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可以说是有很多的种类,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别名】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卷中)、桂苓甘术汤(《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处方】茯苓12克 桂枝9克(去皮)白术6克 甘草(炙)6克
【功能主治】温化痰饮,健脾利湿。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朐胁支满,目眩心悸,咳而气短,舌苔白滑,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运化水湿为臣;桂枝通阳化气为佐,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之功。
【摘录】《伤寒论》
虽然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功效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因此在服用这类药物之前最好提前咨询医生。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方剂,对很多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可以说是医者喜用,患者乐意接受的一味方剂,但运用不当,服食方法不对,疗效会减弱。下面来谈谈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的主要功效与服用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
【别名】甘姜苓术汤(《金匮要略》卷中)、肾着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处方】甘草 白术各6克 干姜 茯苓各12克
【功能主治】温脾胜湿。治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致患肾着,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腹重,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腰中即温。
【备注】肾受冷湿,着而不去,而为肾着。然病不在肾之本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方中干姜辛热,温里散寒,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为臣;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别名】甘姜苓术汤、甘草汤、肾着汤、除湿汤、苓姜术甘汤、茯苓干姜白术甘草汤
【处方】甘草2两,白术2两,干姜4两,茯苓4两。
【药理作用】对肠管的兴奋作用《经方研究》:王培忠等报道,甘姜苓术汤的水煎液在小量时对家兔离体肠管有轻微的兴奋作用;加大剂量后,其兴奋作用未见明显加强。认为其水煎液兴奋肠管的作用与剂量关系不大。
【功能主治】暖土胜湿;补土制水,散寒渗湿;温脾化湿。主肾着。寒湿下侵,身重,腰以下冷重而痛,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呕吐腹泻,妊娠下肢浮肿,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等,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
【用法用量】甘姜苓术汤(原书同卷),甘草汤(《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肾着汤(《千金》卷十九)、除湿汤(《三因》卷九)、苓姜术甘汤(《类聚方》)、茯苓干姜白术甘草汤(《奇正方》)。
【注意】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酢物。
【各家论述】1.《医方考》:肾着于湿,腰冷如冰,若有物者,此方主之。肾主水,脾主湿,湿胜则流,必归于坎者,势也,故曰肾着。腰为肾之府,湿为阴之气,故令腰冷如冰;若有物者,实邪着之也。干姜、辛热之物,辛得金之燥,热得阳之令,燥能胜湿,阳能曝湿,故象而用之;白术、甘草,甘温之品也,甘得土之味,温得土之气,土胜可以制湿,故用以佐之;白茯苓甘淡之品也,甘则益土以防水,淡则开其窍而利之,此围师必缺之义也。
【临床应用】1.肾着:杜某,女,52岁。腰痛,腰部重倦有冷痹感,两侧髓关节痛,行动拘急痛,俯仰困难,四肢倦怠无力已5月余,治疗无效。诊其脉沉迟,此肾着证也,肾虚而寒湿所侵,腰受冷湿着而不去,治宜温通驱寒湿为治,拟用肾着汤。白术1两,云苓1两,干姜1两,炙甘草5钱,2剂,清水3钟,煎至1钟,温服。后以原方加桂枝尖、杜仲,共进8剂而愈。
【摘录】《金匮》卷中
在我们阅读完上文后可以发现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不仅仅可以增强抵抗力还是治病的良方,我们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了解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的特性就能很好的利用,很容易就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哦!
白术茯苓丸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方剂,对很多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白术茯苓丸可以说是医者喜用,患者乐意接受的一味方剂,但运用不当,服食方法不对,疗效会减弱。下面来谈谈白术茯苓丸的主要功效与服用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
【处方】白术6两,赤茯苓(去皮)2两,干姜(炮)2两,肉桂(去粗皮)2两,半夏(汤洗7次)2两,人参(去芦头)2两,枳实(去瓤,麸炒)2两,肉豆蔻(面裹煨香)2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神曲辗细,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心腹胀满,干哕噫酸,饮食不化,肠鸣泄泻,酒癖停饮,呕吐痰沫,头目昏运。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六
【处方】白茯苓半两,白术半两(白者),天南星1两,白附子1两,白矾3分,半夏3两(并生用)。
【制法】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三焦气涩,停痰不清,胸膈痞闷,腹胁胀满,咳嗽涎甚,咽嗌干痛,心忪悸动,头目眩运,寒热时作,肢节疼痛,呕吐清水,神昏多倦,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御药院方》卷五
以上就是白术茯苓丸的一个介绍, 希望通过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对于这一个养生方剂的选择问题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们运用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去,帮助自己达到养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对于茯苓白术散这种方剂,我们应该要先了解它的药用价值和注意事项之后,才可以食用。下面是关于茯苓白术散怎么吃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好好阅读一下,对食用有很大的帮助。
【处方】茯苓3钱,白术1钱,人参1钱,木通1钱,肉豆蔻(炮)1钱半,肉桂1钱半(去皮),诃肉2钱(煨),枳壳(炒)1钱,甘草1钱。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痢或白或清。
【用法用量】每服3钱,灯心煎服,或加陈米1撮煎。
【摘录】《袖珍小儿》卷六
【处方】滑石1两,寒水石5钱,石膏5钱,泽泻5钱,甘草5钱,白术2钱半,茯苓2钱半,人参2钱半,桂枝2钱半。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霍乱。吐泻既多,津液暴亡,烦渴引饮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开水送下,姜汤亦可。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三
通过本文的详细介绍,你是不是已经了解了茯苓白术散的做法了呢?养生从生活小事做起,希望本文对你有一些帮助!
