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养生

2019-10-15 │ 针灸养生 养生针灸

针灸治疗技术有哪些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相信关于养生的道理,很多人并不陌生,健康离不开养生,积极的心理离不开养生。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中医养生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针灸治疗技术有哪些,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针灸是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熟悉的一种调理身体的方法,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很好的改善,比如进行针灸能很好的进行减肥或者是治疗身体出现的一些疾病,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对针灸的了解都是非常少的,其实针灸调理身体的方法还是有很多种的,下面一起了解下针灸治疗技术有哪些。

针灸治疗技术有哪些

毫针刺法

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他刺法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温针疗法,埋线疗法。

拔罐法

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疗法,也称皮肤针疗法,即由五根或七根针结成丛针,弹刺皮肤经络穴位。

艾灸

艾灸疗法有艾条灸、艾炷灸和温针灸等。艾条灸分温和灸、雀啄灸和熨热灸三种。艾炷灸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温针灸又称针上加灸或针柄灸,即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套艾条,点燃,使其通过针体传入穴位内。

现代刺法灸法

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

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磁疗法,穴位注射法,穴位指针法,穴位电离子透入法,穴位割治法,穴位结扎法。

上面就是对针灸治疗技术有哪些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传统的针灸以及艾灸护着是拔罐法都是属于针灸的范畴,但是我们在对身体进行调理的时候一定要到正规的中医院进行针灸治疗。

相关阅读

针灸技术之皮肤针法


【概述】

皮肤针法是一种多针浅刺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针刺法。因为它的刺激轻微,又只局限在身体表面,适用于儿童病人,所以还被称为小儿针。皮肤针法和其他针法不同点,除了刺得浅以外,叩刺的重点还着重在十二经线和皮部,不仅仅是穴位。

【器具药物】

皮肤针的式样很多,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及电梅花针等。临床最为实用的是市售的皮肤针具,其头部,一面为七根针分散组成的七星针,一面是五根针合在一起的梅花针,装有一根富有弹性的长针柄。

【操作方法】

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拇指与无名指挟持针柄1/3处,食指压在针柄的上面。这样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叩刺时,要求针尖刺及皮肤表面时立即弹起。每分钟叩刺100次左右。

叩刺的强度分轻、中、重三种,可根据不同体质、部位或病症进行选择。

(1)轻刺激:用较轻的腕力叩刺,仅使皮肤略有潮红。适用于小儿或年老体弱者,头面部及虚症或病程较长的慢性病。

(2)中刺激:用略重的腕力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但不出血。适于治疗一般常见病。

(3)重刺激:腕力重,针具高抬,节奏略慢进行叩刺,局部皮肤明显潮红并有微量出血。多用于体质壮实者、局部压痛明显以及背、肩、臀部等肌肉丰厚的部位。

根据刺激强度和病情,皮肤针治疗可每日或隔日 1次,以 10~20次为一疗程。

皮肤针的叩刺部位分类的方法很多,为便于初学者掌握起见,我们只选择介绍三类,即整体叩刺部位、局部叩刺部位和腧穴叩刺部位。

其中腧穴叩刺部位,和其他穴位刺激法一样,根据病症选择穴位在穴区区域内叩刺即可。
另外两类部位如下:

(1)整体叩刺部位:在背部脊柱两侧叩刺,一般分成三纵行:第一行距脊柱约1厘米,第二行距脊柱约2厘米,第三行距脊柱3~4厘米。多数病症都可叩刺这些部位。

(2)局部叩刺部位:主要包括发病部位、压痛点、感觉异常区域以及阳性反应物(通过触摸所发现的皮下结节状、条索状物)等。

具体叩刺时,上面三类部位可综合选用,如胃病,可在叩打脊柱两侧的基础上,再按辨证选穴及所寻找到的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物进行叩刺。

