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作用

2019-10-12 │ 养生的作用 运动养生的作用

水苏的药用价值_水苏的副作用

“你有一万种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变人种,你没有健康,只能是空谈。”社会不断发展,养生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话题,如果不需要我们的生活成悲剧,就必须注意养生。如何在中医养生方面行稳致远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苏的药用价值_水苏的副作用,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水苏的药用价值

水苏(学名:Stachys japonica Miq.),是唇形科水苏属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80厘米,有在节上生须根的根茎。茎单一,直立,四棱形,具槽,在棱及节上被小刚毛,余部无毛。茎叶长圆状宽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2.3厘米,叶柄明显,长3-17毫米;苞叶披针形,无柄,近于全缘;轮伞花序,6-8花;小苞片刺状,微小,无毛;花梗短,长约1毫米,疏被微柔毛;花萼钟形,花冠粉红或淡红紫色,雄蕊4,花丝丝状,花药卵圆形,花柱丝状,花盘平顶;子房黑褐色,无毛;小坚果卵珠状,棕褐色,无毛。花期5-7月,果期7月以后。

药用价值:

全草或根入药,治百日咳、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等症,根又治带状疮疹。

入药部位:全草或根。

性味:辛,微温,无毒。

归经:归肺、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咳利咽;止血消肿。主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咽痛;失间;吐血;咯血;衄血;崩漏;痢疾;淋证;跌打肿痛。

主治:现代常用于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尿路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水苏的副作用

走散真气,虚者宜慎。

水苏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医学记载:

1、《纲目》:鸡苏之功,专于理血,下气,清肺,辟恶,消谷。故《太平和剂局方》治吐血、衄血。唾血、咳血、下血、血淋、口臭、口苦、口甜、喉腥、邪热诸病,有龙脑薄荷丸方,用治血病,果有殊效也。

2、《本草述》:按水苏之气味,《本经》辛微温,尝之亦先辛而后甘,似与紫苏不甚异。第其味之辛者胜于紫苏,而气之温者又逊之。先哲治血证,如龙脑鸡苏丸,衄血生料鸡苏散,吐血鸡苏散,咳唾血大阿胶丸内大用鸡苏,又治虚热嗽血衄血,有鸡苏丸,如斯者不能尽举,然大都逆上之血,用之得宜,的有殊效。施于下行之血不宜,在方书中治下血者亦少也。

3、《本经逢原》:水苏,即苏之野生色青者。其气芳香,故《本经》所主,一皆胃病,专取芳香正气之义。《局方》用治血病者,取以解散血中之气也,气散则血亦散矣。

4、《医林纂要》:鸡苏功用略似紫苏,而解毒不如,亦略似薄荷,而清凉不及。

5、《本草求真》:鸡苏,功有类于苏、薄,但苏、薄其性稍凉,水苏其性稍温;苏、薄其性主升,水苏其性主降;苏、薄多于气分疏散,水苏多于血分温利。故凡肺气上逆而见头风目眩与血瘀血热而见肺痿血痢,吐衄崩淋,喉腥口臭,邪热等病者,皆当用此宣泄,俾热除血止,而病自可以愈矣。

6、《本经》:主下气,辟口臭,去毒,辟恶。

7、《别录》:主下气,杀谷,除饮食。主吐血、衄血、血崩。

8、孟诜:熟捣生叶,绵裹塞耳疗聋;又头风目眩者,以清酒煮汁一升服,产后中风服之弥佳;煮汁洗头,白屑不生。

9、《日华子本草》:治肺痿,崩中,带下,血痢,头风目眩,产后中风及血不止。

10、《本草图经》:主诸气疾及脚肿。

附方:

1、治感冒:水苏四钱,野薄荷、生姜各二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2、治痧症:水苏五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3、治风热头痛,热结上焦,致生风气痰厥头痛:水苏叶五两,皂荚(炙,去皮、子)三两,芫花(醋炒焦)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荆芥汤下。(《圣惠方》)。

