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养生之生活起居

2019-10-06 │ 老人养生之生活起居 老人生活保健养生

老人生活起居 调理养生

“中医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生活中经常流传这些关于养生的名句或者顺口溜,作好了养生我们的生活质量才更好。您是否正在关注不同人群的养生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路上网站小编特地编辑了“老人生活起居 调理养生”,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生活起居随意化,晚睡晚起,四体不勤,不事劳作,以为这样是享清福,而实际上后患无穷,只会加速衰老的到来。

一般来说,人到中老年后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神经衰弱、心律失常、肺癌、气管炎、胃溃疡、胃炎、糖尿病、便秘等患病率增加,其中相当一部分与起居失调有一定关系。可见,要想少生病,身体健康,就必须做到起居有常。讲究起居调理养生,方能健康长寿。

1、生活规律,睡眠充足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保持一定的节奏,合理安排一天的活动,饮食、锻炼和睡眠,对身体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做到定时起床、定时进餐、定期体检、定时排大便、定时运动锻炼,形成规律,养成习惯。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状态能够修复机体并延缓衰老的速度。睡眠姿势各人而异,但不宜俯卧,以舒适为宜,床软硬适中,床不宜过高,枕头高低合适,软硬适中,被子软而够暖,节制性生活,起夜小心,莫受凉。

2、讲究卫生,习惯良好

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是增进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和的重要因素。注意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勤洗手、注意进餐卫生、睡前刷牙、饭后漱口、科学洗澡、勤换内衣、睡前热水洗脚、戒烟酒。

3、看电视要节制

老年人看电视时间过长,对身体会带来不良影响。如果每天长时间看电视,容易发生老年性白内障和老年黄斑变性,对眼睛带来危害。连续看电视一般不要超过1.5小时,看完电视后洗脸、做眼保健操,以清除附着在皮肤上的灰尘和变态粒子,恢复眼睛疲劳,保护视力。


Ys630.com相关知识

老人生活慢字打头!


老人在健康路上要把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慢”。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肌肉、骨骼和关节等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各个组织和脏器功能逐渐退化,免疫功能不断下降。

走路要慢 人每天都得走路,但老人走路宜慢不宜快。慢步缓行,可以防止跌跤而造成股骨、胫骨骨折或其他问题。慢速散步,一般每分钟约60-70步,时间30分钟左右。体质较差的老人,应使用合适的手杖,以求增加腿的支撑力,这有助于人体的平衡和步履的稳健。

改变体位要慢 不少老人因心脏功能的衰退和脑动脉退化,血管弹性降低,血容量和血含氧量减少,体位改变时往往发生头晕眼花等状况。因此,老人变换体位时,一定要注意动作不要太快,幅度不要过大,时间不要过长,避免发生眩晕、晕倒或引发其他问题。

进餐要慢 老人在视觉、嗅觉和味觉普遍减退的情况下,注意饮食安全特别重要。进餐时要细嚼慢咽,这样不但有助于消化,而且还可避免把碎骨、鱼刺等小块异物卡在食管或呛入气管,招来严重后果。

排便要慢 老人容易便秘,如果排便时操之过急,直肠黏膜以及肛门边缘容易被撑破。特别是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排便时突然屏气用力,容易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溢血,最好使用坐便器,让其自然解出。

老人生活好伙伴海盐


在很早的时候,欧洲的水手们就已经发现海盐对皮肤有着特定的功效。在海上,水手们的皮肤容易破裂及老化。但是,由于海盐的清洁和治疗作用使得他们的皮肤仍能保持最佳状态。而浴盐正是泡泡浴的“伴侣”。

荷兰人将取自深海的盐精炼成浴盐,配合泡泡浴使用能深层清洁肌肤,消炎、杀菌、祛除多余油脂、角质层、修复凹凸不平的表皮及收敛粗大毛孔;单独使用可以健康肌肤、瘦身美体。

在许多国家,人们已经习惯用深海浴盐洗脸、浴足,它能促进新陈代谢,快速治愈小伤口,祛除死皮。浴盐的保健功能,越来越被美容健身专家看好。在北欧,人们有个这样的经验:常患感冒、风湿的人,泡一泡深海浴盐,病情肯定回明显减弱。尤其在寒冷的冬季,人们用浴盐洗脸、洗手、洗脚,促进身体的血液加速循环,增加热能,抵御风寒的侵袭。

时尚功能方面:取自不同深度的海盐有着不一样的颜色,五彩斑斓的海盐配上精致玲珑的瓶身,是一件非常时尚与独特的装饰品。许多瓶身还出自意大利名师之手,所以,在国外有许多人还专门收集做为工艺品收藏。

既然外界的环境我们改变不了,衰老一天比一天在身体和心灵上留下刻痕,那就善待自己吧!给每天的生活多投资一点,让它成为舒适的生活享受,滋润和芬芳是身体的最后一件衣裳。与时尚共浴,你完全可以做自己好生活的创意大师。

揭秘:老人生活十态!