【适应病症】

皮肤针目前主要用于头痛、高血压、近视、神经衰弱、胃肠道疾病及神经性皮炎等局部性皮肤病。

【注意事项】

皮肤针治疗时,针具要经常保持完好,如有针尖钩毛、生锈等要及时修理或调换。针具要经常浸泡在75%乙醇或其他消毒液内。有条件的,应使用一次性灭菌针具。叩刺的部位也应严格消毒。局部皮肤有创伤或溃疡者,不宜使用本法。

针灸技术之温针法


温针法

【概述】
温针法,是在毫针针刺后于针尾捻裹艾绒,燃点加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称为针柄灸法。在我国汉代的医籍《伤寒论》中就已提到这种方法。可以看作是针刺与艾灸的结合。

【操作方法】
先按疾病的需要选取穴位,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一定深度,于针柄装上小枣大的艾绒,必须捻紧,以防止脱落。也可取1.5~2厘米长的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然后从下端点燃,直到艾团烧完为止。为了防止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在穴区垫一张硬纸片。

【适应病症】
温针法主要用于关节酸痛、腹部冷痛等病症,也适于保健。

【注意事项】
凡不能留针的病症,如抽搐、痉挛、震颤以及精神病人或婴幼儿等,均不宜使用温针法。在治疗过程中,要嘱咐病人不可任意变动体位,以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被褥等。

神奇的古代针灸技术


传说中的神医扁鹊能用针灸治病,千百年来人们对此广有探究。中国神秘的针灸医术起源于何时呢?这儿有一个传说:远古时一位打猎的人鼻子上中了一箭,这一刺却治好了猎人长久未愈的头痛病。这个传说看似神奇,但并非毫无道理,这种医术的起源似乎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因为在不同地方的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了大量用来戳皮肤的石制尖锐工具。

针灸学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1993年春,在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发掘的二号西汉木椁大墓后室中,出土了一件涂有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质人形,上面有一些针灸的经脉直行路径,但没有文字和经穴位置的标记,只用红色的漆线来表示这些路径,在木色烘托下格外清晰分明。这是迄今为止在世界上所发现最早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帛书《经脉》。书中论述了人体内十一经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的古灸经。这也是有关医学理论基础的经脉学的古文献。另外,中国古代医学还有一部宝典是《黄帝内经》,它是春秋战国及西汉时期,不少古代医学家的宝贵经验总结,积累了各时代的医学成就。其中介绍九种不同的针,按用途来分,九针可分为大针、长针、毫针、圆针、锋针等类型。各针有3厘米到24厘米长短不等。书中编有医治各种病痛和疾病方式的365个穴道,并为之一一命名。书中指出金针虽然价格昂贵,但因其有刺激身体的功能,所以医治某些疾病格外有效。而银针则有显著的镇静作用。河北汉代中山王刘胜墓出土有4根金针、5根银针,能识别的有金质毫针、锋针和银质圆针,而有的却残破,不能识别针型。

虽然由皇帝创意实行了各种《黄帝内经》中的医疗方法。但中国历代还有许多帝王,对生理学,特别是对神经系统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据称公元1世纪,王莽在医生和御屠协助下曾切开一名敌对者的尸体,用竹签来研究人体神经系统。无独有偶,1000年后,宋徽宗雇了一个画家,画出经支解的一名罪犯的人体器官。在徽宗之前,宋仁宗叫工匠打造了一个铜人,铜人身上显示出人体的整个神经系统。这个铜人还用来作医官院学针灸的学生学习和考试的指导实物。据记载,凡针灸科学生考试,须先在铜人体外涂蜡,把水灌到体内,要求被考查者按指定的穴位进针,下针准确,则蜡破水出,否则就没水出来,这成为检验学生的好手段。宋仁宗有一次因病昏迷,御医束手无策,最后只好找到一位民间医生来进行针灸。这个医生用针刺进了仁宗脑后一个不知名的穴位,刚一出针,宋仁宗就苏醒过来,睁开双眼,连声称赞:好惺惺!夸赞医术高明,惺惺在当时就是高明的意思,惺惺穴这个名字便由此而来。在古书中,类似这种创新的例子很多。治疗全身麻痹、妇人难产、小儿脐风、腹痛、心口痛、头痛、风湿、五官科等病甚至是起死回生,针灸均能做到。

