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季养生注意的细节

2019-10-12 │ 进入春季养生注意的细节 四时养生盛夏要注意养

注意:熬药时别忽视了细节

立秋后,不少人都琢磨着喝点汤药来补补身体。但专家提醒说,补益药要辨证施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同时,喝药前要学会如何熬药,特别是有些熬药的细节,将会影响到药效发挥。

挥发药盖着盖儿煮

熬药时要不要盖上盖子,可不是生活习惯的问题,不同的药物,敞开盖和盖上盖效果确实有差别。一些挥发性药材,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这类挥发性药材很容易辨认,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且煎煮时间不宜过久。又如一些补益类药物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需要在容器内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来,也应该盖上盖子,以防止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随水蒸气失去了。

而一些重量轻、体积大的药材,如金钱草、番泻叶等,如果熬药容器不够大,盖上盖子易使药液溢出。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煎熬时需经常搅拌,这样的药物最好不要盖着盖子煮。当然搅拌最好顺着一个方向,这样使药材均匀受热,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一般间隔10分钟翻动1次。

假沸的药多熬一会儿

药熬好了,在一般人印象中是咕嘟咕嘟地沸腾,但有的药材,如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会有假沸现象,即药物在温度没有达到100℃时就开始沸腾,如果此时把药从火上拿下来,药材中有效成分没有溶解,药效会受影响。

煮药需用白开水

现在人们熬药都有些懒,打开自来水就直接用。其实,熬药的水不能图省事,还是要把烧开的水晾凉后再使用,因为一些地方的自来水多用氯消毒,或多或少都有残留,同时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较多,也容易和药材中化合物发生反应,影响药效。

yS630.Com相关推荐

熬中药时别忽视了这几个细节


立秋后,不少人都琢磨着喝点汤药来补补身体。但专家提醒说,补益药要辨证施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同时,喝药前要学会如何熬药,特别是有些熬药的细节,将会影响到药效发挥。

挥发药盖着盖儿煮

熬药时要不要盖上盖子,可不是生活习惯的问题,不同的药物,敞开盖和盖上盖效果确实有差别。一些挥发性药材,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这类挥发性药材很容易辨认,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且煎煮时间不宜过久。又如一些补益类药物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需要在容器内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来,也应该盖上盖子,以防止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随水蒸气失去了。

而一些重量轻、体积大的药材,如金钱草、番泻叶等,如果熬药容器不够大,盖上盖子易使药液溢出。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煎熬时需经常搅拌,这样的药物最好不要盖着盖子煮。当然搅拌最好顺着一个方向,这样使药材均匀受热,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一般间隔10分钟翻动1次。

假沸的药多熬一会儿

药熬好了,在一般人印象中是咕嘟咕嘟地沸腾,但有的药材,如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会有假沸现象,即药物在温度没有达到100℃时就开始沸腾,如果此时把药从火上拿下来,药材中有效成分没有溶解,药效会受影响。

煮药需用白开水

现在人们熬药都有些懒,打开自来水就直接用。其实,熬药的水不能图省事,还是要把烧开的水晾凉后再使用,因为一些地方的自来水多用氯消毒,或多或少都有残留,同时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较多,也容易和药材中化合物发生反应,影响药效。

中药熬药注意事项


二、煎煮中药的误区三、中药怎么吃不苦

中药熬药注意事项

1、煎中药之前需要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中药需要把握抱温度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3、煎中药需要选择合适的器皿

煎煮中药,选择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药首选砂锅、瓦罐,接下来是搪瓷器皿、不锈钢锅,最忌讳使用铁锅和铜锅。砂锅、瓦罐的化学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传热缓慢,煎药时水分不容易蒸发。

需要注意的是,砂锅骤然受热或受冷会形成裂纹。因此,刚煎过药的砂锅不要立即用凉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凉后再把药垢清洗干净,砂锅上的油渍不能用洗洁精浸泡,以防污水渗入细孔中,可用喝剩的茶叶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热,再用刷子刷洗。

铜制器具,古人历来不主张用来煎药,因为铜会导致人体中毒。铁制器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广,但煎中药且不适合,因为铁可使中药汤液变色、变质或沉淀,以及导致药效下降或药性改变。

不锈钢锅传热太快,煎药时要经常搅拌,否则药材黏在锅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锅。凤凰中医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铁锅和铜锅煎药。因为铁和铜是活泼元素,容易与中药里的多种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产生毒副作用。

煎煮中药的误区

煎煮中药并非越久越浓。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以为中药煎煮越浓效果越好,煎煮时间越长,有效成分越多,其实不然。煎中药是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由此可见,中药并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处方,煎开后的时间要求也不同,应遵医嘱。