4、治吐血及下血,并妇人漏下:鸡苏茎叶煎取汁饮之。(《梅师集验方》)。

5、治鼻衄血不止:生鸡苏五合,香豉二合,合杵研,搓如枣核大,纳鼻中。(《梅师集验方》)。

6、治血淋不绝:鸡苏一握,竹叶一握,石膏八分(碎),生地黄一升(切),蜀葵子四分(末、汤成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和葵子末,分温二服,如人行四、五里久,进一服。(《广济方》)。

7、治暑月目昏多眵泪:生龙脑薄荷叶捣烂,生绢绞汁点之。(《圣济总录》)。

8、治肿毒:鲜水苏全草,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9、治蛇虺螫伤:水苏叶研末,酒服并涂之。(《易简方》)。

相关阅读

光叶水苏的功效与作用


世界上存在许许多多的药材,难免有一些药材是我们不认识的,但只要我们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相信我们可以慢慢的知道更多的医学药材。那么对于光叶水苏这种药材你了解吗?

【别名】望江青、天芝麻(《李氏草秘》),白马兰、泥灯心、野地蚕、白根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 光叶水苏 的 根 或 全草 。春季至初冬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下部匍匐生根;茎方形,节上有毛。叶对生,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0.5厘米,宽0.7~3厘米,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两面均无毛;叶柄长3~17毫米。花轮有花6朵至多数,腋生而集成间断的穗形总状花序,或顶生于枝梢,花轴长5~12厘米;苞片小,披针形;花萼钟状,长7.2毫米,外面无毛或有微柔毛,有10条脉纹和5齿,齿端有针尖,边缘有纤毛,上唇3齿,下唇2齿;花冠淡红色或淡紫色,长14.5毫米,上唇倒卵圆形,外面被短柔毛,全缘,下唇3裂;雄蕊4,2强;花柱顶端2裂,较雄蕊短。小坚果倒卵圆形,长1.8毫米,黑色光滑。花期4~6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于潮湿的田间草丛中或水沟边。分布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化学成份】全草含咖啡酸,4-咖啡酰基奎宁酸和绿原酸,还含有3种黄酮类物质:7-甲氧基黄芩甙元、光叶水苏甙和光叶水苏次甙。另含皂甙。

【性味】《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味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抗菌消炎。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百日咳,痢疾,带状疱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汁涂敷。

【附方】①治百日咳:光叶水苏五钱至一两,加冰糖或白糖适量,水煎服。

【摘录】《*辞典》

通过本篇文章对光叶水苏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光叶水苏的相关作用和食用方法等。光叶水苏的价值可以通过其功效中看出,充分的体现了光叶水苏的重要性。

奘灵水苏糖的功效


奘灵水苏糖是通过生物技术从植物里面提取功能性的双歧因子。水苏糖是寡糖链的天然的成分,对于身体的健康能够发挥很好的物质作用,它属于水溶性的膳食纤维,没有毒副作用,可以安全食用,另外对于改善人体肠胃方面的功效是非常不错的,有助于乳酸菌的增殖。

生物特性

1、类似于水溶性膳食纤维,安全无毒,可直接食用

2、对人体胃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有增殖作用,能迅速改善人体消化道内环境

3、在人体的胃、小肠等器官内不被破坏,能直接到达肠道有益菌群所在的大肠部位,改善生态环境

4、促进B1、B2、B6、B12等维生素的合成,促进人体对钙.镁等元素的吸收

5、有活性因子,可吸附有毒物质及病原菌,进而增强人体免疫力

6、耐高温、不易溶入其它媒介、消化酶无法水解、与其他化学物质不易发生反应,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

奘灵水苏糖功效

奘灵水苏糖被称为“新一代超强双歧因子”。它们是少数几种从自然界中直接提取的功能性低聚糖中最优秀的代表。其能被双歧杆菌选择性的酵解利用而以40倍递增的速度增殖人体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产生,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能迅速改善人体消化道内环境。

1、奘灵水苏糖在国内是洛阳康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独家产品。

2、 奘灵水苏糖的主原料是由无污染的毛乌素沙漠种植,所以说它是无污染的、纯天然的、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产品。

