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2019-10-12 │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夏季养生茶的功效与作用

蟛蜞菊的功效与作用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养生从历史上的玄虚传说,已经进入大众百姓视野,不注意平日的养生,好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日常生活中关于中医养生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蟛蜞菊的功效与作用》,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蟛蜞菊的简介

蟛蜞菊,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 (Osbeck) Merr.[Solidago chinensis Osbeck;Wedelia calendulacea (L.) Less.]的全草。分布于辽宁、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白喉,百日咳,气管炎,肺炎,肺结核咯血,鼻衄,尿血,传染性肝炎,痢疾,痔疮,疔疮肿毒。

蟛蜞菊的功效与作用

1、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凉血平肝。用于预防麻疹,感冒发热,白喉,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咯血,高血压;外用治疔疮疖肿。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2、临床应用

2.1、用于预防麻疹,感冒发热,白喉,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咯血,高血压;外用治疔疮疖肿。

2.2、《福建中草药》:“清热解毒。治白喉,百日咳,肺痨发热咳嗽,痢疾,肝火旺盛,烦热不眠,咽喉肿痛,齿龈炎。”“预防白喉:①鲜蟛蜞菊五钱至一两。水煎服,连服三天。②鲜蟛蜞菊捣烂绞汁。加相当于药液四分之一的醋,喷咽或漱口,日一至二次,连用三天。”“治白喉:鲜蟛蜞菊二两,甘草二钱,通草五分。水浓煎服,日一至四剂。另用鲜蟛蜞菊捣烂绞汁,加相当于药量四分之一的醋,用棉签蘸药液涂抹伪膜,日二至三次。”

蟛蜞菊的市场信息

1、蟛蜞菊的价格

蟛蜞菊的价格约为2元/50克。

2、蟛蜞菊的选购方法

茎呈圆柱形,弯曲,长可达40cm,直径1、5-2mm;表面灰绿色或淡紫色,有纵皱纹,节上有的有细根,嫩茎被短毛。叶对生,近无柄;叶多皱缩,展平后呈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7cm,宽0.7-1、3cm;先端短尖或斯尖,边缘有粗锯齿或是波状改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被白色短毛。头状花序通常单生于整项或外腋,花序便及苞片均被通毛、苞片2层、长6-8mm,宽1、5-3mm,灰绿色。舌状花和管状花均为黄色。气做,味微涩。

3、蟛蜞菊的保存方法

蟛蜞菊可搁置在阴凉通风处,置干燥处。

扩展阅读

蟛蜞的功效与作用


蟛蜞不仅可以很好的补充人体营养元素,同时帮助调理身体的各个机能,药用价值也很高,今天就带大家对蟛蜞进行一番了解。

【别名】螃蜞(《集韵》)

【来源】为方蟹科动物 无齿相手蟹 或其同属近缘动物的 肉、内脏 和 脂肪 。

【原形态】全体被坚硬的甲壳。头胸甲长约3.8厘米,宽约4.4厘米;四方形。额宽大,大于头胸甲宽度的1/2,前缘中部有较宽的凹陷,额后部有4个并立的突起。眼具短柄,能活动;外眼窝齿呈三角形,背眼窝缘光滑,甚凹陷。侧缘具光滑隆线,无齿。螯足1对,长节背缘近末端处具一刺;掌节外侧面具鳞形颗粒,背缘具1条颗粒隆线。步足4对,密具长短不等的硬刚毛。腹部退化,雌雄异形,雄者呈三角形,雌者圆形。

【生境分布】生活于河流泥滩上,穴居河岸或田埂。分布辽东半岛、江苏、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化学成份】体内脂肪含量,随季节而变化。10月份因经繁殖消耗,含量较低,以后渐增,至12月底达到最高值,冬眠后又逐渐减少。4月份渐渐增加。5月份因经繁殖,又降到极低。在整个越冬期,雌者脂肪量常高于雄者,繁殖以后,始趋于接近。血钙(未换壳时沩75毫克%。

【性味】①《本草拾遗》:"有小毒。"

【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膏:主湿癣、疽疮不瘥者,涂之。"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本草拾遗》:食(蟛蜞)肉能令人吐下至困。

对于蟛蜞的功效与作用大家应该知道了吧,蟛蜞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很常见的中药药材,对我们的身体很有好处。

东菊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的本质就是治标也治本,比起西药来中药的作用和功效要好很多。中药东菊也是同样如此的,下面就来介绍下中药东菊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细药、兰铁草。踏地莲花莱、牙陷药、野菠菜、细牛舌片。

【来源】为菊科植物 东菊 的 全草 。夏、秋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基生叶丛生,倒披针形,先端圆,基部下延,狭长呈柄状,全缘,两面及边缘均密被细毛;茎生叶互生,无柄,披针形。花茎由叶丛生出,高14厘米,有细毛,头状花序生于茎枝顶端;苞片绿色,线状披针形;舌状花冠狭长.先端圆,不分裂,通常淡红紫色,管状花黄色,先端5裂,冠毛白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草坡。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补虚弱。治痨伤,口臭,牙龈出血,恶毒癞疮。

