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和积累的过程中,中药在种类和数量上规模已经相当惊人,所以选择中药治疗一些疑难杂症都是有着很好的效果,接下来就为大家推荐一种中药河口莲座蕨。
【英文名】Hekou Angiopteris
【别名】河口观音座莲
【来源】药材基源:为观音座莲科植物河口观音座莲的根茎。
【原形态】河口观音莲,多年生大型蕨类植物。具肥大的根状茎。有粗大如指的叶柄;叶二回羽状,厚草质,上面黑绿色,下面绿色,羽片长圆状倒披针形,长约60cm,基部宽仅6cm,上部宽20cm,羽柄长6cm,褐色;小羽片约11对,基部的近对生,长6-8cm,宽约2cm,上部的近互生,长可达13cm,倒披针状长圆形,先端渐尖而近尾状,边缘有锐锯齿,基部近圆形;叶脉开展,多分叉,无倒行假脉。孢子囊群线形,密接,长约1.8mm,有孢子囊20-28个,距叶缘约1.4mm处着生,在羽片上部或尖端不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m左右的林瑕沟边处。
【性味】味微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痄腮;瘰疬;痈疖;骨折;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有清热消肿、止咳散结的功能。用于腮腺炎、痈疖、瘰疬、蛇咬伤及骨折。
【摘录】《中华本草》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了关于河口莲座蕨的一些基本资料,希望大家可以多学一点中草药的知识,这样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
很多人对强壮莲座蕨并不很清楚,所以在对强壮莲座蕨选择的时候,需要进行了解,使得在食用它的时候可以放心,有利于疾病治疗。
【来源】药材基源:为观音座莲科植物强壮观音座莲的根茎。
【原形态】强壮观音座莲,大型际生蕨类植物,植株高达2m以上。具直立而肥大的根状茎。叶二回羽状,厚纸质;叶柄粗约3cm;羽片长圆形,长约60cm,中部宽约20cm,羽柄粗壮,长约4.5cm;有小羽片约14对,互生,向下渐缩小,基部着生的小羽片生约8.5cm,开展,中部的长约12cm,顶部的长约12-15cm,宽2-2.5cm,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近截形,顶生小羽片分离,与下面的同形,全缘,向顶部渐尖并具不夫同则锯齿;叶脉下面明显,具纤细的倒行假脉,其长度与孢子囊近相等。孢子囊群线形,彼此不密接,长2-3mm,由20-30个孢子囊组成,距叶缘约1.5mm处着生。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约250m沟边密林下。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消肿散结。主水肿;瘰疬;痄腮;痈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相信通过本篇文章对强壮莲座蕨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了解到关于强壮莲座蕨的功效和药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西莲座蕨是一种中药材,在古代就有用广西莲座蕨治病的先例,所以我们可以放心食用。接下来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广西莲座蕨的功效等。
【来源】药材基源:为观音座莲科植物广西观间座莲的根茎。
【原形态】广西观音座莲,大型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达2m。具服大的根状茎。叶草质,二回羽状,互生,疝中肋疏被棕色鳞片,羽片近长圆形,长约65cm,中部宽约20cm,基部和顶部渐狭,宽约14cm;羽柄长15cm;小羽片近16对,有柄,下部的数对对生而开展,上部的互生而斜向上,披针形,顶端渐尖,全缘或具冰明显的钝齿,干后稍内卷,向顶部具明显的钝齿或三角形锯齿,基部近圆形;叶脉一般分叉,近水平开展。孢子囊群线形或长圆形,长约1.5mm,褐色,近叶缘着生,一般由12-16个孢子囊组成。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m左右的深谷林下。
【性味】味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止咳;解毒散结;活血消肿。主肺热咳嗽;痈疖;痄腮;瘰疬;骨折;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以上就是对于中药材广西莲座蕨的介绍。对于我们不懂的药材,更应该去了解它,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生活中充分地利用它,不至于手足无策。