你知道白术茯苓散吗?在对它没有足够的了解的情况下人们在选择白术茯苓散时会产生很多的犹豫和顾虑,例如它的效果如何?它应该怎么吃?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做一个回答。
【处方】白术2两,白茯苓2两,防己3两,木瓜3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妊娠7-8月后,两脚肿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前沸汤调下,日3次。肿消止药。
【摘录】《广嗣纪要》卷九
【处方】白术1两,白茯苓1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妊娠大小腿肿,及有黄水,小便或涩。
【用法用量】每服1-2钱,煎陈皮汤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十六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白术茯苓散这种中药方剂的相关知识,通过上述文章能够清楚的了解到白术茯苓散有着很多对人体的好处和作用,所以大家可以用白术茯苓散来治疗一些疾病。
大家对于白术茯苓这两种中草药也许都不陌生,白术和茯苓都是一种具备着十分高的药用价值以及食用价值的中草药,生活当中有许多的人用白术和茯苓一块泡水喝,并且白术茯苓泡水喝的效果以及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因此许多不清楚此功效的人都很想了解,那么,白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
白术是一种胃肠动力障碍调节剂。白术生品挥发油含量高,可以促进胃肠蠕动;白术炮制品白术内醋含量高,可以抑制胃肠蠕动。当肠管活动处于抑制状态(便秘)时,白术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排便;反之,当肠管活动处在兴奋状态(泄泻)时,白术能抑制胃肠蠕动,有助止泻。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合理解释白术既能止泻,又能通便之效用提供了客观的实验依据。
茯苓和白术是两味中药材。中医认为,大多数体内有湿气的人,都可以用这两味中药煮水喝来祛湿。
中医有一种祛湿方法就是燥湿,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方法。中医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总结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利湿,通过排尿的方法排出体内多余的湿,利湿祛湿方法为:用茯苓10克,白术10克煮水服用。
此祛湿简便方适用于大多数身体有湿的人,茯苓和白术是药性平和的上品。它们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当身体有湿的时候,它们主要作用是祛湿。当身体正常了,它们就停止祛湿,开始发挥健脾的功效了。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白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的详细讲解,相信现在大家对于白术茯苓的一些功效和作用应该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了吧,白术茯苓这两种重要材,不但能够祛湿利湿,还可以健脾,有病的可以祛除疾病,没病的还能够养生,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季节变化时身体很容易感到“躁动”,口干舌燥、心烦躁动,而中医中的方剂就可以有效的调节身体中的各个机能,缓解心情。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种方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别名】白术茯苓汤、茯苓白术汤、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处方】芍药3两,甘草2两(炙),生姜(切)3两,白术3两,茯苓3两,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利水通阳。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白术茯苓汤(《鸡峰》卷十八)、茯苓白术汤(《普济方》卷一四七引《十便良方》)、桂枝去桂加苓术汤(《内台方议》卷一)。
【各家论述】①《尚论篇》:在表之风寒未除,而在里之水饮上逆,故变五苓两解表里之法,而用茯苓、白术为主治。去桂者,以已误不可复用也。然桂枝虽不可用,其部下诸属,皆所必需。倘并不用芍药以收阴,甘草、姜、枣以益虚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误汗、误下之变耶?故更一主将,而一军用命甚矣,仲景立方之神也。②《伤寒贯珠集》:表邪挟饮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饮而后表可解。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③《古方选注》:苓、术、芍、甘,治太阳里水法也。解肌或下,水邪不去,而反变症,是非解肌者矣,当去桂枝,而以苓、术、生姜代桂枝行阳,存芍药以收阴;不取辛甘发散于表,取苓、芍约阴利水,甘、枣培土制水,即太阳入里用五苓表里两解之义也。④《伤寒论类方》:凡方中有加减法,皆佐使之药,若去其君药,则另立方名。今去桂枝为名,所不可解。殆以此方虽去桂枝,而意仍不离乎桂枝也。
【临床应用】①流行性感冒《新医学》(1975;3:159):患者年岁颇高,偶感风寒,初起鼻塞头胀,喉痒咳嗽,咯痰清稀不多,服西药发汗后症状仍不解。笔者以桂枝汤为底,重用桂枝、生姜、甘草,加苏叶、细辛,1剂而愈。其后不久,正值流感流行,患者又染上流感,症状与前类似,但痰多而伴有胸闷、胃胀欲呕。病者自以上方治之,但无效。邀笔者再诊,投以下方:桂枝2钱,赤芍3钱,甘草2钱,大枣4钱,生姜4钱,川朴花4钱,法夏3钱,茯苓4钱,白术4钱。服药2剂,病愈。②低热《伤寒论诠解》:陈慎吾先生曾治一数年低热患者,而有翕翕发热,小便不利等证。陈用本方原方,仅2-3剂,便热退病愈。
【摘录】《伤寒论》
看完了上文对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一些介绍,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医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块艳丽的瑰宝,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探索。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由于是由纯天然的中药材混合而成,而且没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备受人们关注。那么到底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的作用和功效都有哪些呢?为了让您更加详细的了解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为您详细的介绍一下。
【别名】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
【处方】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3两,白术3两。
【功能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原书同卷)、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论方解》)。
【各家论述】①《金鉴》: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者立治法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乎?若去桂则是芍药、甘草、茯苓、白术,并无辛甘走营卫之品,而曰余依桂枝汤法,无所谓也。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此条证虽稍异,而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用桂枝汤以解表,去芍药之酸收,避无汗、心下之满;加茯苓之燥渗,因水停小便不利也。余依桂枝汤法煎服,谓依桂枝汤法取汗也。小便利则愈,谓饮病输水道则愈也。此方即桂苓甘术汤而有生姜、大枣,其意专在解肌,利水次之,故用生姜、大枣佐桂枝,以通津液取汗也。②《伤寒论方解》:本方如去桂,便与证候不合。日医如吉益猷、丹波元简、山田正珍诸氏亦认为不当去桂。因此,理应从《金鉴》及吉益猷氏的说法,将“去桂”改为“去芍”,庶几药与证合。
【摘录】《金鉴》卷三十一
以上就是对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配方的详细介绍,是一个不错之选,不过制作的时候需要适量,过多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对身体有很大影响。
许多喜欢养生的人士都知道白术汤,但是你们知道怎样正确的利用白术汤吗?白术汤的功效有哪些呢,不太清楚的话就接着往下看吧!
