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2019-10-16 │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夏季养生茶的功效与作用

巴豆树根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相信关于养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养生不应只是延年益寿的投机,而应从年轻开始。面对中医养生纷繁的话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豆树根的功效与作用”,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中医中药是中国人的传统,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有病看中医吃中药是他们的传统和习惯,所以中药是很多人都喜欢的,巴豆树根是我们常见的一种中药材,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别名】大叶双眼龙根、挡蛇剑、独行千里(《岭南草药志》)。

【来源】大戟科植物 巴豆 的 根茎 ,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治痈疽,疔疮,跌打损伤,蛇伤,风湿痹痛,胃痛。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煎水浸,浸酒擦或研末调敷。内服:煎汤,1~2钱。

【附方】①治痈疽发背,脑疽,鬓疽:巴豆树根,洗,捣敷患处,留头。(《杨诚经验方》)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纲目》。

通过上面文章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巴豆树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药材,但它的药性和作用还有很多,因此希望大家在与自身情况结合的基础上再食用。

相关阅读

巴豆的功效与作用


巴豆的作用有哪些?巴豆作为传统的一味中药,不但可以用来治疗疾病,而且平时可以和一些其他药材相搭配,做成药膳,对于调理人体具有非常不错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巴豆。

【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

【别名】双眼龙、大叶双眼龙、江子、猛子树、八百力、芒子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 巴豆 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 果实 ,根及叶亦供药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根、叶全年可采,根切片,叶晒干备用。

【性状】本品呈卵圆形,一般具三棱,长1.8~2.2cm,直径1.4~2cm。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长1.2~1.5cm,直径0.7~0.9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无臭,味辛辣。

【鉴别】取本品约0.5g,研碎,加乙醚10ml,浸泡 2小时,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试管中挥干,加盐酸羟胺饱和的甲醇溶液0.5ml 及麝香草酚酞指示液 1滴,再加氢氧化钾饱和的甲醇溶液至显蓝色后,再多加4滴,加热至沸腾,冷却,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2~3,加三氯化铁试液3 滴及氯仿1ml,振摇,上层溶液显紫红色。

【炮制】生巴豆:去皮取净仁。

【性味】种子:辛,热;有大毒。根、叶:辛、温。有毒。

【归经】种子: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种子:泻下祛积,逐水消肿。用于寒积停滞,胸腹胀满;外用蚀疱。用于恶疮疥癣,疣痣,白喉,疟疾,肠梗阻。根:温中散寒,祛风活络。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毒蛇咬伤。叶:外用治冻疮,并可杀孑孓、蝇蛆。

【用法用量】种子:0.5~1分,内服去种皮榨去油,配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根:1~3钱。叶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出处】《本经》

上面介绍了巴豆的一些基本常识,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对于巴豆的了解会更多一些。生活中常常接触的其它药材还有很多,有时间的话不妨多去了解一下。

巴豆油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巴豆油,因为其作用和功效,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人们使用。那么,巴豆油究竟具有怎么样的功效与作用呢?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 巴豆 种仁中的 脂肪油 。植物形态详"巴豆"条。

【性状】为黄色或黄褐色液体,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萤光。有辛灼的香气。

【性味】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①《纲目》:"治中风痰厥,气厥,中恶。喉痹;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关紧闭,以研烂巴豆绵纸包,压取油作拈,点灯吹灭,熏鼻中,或用热烟刺入喉内,即时出涎或恶血便苏。又舌上无故出血,以熏舌之上下,自止。"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纲目》。

以上就是巴豆油的功效和作用,我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合理的食用巴豆油,以便于缓解病症带来的痛苦。

巴豆叶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巴豆叶,大家是比较熟悉的,当然有些人比较陌生。其实巴豆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材。那么巴豆叶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别名】双眼龙叶(《岭南采药录》),大叶双眼龙叶(《岭南草药志))。