中药在治疗一些特殊疾病上,效果也是非常不错,但我们在食用前还是要进行一些了解,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毛柄短肠蕨这个药材的一些常识。
【英文名】Widened Twin-sorus Fern
【别名】贯众
【来源】药材基源:为蹄盖蕨科植物毛柄短肠蕨的根茎。
【原形态】植株高1-1.5m。根茎直立,顶端和叶柄基部密被黄褐色、线形鳞片,长约1cm,边缘黑色,稍开展。叶簇生;叶柄长30-60cm,粗约5mm,直立,坚硬,禾秆色,上面有纵沟;叶片纸质,无毛,三角形,顶部渐尖并为羽状,长70-100cm,基部宽约80cm,二回羽状;羽片约8对,互生,斜向上,相距8-10cm,柄长4-5cm,基部1对最大,长圆状披针形,长达40cm,宽20-25cm,先端渐尖;小羽片10-20对,互生,柄长2-4mm,披针形,长达10cm,宽约2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边缘具圆齿或羽裂达1/3-1/2,裂片长圆形,斜向上,先端圆形或钝头或截形,略具细锯齿;每裂片有小脉4-5对,羽状,单一。孢子囊群线形,背生于小脉中部以下,在基部上侧小脉上的为双生,其余单一;囊群盖线形,膜质,褐色,宿存。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900m的林下溪边湿地或石边。
【性味】微苦;凉
【归经】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湿;驱虫。主肠炎;流感;肝炎;疮疖;肠道寄生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味微苦,性凉,有小毒。有清热解毒,祛湿、驱虫的功能。用于肠炎、流感、疮肿及肠道寄生虫。
【摘录】《中华本草》
看完了上面关于毛柄短肠蕨的功效及其作用的详细介绍,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知道了毛柄短肠蕨的好处了。可见毛柄短肠蕨对于我们人体是很有益的。如果有需要,大家不妨试一试。
翅柄铁线蕨是一种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的药材,科学健康地食用的话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还有疾病治疗是可以带来很大功效的。现在我们就具体去了解一下翅柄铁线蕨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吧。
【别名】猪鬃草、猪鬃七(《贵州草药》)。
【来源】为铁线蕨科植物 团羽铁线蕨 的 全草 。全年可采。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根状茎直立,顶部有褐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近膜质,无毛,叶柄纤细,亮栗色,基部有鳞片;叶片披针形,长8~15厘米,宽2.5~3.5厘米,一回羽状,叶轴顶部常延伸成鞭状,顶端着地生根;羽片团扇形,基部有关节和柄相连,外缘2~5浅裂;裂片顶部生孢子囊群,边缘全缘,但不育部分的边缘有浅波状钝齿;叶脉扇形分叉,小脉直达叶边,孢子囊生裂片边缘的小脉顶部;囊群盖条状矩圆形或近肾形。
【生境分布】生于潮湿石灰岩脚或墙缝中。分布河北、山东、甘肃、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和台湾等地。
【性味】《贵州草药》:"性凉,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活血通淋。治痢疾,血淋,尿闭,咳嗽,伤痛,乳痈,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附方】①治咳嗽:猪鬃草、车前草各一两,煨水服。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了解了翅柄铁线蕨的一些功效治和常识之后,希望大家在食用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实人的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是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想要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食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其中各种中药材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刺齿凤尾蕨这味中药。
【英文名】all-grass of Disparate Brake
【别名】半边双、半边旗
【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刺齿凤尾蕨的全草。