【处方】白术(二钱) 厚朴(姜制.二钱) 防风(去芦.二钱) 附子(炮.去皮脐.一钱) 橘红(一钱) 白藓皮(一钱) 五加皮(一钱)
【功能主治】治脾经受病,多汁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动,不能饮食,口角两边黄者可治;其状但踞而腹满,通身黄白色,口吐醎水,风中于脾也,急灸脾腧百壮,目下及手足青者不可治。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别名】白术散(《医学六要》卷二)。
【处方】白术 人参 草果仁 干姜(炮)厚朴(姜制,炒)肉豆蔻(面裹,煨)橘皮(去白)木香(不见火)麦蘖(炒)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脾劳虚寒,呕吐不食,腹痛泄泻,胸满喜噫,多卧少起,情思不乐,肠鸣体倦。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白术(炒)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炒)3分,人参1两,桂(去粗皮)半两,芍药半两,枇杷叶(去毛,炙)半两,白茅根半两,芦根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脾胃气弱,留饮停积,饮食不化,呕吐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处方】白术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1两1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霍乱,脾胃气攻,腹胀满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加大枣3个(擘,去核),水1盏,煎至6分,去滓,空腹温服,早晨、午时、日晡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处方】白术2两,人参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桂(去粗皮)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腹胀不能食,背上冷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2次,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处方】白术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甘草(炙)1分,白豆蔻(去皮)半两,高良姜各半两,茯神(去木)1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伤寒愈后,胃虚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2个(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处方】白术1两半,木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芍药1两半,桑根白皮(锉)2两,木通(锉)2两,牵牛子1两半(捣,取粉1两,旋入)。
【制法】上药除牵牛粉外,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肠胃冷气,臌胀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入牵牛粉半钱,空腹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处方】白术(锉)1两,木瓜(去瓤,切,焙)1两,人参1两,甘草(炙)半两,干姜(炮)半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中恶,霍乱吐利,手足麻痹或转筋。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擘),同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九
【处方】白术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当归(切,焙)1两,桂(去粗皮)1两,桔梗(去芦头,锉,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两,人参1两,甘草(炙,锉)1分,细辛(去苗叶)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腹胀肠鸣切痛,发作有时。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去核),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处方】白术1两2钱,人参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吴茱萸(水浸1宿,微炒)3分,干姜(炮)3分。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脾心痛如刺。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处方】白术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人参2两,白茯苓(去黑皮)2两,干姜(炮)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脾脏虚冷泄痢,四肢壮热。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入荆芥1穗,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处方】白术(锉)1两,甘草(炙,锉)1两,莎草根(炒去毛)1两,草豆蔻5枚(大者,去皮,炒),干姜(炮)半两,陈曲(炒)半两,麦糵(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胃气受冷,气逆奔冲,呕哕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个(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处方】白术2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3遍)2两,当归(切,焙)2两,人参2两,干姜(炮裂)2两,甘草(微炙)2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霍乱下利不止而渴者。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温服,如人行5-6里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
【处方】白术半两,丁香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陈橘皮(去白,焙)半两,木香半两,大腹(锉)3分,枳壳(去瓤,麸炒)3分,诃黎勒(炮,去核)3分,草豆蔻(去皮)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呕吐厥逆,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5片,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处方】白术(土炒)4钱,炙草1钱。
【功能主治】小便清长而泻者。
【用法用量】加煨姜3片,大枣2个,水煎服。
【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三
【处方】白术3两,甘草(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人参1两,桂(去粗皮)2两,当归(切,焙)2两,陈橘皮(去白,焙)2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霍乱吐利。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煮小麦汁1盏半,加竹叶1握,生姜半分(拍碎),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处方】白术1两,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3两,石膏1两,葛根(锉)1两,何首乌1两,甘草(炙)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伤寒,壮热憎寒,头疼体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葱白1寸,煎取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处方】白术3两,防己3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桂(去粗皮)3两,人参3两,甘草(炙,锉)2两半,当归(焙)1两,芍药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历节风,四肢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1盏,入醋少许,更煎3-4沸,去滓温服。当觉体中热痹;未觉,加药末并醋,如前煎服。
【注意】忌一切发物。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
【处方】白术半两,半夏半两,当归半两,厚朴半两,生姜屑半两,舶上丁香皮3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胸膈痛,身体拘急疼痛,手足逆冷,脉沉细无力。
【用法用量】方中生姜屑,《阴证略例》作“干姜”。
【摘录】《伤寒微旨论》卷下