【来源】大戟科植物 巴豆 的 叶片 ,植物形态详"巴豆"条。

【功能主治】治疟疾,疮癣,跌打损伤,蛇伤。

【用法用量】内凰研末酒冲。1~5厘;或胶囊装。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附方】①治疟疾:㈠巴豆叶(研细末)一厘,胶囊装,开水送服。㈡大叶双跟龙叶五厘,尖槟六分。研末用酒冲饮。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南宁市药物志》。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巴豆叶,我们也了解了中药巴豆叶的功效与作用,我们知道巴豆叶的功效是非常强大的,大家可以吃一些巴豆叶用于养生。

巴豆丸的功效与作用


巴豆丸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中药方剂,因为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小到可以忽略的副作用,使得各类人群都非常喜爱。今天就来看看巴豆丸的功效作用等。

【处方】巴豆仁20枚(熬,去心皮),杏仁100颗(去皮尖两仁,熬),牵牛子5合(熬),葶苈子6合(熬),大枣60个(擘,去核)。

【制法】上药合捣令如膏可为丸,如硬,加蜜为丸。

【功能主治】饮气嗽,经久不已,渐成水病,大小便秘涩,头面身体浮肿,服大干枣三味丸,虽觉气暂歇,然病根深固者。

【用法用量】每服3-4丸,还以桑白皮饮送下,1日2次。如利即减,秘即加,常以大便调为候。病甚,时时取鸭塘亦佳。

【注意】忌芦笋、野猪肉。

【摘录】《外台》卷九引《许仁则方》

【处方】巴豆20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杏仁50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藜芦1两(去头,炙黄),皂荚2两(去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桔梗1两(去芦头)。

【制法】上为末,细研巴豆、杏仁如膏,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心腹积聚,时有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丸,空心以温水送下。如未觉,即加至5丸。

【摘录】《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巴豆1枚(醋煮令熟,去皮),硫黄1字,干姜1字,麝香1字。

【制法】上为末,消黄蜡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牙齿虫蚀有蚛孔,疼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绵裹1丸,纳蚛孔中。

【摘录】《圣惠》卷三十四

【处方】巴豆1分(去皮心,醋煮半日),硇砂1两(细研),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五灵脂3分,木香半两,桃仁3分(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妇人疝瘕,及血气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热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七十一

【处方】巴豆1枚(去皮),腻粉1钱,砒霜少许(细研),磁石半两(细研),蜣螂1枚。

【制法】上为末,以鸡子清和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箭头入肉。

【用法用量】先以针拨开箭疮口,用乳汁化1丸,上在拨开处,用醋面纸封贴。贴处当痒,痒极不可忍,则其镞自出也。多年者两上,新者一上,箭镞自出。

【摘录】《圣惠》卷六十八

【处方】巴豆1两(去皮,以浆水煮1复时,不住添热水,后去心膜,纸裹压去油),硫黄1两(细研,水飞过),木香1两,桂心1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槟榔半两。

【制法】上为末,入巴豆、硫黄同研令匀,用软饭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破积聚,消宿食。主冷气积聚,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生姜汤送下。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巴豆1两(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硫黄(细研)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五灵脂半两,干姜(炮裂,锉)半两,木香半两,肉豆蔻(去壳)半两,丁香半两,槟榔半两,硼砂(细研)半两,干漆(捣碎,炒令烟出)半两。

【制法】上为末,入诸药研令匀,以面糊为丸,如黄米大。

【功能主治】症病久不消,萎黄羸瘦,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心以醋汤送下。得转下恶物为效。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巴豆1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川大黄半两(锉,微炒),干姜半两(炮裂,锉),木香半两,蓬莪术半两。

【制法】上为末,入巴豆,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暴症,气攻心腹,胀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心以生姜汤送下。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巴豆10枚(去皮心膜)。

