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几种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混合后制成的产品。苓术散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你知道它的作用功效吗?不清楚的话现在就来了解一下吧!
【处方】焦白术3钱,云苓5钱,炒苡仁3钱,橘红1钱5分,炒冬瓜子2钱,炒五谷虫1钱5分,炒峡曲1钱5分,车前子2钱,老姜皮3分。
【功能主治】脾虚湿不行,头面足肿,腹胀。
【用法用量】水煎服。久服方见功效。
【摘录】《慈航集》卷上
【处方】人参随便,白术2两,茯苓1两半,苡仁(炒)1两,芡实(炒)1两,白扁豆(炒)1两,淮药(炒)1两,陈皮5钱,砂仁(炒)7钱,桔梗6钱,神曲(炒)7钱,甘草(炙)4钱,谷虫4钱,白莲肉(去心,炒)1两,陈米(微火炒黄,用水淬,去水再炒)1两3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饮食过伤,腹胀有积,或起青筋,身体消瘦。
【用法用量】加白糖少许,不时用开水调服。
【摘录】《会约》卷八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苓术散的知识,大家应该大致都清楚了苓术散的作用。中药方剂对身体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不妨试一试,相信会有惊喜。
你知道苓术汤吗?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利用苓术汤治疗呢?苓术汤的治疗效果怎么样呢?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处方】茯苓4两,白术4两,黄芩3两,旋覆花2两,杏仁3两。
【功能主治】妊娠体肿有水气,心腹急满。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2升半,分3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此方专主肺气不降而喘胀逆满,故用杏仁、旋覆专利膈上之痰气,茯苓、白术专利腹中之水气,黄芩一味专清胎息之热气也。
【摘录】方出《千金》卷二,名见《女科指掌》卷三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茯苓、白术、干姜(炮)、泽泻、桂心各等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冒暑遭雨,暑湿郁发,四肢不仁,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或入浴晕倒,口眼㖞斜,手足亸曳,皆湿温类也。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三因》卷二
【处方】白茯苓、厚朴(姜汁制,炒)、白术、青皮、干姜(炮)、半夏(汤泡去滑)、草果(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胃感风,飧泄注下,肠鸣腹满,四肢重滞,忽忽善怒,眩晕,或左胁偏疼。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个,煎7分,去滓,食前服之。
【摘录】《三因》卷五
以上就是对苓术汤配方的详细介绍,是一个不错之选,不过制作的时候需要适量,过多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对身体有很大影响。
最近食用中药方剂的人开始越来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术苓忍冬酒,那么术苓忍冬酒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话,就来看一看下面这篇文章吧。
【处方】白术60g 白茯苓60g 甘菊花60g 忍冬叶40g 白酒1500ml
【炮制】1. 将白术、白茯苓捣成碎末,忍冬叶切细,然后将四味药装入纱布袋;
【功能主治】补脾和胃,益智宁心,明耳目,祛风湿。主治脾虚湿盛,院腹痞,心悸、目昏,腰脚沉重,颇宜于中年人脾胃虚弱者。
【用法用量】每次10~15ml,每日1~2次,将酒温热空腹服用。
【备注】(1)白术、白茯苓:健脾渗湿。甘菊花:清心明目。忍冬叶:祛风除湿。
【摘录】《民间验方》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术苓忍冬酒,我们知道术苓忍冬酒的功效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有需要的话,大家可以试一试。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家庭都喜欢做各种各样的药膳方剂来服用,而一些经典的中药方剂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哦,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加味术苓汤有哪些功效作用吧。
【处方】白术2两,茯苓5钱,半夏3钱,肉桂2钱,生姜1两,白豆蔻3粒。
【功能主治】脾胃虚寒而得疟症者。发疟之时,先寒后热,寒从腹起,善呕,呕已乃衰,热过汗出乃已。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八
【处方】人参5钱,白术5钱,茯苓3钱,半夏2钱,竹沥1合,附子3分。
【功能主治】气虚呃逆,时作时止。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四
【处方】白术5钱,茯苓1两,贯众1两,甘草2钱,车前子5钱。
【功能主治】瘟疫,鼻中出血后,饮水泻痢。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十
【处方】苍术(炒)、厚朴(炒)、木瓜(炒)、腹皮、柴胡、陈皮、猪苓。
【功能主治】小儿受湿,腿腹肿胀。
【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由上文可知加味术苓汤的原料是几种我们生活中都不算陌生的中药材,对某些疾病特别有效果,参照上面的功效和主治疾病,如果有需要的话,不妨试一试。
参术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方剂,但是不经常服用这种药的人对于参术饮的了解也不多,那么究竟参术饮是怎样的呢,它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别名】参术散
【处方】四物汤加人参、白术、半夏(制)、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调养荣卫,化痰理气,清升浊降。主妊娠转胞。
【用法用量】参术散(《广嗣纪要》卷十三)。
【临床应用】转胞:一妇人怀胎,患转胞病,两脉似涩,重则弦,左稍和,此得之忧患,涩为血少气多,弦为饮。血少则胎弱,而不能自举,气多有饮,中焦不清而隘,则胎知所避而就下,故喜坠。以四物汤加参、术、半夏、陈皮、生甘草、生姜煎,空心饮,随以指探喉中出药汁,候少顷,气定又与一帖,次早亦然,至八帖安。