针灸医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医学的贡献,但它究竟为何有这么多功效还须进一步研究。

针灸治疗失眠 针灸的作用有哪些


针灸是一种很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出现一些疾病,比如失眠。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所以说,针灸治疗失眠。它可以有效地进行身体调节,那针灸的作用有哪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针灸治疗失眠

1、皮肤针

取 穴,常用穴:颈椎1~7两侧、胸椎5~12两侧。

备用穴:额部、头部、眉弓、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操 作:上述部位均取,重点用皮肤针叩刺常用穴之两侧,手法轻度或中度。先从颈椎开始,自上而下叩刺两遍。然后在胸椎5~12作横行刺,每横行部位三针。在穴位表面0.5~1.5厘米范围内按常规叩刺20~50下。额部横叩打三行,头部呈网状叩打。手法同前。以局部皮肤潮红或微出血为宜。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2、耳穴压丸

取 穴,常用穴:心、缘中、神门。

备用穴:肾、皮质下、肝、内分泌、脾。

操 作:一般仅取常用穴,效不显时加选备用穴1-2穴。贴压物可用王不留行子,绿豆或冰片(预先制备成米粒大之颗粒),贴压于一侧穴上。然后每穴按压1分钟,使耳廓充血发热。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耳穴3~5次,睡前必须按压1次,时间为每穴约1~2分钟。隔日换贴1次,二侧穴位交替应用。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4天。

3、刺血

取 穴,常用穴:阿是穴。

备用穴:内中魁。

操 作:先以耳穴探测仪或探测棒在耳根部仔细测出敏感点,做好标记。常规消毒后,用消毒弹簧刺针或三棱针迅速点刺,出血如绿豆大。每次只刺一侧,每日或隔日1次,两耳交替。疗效不显者可加刺另一侧之内中魁穴。5~7次为一疗程。

失眠的原因

1、身体原因:如疼痛、咳嗽、疗痒症、心原性或肺原性气喘、胃肠炎的呕吐腹泻等,常可导致失眠;

2、生理原因: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变化,如乘车、夜班以及饮浓茶、咖啡等,也会产生失眠;

针灸技术之电热针疗法


1. 电热针的概念: 是根据电针原理发明的一种能使针体发热,当破入机体的一定穴位后治疗疾病的新的针刺治疗方法。

2. 电热针特点: 在针柄上用电阻丝加温至60℃,皮肤下层组织只增加了5℃。大部分的温度被循环的液体所扩散和带走。而电热针是在针体前部产生温度,温度可以直接影响被刺的针感层,最高温度可以烧灼针体周围的组织,起到火针的作用,但针柄及针体根部温度却增加甚微。电热针的出现增强了针刺的效果和治疗范围,实为针刺方法的创举。

3. 电热针工具 电热针为空心针体,直径为0.4~0.6毫米,最短的针为40毫米,内装有发热原件。由于发热原件安装的位置不同,针体发热部位也不相同,可以使针尖发热,也可使针体某段发热或整个针体发热。针体温度可调节在5~500℃。

4. 操作方法: 选好穴位或刺激部位,消毒后将针快速刺入皮下,再慢慢稍加捻转推针直达应有的深度,寻找针感,将针感增强到要求的程度。接通控制仪,旋开加温电钮,缓慢地使仪表指针上升。达到要求的温度后停止。根据需要留针15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预定时间后,关掉输出电源,除去通往控制仪的导线。 出针,出针时左手食指、中指压住针体的两侧,右手持针柄,稍加提插捻转出针,如发生针体粘连可多提插几次。此种针在液体较少的组织内,由于温度的关系,有时会与组织粘连,所以出针时不能硬拔。