【制法】醋1盏,煮一馈久,取出研烂,用饭半匙为丸,作70丸。

【功能主治】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煎粟米饮送下。良久呷热茶汤投即通。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处方】巴豆1枚(去心皮),斑蝥1枚(去翅足)。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耳聋。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巴豆散”。

【摘录】《肘后方》卷六

【处方】巴豆仁1升。

【制法】清酒5升,煮3日3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为丸,如胡豆大。

【功能主治】寒癖宿食,久饮饱不消,大秘不通。

【用法用量】欲取吐下者,每服2丸。

【摘录】《千金》卷十五

【处方】巴豆半两(去皮心,出油,研入),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硫黄1两半(细研,水飞过),桂心1两,五灵脂1两,雄黄1两(细研,水飞),麝香1分(细研),干姜1两(炮裂,锉),香墨半两。

【制法】上为末,入巴豆,都研令匀,用糯米饭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积聚,宿食不消,心腹胀满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丸,食前以生姜、橘皮汤送下。

【摘录】《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巴豆10枚(去皮心,熬,研如膏),大枣20个(取肉),细辛1两(末)。

【制法】上药相和,研为丸。

【功能主治】牙疼。

【用法用量】以绵裹着所疼处咬之,1日3次。如有涕唾,吐却,勿咽入喉中。

【摘录】《外台》卷二十二引《广济》

【处方】巴豆1枚(去心皮),麝香如巴豆大,大枣1个(去皮)。

【制法】上药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疟疾。

【用法用量】先热发服1丸。

【摘录】《普济方》卷一九七

【处方】巴豆17枚。

【制法】上药冷水浸1宿,去皮研,与蜡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急疳,及蚀唇鼻。

【用法用量】每用1丸,含之。仍吐其汁,若误咽在喉中,喉肿闭塞,吐利者,急煎黄连汤及蓝叶汁等解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处方】巴豆10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陈面1两(炒熟),川大黄3钱(锉碎,微妙),硼砂1钱(细研),神曲3钱(炒令黄色),芫花2钱(醋拌,炒令黄)。

【制法】上为末,入巴豆等同研令匀,磨香墨浓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积年食症。

【用法用量】每服临卧时用干柿1枚,分为3分,以1分嚼破裹药1丸咽之。如此服3丸后,少吃汤饮下之,至明当利下宿食,隔日再服,取愈为度。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巴豆1两(去皮心,研烂,以醋2升熬成膏),京三棱1两(微煨,锉),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干漆1两(捣碎,炒令烟出),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香墨半两,硼砂1两(细研)。

【制法】上药京三棱、干漆为末,入在巴豆膏内同熬,及一半,次入硼砂更熬令稠,后下大黄、青橘皮、附子、香墨等,和捣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久积症癖,及一切恶气。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煎橘皮汤送下;血症块,即用当归酒送下;一切恶气,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别名】巴矾丸

【处方】江子2粒(去皮膜),白矾1块如大拇指大(末之)。

【制法】上药于新瓦上煅令江子焦赤为度,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急中风,口闭涎上,欲垂死者。

【用法用量】巴矾丸(《金鉴》卷三十九)。

【各家论述】《中风斠诠》:尤在泾曰,巴豆为斩关夺门之将,用佐白矾以吐痰,因其性猛烈,故蜜丸含化,是急药缓用之法。寿颐按:巴豆最是猛烈,此方且不去油,如曰含化,则虽用蜜丸,必不能少减其毒,虽可开痰,必致上吐下泻,观此方用绵裹纳入口中近喉,引之吐痰,是仅取其气,不食其质,必以线缚住此绵裹之药,不令吞咽,俟得吐而引药去之,是古人用意之周密处。

【摘录】方出《续本事》卷二。名见《医部全录》卷二二二

【处方】白术(炒)1两,陈皮(炒)1两,泽泻1两,麦芽(炒)1两,神曲(炒)1两,茯苓1两,半夏(姜制)1两,青皮5钱,干姜5钱,枳实(炒)1钱半,巴霜1钱半。

【制法】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引水下行,运脾中浊气。主脾胃内伤酒食,下注脚气。