【原形态】陆生多年生蕨类植物,植株高30-80cm。根茎短而横生,密生棕色披针形鳞片。叶草质,密生,二型;营养叶柄栗色至栗褐色,长8-12cm,3-4棱,光滑,仅在基部有棕色线形鳞片,叶轴及羽轴两侧隆起的狭边上有短轴;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40cm,宽6-15cm,先端尾状,二回单数深羽裂或二回半边深羽裂;侧生羽片4-6对,柄极短,羽片三角状披针形或三角形,基部偏斜,先端尾状,羽裂几达羽轴,第1对最大,长5-8cm,宽2-3cm;裂片4-9枚,长圆形或狭长圆形,仅营养叶顶部有刺尖锯齿;侧脉分叉,小脉伸于锯齿内。孢子叶与营养叶相似而较长,叶片狭卵形;侧生羽片5-7对,裂片先端渐尖。孢子囊群线形,生于羽片边缘的小脉上,仅顶部不育;囊群盖线形,膜质,灰绿色,全缘。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950m的阔叶林中或疏林下。
【化学成份】含异蕨甙(isopteroside)C,对映-11α-羟基-15-氧代-贝壳杉-16-烯-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19-carboxylic 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S-贝壳杉烷-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16S-kaurane-19-carboxylic 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R-贝壳杉烷-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16R-kaurane-19-carboxylic acid),对映-7α,9-二羟基-15-氧代-16S-贝壳杉烷-19-,6β-内酯(ent-7α,9-dihydroxy-15-oxo-16S-laurane-19,6β-olide),对映-7α,9-二羟基-15-氧代-贝壳杉-16-烯-19,6β-内酯(ent-7α,9-dihydroxy-15-oxo-kaur-16-en-19-,6β-olide),还含刺齿凤尾蕨糖甙[glycoside(pteris dispar)]A、B、C。
【性味】苦;涩;凉
【归经】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凉血。主痢疾;泄泻;痄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疮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苦、涩,性凉。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祛淤活血的功能。用于肠炎、痢疾、腮腺炎、风湿、疮毒、蛇咬伤及跌打损伤等症。广西民间用根止血。据云,效果近似云南白药。
【摘录】《中华本草》
根据以上的综合来讲,刺齿凤尾蕨还是具有一定的药理疗效的,需要注意的就是刺齿凤尾蕨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食用,不要过量。
莲座蓟是中药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药物。它在治疗很多疾病方面有着奇特的效果和作用,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的讲述一些中药莲座蓟的作用。
【别名】食用蓟
【来源】菊科 莲座蓟 Cirsium esculentum (Sievers)C. A. Mey.,以 全草 入药。
【生境分布】东北、内蒙古、新疆。
【性味】甘,凉。
【功能主治】散瘀消肿,排脓,托毒,止血。主治肺脓肿,疮痈肿毒,皮肤病,肝热,各种出血。
【用法用量】1~3钱,水煎服,或适量研面冲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出处】《内蒙古中草药》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莲座蓟的一些基本功效,以及莲座蓟的食用方法等,这样大家在食用的时候才不会用错,也能够更加正确的发挥莲座蓟的价值。
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上往往有着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对中药选择可以放心进行,不过在选择中药的时候,需要对药物进行认识,这样治疗疾病的时候,才会知道什么样的药是最佳之选,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药柄马勃。
【来源】药材基源:为轴灰包科真菌轴灰包的子实体。
【原形态】菌体高13-22cm,包被长椭圆形,直径(3-10)cm×(1.5-2.5)cm,初白色,后黄褐色,表面有覆瓦状鳞片,孢体成熟后为成团的红褐色粉末,内含孢子和孢丝。柄中生,成等粗圆柱形,基部微膨大,色泽与包被同。孢子近球形、卵圆形,淡褐色,壁光滑,(9-20)μm×(9-16)μm。孢丝圆柱形或扁平带状,透明,或微具褐色,直径3.5-6.5μm。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砂土地表。初埋于地表下,后破土而出。夏、秋季可见。
