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2019-10-16 │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夏季养生茶的功效与作用

瞿麦丸的功效与作用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养生已经成为很多中老年人关注的话题,养生关系着每一个的生活质量。怎么才能作好中医养生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瞿麦丸的功效与作用》,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瞿麦丸是一种中药方剂,能起到增强身体免疫力,调理机能的作用,那么你知道瞿麦丸要用到哪些药材原料吗?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人参 当归 大黄(湿纸裹,放米下,蒸至米熟,去米、纸,焙)瞿麦穗 赤芍药 桂 白茯苓各15克 葶苈23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经脉不利,瘀血化水,四肢悉肿,名曰血分。

【用法用量】每次15丸,渐加至3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摘录】《鸡峰普济方》卷十七

【处方】人参半两,当归半两,大黄(湿纸裹,3斗米下蒸,米熟去米,纸焙)半两,瞿麦穗半两,赤芍药半两,桂半两,白茯苓半两,葶苈2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经脉不利,即为水,水流走四肢悉肿,病名曰血分,其候与水相类。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心米饮送下。渐加至20丸,止于30丸。

【摘录】《鸡峰》卷十七

【处方】瞿麦穗半两,龙胆半两,石韦(去毛)半两,桂(去粗皮)半两,皂荚(炙,去皮子)半两,鸡肠草1两,人参1两,车前子1两1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淋。

【用法用量】每服6-10丸,空腹热汤研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处方】瞿麦2两,雄黄1两半(研),王不留行5分,生地5分,麻黄(去节)2两,茅根2两,败酱2两,防风2两,雀李根皮2两,牛膝2两,大黄2两,蓝实2两,石龙芮2两,蔷薇根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箭镞入肉,久不出者。

【用法用量】每服10丸,以酒送下,日2次。稍加至20丸,以知为度。

【注意】忌猪、鱼、生冷物。

【摘录】《千金翼》卷二十

通过上文我们知道瞿麦丸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好处,又是纯中药制剂,无副作用,但如果没有需要还是不建议滥服的。

扩展阅读

瞿麦的功效与作用_瞿麦的药用价值


导读:中药瞿麦的功效与作用专区,为您详细介绍瞿麦的功效与作用、瞿麦图片、瞿麦的药用价值、瞿麦的副作用等,要想知道更多瞿麦的功效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瞿麦简介瞿麦图片瞿麦的功效与作用瞿麦的药用价值瞿麦的配伍应用瞿麦的副作用瞿麦医书记载

瞿麦简介

瞿麦,中药名。为石竹科植物瞿麦或石竹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果期采割,除去杂质,干燥。

瞿麦,茎圆柱形,上部有分枝,长30~1500px;表面淡绿色或黄绿色,光滑无毛,节明显,略膨大,断面中空。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叶片呈条形至条状披针形。枝端具花及果实,花萼筒状,长2.7~92.5px;苞片4~6,宽卵形,长约为萼筒的1/4;花瓣棕紫色或棕黄色,卷曲,先端深裂成丝状。蒴果长筒形,与宿萼等长。种子细小,多数。气微,味淡。

石竹,萼筒长1.4~45px,苞片长约为萼筒的1/2;花瓣先端浅齿裂。

瞿麦图片

瞿麦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水,破血通经。治小便不通,淋病,水肿,经闭,痈肿,目赤障翳,浸淫疮毒。

1、《本经》: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

2、《别录》: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

3、《药性论》:主五淋。

4、《日华子本草》:叶:治痔漏并泻血,小儿蛔虫,眼目肿痛,捣敷治浸淫疮并妇人阴疮。子:催生,治月经不通,破血块,排脓。

5、《本草图经》:利小肠为最要。

6、《现代实用中药》:治水肿,尿热涩痛,血淋。

瞿麦的药用价值

1、石淋。用瞿麦子捣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三日后可下石2、小便不利。用瞿麦二钱半,栝楼根二两,大附子一个,茯苓、山芋各三两,共研为末,加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如无效。每服可加至七、八丸,以小便通畅、腹中温暖为见效。

3、下焦结热(小便淋闭或有血出,或大小便出血)。用瞿麦穗一两、甘草(炙)七钱五分、山栀子仁(炒)五钱,共研为末。每次取七钱,加连须葱头七个、灯心草五十根、生姜五片、水二碗,煎至七成,随时饮服。此方名立效散。