【摘录】《丹溪心法》卷五
【处方】人参3钱,黄耆2钱,白术1钱,甘草(炙)5分,白豆蔻8分,陈皮7分,木香1钱,地榆1钱,升麻1钱,粟壳8分,当归(全用)1钱,砂仁7分,泽泻8分。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温养脾胃。主中气下陷,脾胃虚败,久痢不止,滑脱不固,四肢倦怠,精神短少,饮食不消。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温服。
【各家论述】用人参、白术、炙甘草等补中益气,砂仁、白蔻温脾和胃,陈皮、木香行滞气,地榆凉下焦之血,泽泻利小便以渗湿,升麻升提清气上腾,佐罂粟壳以固滑脱,当归分理气血,各归其所。
【摘录】《杏苑》卷四
以上就是参术饮的一个介绍, 希望通过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对于这一个养生方剂的选择问题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们运用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去,帮助自己达到养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你知道桂苓甘露饮吗?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利用桂苓甘露饮治疗呢?桂苓甘露饮的治疗效果怎么样呢?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处方】肉桂(半两) 白茯苓(去皮.二钱) 白术(二钱) 猪苓(二钱) 滑石(碾.二钱) 寒水石(碾.一两) 甘草(炙.一两) 泽泻(一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伏暑引饮过度,肚腹膨胀,霍乱吐泻。皆治。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入蜜些少,热汤冷水任调下。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桂心1两,人参1两,黄耆1两,茯苓1两,白术1两,甘草1两,葛根1两,泽泻1两,石膏1两,寒水石1两,滑石2两(火燃,另研),木香1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伏暑发渴、脉虚。湿热下痢,小便涩少,口渴脉洪大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白汤调下。
【摘录】《医学正传》卷二引河间方
【别名】桂苓甘露散
【处方】白茯苓(去皮)1两,白术1两,猪苓1两,甘草(炙)1两,泽泻1两,寒水石1两(别研),桂(去粗皮)半两,滑石2两(别研)。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流湿润燥,宣通气液,解暑毒,兼利小水。主饮水不消,呕吐泻利,水肿腹胀,泄泻不能止者。
【用法用量】桂苓甘露散(《御药院方》卷二)。
【摘录】《医学启源》卷中
【处方】泽泻1钱2分,猪苓1钱2分,寒水石2钱,桂枝8分,苍术1钱,滑石1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伏暑,饮水过多,肚腹膨胀,霍乱吐泻。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摘录】《玉案》卷二
通过上面对桂苓甘露饮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中医方剂非常推崇这话不假,方剂从古代便伴随人们一直到现在。到了现在,各种各样的方剂也被人们研究出来,并且大受人们的喜爱。这些非传统的方剂,不仅天然无公害,而且还有这很好的养生功效呢。
复方健脾术苓汤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方剂,它的药用价值很高,而且还能治疗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复方健脾术苓汤的功效有哪些吗?吃复方健脾术苓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想知道的话那就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处方】苍术9克,白术9克,赤芍9克,猪苓9克,泽泻9克,陈皮9克,淮山药9克,扁豆衣9克,炒薏仁9克,匾蓄9克,萆 9克,六一散(包)9克。
【功能主治】健脾理湿。主脾经湿盛,水湿外溢。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朱仁康方
【处方】苍术9g,白术9g,赤苓9g,猪苓9g,泽泻9g,陈皮9g,淮山药9g,扁豆衣9g,炒薏仁9g,匾蓄9g,萆薢9g,六一散9g(包)。
【功能主治】健脾理湿。主淋巴管瘤,脾经湿盛,水湿外溢。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方出《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名见《千家妙方》
经常性不注意饮食健康的人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在选择复方健脾术苓汤等药物的时候需要根据我们的体质。我们在肠身体不适的时候不能单单靠药物来化解,还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很好的远离疾病。
加味苓桂术甘丸,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种药用价值很丰富的中药方剂吧。那么,你对加味苓桂术甘丸有多少了解呢?你知道加味苓桂术甘丸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吗?它又有哪些营养价值呢?如果不是太了解的话,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处方】生于术(米泔浸)3两,浙茯苓3两,鹿脊骨(用麻黄4钱煎汤炙)3两,桂枝木8钱,竹沥半夏2两,杏仁霜两半,北细辛3钱,炙甘草6钱。
【制法】水泛为丸。
【功能主治】哮喘时止时发,上气郁闷,咳痰不出,勉强咳出1-2口,痰中稍杂以血点。盖因伏饮之踞,始则阳衰浊泛,继则阴亦渐损,此哮喘属于虚寒,而阳伤略及阴分也。
【用法用量】每服钱半至2钱,淡盐汤送下。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对于加味苓桂术甘丸的功效和性质您现在了解了吗?在这里也提醒各位朋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病会给生活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及时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是。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