【处方】白术1两,人参3分(去芦头),桂心半两,干姜半两(炮裂,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四逆,内有久寒,汗出脉微。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方出《圣惠》卷十二,名见《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处方】白术5两。
【功能主治】风痫,瘛疭,身汗而头独无。
【用法用量】白米泔2升,煮3沸,适寒温洗头及身。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二引《婴孺方》
【处方】白术1两,人参1两,荜澄茄1两,诃黎勒(爆,去核)2两,丁香3分,草豆蔻(去皮)3分,黄耆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白茯苓3分,麦糵(微炒)3分,沉香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木香3分,枳实(去瓤,麸炒)半两,甘草(炙)。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脾痹,心腹胀满,不欲饮食,食则气滞体重,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2个(擘破),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九
【处方】白术4两,五味子4两,甘草4两,石膏4两,干姜3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伤寒3日,头疼壮热,骨节酸痛,有汗或无汗。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立胜散”。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处方】白术2两,石膏2两,干姜(炮)半两,五味子(炒)1两,甘草(炙,锉)1两,人参1两,芎藭1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中风伤寒,初受病1日至3日,头痛肢体疼,烦躁,恶风,身热憎寒;妊娠伤寒。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个,同煎至7分,去滓稍热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处方】白术(锉,炒)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1两,黄耆(细锉)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桔梗(锉,炒)1两,桂(去粗皮)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甘草(炙,锉)1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时气出汗吐下后,四肢羸劣,呕逆减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处方】羊肾1具(治如食法),白术5两,生姜6两,玄参4两,泽泻2两,芍药3两,茯苓3两,淡竹叶(切)2升,生地黄(切)1升。
【功能主治】肾热,面黑目白,肾气内伤,耳鸣吼闹,短气,四肢疼痛,腰背相引,小便黄赤。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2升,煮羊肾、竹叶,取1斗,去滓澄之;下药煮取3升,分3服。不已,3日更服1剂。
【摘录】方出《千金》卷六,名见《普济方》卷五十四
【处方】白术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炒)1两,干木瓜2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伤寒后,霍乱吐利,脚转筋。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处方】白术、川芎、蔓荆子、没药、白蒺藜(去刺)、黄芩、防风、五味子、菊花、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眼痛而憎寒,此乃气衰血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银海精微》卷下
【处方】白术9g,茯苓9g,橘络3g,甘草3g,荆芥1.5g。
【功能主治】健脾除湿,疏风散邪。主粟疮。脾虚有湿,外受风邪,症状轻微,颗粒稀少,形体瘦弱者。
【各家论述】方中白术、茯苓、甘草健脾除湿。橘络理气健脾,通络脉以除胞脸之湿滞。荆芥疏散风邪,五味合用,具有健脾除湿,疏风散邪之功。
【摘录】《张皆春眼科证治》
【处方】白术1两,葛根1两,升麻半两,黄芩半两,芍药2两,甘草2钱半。
【功能主治】破伤风,大汗不止,筋挛搐搦。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两,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保命集》卷中
【处方】白术2两,半夏1两(生姜汁浸1宿,焙)。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咳嗽,痰盛呕逆。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处方】白术、白茯苓、半夏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痰潮上如涌泉,久不可治者,形肥脉缓,体重嗜卧,痰滑。
【用法用量】每服半两,病大者1两,水2盏,加生姜7片,煎至1盏,取清,调神曲末2钱,顿服之。
【摘录】《保命集》卷下
【处方】白术1两,人参3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甘草(炙,锉)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枳实(去瓤,麸炒)半两,木香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熟干地黄(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气短力乏,言语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处方】白术1两,枇杷叶(炙,去毛)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切,焙)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人参1两,甘草(炙,锉)1两,麦糵(炒)1两,干姜(炮)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呕逆,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处方】白术(锉,炒)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甘草(炙)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霍乱吐利,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处方】白术(切,炒)1两半,当归(锉,炒)1两半,桑根白皮(锉)1两半,大黄(锉,炒令香)1两,细辛(去苗叶)1两,桂(去粗皮)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血气壅滞,攻心腹疼痛,或拘急胀满。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处方】白术3分,赤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当归(切,焙)半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胃风,泄痢不止,腹胀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水半盏,加生姜2片,煎至3分,去滓带热服,至夜3-4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处方】白术3两,寒水石1两,当归1两,黄芩1两,芍药1两,人参1两,石膏1两,干葛1两,防风1两,缩砂1两,藿香1两,甘草1两,茯苓1两,木香2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养液润燥,开通结滞,令血昌盛。主妊娠血液虚衰痿弱,难以运动,气滞痹麻,营卫不能宣通。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宣明论》卷十一
【处方】白术(净)8钱,生薏米7钱。
【功能主治】腰湿痛,如击重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二
【别名】茯苓半夏汤
【处方】炒神曲2钱,陈皮3钱,天麻3钱,白术5钱,白茯苓5钱,麦糵面(炒黄色)5钱,半夏5钱。
【功能主治】驱风导痰,祛宿食。主风邪覊绊于脾胃之间,胃气虚弱,身重有痰,恶心欲吐。
【用法用量】茯苓半夏汤(《东垣试效方》卷三)。
【各家论述】《杏苑》:脾胃虚弱,覊风挟痰,宿食不化而作恶者,法当治中为本,驱风导痰,祛宿食为标。是以用白术补中气,神曲、麦芽消宿食,天麻驱风、茯苓、半夏豁痰,用橘红、生姜散逆气以止呕吐。
【摘录】《兰室秘藏》卷中
【别名】三物汤、痢下白术汤。
【处方】白术、黄芩、当归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孕妇痢呕吐血,孕妇下痢,脉虚数者。
【用法用量】三物汤(《济阴纲目》卷九)、痢下白术汤(《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妊娠胎热内炽,脾弱不能健运,血得偏渗肠间,故下痢赤白,胎孕因之不安。黄芩清热安胎,白术健脾止痢,当归养血以引血归经。使脾气健旺,则胎热自化,而胃气清和,血无不归,何有下痢赤白,胎孕不安乎!
