙一个,去皮、核、以洗净纱布绞汁,另加黄酒一汤匙,温开水适量。
[资料来源] 明·《滇南本草》 栝篓酒
[药物组成] 黄栝蒌(连皮及瓤子,剉碎)一二个
[功能主治] 乳痈疮,如觉初时,就服此药,即时痛止,便不成疮;如已成疮,服之其疮自穿,而痛自止。
[用法用量] 时时温服。
[制备方法] 上药用无灰洒一二升,在沙瓶内煮成一升,去滓。
[资料来源] 明·《普济方》 按:栝萎宽胸散结,有一定程度抑菌作用,可治疗乳痈初起,肿痛而未成脓者。 漏通酒
[药物组成] 漏芦10g 木通10g 川贝母10g 甘草6g
[功能主治] 乳疖初起。
[用法用量] 每日一份,晚饭后温饮。
[制备方法] 上四味,用水洒各一大杯,煎至一杯,去渣候温。 神效瓜蒌酒
[药物组成] 黄栝蒌(子多者去皮焙为细末,如急用只研烂)一个川当归(挠去芦焰,仞细)半两 生甘草半两 滴乳香(另研)一钱 通明没药(另研)二钱半
[功能主治] 治妇女乳痈奶痨,能杜绝病根,如果毒气已成,也能化脓为黄水,毒耒成可以消散。
[用法用量] 一升清汁分为三服,饭后服。
[制备方法] 上药用无灰酒三升,一同放在银石器中,慢火熬取一升清汁。
[资料来源] 清·《种福堂公选良方》

鞋带痈


病名指生于足部外踝处之附骨疽。见《证治准绳外科》卷四。即外踝疽。类似于踝关节结核及骨髓炎。参见附骨疽条。

附骨疽

附骨疽,病名。痈疽之腐骨,或死骨从疮口出者,出《肘后救卒方》卷五。又名骨痈、贴骨痈、多骨疽、朽骨疽、咬骨疽。

附骨疽(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病症名。指毒气深沉,结聚于骨而发生的深部脓疡叫做附骨疽,又称骨痈、贴骨痈。

疽之生于筋骨部位的称为「附骨疽」。多因风寒湿阻于筋骨,气血凝滞而成。其症初起见寒热往来,继则筋骨疼痛,表面不红不热,但痛如锥刺,不能屈伸转动,久则寒郁化热,腐肉成脓,而外形仍漫肿无头,皮 色不变。溃后稀脓淋沥不尽,不易收口,易形成瘘管和死骨,待死骨脱出后,才能逐渐愈合,类于化脓性骨髓炎。

凡毒气深沉,结聚于骨而发生的深部脓疡叫做附骨疽,又称骨痈、贴骨痈。因溃后常脱出败骨,故又有多骨疽、朽骨疽、咬骨疽之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病因

本病多由风寒湿热之邪外袭,化热搏结于骨节,或由于疔疮走黄,疽毒内陷,或病后余毒不清,湿热内盛,其毒深窜入里,留于筋骨,或由于外来直接伤害,局部骨骼损伤,复因感染邪毒,瘀热搏结,凝滞筋骨而成。

临床表现

本病有好发于四肢长骨,始则全身不适,继而寒热交作、筋骨疼痛,甚而壮热不退,或伴有汗出,便秘尿赤,表面虽不红不热,其内肌骨胀痛,疼痛彻骨,不能屈伸转动、拒按,是为实热之证。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成脓期湿热郁滞于骨,热盛肉腐骨败,则焮肿日著,寒热交作,或日晡更甚;病久则寒郁化热,腐肉成脓,而外形仍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溃后诸症渐伏,患肢疼痛可略缓解,精神渐佳,唯疮口脓水淋漓,迟迟不敛,或有腐骨从疮口排出,形成漏道。若经久不愈,久耗气血,则见气血两虚之象。

诊断要点名

本病好发于儿童,以10岁以下的男孩更为多见。发病部位以胫骨为最多,其次是股骨、肱骨、桡骨等长骨。有疔疮或损伤病史。初起即有寒战高热,溲赤口干,患肢疼痛彻骨,1~2日内即不能活动,继则皮肤微红微热,胖肿骨胀。成脓约在得病后13月左右,身热持续不退,色红胖肿,骨胀明显。溃后脓出初稠后薄,淋漓不尽,不易收口而成漏管。患部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药线探之,常可触到粗糙的死骨,日后必待死骨脱出方能愈合。患肢活动功能一般影响不大。发病2周后X线摄片检查,显示骨影模糊或骨破坏。发病4周后才能发现死骨。

