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中医馆

2019-10-12 │ 养生中医馆 老中医告诉你夏季如何养生

中医馆告诉你 秋天防病宝典有哪些

朱德说“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好注重养生,养生关系着你、我、他的生活质量。有没有更好的中医养生方法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中医馆告诉你 秋天防病宝典有哪些”,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读:天气渐渐转凉了,人的身体也要开始注意保养了,在季节交换的时节,更是要注重防病养生。下面会介绍几种食谱,还有秘方,以及一些按摩手法用以防病。

起居要保暖

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天气寒冷,则关节痛、颈椎病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 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对于老人家,则在保暖的同时还要注意通风,密切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锻炼因人而异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但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切不可盲目,即使身体强健的人,也要讲究一下锻炼的方式和方法。可每周参加2~3次的健身运动,如游泳、打网球、打保龄球等。平时生活中要经常散步、慢跑、做操等。另外,还 应注意室内通风,外出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食谱推荐

喝粥既能暖身又易消化,小编为您推荐几款养生滋补粥。

●核桃粥

取核桃仁50克、捣碎,与粳米100克煮粥食,可温补精髓。

核桃仁热量高,含丰富的亚油酸,有补脑养血、养胃健脾、补肾壮腰之功效,适合肾虚畏寒、腰膝酸软无力者食用。还可辅助治疗慢性胃炎及慢性结肠炎。

导读:天气渐渐转凉了,人的身体也要开始注意保养了,在季节交换的时节,更是要注重防病养生。下面会介绍几种食谱,还有秘方,以及一些按摩手法用以防病。

●韭菜粥

先把粥煮熟,再将适量韭菜切碎投入,稍煮片刻便可食用。

韭菜内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B、C和钙、磷、铁等物质。熟韭菜甘温补中。经常食用韭菜粥可助阳缓下、补中通络。适合背寒气虚、腰膝酸冷者食用。

●人参粥

取人参3克,置砂锅内,加水文火慢煮20分钟,再加粳米100克煮至粥稠,放入适量蜂蜜或冰糖调味服食。

中医按摩可以防病

摩腹法

方法一:双手叠加,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摩揉腹部各10遍。

方法二:双手叠加,以一手掌心放在肚脐,微微颤动腹部1~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180次。

方法三:双手叩打带脉3~5分钟,即双手握拳,叩打腰部两侧,以自身耐受为度。

导读:天气渐渐转凉了,人的身体也要开始注意保养了,在季节交换的时节,更是要注重防病养生。下面会介绍几种食谱,还有秘方,以及一些按摩手法用以防病。

推脾经

方法四:沿足大趾内侧缘、小腿内侧胫骨内侧缘自下而上推足太阴脾经路线,每次10遍,之后点按太白(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处)、阴陵泉(位于膝关节内侧,胫骨内侧髁凹陷处)及压痛点各半分钟。

方法五:沿足阳明胃经小腿路线自上而下推小腿前外侧,重点点按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处)、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及压痛点。

方法六:点揉中脘(位于肚脐上方4指处)、内关穴(位于腕掌侧,腕横纹中央上约两拇指的距离)各1~3分钟。

总结:俗话说:没病就是福。中医馆指南让你一整个秋季都保持健康身体。前提是,自己要做好预防工作。

Ys630.com相关知识

中医宝典:春季防病喝“三粥”


入春以后,风成为春季的主气。风邪多从人体的皮毛而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寒、湿、燥、火(热)等邪病的先导,故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

因此,春季里如果能有效地阻止风邪引发的风寒、风热和风燥,就能使机体免受旧病或新疾的侵扰。我国古代医辑《千金方》中记载:“春时宜食粥”。本文为读者推荐三个粥方,如能常食之,定可起到防病和保健的作用。