小居士观察当今老人晚年生活,大体可分十类。

1.孝顺儿孩型:一天到晚当孝顺儿子,孝顺孙子。买菜做饭、喂奶、换尿布、洗衣、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一天到晚,忙的团团转。自我感觉分两钟:不亦乐乎与无可奈何。

2.自娱自乐型:上公园、跳舞、唱歌、看书、读报、书法、写作、摄影、照像、棋类、朴克、养鸟、玩狗、游冰、健身、旅游。总之任选几项,自娱自乐生活自在。自我感觉十分良好。

3.与病为伍型:一身病痛,与病为伍。或长年卧床、或长年做轮椅,吃饭不香,说话无力。或虽能活动,但经医院确诊为不冶之症。自觉无望,心得重病,心与病为伍了。自我感觉十分恐惧,非常痛苦。

4.牢骚不满型:生活自给有余,身体也无大病,精力也算充沛,就是对现状不满,对社会阴暗面特别注意并猛加抨击。又无积极应对办法,以牢骚形式来发泄心中的不平。自我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

5.得过且过型: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哪里有热闹,就到哪里凑热闹。生活无要求,得过且过。自我感觉日子就凑合过吧!

6.贫穷挣扎型:孤寡老人无退休保障,又无子女或有子女而被抛弃不顾者,生活极端贫穷,白发苍苍还靠拣垃圾为生。自已感觉近乎麻木。

7.感恩回报型:这些人多出身贫寒,靠新中国、共产党才上学求业。晚年生话由退休工资保障,看病医药费由国家报销。退休费供生活有余,总想感恩回报社会。自我感觉以感恩回报为快乐。

8.贡献余热型:此类人身体较健康,精力较旺盛。这类人中又分二种:一种为社会贡献型:义务帮社会帮人做事、做义工、当志愿者、做好事。只要有利社会、有利他人都乐而为之。另一种家庭贡献型:即退休后单位返聘,或到外单位打工挣钱,为子孙贡献余热。他们自我感觉都很好。

9.晚节不保型:这类人大多是有权的官僚,大多年青时有过贡献,可在商品社会经不起金钱、美女、房子等诱惑,贪心膨张,而成为贪污犯。此类人自我感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有睹徒心态,总想贼手不会被抓。被抓后又痛哭流涕后悔莫及。

10.探索修行型:这类人知识层面较高。人生走了一圈,看够了人生的干姿百态,看清了人生的是是非非,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才发现才发问: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死了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如果什么都没有,活着有何意义?如果还有来世?余生又该怎么过?他们从探索想到修行。他们的自我感觉是赶快修行。争取有个善终和好的去处。

纵观这十种类型老人为何差别如此之大。并非自己生不逢时,也不是家居风水不好,更不是社会之过。实质是各人自作自受。命运自已造,后果自已偿。如何评定这十种类型老人何种为好,何种为坏;何种为对,何种为错;何种为是,何种为非已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身在卢山不识卢山真面目。各人自觉快乐就好。只是快乐之后都该再想一想去到哪里才能永远快乐呢?

老人生活谨记慢字诀


老人生活要诀:一个字“慢”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肌肉、骨骼和关节等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各个组织和脏器功能逐渐退化,免疫功能不断下降。

进餐要慢 老人在视觉、嗅觉和味觉普遍减退的情况下,注意饮食安全特别重要。进餐时要细嚼慢咽,这样不但有助于消化,而且还可避免把碎骨、鱼刺等小块异物卡在食管或呛入气管,招来严重后果。

走路要慢 人每天都得走路,但老人走路宜慢不宜快。慢步缓行,可以防止跌跤而造成股骨、胫骨骨折或其他问题。慢速散步,一般每分钟约60-70步,时间30分钟左右。体质较差的老人,应使用合适的手杖,以求增加腿的支撑力,这有助于人体的平衡和步履的稳健。

排便要慢 老人容易便秘,如果排便时操之过急,直肠黏膜以及肛门边缘容易被撑破。特别是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排便时突然屏气用力,容易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溢血,最好使用坐便器,让其自然解出。

