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饮食养生指南

2019-11-02 │ 惊蛰节气饮食养生指南 惊蛰节气吃什么养生菜

惊蛰节气 吃梨也是惊蛰的习俗

天天常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逢君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养生已经成为很多中老年人关注的话题,很多人身体不好,和他们不注重养生有关系。怎么才能作好四季养生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惊蛰节气 吃梨也是惊蛰的习俗”,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我想,大家都有听说过惊蛰吃梨的说法吧,但关于惊蛰为什么要吃梨却不是很了解。那么,惊蛰为什么吃梨呢?惊蛰吃梨的好处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跟着小编到文中看看,惊蛰节气吃梨的说法吧!

惊蛰一到,天气回暖,春雨也会随之而来,这时才是大地苏醒的佳时机,都听说惊蛰时节要吃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3个节气。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今年春雷打得早,雨水早已连绵不断。古有惊蛰要吃梨的说法,那么问题来啦,究竟惊蛰为什么要吃梨,你知道吗?

惊蛰吃梨习俗的由来

1.是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2.古代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

3.惊蛰吃梨可能是因为梨和犁是同音的缘故。

4.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惊蛰全家吃梨的习俗,并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

惊蛰为什么要吃梨

惊蛰吃梨源于何时,记载查无,但祁县民间却有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吃梨可润燥

惊蛰是立春之后的另一个节气,天气开始转暖,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开始苏醒,而农耕时期惊蛰一到农民就开始准备春耕了。这时人们要开始在饮食上进行调整,才能让身体适应接下来的劳作。所以传统的饮食习惯中,有惊蛰吃梨这一习俗,因为吃梨可以润肺健脾,滋阴清热,有益于身体健康。

惊蛰时天气乍暖还寒,气候仍然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咽痛音哑,加之一些细菌、病毒开始活动繁殖,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出现咳嗽、咯痰等症状。梨味甘,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喉化痰之功效,且含丰富的果酸、铁质、维生素A、维生素C等,特别适合这一季节食用。食用时可采取生梨去核去皮后榨汁、生梨去核后蒸熟、切片后与冰糖、银耳等一起煮水等方式,川贝炖梨对咳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因梨性质寒凉,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否则反伤脾胃。对于脾胃虚寒或血糖偏高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滋阴润燥的食物有很多,具体选择吃什么,还是要根据自身体质来决定。中医师表示,除了梨以外,白木耳、蜂蜜、枇杷、银耳、莲藕等食物也有不错的润肺健脾效果。

精选阅读

惊蛰节气 惊蛰习俗祭雷神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我们即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节气,那么这个惊蛰节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惊蛰节气又有哪些有意思的传说呢?惊蛰的习俗又有哪些呢?不要着急,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去文章中看一看吧!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此时天气逐渐转暖,渐有春雷轰隆隆作响。说到打雷不得不提惊蛰祭雷神习俗。

惊蛰节气习俗:惊蛰祭雷神习俗

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

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

在台湾,惊蛰的节气神是雷公

相传雷公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

壮族社会也流行天上大是雷公,地下大的舅公的俗语。

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壮族的舅权作用相当突出,一些地方舅舅的意见甚至起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另壮族有雷公禁婚的习俗

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均享太平,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

而三月至七月,雷公经常出门行事,不时雷声轰隆,禁止人间办婚事。

若有违者,就要受雷公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将会欠美满。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般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随着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不断科学化,风、云、雷、电便不再神秘,原本经常的、隆重的祭祀或消失,或转换。

惊蛰节气的习俗有那些 惊蛰节气的养生知识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别是冰糖蒸梨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制作简单方便,平时不妨把其当作甜点食用。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在山西的雁北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

惊蛰作为24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惊蛰节气又有哪些风俗活动呢?

