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药茶的用法很方便,但是效果却很好。尤其在辅助治疗疾病方面。这里小编介绍大家喝竹沥茶,竹沥茶的功效是清热化痰、镇惊利窍的。对治疗惊风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那么竹沥茶的原料有哪些呢?竹沥茶的用法具体又是什么?
原料
竹沥10g、绿茶3g。
用法
用200ml开水冲泡后即可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
清热化痰,镇惊利窍。
用途
中风痰迷;热病烦渴、惊风;肺热壅盛痰稠黄。
惊风
惊风,中医病名。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如《东医宝鉴.小儿》说: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幼科释谜.惊风》也说:小儿之病,最重惟惊。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
病因
1.急惊风
急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为主,偶有暴受惊恐所致。外感六淫,皆能致痉。尤以风邪、暑邪、湿热疫疠之气为主。
2.慢惊风
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两虚,筋脉失养,风邪人络。
病机
1.急惊风
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时邪,由表入里,邪气枭张而壮热,热极化火,火盛生痰,甚则入营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出现高热神昏、抽风惊厥、发斑吐衄,或见正不胜邪,内闭外脱。若因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见高热昏厥,抽风不止,呕吐腹痛,痢下秽臭。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触异物,耳闻巨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使神明受扰,肝风内动,出现惊叫惊跳,抽搐神昏。
总之,急惊风的主要病机是热、痰、惊、风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小儿外感时邪,易从热化,热盛生痰,热极生风,痰盛发惊,惊盛生风,则发为急惊风。
2.慢惊风
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或因急惊反复发作,过用峻利之品,以及它病误汗误下,以致脾阳不振,木旺生风。或因禀赋不足,脾肾素亏,长期腹泻,阳气外泄,先则脾阳受损,继则伤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虚极生风,即所谓纯阴无阳之慢脾风证。急惊风或温热病后,迁延未愈,耗伤阴津,肾阴亏损,肝木失于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致水不涵木,阴虚风动。
总之,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病理性质以虚为主。多系脾胃受损,土虚木旺化风;或脾肾阳虚,虚极生风;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生风。
结语:有关竹沥茶的功效和用法等问题,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竹沥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竹沥茶能帮助我们治疗惊风的症状,一般此疾病都是孩子会发生。有需要的家长可以考虑给患者喝一些。多喝保健茶对身体有好处的!
在古代的时候药物并没有西药,只有中药,可以说,中药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在现代,很多人咳嗽的时候喉咙里面都有痰,也有人吃了干燥上火的食物后,喉咙有痰,让人非常不舒服,而现在很多医生都会给人开西药,却往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而中药却更有效。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化痰中成药物的分类。
1、温化寒(湿)痰药:辛苦温燥—寒痰、湿痰
湿痰、寒痰证——咳嗽气喘,痰清稀量多而色白为特征,还可见眩晕、肢体麻木等; (1)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外用消肿止痛。用于湿痰、寒痰证。本品具温燥之性,能燥湿而化痰浊,且有止咳作用,为治湿痰之要药。
(2)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用于湿痰、寒痰证。本品燥湿化痰功似半夏而温燥毒烈之性更甚,祛痰作用较强。
2、清化热(燥)痰药:甘苦咸凉—热痰、燥痰
热痰证——咳嗽气喘,痰黄粘稠为主症,并伴热象;
燥痰证——痰干粘稠,难咯,干咳等,并兼见其他燥象。
(1)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本品能止咳,兼能祛痰,还略具平喘作用。甘草能促进咽部及支气管粘膜分泌,使浓痰稀释易于咳出;
(2)瓜蒌—甘、微苦、寒。归肺、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用于痰热及燥热咳喘。本品有清热化痰之功。治疗痰热阻肺、肺气上逆、胸闷、咳痰黄稠,可配伍黄芩、胆南星、枳实等。
3、止咳平喘药:多辛甘苦,有润燥、宣降敛泻等作用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可增强平喘功效。
以上就是化痰中成药物的分类内容介绍。其实痰很多时候是由咳嗽引起的,也有的时候是因为人们吃了太多干燥的食物,引起人们喉咙不舒服,从而感觉喉咙里面有痰,其实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吃药化痰,还可以通过吃水果,多吃哈密瓜和无花果,也可以化痰的。
当人们发生咳嗽有痰,而且一直不见好转的时候,可以选择化痰去湿中成药物来治疗,虽然需要服用较长的时间,但效果温和没有副作用,是比较理想的方法。咳嗽有痰往往也是因为有炎症,有时候也需要吃一些消炎药,但是效果不好的时候最好还是用中药来调理。归脾丸是我们常见的中成药,效果不错。
归脾丸
这种一种很常见的中成药,主要是可以帮助益气健脾同时还可以帮助养血和安神。这种药物可以到药店进行购买。
木香顺气丸
这种药物主要是可以帮助健脾和暖胃,同时可以帮助祛除身体当中的湿气。同样也可以在药店当中买到。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其实可以帮助健脾,同时可以在临床上用于脾胃虚寒,以及经常造成腹痛以及腹泻的情况。
健脾丸
这种药物主要是帮助健脾和开胃,和我们经常见到的健胃消食片差不多。