3、 太空食品-----速溶益生元绿茶就是根据水苏糖的主原料------水苏糖的特性开发而成的。

4、奘灵水苏糖服用的安全性——奘灵水苏糖的主要成分是水苏糖,而水苏糖的制取原料是中国毛乌素沙漠农牧交错带的一种传统药食两用野生植物。制取工艺采用现代生物超滤技术、纯物理方法,不含任何化学化合物和添加剂,水苏糖的制取原料的安全性、有效性为现代科学和千年传统医学所证明。水苏糖等低聚糖在日本、美国每年使用量为12万吨,全球用量已达26万吨,从1989年至今无一例不良反应报道。

5、多种营养成分让奘灵水苏糖健康价值再升级

传统从地灵提取的水苏糖主要有两种健康成分,分别是水苏糖(四糖)和棉子糖(三糖);从泽兰的提取的奘灵水苏糖主要成分则有三种,分别是水苏糖(四糖)、棉子糖(三糖)和毛蕊花糖(五糖)。

6、含量优势决定品质优势:

100克奘灵水苏糖含这三种成分的含量可以达到85克以上。毛蕊花糖、水苏糖和棉子糖增殖双歧杆菌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毛蕊花糖水苏糖棉子糖。事实表明:从泽兰中提取的“奘灵”水苏糖,原料中特有的毛蕊花糖,对肠胃的健康功能更强大。

7、奘灵水苏糖的原料优势:

市场上,奘灵水苏糖是唯一以泽兰为原料来源的水苏糖。药食两用野生植物——泽兰,在中国有几千年的食用历史,其成分中独有的毛蕊花糖,是低聚糖中级别较高的功能糖。不是从泽兰中提取的水苏糖,产品成分中,就不可能含有五糖“毛蕊花糖”。那么,其作用是打折扣的,尤其是在见效速度和功能范围上局限性较多。

竹芋的药用价值_竹芋的副作用


竹芋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竹芋清肺止咳;清热利尿。主肺热咳嗽;小便热痛。根茎富含淀粉,可煮食或提取淀粉供食用或糊用;药用有清肺,利水之效。

2、用于什么病症

竹芋主肺热咳嗽;小便热痛。

3、用法用量

竹芋内服:9-15g。

竹芋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竹芋一般没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竹芋一般没有特殊的人群禁忌。

3、饮食禁忌

3.1、竹芋一般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

竹芋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1、出自:《中华本草》。

1.1、别名:竹芋又称为结粉、山百合。拼音名:Zhu Yu,英文名:Bermuda Arrowroot,rhizome of Bermuda Arrowroot。中药竹芋为竹芋科植物竹芋的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切片晒干。

1.2、药材来源:竹芋为竹芋科植物竹芋的根茎。

1.3、生境分布: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常见栽培。原产美洲热带地区。竹芋喜温暖、湿润和半荫环境,不耐寒,怕干燥忌强光曝晒。对水分的反应十分敏感。喜低光度或半荫环境下生长,在强光下曝晒叶片容易灼伤。土壤以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腐叶土最宜。

1.4、性味归经:竹芋味甘;淡;性凉,肺;膀胱经。

1.5、采收和储藏:竹芋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切片晒干。

1.6、化学成分:根茎含淀粉(starch)19.4%,蛋白质(protein),脂肪(fat),色氨酸(trytophan)。

1.7、功能主治:竹芋清肺止咳;清热利尿。主肺热咳嗽;小便热痛。

1.8、用法用量:竹芋内服:9-15g。竹芋粉几乎全是淀粉,不含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仅0.2%。可用做汤、调味汁、布丁和尾食点心的增稠剂。加水煮沸成透明、无臭的可口糊状物。竹芋粉质细与其他淀粉相比可以在较低温度和较短时间的条件下烹调,又易消化,特别适合做不能煮过头的牛奶蛋糊等蛋品,也适宜制作淡味、低盐和低蛋白的食物。

2、《新华本草纲要》:竹芋有清肺利尿的功能。用于肺热咳嗽,小便赤痛。

石决明的药用价值_石决明的副作用


石决明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平肝潜阳,除热,明日。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芳热,青盲内障。

2、用于什么病症

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芳热,青盲内障。

3、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宜久煎),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飞点眼。

石决明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石决明一般没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石决明一般没有特殊的人群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 3、饮食禁忌