地黄粥

原料:鲜地黄5 000克,白蜜、粳米、酥油各适量。

制作:地黄洗净捣汁,每500克汁加入白蜜120克,熬成膏状收贮,封好,每次用10克。将粳米约50克煮粥,粥熟时加入地黄膏10克,酥油少许。于每日早晚空腹食用。

功效:滋阴,养血,润肺。适用于肺、肾阴虚,干咳少痰,咯血,阴伤便秘等症。如为补肾肺用,可在粥中放入熟羊肾,切碎同食;如在粥中加花椒、姜则有温中祛寒、回阳通脉之效。

防风粥

原料:防风12克,葱白2克,粳米60克。

制作:将粳米洗净加水适量煮成稀粥,加入防风药液(提前煮好),葱白(洗净切碎),文火稍煮,调味食用。

功效:辛温解表,祛风散寒。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重者,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周身酸痛等。因其能发表、祛风除湿,所以可用于老人周身骨节疼痛、头痛目眩等症。食用时忌油腻、生冷之品。调味宜清淡。风湿热痹症者不宜食用。

紫苏粥

原料:紫苏叶6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

制作:沙锅内加入适量水,放入紫苏叶,煮沸1分钟,去渣取汁备用。将粳米淘洗干净,另行烧水,加入粳米煮粥,待粥熟时,再加入紫苏叶液和红糖,搅匀即成。

功效:紫苏叶味辛,性温,有散寒解表、行气宽中、解郁化痰等功效,能扩张毛细血管,刺激汗液分泌而发汗,其浸液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紫苏叶与粳米同煮,有和胃、散寒、解表作用。对于体弱者、偶感风寒者有效。风热感冒、体实或咽喉肿痛者不宜食用。

中医馆指南 试试按摩你的小腹吧


导读:中医养生告诉你,腹部减肥养生是有一定诀窍的。它的作用是什么?具体有哪些按摩手法?跟着小编一起看下文,保健按摩指南统统告诉你。

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

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这对老年人尤其需要。

经常巧妙地按揉腹部,还可以使胃肠道黏膜产生足量的前列腺素,能有效地防止胃酸分泌过多,并能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揉腹还可以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这是因为按揉能刺激末梢神经,通过轻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细血管畅通无阻,促进脂肪的吸收和运走,防止人体大腹便便,收到满意的减肥效果。

经常按揉腹部,还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心平气和,血脉流通,可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

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

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这对老年人尤其需要。

经常巧妙地按揉腹部,还可以使胃肠道黏膜产生足量的前列腺素,能有效地防止胃酸分泌过多,并能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揉腹还可以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这是因为按揉能刺激末梢神经,通过轻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细血管畅通无阻,促进脂肪的吸收和运走,防止人体大腹便便,收到满意的减肥效果。

经常按揉腹部,还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心平气和,血脉流通,可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

腹部减肥按摩 打造纤纤细腰

腹部按摩并不是简单的揉肚子,选准基本穴位实施按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你可以更自信地露出小蛮腰。

天枢穴:肚脐左右两侧各向两旁大约2寸处,以左天枢为重点。

水道穴:肚脐以下大约3寸,关元穴左右两侧各向两旁大约2寸处。

水分穴:腹部正中线肚脐以上大约1寸处。按摩水分穴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避免水肿,并且可以帮助肠胃蠕动、锻炼腹肌,避免小腹突出。

气海穴:腹部正中线肚脐以下大约1.5寸处。按摩气海能有效地抑制食欲,有利于腹部脂肪均匀分布;而按摩天枢穴则可以帮助消化、排气、促进肠胃蠕动、废物排泄,当然更有利于消除小腹赘肉。

穴位按摩方法及时间:每天早晚仰卧在床上,先以手法2由上腹部向小腹推压3~4回,再先后以手法1和手法2依次按摩以上6个穴位,每个穴位各按摩2分钟左右。

总结:综上所述,经常按摩腹部,可以减少腹部脂肪,还可以使人体保持愉悦的精神。如果想要养生的,想要减肥的,可以来试试哦。

中医告诉你哪些料理不能加味精


本文导读:味精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调味料,但是如果人们吃多了可能对身体有害,那么哪些料理不能加味精呢?