【用法用量】每服5-6丸或10丸,温水送下。

【摘录】《医部全录》卷一九四

【处方】巴豆1粒(去壳)。

【制法】捣烂作1丸。

【功能主治】小儿喉中痰壅喘甚。

【用法用量】以棉花包裹,塞鼻,男左女右。痰即坠下。

【摘录】方出《摄生众妙方》卷十,名见《仙拈集》卷三

【别名】巴椒丸

【处方】巴豆1枚,花椒50粒(细研)。

【制法】上为极细末,饭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虫牙疼痛,蚀孔空虚。

【用法用量】巴椒丸(《仙拈集》卷二)。

【摘录】《医统》卷六十四

【处方】巴豆2枚(去皮,熬),桃仁(去皮,熬)2枚,松脂大豆许。

【制法】上药捣为2丸。

【功能主治】耳鸣。

【用法用量】绵裹塞耳中。

【摘录】《普济方》卷五十四

【别名】通灵丸

【处方】巴豆10粒(去皮心,炒),松脂半两。

【制法】上药捣烂,捻如枣核。

【功能主治】耳聋鼻塞,不闻音声香臭者。

【用法用量】通灵丸(《外科精义》卷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处方】巴豆(去皮心,出油)10粒,胡椒10粒,高良姜1分,乌头(生用,去皮)1分,桂(去粗皮)1分,麝香少许(别研)。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风齿疼痛。

【用法用量】以绵裹置于痛处咬之,勿咽津液。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

【处方】巴豆1两(不去油,只去皮心,烂研),大麦蘖2两(炒微黄),神曲1两(炙微黄),香墨半两,礞石1两(细研),麝香1分(细研)。

【制法】上为末,用头醋1碗于锅内,先入巴豆,煎2-3沸,后入诸药,煎令稠,可丸即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久厌食,症块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3-5丸,空心以生姜汤送下。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别名】三圣丸

【处方】巴豆3枚(去心皮,熬),杏仁7枚(去尖),大黄如鸡子大。

【制法】大黄治下筛,取巴豆、杏仁别捣如膏,和大黄,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癖结,心下硬痛。

【用法用量】三圣丸(《普济方》卷一七五)。

【注意】忌生冷、油腻。

【摘录】《外台》卷十二引《广济》

通过上面的关于巴豆丸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对巴豆丸有了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大家可以在医生的叮嘱下,按照合适的量服用,这对于健康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巴豆方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对大家来说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这些都是对人体有非常大的益处的,巴豆方这种方剂也不例外,那么巴豆方有什么样神奇的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处方】巴豆1枚(去油取霜)。

【功能主治】伤寒后不能转摄,舌出不收者。

【用法用量】用纸捻卷之,纳入鼻中,其舌即收。

【摘录】《普济方》卷五十九引《经验良方》

【处方】鼠妇虫7合,豉7合,巴豆3枚(去心)。

【功能主治】卒中射工水弩毒。

【用法用量】合猪脂涂之。

【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

【处方】巴豆、菖蒲、松脂各等分。

【功能主治】肾气虚,耳内如风水鸣,或如钟盘声,卒患耳聋。

【用法用量】上以蜡熔为筒子,纳耳中,日1易之。

【摘录】《普济方》卷五十四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巴豆方的知识,大家应该大致都清楚了巴豆方的作用。中药方剂对身体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大家不妨试一试,相信会有惊喜。