4、子死腹中,或发作后几天还生不下。用瞿麦煮成浓汁服下。

5、眼睛红肿、生疮。用瞿麦炒黄、研细。以鹅涎调匀涂眼边。用瞿麦捣汁涂眼亦有效。

6、鱼脐疔疮(按:此疮初起时,隆肿狭长,一端有白色突出点,形状象鱼脐,因此得名。是一种险症)。用瞿麦烧灰,调油敷患处。

7、咽喉骨鲠。用瞿麦研末,每服一匙,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8、竹木入肉。用瞿麦研为末,每服一匙,一天服三次,或用瞿麦煮汁服。一天服三次。

瞿麦的配伍应用

1、瞿麦配扁蓄

瞿麦长于清热利尿,治疗湿热下注,小便赤涩淋痛之热淋常与扁蓄配伍使用,以加强清热通淋之功;若为血淋,可与小蓟、白茅根等同用;若为石淋,多与金钱草的功效与作用、海金沙等同用。

2、瞿麦配丹参

瞿麦活血通经,丹参活血化瘀,两药相伍则活血通经之力更强,可用干血瘀经闭诸症。

瞿麦的副作用

脾、肾气虚及孕妇忌服。

1、《本草经集注》:蓑草、牡丹为之使。恶桑螵蛸。

2、《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3、《本草经疏》:凡肾气虚,小肠无大热者忌之;胎前产后一切虚人,患小水不利,法并禁用;水肿蛊胀,脾虚者不得施。

瞿麦医书记载

1、《神农本草经》: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

2、《本草正义》:其性阴寒,泄降利水,除导湿退热外,无他用。

以上就是一些瞿麦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瞿麦散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瞿麦散,我想有些人可能听说过,甚至服用过,但是有些人就是没有听说过了。没有听说过的没关系,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什么是瞿麦散。

【处方】瞿麦 白芷 黄耆 当归 细辛 芍药薏苡仁 芎藭 赤小豆末各30克

【制法】上药九味,先以清酒或苦酒渍小豆,取出置于铜器中,熬干复渍,渍后复熬,反复五次。然后研末,过筛。

【功能主治】治痈疽已溃未溃,疮中疼痛,脓血不绝。

【用法用量】温酒服1克,昼夜各五次。三日后,痛痒者,肌肉生也。

【摘录】《刘涓子鬼遗方》卷四

【处方】瞿麦1两,芍药2两,桂心2两,赤小豆(酒浸,熬)2两,芎䓖2两,黄耆2两,白蔹2两,麦门2两。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排脓止痛,利小便。主痈。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先食酒下,日3次。

【摘录】《千金》卷二十二

【处方】瞿麦穗半两,木通(锉)1两,甘遂(炒)1分,青盐(别研)1分,槟榔(锉)2枚,莎草根(炒去毛)1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沙石淋,涩痛。

【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温熟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处方】瞿麦1两,车前子半斤,滑石2两,郁金1两,乱发灰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生干地黄2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血淋及尿血,水道中涩痛,遍经络脏腑热甚,则血散失其常经而成淋。

【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煎葱白汤调下。

【摘录】《圣惠》卷五十八

【处方】瞿麦、滑石、生干地黄、郁金。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血淋及尿血,水道中涩痛,经络腑脏热甚,则血散其常经,而成血淋。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二一五

【处方】瞿麦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茅根半两(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子芩半两,木通半两(锉),赤芍药半两,川朴消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虚劳小便不利,心神烦热。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4次,以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二十九

【处方】瞿麦1两,茵陈1两,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黄芩1两,栀子仁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黄病。小便赤涩,心神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服,不拘时候,以小便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五十五

【处方】瞿麦1两,葵子半两,木通1两(锉),黄连1两(去须),防风1两(去芦头),茯神2两,冬瓜仁1两,甘菊花半两,葳蕤1两,川升麻1两,地骨皮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心热,小便难赤涩痛。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五十八

【处方】瞿麦拇指大1把,生姜1钱半,栀子30个,灯心5分,炙草5钱,枣5个。

【功能主治】九窍出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嵩崖尊生》卷八

【处方】瞿麦穗半两,赤小豆半两,当归半两,川芎半两,白芷半两,黄耆半两,赤茯苓半两,辣桂2钱半,甘草2钱半。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排脓止痛,通利小便,从小便出毒气。主痈疽。

【用法用量】每服2钱半,酒调下。

【摘录】《直指》卷二十二

【处方】瞿麦3分,车前根3分,木通1两(锉),栀子仁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黄芩1两,川升麻1两,牵牛子3分(微炒),滑石半两,川朴消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小便不通,尿血涩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加葱白2茎,灯心半束,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通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十三