【性状】1.性状鉴别 子实体长13-22cm。包被圆筒形或长椭圆形,长径3-10cm,短径1.5-2.5cm,白色至浅黄褐色,表面有易脱落的鳞片。菌柄圆柱形,直径约1cm,向上延伸至包被顶端而成中轴,基部有一团菌丝。孢体黄色或暗红褐色。
【性味】辛;性平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清肺;利咽;消肿;止血。主喉炎;扁桃体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附方】因状如马勃而有长柄,故名。
【摘录】《中华本草》
以上就是对中药柄马勃的功效与作用的一些介绍,柄马勃对人体的疾病有着很好的帮助,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情况对症用药,避免胡乱食用。
莲座革菌是一种很普通的中药。虽然它很普通,却是有着很多神奇的功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来源】药材基源:为革菌科真菌莲座革菌的子实体。
【原形态】子实体革质,漏斗状,中部层叠呈莲座状,高宽各达10cm。盖面浅米黄色至浅褐色,往往有辐射状皱纹。子实层平滑或有疣状突起,淡粉灰色至暗灰色。菌柄短,偏生至中生。菌肉白色。孢子在显微镜下淡青灰色,有小瘤,近球形,直径5-7μm。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阔叶林或针叶林中地上。
【性状】性状鉴别 菌盖漏斗状、中部层叠呈莲座状,直径约10cm,长约8cm,浅米黄色或浅褐色,表面有辐射状皱褶;下表面的子实层平滑或有疣状突起,粉灰色。菌肉浅米黄色。菌柄短,有很少分枝,稍偏生或中生,色与菌盖相似。革质。气微或臭。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浸酒服。
【摘录】《中华本草》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莲座革菌,我们知道莲座革菌有非常全面的功效和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莲座革菌作为一种调理身体的手段 。
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有很多,蕨就是其中一种,不过也有很多人对蕨并不是很清楚,因此选择食用之前,需要对蕨的功效与作用进行认识。
【别名】蕨菜、如意菜、狼萁
【来源】凤尾蕨科蕨属植物 蕨 pteridium aquilinum (L.)Kuhn var. latiusculum (Desv.)Underw.,以 根状茎 或 全草 入药。夏秋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安神。用于发热,痢疾,湿热黄疸,高血压病,头昏失眠,风湿性关节炎,白带,痔疮,脱肛。
【用法用量】0.3~1两。
【备注】(1)嫩叶可食,称 蕨菜 ,根状茎供提取 蕨粉 ,为滋补食品。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出处】崔禹锡《食经》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蕨,蕨有着怎样的功效。蕨的药用价值很高,有利于免疫系统的改善,是我们一个值得的选择。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也更重视养生。很多人都知道中药毛柄锦香草对身体有好处,能够治疗很多很多疾病。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毛柄锦香草的全草。
【原形态】小灌木。下部常平卧,具匍匐茎,逐节生根,上升部分高约20cm,圆柱形,密布小皮孔,分枝或不分枝,小枝被微柔毛及疏长腺毛,略四棱形。同一节上的每对叶中,有1枚较大,叶对生;叶柄长6-17mm,被微柔毛;叶片坚纸质或略厚,广卵形至广椭圆形,有时下部的叶为披针状卵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钝或圆形,长5-11cm,宽4-8cm,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细浅锯齿,齿顶具刺毛,5基出脉,叶面幼时被微柔毛及疏刺毛,以后微柔毛脱落,基出脉微凹,侧脉微隆起或不明显,背面基出脉隆起,被疏刺毛,侧脉微隆起,偶尔有1-2条刺毛。聚伞花序或紧缩几呈伞形花序,顶生或3-5个花序生于植株上部,长3.5-6cm,密被微柔毛;苞片早落,花梗长约6mm,被微柔毛;花萼钟状漏斗形,管长约3mm,被疏腺毛,四棱形,裂片短广三角形,先端点尖,长不到1mm;花瓣红色,长圆形至椭圆状长圆形,先端短急尖,略偏斜,长约6mm,宽约4.5mm;雄蕊近等长,花药基部均无小瘤,药隔下延呈短距,长者长约12.5mm,花药长约6mm,短者长约10.5mm,花药长约5mm;子房近球形,先端平截,盘状,4裂。蒴果杯状,先端平截,钝四棱形;宿存萼与果同形,先端冠微露,被疏刺毛,长6mm,直径4.5mm。花期约6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秉于海拔700-900m的山谷、山坡林下,或阴湿的路边、水旁、岩石缝间。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主湿热黄疸;水肿臌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摘录】《中华本草》