5. 适应症 此种针术为治风湿寒证最理想的方法。治疗风湿及寒痹、如关节炎,肩周炎、肢体麻痹症,肌肉萎缩症等,可以取有效穴位,也可在压痛点上刺针。针体加温到45℃,时间为30~60分钟。每次只在重要部位刺1~3针则可。治疗胃肠虚寒证,如消化不良、泄泻、胃痛畏寒、背部寒冷引痛等,可刺胃俞两个穴位,加强45~50℃(病人感到微痛),30分钟后出针。 此外,电热针还可治疗会阴白斑症、癌症等。

6. 注意事项

① 电热针应禁止穿过血管或紧靠血管和神经纤维,避免烧伤血管引起出血和损伤神经纤维造成永久性麻痹。

② 对风温寒病证的治疗,其温度不能超过55℃。

③ 应用温度超过75℃时,要捻转提插针体多次,使针体脱离组织后才能慢慢出针,禁止直接提针拔出,因针体与组织有大面积粘连,硬提会将大块组织带出造成严重出血。如针体无法脱离组织,可以在组织内多停留几个小时,或在针体周围采用按压脱离法。

针灸治疗的原理有哪些


相信很多朋友都会听到家中的老年人诉说的针灸治疗的种种好处,特别是对那些有风湿关节痛的老年朋友,针灸比药物更能从根本上治愈他们的疾病,所以针灸治疗也就广泛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认可。可朋友们对它的一些治疗原理还是不太清楚的,那么针灸治疗的原理有哪些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下下面的内容。

根据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针灸的三大功能,即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人体健康无病的时候,也就是人体处于阴阳平衡、正气旺盛、经络通畅的这样一个状态;人体生病时阴阳失去了平衡、正元虚弱,不能战胜邪气,经络气血失去通畅。而针灸具有调节阴阳平衡、扶正驱邪、疏通经络气血、恢复人体的健康的功效。其次,从现代研究结果来看,针灸具有调节作用、镇痛作用和修复组织作用,而且可以治疗多器官、多系统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方面的病变。

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上面几段文字内容就为我们很好地介绍了针灸治疗的一些原理,在此我希望对此有疑问的朋友们都能认真阅读上述内容,这样才能将针灸更好的运用到对我们的疾病治疗中。那我也想再提醒一下大家,随着市面上针灸馆越开越多,但是我们也要慧眼识英雄,一定要去到一些相对比较正规的场所进行操作。

针灸能治月经不调吗?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技术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技术

月经不调是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症的月经病,临床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几种情况。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者,称月经先期。月经周期延长,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即经行或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先后不定者,称月经先后无定期。本病属于中医学“月经不调”范畴。

病因病机

月经先期主要由于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失固;血热则流行散溢,以致月经提前而至。

月经后期有实有虚。实者或因寒凝血瘀、冲任不畅,或因气郁血滞、冲任受阻,致使经期延后;虚者因营血亏损,或因阳气虚衰,以致血源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

月经先后无定期主要责之于冲任气血不调,血海蓄溢失常,多由肝气郁滞或肾气虚衰所致。本病与肾、肝、脾三脏及冲、任二脉关系密切。

辨证分型

气虚:经期多提前,色淡质稀,神疲肢倦,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血虚:经期多错后,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苔少,脉细弱。

肾虚:经期或前或后,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骶酸痛;舌淡苔薄,脉沉细。

气郁:经行不畅,经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血块,胸胁、乳房及少腹胀痛,喜叹息;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血热:经期提前,量多,色深红或紫红,经质黏稠,心胸烦热,面赤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实热证;经期提前,月经量少,色红质黏,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弱者为虚热证。

血寒:经期错后,量少,色黯红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苔白,脉沉紧。

基本治疗

[治则] 和血调经。

[处方] 关元、血海、三阴交。

[加减] 气虚加足三里、脾俞;血虚加脾俞、膈俞;肾虚加肾俞、太溪;气郁加太冲、期门;血热加行间、地机;血寒加灸归来、命门。

[操作] 诸穴以常规操作为主。脾俞、膈俞穴向下或朝脊柱方向斜刺,不宜直刺、深刺;气虚或血寒者,可在腹部穴位加灸。于月经来潮前5~7日开始治疗,行经期间停针。若经行时间不能掌握,可于月经干净之日起针灸,隔日一次,直到月经来潮时为止。连续治疗3~5个月经周期。

