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2019-10-16 │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夏季养生茶的功效与作用

老白花树皮的功效与作用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不注意平日的养生,好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实现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老白花树皮的功效与作用”,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老白花树皮作为日常十分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对人体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并且也不是太难购买。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老白花树皮的几个方面。

【来源】为豆科植物 羊蹄甲 的 树皮 。全年可采。

【化学成份】含鞣质10~15%。

【药理作用】树皮及根有驱虫作用,并可用于肠粘膜炎症。新鲜树汁可作祛痰剂。青果可食,但也有人认为有某些致泻作用。

【性味】《云南思茅中草药选》:"苦涩,平。"

【功能主治】《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收敛健胃,消炎解毒。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摘录】《*辞典》

对于老白花树皮的药用价值大家应该都了解了吧,在平时食用的时候也能够更有针对性了,更合理的用药才能够更好的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

yS630.Com相关推荐

金花树的功效与作用


随着人们对中药的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的了解了各种中药中的详细的成分,也知道这些成分对于大家的健康的影响。下面就为各位朋友推荐一种中药金花树,详细的描述一下金花树的功效,希望对各位的学习和研究有一定帮助。

【英文名】Dunn Blastus

【别名】山暗赤、谷皱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金花树的枝、叶。

【原形态】灌木,高约1m。茎圆柱形,分枝多,幼枝、叶柄、叶、花序密被锈色微柔毛及黄色疏腺点。叶对生;叶柄长1-2cm;叶片纸质,卵形或广卵形,6.5-25cm,宽3-10cm,先端渐尖,基部钝至心形,全缘或具细波状齿,叶面无毛,背面被毛;5(-7)基出脉,背面侧脉隆起,细脉网状,被黄色小腺点。花两性,4数;聚伞花序组成的圆锥花序,顶生;花梗长约2mm;花萼漏斗形,具4棱,长约3mm,被小腺点,裂片反折,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约1.5mm;花瓣粉红色至玫瑰色或红色,卵形,长约3.5mm;花丝长约6mm,花药线形,弯曲,基部具不明显的小瘤,长约5mm,药隔微延长呈瘤状的小短距;子房半下位或下位,卵形,先端具4小突起。蒴果椭圆形,4纵裂,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先端平截,冠以宿存萼片,具4棱,被小腺点。花期6-7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1520m的山谷,山坡疏、密林下土壤肥厚的地方,溪边或路旁。

【性状】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直径1-5mm,表面棕褐色,无毛。幼茎有褐锈色腺盾状小鳞片。叶对生,展开后呈卵状披针形,椭圆状针形至卵形,长8-15cm,宽3-7cm,基部浅心形,先端渐尖,边缘有时有不明显的疏细齿。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止血;解毒。主风湿痹痛;湿热泻痢;滞下;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株:用于风湿和止血,外用敷疮疖。

【摘录】《中华本草》

以上只是介绍了金花树的部分功效和作用,其实它还具有其他效果,在这里就不一一道来了。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专门来看看医书上记载的功效和事项。

泡花树的功效与作用


泡花树是一种中药材,这类药物对疾病治疗上可以涉及很多个方面,所以在对泡花树选择之前,一定要对它进行很好了解,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介绍下。

【别名】灵寿茨、降龙木

【来源】清风藤科泡花树属植物 泡花树 Meliosma cuneifolia Franch.,以 根皮 入药。四季可采,晒干或鲜用。

【性味】甘、微辛,平。

【功能主治】利水,解毒。用于水肿,腹水;外用治痈疖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2~5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备注】(1)同属植物 笔罗子 Meliosma rigida Sieb. et Zucc.与上种相似,其根亦如泡花树入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以上的内容就是对于中药泡花树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希望能够给您带去一定的帮助。中药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需要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更好的帮助身体解除烦恼。

密花树的功效与作用


密花树对于医药方面的价值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对于治疗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密花树中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别名】狗骨头、打铁树、大明橘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密花树的叶或根皮。