经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关于毛柄锦香草的相关知识。不管是从食物保健还是中医的角度,毛柄锦香草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觑的。
细柄薯蓣是非常有营养的珍贵药材,经常吃细柄薯蓣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食用细柄薯蓣呢,食用细柄薯蓣对于我们的身体具体能够起到怎样的好处呢,我们需要懂得一些细柄薯蓣的专业知识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别名】小黄连、野生
【来源】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细柄薯蓣的根茎。
【原形态】细柄薯蓣 缠绕草质藤本。根茎横生,圆柱形,有节和节间。茎左旋,光滑无毛。单叶互生;叶柄较叶片为短;叶片三角形,先端渐尖或尾状,基部宽心形,全缘或微波状,两面光滑无毛。花雌雄异株。雄花序总状,单生,很少双生;雄花有梗;花被淡黄色,先端6裂,花开时稍反曲;雄蕊6,3枚花药广歧式着生,另3枚个字形着生,花开时常集在一起。雌花序与雄花序相同,退化雄蕊呈花点状。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近半月形;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熟后四周有膜状翅。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1100m的海滨岩石、山谷疏林、竹林或内陆山凹、溪畔灌丛中。
【性状】1.性状鉴别:根茎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0.5-1.5cm。表面淡灰黄色,有明显的环状节和节间。质坚硬,断面淡黄色。鲜品具粘丝。有的地区多切成薄片,切面呈淡黄色。气微,味苦。
【化学成份】地下部分含着蓣皂甙元(diosgenin),雅姆皂甙元(yamogenin),托克皂甙元(tokorogenin),新托克皂甙元(neotokorogenin)。 地上部分含多种甾类化合物,已分离得出:蒲公英赛醇(taraxerol),新托克皂甙元,地奥替皂甙元(dotigenin),细柄薯蓣皂甙元(tenuipegenin),薯蓣皂甙元2-乙酸酯(diosgenin 2-acetate),着蓣皂甙元2,4-二乙酸酯(diosgenin 2,4-diacetate),地奥替皂甙元-4-乙酸酯(diotigenin 4-acetate),新托克皂甙元,新约诺皂甙元(neoyonogenin),新托克皂甙元 1-O-α-L-吡喃阿拉伯糖甙(neotokorogenin l-O-α-L-arabinopyranoside),4β-乙酰氧基-22-甲氧基-5β-呋甾烷-2β,3α,26-三醇26-O-β-D-吡喃葡萄糖甙(4β-acetoxy-22-methoxy-5β-furostane-2β,3α,26-triol 26-O-β-Dglucopyranoside),3-O-单甲酯草酰基地奥替皂甙元4-乙酸酯(3-O-methoxalyldiotigenin 4-acetate),2β,3α,4β-三羟基-5β-孕甾-16-烯-20-酮(2β,3α,4β-trihydroxy-5β-pregn-16-en-20-one)和它的2-乙酸酯及4-乙酸酯,1β,2β,3α-三羟基-5β-孕甾-16-烯-20-酮l-O-α-L-吡喃阿拉伯糖甙(1β,2β,3α-trihydroxy-5β-pregn-16-en-20-one l-O-α-L-arabinopyranoside),新山萆薢皂甙(neotoko-ronin), 2β-乙酰氧基-16-[δ-(β-D-吡喃葡萄糖氧基)-γ-甲基]-戊酰氧基-3α,4β-二羟基-5β-孕甾烷-20-酮
【性味】苦;辛;平
【功能主治】法风湿;舒筋活络。主风湿痹痛;筋脉拘孪;四肢麻木;跌打损伤;劳伤无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对于细柄薯蓣的药用价值大家应该知道了,我们平时应该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有所准备,不至于惊慌失措。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