改变体位要慢 不少老人因心脏功能的衰退和脑动脉退化,血管弹性降低,血容量和血含氧量减少,体位改变时往往发生头晕眼花等状况。因此,老人变换体位时,一定要注意动作不要太快,幅度不要过大,时间不要过长,避免发生眩晕、晕倒或引发其他问题。

保护听力 老人生活注意五点


老年人要保护自己的听力,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以下5点:

1.避噪音

如果老年人较长时间接触噪音,会使本来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内耳的微细血管常处痉挛状态,使内耳供血不足,听力就会迅速减退,甚至发生噪音性耳聋。所以,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噪音对听力的干扰。

2.经常按摩

老年人听力减退,与内耳血液循环减弱也有一定的关系,而局部按摩可增加血液循环,也可保持听力。按摩时可取翳风穴(耳垂后凹陷处)、听会穴(耳垂前凹陷处与翳风穴隔耳对称)早晚各进行一次,每次5~10分钟。

3.戒挖耳

老年人喜欢用耳勺、火柴棒等挖耳朵。这是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性血液循环减弱,耳道内分泌物减少,产生干裂感,有时感到奇痒,不堪忍受,通过掏耳刺激后,可以得到暂时缓解。但是这样做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甚至弄坏鼓膜。科学的方法是耳道奇痒难忍时,用棉签浸入少许酒精或甘油,轻拭耳道。也可内服维生素E、C和鱼肝油,内耳发痒就可得到缓解。

4.谨慎用药

人到老年,疾病较多,老年人常常使用抗生素,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不要一次过量,或者服用时间过长,可与其它药物交替使用,也可换用中药治疗。

5.情绪稳定

人到老年要控制情绪,情绪波动会导致体内植物神经失去正常的调节功能,使内耳器官发生缺血、水肿和听神经营养障碍,出现听力锐减或耳聋。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调查


当我们在关注农民工问题,关注“80后”成长历程,关注经济发展、城市变革时,我们的目光是否错过了他们?他们是外出打工子女的父母,是在城市中打拼的“70后”、“80后”的双亲,是数目不断增长的庞大群体;他们在城乡各处静静地生活,数着日子盼儿女回家,守着电话等儿女的问候;因为孤单,面临着很多问题:生活无人照料、病痛不能及时妥善治疗、抑郁烦闷的情绪无法排遣……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已成为我们无法避开的社会命题。

空巢老人苦楚知多少?

所谓空巢,即“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空巢老人即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人。生活不便、精神寂寞、病痛折磨……空巢老人冷暖往往只有自己知道。

1.无人照料,生活不易

2004年3月,75岁的中科院院士、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的陈中伟教授,在上海独居的家中意外坠楼不幸去世。

87岁的许大爷独居在北京石景山的一个小区,今年冬天连续的大雪让许大爷家里“断粮”了,老人无法外出买菜,到了深夜,刚刚忙完工作的外孙才给老人送来了食物。家住北京五棵松的王奶奶家中供暖出现问题后久等未能解决,无奈中只能抱着暖水袋躲在被窝里,给儿子打去求助电话。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我国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3,其中不乏众多空巢老人。福建省老年学学会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城乡空巢老人调研,通过抽样调查得出,近20%空巢老人感觉生活无人照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对他们来说,吃饭、洗澡、做简单家务已成为生活的最大困境。

如果说,日常生活的不便自己尚且能够艰难克服,那么在遭遇突发状况甚至发生意外时,空巢老人常无招架之力,难免产生发生在陈教授、许大爷这样独居空巢老人身上的悲剧。

2.精神寂寞,郁郁寡欢

“人老了还能有什么盼头呀,瞎过呗!”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空巢老人的悲凉心态。据报道,今年年初,在山东济南,一周内有三位空巢老人自杀;福州的一位空巢老人因为太想儿女,屡次轻生,在今年重阳节时跳楼自杀。

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据北京、上海、武汉、厦门等多个地方对城乡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调查显示: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与人相处,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一些空巢老人甚至想到了自杀。

上海老龄办、宁波老龄办入户调查显示,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希望与人交流、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南京鼓楼区对空巢老人的活动需求调查显示:希望子女多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成为众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托;多组织老年公益活动、创办老年活动室则成为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心理诉求。

3.疾病困扰,就医困难

浙江衢州的空巢老人柳大爷曾因高血压两次昏倒在家,“一个人在家,最怕的就是生病。”柳大爷常说。

北京、厦门、延吉等多个地区关于“空巢老人”身体状况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老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超过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据福建省城乡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54.64%的老人表示,因为无人照料,所以最怕的就是生病。