中医告诉你哪些料理不能加味精

炒肉菜不用加味精

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 谷氨酸钠。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放醋的菜不能放味精

酸味明显,醋加得比较多的菜肴不能加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能放味精。

拌凉菜不宜放味精

因为味精在温度为80℃ 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无味且扫兴。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宝宝饮食避免放味精

每当宝宝胃口不好或因厌食而不愿吃饭时,父母往往会在菜肴中多加些味精,使得饭菜味道鲜美,来刺激宝宝的食欲,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味精的危害有哪些

1、哺乳期的母亲如果食用过量味精,大量的谷氨酸会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从而导致婴儿缺锌。


2、过多食用味精后,人体血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就会升高,会妨碍钙和镁的吸收,从而造成短期的头痛、心跳、恶心等症状,且对生殖系统也有不良影响。

3、味精食用过多,会使人产生对味精的依赖性,再吃不含味精的菜就会觉得没有味道,还会妨碍对其他营养素的吸收。

4、婴幼儿大量食用味精后,会使血液中的锌转变成谷氨酸锌从尿中过量地排出体外,从而导致急性锌缺乏。缺锌会导致弱智、夜盲症、性晚熟及成年侏儒症等情况。

中医告诉你冬季哪些睡姿最伤身


不少人睡眠醒来,觉得头昏眼花,腰酸背痛,疲惫不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睡姿不当造成的。中医有不通则痛之说,良好的睡眠姿势,保证周身气道通达,血络顺畅,可以调气养神,濡养脉络,消除疲劳,滋养精神。睡姿最好采取半侧卧,可保证全身放松,气血顺畅。不过无论怎样的睡姿,舒适放松就好。

1. 如果你喜欢仰面朝天睡

采用这种睡姿的人通常非常疲倦,或者有醉酒等情况,在仰卧状态便很快进入了深层睡眠。这时,睡眠者的两手会不自觉地放到胸前。

【中医解读】

睡眠中,面孔中开窍的部位多朝上,而气与津液走势下行。比如:熟睡时,由于脸孔朝上,因舌根下坠或口水流入气管容易造成打呼或呛咳,甚至引发气滞而猝死,非常不利于肺部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到肺的功能,所以睡觉的时候要翻身,更换睡眠姿势。

2. 如果你喜欢趴着睡

趴着睡好像婴儿,这样睡觉的人比较容易流口水。而且,如果你的胸部被平压在床榻上,胸部憋闷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

【中医解读】

趴着睡最大弊端是对心脏构成压迫。如果时间过久,或者由于肥胖等原因胸部压迫过重,就有可能影响到周身气血的运行,出现心脏不适、呼吸困难等情况。中医说心衰是由于气不足引起的,所以在睡眠中首先应该保证你有一个良好的呼吸状态。趴着睡如果感到有憋闷的情况,睡觉时可以采取高枕位,保证心脏气血顺畅。

3. 如果你喜欢蜷着身子睡

蜷缩着身子睡觉可不是一个好姿态,不仅像个小虾米,而且对你的背部和颈部也会带来伤害。

【中医解读】

据医学调查显示:每5名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曾在过去6个月内患有背痛及颈痛的问题。而睡姿不良是导致背痛或颈痛的主要原因。人的背部在伸直时,感觉最舒服,中医认为,血脉不畅就会有虚症产生。所以不论是坐着、站着,甚至是躺着时,都应该把姿势调整到最舒服的程度,不要老是曲着腰。对于长达7、8个小时睡眠而言也应该让周身舒展而眠。

4. 如果你喜欢枕臂而眠

这是一个很不自觉的睡眠姿势,你可能睡前枕着手臂想事,但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一觉醒来,只觉得胳膊已经不是自己的胳膊,从肩头到手指都不听使唤了。

中医馆养生18法 让你爱上秋季


导读:秋季,空气湿度低,相对来说会非常干燥,而且秋季天气会有点凉,人体缺水很会比较严重。这时候,养生就是非常关键的了。有哪些方法可以让你在秋季不再烦恼?

