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先除湿热

2019-10-15 │ 夏季养生先除湿热 夏季祛除湿气养生小常识

除湿气有什么办法吗

运动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药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运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养生观念不断更新,要作生活的主人,我们必须注意养生。您对中医养生是如何看待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除湿气有什么办法吗,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中医认为我们身体上的很多疾病都是跟体内的湿气重有关系。身体内的湿气重就会导致气血流通出现问题,这样就导致了身体内的很多疾病发生。所以很多中医治疗的方法都是以去除湿气为治疗的原则。那么在去除体内湿气的时候能用什么办法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给大家好好的说一下。

   1、吃虫草素含片

传统中医认为湿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体肝肾功能衰退引起脾胃失调、气血不足、新陈代谢紊乱而产生的,使其无法排除体外。虫草素是补肾护肝最好的药物,可以疏肝活血,有效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排除人体毒素。因为经过分子提纯的小分子虫草素制作成含片,彻底去除了虫草重金属,此外,药物一般都是依赖脾胃进行消化,湿气重的人本身脾胃虚弱影响药物吸收,选择服用虫草素含片,直接经过舌下粘膜吸收,不增加脾胃负担。所以见效会更快,服用起来更加的健康,从而实现标本兼治、多靶点、多渠道对湿气的治疗排除。

2、薏米红豆粥去女人湿气重

薏米红豆粥是人人皆宜的去湿佳品,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

   薏米粥:薏仁含有车富的水溶性纤维,可以藉由吸附负责消化脂肪的胆盐,使肠道对脂肪的吸收率变差,进而降低血脂肪。另外,菅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和水分的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的作用,所以能达到减肥的效果。由于薏仁不容易煮熟,过度烹煮也会破坏效果,所以煮之前最好先用水浸泡三个小 时以上。薏仁热量不高,却有饱足感,是养生保健的自然饮食 中极富营养、又能清除体内杂质的膳食。

  以上的这些方法都是能很好的去除身体内的湿气。这样就能让我们的身体保持比较健康的状态。另外在平常的生活中,可以多吃一些去除湿气的食物,还要注意不要吃很多容易增加身体湿气的食物。这样能让去除湿气的效果更加的理想,让身体更加健康。

Ys630.com相关知识

湿气重有什么办法


湿气重是很多人都有的问题,尤其是在女性身上比较常见。而人体如果湿气非常重的话,不仅影响大家的身体健康,而且大家也会感觉到身体上非常难受。女性湿气重还会直接影响到子宫,严重的还会导致女性不孕,所以湿气必须尽快去除。那么,湿气重的话有什么办法呢?

治疗湿气重的土方法

1、

芹菜汤:芹菜250g,煎汤,吃菜饮汤,连续服用。

2、

苍耳子防风红糖煎:苍耳子60g,防风60g,红糖25g。将苍耳子、防风加水浓煎熬膏,加红糖,每次二汤匙,开水冲服。

3、

绿豆苡米海带汤:绿豆凹g,苡米30g,海带20g,水煎,加红糖适量服。每日1-2次。

4、

白菜根汤:白菜根200g,银花20g,紫背浮萍20g,土茯20g,水煎,加适量红糖调服,每日1-2次。

5、

白菜萝卜汤:新鲜白菜100g,胡萝卜100g,蜂蜜20毫升。将白菜、胡萝卜洗净切碎,按2碗菜1碗水的比例,先煮开水后加菜,煮5分钟即可食用,饮汤时加入蜂蜜,每日2次。

6、

薏米红豆:薏米30g,红小豆15g,加水同煮至豆烂,酌加白糖,早晚分服。

7、

马齿苋煎:鲜马齿苋30~60g,水煎,每日分数次服用,并可配合外洗。

8、

冬瓜汤:带皮冬瓜250g,切块,煮汤食用。

9、

黄瓜煎:黄瓜皮30g,加水煎煮沸3分钟,加糖适量,1日3次,分服。

10、

绿豆海带粥:绿豆30g,水发海带50g,红糖适量,糯米适量。水煮绿豆、糯米成粥,调入切碎的海带末,再煮3分钟加入红糖即可。

11、

艾灸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手段,在祛除寒湿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艾灸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将艾条点燃,然后用艾条熏相关的一些穴位即可。治疗湿气重的效果很不错,坚持使用一段时间后,体内的寒湿之气就会减轻很多。