【处方】瞿麦2两,榆白皮3两(锉),甘草1两(炙微赤),桂心1两,木通2两(锉),牛膝1两(去苗),泽泻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妇人难产,烦闷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七

【处方】瞿麦1两,赤芍药1两,黄耆2两(锉),当归2两(锉,微炒),桂心1两,赤小豆1两(微炒),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滑石2两,川朴消1两,芎䓖1两,白蔹1两,麦门冬2两(去心)。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排脓止痛,利大小便。主诸痈。

【用法用量】每服3钱,食前以温水调下,以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六十一

【处方】瞿麦半两,滑石3分,当归1两(锉,微炒),赤芍药3两,榆皮3两,大腹子3两,葵子半两(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子芩半两,赤茯苓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妊娠,经3-5个月,胎死在腹内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七

【处方】瞿麦3分,芎䓖3分,当归3分,甘草(炙)3分,干姜3分,桂心3分,续断3分,厚朴(炙)3分,白蔹3分,蜀椒(去目及闭口,汗)3分,辛夷(去毛)3分,牡蛎(末)3分,芍药3分,桔梗3分,干地黄3分,防风3分,细辛2分,瓜蒌1分,人参3分。

【制法】上药治下筛,理令匀。

【功能主治】金疮大渴。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调温酒下,日3次,夜1次。

【摘录】《鬼遗》卷二

【处方】瞿麦1两,滑石1两,汉防己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川芒消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水气。面目腿膝肿硬,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四

【处方】瞿麦2分,干姜2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眯目不出,生肤翳。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以井花水下,日3次。

【摘录】《外台》卷二十一引《广济方》

【处方】瞿麦1两,赤茯苓1两,桑根白皮(锉)1两,木通(锉)1两,冬葵子1两,黄芩半两,赤芍药半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半两,车前子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数月,小便淋涩疼痛,心烦闷乱。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处方】瞿麦1两,滑石1两半,栀子仁1两,石韦1两(去毛),玄参3分,络石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黄耆1两(锉),红雪3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发背疮肿,大小便不通,心腹壅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葱白2茎,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六十二

【处方】瞿麦1两,滑石(别研)1两,防风(去芦)1两,葵子1两,木通(去皮)1两,夏枯草1两,生干地黄(细锉,熟炒)1两,甘草半两(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心脏积热,小便赤涩,及一切五淋沙石,旋血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灯心1小束,葱3寸,同煎6分,温服,不拘时候。甚者不过3服。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九

【处方】瞿麦1两,白芷1两,黄耆2两(锉),当归1两(锉,微炒),细辛1两,赤芍药1两,芎䓖1两,赤小豆1两(捣末,以酒浸,铜器中熬令干),薏苡仁1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渐生肌肉。主诸痈肿,疮中疼痛,脓血不绝。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六十一

【别名】瞿麦汤、木通汤

【处方】瞿麦1两,葵子半两,木通半两(锉),冬瓜仁1两半,子芩1两,白茅根1握(锉),滑石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心热,小便卒淋涩赤痛。

【用法用量】瞿麦汤(《圣济总录》卷九十八)、木通汤(《普济方》卷二一五)。

【摘录】《圣惠》卷五十八

【处方】瞿麦1两,桑根白皮1两(锉),木通1两(锉),滑石1两,赤芍药1两,子芩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榆白皮1两(锉),川芒消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热淋涩痛,热极不解。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八

【处方】瞿麦1两,白芷1两,黄耆1两,当归1两,细辛1两,芍药1两,薏苡仁1两,芎䓖1两,赤小豆(末)1两。

【制法】先以清酒渍小豆,出,以铜器中熬令干,复渍,渍后复熬,五过止,然后为末。

【功能主治】诸痈疽已溃未溃,疮中疼痛,脓血不绝。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温酒下,昼夜各5次。3日后痛痒者,肌肉生也。

【摘录】《鬼遗》卷四

【处方】甘遂半两(制),瞿麦1两,葛根1两,麦芽1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酒积。

【用法用量】每服2钱,酒调下。

【摘录】《儒门事亲》卷十二

【处方】瞿麦5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竹木刺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空腹、日午、夜卧温酒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

【处方】瞿麦1两,大青1两,黄芩1两,甘草半两(生锉),川芒消2两,赤茯苓1两,白茅根1两(锉),栀子仁3分,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壅热上攻,心神烦乱,大小肠壅滞。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豉100粒,葱白7寸,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三十八