【摘录】《儒门事亲》卷十二
【处方】白术半两,人参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甘草(炙,锉)半两,葛根(锉)半两,藿香(去梗)半两,桔梗(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伤寒,头痛肌热,喘粗。
【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处方】人参1两,白茯苓1两,白术1两,木香1两,甘草1两,黄耆1两,干葛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泄泻,胃热烦渴。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煎服。不同阴阳,并宜服之。
【摘录】《玉机微义》卷六引《易简》
【处方】白术1两,人参1两,甘草(炙)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当归(切,焙)1两,牡蛎(熬)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腹胀,虚热不能食。
【用法用量】1-2岁儿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温2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别名】白术散、小白术散。
【处方】白术3钱,芍药3钱,干姜半两(炮),甘草2钱(炙)。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大肠经动,下痢为鹜溏。大肠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得之秋冬者。
【用法用量】白术散(《医统》卷三十五)、小白术散(《赤水玄珠》卷八)。
【摘录】《保命集》卷中
【别名】白术散
【处方】半夏曲半两,白术2钱,槟榔2钱半,木香1钱,甘草1钱,茯苓2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补中豁痰。主胃中虚损,及有痰而吐者。
【用法用量】白术散(《医学纲目》卷二十二)。
【各家论述】《杏苑》:治中气挟痰作吐,法当补中豁痰。是以白术、炙草补中,茯苓、半夏豁痰,木香、槟榔散逆气以止呕。
【摘录】《保命集》卷中
【处方】葛根汤加桂心、黄耆、白术。
【功能主治】柔痉。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录】《玉机微义》卷三十九
【别名】白术散
【处方】白术2两,五味子1两,茯苓1两,甘草1分,半夏4个(洗去滑,切作16片)。
【制法】上为散,分作16服。
【功能主治】五脏伤湿,咳嗽痰涎,憎寒发热,上气喘急。
【用法用量】白术散(《得效》卷五)。
【摘录】《三因》卷十二
【处方】白术1两,木香半两,青橘皮半两,神曲1两,麦糵1两,人参1两,赤茯苓1两,甘草半两,槟榔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逆恶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二引《御医撮要》
【处方】白术1两,人参3钱,桔梗(锉,炒)3钱,诃黎勒(煨,取皮)3钱,桂(去粗皮)3钱,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半夏(汤洗7遍,生姜汁制)半两,甘草(炙,锉)半两,五味子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咳嗽,呕吐涎沫,心胸不快,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切),煎取8分,去滓温服,1日2次,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处方】白术4分,甘草4分,桑白皮3分,茯苓2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水气口渴;脾虚气上,食少发渴。
【用法用量】每觉渴时点1钱服之,不拘时候。
【注意】切不可饮冷。
【摘录】《鸡峰》卷十九
【处方】白术1钱(土炒),人参1钱,茯苓1钱,牛膝1钱,黄柏1钱,苍术7分(泔制),当归1钱,白芍药1钱(酒炒),木瓜1钱,柴胡5分,广皮1钱。
【功能主治】脚气,气血亏损,足胫疼痛。
【用法用量】加大枣2枚,生姜1片,水煎服。
【摘录】《医彻》卷二
【处方】白术8分,紫苏8分,芍药8分,金银花8分,葛根3分,荆芥2分,干姜2分,知母2分,独活2分,甘草2分,生姜1片。
【功能主治】痛风。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续名家方选》
【处方】白术1钱半,陈皮1钱,白茯苓1钱,五味子1钱,半夏1钱,杏仁1钱,
中药方剂作为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包含的种类包罗万象,随着现在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它也越来越熟悉,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介绍茯苓汤这种方剂。
【别名】六味茯苓汤(《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处方】半夏(汤泡七次)赤茯苓(去皮)橘红各30克 枳实(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治支饮,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生姜七片,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
【功能主治】健脾固摄,降火止遗。主阴虚火旺。(男子性欲过亢)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万居集·上集》十九
【处方】当归3克,川芎3克,炒白芍3克,熟地黄3克,土炒白术3克,茯苓3克,泽泻3克,黄苓3克,栀子(酒炒)3克,炙甘草3克,姜汁厚朴3克,麦门冬3克(去心)。
【功能主治】养血清热,利水消肿。主脾虚水泛。(妊娠水肿)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二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羌活(去芦头)1两,当归(切,焙)1两,人参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芎藭1两,石膏(火煨)1两,黄耆(锉)1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产后气血虚,头痛不定。目眩呕逆。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甘草(炙,锉)1两,远志(去心)半两,白薇1两,龙齿(研)1两,熟干地黄(焙)1两半,人参1两,防风(去叉)1两,独活(去芦头)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心气不足,血邪狂言,眠卧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海藻(洗去咸,焙)2两,海蛤1两,半夏(为末,生姜汁和作饼,晒干)1两,甘草(炙,锉)1两,庵(艹闾)子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瘿气,咽喉肿塞。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五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前胡(去芦头)2两,生干地黄1两,人参1两,桂(去粗皮)1两,芍药1两,甘草(炙,锉)1两,麦门冬(去心,焙)3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少气,咽喉不利,唾如稠胶。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2个(擘),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次,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半两,大黄(锉,炒)半两,升麻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远志(去心)半两,人参半两,葛根(锉)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心热,舌干烦躁。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甘草(炙黄)1两,芍药(锉,炒)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切,炒)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黄耆1两半(锉)。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虚汗不止,心悸恍惚,怵惕多惊。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切),大枣2个(擘),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别名】茯苓散