鉴别

本病是由风寒风热之邪外袭,化热搏结于骨节,或由于疔疮走黄,疽毒内陷,或病后余毒不清,湿热内盛,其毒深窜入里,留于筋骨,或由于外来直接伤害,局部骨骼损伤,复因感染邪毒,瘀热搏结,凝滞筋骨而成。本病有好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漏道,损伤筋骨的特点。

本病始则全身不适,继而寒热交作,甚而壮热不退,或伴有汗出,便秘尿赤,肌骨胀痛,疼痛彻骨,拒按,是为实热之证。成脓期湿热郁滞于骨,热盛肉腐骨败,则焮肿日著,寒热交作,或日晡更甚,但患肢疼痛可略缓解。溃后诸症渐伏,精神渐佳,唯疮口脓水淋漓,迟迟不敛,或有腐骨从疮口排出,可形成漏道。若经久不愈,久耗气血,则见气血两虚之象。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为原则。

治疗

治疗内以清热化湿解毒为主,外以提脓去腐生肌为要。

注意

如本病进入慢性期,治疗时间较长,其间引流极为重要,切不可将湿(热)毒余留在内。否则极易复发。

疾病护理

1、加强营养。

2、抬高患肢,以助血液回流。

3、避免活动,防止病理性骨折。

肘痈


痈疽之发于肘部者。出《针灸大成》卷二。多因心肺经之风热火毒,郁滞凝结不去而成。证见肘部高肿,焮热疼痛,肘关节功能障碍。证治参见外痈条。

外痈

痈之发于躯干,四肢等体表部位者,如「颈痈」、「背痈」,「乳痈」等。外痈多是多个毛囊和皮脂腺的化脓性炎症,乳痈(即乳腺炎)则是乳腺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症状

外痈,病名。发于体表的痈肿,与发于脏腑之内痈相对而言者。见《外科精义》卷上。该痈之初起,多于局部见红肿热痛而无头,肿胀之界限分明,根盘收束,多有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之特点。重者伴有全身症状:身寒热、口渴、舌苔黄、脉数等。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之剂。若初起者,可选用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或防风散,或升麻汤;若兼见高热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当选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当急选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或五龙散敷贴。若不能内消或脓已成者,治宜内服透脓散,或黄芪内托散,并掌握时机早作切开引流。脓水多则可用猪蹄汤温洗,或选黄柏煎汤外洗。局部伤口宜选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或用去腐生肌散敷贴,保持引流之通畅。若因失治或误治而转成漏管者,则应手术切除漏管壁,注意引流以保证伤口从深处逐渐愈合,切不可但求外口之速愈。此刻必须待脓尽方可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或地黄膏等。

孕痈


孕痈,病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龚颜德孕痈方第十。指孕妇腹内生痈。多因邪热蕴结,气血壅滞所致。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方用千金牡丹皮汤,或神效栝楼散。可参内痈治疗法,然须注意防止坠胎。

孕痈(西医病名: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孕痈之病名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又称妊娠肠痈。孕痈多因热毒蕴结等所致。以妊娠期间合并肠痈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病即西医学所说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

诊断依据

1.常有慢性肠痈病史,有转移性右或右下腹疼痛及明显触痛,伴恶心、呕吐,发热。

2.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有核左移。

3.B超检查有助于鉴别卵巢肿瘤、异位妊娠、右侧输尿管结石、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胎盘早剥等引起的急性腹痛。

鉴别诊断

1.异位妊娠破裂:有停经史,不规则阴道流血和腹痛,检查时后穹窿触痛明显,宫颈有举痛,右侧附件触及包块,压痛明显,后穹窿穿刺可抽出暗红色不凝固血液。

2.肠覃蒂扭转:有肠覃病史,腹痛突然而剧烈,妇科检查可触及囊性包块,包块与子宫分开,推动子宫颈时疼痛加剧,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

3.石淋:少腹剧烈绞痛,不能忍受,疼痛向大腿内侧放射,以往有类似发作史,尿液检查有大量红细胞。

4.胆瘅:疼痛在右肋缘下,向右肩放射,呈绞痛样,开始剧痛,以后持续加重,常伴恶心、呕吐,以往有类似发作病史。

5.胎盘早剥:有胎盘早剥的特殊病因,压痛点在子宫体部,同时子宫肌张力增高,虽宫缩间歇期子宫仍不能弛缓,胎心变慢或消失。

6.早产先兆:腹痛是子宫收缩痛,故为阵发性而非持续痛,不痛时子宫松弛(即使孕痈引起宫缩也有弛缓),右少腹压痛及肌紧张不明显。

辩证论治

1.成痈期:孕痈初起,绕脐疼痛并向右下腹转移,拒按,痛引二阴,发热口渴,恶心呕吐,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解毒安胎。