其他疗法

1.耳针

[取穴] 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脾。

[操作] 毫针刺,每次取2~4穴,捻转法中等刺激,每日一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也可锨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一次。

2.皮肤针

[取穴] 取脊柱两侧、下腹部、带脉区、小腿内侧、关元及阳性物反应处。

[操作] 中等刺激强度叩击,每日一次,7日一疗程,每一疗程间隔3~5日,经期暂停。

3.穴位注射

[取穴] 脾俞、肾俞、三阴交、血海、肝肾、足三里、关元。

[操作] 用5%当归液或10%丹参液,每穴注射0.5毫升,每次2~3穴,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适宜技术

神阙穴微波辐射法治肾阳虚月经不调技术。

[取穴] 神阙。

[操作] 患者取平卧或坐位,暴露脐部,患者自己手持理疗辐射器垂直距离神阙穴1~2厘米。按理疗启动键,根据患者对热的耐受程度,调节治疗功率,直到病人感觉最舒适为止。每次治疗时间15分钟,每日一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

针灸治疗失眠的原理 针灸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哪些?


针灸治疗失眠

针灸的好处有很多,现在已经有很多人都把针灸当做养生保健的常规手段了。那么你知道针灸还能治疗失眠吗?针灸治疗失眠的原理是什么呢?针灸怎么治疗失眠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针灸治疗失眠的机理和作用:以针灸方法安眠古代即有记载,针灸治疗失眠的机理和作用,在于能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1)调和阴阳:

《灵枢·根结》篇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阳与阴,精气乃光,合形于气,使神内藏。”阐明了针灸治疗疾病具有协调阴阳的作用。人体在睡眠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有导致失眠的原因作祟,如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虚胆怯、胃气不和等,均可导致阴阳失和而致失眠。针灸治疗失眠的关键,就在于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如阳气盛、阴气虚可导致失眠。反之,阴气盛、阳气虚可导致嗜睡。两者都可以取阴跷的照海和阴跷的申脉进行治疗,但失眠应补阴泻阳,嗜睡应补阳泻阴。

(2)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失眠的发生、发展在一些情况下也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针灸可以扶正祛邪,故可收到改善睡眠之功。如胃气失和、心火炽盛、痰热内扰、肝郁化火证型的失眠,皆因邪实而发,久则伤及正气,使失眠更加缠绵难愈。这时就应用针灸扶正祛邪,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灸皆有扶正的作用;针刺泻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但在具体运用时,必须结合腧穴的特殊性来考虑。

(3)疏通经络:

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的分布,阳经在四肢之表,属于六腑;阴经在四肢之里,属于五脏,并通过十五络的联系,沟通表里,组成气血循环的通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和气血及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失眠的发生,可以与气血失和、脏腑失调有关,这些病理特征可以反应在经络上,并可以通过针灸调节经络与脏腑气血的平衡,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注意事项:

(1)、本法用于以失眠为主的神经衰弱患者。且以病程短者疗效为好,病程长者疗效较差。

(2)、皮肤针弹刺讲究手法,本法应由专业人员施行。

(3)、失眠症的针灸治疗应与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以及适当减轻工作压力等相结合。

针灸治疗失眠的方法:

皮肤针

取 穴:常用穴:颈椎1~7两侧、胸椎5~12两侧。

备用穴:额部、头部、眉弓、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操 作:

上述部位均取,重点用皮肤针叩刺常用穴之两侧,手法轻度或中度。先从颈椎开始,自上而下叩刺两遍。然后在胸椎5~12作横行刺,每横行部位三针。在穴位表面0.5~1.5厘米范围内按常规叩刺20~50下。额部横叩打三行,头部呈网状叩打。手法同前。以局部皮肤潮红或微出血为宜。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针灸治疗偏瘫的方法有哪些?针灸怎么治疗偏瘫?