【处方】白茯苓1两,乌梅肉半两(微炒),干木瓜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伤寒,(口孜)啀喘粗,肌热烦躁作渴。
【用法用量】茯苓散(《魏氏家藏方》卷十)。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半两,人参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大黄(锉,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痰实壮热。
【用法用量】8-9岁儿,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淡竹叶1握(切碎),白术1两,甘草(炙)1两,枳实(去瓤,麸炒)1两,人参1两,栀子仁1两,大黄(锉,炒)2两,黄芩(去黑心)3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热肿。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4两,泽泻2两,白术1两半,干姜(炮)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甘草(炙,锉)1两半,小麦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发,热甚口干。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处方】赤茯苓(去皮)2两,桑白皮2两,防风1两半,官桂1两半,川芎1两半,芍药1两半,麻黄(去节)1两半。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痛痹,四肢疼痛,拘倦浮肿。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加大枣1个,煎至8分,去滓温服,以姜粥投之,汗泄为度。
【摘录】《宣明论》卷二
【处方】茯苓2分,川芎2分,鳖甲(炙)2分,枳壳(炙)2分,芍药2分,柴胡4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小儿闪癖,身体壮热,频服冷药,冷气漫心成癖,下焦又冷,肠结,大便难。
【用法用量】以水1大升3合,煎至3合,空心为2服,去如人行5-6里再服。
【注意】忌苋子。
【摘录】《医部全录》卷四四二
【处方】茯苓1两,麦门冬(去心)1两,黄芩1两,秦艽(去土)半两,柴胡(去苗)半两,杏仁(去皮尖)1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心咳。恶热脉疾,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全生指迷方》卷四
【处方】赤茯苓1两,沉香1两(一方用琥珀代沉香)。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便白浊,不利,时有作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白汤点,食后、临卧服。
【摘录】《鸡峰》卷十
【处方】茯苓1两,麦门冬1两,黄芩1两,秦艽半两,柴胡半两,五味子1两,杏仁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心咳,恶热脉疾,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鸡峰》卷十一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半两,冬葵子半两,木通(锉)半两,车前子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5-6岁儿,每服1钱匕,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如人行10里以来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2两,旋覆花2两,生干地黄(微炒)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细辛(去苗叶)1两半,芎藭1两半,人参1两半,芍药1两半,桔梗(去芦头,炒)1两半,甘草(炙令赤色)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安胎,调匀血脉。主妊娠恶阻,呕逆恶心,四肢疼,头痛,恶闻食气,心松烦闷,多损坠。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1片(拍碎),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半,栀子仁1两半,赤石脂1两,升麻1两,紫菀(去苗土)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豉(炒)1合,石膏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消热气,调血脉,理中。主脉极实热,血气伤心,好生嗔怒,口唇色变,言语不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叶5片,煎至1盏,去滓,下芒消1钱匕,分2次温服,早食后、日午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处方】茯苓、远志、菖蒲、竹黄、姜汁、竹沥,
【功能主治】小儿喜惊易悸,痰热内盛。
【摘录】《顾氏医径》卷五
【处方】白术(净)2钱,茯苓3钱,郁李仁(杵)1钱5分。
【功能主治】水肿。
【用法用量】加生姜汁,水煎服。
【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二
【处方】茯苓8分,川芎8分,苏叶8分,前胡8分,半夏(制)8分,桔梗8分,枳壳8分,干姜8分,陈皮8分,当归1钱,生地1钱,白芍1钱,台党5分,桑白皮6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经来咳嗽,喉中出血,及肺经枯燥。
【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
【摘录】《易简方便》卷六
【处方】赤茯苓1铢,熟地黄1铢,半夏(制,炒黄)1钱半,旋覆花7分,人参7分,白芍(炒)7分,川芎7分,桔梗7分,甘草(炙)7分,橘红7分。
【功能主治】妊娠禀受怯弱,受胎一月,便有阻病,颜色如故,脉息和顺,但觉肢体沉重,头目昏眩,择食,或作寒热,呕吐痰水,恍惚不能支持。
【用法用量】加生姜7片,水煎服。
【摘录】《竹林女科》卷二
【处方】人参、甘草、山药、当归、茯苓、桂心、麦冬、远志、大枣、生姜。
【功能主治】产后心虚。
【摘录】《妇科玉尺》卷四
【处方】冬桑叶、谷精草、望月砂、苡仁、通草、绿豆皮、茯苓。
【功能主治】热蒸湿郁,暑入气阻,目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处方】半夏1钱,陈皮1钱,茯苓1钱,甘草1钱,香附1钱,益智仁1钱,人参1钱,乌梅1个,竹沥2匙,生姜汁2匙。
【功能主治】素多痰饮,心肾不交,健忘。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防风(去叉)1两,人参1两,白术(锉,炒)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甘草(炙)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虚烦懊热,心中闷乱,头运重,呕逆,四肢倦怠。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处方】土茯苓2分(用石打碎),猪胰子1个(去油)。
【功能主治】杨梅疮。