巴豆膏的功效与作用


我们知道巴豆膏对人体健康是十分有益处的,市面上也很多巴豆膏,但你知道哪些人适合吃巴豆膏吗?什么时候吃效果会更好?今天就给大家仔细分析下巴豆膏的相关知识。

【处方】巴豆7粒(去皮,研),硫黄半两(细研),白矾半两(烧灰),芜芎半两,猪脂3两。

【制法】上为末,炼猪脂成油,入前药末调和令匀。

【功能主治】一切疥疮有虫,时作瘙痒。

【用法用量】每用莲子大,于手掌内搓涂之。

【摘录】《圣惠》卷六十五

【处方】巴豆1粒(研烂),猪脂膏少许(一方用胭脂膏少许)。

【功能主治】蜈蚣及虫咬伤痛。

【用法用量】调涂疮口。

【摘录】《普济方》卷三○八引《经验良方》

【处方】巴豆5粒(去壳,生研),蜣螂1枚(去足翅,生用)。

【制法】上药同研匀如膏。

【功能主治】箭镞入骨,不可拔,无计得出者。

【用法用量】用时丸如绿豆大,涂箭疮内。须臾痛定,微痒且忍之,待极痒不可忍,撼动箭镞即拔出。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

【处方】巴豆(去壳,炒焦)。

【制法】研如膏。

【功能主治】肉死涂之即腐,未死涂之生肌。主发背中央肉死,及恶疮、臁疮内有毒根,久不收敛者。

【用法用量】外涂。

【摘录】《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

上面就是本文对巴豆膏这种方剂的简单介绍,巴豆膏能够传承至今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是非常好的方剂,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服用。

柘树根的功效与作用


柘树根是一种中药材,它是一种树的根,浑身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柘树根可以治疗跌打损伤,它有舒筋活络、凉血的功效,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治疗肺结核和肺癌的疾病。本文介绍了关于柘木的作用与功效并提供了它的简介以及它的繁殖方法,详细的情况来仔细查看本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柘木的作用和功效(民间验方版)

1.柘木根治疗肺结核和肺癌

古医书中记载,柘树根、皮都是药材,可化瘀止血,清肝明目,对疟疾、肺结核、女人崩漏带下都有疗效。

2.柘树果实治疗跌打损伤

柘树果实有清热凉血,舒筋活络的功效。服用方法是日服两次,一次一调羹,用黄酒吞服,症状轻的,连用五、六天也就差不多了。

二、柘树简介

【通用名称】柘树

【其他名称】【药物名称】柘树

【别名】穿破石,柘桑,野荔枝,文章树,七层皮,野梅子,奴柘,石刺。

【科属】桑科

【药用部分】木白皮,根或根白皮入药,全年均可采用。

三、柘树果实的功效介绍

【异名】佳子(《纲目》)。

【来源】桑科植物柘树,详柘木条。

【采集】9~10月采。

【性味】性平,味苦。

【功用主治-柘树果实的功效】清热凉血,舒筋活络。

【选方】治跌打损伤:将柘树成熟果实,切片晒干研粉。每次一调羹,用黄酒吞服,每日二次,连用五至六天。(性味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四、拓树繁殖方法

一种柘树的扦插方法,其具体操作工艺如下:

(1)插穗的采集与处理:选择1-2年生柘树的枝条,剪取长度为13-15cm,保留至少两芽,少量嫩叶

(2)基质准备:柘树的扦插基质选用沙壤土

(3)扦插技术:将柘树的形态学下端插入基质中,扦插深度3cm左右,扦插株行距6X5cm;

(4)扦插后管理:扦插后定期喷水,每一周到两周喷洒700倍多菌灵溶液,预防枯枝,落叶,根腐病,温度25-30°C左右,湿度70%-80%左右,搭建小拱棚并覆盖透光率92%以上的薄膜保持温度和湿度,四个月后大量生根,统计生根率。

摇钱树根的功效与作用


摇钱树根做为一种中药,药用价值是很大的,能够治疗很多的疾病。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来了解一下。