1.节食欲。秋季切忌暴饮暴食,同时也要少吃辛辣烧烤类食物。

2.忌怒气。少发脾气可以有效地解秋乏。

3.常梳发。经常梳理头发可以扩张皮下毛细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保持头脑清醒易除疲劳。

4.面多擦。用双手或干毛巾揉搓面部,使面部红润。

5.舌舔腭。用舌头舔牙齿上腭,可以起到提神、补气、养心的作用。

6.齿数嗑。牙齿多活动,相互嗑一嗑,保持牙齿健康,有助于消除疲劳。

7.呼浊气。应多走出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的呼吸系统机能。

8.咽唾液。咽唾液可促消化、开胸理气、增加内脏气管功能,延年益寿。

9.目运转。经常走出户外,眺望远方,结合眼保健操揉搓眼睛可以醒脑解乏。

10.耳常弹。用手多揉搓耳朵,或多听听音乐激活听觉神经,有助于减轻疲劳。

11.脊背暖。秋季早晚温差大应及时地增减衣物,防止感冒,保护五脏六腑。

12.胸宜护。保持体温,可以增强免疫力。

13.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适当揉搓,可以助消化、消除淤积、益气强身。

14.谷道拖。收缩、上提肛门,可以提神补气。

15.肢节摇。甩甩手,踢踢腿,增强活力,消除疲劳。

16.足心搓。每天洗脚按摩脚心,可以消浊通络,解除疲劳起到吐故纳新的效果。

17.便禁言。大小便时闭口握双手,可以益智补气。

18.净体肤。秋天干燥应多用手揉搓身体,可以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解乏消疲劳。

秋季养生 黄金早餐必知5点

1、 优质蛋白质

蛋白质优质来源包括:煮黄豆、蛋、奶、水产品等

2、 碳水化合物

优质碳水化合物来源包括:燕麦片、蒸红薯(连皮吃)等

3、 瓜果

适合早餐食用瓜果有很多:如苹果、哈密瓜、香瓜、猕猴桃、香蕉、草莓、桃、橙子、柚子等

4、 蔬菜

适合于早餐生吃蔬菜也有很多:如黄瓜、西红柿、芹菜、胡萝卜、生菜、白菜心、柿子椒等

5、 水

早餐所饮用水形态包括:白开水、矿泉水、牛奶、豆浆、鲜榨果汁、菜汁、清淡菜汤等

总结:综上所述,秋天嘛,各个方面都是关键,饮食方面也不能忽略。做好秋季养生,才能更好的迎接冬天,才能再冬季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中医告诉你如何正确梳头


梳头这是大家每天都会进行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对于女生而言,一天中梳头的次数多的数不清,可是大家却不知道,虽然我们每天都梳头了,但经过相关的研究表明,只有少数人的梳头方式是有效的,正确的,看到这里我相信许多的人都会很讶异,难道梳头还有许多的讲究吗,其实中医认为梳头对于按摩头皮有着非常好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中医教你如何正确梳头。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因“头为诸阳之会”,主宰一切精神情志活动,故又有“发为脑之华”之说。中医认为,头发与肾、肝、心、脾、脑等组织器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头发的乌黑、润泽、柔韧,均标志着气血充足,肾气充盛、大脑健旺、神气充足。所以,我国历代养生家都把梳头护发健脑的养生方法,看作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措施之一。