【原形态】大灌木,高2-7m。叶互生;叶柄长约1cm;叶片革质,长圆状倒披针形至倒披针形,长7-17cm,宽1.3-6cm,先端急尖或钝,稀突然渐尖,基部楔形,多少下延,全缘,背面中脉隆起,侧脉不明显。伞形花序或花簇生,着生于具覆瓦状排列的苞片的小短枝上,小短枝腋生或生于无叶老枝叶痕上,有花3-10朵,苞片广卵形,具疏缘毛;花梗长2-3mm;花长(2)3-4mm;萼片卵形,稀圆形,长约1mm,具缘毛,有时具腺点;花瓣白色或淡绿色,有时为紫红色,基部连合达全长的1/4,花时反卷,卵形或椭圆形,具腺点,里面和边缘密被乳头状突起;雄蕊在雌花中退化,在雄花中着生于花冠中部,花丝极短,花药卵形,先端常具乳头状突起;雌蕊与花瓣等长或超过花瓣,花柱极短,柱头伸长,先端扁平。果球形或近卵形,直径4-5mm,灰绿色或紫黑色,有时具纵行腺条纹或纵肋,冠以宿存花柱基部,果梗有时长达7m。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50-2400m的混交林中或苔藓林中。

【性味】淡;性寒

【归经】肾、膀胱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乳痈;疮疖;疹,膀胱结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用于膀胱结石。

【摘录】《中华本草》

以上的内容就是对于中药密花树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希望能够给您带去一定的帮助。中药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需要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更好的帮助身体解除烦恼。

枣树皮的功效与作用


枣树皮为我国著名的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枣树皮吧。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 枣 的 树皮 ,全年皆可收采,春季最佳,用月牙形镰刀,从枣树主干上将老皮刮下,晒干。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大枣"条。

【药理作用】小鼠灌服枣树皮(品种未鉴定)醇提物,有明显祛痰作用(酚红法),镇咳作用不明显;但如腹腔注射,则有镇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

【性味】性温,无毒。(《中药通报》2(3):122,1956)

【功能主治】收敛止泻,祛痰,镇咳,消炎,止血。治痢疾,肠炎,慢性气管炎,目昏不明,烧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0.5~1钱。外用: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撒。

【附方】①治目昏不明:枣树皮、老桑树皮等分。烧研,每用一合,井水煎,澄,取清洗目。一月三洗,昏者复明。忌荤、酒、房事。(《纲目》)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肠炎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以上的内容就是对于中药枣树皮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希望能够给您带去一定的帮助。中药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需要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更好的帮助身体解除烦恼。

大树皮的功效与作用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中药材也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下面为大家介绍一种中药材大树皮。

【别名】梅榆、榆树

【来源】为榆科植物 越南榆 的 树干内皮 。秋末采集。刮去表面粗皮,洗净,晒干。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达15~20米,胸径约30厘米,树冠近圆形;树皮暗灰褐色,粗糙,有纵沟裂,小枝柔软,有毛。单叶互生;革质;倒卵形至椭圆状卵形,长2.5~4.5厘米,宽1~2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侧脉约9对,纤细,平行;叶柄长2~4毫米,被短柔毛;托叶早落。花序总状;花淡黄色或淡红色;萼片5,披针形至椭圆形。被缘毛;雄蕊4~5,突出。翅果倒卵形或近圆形,宽约1.2厘米,先端有凹口;种子位于中央。花期早春。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涩,平。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治胃肠出血,尿血,各种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5~7分。外用:研末撒患处。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选

相信通过本篇文章对大树皮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了解到关于大树皮的功效和药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朴树皮的功效与作用


朴树皮是一种很普通的中药。虽然它很普通,却是有着很多神奇的功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来源】为榆科植物 朴树 的 树皮 。夏季采。

【原形态】朴树,又名:沙朴、青朴、拨树、千粒树、朴榆、桑仔、朴子树、小叶牛筋树。

【生境分布】多生于村落平地、路旁及河岸边等地。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化学成份】树皮具有生物碱及皂甙反应。

【功能主治】①《中国药植图鉴》:"调经,治荨麻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两。

【附方】治腰痛:朴树皮四至五两,苦参二至三两。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空腹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中国药植图鉴》

上文我们介绍了朴树皮以及朴树皮的特点,可以知道朴树皮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疗和辅助治疗的效果。希望对大家的健康有所帮助。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