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生活中听说过金不换正气散吗,它对一些常见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知道金不换正气散应该怎么吃,建议大家在食用时了解一下。
【处方】藿香(去沙土枝梗)、半夏(汤泡洗7次)、甘草(炒)、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制)、草果子(去皮)、苍术(米泔浸1宿)、白茯苓、白术、神曲(炒)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进饮食,调荣卫,正气逐冷,辟山岚瘴气。主阴阳不和,往来寒热,诸般疟疾,解利四时伤寒;五种膈气,恶心痰逆,或吐或泻,冒冷伤食,脾胃虚弱。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同煎至7分,去滓,放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传信适用方》卷一
【处方】厚朴(去皮,姜制)1钱,藿香1钱,半夏(姜制)1钱,苍术(米泔浸)1钱,陈皮(去白)1钱,甘草(炙)5分。
【功能主治】正脾气,消痰饮。主脾气虚弱,寒邪相搏,痰停胸膈,以致发寒热。四时伤寒,瘟疫,时气,头痛壮热,腰背拘急,山岚瘴气,寒热交征,霍乱吐泻,脏腑虚寒,下痢赤白,及出远方不服水土者。
【用法用量】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7分,食远服。
【注意】忌生冷、油腻、发物。
【摘录】《外科理例》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金不换正气散的作用与功效已经有所了解了,也让我们为古人留下的财富感到惊叹。
金不换的简介
金不换,原名为罗勒,别名金不换(梅州、潮汕),臭苏(潮阳),香菜仔(普宁),鱼生菜(汕头、揭阳),九层塔(普宁、揭阳、广州、汕头、潮阳),鱼生菜、香菜、九层塔、光明子、金不换(南澳),鱼香草、罗勒(惠阳)、兰香(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称为兰香)。中草药,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刚唇形目唇形科相思子属。兰香子为一种叫“山香”植物(又名叫明列子,兰香,光明子,罗勒籽)之成熟果实,其大小如芝麻,内含于果实中,颗粒饱满圆润,在东南亚曾一度被认为是稀有的中药;在山粉团(BASIL)的众多品种中,于2001年更进一步研究推出采用新品种,摒弃粘稠状会结块、黑咖啡色的扁平种子,采用滑溜不粘稠乌黑光亮的新品种,入喉口感更佳,并注册命名黑金砂,其意义为──天然食材,物超所值,比黄金还贵,所以叫金不换。
金不换的功效与作用
1、富含物质
根含左旋延胡索乙素(即四氢掌叶防已碱)约1%,尚含黄酮甙、氨基酸、有机酸、糖类和酚类。
2、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健胃止痛,散瘀消肿。治外感咳嗽,咽痛,口舌生疮,呕吐腹泻,痢疾,胃痛,痈疽肿毒,跌打损伤。内服:煎汤,3~5钱;研末、磨汁或浸酒。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磨汁涂。
3、临床应用
3.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痔疼痛,跌打肿痛,神经痛,牙痛,急性胃肠炎,菌痢,上呼吸道感染,咽痛。
3.2、《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健胃止痛,消肿解毒。
3.3、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肺结核,痈疮,脓肿,消化不良,口腔炎。
3.4、《文山中草药》:治胃痛,腹胀,腹泻,疟疾。