煎煳的中药请丢弃。中药能治疗疾病的道理,就在于它含有生物碱、皂素、鞣质等有效成分。中药所以要煎熬,目的在于要把药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来,以利于治疗疾病。煎药的方法是否适当,对其疗效有很大关系。煎熬时间短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来,影响治病效果;煎熬时间过长,会使有效成分(例如挥发性成分)遭到破坏或丢失,并且还会把药煎煳。

中药怎么吃不苦

1、黄金时间服药:研究发现,一天24小时内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分别在上午的8-10点钟和下午的2-3点钟,这个阶段正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药物的苦味不容易对机体产生明显的刺激反应。而饭后半小时以上服药不仅可以防止恶心、反胃,还能减轻药物味苦的感觉,如无特殊需要,可在上述时间段服药。

2、放凉后再喝:人体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味觉神经纤维大多分布于舌面,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对五味的感知最灵敏,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因此,中药汤剂的温度控制在15-36℃,既可防止烫嘴,又可减轻苦味。

3、加快服药速度:经过实践证明。重要的汤剂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越长,那么你会感觉到的苦味就越大。因此,喝中药最好就是一口气喝下,这样是减少苦味最好的方法。

4、适当多喝温开水:服用中药汤剂后,如果能立即喝些温开水,可以减少药液在口腔内的残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药液的苦味。

服用中药时应注意哪些细节


众所周知,无论何种药物,在服用时都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如若不然,轻则药物达不到效果,重则引发其他疾病。今天就为您介绍在服用中药时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1、加倍剂量服药或缩短服药间隔的危害

加倍剂量服药,或缩短服药间隔,人为造成用药剂量过大,容易造成肝、肾受损。有句俗话"是药三分毒",这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大多数药物都需要在肝肾代谢排泄。如果某种药使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都有导致肝肾损害的可能。还有一些安全剂量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如地高辛、苯妥英钠、氨茶碱等,加倍剂量服用,可导致严重的药物中毒,可危及生命。如果降压药物和降糖药物加倍服用,就会导致可能威胁生命的低血压和低血糖。

2、餐后、餐前服用的药品

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制定服用时间。

以糖尿病药物为例,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磺脲类降糖药,必须在饭前30分钟服用;阿卡波糖(拜唐苹)则需要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二甲双胍由于对胃有刺激,故需要在饭后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为了形成保护膜,促胃动力药(如吗丁啉)为了发挥其药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拉定)为了避免进食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均需要在饭前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由于对胃有刺激,则需要在饭后服用。

3、药物能否掰开或掰碎

片剂最常见的有普通片、包衣片、缓释片和控释片等几类。普通片一般可以掰开或掰碎服用,并不影响药效。包衣片主要是一些口味较苦、异味较大或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如肠道中溶解的药物,如果掰开服用,会使药片刚进胃部就被溶解,无法安全抵达肠道。这不仅会影响药物正常发挥药效,还会刺激胃黏膜,所以不能掰开服用。缓释片和控释片通常含有的药量是普通片的几倍,如果掰开服用会造成药物的迅速释放,体内药物浓度骤然上升,从而引起药物中毒。

4、"慎用、忌用、禁用"的区别?

中药生虫了还能熬药吗


很多人在生病的时候比较喜欢看中医,感觉中医虽然没有西医治疗的速度快,但是中医能去除疾病的病根,并且毒副作用还比较小。现在在药房里面就有很多的中药材卖,只要拿着医生的处方就可以买到,并且现在药房还可以带煎药,让患者在服用中医的时候更加的简单方便,那么当中药生虫子了还能煎吗?

中药生虫了还能熬药吗

如果是外用的,可以节约些,如果是吃的还是不要的好。

煎中药的方法

煎药器皿的选择。

煎中药时第一件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对于煎药器皿的选择。在琳琅满目的众多熬煮器皿中对于煎药来说最为适合的就是砂锅或陶瓷器皿,因为这类的器皿成分相对稳定不易与煎煮的中药发生化学反应,同时这类锅更加密实,熬出来的汤药更浓。最忌用铜锅、铁锅之类的。这类器皿很容易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一定要禁用哦!