12、

中医拔罐也能有效的去除寒湿之气,一般建议在三伏天进行拔罐,效果更佳。在拔罐后,皮肤可能会出现一些小问题,比如皮肤变红、有瘙痒感或者是出现一些小水泡,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无需担心。

13、

经常汗蒸的话,可以将体内的湿气和寒气排出体外。因为在汗蒸的过程中,体内的温度会升高,这就要求皮肤表面的毛孔全部打开,通过流汗的方式来达到散热的目的。而这些汗液中,就有很多寒气和湿气。

14、

坚持每天用热水泡脚,也能起到去除寒气湿气的作用,所以,体内寒气湿气重的朋友,可以尝试这种方法,简单又实用。泡脚水除了单纯的用热水以外,还可以用艾叶水、花椒水、等来泡脚,效果会更好。

除湿气的中药有什么呢?


有部分朋友在身体出现湿气的时候,会想到使用中药来进行祛除体内的湿气,这样也是对身体调理的一种方式。一般具有去湿气的种药物有山药、五加皮、薏米、茯苓等等,这些药物不仅可以当做中药煎服,还可以用于烹调美味的菜肴,对孩子来说更适合不过了。

1、山药

山药性平,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除湿中药,山药具有很好的补脾以及健胃的功效,同时还可以益肾填精,对于清除体内的湿气也会有多的帮助。

2、五加皮

五加皮实际上是一种祛风湿类的中药材,它祛风湿、强筋骨和利水的功效是十分显著的,喝酒的时候在里面加上一些五加皮是可以起到祛湿的作用的。

3、薏米

薏米在中药当中是被叫做薏苡仁的,它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能够轻身益气,用薏米煮汤喝具有很好的祛湿效果。

4、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可以入心经、脾经和肾经,可以起到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作用,它的药性十分的平和,可以有效去除体内湿气,还可扶正固本。

去除湿气方法有哪些


湿气被中医认为这是百病之源,对于人们的影响非常的大,湿气比较重的人,他的身体会比较的虚弱,经常会出现腰酸背疼的情况,还有就是湿气重了,人们的精神非常的不好,特别是经常要上班的人,总会忍不住的想要睡觉。除了这些,湿气还会让人们的皮肤非常的糟糕,人们会出现提前衰老,因此怎么样去湿气就变得非常的重要。现在民间去除湿气方法有许多,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说一说。

祛湿首选红豆薏米

如果世上有一种药,又能当饭吃,还能当茶喝,不仅美容养人,还能解决大问题。它们一是薏米,一是红豆。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

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作用,不要以为是水肿,现在的人,10个里面起码有5~6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有浅而已。

祛湿性很好的红豆薏米粥,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所以,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者,效果尤其好。

这些方法,也能有助于祛湿

运动排汗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方法。特别是夏天尽量不要开空调,多开风扇,让身体里面的汗排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环境祛湿法:避环境的湿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水分摄取要适量。

均衡饮食祛湿法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此外,适当午睡、戒烟戒酒、饮食清淡适量也是祛湿途中应该注意的。

去除湿气办法有哪些?看着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到了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去除湿气了,饮食和环境对于去除人们体内的湿气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注意,一定要注意运动,尽量的少食用冰冷的食物,注意饮食的营养,多吃红豆,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去除湿气了。

汗蒸可以除湿气吗


随着大家对养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选择对身体进行汗蒸,因为汗蒸后可以给身体带来很多的益处,比如缓解身体上的疲劳,以及还可以对身体进行减肥等等,所以汗蒸这种保健方式是受到很多人群喜爱的,经常的汗蒸对皮肤的益处也有很多,那么汗蒸可以除湿气吗?