3.5、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对口疮及汤火伤。
4、科学研究
4.1、镇痛、催眠及镇静作用:乙醇提取物、总生物碱、非酚性生物碱及提得之结晶(左旋延胡索乙素)均有明显镇痛作用(小鼠热板法),酚性生物碱则无效。
左旋延胡索乙素5毫克/公斤即能显着镇痛,其镇静、催眠作用与延胡索同,参见延胡索条。
4.2、对呼吸、血压的影响:麻醉犬腹腔注射左旋延胡索乙素15~80毫克/公斤对呼吸无明显改变,低剂量对血压无明显影响,高剂量则使之下降。
金不换的市场信息
1、金不换的价格
金不换的价格1-2元/克。
2、金不换的选购方法
其大小如芝麻,内含于果实中,颗粒饱满圆润,在东南亚曾一度被认为是稀有的中药;在山粉团(BASIL)的众多品种中,于2001年更进一步研究推出采用新品种,摒弃粘稠状会结块、黑咖啡色的扁平种子,采用滑溜不粘稠乌黑光亮的新品种,入喉口感更佳,并注册命名黑金砂,其意义为──天然食材,物超所值,比黄金还贵,所以叫金不换。
3、金不换的保存方法
金不换可搁置在阴凉通风处,置干燥处。
中药方剂的种类有很多,它们都是由常用的养生药材混合制成的,金不换膏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金不换膏的药效有哪些吧。
【处方】川芎15克 牛膝15克 生草乌15克 香附15克 红花15克 橘皮15克 续断15克 麻黄15克 桑枝15克 细辛15克 防风15克 羌活15克 五加皮15克 山药15克 白芷15克 清风藤15克 远志15克 桃仁15克 白蔹15克 何首乌(生)15克 天麻15克 熟地15克 当归15克 生杜仲15克 桃枝15克 威灵仙15克 连翘15克穿山甲(生)15克 乌药15克 苍术15克 赤芍15克 独活15克 槐枝15克 荆芥穗15克 蜈蚣1.5克 榆枝15克 僵蚕15克 苦参15克 金银花15克 柳枝15克大风子15克 大黄15克 生川乌15克
【功能主治】散风,活血,止痛。治手足麻木,腰腿疼痛,跌打损伤,闪腰岔气。
【用法用量】上药四十三味,酌予碎断,用香油7.2千克炸枯,过滤去滓,炼至滴水成珠,入黄丹3千克搅匀成膏,取出浸入水中去火毒后加热熔化;另对:血竭18克、乳香18克、没药18克、樟脑18克、轻粉18克共为细粉。每7.2千克油膏,对以上细粉搅匀摊贴,大张油重18克,中张油重13.5克,布光,微火化开,贴患处。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处方】川乌6钱,草乌6钱,苦参5钱,皂角5钱,大黄1钱,当归8钱,白芷8钱,赤芍8钱,连翘8钱,白及8钱,白蔹8钱,木鳖子8钱,乌药8钱,肉桂8钱,五灵脂8钱,穿山甲8钱,两头尖8钱,羌活8钱,透骨草8钱,槐枝4寸,桑枝4寸,桃枝4寸,柳枝4寸,香油2斤8两,炒黄丹1斤4两,乳香1两,没药1两,麝香2分,苏合香油2钱。
【制法】制成膏药。
【功能主治】跌打损伤,气血凝滞,筋骨酸痛。
【用法用量】贴患处。
【摘录】《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栀子1两,防风1两,良姜1两,海风藤1两,灵仙1两,牛膝1两,熟地1两,桃仁1两,柴胡1两,白鲜皮1两,全虫1两,枳壳1两,白芷1两,甘草1两,黄连1两,细辛1两,白芍1两,玄参1两,猪苓1两,前胡1两,麻黄1两,桔梗1两,僵蚕1两,升麻1两,地丁1两,大黄1两,木通1两,橘皮1两,川乌1两,生地1两,香附1两,双花1两,知母1两,薄荷1两,当归1两,杜仲1两,白术1两,泽泻1两,青皮1两,黄柏1两,杏仁1两,黄芩1两,穿山甲1两,蒺藜1两,天麻1两,苦参1两,乌药1两,羌活1两,半夏1两,茵陈1两,浙贝1两,加皮1两,续断1两,山药1两,桑皮1两,白及1两,苍术1两,独活1两,荆芥1两,芫花1两,藁本1两,连翘1两,远志1两,草乌1两,坤草1两,五倍子1两,天南星1两,何首乌1两,大风子1两。
【制法】香油10斤熬枯去滓,滴水成珠时再入黄丹5斤,乳香、没药、血竭、轻粉、樟脑、龙骨、海螵蛸、赤石脂各1两,梅片5钱,麝香5钱,为细末,另兑搅匀。