【来源】药材基源:为无患子科植物复羽叶栾树、全缘叶栾树的根、根皮。

【原形态】1.复羽叶栾树 乔木,高可达20m以上。叶平展,二回羽状复叶,长45-70cm;叶轴和叶柄向轴面常有一纵行皱曲的短柔毛;小叶9-17片,互生,很少对生;小叶柄长约3mm或近无柄;小叶片斜卵形,长3.5-7cm,宽2-3.5cm,先端短尖至短渐尖,基部阔楔形或圆形,略偏斜,边缘有内弯的小锯齿,两面无毛或上面中脉上被微柔毛,下面密被短柔毛,有时杂以皱曲的毛;纸质或近革质。圆锥花序大型,长35-70cm,分枝广展,与花梗同被短柔毛;萼5裂,裂片阔卵状三角形或长圆形,被硬缘毛及流苏状腺体;花瓣4,长圆状披针形,长6-9mm,宽1.5-3mm,先端钝或短尖,瓣爪长1.5-3mm,被长柔毛,鳞片深2裂;雄蕊8,长4-7mm,花丝被白色、开展的长柔毛,花药有短疏毛;子房三棱状长圆形,被柔毛。蒴果椭圆形或近球形,具3棱,淡紫红色,老熟时褐色,长4-7cm,宽3.5-5cm;果瓣外面具网状脉纹。种子近球形,直径5-6mm。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400-2500m的山地疏林中。

【性味】微苦;平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止咳;散瘀;杀虫。主风热咳嗽;风湿热痹;跌打肿痛;蛔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摘录】《中华本草》

上文就是对摇钱树根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等的详细说明,像摇钱树根这类药物在疾病上的效果是非常不错,不过要注意的是,使用摇钱树根的时候,需要适量的进行,不宜使用的太多,否则对身体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桂树根的功效与作用


由于中药副作用较小,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都想要用中药材调理身体。在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种药材桂树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别名】桂根(《纲目拾遗》),桂花根(《分类草药性》)。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 木犀 的 根 或 根皮 。9~10月挖取老树的根,或剥取根皮。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桂花"条。

【性味】辛甘,温。

【功能主治】治胃痛,牙痛,风湿麻木,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用1~3两)。外用:研末调敷。

【附方】①治虚火牙痛:桂花根二至三两,路边姜、地骨皮根。熬水或炖五花肉服。

【摘录】《*辞典》

为了让更多的朋友认识桂树根,大家可以多跟身边的朋友介绍一下,让更多的人知道应该怎样去使用桂树根这种药物。

枫香树根的功效与作用


枫香树根是我们国家常见的中药之一,枫香树根的药用历史非常的久远,很多久远的医药典籍里面就有着枫香树根的记载,枫香树根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我们来看一下。

【别名】枫果根、杜东根(《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 枫香 的 树根 。

【性味】《泉州本草》:"辛苦,性平,无毒。"

【归经】《泉州本草》:"入脾、肾、肝三经。"

【功能主治】治痈疽,疔疮,风湿关节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附方】①治乳痈:枫树根一两,犁头草三钱。酒水各半煎服。初起者可使内消;已成脓者,可使易溃。(《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上文我们介绍了枫香树根以及枫香树根的特点,可以知道枫香树根有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在很多疾病上面都起到了治疗和辅助治疗的效果。希望对大家的健康有所帮助。

风箱树根的功效与作用


如今我们的生活档次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健康质量却在不断的下降,饮食不科学对于我们的身体造成了潜在的威胁。而中医的许多药材就可以对我们的身体进行调理改善,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风箱树根。

【别名】水杨梅蔃(《本草求原》),杨梅树根(《福建中医验方》),水杨梅根(《岭南草药志》)。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 风箱树 的 根 或 根皮 。全年可采。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散瘀消肿。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菌痢,痈肿,跌打瘀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浸酒。外用:煎水含漱、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岭南草药志》:"孕妇忌服。"

【附方】①治跌打积瘀作痛:水杨梅干根二两,浸酒一斤,外擦患处,并内服。(《岭南草药志》)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经过上文对于风箱树根的介绍,我们对于风箱树根有了详细的了解。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风箱树根的特质,充分的利用它的药用价值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