正确的梳头方法

由前向后,再由后向前;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如此循环往复,梳头数十次或数百次后。再把头发整理、梳至平滑光整为止。所用头梳宜取用桃木等木质或用牛角等天然材料制成,梳齿宜圆滑。梳头时间一般取早晚各5分钟,其余闲暇时间亦可,切忌在饱食后梳理,以免影响脾胃的消化。

梳头时可结合手指按摩,即取十指自然分开,用指腹或指端从前额前发际后后发际做环状揉动,然后再由两侧向头顶按摩,用力要均匀一致,如此反复数十次,以头皮有微热感为度。

通过上面的文章相信大家对于如何正确梳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发现了自己在日常的梳头中是不是有着许多的不足。中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经过中医的研究表明,经常梳头,不仅可以改善失眠,而且还能延年益寿,甚至对于改善女性肌肤也有很好的效果哦。

中医告诉你补肾的妙法


中医补肾的学问其实很讲究。下面介绍一些基本的常识。

检验自己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可以简单地区分是怕冷还是怕热来辨别,阴虚的大多脸发红、五心烦热;阳虚的则怕冷,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再如,补阳药多是热性药,如附子、肉桂、鹿茸、淫羊霍、肉苡蓉、巴戟天等;补阴药多是甘寒药,主要有石斛、玉竹、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桑寄生、西洋参等。补阴中成药的代表是六味地黄丸,补阳中成药的代表是金匮肾气丸。同时,由于中医还讲究阴阳互根,因此治疗中还要做到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

看,补肾有多复杂!所以你如果真有病,必须首选看懂行的医生,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或服用保健品。因为你在市场上是不可能得到专业人士的专业指导的,一旦乱服壮阳药加重了病情,那不但是得不偿失,还可以加重病情呢!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能否在日常饮食起居中保养肾元呢?这是可能的,比如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食补。补肾阳的食品有狗肉、鹿肉、虾仁、牛尾、韭菜;补肾阴的有乌鸡、鳖甲、龟板、枸杞子等。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地做到生活规律、心情舒畅,还要多活动、多锻炼。这样,才可能达到古人所说的理想境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房事有度,方可得百岁。

中医告诉你怎么降血脂


运动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药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运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养生不再是一个玄而又玄的学问,养生已经不再是养身,同时也是养心。积极而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医告诉你怎么降血脂》,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中医降血脂的关键是健脾化湿,需要配合按摩、食疗和运动一起来治疗。

丰隆穴和承山穴是两个历来被看做能祛除痰湿的穴位。因而,大家在平时多按压几次。丰隆穴位于人体小腿的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处。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侧正中,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当伸直小腿时,小腿肚子肌肉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

建议:人们可多用山药、薏米、茯苓等煮粥吃。血脂高的同时若感觉眩晕、胸闷、恶心、呕吐、乏力、嗜睡,身材肥胖,可以将煎30到45克山楂得到的浓汁与100克粳米同煮。

血脂高的同时,若感觉发热、口干、心烦、便秘、血压偏高、尿少、心慌,可以将煎15到30克泽泻得到的药汁与50到100克粳米同煮。

血脂高的同时,如果伴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头昏、耳鸣、面色红、失眠、口苦、容易发怒,则可以将煎5克三七、30到60克何首乌取得的药汁与100克粳米、2到3枚大枣同煮。

运动的确是降血脂最好的方式,运动锻炼能有效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而使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但不论你选择有氧健身还是无氧运动,坚持下去才有用。

据科学研究表明,较为全面地改善血脂状况需要6个月。所以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比运动强度更重要。如果总是练练停停,由于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导致身体吸收率大大提高,储存能量增加,不仅不利于血脂状况的改善,可能还会使血脂升高。

运动要有一定的频率,每周3~4次,每次1~1.5小时,坚持力量锻炼和有氧运动相结合。人们不做运动最常见的借口是没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是定下时间表,坚持下去就会取得良好效果。

高血脂的治疗要及时与科学,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能从锻炼和饮食上进行调整那就尽量少吃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