【处方】瞿麦1两,葵子半两,木通半两,大黄半两,车前半两,桑皮半两,滑石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利小便。主膀胱伏热,小便赤涩,淋沥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白汤调下。

【注意】气盛有热者可服。

【摘录】《鸡峰》卷十八

看了上面关于瞿麦散这种中药方剂的简单介绍,我们知道如果坚持运用方剂的形式进行治疗,对于有些疾病来说是可以痊愈的。大家不妨试试看。

瞿麦汤的功效与作用


相信听说过瞿麦汤的朋友应该不是太多,但是瞿麦汤在中药方剂里面确实非常的有名气的,那么瞿麦汤的功效与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样的疾病中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运用呢?今天就来告诉大家其中的奥妙吧。

【别名】瞿麦饮(《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处方】瞿麦穗 泽泻 滑石各45克 防己23克 黄芩 大黄各7.5克 桑螵蛸(炒)40枚

【制法】上七味,切。

【功能主治】治消渴欲成水气,面目及足胫浮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9克,水1.8升,煮6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良久再服。

【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一引《近效方》

【处方】瞿麦(用穗)45克 黄芩(去黑心)鸡苏各30克 当归(切,焙)23克 木通(锉)45克 白茯苓(去黑皮)芍药 滑石(研)各23克

【制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过筛。

【功能主治】治气淋。膀胱热结,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别名】瞿麦散

【处方】烂滑石、赤芍药、瞿麦穗、车前子(不炒)、赤茯苓、石韦(去毛)、桑白皮(炒)、阿胶(炒酥)、黄芩、生干地黄(洗,焙)、甘草(炙)、白茅根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血淋,尿血。

【用法用量】瞿麦散(《奇效良方》卷三十五)。

【摘录】《直指》卷十六

【处方】瞿麦穗1两半,延胡索1两半,京三棱(炮,锉)1两半,当归(切,焙)1两,桂(去粗皮)1两,白前1两,大腹(锉碎)1两,代赭1两,红兰花(炒)1两,桃仁10枚(去皮尖双仁,炒,研),草豆蔻(去皮)3枚。

【制法】上为粗末,入桃仁拌匀。

【功能主治】妇人经候不调,气攻心腹,妨胀迷闷。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处方】瞿麦穗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木通(锉)1两,黄连(去须)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心热烦躁,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竹叶10片,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处方】瞿麦穗2两,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两,桂(去粗皮)1两,木通(锉碎)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胞衣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取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未下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处方】苦杖、瞿麦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半两,水2盏,加灯心30茎,煎1盏,不拘时候服。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

【别名】瞿麦饮

【处方】瞿麦穗1两半,泽泻1两半,滑石1两半,防己3分,黄芩1分,大黄1分,桑螵蛸(炒)14枚。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消渴,欲成水气,面目并足胫浮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瞿麦饮(《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摘录】外台卷十一引《近效方》

【处方】瞿麦2两,扁竹1两,甘草1两,车前子1两,大黄2两,栀子5钱,木通5钱,滑石5钱。

【功能主治】下其蓄毒,排其脓血。主伤寒下痢,赤白脓血,下重,或不能便,或小便少,当逐邪则愈,以肠痹故也。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去滓,温服5合,未愈再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四三

【处方】瞿麦半两,黄芩半两,通草半两,大枣12枚。

【功能主治】产后淋痛。因虚损有热气客于胞中,血随小便出,为血淋。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盏半,煎至大半盏,去滓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五四

【处方】瞿麦3两,甘草3两,滑石4两,葵子2合半,石韦3两(去毛令尽)。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伤寒热甚,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半,分3服。

【注意】忌海藻、菘菜。

【摘录】《外台》卷二引《古今录验》

【处方】瞿麦(去梗)半两,木通(锉)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滑石(碎)1两半,冬葵子(炒)1合,甘草(炙,锉)半两,桑根白皮(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通利小肠。主卒淋。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葱白2寸,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处方】瞿麦(去梗)1两半,牛膝(去苗,切,焙)1两,榆白皮1两(切细),桂(去粗皮)3分,木通(锉)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子死腹中,2-3日不出,母气欲绝。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温服。连3-5服,未下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处方】瞿麦(用穗子)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子死腹中未久者。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温服。连2-3服,未下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处方】瞿麦穗半两,滑石半两,木通(锉)半两,海金沙1分,冬葵子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灯心20茎,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处方】瞿麦1两,扁蓄1两,猪苓1两,黄芩1两,茯苓1两,木通半两,滑石3两,甘草3钱,通草1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伤寒病人2-3日以后至未大汗以前,若小便黄色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同煎至8分,去滓,放温凉,时时服。