空巢老人面对病痛常面临三大“无助”困境:急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无法承担。疾病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以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为对象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就医方便的仅占40.7%;面对疾病,有55.6%的受访老人选择“简单治疗”,16.2%的老人会选择“间歇性治疗”,仅21.8%的老人采用“正规治疗”,另有6.4%会“放弃治疗”。上海市老龄办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进行调研时发现,超过90%的空巢老人选择需要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常规体检、定时上门护理、应急救助等等。

到底有多少空巢老人?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据北京老龄办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北京老年人口明年将达到2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2%,而空巢老人则会超过1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0%。宁波老龄办调查表明,宁波空巢老人家庭已占老年人家庭的35%,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80%以上。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谁来关爱空巢老人?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有更多人伸出援手。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家庭、政府和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爱显然不尽如人意。

1.子女照顾不周

一项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感到家庭关系融洽的仅仅50.1%,对子女的照顾表示满意的仅9.2%。经济支持、精神赡养等方面,子女对独居父母亏欠不少。

目前,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日趋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城市空巢老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较高,但在农村,由于子女自身经济压力,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还得不到子女的经济救助。以厦门市农村空巢老人为例,只有43.0%的空巢老人主要靠子女赡养,50%以上的老人只能依靠自己劳动和养老金等度日。

经济支持之外,许多子女常常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需要。据全国老龄办统计,仅10%左右的子女能注意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如上文提到的福州空巢老人,其儿女在经济上很宽裕,经常给老人寄钱,每次都说:“想吃什么尽管买,钱不用担心!”却忽略了老人精神需要。

赡养父母、关爱双亲是子女们应尽的责任,面对空巢父母,作为子女是否应该自问“做了多少”?

2.政策保障不足

我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养”和“医”的问题。

我国城乡养老保障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养”的保障主要包括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据统计,城市中约有10%左右的老年人没有养老金,农村老年人中约有80%以上没有任何养老金,许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

“医”的保障包括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生活医疗保障。近年来,党和政府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空巢老人仍有半数以上。老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难题仍待缓解。

3.社会帮助缺位

空巢老人养老主要有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方式,而我国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尚不及需求的1/12;居家养老仍面临投入服务平台匮乏、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系列难题。

机构养老,主要是指通过开办老年公寓、老人院、敬老院、老年人福利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医疗和娱乐休闲等全方位服务。据调查,全国每年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目前,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超过80%的老人仍希望能够居家养老。

英国等国非常重视居家养老服务,政府依托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物质支持、整体关怀等,具体提供服务的有政府雇员,还有大量的志愿服务者。近年来,我国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始兴起,各地也在逐渐摸索有效的服务方法。例如,杭州依托社区,以志愿者行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时间银行”互助、邻里关照、托老服务和无偿或低偿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为居家养老构建“生活照料网络”。

据全国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调查显示,老人们最需要的服务包括法律援助、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服务热线和聊天解闷等,分别达到了22.2%、20.5%、18.8%,17.1%和16.8%。但是这些服务需求的总满足率目前仅为15.9%,换句话说,仍有84.1%的服务需求没有被满足。

空巢老人中或许就有你我的父母、你我的长辈,有一天,你我也会老,可能也会成为空巢老人中的一员。尊老爱老,既是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建设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所以,请伸出关爱的手,陪他们一起走,在他们老了孤单了的时候,远离困苦和忧愁。

老人养生秘诀 度量大起居规律


1月26日,是租住在小安舍村的李周氏老人105岁生日,这天下午,儿孙们特意买来蛋糕,为老人祝寿。寿宴上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精神劲儿十足,让年轻人都直竖大拇指。

老人与儿子李汝新租住在小安舍村一套居民房里。26日下午,记者来到小安舍时,老人正弯腰整理床铺。看到记者,老人一边招呼落座,一边让七旬高龄的儿子拿水果。老人衣着整洁,看起来精神矍铄,头上还有缕缕黑发。”奶奶,您今年多大岁数了?“106岁了。”李汝新告诉记者,老人说的是虚岁,周岁105了。

据老人惟一的儿子李汝新介绍,老人祖籍山东,生有一儿一女,她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如今老人已是五世同堂。老人这辈子不太顺利,在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手将他姐弟二人拉扯大。

成年后,她在黑龙江参加工作,姐姐嫁到了邯郸市,母亲一直在姐姐家生活,后来与姐姐一同搬到石家庄。她退休之后,同母亲生活在一起,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李汝新说,老人尽管年岁已高,但精神头非常好,思维也很清晰。