2.成脓期:腹痛剧烈,压痛反跳痛明显,腹肌紧张,高热,口渴欲饮,面赤唇红,尿黄便秘,舌红绛而干,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洪数。清热排脓。

肠痈


肠痈是我们不太常见的病症,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类病症大多是由并发症状引起的。本病与阑尾炎的发病特点有点类似。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类病症的发病原因,以及它的治疗方法吧,看看有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

肠痈,病名。痈疽之发肠部者。出《素问.厥论》。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

盘肠痈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治宜活血化瘀解毒之剂。若初起小腹疼痛,脉芤数者,可用大黄汤轻下之。若肠痈已溃脓者,则疼痛淋沥不已,治宜托而补之,可选用七贤汤内服。由于痈生肠而部位不同,又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之别。包括有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若肠痈向外穿破腹壁者,治同痈疽之内外治法。若传统治疗或保守疗法难于取效,而脓将成并有形成溃脓之势者,则应手术治疗。

概述

肠痈,病名。痈疽之发肠部者。出《素问.厥论》。肠痈可包括今之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是外科急腹症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病的发生是与阑尾解剖特点、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有关。临床以右下腹固定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辨证

初起脘部或绕脐作痛,旋即转移至右下腹,以手按之,其痛加剧,痛处固定不移,右腿屈而难伸,并有发热恶寒,恶心呕吐,便秘,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数有力等症。若病势加剧,症见腹皮拘急,拒按,局部或可触及肿块,壮热自汗,脉象洪数等,则属重证。

治疗

《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治宜活血化瘀解毒之剂。

分阶段治疗

①若初起小腹疼痛,脉芤数者,可用大黄汤轻下之。

②若肠痈已溃脓者,则疼痛淋沥不已,治宜托而补之,可选用七贤汤内服。

③若肠痈向外穿破腹壁者,治同痈疽之内外治法。

④若传统治疗或保守疗法难于取效,而脓将成并有形成溃脓之势者,则应手术治疗。

分部位治疗

①大肠痈

发于少腹天枢穴部位多因大肠痈疽相连结之化脓性感染。见《圣济总录》卷一百。

内服可选用清肠饮化裁,后期若见气血两虚者可以八珍汤加减治之。或参肠痈等条之诊治原则与方药。

②小肠痈

发于小肠间之内痈,《疡科心得集》卷中:小肠痈者,少腹肿而硬,按之则痛,左腿屈而不伸,溲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则腹胀大。

脉迟紧者脓未成,宜牡丹皮汤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宜薏苡仁汤。参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十五。证见气血虚者,可选用八珍汤化裁。

⑴指肠痈化脓后,脓汁从脐部溢出者。见《张氏医通》卷七。相当于脐肠漏,宜手术治疗。

⑵见清抄本《外科或问》。抄本指出:此因脏腑积热归大小肠,或因食死畜肉发毒于左腹肠下,初觉红肿如粟,渐大如杯盘。

治法:以活命饮加柴胡胜金丹。

针疗

1. 针灸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留针时间2040分钟,一般每日针刺l2次,重证可每隔四小时针刺1次。

处方足三里 阑尾 曲池 天枢

方义本方的主要作用是通调手足阳明的经气,调整阳明腑气,达到散瘀消肿,清热止痛之效。根据合治内府的原则,取胃经之合穴足三里以疏导足阳明经,阑尾为治疗阑尾炎之有效穴,且分布于胃经,可通泻肠腑之积热。曲池为大肠经合穴,泻之以疏泄肠中热邪,取大肠之募穴天枢,以通调肠腑之气机。

2. 水针

选穴阑尾穴腹部压通点

方法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毫升,注射深度0.5-0.8寸,每日一次。

3. 耳针

选穴阑尾下脚端大肠神门

方法间歇捻针,留针2-3小时。

结语:这类病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就是及时的预防,把病症扼杀在摇篮里。文中介绍的针灸疗法是很实用的治疗方法。如果有这方面的需求的病症患者可以选择性的采纳,但是不能自己使用,要遵循医嘱。

热门分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