中风偏瘫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肢体不灵活,如果采用中医治疗的话,可以改善肌力,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偏瘫的针灸方案是怎么样的呢?

一、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热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

治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滋养肝肾。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灸并用;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可刺双侧,先刺健侧,后刺患侧。即“补健侧,泻患侧”的疗法。

主穴:上肢:背面、曲池、手三里、外关、灵骨、大白(倒马针对侧)

下肢:环跳、阳陵泉、侧三里、侧下三里、解溪、火主穴。

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半身不遂迁延日久还可取患侧井穴点刺出血。

刺血:上肢:大椎、肩峰、尺泽、后溪;下肢:三金穴、委中、侧三里。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

水针: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混合注射,每次两组主穴,分别取2—5个穴位,配穴据症取2—3个穴位。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症状: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主穴:上肢:肩中穴、手五里、尺泽、阳池、对侧重子、重仙穴。

下肢:髀关、驷马上穴、驷马下穴、通关、通肾、肾关、人皇、光明、太冲。

配穴:上肢加刺大椎、肩髃、臂臑、阳溪。

下肢加刺天皇、地机、地皇、四花下穴。

刺血:配穴可做刺络疗法,病侧刺络效果好,当健侧关节部位屈曲拘挛者,可加刺其局部腧穴,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

方义:风病多犯阳经,阳主动,肢体活动障碍其病在阳,故本方取手足三阳经穴,又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以阳明经穴为主,阳明经气血通畅,肢体活动功能易于回复;半身不遂迁延日久,患侧肢体容易出现筋肉萎缩或强直拘紧,根据经络循环路线的不同,分取手足阳明经的穴位,目的在于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二、中脏腑

1、闭证

症状: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阳闭:面赤鼻热,气粗口臭,燥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阴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滑,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则:平肝熄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辅以手足厥阴,足阳明三经穴位。

取穴:主穴素髎、人中、十二井穴、太冲、四花中、手解穴、

配穴:牙关禁闭配下关、颊车;两手握固配灵骨、大白;语音不利配天突、上廉泉。

刺血:十二井点刺放血,或向上斜刺;耳尖放血。

方义:本方组穴有平肝熄风,清泻火热,豁痰开窍之功。阳闭或阴闭症乃因肝阳暴涨,气血上冲夹杂痰火、痰湿,闭阻清窍所致。取十二井穴点刺放血,以清心泻热,豁痰开窍。人中是督脉的要穴,有调和督脉气血,启闭开窍之功,肝脉上达巅顶,泻肝经的原穴太冲,以镇肝降逆,潜阳熄风,脾胃失和,运化失职,痰浊内生,取阳明经的四花中穴,以调理脾胃,除湿化痰,取手厥阴心包之荣,手解穴,以清心泻热。

2、脱证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萎,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治则:回阳固脱,取任脉经穴。

取穴:主穴:关元、神阙(隔盐灸之)、正会、前会、后会、灵骨

配穴:汗出不止加阴郗,复溜;小便失禁加三阴交;昏迷不醒手解穴、透下白穴一针即醒。

操作:关元穴大柱艾条,神阙隔盐艾灸,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头针法:取对侧面运动区为主,配足运感区,刺法:沿皮下刺入0.5—1寸,频频捻针,用于中风后遗半身不遂,能收到较好效果。

方义:任脉为阴脉之海,脱证为阳气衰微证,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元阳外脱,应从阴救阳。关元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直阳,是阴中有阳的穴位,神阙位于脐中,为真气所系,故用大艾柱重灸二穴,以救将绝之阳。

三、中风后遗症之语言不利、失语

症状:舌强语蹇,肢体麻木,脉弦滑或失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

治则:镇肝熄风、开音利窍。

取穴:主穴:正会、商丘、哑门、风府、廉泉以督脉穴为主。

配穴:舌僵硬加肩中点刺金津玉液,舌肿加侧三里,侧下三里。

头针:失语者用语音区,前会、后会用倒马针。

方义:舌强语蹇,音暗失语为三阳之筋,并络于颌颊。夹于口。为风、寒、湿所客则筋急,故口紧不开,气血偏虚,为风所乘,取正会、哑门、风府意在疏风通络,通关开窍。

什么时候针灸最好?针灸治疗有哪些好处?