【功能主治】舒筋通络,驱风散寒,调经止痛。主腰痛瘫痿,关节疼痛,麻痹不仁,心腹诸痛,男子遗精,女子带下,虚冷泄泻,月经崩漏,疟疾,疝气,偏正头痛,寒湿脚气。
【用法用量】随证按穴摊贴之。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处方】当归1两5钱,独活1两5钱,秦艽1两5钱,苍术1两5钱,白芷1两5钱,生杜仲1两5钱,羌活1两5钱,生川乌1两5钱,干姜1两5钱,良姜1两5钱,荆芥1两5钱,防风1两5钱,生草乌1两5钱,川芎1两5钱,玄参1两5钱,生地1两5钱,甘草7钱,麻黄6钱,生山甲7钱。
【制法】上用香油15斤,炸枯去滓滤净,炼至滴水成珠,再入章丹90两搅匀成膏。每膏药油15斤兑肉桂面1两5钱,麝香5分,乳香面1两,没药面2两,血竭面5钱,樟脑1两,海螵蛸面(去壳)5钱,煅龙骨面6钱搅匀。
【功能主治】散风活血,强筋壮骨。主受风受寒,四肢麻木,腰腿酸痛,跌打损伤,伤筋伤骨,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每大张净油1两,小张净油5钱,贴患处。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也已经了解了金不换膏的组成药材等,也证明了这款方剂的纯天然无公害。大家可以放心服用。
我们都知道中药方剂吹喉散是由纯天然的中药材制成的,副作用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在食用的时候还是按照正确的食用方法来,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处方】蒲黄一两,盆硝八两,青黛一两半。
【炮制】上件用生薄荷汁一升,将盆硝、青黛、蒲黄一处,用瓷罐盛,慢火熬令干,研细。
【功能主治】治三焦大热,口舌生疮,咽喉肿塞,神思昏闷,并能治之。
【用法用量】每用一字或半钱,掺于口内,良久出涎,吞之不妨。或喉中肿痛,用筒子入药半钱许,用力吹之,无不立效。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蒲黄30克 盆消240克 青黛45克
【制法】上药用瓷罐盛,加生薄荷汁660毫升,慢火熬干,研细。
【功能主治】主三焦大热,口舌生疮,咽喉肿塞,神思昏闷。
【用法用量】掺于口内,或吹入喉中。良久出涎,吞之不妨。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处方】消120克(别研)甘草末30克(生)
【制法】上药研匀。
【功能主治】主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每用1.5克,干掺口中。如肿甚者,吹入喉内。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一
【处方】青黛 山豆根 芒消 冰片 硼砂 明矾牛黄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主喉痹。
【用法用量】先服甘桔汤嗽过,再将上药吹入喉中。
【摘录】《咽喉经验秘传》
【处方】青黛1两,盆消2两,僵蚕(炒)半两,甘草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吹咽喉中。频用大效。
【摘录】《医方类聚》卷七十五引《施圆端效方》
【处方】青黛8分,龙脑8分,薄荷8分,飞净雄黄3分,粉口儿茶5分,大梅片1分,月石3分,珍珠3分,犀黄1分5厘。
【制法】上为极细末,罐贮勿泄气。
【功能主治】咽喉18症。
【用法用量】吹之。
【摘录】《外科方外奇方》卷三
【处方】黄柏(蜜炙)3钱,硼砂(煅过)2钱半,孩儿茶1钱,朱砂8分,寒水石7分,冰片1分。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喉疮生脓不收口者。
【用法用量】先用大黄、防风、羌活、薄荷、黄柏煎汤漱过,再吹入。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三