第一,汗蒸可以除湿气吗? 可以。 汗蒸本就是一种祛湿气除寒毒的过程,因为汗蒸房利用远红外线高温让身体发汗,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排出体内毒素垃圾及湿寒之气。 汗蒸的过程中身体会大量排汗,在排汗的过程中身体内的寒湿之气就会随着一起排出来。要注意汗蒸不仅能够帮助深层排汗,还能够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循环,深层次的带走体内的垃圾、寒湿。

第二,哪些人不可以汗蒸?阴虚湿热体质。 虚性体质者不适宜汗蒸,因为这类人体质本就弱,再大量出汗会让身体更虚。因为汗液属于人体阴液的一种表现形式,阴虚的人过分消耗会更加导致阴虚、血虚,对心脏同时也会有负面影响。 阴虚体质的特征: 阴虚体质者体形大都瘦长,常感到手脚心发热,面颊潮红或偏红,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易失眠,性情急躁,舌质偏红,苔少。 阴虚体质的日常调理: 阴虚体质不能汗蒸,但建议通过慢跑、爬山、球类等运动强身健体除湿气,以及多食红豆、薏米等去湿气食物。

适合汗蒸的人群。痰湿体质。 对于痰湿体质,特别平时不爱出汗,或者是运动后也出汗较少的人,或是总觉得身体笨重的人群更适合采取汗蒸法来养生除体内湿气。痰湿体质的人可适当增加汗蒸的次数,多发发汗,有利于体内湿气排出。 但是,就算是痰湿体质也要注意每次汗蒸的时间不宜过久,1小时左右为宜,且一周汗蒸1—2次就够了。 痰湿体质的特征: 痰湿体质常表现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醇酒,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多因寒湿侵袭、饮食不节,先天禀赋、年老久病、缺乏运动而发病。 痰湿体质的日常调理: 痰湿体质者最好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肥甘厚味生冷之物及烟酒要杜绝。

除湿气灸哪里


除湿气灸哪里

1、除湿气灸哪里之池穴艾灸祛湿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2、除湿气灸哪里之足三里穴艾灸祛湿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3、除湿气灸哪里之合谷穴艾灸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4、除湿气灸哪里之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5、除湿气灸哪里之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6、除湿气灸哪里之丰隆穴

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7、除湿气灸哪里之解溪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除湿气的食物

1、薏仁

对养生感兴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薏仁是很好的去湿气的食物,因为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水分代谢,发挥利尿消肿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水肿型肥胖。

2、小米

小米也是很好的去湿气的食物,因为小米不含麸质,不会刺激肠道壁,是属于比较温和的纤维质,容易被消化,因此适合搭配排毒餐食用。小米粥很适合排毒,有清热利尿的功效,营养丰富,也有助于美白。

3、红豆

红豆可增加肠胃蠕动,减少便秘,促进排尿。可在睡前将红豆用电锅炖煮浸泡一段时间,隔天将无糖的红豆汤水当开水喝,能有效促进排毒。

4、地瓜

地瓜所含的纤维质松软易消化,可促进肠胃蠕动,有助排便。最好的吃法是烤地瓜,而且连皮一起烤、一起吃掉,味道爽口甜美。

5、燕麦

燕麦能滑肠通便,促使粪便体积变大、水分增加,配合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发挥通便排毒的作用。

除湿气注意事项

1、多进行运动。如果自己体内的湿气过多,可以采取一些运动的方法进行排出,因为运动排汗不仅能够排毒,而且,能够有效的将自己体内的一些湿气及时的排出体外。

2、蒸汗。蒸汗也是去除体内湿气的一种方法选择,而且,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一些不爱运动的朋友,它能够通过蒸汗的方式促进身体的一些毒素排出,而且它的排毒效果非常的好,可以有效的去除湿气,平时一些上班工作比较辛苦的人,可以多进行蒸汗的方式排湿。

3、多喝清热祛湿汤。生活中可以在自己的饮食方面进行调整,比如,多喝一些清热祛湿的汤汁,取适量的土茯苓,赤小豆,陈皮,加入一些瘦肉,煮成汤以后,可以有效的起到祛湿的作用,而且,这种方法也是广东比较传统的一种去湿汤,非常适合在天气炎热的时候饮用。

4、少吃盐,多健脾。有很多人平时养成了重口味的习惯,但是,长时间吃一些过于辛辣和盐味过重的食品,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