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保健的中医治疗

2019-10-12 │ 冬季养生保健的中医治疗 中医运动养生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特别方法是什么?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养生和养性必不可分,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您是否正在关注中医养生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特别方法是什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导读: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特别方法是什么? 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论治。

食滞伤胃型患者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损,食积胃脘,胀满痞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秘结有腐败异臭,舌质红,苔厚黄腻,脉象弦滑。证属食滞伤胃、腑气不通,宜健脾和中、消食开胃。药用白术、茯苓各12克,山楂、神曲、鸡内金、麦芽、炒莱菔子各15克,木香、厚朴、半夏、陈皮、枳实、大黄(另包后下)各10克,生姜5片。每日一剂,水煎服。

脾胃虚寒型患者胃脘坠胀不舒,食欲不振,呕吐酸水,隐隐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则轻,饿时疼甚,进食稍减,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象沉细弱或浮大无力。证属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宜补中益气,健脾温胃。药用炙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茯苓、山药、扁豆、海螵蛸、煅瓦楞子各12克,陈皮、良姜、香附、吴茱萸、炙甘草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导读: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特别方法是什么? 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论治。

胃阴亏虚型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嘈杂不适,虽饥而纳差,口干口渴,大便艰涩,舌质红有裂纹,舌苔光剥或少苔,脉象弦细数。证属肝脾不和、胃阴亏虚,宜疏肝健脾、益阴养胃。药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克,北沙参、玉竹、白芍、全栝楼各15克,麦冬、花粉、草决明、草石斛、山楂各12克,川楝子、醋元胡各10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热邪犯胃型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易饥,口苦咽干,泛吐酸苦水,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细。证属热邪犯胃、中焦郁滞,宜疏利中焦、清热和胃。药用蒲公英、败酱草各30克,白花蛇舌草、白芍各15克,枳壳、佛手、连翘、黄芩各10克,海螵蛸、锻瓦楞子各12克,黄连、吴茱萸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肝郁犯胃型患者胃脘痞满隐痛,两胁撑胀疼痛,嗳气频频,时有泛酸,食欲减退,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象弦细。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宜疏肝理气、健脾安胃。药用柴胡、白芍各15克,白术、茯苓、香附、醋元胡各12克,当归、川楝子、乌药、枳壳、佛手、苏梗、吴茱萸各10克,黄连、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导读: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特别方法是什么? 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论治。

瘀滞伤胃型患者胃脘刺痛或锐痛,痛处拒按,时感胃部灼热嘈杂,纳差,舌质暗紫有瘀斑苔薄黄,脉象涩滞。证属气滞血瘀、郁热伤胃。宜活血化瘀、行气理胃。药用丹参、蒲公英各30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20克,香附、元胡各12克,三棱、莪术、五灵脂、蒲黄、川楝子、乌药各10克,砂仁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肝火犯胃型患者因久病脾胃气虚,情志不舒,郁而化火,致使胃脘痞满隐痛,食后疼痛加重,经常烧心泛酸,口苦发黏,便溏,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数。证属虚实夹杂、肝火犯胃。治宜舒肝理气、清热调胃。药用党参、柴胡、茯苓各15克,半夏、黄芩、栀子、木香、佛手、生麦芽各10克,黄连、吴茱萸、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温馨提示:湿困脾胃型患者胃脘痞闷,纳呆,少食即感胀,口淡无味,渴而少饮,肠鸣辘辘,大便稀溏,身重乏力,困倦懒动,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濡细。证属湿阻脾胃,困遏中焦。宜健脾祛湿、理气醒胃。药用薏苡仁30克,苍术、茯苓、鸡内金各12克,藿香、佩兰、白蔻仁、厚朴、菖蒲、半夏、陈皮、干姜、枳壳、连翘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ys630.COm精选阅读