祭白虎

在我国民间一直都民间流传着“祭白虎”的习俗,“白虎”被人们称为口舌、是非之神,传说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若是犯了白虎,在这年之内就会常遭邪恶的小人兴波作恶,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人们为了自保,就纷纷在惊蛰这天“祭白虎”,藉此来祈福保平安。

在“祭白虎”活动中,人们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样子形象生动,气氛庄重威严。拜祭时,还需以肥猪血来喂“老虎”寓意老虎吃饱后就不再出口伤人,人们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

“打小人”是一种流行于香港、广东民间的巫术仪祀。这里所指的“小人”是大家共同愤恨的无耻之徒,专爱惹是生非的人,善良的人们希望借此种巫术仪祀来驱逐、报复所谓的“小人”。因此,每年惊蛰这一天,在粤港地区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惊蛰节气的饮食


二、惊蛰节气的食疗食谱三、有关惊蛰的由来

惊蛰节气的饮食

1、惊蛰节气以清淡饮食为主

春天也是阳气上升的时节,人也很容易肝火上亢,所以,饮食上最好以清淡饮食为主,不要吃的过于油腻,少吃一些油炸类的食物,少吃一些很容易上火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食物。同时,因为抵抗力和免疫力对人的健康很重要,为了抵制各种传染病,建议多吃一些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春天的时令水果也很多,可以多吃。

2、惊蛰节气多吃锅巴养脾胃

多吃锅巴养脾胃。春天肝气上亢,很容易伤脾胃,建议多吃一些甜品,因为脾喜甜,所以,可以很好的补脾胃。锅巴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甜品,因为它的形成是煮米饭时锅底所结之物经低温烘烤而成,又香又脆,因此,不仅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还很容易消化,对脾胃都非常好,另外,据研究,低温烘烤过后的锅巴,还有很好的止泻的作用。

3、惊蛰节气养生要多喝汤水

中医认为,春天属于升发的季节,肝属木,木旺于春,惊蛰后,养肝还要继续。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韭菜、水萝卜、木耳、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春天属于升发的季节,身体内的阳气也在往外升发,人的体内是比较虚的,所以可以适当进补,但又不宜大鱼大肉。这时候进补,多喝汤是最合适的,可以多煲一些去虚火的汤水,比如莲藕排骨汤、山药汤等。

惊蛰节气的食疗食谱

1、白菜绿豆芽饮。原料:白菜根茎头1个,绿豆芽30克。

制作:白菜根茎头洗净、切片;绿豆芽洗净;一同放人锅中,加水适量。将锅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烧煎煮15分钟,滤去渣,稍晾凉,装入罐中即成。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者食用。

2、人参大枣粥。原料:人参6克,大枣(去核)15枚,粳米50克。

制作:大枣与人参、粳米共煮为粥,即可。

功效:适于月经超前,量多、色淡、质地清稀,神疲怠倦,食欲不振,气短心悸,小腹有空坠感者食用。

3、人参大枣粥。原料:人参6克,大枣(去核)15枚,粳米50克。

制作:大枣与人参、粳米共煮为粥,即可。

功效:适于月经超前,量多、色淡、质地清稀,神疲怠倦,食欲不振,气短心悸,小腹有空坠感者食用。

有关惊蛰的由来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惊蛰的含义 惊蛰节气的农事概要


惊蛰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它代表着万物复苏,雨水增多,农业活动开始频繁。那么到了惊蛰节气,春耕行动有哪些呢?惊蛰的含义对于春耕真的如此重要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惊蛰节气预示着春耕的到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快的节气。

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

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晚的地区。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惊蛰农事习俗

东北地区

全面开展耙压整地工作,秋翻地碎土耙压耢地,顶浆塌垄,春趟沟,秋挑茬地春合垄。山坡地和不宜保墒地顶凌播种谷子、春小麦、大麦和油菜。起粪、送粪和拍坷垃。山林防火。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节气食谱推荐


惊蛰节气,宜多吃荠菜菠菜养身。进入惊蛰后,人体肝阳之气上升,此时饮食宜需配合。惊蛰节气吃什么好?

红枣粥

配制:粳米250克,红枣60个,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效:红枣粥采用红枣,大米加适量水一起烹饪而成。因为大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有机酸、单糖,维生素B、钙、磷和铁等元素,所以红枣粥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

猪肝粥

配制:粳米250克,猪肝6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效:猪肝粥具有补血(补血食品)明目、养肝健脾的作用,适合贫血头眩、目疾、肝病等患者食用。

猪肝中铁质丰富,是补血食品中最常用的食物,食用猪肝可调节和改善贫血病人造血系统的生理功能;猪肝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具有维持正常生长和生殖机能的作用;能保护眼睛,维持正常视力,防止眼睛干涩、疲劳,维持健康的肤色;还含有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反应,抗氧化,防衰老,并能抑制肿瘤细胞的产生,也可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寅月的结束以及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而惊蛰在农历上的日期并不固定,为每年二月初一前后,此因农历是阴阳历。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互相吻合。

中国古代从惊蛰起每5天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