【用法用量】水4升,入药熬成2升,去滓用汁,再对入好酒2斤。再入金银花、生地、桔梗、当归各5钱,熬成2升,渣再煎减半,服之。
【摘录】《仙拈集》卷四
【处方】茯苓5钱,白术(炒)5钱。
【功能主治】欲火甚梦遗。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不居集》上集卷十九
【处方】柴胡、麦门冬(去心)、人参、赤茯苓、甘草、黄芩。
【功能主治】婴孩温壮,伏热来去。
【用法用量】加小麦20粒,竹叶3片,水煎服。
【摘录】《冯氏锦囊秘录》卷四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芎藭1两,当归(切,焙)1两,甘草(炙,锉)1两,桂(去粗皮)2两,栀子仁14枚,吴茱萸(汤洗,焙,炒)1两半,细辛(去苗叶)1两半,干姜(炮)1两半,生干地黄(焙)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妇人中风,角弓反张,口噤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3分,黄耆(锉)1两半,芎藭1两,桂(去粗皮)3分,麦门冬(去心,焙)1两,五味子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痈溃脓太多,里虚热。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2个(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晚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八
【处方】茯苓3两,甘草2两,芍药2两,桂2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月经至,绞痛欲死。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半,分3服。
【摘录】《医心方》卷二十一引《深师方》
【处方】茯苓5分,陈皮2分,附子2分,白术2分,半夏1分,吴茱萸1分。
【功能主治】诸疝,呕吐不止,饮不纳。
【用法用量】水煎,临服加姜汁1匙,温服。
【摘录】《疝症积聚》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五味子(炒)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柴胡(去苗)1两半,桂(去粗皮)1两,槟榔(锉)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柔痓,病经三日不愈,恐阴气攻五脏致损。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大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3分,人参3分,麦门冬(去心,焙)3分,独活(去芦头)3分,槟榔3分,桂(去粗皮)1两1分,防风(去叉)1两1分,防己1两1分,桔梗(锉,炒)4两,甘草(炙)4两,防葵4两,枳壳(去瓤,麸炒)4两,地骨皮10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骨蒸肺萎,心松战栗,烦热善忘,精神不宁,梦寐飞飏,吐血,身体疼重或痒,多生疮癣,脚气。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切碎),大枣2个(擘破),煎取8分,去滓顿服,早晚、食后各1次。用银器煎尤妙。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半夏(汤洗7遍,切,炒干)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粳米2合,甘草半两(炙,锉)。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脾胃有热,干呕烦满。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大枣3个(劈破),竹叶3-7片,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半两,枳实(去瓤,麸炒)半两,人参3分,白术3分,五味子3分,半夏(汤洗7遍)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后胸膈气满,呕哕不纳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3个(擘破),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处方】茯苓(去黑皮)1两,白芍药1两,瞿麦穗1两,白术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心下痞满,小便不利;疟病发热身黄,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葱白5寸,加生姜1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3分,枳实(细锉,麸炒)3分,桂(去粗皮)3分,桑根白皮(锉)3分,人参3分,大腹皮(并子)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木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痞满,滞气不散,似物噎塞。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桔梗(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1两,人参半两,高良姜1两,槟榔(煨,锉)3分。
【制法】上为粉末。
【功能主治】伤寒后中冷,心腹胀满,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桑根白皮2两,防己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芎藭1两半,甘草(炙)3两,芍药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麻黄(去根节,先煮,掠去沫,焙干)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风湿痹留着不去,四肢痹麻,拘挛浮肿。
【用法用量】每服6钱匕,以水2盏,加大枣3个(劈破)同煎,去滓,取1盏,空心温服。临卧时,如欲出汗,服药了,以生姜热粥投之。
【注意】汗出慎外风。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九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陈橘皮(去白,炒)1两,人参1两,白术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木香(炮)1两,五味子1两,干姜(炮)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食毒,腹胀虚鸣,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空心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桑根白皮2两,防己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芎藭1两半,芍药1两半,麻黄(去根节)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风湿痹,四肢疼痹,拘挛浮肿。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1个(去核),煎取1盏,去滓温服,连3服后,以热姜粥投之,汗出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九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半两,木通(锉)3分,升麻半两,羚羊角(镑)半两,前胡(去芦头)半两,桑根白皮(锉)3分,大黄(锉,炒)半两,马蔺根1两,朴消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毒气上冲,喉中痛,闷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半两,柴胡(去苗)半两,桔梗(炒)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芍药半两,大腹皮半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3分,甘草(炙)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后,骨节烦疼,乍起眼暗,气冲胸背,上气满急。