中医治疗调养慢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其实是比较费劲的,慢性胃炎其实是指有很多问题所造成的胃粘膜慢性炎症。由于人们生活饮食的极大不平衡,暴饮暴食的问题使得我们国家慢性胃炎的患病率特别高,但是不少人会说,慢性胃炎只是炎症,在没有大事。中医治疗调养慢性胃炎,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1.最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 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其中有一个方案是按摩治疗:具体的为双手食、中指相叠,用双手食指罗纹面同时按揉两侧足三里穴1-2分钟。此穴在外膝眼直下三寸(约四横指),距胫骨约一横指处。足三里穴是全身性强壮要穴。又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合有会合之义,经络气血流行至此穴,好像江河之水流入大海一样,汇合深广。

2.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按摩足三里穴中医治疗调养慢性胃炎可以调动并促使胃经的气血运行,不仅能理脾胃、调中气,和肠消滞、疏风化湿,治疗胃痛、腹痛、急慢性胃肠炎等疾病,并且有扶正培元、祛邪防病、强身健体之功效。

大部分浅表性胃炎可逆转,少部分可转为萎缩性。萎缩胃炎随年龄逐渐加重,但轻症亦可逆转。因此,对慢性胃炎治疗应及早从浅表性胃炎开始,对萎缩性胃炎也应坚持治疗。

总之得了慢性胃炎要及早治疗,中医和西医的治疗角度方案都不一样,二者可以结合起来,互相配合,相互补充这样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中医治疗胃炎的方法很多,以上所讲的按摩方法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热敷熏洗法


夏季三伏天高热,阳气旺盛,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芳香化湿、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较易祛除脾胃阴寒之邪,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及转归十分有利。


【热敷熏洗法】

热敷法1:

用"热敷膏"治疗。取葱汁150克,姜汁150克,蒜汁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用时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药膏直径1.2厘米、厚约0.3厘米),贴敷于患者大椎、踊俞、脾俞、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为佳,每天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共贴3个疗程,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活血、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热敷法2:

用"热敷散"治疗。取麦麸皮1500克,食醋250克。将麦麸皮1500克在铁锅内炒糊后,再加食醋250克,速搅拌均匀后,装入自制布袋内,然后放置在胃脘痛部位,布袋上加热水袋热敷,用被子盖好保暖。

此方法具有祛风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热敷法3:

用“姜葱软膏”治疗。取生姜120克,葱子120克,川乌18克,麻黄18克,北细辛18克,白芷18克,羌活24克,肉桂20克,后6味药共为细末,生姜、葱子共捣成茸,用酒水各半调匀,炒热分装两个布袋,轮番熨敷胃脘部,每次热敷1小时,以局部微微出汗为度,每天1~2次。

此法具有温中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穴位针灸法


夏季三伏天高热,阳气旺盛,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芳香化湿、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内服,较易祛除脾胃阴寒之邪,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及转归十分有利。

 

(一)针刺法

针刺法1:

用"老十针"方。取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足三里(双)穴。中脘、下脘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沉重,胃部有收缩感。内关穴直刺0.5-1.5寸,深刺可透外关,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指端发散;或向上斜刺1-2寸,使患者感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腋胸等,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捻转补泻法。足三里穴直刺1-2寸,使患者酸胀麻电感向下扩散至足背,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补泻泣。气海、天枢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小腹或阴部传导。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针刺法2:

用"新十针"方。取中脘、内关(双)、足三里(双)、天枢(双)、公孙(双)、气海血。中脘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沉重,胃部有收缩感。内关直刺0.5-1.5寸,深刺可透外关穴,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指端发散;或向上斜刺1-2寸,使患者感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腋胸等,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捻转补泻法。足三里穴直刺1-2寸,使患者感酸胀麻电感向下扩散至足背,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补泻法。气海、天枢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小腹或阴部传导。公孙穴直刺0.5-0.8寸,施捻转补法,使患者局部有沉胀痛感。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本方能加强脾的助运化功能,促进胃的腐熟水谷作用,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针刺法3:

取足三里、内关、中脘、阴陵泉、脾俞穴。足三里穴针刺时左手按于穴位下方,右手持针略向上斜刺1.5-2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内关穴针刺时左手按于穴位远端,右手持针向肘关节方向斜刺0.5-1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中脘穴直刺1.5-2寸,施小幅度提插捻转泻法或刮针法,使患者感局部沉胀,胃有收缩感;阴陵泉穴直刺1.5-2寸,施提插捻转泻法,使患者感局部酸沉及触电感;脾俞穴向脊炷斜刺0.8-1.2寸,使患者感局部沉胀。可在背部脾俞、胃俞穴或腹部"三脘"处针刺加艾炷灸,结束后加拔火罐。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各型胃炎疼痛。

 

针刺法4:

主穴取中脘、胃俞、巨阙、足三里、公孙、内关穴;配穴取脾俞、丰隆、章门、期门、阳陵泉穴。实热证宜针刺为主,虚寒证则以灸法为主,针刺为辅。中脘穴直刺3寸,施呼吸捻转补泻法:公孙穴进针l寸,内关穴1.5寸,期门、章门穴针尖向正中线方向斜刺5分,勿刺入胸腔,捻入捻出。胃俞、脾俞穴针刺向脊椎方向,进针l寸,施捻转提插法。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理气止痛、健牌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二)电针法

电针法1:

取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中脘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足三里穴用5寸毫针直刺0.8-1.2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三阴交1.5寸毫针向上斜刺,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内关穴用1.5寸毫针向心斜刺0.5-0.8寸,行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沿前臂向胃部传导,中脘穴用2寸毫针直刺1.0-1.5寸发施提插捻转补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胀疼痛,胃部有收缩感。各穴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电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每天l次,7次为l个疗程。

此方炷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电针法2:

取脾俞、胃俞、内关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脾俞、胃俞穴用1.5寸毫针向脊炷斜刺0.8-1.2寸,内关穴用1.5寸毫针向心斜刺0.5-0.8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沿前臂向胃部传导;各穴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患者能耐受为度,留20分钟,每天l次,7次为l个疗程,间隔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三)艾灸法

艾灸法1:

取穴分2组,第1组为中脘、内关、梁门、气海、足三里穴,第2组为胃俞、脾俞、肾俞、公孙、内关穴。将艾条点燃,插入灸器之顶孔中,对准选定之穴位,用橡皮带固定左右底袢,使器身与皮肤垂直。调节温度高低,以温热略烫但患者能耐受为宜z;温度平和无效,太高会烫伤皮肤。对胸腹及四肢诸穴,可以嘱患者自行调节。施灸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l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炎。

艾灸法2:

腹部取上脘、中脘、下脘、梁门穴;背腰部取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选大号温灸盒,点燃1-3段、长6-7厘米的艾条后放置于盒内的铁纱上面,对准穴位或施灸部位,盖好盖子施灸,每次可灸15-30分钟,同时针刺章门、足三里穴。若在施灸过程中,盒内温度过高,患者不能耐受时,应及时将盖子部分打开(热气向上,下面的温度即可下降)。若温度还高,可将盖子拿下。盖盖子时,注意不能全部盖严,要留有一定的缝隙,使空气流通,让艾条充分燃烧。施灸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l天开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牌胃虚寒型胃炎。

艾灸法3:

取穴分2组,第1组为中脘、梁门、气海、足三里穴,第2组为胃俞、脾俞、肾俞、公孙、内关穴。用"白芥子饼"灸。取白芥子研为细末,再药末用凉水和好,做成直径2.5~3.0厘米、厚0.3-0.4厘米的药饼,将药饼放在选好的穴位或部位上,将艾炷放在药饼上点燃施灸。灸足三里穴9壮,脾俞、胃俞穴各7壮,中腕穴7壮,梁门穴7壮。施灸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l次,7天为l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中和胃、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炎。

艾灸法4:

取中脘、梁门、脾俞、内关、足三里、关元穴。用"隔姜灸"法,灸脾俞穴时患者取俯卧位;灸足三里、关元、内关、梁门、中脘穴时患者取卧位。将鲜姜切成0.3-0.4厘米厚的姜片,上用针扎几个小孔,再将姜放在选好的穴位上,上面放置1.5厘米x2厘米艾炷,用线香点燃,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向上稍稍提起,或将艾炷立即去掉,再更换新艾炷继续灸之。施灸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穴灸3-9壮,换艾炷不换姜片。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牌胃虚寒型胃炎。


(四)耳穴法

耳穴法1:

取耳穴牌脾、胃、口、皮质下、交感、神门。选取0.5寸短柄毫针针次。耳穴局部常规消毒,以左手固定耳部,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宜,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或"图钉型"皮内针(即揿针),耳穴局部常规消毒,用镊子持针柄,对准所选穴位,垂直刺入,令环状针柄平整地留于皮肤上,以胶布固定,留针2-3天,埋针期间,每天以拇指、食指按压埋针处2-3次,以加强针感,增强疗效。或取王不留行子,耳穴局部常规消毒,把王不留行子,置于8毫米x8毫米胶布中心,贴敷于所选治疗点上,用拇指、食指相对按压,揉捏至耳穴局部发热、红润、疼痛,留置3-5天,每天按压2-3次。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寒邪犯胃型胃炎。

耳穴法2:

取耳穴肝、胃、交感、艇中、脾。选取0.5寸短柄毫针针刺,耳穴局部常规消毒,以左手固定耳部,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宜,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或用镊子持皮内针对准所选穴位垂直刺人,以胶布固定,留针2-3天,埋针期间,每天以拇指、食指按压埋针处2-3次,以加强针感,增强疗效。或将中药王不留行子置于8毫米x8毫米胶布中心,贴敷于所选治疗点上,用拇指、食指相对按压,揉捏至耳穴局部发热、红润、疼痛,每天按压2-3次。

此方法具有泻热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疗肝胃蕴热型胃炎。

 

(五)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1:

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黄芪注射液"10毫升,取脾俞、中脘、三焦俞、内关穴,局部常规消毒,刺入穴位,微提插,使患者感穴位有酸胀感且回抽无回血时,注人药液,每穴2.5毫升。隔天l次,每次注射一侧,下次注射另一侧,6次为1个疗程。此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注射法2:

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旅"10毫升,取脾俞、内关、公孙、足三里穴,局部常规消毒,刺入穴位,微提插,使患者感穴位有酸胀感且回抽无回血时,注入药液,每穴2.5毫升。隔天l次,每次注射一侧,下次注射另一侧,6次为1个疗程。此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注射法3:

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10毫升,取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穴,局部常规消毒,刺入穴位,微提插,使患者感穴位有酸胀感且回抽无回血时,注入药液,每穴1.5毫升。隔天l次,每次注射一侧,下方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六)穴位埋线法取脾俞、胃俞、肝俞、中脘、足三里穴。在局部麻醉下,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1厘米,分离肌层,在深部寻找敏感点。出现感传现象时,施用特定的诱导手法,扩大基底面,视病情及体质埋入适当的肠线(羊肠线置75%酒精中漫泡l小时),并与切口成一定角度。埋毕,冲洗消毒,缝合l针,盖无菌纱布,7天拆线。勿损伤较粗血管和神经,6周内禁用抗炎止痛药。此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中药内服法


夏季三伏天高热,阳气旺盛,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芳香化湿、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内服,较易祛除脾胃阴寒之邪,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及转归十分有利。

中药内服法1:

用"消痞汤"。取党参15克,白术15克,积实10克,半夏10克,莪术10克,苦参10克,丹参30克,黄连5克。水煎服,服用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一般连续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消痞化积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

中药内服法2:

用“安胃汤”。取黄连5克,干姜5克,半夏10克,百合30克,乌药7克,木香7克(后下),丹参30克,白芍30克,炙甘草7克。水煎服,服用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l天开始,每天1剂,分2-3次餐前温服,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一般连续治疗3年。

此方住具有消痞健胃、行气缓中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属肝气犯胃,湿浊中阻,症见胃院痞满、腹闷、疼痛及嗳气、反酸、纳差等。