3.1、石决明一般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

3.2、《本草经疏》:畏旋覆花。

3.3、《本草求原》:反云母。

石决明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1、出自:《别录》。

1.1、别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论》),鳆鱼甲(陶弘景),九孔螺(《日华子本草》),千里光(《纲目》),鲍鱼皮(《山东中药》),金蛤蜊皮(《山东中草药手册》)。

1.2、药材来源:为鲍科动物九孔鲍或盘大鲍等的贝壳。

1.3、生境分布: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为我国南方优良养殖种类之一。 1.4、性味归经:味咸;性寒。入肝、肾经。

1.5、化学成分:盘大鲍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3.67%,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和极微量的碘;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有机质则破坏。

1.6、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除热,明日。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芳热,青盲内障。

1.7、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宜久煎),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飞点眼。

2、《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

3、《海药本草》: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

4、《纲目》:通五淋。

5、《本草从新》:愈疡疽。

6、《本草求原》:软坚,滋肾,治痔漏。

7、《山东中草药手册》:镇肝、明目,治眩晕。

8、治怕日羞明:千里光、海金砂、甘草、菊花等分。上细切,每服八钱,水一盅半,煎至一盅,去渣,食后温服。(《眼科龙木论》千里光汤)。

9、治锁喉风:石决明火烧醋炙三次,研细末,用米醋调,鹅羽蘸擦喉内,吐痰效。(《本草汇言》)。

苜蓿的药用价值_苜蓿的副作用


苜蓿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为豆科植物紫苜蓿或南苜蓿的全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三出羽状复叶,小叶小,有小齿,叶脉伸入齿端;托叶与叶柄合生;花小,组成腋生的短总状花序或头状花序;萼齿近相等;花冠黄色或紫,旗瓣倒卵形或长圆形,基部渐狭,近无柄,龙骨瓣钝,比翼瓣短;雄蕊10,二体(9+1);子房有胚珠多数,花柱短,扁或锥状;荚果旋卷,常呈贝壳状或弯镰状,不开裂,平滑或有刺,有种子1至数颗。可作为食物,将其在热水中焯过,凉拌即可,味道极佳。紫苜蓿分布很广,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南苜蓿分布于我国中、南部,长江下游有栽培。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用。清解胃热,利尿除湿。

2、用法用量

2.1、味甘、淡,性微寒。能清胃热,利尿除湿。用于胃热烦闷,不欲饮食;湿热所致的小便不利,石淋,或湿热发黄。内服:捣汁,3~5两;研末,2~3钱。

2.2、防出血:一切出血症候,如鼻血、龈血、吐血、咯血、便血、子宫出血、肛门出血。新药每用维他命K,认为是有凝结血管功能的疗法。其实维他命K在食品中,含量最丰富的,就是苜蓿。由苜蓿来作为预防出血症候,实验的结果认为收效很高,对各种小出血,和肺胃及十二指肠出血,都能获得预防的效果。

2.3、清内热:苜蓿是清凉性的蔬菜,进食之后,确能消除内火,尤其在燥烈季节,用以佐膳,功效显着,更胜於西洋菜。苜蓿经油炒后,乘热进食,味极鲜洁。冷却后,进食其味亦佳,其汁有清沁心脾之感,在燥烈季节,如果觉得唇干舌燥,用以佐膳,是维护健康的上品菜肴。

苜蓿的副作用

为豆科植物紫苜蓿或南苜蓿的全草。因属渗利之品,故不宜久食多食。又,牲畜饲以一种南苜蓿的变种后,可产生对光的过敏性皮炎,亦须注意。

苜蓿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1、孟诜:利五脏,洗去脾胃间邪气,诸恶热毒。

2、《日华子本草》:去腹藏邪气,脾胃间热气,通小肠。

3、《本草衍义》:利大小肠。

4、《现代实用中药》:治尿酸性膀胱结石。

5、治膀胱结石:鲜南苜蓿三至五两,捣汁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6、治浮肿:苜蓿叶五钱(研末),豆腐一块,猪油三两。炖熟一次服下,连续服用。(《吉林中草药》)。