什么是化痰祛湿
其实身体当中经常都会出现虚弱的情况,尤其是脾胃虚弱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很多人感觉到自己可能吃不了多少东西,或者说消化能力很弱,这就会造成人的营养吸收等等的不均衡,对身体来说是非常大的负担,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
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护理自己的脾胃,通过护理自己的脾胃会帮助自己的身体迅速得到恢复,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
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吃一些梳理脾胃的食物,比如说白鲫鱼煲汤或者说薏米莲子粥等等,都是效果非常不错的食物。
人们难免有生病的时候,但有时候的症状很难消失,比如咳嗽就是一个顽疾,这种情况就可以吃一些理气化痰的中成药物。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后身体就容易生病,有时候需要吃一些中药来调理。中成药的好处就是吃起来方便,而且是中药制作的,所以副作用也小,可以长期服用。
1,想要健脾益气、理气化痰,就应该相信中医,一般可以采用中成药进行调理,有这些作用的中成药包括: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二陈汤丸以及香砂六君子丸等等,这些中成药就会有调理患者身体状况的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病症也会有一定作用,患者也可以使用纯中药陈皮、半夏、茯苓、炙甘、半夏以及甘草等进行治疗,对健脾益气、理气化痰也会有很大帮助,期间一定要保持心态良好,尽量保证身心健康,对患者病情恢复也会有很大帮助,不能总是出现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
2,患者想要健脾益气、理气化痰的话,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生活中要有规律的生活和工作,不能总是晚上熬夜加班,尽量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和睡眠时间很重要,期间还应该有清淡的饮食习惯,饮食中一定要多吃点蔬菜,水果,豆制品,奶制品等之类营养丰富的食物,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会有很大帮助,一定要养成多喝水的习惯,适当的喝点果汁也会有好处。
最后,患者身体不适一定要及时确诊自己的病情,用药用量要遵医嘱,不能盲目使用,不然很容易导致副作用出现,患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中成药进行调理,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期间还应该多锻炼身体,经常做一些有氧运动比较好。
现在人们的工作都是非常繁忙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时间去关注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所以说就要多服用一些对于自己的身体有滋补效果的中成药,特别是已经出现一些上火情况的时候就应该要服用一些滋阴清热的中成药,这些中成药效果都是很好的,虽然见效并不是那么快,导致要是自己长期坚持下去服用的话就可以从根本上去缓解的。
中成药:
白藓皮【性味】 苦、寒。【功用】 清热解毒,祛风胜湿:用于风热湿毒所致的皮肤病,配苍术、银花、苦参治皮肤疮疡或皮肤瘙痒;配防风、白蒺藜、乌梢蛇等,治慢性湿疹、荨麻疹;也可用于黄疸,常配茵陈;用于风湿热痹,常配银花藤、威灵仙等。【用法】 5~10克。外用适量。
红藤【性味】 苦、微寒。【功用】 清热解毒:用于肠痈腹痛(急性阑尾炎),常配丹皮、大黄、桃仁、元明粉、瓜蒌仁、赤芍;用于乳痈,常配银花、贝母、蒲公英、夏枯草、连翘、花粉。【用法】 10~15克。
半枝莲【性味】 微苦、寒。【功用】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肝炎、肝肿大,肝硬化腹水;疮痈肿毒;蛇虫咬伤。【用法】 10~30克。
土茯苓【性味】 甘、淡、平。【功用】 清热利湿解毒:用于疮痈,尤其是反复发作的慢性疮疡、湿疹,常配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前人多用于梅毒。【用法】 15~60克。
山豆根【性味】 苦、寒。【功用】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本品为喉科常用药。用于肺胃热盛或热毒壅盛的咽喉肿痛或牙龈肿痛,常单味含服,或配射干、板蓝根水煎服。【用法】 6~10克。
蚤休(草河车、七叶一枝花)【性味】 苦、微寒、有小毒。【功用】 清热解毒,熄风定惊:用于疮疡痈毒、各种脓毒败血症以及小儿高热惊风等。亦可用于肺热咳喘,如急慢性支气管炎之咳嗽痰黄。【用法】 5~10克。
败酱草【性味】 辛、苦、微寒。【功用】 (1)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用于痈肿及急性阑尾炎,常配薏苡仁、银花。(2)活血行瘀:本品辛散行血,对血瘀引起的胸腹疼痛有效。【用法】 6~15克。
白头翁【性味】 苦、寒。【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本品为止痢要药,用于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疾,常配黄连、秦皮。【用法】 6~15克。马齿苋【性味】 酸、寒。【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常配黄连、木香。内服或捣汁外敷,治痈肿。亦用于便血、子宫出血,有止血作用。【用法】 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山慈菇【性味】 辛、甘、寒。有小毒。【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疔疮肿毒、瘰疬痰核、肿瘤以及毒蛇咬伤。【用法】 3~6克。
穿心莲【性味】 苦、寒。【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急性菌痢、胃肠炎、感冒发烧、扁桃体炎、咽喉炎、肺炎、疮疖肿毒、肺结核、腮腺炎、急性泌尿系感染以及毒蛇咬伤等。【用法】 6~15克。
白花蛇舌草【性味】 甘、淡、凉。【功用】 清热解毒,散瘀消痈:用于急性阑尾炎、盆腔炎、泌尿系感染及蛇咬伤等。亦可用于消化道癌症。【用法】 15~60克。
漏芦【性味】 苦、咸、寒。【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下乳:用于痈疖、疔疮肿毒、乳痈、乳汁不通。【用法】 5~12克。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