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保健的中医治疗

2019-10-13 │ 冬季养生保健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未病与春季养生

水痘的中医治疗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养生不再是一个玄而又玄的学问,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中医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痘的中医治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水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它属于外面的邪毒进入身体而引起的一种皮肤病,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中药来进行调理和治疗,比如说如果属于风热型,可以使用金苦参白花蛇爽肤洗液来进行治疗和缓解,儿童是出现水痘的重要群体,家长一定要细心的护理。

第一:风热型

这个时候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身体并没有出现发热的情况或者是发热的症状比较的轻,大约在一两天的时间就会出现水痘,一开始的时候出现在躯干以及头面位置,水痘属于红色的小丘疹,一开始的视乎稀稀疏疏的,同时还伴随有鼻塞流鼻涕以及打喷嚏的情况。脉象方面也是属于上浮的,舌苔变成薄白。

这个时候想要使用中医令身体恢复健康,那么一定要做好清热解毒以及疏风透表的工作,同时也可以适当等进行利湿,这样身体才能够快速恢复健康。

金苦参白花蛇爽肤洗液

材料:金银花、苦参、蒲公英、麝香、白花蛇、皂角刺以及紫花地丁等等四十多种中药材提取而成,

使用方法:直接将药物研磨成为粉末,倒入一个干净的瓶子之中,然后用医用棉签蘸取适量,轻柔的涂抹在患处,每天涂抹几次就可以了。

第二:水痘方

材料:柴胡、茯苓、桔梗、生甘草、黄岑、竹叶、灯草

做法:将所有的药材准备好,清洗干净之后用水煎服,能够有效的减缓水痘所带来的痛苦,适合在水痘问题并不是非常严重的时候食用。

第三:针灸疗法

这种方法治水痘,具有很好的清热疏风以及利湿的作用。将银针在大椎穴、曲池穴以及三阴交还有丰隆穴等等位置进行针灸。如果是水痘的颜色变成了暗紫色,那么还可以在血海的位置进行除血,并且还具有去除湿热的作用;如果伴随有高热以及神智昏迷的情况,那么可以在水沟穴以及十宣穴进行放血,具有很好的清心作用。

第四:推拿疗法

从清天河水的位置进行按摩,然后揉搓小天心的位置,再到六夫以及脾胃等等位置进行推拿,具有很好的治水痘的作用。如果说还出现了热毒比较严重的情况,那么还可以进行推拿肠胃以及肺部;如果伴随有高热神昏的情况,那么可以掐人中等等进行开窍清热。

相关阅读

中医治疗湿疹


饮食、环境、药物以及遗传等因素都会导致湿疹发生,患上湿疹之后,患者一般都会感觉奇痒无比,有的甚至会把皮肤抓破,给患者带来了非常大的痛苦,而使用传统西药治疗,一般都是用来止痒,但是却不可以根治湿疹,让湿疹反反复复,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更加严重的伤害。


这也就是说,如果是您想要彻底的摆脱湿疹的话,最好是可以选择中医来进行治疗。而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其实也有很多,在治疗的时候也多是以药物配合食物来进行合理的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湿邪有关,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急性湿疹多见湿热之证,慢性湿疹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应内服药和外用药同用。

患湿疹病人可常食用有祛湿或清热祛湿的食品,如苡米和冬瓜煮汤食用,或饮用青瓜、丝瓜汤亦有辅助治疗作用。本病中医治疗效果较好,湿疹表现以红斑、水泡、渗出、糜烂、瘙痒、丘疹为特点。由于湿邪存在,故反复发作。

一、湿热证

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为皮肤发红,出现丘疹,或小米粒状红疹,顶端起水泡,痒,抓破后流水,浸淫成片,可结痂,伴口干少饮,小便色黄,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治宜清热祛湿,可从下列方中选用:

1、黄芩6-10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苦参12克,车前草15克,猪苓10克,水煎服。

2、土茯苓15-20克,苡米30克,木通10克,蒲公英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3、苦参50克,蛇床子30克,苍耳子15克,水煎取药液洗患处。

4、黄连10克,黄岑10克,煅石膏10克,煅甘石12克,冰片0.5克,共为细末混合备用。如皮肤糜烂流水则将药末撒在患处,流水不多或没破不流水时用香油调匀后外敷。

5、鲜马鞭草100克,水煎取药液,放冷后洗患处。⑥鲜马齿苋200克,水煎后取药液,湿敷患处。对皮肤糜烂流黄水者用之。

二、虚实夹杂证

多为血虚脾弱与湿热夹杂,见于慢性湿疹。本证表现为湿疹日久不愈,皮肤粗糙变厚,抓破可流黄水,患处皮肤色暗滞,身倦乏力,苔腻,舌质淡嫩且胖,脉缓。

治宜健脾养血,兼以清利,可选用:

1、白术10克,云苓15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肤子15克,苡米30克,水煎服。