【用法用量】内服:煮鸭蛋吃。外用:研末撒或鲜品捣敷。

【附方】①补虚弱:细药、知母,牛膝、金针花根各五钱。煎绿壳鸭蛋吃。

【摘录】《*辞典》

通过上面文章关于中药东菊的详细介绍,我们知道东菊的功效与作用很多,对身体极有好处。所以大家要是有相关的病症就不妨试试吧。

点头菊的功效与作用


不知道大家有没听说过点头菊。点头菊对调理我们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好处,在一些疾病上也可发挥不错的作用,今天让我们来看下点头菊的相关知识。

【来源】为菊科植物 点头菊 的 全草 。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5厘米。根茎短,有宿存残叶基。叶根出,具柄;叶片长圆形至椭圆形,全缘或具微锯齿。头状花序常弯垂,2~5个排列成总状花序,花茎上具叶,无柄;花黄色,缘花舌状,1列,2~4齿裂;总苞片1列,先端急尖,密被黑色多节毛。瘦果具棱,冠毛白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潮湿处。分布西藏等地。

【性味】性温,味甘苦。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宽胸利气。治痰喘咳嗽,劳伤及老年虚弱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

【摘录】《*辞典》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点头菊,点头菊有着怎样的功效。点头菊的药用价值很高,有利于免疫系统的改善,是我们一个值得的选择。

菊三七的功效与作用


说起菊三七我们都不陌生,菊三七不但可以食用而且有非常高的药用功效,经常吃菊三七是可以起到很好的养生功效和保健作用的。

【别名】土三七(《滇南本草》),金不换(《秘方集验》),紫三七(《南京民间药草》),血当归、血三七、血七、血格答(《贵州民间方药集》),水三七(《河北药材》),紫蓉三七、艾叶三七、铁罗汉、乌七(《湖南药物志》),菊叶三七(《上海常用中草药》),狗头三七(苏医《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菊科植物 三七草 的 根 。根于秋后地上部分枯萎时挖取,除尽残存的茎、叶及泥土,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三七草"条。

【生境分布】产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湖南、贵州等地。

【性状】根呈拳形肥厚的圆块状,长3~6厘米,直径约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全体多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弧状沟纹,在突起物顶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部有须根或已折断。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不平,新鲜时白色,干燥者呈淡黄色,有菊花心。气无,味甘淡后微苦。以干燥、整齐、质坚、无杂质、断面明亮者为佳。

【性味】甘苦,温。

【功能主治】破血散瘀,止血,消肿。治跌打损伤,创伤出血,吐血,产后血气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研末,0.5~1钱。外用:捣敷。

【附方】①治跌打,风痛:土三七鲜根二至三钱。黄酒煎服。(《岭南采药录》)

【临床应用】治疗大骨节病:取菊三七块根浸泡于30%酒精中,制成10%酊剂;或煎成药液配成12.5%及6.25%(供学龄儿童用)糖浆。每次20~30毫升,每日两次,饭后30分钟服。成人患者70例,经1个月观察,有效率达88.6%,其中显效21例(占30%),好转41例(占58.6%);儿童患者31例,显效9例,好转22例。有效病例平均服药8天左右(最短1天,最长18天)关节疼痛即可减轻。有的病人服药过程中出现疼痛加重现象,这往往是药效的信号,如坚持继续服药,疼痛可自然消失。酊剂疗效似优于糖浆。服药后少数病例有恶心、呕吐等反应,有胃病史者尤易发生。

【摘录】《*辞典》

为了让更多的朋友认识菊三七,大家可以多跟身边的朋友介绍一下,让更多的人知道应该怎样去使用菊三七这种药物。

路旁菊的功效与作用


疾病产生需要药的改善,不同的疾病药物选择也是不同的,想要能够很好的治疗自身疾病,就需要对症下药,中药路旁菊对治疗某些疾病也是有着很好的帮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种药材。

【别名】其米(藏名)

【来源】为菊科植物 圆齿狗哇花 的 全草 。7~8月采收。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上部有分枝,被有开展的毛。叶狭长或匙形,下部叶常有圆齿,上部叶常全缘,先端钝或圆形。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总苞片2~3层,先端钝;舌状花1层,舌片浅紫色或蓝色,管状花黄色,5个裂片中常1个较长。冠毛稍带红褐色。

【生境分布】生河滩、山坡、林缘。分布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解毒消炎,止咳。治感冒咳嗽,咽痛,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外用:捣敷。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看完了上面关于路旁菊的功效及其作用的详细介绍,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知道了路旁菊的好处了。可见路旁菊对于我们人体是很有益的。如果有需要,大家不妨试一试。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