中药内服法3:

用"胃友汤"。取黄芪30克,肉挂6克,吴茱萸10克,积壳10克,生姜黄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丹参30克,三棱10克,莪术l0克,甘革6克。水煎服,服用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l天开始,每天l剂,早晚分2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一般连续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补气温中、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脾胃虚寒夹瘀。症见胃院病,腹胀嗳气,遇寒加重,得暖则舒,舌质淡或苔薄白厚腻,脉弦或慢。

中药内服法4:

用"三合汤"。取百合30克,首乌9克,丹参30克,檀香6克,砂仁6克,高良姜6克,制香附9克。水煎服,服用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l天开始,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l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一般连续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活血化瘀定痛、养血益肾健脾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证属虚实寒热夹杂,症见胃脘痛,舌苔白,脉象弦,胃脘喜暖喜按,但又不能重按者。

脾胃主管消化功能,肝属木,脾胃属土,木能克土,如果肝气不疏,就会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导致消化不好,胃疼、胃胀,另外,血液运行不畅也会导致疼痛,所谓不通则病。因此对胃病的治疗可以从疏肝,养血活血的根本入手。博粹堂祖传的胃痛散由多种中药配成,该散剂中的多种中药成分协同治痛,迅速解除胃酸、胃胀、并且从根本上治疗反复发作。

 

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方法?


到立冬之前,大家还要经历晚秋的霜降节气,这个时候重点就是比较干燥,而且也比较冷,早晚温差相当大,并且随着降雨量越来越少,空气也是越发的干燥,所以大家都会患有慢性咳嗽,而且治疗上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中医上的治疗慢性咳嗽的方法。

中医认为当下秋季慢性咳嗽主要与秋季天气干燥,易遭风燥侵袭,导致肺失清润之职,肺气上逆作咳。现代医学认为秋季气候干燥加之花粉较多,早晚温差加大,易于受凉刺激,导致变应性炎症、气道反应性异常有关。因此,一旦咳嗽,应立即进行相应检测,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一旦患上秋令慢性咳嗽,除了在明确病因、辨证服用中药外,还可根据自身体质选食秋令润肺水果如梨、葡萄、甘蔗、柑橘、柿子及润肺食品如银耳、百合、白萝卜、荸荠、鲜藕、山药等;还可自制一些润肺利咽药膳对防治秋令慢性咳嗽具有积极作用。

(1)桑叶菊花茶:取桑叶10克、菊花10克、青果10克,洗净晾干,置于开水杯中浸泡20分钟,分次当茶饮用,具有润燥利咽作用,可用于慢性咽炎患者秋令久咳、咽痒、咽干、咽痛患者;

(2)沙参百合粥:取南沙参15克、杏仁10克、百合15克,洗净用纱布包扎,与粳米100克一起熬煮成粥,去除药袋,即可食用,日服2次,具有养阴润肺、去燥止咳作用,适用于慢性干咳、唇干舌燥者;

根据以上的介绍,大家应该都了解了中医如何治疗慢性咳嗽,当然如果大家不选择中医,西医也可以治疗慢性咳嗽,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只要能最快治好疾病,这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早日康复。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


夏季三伏天高热,阳气旺盛,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芳香化湿、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较易祛除脾胃阴寒之邪,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及转归十分有利。

 

      穴位贴敷法1:

取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2:

取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用"天灸膏l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矶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炮,逐渐干瘪结痂。水泡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3:

取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计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上。固定3-4小时后取下。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第l天的当日中午时分各贴敷l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敷贴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健牌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4:

取膈俞、脾俞、内关、中脘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炷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取膈俞、脾俞、内关、中脘穴,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5厘米x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他穴。

此方法具有健脾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缸贴敷法5:

取膈俞、脾俞、中脘、丰隆、公孙穴。用"冬病夏治膏l方"。取白芥子3份,元胡l份,甘遂l份,细辛1份,肉挂适量,生姜适量。取前4味药物烘干,共研细粉,过100目筛储瓶备用。再取肉桂适量研为细粉,过120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将肉桂粉少许均匀地撒于药膏之上,贴敷于膈俞、脾俞、中脘、丰隆、公孙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第l天中午时分为佳,贴3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增贴l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化痰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6:

取脾俞、足三里、中脘、阴陵泉穴。用"冬病夏治膏2方"。取白芥子20克,元胡18克,细辛18克,甘遂20克,麻黄20克,麝香(或冰片)少许,生姜适量。将上述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漫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计拌和药面(药E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调成膏状,并制作成直径1.1厘米、厚约0.3厘米的药膏。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再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脾俞、足三里、中脘、阴陵泉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脉、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7:

取中脘、心俞、脾俞、丰隆穴。用"冬病夏治膏3方"。取白芥子18克,甘遂18克,元胡10克,细辛10克,半夏8克,生姜适量。取前5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所制药膏的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中脘、心俞、脾俞、丰隆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l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个别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者,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理气痰饮、健脾祛湿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8:

取脾俞、中脘、内关、足三里穴。用"冬病夏治膏4方"。取白芥子15克,甘遂6克,元胡15克,细辛6克,五味子5克,葱白30克,黄芪100克,蜂蜜适量。将前5味药物烘干,共研为细末,储瓶备用。再将黄芪100克、葱白30克加水200毫升煎取20毫升药液,兑入药粉和适量蜂蜜,共同调成膏状,并制成药膏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摊涂于5厘米x5厘米贴纸中心,贴敷于脾俞、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上。取适量药膏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1次,或隔2天贴敷l次,连续贴2-3个,连续贴敷治疗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6-8小时,儿童相应缩。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通脉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9:

取脾俞、膈俞、肾俞、内关穴。用"冬病夏治膏5方"。取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巴豆20克,轻粉10克,冰片2克,炼蜜50克。将前4味药物烘干,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将药末兑人轻粉和冰片共研,再加炼蜜调成软膏状,药膏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软膏摊置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脾俞、膈俞、肾俞、内关穴上。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连续贴敷3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前3天可各贴l次,或膈2天贴敷l次,连续贴2-3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10:

取膈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穴。用"冬病夏治膏6方"。取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等,各药等量烘干研末,过100目筛,加入基质,调成糊状,制成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摊敷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膈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l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治疗肠胃炎的方法


随着中医在很多领域的突破,现在又有很多人开始选择相信中医了,胃肠炎通常因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对于健康成人,胃肠炎通常只会引起不适感及生活上的不便,并不会导致严重后果,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就会受不了了,老年人更是相信中医治疗,为了老年人的健康我们介绍几种中医治疗肠胃炎的方法。

中医药治疗

(1)外邪犯胃:发热恶寒,胸脘闷满,甚则疼痛,恶心呕吐,或大便泻泄,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方药:藿香15克,紫苏10克,白芷6克,大腹皮5克,桔梗、茯苓、橘皮、白术、厚朴、半夏曲各Io克,大枣2枚。

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

(2)饮食停滞:脘腹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得食愈甚,吐后症减,泻下臭秽,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山楂15克、神曲Io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12克、连翘10克、炒莱菔子10克。

中成药:加味保和丸。

(3)痰热内阻:脘痞恶主,吐泻频作,其气臭秽,心烦口渴,可伴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中止泻。

方药:厚朴6克、黄连9克、半夏6克、石菖蒲6克、豆豉9克、山栀9克、芦根30克。

中成药:加味香连丸。

(4)淤血阻络:胃脘疼痛频作,持续不减,或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方药:炒五灵脂9克、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枳壳6克、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元胡6克、三七粉6克、炒浦黄10克。

中医只可以治疗肠胃炎的,而且中药还没有副作用,不管哪类人都是可以服用的。不管怎样,如果你现在得了胃肠炎就要多喝水,注意不要脱水,如果你没得胃肠炎,而且也不想的胃肠炎,就要懂得预防,不食不洁净的瓜果、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餐具卫生,生食和熟食分开放置。现在开始预防,防患于未来。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