【摘录】《伤寒微旨论》卷下

【处方】瞿麦穗1两半,黄连(去须)1两半,大黄(熬)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桔梗1两半,牵牛子1两半,大腹(锉)1两半,木通(锉)1两半,羌活(去芦头)1两半,延胡索1两半,射干1两半,桂(去粗皮)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气淋涩滞。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7片,煎取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处方】瞿麦穗3两,生干地黄(焙)3两,郁金2两,车前叶(切,焙)3两,滑石(碎)5两,芒消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血淋热结,不得通利。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处方】瞿麦1两,石韦(去毛)1两,滑石2两,小麦2合。

【功能主治】小儿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1升,服1合,日4服,夜2服。

【摘录】《幼幼新书》卷三十引《婴孺方》

【处方】瞿麦穗、车前子、滑石(碎)、茅根(锉)、甘遂(微炒)、苦参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水蛊。腹胀满急,小便不通,纵有,少而黄赤。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以水2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以利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

【处方】瞿麦穗1两,消石1两,黄连(去须)1两,滑石1两,甘草(炙)1两,王不留行1两1分,延胡索1两1分,当归(切,焙)1两1分,大黄(锉,炒)1两1分,生干地黄(焙)1两半,连皮大腹(锉)1两半,鬼箭羽1两半,射干1两半,威灵仙(去土)1两半,雷丸1两半,槟榔(锉)1两半,京三棱(煨,锉)1两半,郁李仁(炒)1两半,吴茱萸(汤洗,焙,炒)半两,牵牛子(炒)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难产,及已产胞衣不下,或坠胎后血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处方】瞿麦(去根,锉)2两,榆白皮(锉)2两,木通(锉)2两,冬葵子(拣净,微炒)1合,滑石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滑胎易产。主妊娠,数日不产。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瞿麦汤有很多的作用与功效,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好的,大家可以在平时多关注一下瞿麦汤。

瞿麦的功效与作用,怎么用


瞿麦是一种中药材,药用价值明显,瞿麦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瞿麦的功效与作用主要包括利尿、活血等。针对不同症状,瞿麦的应用也不一样,所以瞿麦的应用应该遵循医嘱,注意用量。

1.利尿通淋:用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常与萹蓄、栀子、滑石、甘草同用;治血淋尿血涩痛,常与白茅根、旱莲草、车前子、木通同用。

2.活血通经:用于血瘀闭经,常与丹参、赤芍、益母草、桃仁、红花同用。

3.治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

栝蒌根二两,茯苓、薯蓣各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金匮要略》栝蒌瞿麦丸)

4.治下焦结热,小便黄赤,淋闭疼痛,或有血出,及大小便俱出血者

山栀子(去皮,炒)半两,瞿麦穗一两,甘草(炙)三分。上为末。每服五钱至七钱,水一碗,入连须葱根七个,灯心五十茎,生姜五、七片,同煎至七分,时时温服。(《局方》立效散)

5.治血妄行,九窍皆出,服药不住者

南天竺草(生瞿麦)拇指大一把(锉),大枣(去核)五枚,生姜一块(如拇指大),灯草如小指大一把,山栀子三十枚(去皮),甘草(炙)半两。上六味锉,入瓷器中,水一大碗,煮至半碗,去滓服。(《圣济总录》南天竺饮)

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

1、乌梅丸是什么

乌梅丸,中成药名。为驱虫剂,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效。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症见腹痛下痢、巅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或棕黑色至黑色的大蜜丸;味苦,酸(水丸);味微甜、苦、酸(大蜜丸)。

2、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

本方是治疗蛔厥的主方。方中以乌梅味酸能制止蛔虫蠕动,为主药;蜀椒、细辛能驱虫,且治脏寒、黄连、黄柏苦能下蛔,清泄胃热均为辅药;并配合姜、桂、附以温脏祛寒,参、归补养气血,以为佐使。此方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对于属寒热错杂而正气虚者,极为适合。

主治胃热肠寒的蛔厥证。症见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得食则呕,甚至呕出蛔虫,手足厥冷,亦可治久痢及反胃呕吐。

3、乌梅丸的配方组成

乌梅500克、细辛180克、干姜300克、当归120克、附子180克、桂枝180克、黄柏180克、黄连500克、人参180克、蜀椒120克。

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成末,加密制丸,每服10克,日一至三次,空腹温开水送下。或水煎服(用量以病情酌定)。

乌梅丸的用法用量

每种药物都有其各自严格的用量标准,乌梅丸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大家一定要按照推荐剂量服用乌梅丸,而不能超量服用,以免使得疗效适得其反。那么乌梅丸的用法用量怎么样?注意事项有哪些?