煎药前浸泡。

煎药时不是将中药全部倒入锅中就开始熬药了。一般情况下中药在熬制之前都要先浸泡10-30分钟左右再开始煎煮,这样可以让中药在煎煮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药效。

煎药水量温度。

通常一般的药材加入量控制在淹没药材药面一寸左右为宜,因为水量直接影响了汤药的质量,所以必须重视。另外一些吸水量好些的药材通常水量会多一些,而介壳类、矿石类等吸水量小的药材水量就可以稍微少一些。

煎药时间。

煎药的时间根据不同中药的特性,其煎药时间也有所区别。一般的药材每次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左右即可。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材,最好武火急煎,煮沸后10-15分钟即可,滋补类中药最好文火久煎,煮沸后30-40分钟左右为佳。

煎药锅盖问题。

煎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盖上锅盖。第一,盖上锅盖可以让中药在煎煮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药效,第二,对于一些容易挥发的中药盖上锅盖可以防止中药药效挥发。第三,盖上锅盖可以让汤药更加浓。注意一些有毒的药材在煎煮过程中可以先打开锅盖,等毒性挥发地差不多后与其他药材同熬制时再盖上锅盖。另外如果怕盖上锅盖药会煎糊的话,可以用筷子架起锅盖,这样既不容易糊锅,也能充分发挥药效。

服用中药时应注意的细节禁忌


导读:众所周知,无论何种药物,在服用时都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如若不然,轻则药物达不到效果,重则引发其他疾病。为您介绍在服用中药时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1、加倍剂量服药或缩短服药间隔的危害

加倍剂量服药,或缩短服药间隔,人为造成用药剂量过大,容易造成肝、肾受损。有句俗话"是药三分毒",这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大多数药物都需要在肝肾代谢排泄。如果某种药使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都有导致肝肾损害的可能。还有一些安全剂量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如地高辛、苯妥英钠、氨茶碱等,加倍剂量服用,可导致严重的药物中毒,可危及生命。如果降压药物和降糖药物加倍服用,就会导致可能威胁生命的低血压和低血糖。

导读:众所周知,无论何种药物,在服用时都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如若不然,轻则药物达不到效果,重则引发其他疾病。为您介绍在服用中药时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2、餐后、餐前服用的药品

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制定服用时间。

以糖尿病药物为例,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磺脲类降糖药,必须在饭前30分钟服用;阿卡波糖(拜唐苹)则需要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二甲双胍由于对胃有刺激,故需要在饭后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为了形成保护膜,促胃动力药(如吗丁啉)为了发挥其药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拉定)为了避免进食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均需要在饭前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由于对胃有刺激,则需要在饭后服用。

3、药物能否掰开或掰碎

片剂最常见的有普通片、包衣片、缓释片和控释片等几类。普通片一般可以掰开或掰碎服用,并不影响药效。包衣片主要是一些口味较苦、异味较大或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如肠道中溶解的药物,如果掰开服用,会使药片刚进胃部就被溶解,无法安全抵达肠道。这不仅会影响药物正常发挥药效,还会刺激胃黏膜,所以不能掰开服用。缓释片和控释片通常含有的药量是普通片的几倍,如果掰开服用会造成药物的迅速释放,体内药物浓度骤然上升,从而引起药物中毒。

导读:众所周知,无论何种药物,在服用时都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如若不然,轻则药物达不到效果,重则引发其他疾病。为您介绍在服用中药时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4、"慎用、忌用、禁用"的区别?

"慎用、忌用、禁用"主要是从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上进行的区分。

"慎用"是指药品用于人体后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应谨慎使用,但不等于不可使用。使用后应留心观察,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老人、孕妇、儿童及肝肾功能不良者使用此类药物时就应当特别谨慎。

"忌用"即避免使用。有些药品的不良反应比较明确,不适宜服用的人用后发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较大。若病情急需,应选择药理作用相类似、不良反应较小的药品代替,也可合并其他药来对抗其副作用。如磺胺类药物对肾脏有损害作用,肾功能不良者忌用;异烟肼对肝细胞有损伤作用,肝功能不良者应当忌用。

"禁用"即绝对禁止使用。如果使用就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青霉素过敏者绝对禁止使用该类药物。胃溃疡病人禁用阿司匹林,否则可能造成胃出血。

艾灸灸感太重要了,艾灸时这些别忽视!


艾灸养生首先应了解一下艾灸灸感的知识,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灸感?灸感指的是被施灸时身体部位给自我的感受,灸感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艾灸灸感的强弱也代表着身体的状况。那么有哪些灸感应引起重视呢?