中医针灸的好处及最佳时间?

夏至后15日内就非常适合开展夏至节气针灸治疗。节气针灸可以通过扶正祛邪、培补脾胃、助阳散寒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人体免疫力更好地激发人体经气,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

针灸的功效

一、扶正祛邪

长期患有体虚易感、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往往容易在冬季发病,这是因为这些病人平素正气不足,到冬天气温偏低,病邪力量较强的时候,体内的正气不足以与病邪相抗争从而发病,故而冬天宜治标为主,尽可能减轻症状。而夏天正是扶正祛邪的好时机,这时候影响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相对较轻,这个时候扶正固本,可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更好的透邪外出。

二、培补脾胃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消化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能量供给。脾脏喜燥恶湿,湿邪最易困脾,影响我们的消化功能,夏季培补脾胃,可以健脾化湿,使我们远离腹胀、腹痛、腹泻的困扰。夏季阳浮于外,过食寒凉也会引起诸多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痛、腹痛、腹泻等,所以夏季固护脾胃尤为重要。

三、助阳散寒

在冬季除了呼吸系统病高发以外,还有一类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容小觑,那就是阳虚证和颈肩腰腿痛。和呼吸系统疾病一样,在冬季寒气盛的时候,人们感受了寒邪而产生的疾病,在冬季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只有到了盛夏季节,人体本身的阳气充盛了,才可以更好地驱散体内的寒邪。而夏至节气针灸正是这样一种可以激发人体经气,防病治病的好方法。

针灸治疗头痛的方法有哪些?


现在治疗头痛的方法千奇百种,什么才是最管用的勒?最近市面上流行了一种针灸治疗法,有很多朋友对这个方法有很多疑问,不知道管不管用,会不会产生什么后遗症,下面小编就介绍一些知识给大家,希望能够解除你心中的困惑。

头痛是指枕骨大孔及眉弓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常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95%的就诊病人属于“原发性头痛”。我们就此讨论其针灸治疗方法。

1.  无论何种证候,阿是穴都是针灸治疗头痛所必须选择的穴位。

2.  根据经络分布取穴是针灸治疗的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它的理论基础。局部取穴是针灸治疗头痛的重点。

巅顶痛:百会或四神聪、行间、阿是穴

额部头痛:上星、印堂、阳白、三间、阿是穴

颞部头痛:率谷、太阳、侠溪/中渚、阿是穴

枕部头痛:后顶、天柱、后溪、束骨、阿是穴

3.  辨证取穴可以增强疗效

(1风邪袭络:加风池、合谷、外关等。

(2肝阳上亢:加风池、太冲、太溪等。

(3气血不足:加气海、脾俞、足三里等。

(4痰浊闭阻:加丰隆、阴陵泉等。

(5瘀血阻络:加血海、合谷、三阴交等。

4.  适当的刺灸法可以增强疗效

(1气血不足型头痛需采用补法,风邪袭络型、肝阳上亢型、瘀血阻络型头痛均采用泻法。风邪袭络型、肝阳上亢型、瘀血阻络型头痛可采用皮肤针叩刺及拔罐(若病人同意),除“肝阳上亢”外,灸法是其它各型头痛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2电针广泛应用于针灸治疗中。气血不足选用低频率、弱刺激,其他各型可选用高频率、可耐受的强刺激。

5.  耳针

取穴:枕、额、脑、神门

每次取2~3穴。留针20~30分钟,每十分钟行针一次。病程较长的头痛可在耳背静脉放血。

通过上面的介绍,你心中的疑惑应该没有了吧,其实治疗头痛的方法虽多,但是患者应该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以免恰得其反,所以患者朋友们,选择方法前,最好是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这样治疗效果才可以更好。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