乌梅丸为黑色的大蜜丸(水蜜丸);味微甜、苦、酸。乌梅丸具有良好的温脏安蛔的功效;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或脾胃虚引起之胃脘痛,肢体瘦弱。

乌梅丸用于治疗其适应症时的疗效不错,不过乌梅丸也只有在治疗其适应症时才会发挥它的疗效,因而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用的。大家只有在症状符合乌梅丸的适应症时,才可以在医生同意用药的情况下考虑使用乌梅丸。

乌梅丸为口服用药,每次2丸,每日2-3次。当然,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也有个体差异,故应请医生决定用药量,按照医嘱用药才是最安全的。

而服用乌梅丸应该注意的事项有:乌梅丸含有马兜铃科植物细辛,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复查肾功能。

哪些人不宜吃乌梅丸

乌梅丸能有效地治疗胆道蛔虫症、慢性肠胃炎、慢性痢疾等症,效果显着,然而不是人人都适宜服用乌梅丸的。那么,哪些人不宜吃乌梅丸呢?

新生儿忌吃乌梅丸,儿童少吃乌梅丸。乌梅丸的配方组成中有一味细辛,细辛有小毒,对肾脏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再者,小孩子的肾脏功能还不完善,食多了很可能损害肾脏功能。

孕妇不宜吃乌梅丸。孕妇在怀孕期间吃药总是不好的,药物可以会对胎儿造成影响。乌梅丸中含有的细辛有可能影响腹中胎儿的发育。正常患者服用乌梅丸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复查肾功能,更何况是孕妇,孕妇就更应该禁止吃乌梅丸。

肾脏病患者不宜吃乌梅丸。肾脏病的常见症状有水肿、高血压、尿少或无尿、多尿、尿频、血尿、尿中泡沫增多、腰酸痛及其他一些全身性症状。乌梅丸本身就对肾脏有一定的损害,若是肾脏有问题,还去吃乌梅丸,岂不是雪上加霜么。

初患泻痢的人不宜吃乌梅丸。只有长期的久泻久痢泄泻和痢疾才是乌梅丸的用武之地。

消渴丸的功效与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消渴丸是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药物,而服用消渴丸可以有效治疗一些身体疾病,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而且还可以治疗消渴症或者是身体经常乏力,腰痛等症状,对身体的健康非常好,而服用消渴丸也需要多注意一些事项,可能会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出现低血糖等。

消渴丸的功效与作用

主要功效

滋肾养阴,益气生津。

适用病症

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乏力,眠差、腰痛;2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饭前用温开水送服。一次5-10丸,一日2-3次。或遵医嘱。

药性分析

方中黄芪补气升阳,布津摄液;地黄滋肾养阴,清热生津;共为君药。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山药补脾益肾养阴;共为臣药。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止渴;玉米须清热利尿消肿;葛根升阳布津,生津止渴;格列脲为降血糖的西药。同为佐药。本方中西合用,共奏滋肾养阴,益气生津之功。

不良反应

文献报道主要为:

1、低血糖反应,其诱因为进餐延迟、剧烈体力活动,或药物剂量过大,以及合用一些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药物(见【注意事项】),发生低血糖反应后,进食、饮 糖水通常均可缓解。在肝肾功能不全,年老、体弱者、若剂量偏大(对成年患者的一般剂量对年老、体弱者即可能过量),则可引起严重低血糖。

2、偶见药疹。

3、偶见轻度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4、罕见脱发。

药品禁忌

1、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服用.

2、I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烧伤、感染、严重外伤和重大手术者禁用。

3、肝、肾功能不全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白细胞减少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服用量应根据病情从每次5丸起逐渐递增。每次服用量不超过10丸,每日不超过30丸;至疗效满意时,可逐渐减少每次服用量或减少服用次数至每日2次的维持剂量。每日服用2次时,应在早餐及午餐前各服用1次,晚餐前尽量不服用。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量控制。

2、年龄超过65岁的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耐受差,对此类糖尿病患者用药时应密切注意避免低血糖反应。其血糖控制标准略宽于一般人,空腹血糖7.8mmol∕L (140mg∕d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即可。

3、本品不宜与其他磺胺类药物合用。

4、本品与下列药物合用,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