2、松香、枯矾、雄黄、黄丹各等份,共研细末,过筛,将药粉用麻油调匀,外敷于患处。

上述就是中医治疗湿疹的具体方法,不管您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湿疹,中医在治疗的时候都是分为上述两种情况来进行治疗,而且效果还不错,但是并不建议您按照上述的药方进行服用,毕竟体质不同对于药物用量多少都会有所差异。

中医治疗癌症


癌症一向是一座大山,带给人们的是黑暗与绝望,当它魔鬼般的爪伸过来的时候,我们需要站起来抗争,其实癌症并不可怕,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医学造诣已经带来希望的曙光,中医治疗癌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与接受,是因为中医治疗癌症确实有它的作用。

得了病,要受到身体跟心理的双重折磨,这时候中医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身体的痛苦,西医的手术跟化疗有时候比疾病本身更可怕,这时候中医则显得更加温柔,说成以柔克刚可能更加准确。

中医治疗癌症最早源于周朝,是在宋朝就开始有了“癌”字。可以说中医治疗癌症是有很渊源的历史的。特别是近30、40年,中医治疗癌症得到了大量的临床和科研的证实,也得到了大量医学界专家的认可。不但中医医生认可中医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而且相当多的西医生也认可中医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癌症的出现对患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会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等。中医治疗癌症有独特的优势,在治疗中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目标,注重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虽然见效较之西医缓慢,但是通过中医扶正培本的方式,可提高机体自身对癌症细胞的防御能力,同时也可以弥补西医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提高患者身体素质,从而达到抑制癌症发展的作用。

癌症只是一种病,其实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勇敢的面对,有一颗坚信康复的心,良好的心态配合中医的治疗,注意饮食,注意运动,保持心理的健康,癌症不是不治之症,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在这条路上与大家同在。

抑郁中医治疗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有心理问题,有些人不自视自己的问题所在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人们在治疗心理疾病的时候通常会运用有些药物或者是心理疏导的方法,运用的药物大多是西药类的。其实中医也能够治疗心理疾病,抑郁中医治疗主要是通过疏通郁塞,具体的来了解下吧。

在我国古代医学论著上,关于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在郁字上面。中医认为抑郁症是由于身体有了郁塞,患者体内精气,气血不顺畅或者有了亏损,患者正常的七情六欲无法抒发,引起了情志失调,才导致抑郁疾病。所以中医在治疗方面也主要是以这些原理来治疗。

如果是脏腑堵塞就被称为是肝郁,肝脏是五脏气血修养的场所,而且肝脏是用来抒发与调达的,如果有抑郁症,肝脏会疼痛,心情会有堵塞。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肝脏堵塞了,就会让身体出现心情抑郁,心神不宁,两边的肋骨胀痛,情绪不稳定,易哭易怒,还会出现失眠等症状。

抑郁症不仅仅是肝郁而导致的心情不达,还会造成气郁,血郁,食郁等,其中以气郁为先,气郁会造成血塞,长时间的郁症会导致痰湿,食积腹胀等。有的患者会出现心脾虚弱,心神不宁,还有阴虚火旺的症状。总之,在中医的角度看抑郁症患者,可以说是一堵聚堵,身体阴阳不调。

中医上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中药治疗,一种是针灸。中药治疗也要对症下药,有治疗肝气郁结的,有治疗痰气郁结的,还有心脾两虚,心虚神乱,阴虚火旺的。要具体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来对症下药。另外,针灸治疗抑郁症也是十分有效的,经过近50多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了。

抑郁症除了要进行药物治疗,一定不要放松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于患者后续的病程发展和预后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患者本人来说,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有规律的生活,安排好运动和娱乐的时间,让自己走出家门活动起来,多接触一些外面的世界,让生活充满情趣,增强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失眠的中医治疗


引发人们出现失眠的因素其实是比较多的,但是对于人们发生了失眠之后,也是有办法治疗的,目前失眠的中医治疗比较流行,可是究竟使用哪种方式,对于治疗失眠具有不错的效果呢。请大家还是一起去看看治疗失眠知识的建议吧。

失眠的中医治疗之前,我们要清楚在平时引发失眠出现的原因还是很多的,所以治疗也是因人而异的,且这种失眠的现象种类繁多,只有进行辨证诊治才行,目前在临床上的多年实践,对于治疗失眠这样的现象,在认识上和分型、心理行为治疗上,都具有深入研究,从此在临床上有了“从肝论治”的独特理法方药,收到很好的临床疗效

肝郁化火型:症见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小便黄、舌红苔黄。治以疏肝泻火、宁心安神为原则,常用药物为龙胆草、黄连、柴胡、芍药、夏枯草、百合、灯芯草等。

心脾两虚型:症见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趣、舌淡苔薄白等。治以益气养心安神为原则,常用药物为人参、黄芪、龙眼肉、山药、益智仁、木香、远志、酸枣仁、夜交藤、生麦芽等。