灸感的引发

引发灸感的存在和出现,常常会受到环境,手法,病理,时间,个体等诸种条件和因素所影响。

1.剌激量的强弱刺激次数的多少。

着灸时必须使火力均衡持续,并达到一定的作用量,方能出现灸感与感传过程的各项基本规律。如使火力中断,则已经出现的感应也就有减弱、退缩而至消失。一般地则是剌激越强,时间愈长,剌激次数愈多,则感传愈易出现。但有时也见有剌激的强度并不大,时间不太长,也能出现循经感传,在感传迟缓难以出现时,虽加强剌激,感传也是十分迟缓或难以发生。

2.个体素质的差异。

个体素质的不同,这对灸感有着十分明显的关系。在正常人之中,灸感因人而异,因而才有“经络敏感人”之说。个体因素的不同,也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同一性别,相等的年龄与相同的病症,在同一时间内用统一方式进行灸治,甲患者的各种传感则是十分良好,而乙患者则是及其迟钝或是难以发生。

3.环境好坏的影响。

在温暖安静的环境里,同时皮肤湿润,思想集中,则灸感较易发生,而感传速度也较快。反之,在寒冷,喧闹,皮肤干燥,同时和别人交淡思想分散时,则灸感多迟钝或不能被感知,而速度也较慢。

4.病灶轻重的影响。

灸感与病程的长短及病史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病轻者灸感相应性也就增强和出现;病重久者则各种灸感自然就会迟钝与减弱。

5.操作的手法与心态操作者技法熟练,认真耐心与急躁生疏,草率怀疑,也是影响灸感与灸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灸感的分类

灸感所表达出来的热、风、凉、寒、麻、胀、酸、沉、痛等现象,根据不同阶段时间施灸所表达出的不同作用可分三类:

第一类艾火循经:温热是施灸时第一阶段出现的动态灸感,是艾火自动循经促使气血升温、循环运行的良性反应。因为火属于动性,有走窜的功能,所以艾火循经所表现出的温热灸感也是动态的、多样性的,具有透热、传热、扩热三种形态。透热,艾火的温热之气会沿肌体的表层向深层穿透,具有灸前透后、灸后透前的作用;传热,艾火的温热之气会沿一定的经络或方向远端传递,具有灸上传下、灸下传上的作用;扩热,艾火的温热之气会沿身体的一点向周围扩散,有灸一点扩一片的作用。这三种温热形态的灸感出现,客人会感到温暖舒适,病感减轻。

第二类正邪相搏:艾火循经:麻、胀、酸、沉、痛是施灸时第二阶段出现的静态灸感,是体内正气与邪气作斗争的正常反应。当艾火循经出现温热灸感时,会激发促使体内的气血运行,遇到病灶的邪气时就会发生激烈的斗争,造成经脉、筋肉等组织紧张,致使气血循环发生波动,从而会在病灶或病灶所属的经络出现,麻、胀、酸、沉、痛的静态灸感。这种灸感的出现,表明了体内正气的生成和邪气相斗争的开始。

第三类邪气外出:风、凉、寒是施灸时第三阶段出现的动态灸感,是体内正气强而邪气弱,邪气被排出体外的良性反应。当艾火持续不断的熏灼相应的穴位,就会使气血加速循环而增强正气,将病灶或所属经络里的病邪之气排泄出去。会在相应的部位出现一丝丝寒凉的风气阵阵的排除。表明了体内的正气开始将邪气排出体外。

常见灸感的类型

一、透热艾灸时,灸热从施灸点处的皮肤表面向身体内部穿透,有时候会直达脏器。如灸中脘时,能感觉整个胃部暖暖的。

二、散热艾灸时,灸热以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如灸关元时,能感觉热量不仅往里走,还会向腰两侧扩散。

三、传热艾灸时,灸热以灸点开始循经络向远部传导,甚至直达病灶。如灸八髎穴时,热量一直传到大腿根,甚至到脚底。

四、施灸部位不热或微热,远离施灸部位感觉很热。这种灸感一般出现于沿途经络,如灸小肠经上的肩部几个穴时,能感觉手臂、背部有热。

五、表面不热或微热,皮肤下深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很热。如灸参俞穴,能感觉腹部肾脏处热热的。

六、施灸时,施灸点或者远离灸点的部位产生非热感。如酸,麻,胀,痛,重,冷,痒等感觉。如灸三阴交穴,脚底会发冷,仿佛有风吹过,有丝丝的凉气在脚趾间游走,这种就是排寒。又如灸涌泉穴时,脚尾趾有点麻的感觉。

七、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风湿,肩周炎患者这种感觉最常见,艾灸时能将痛处迅速解除。

综上所述,艾灸灸感相当重要,掌握你身体的灸感部位,那艾灸效果将会事半功倍!上述这几种灸感类型,这几种灸感在灸疗过程中依次深入。第六、七种感觉说明艾灸的纯阳之气沿着经络传导,艾灸达到预期疗效。灸感并非局限在施灸部位,而是会沿着经络传导的。

热门分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