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人参1分,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汗后,余热不退,心神烦躁。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用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半两,柴胡(去苗)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桑根白皮(锉)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葛根(锉)3分,甘草(炙,锉)半两,桂(去粗皮)1分,人参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汗后,余热不除,及四肢拘急痛,胸膈不利,呕逆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用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个(擘),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锉)1两,人参1两,白术1两,麻黄根(锉)1两,肉苁蓉(切,焙)1两,五味子(炒)1两,甘草(炙,锉)1两,牡蛎(烧)1两,芍药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后汗出不止,渐觉虚劣。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鳖甲(醋多,去裙襕)3分,木通(锉)3分,郁李仁(微炒,去皮)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后,脚气攻心闷乱,腹满如石,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处方】赤茯苓(去黑皮)1两,木香半两,桂(去粗皮)半两,木通(锉)半两,甘草(炙,锉)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汗后,心腹及脐下满胀。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处方】茯苓5两,栝楼5两,知母4两,小麦2升,麦门冬5两(去心),大枣20个(去核),生地黄6两,萎蕤4两,淡竹叶3升。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泄热止渴。主胃腑实热,引饮常渴。
【用法用量】以水3升,先煮小麦、竹叶,取9升,去滓,入诸药,煮取4升,分4服。不问早晚,随渴即进。
【注意】忌芜荑、酢物。
【摘录】《外台》卷十一
【处方】茯苓5两,黄芩5两,栀子仁5两,芒消5两,赤石脂2两,升麻2两,紫菀2两,生麦门冬5两(去心),竹叶(切)1升,香豉1升(熬),石膏8两(碎,绵裹),生地黄(切)1升。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消热,止血气,调脉理中。主脉实热极,血气伤心,使心好生赫怒,口为色变赤,言语不快。
【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2升,去滓,下芒消,分3服。
【注意】忌酢物,芜荑。
【摘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处方】茯苓5两,人参2两,生姜2两,橘皮2两,白术2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风痰气发,即呕吐欠呿,烦闷不安,或吐痰水者。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1升5合,去滓,分3次温服,中间任食。
【摘录】《外台》卷八引《延年秘录》
【处方】茯苓5两,甘草2两,芍药2两,桂心2两,生姜6两,当归2两,麦门冬1升,大枣30个。
【功能主治】产后心虚,暴苦心悸不定,言语谬错,恍恍惚惚,心中愦愦。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3服,日3次。无当归可用芎藭。
【摘录】《千金》卷三
【处方】茯苓半两,黄柏半两,黄连半两,龙骨半两,人参半两,干姜半两,
很多人都知道白术和茯苓是两种常见的中药材,可以功效和作用大家就不一定了解了,白术有益气健脾,除湿益燥的功效,茯苓主要用于利尿消肿,宁心健脾,白术和茯苓均是消肿去湿的药材,是一组经典的中药材搭配,白术茯苓散在消肿利尿,利水去湿有着重要显著的作用。
茯苓具有利水祛湿,健脾,安神的功效,白术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两者配伍,能增强健脾祛湿的作用,脾喜燥恶湿,脾气虚的话,无力运化水液,从而产生湿邪,茯苓,白术能够健脾,白术补脾气作用较强,脾健运了,湿邪自然得以化解,当然,光靠健脾还是不够的,根据已有的湿邪,还要祛湿,茯苓属于利水渗湿药,但大多数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如猪苓,泽泻,车前子等等,它们的作用靶点在下焦:肾、膀胱。而茯苓利水渗湿的作用靶点在中焦脾胃,故祛除脾湿作用较好。而白术这位药,被称之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正是因为它除了健脾,燥湿的功能很强,白术除了燥湿,还有利尿的功效,使湿邪从小便得以出路,而且,白术的利尿作用范围很广,一般虚实都可用。茯苓、白术是一组经典的配伍。
用茯苓和白术泡水喝的功效是祛湿,大多数体内有湿气的人都可以服用。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总结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利湿,通过排尿的方法排出体内多余的湿,利湿祛湿方法为:用茯苓10克,白术10克煮水服用。
这样祛湿简便,适用于大多数身体有湿的人,茯苓和白术是药性平和的上品。它们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当身体有湿的时候,它们主要作用是祛湿。当身体正常了,就停止祛湿,开始发挥健脾的功效。所以茯苓和白术这两味中药,不仅可祛湿利湿,还能健脾,是治病和养生都非常好的药物。
白术在饮食之中也常使用,有很多白术药膳的美味吃法,这里介绍一个白术陈皮鱼汤:
1、鱼(泥鳅)洗净,去肠,切块,白术洗净,陈皮浸软刮去白;
2、生姜洗净切丝,放入煲内,加不水适量,猛火煮滚;
3、放入鱼,改慢火煲2小时,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强健脾胃、益气补中。注意服用补药和中药白术、丹皮时,不宜服用香菜,以免降低补药的疗效。
每个人体内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湿气,大多数人都是含有湿气的体质,白术和茯苓就是去湿消肿的上品,同时白术和茯苓药性平和,当身体有湿气时,主要功效就是去湿,当身体正常没有湿气时,白术和茯苓就发挥健脾益气的功效。
大家都知道桂枝白术汤对人的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很多人却并不了解它的功效。其实了解这些功效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处方】桂枝、白芍、甘草、白术、木瓜、续断、陈皮。
【功能主治】风湿一身尽痛,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脉沉细缓无力者。
【摘录】《医学传灯》卷上
【处方】嫩桂枝1钱,杭青皮1钱,真广皮1钱,白云苓1钱,正川芎5分,香白芷5分,芽桔梗5分,尖槟榔5分,法半夏1钱2分,漂白术6分,家苏叶7分。
【功能主治】感风而发热疟。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于未发前2时服。
【摘录】《幼幼集成》卷三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桂枝白术汤的食用方法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大家平时不妨试试,相信对于改善疾病的情况肯定是有帮助的。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