阴虚火旺型:症见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口干、盗汗、五心烦热、腰酸腿软、舌红少津。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为原则,常用药物为生地、山茱萸、丹皮、茯苓、黄连、芍药、女贞子、桑葚子、百合、知母、柏子仁等。

中医学将人们出现失眠的现象叫做“不寐”,这样的情况属于人体阴阳失调、阳不入阴造成的,失眠的中医治疗主要利用的就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治疗思想,使用不一样的治疗方式,让人们阴阳气血、脏腑功能逐渐的得到恢复。

痤疮的中医治疗


痤疮是一种慢性的皮肤病,特别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这种皮肤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常常可以看见。有的时候我们的脸上会有一些白色或者是黑色的小豆豆,挤出来里面有的东西也不是什么螨虫,就是一些脏东西把我们的毛孔堵塞住了,导致脸上冒出了很多的痘痘。痤疮的中医治疗大家都了解吗。

现在市面上治疗痤疮的方法很多,但是很多药物都是含有激素的,痤疮的中医治疗不知大家是否尝试过。市面上有一种中药面膜,对去除痘痘粉刺效果很好,中药面膜主要的作用就是对我们的面部进行全面的清洗。

大家知道痤疮是由于皮肤有炎症所以一直下不去的。中药面膜一方面能够消炎杀菌,另一方面也能够补充体内所需营养。当然,不同的中药面膜的功效必定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提示广大病人朋友,中药面膜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且不能自行敷用加重病情。

其次,针对于不同种类的痤疮,医生一般会用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针对不同部位的痤疮,中医调理的方向也会有所变化。像是如果面长丘疹,呈粟米状这种由肺热引起的痤疮同由于血热引起的痤疮在用药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总之,中药调理属于内服的一种药物,或许见效会比较慢,但是它是治本的,所以在痤疮的治疗上中药调理是必不可少的。

刮痧治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中医以为痤疮是由于身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如肺热引起的痤疮和胃热引起的痤疮都能够用刮痧的方法进行医治,不过由于病因不同,刮痧的部位也不尽相同。刮痧的方法大体分为直接刮痧和间接刮痧两种。其中直接刮痧指用热毛巾擦洗被刮部位的皮肤,然后均匀涂上刮痧介质,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病人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直到皮下发生痧痕为止间接刮痧则指在病人要刮拭的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间接刮拭,此法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发生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皮肤病病人。

通过介绍我想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吧,脸上出现了痤疮不要着急,我们可以在平时的生活里用上述介绍的方法尝试一下,但还是需要建议大家,尽量避免总是对着电脑,上网玩电子游戏,这些都是具有辐射的,促进痘痘滋生。

中医治疗发烧


发烧,恐怕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中医治疗发烧的方法很多,但如果选错了,不但不能治疗疾病,往往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发汗退热法。这是最常见的退热方法,适用于感冒发热的病人。常见的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出现,无汗或有汗不畅,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两大类。
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明显,体温较高,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可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风寒感冒表现为发热较轻,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治疗上应该辛凉解表、发汗退热,可以用九味羌活丸和感冒清热颗粒来治疗。同时,我们还可通过多喝热水,多盖被子捂汗、洗桑拿、用热水泡脚的方法发汗来起到退热的目的,但洗桑拿要注意保暖,不要受风;发烧时皮肤的毛孔都闭塞,刮痧能使毛孔开泻,里面的邪气可以排泄出来,也有退烧的功效。
热者寒之法。可用药性寒凉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四大症状,即表现为高热不退(大热),汗出较多(大汗),口渴喜喝冷饮(大渴),脉象洪大而数(大脉)等症状,就是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可用中药白虎汤来治疗。如见高烧不退,烦躁,口燥咽干,大便干燥,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状的,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可用三黄片来治疗。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喝些冷饮料,但由于药物和饮料都偏属寒凉,易伤脾胃,要适可而止。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的还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可将冰块放在额头、腋下等部位或用酒精擦浴的方法退热。此外,还可按住风池或曲池穴10分钟,达到发汗退热的效果。


通腑泄热法。也叫做釜底抽薪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甚至病人出现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等症状。这时要用清热的药物同时配上通便的药物,大便排下后,热也就降下来。这就是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临床上可以用防风通圣丸来治疗。还可适当吃些西瓜或容易拉肚子的食物,但注意不要造成过度腹泻。此外,按摩天枢、大肠俞、大横、内庭等穴位,也能起到通腑泄热的功效。
滋阴清热法。即用滋阴的药物来治疗阴虚发热的病症。主要适用于由于阴虚而导致的胸口发热,手脚心发热,伴有烦躁不适,夜间出汗等症状,多见于体型瘦弱的人,也常见于患有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疾病。此时不能应用前面所讲的方法,而应该滋阴清热,可以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来治疗。还可按摩照海、太溪、涌泉、三阴交等穴位,多吃鲜藕、菱角、鸭梨等食物。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