105岁的老人有着70岁的身板与精神头,令所有人称奇不已,老人到底有何养生秘诀?李汝新告诉记者,尽管早年不顺,但是老人心胸非常开阔,爱说爱笑,遇到困难从不长吁短叹。正因为度量大,老人从不计较利益得失,与人相处得和和乐乐,自己过得快乐,周边人也高兴。

老人从不挑食,一日三餐非常规律,粗粮细食啥都吃,蔬菜与水果也不能缺少,而且,老人很爱吃肉,两天不吃肉都不行,但是从不过量,很注意营养均衡与荤素搭配。睡眠质量也不错,作息很有规律。

据李汝新说,老人很注重锻炼,原来经常到外面做健身操,现在尽管很少外出,但也有活动手脚的习惯。李汝新说,老人的拐棍不仅对行走有辅助作用,还是锻炼工具,只要有时间,老人就摆弄拐棍,做“拐棍操”。老人做的拐棍操很简单,就是左右手轮换着转拐棍。

正因为长久保持好心情,加之有着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习惯,现在105岁了,老人依然有个健康的身体。聊天中,老人拿出水果刀和蛋糕,张罗着记者吃蛋糕,并告诉儿子:“一定要招呼好客人。”

老年人生活养生小窍门


提起养生,很多人会觉得高深莫测,总以为是一些很有造诣或着修养的人,长期钻研才能得道而成的事情。其实不然,养生就在我们生活中,一处细节,一种行为,只要是对身体有益的,长期坚持下来,都可以称之为。如果觉得养生太难,不妨从下面的小窍门开始吧!

窍门一:常运动大步走。很多老年人总是为家务琐事纠缠,觉得自己没有时间运动,其实运动就在我们举手投足之间,比如在去菜市场的路上或者去接孩子的过程中,坚持有氧健康大步走,长期坚持就可以使自己手脚灵活,保持活力!

窍门二:枸杞参茶当水喝。在茶里加少许西洋参和枸杞,可以利用西洋参味甘辛凉的性质,调整茶味,而且西洋参补阴虚效果很好,而枸杞子泡茶,有滋补抗衰的作用。

窍门三:冷水洗脸要坚持。通过冷水洗澡和洗脸,可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坚持下去,身体的抵抗力会逐步增强,有益于抗病防病。

窍门四:再忙也要睡午觉。不管时间长短,不管睡着与否,好好躺着闭目养神对于体力和精力的恢复都是非常有益的。对于一些可自愈、症状较轻的疾病,能不吃药就不要吃药。比如感冒,可以通过多喝开水、适当运动等方式来排解,那么就不要通过吃药来治疗了。

坚持这四个小窍门,保证你神采奕奕、神采飞扬,身体倍儿棒!

老人生活里不能催的4件事


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健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盘点老人生活里不能催的4件事,赶紧来了解下吧。

老人生活里不能催的4件事

做决定催不得

老人做决定不如年轻人快,过分催促可能使他们情绪激动,会引起血压升高和各种血管问题。做决定时的“催促”往往带着逼迫的意思,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尊严没受到尊重。要给老人充分的时间思考,也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帮忙分析,让其在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头脑清醒,心情放松时做出决定。

说话催不得

很多老人头脑反应速度减慢,语速变慢,由于掉牙或戴假牙,口齿也不太清楚,和老人说话时最好别着急。首先,频繁催促老人会让其产生心理压力,感觉被嫌弃而恐惧、失落或抑郁;其次,语速太快、情绪激动,易使老人也变得激动和紧张。和老人讲话要慢、耐心,使老人大脑处于放松状态,气血畅通,身体各部分机能组织运转得更协调。

走路催不得

老人快走时活动量过大,会头晕眼花、呼吸短促、心跳加快。老人关节、韧带功能都明显下降,协调能力较差,一味催促老人快走,很可能使其因着急而摔倒,引发软组织挫伤,甚至骨折。所以和老人一起走路不要催,陪他一起慢慢走,建议每分钟约60—70步,就相当于在做一项舒缓的、持续的有氧运动。

起床催不得

不少老人由于睡眠不好不能及时起床。这时,即使家人已做好饭菜或有其他急事,也不要催老人。因为,清晨老人的心率相对较快,血压也较高,心脏排血量增加,血液黏度增强,此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是其他时段的3—4倍。所以不但不能催老人起床,还要提醒老人起床时慢一点,先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几分钟,再缓缓坐起。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老人生活起居 调理养生》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老人养生之生活起居”专题。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