芦根的药用价值_芦根的副作用


芦根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中药名,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具有匍匐状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每节上具芽。茎高2~5米,节下通常具白粉。叶2列式排列,具叶鞘;叶鞘抱茎无毛或具细毛;叶灰绿色或蓝绿色,较宽,线状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厘米,粗糙,先端渐尖;叶舌长1~2毫米,成一轮毛状。圆锥花序大形,顶生,直立,有时稍弯曲,长15~25厘米,有时或更长;小穗长9~12毫米,暗紫色或褐紫色,稀淡黄色;颖披针形,内颖比外颖长约1倍;第1花通常为雄性,其外稃长8~15毫米,内稃长3~4毫米,脊上粗糙;第2外稃长9~16毫米,先端长渐尖,基盘具长6~12毫米之柔毛两性花具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至长圆形,与内外稃分离。花期9~10月。

2、用法用量

2.1、药用部位: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

2.2、功能主治: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痈。并解河豚鱼毒。

2.3、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4两);或捣汁。

芦根的副作用

1、脾胃虚寒者忌服。

2、《本草经疏》:因寒霍乱阼胀,因寒呕吐勿服。

芦根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1、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温病条辨》五汁饮)。

2、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以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不计时,温服。(《金匮玉函方》)。

3、治呕哕不止厥逆者:芦根三斤。切,水煮浓汁,频饮。(《肘后方》)。

4、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生芦根(切)、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随便饮。(《千金方》芦根饮子)。

5、治骨蒸肺痿,烦躁不能食:芦根(切讫秤)、麦门冬(去心)、地骨白皮各十两,生姜十两(合皮切),橘皮、苓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绞去滓,分温五服,服别相去八、九里,昼三服,夜二服,覆取汗。忌酢物。(《玄感传尸方》)。

6、霍乱烦闷: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千金方》)。

7、治食鱼中毒,面肿,烦乱,及食鲈鱼中毒欲死者:芦根汁,多饮良,并治蟹毒。(《千金方》)。

冬菇的药用价值_冬菇的副作用


冬菇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冬菇(拼音名Dōnɡ Gū)补肝;益肠胃;抗癌。主肝病;胃肠道炎症;溃疡;癌症。长期食用香菇,还可以预防肝硬化,抑制胆固醇,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2、用于什么病症

冬菇主肝病;胃肠道炎症;溃疡;癌症。具有补肝,益肠胃,抗癌之功效。常用于补肝,益肠胃,抗癌。冬菇还对糖尿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神经炎等起治疗作用,又可用于消化不良、便秘等。

3、用法用量

冬菇内服:煎汤,30-50g。

冬菇的副作用

1、副作用

冬菇的毒性极小。

2、人群禁忌

冬菇一般没有特殊的人群禁忌。阳虚质体质应忌食或少食。

3、饮食禁忌

冬菇一般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

冬菇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1、出自:《中华本草》 。

【别名】:构菌、金钱菌、毛脚金钱菌、冻菌、朴菰、冬蘑、金针菇、朗夏。

【药材来源】:冬菇为白蘑科真菌冬菇的子实体。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冬菇生于阔叶树枯干、倒木和伐桩上。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归经】:冬菇甘;咸;性寒。

【性状】性状鉴别 菌盖肉质,半球形或扁平状,中央下凹,直径2-4cm,黄褐色或栗壳色,有光泽。菌肉类白色或淡棕色。菌褶较疏,长短不一,白色或象牙色。菌柄圆柱形,稍弯曲,长5-8cm,直径5-8mm,上部黄褐色,下部密生黑褐色绒毛,脆骨质,内部松软。气微,味淡。

【采收和储藏】:冬菇当菌柄长度达13-15cm、菌盖直径0.5-1.5cm时即可采收,采收后晒干备用。

【功能主治】:冬菇补肝;益肠胃;抗癌。主肝病;胃肠道炎症;溃疡;癌症。冬菇还对糖尿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神经炎等起治疗作用,又可用于消化不良、便秘等。

【用法用量】:冬菇内服:煎汤,30-50g。

2、刘波《中国药用真菌》:“利肝脏,益肠胃,抗癌。经常食用可以预防和治疗肝脏系统及肠胃道溃疡、学龄儿童可以有效地增加身高和体重。”。

3、《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用于肝炎,慢性胃炎。”。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