【处方】冰片3分,朱砂3分,珍珠3分,枯矾3分,硼砂5分,孩儿茶1钱,龙骨(煅)1钱,寒水石2钱。
【制法】上为细末,瓷器收贮。
【功能主治】咽喉诸症。
【用法用量】将竹筒吹少许于痛处,每日2次。
【摘录】《仙拈集》卷二
【处方】梅矾3钱,薄荷2钱,儿茶1钱5分,乳石1钱5分(煅,水飞),甘草1钱,火消1钱,硼砂1钱,冰片3分。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喉症。
【用法用量】瓷器收贮,勿可出气。用时吹喉中。
【摘录】《尤氏喉科秘书》
【处方】明矾2两,胆矾5钱。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喉痹,乳蛾,喉风。
【用法用量】吹患处。
【摘录】《普济方》卷六十
【处方】珍珠末2钱,青黛3钱,犀黄1钱,月石3钱,麝香2分5厘,儿茶2钱,梅片3钱,血竭3钱,熊胆3钱,山豆根8钱,去油乳香3钱,没药3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咽喉18症。
【用法用量】吹喉中。
【摘录】《外科方外奇方》卷三
【处方】铜绿、胆矾、白僵蚕、朴消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咽喉闭塞。
【用法用量】吹在喉中。
【摘录】《鸡峰》卷二十一
【处方】白研半两,半夏7个,巴豆7个。
【制法】上熔白矾,锉半夏、巴豆在汁中,候干研细。
【功能主治】喉痹肿硬,水浆不下。
【用法用量】吹入喉中。
【摘录】《普济方》卷六十
【处方】大黑枣1个(去核,装入下药),五倍子1个(去虫,研),象贝1个(去心,研)。
【制法】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极细末,加薄荷末少许、冰片少许,贮瓷瓶内。
【功能主治】咽喉18症。
【用法用量】临用吹患处。任其呕出痰涎,数次即愈。
【摘录】《经验广集》卷二
【处方】胆矾5钱(别用青鱼胆1个,以矾研细入胆内,阴干),巴豆7粒(去壳),朴消2钱5分(另研),铜青1钱,轻粉5分,青黛些少(另研)。
【制法】上将胆研同巴豆肉于铜铫内飞过,去巴豆,合朴消以下4味,再加麝香少许研匀。
【功能主治】咽喉一切肿痛。
【用法用量】每用1字,吹入喉中。吐出痰血,立愈。
【摘录】《医学正传》卷五
【处方】腊八日猪胆1-2个,枯矾5钱,茄柴灰5钱。
【制法】共入胆袋满,阴干,为细末。
【功能主治】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吹少许。
【摘录】《鲁府禁方》卷二
【处方】牙消1两半,硼砂5钱,雄黄2钱,僵蚕2钱,冰片2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吹患处。
【摘录】《鲁府禁方》卷二
【处方】人中白2钱,硼砂5钱,青黛2钱,五倍子1钱,冰片5分,杉木炭1钱,六一散1钱。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口内一切杂症。
【用法用量】瓷瓶收贮,勿使泄气。吹患处。
【摘录】《焦氏喉科枕秘》卷二
【处方】硼砂1钱,龙脑1钱,青黛1钱,马牙消1钱半,白矾1钱半,生胆矾1钱半,消石3钱,白僵蚕21个(别研)。
【制法】上各为细末,拌和。
【功能主治】大人、小儿喉闭肿塞,不下水浆。
【用法用量】每用笔管抄少许,吹在咽喉内。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九
【处方】诃子1两(醋浸一宿,去核晒干),黄芩(酒漫一宿晒干),胆矾1钱,明矾1钱半,牛蒡子5钱,甘草(生)5钱,薄荷5钱(一方有百药煎)。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咽喉肿痛,急慢喉闭,悬痈,乳蛾,咽物不下。
【用法用量】方中黄芩用量原缺。
【摘录】《直指》卷二十一
【处方】蒲黄1两,盆消8两,青黛1两半。
【制法】上药用生薄荷汁1升,将盆消、青黛、蒲黄一处,用瓷罐盛,慢火熬令干,研细。
【功能主治】三焦大热,口舌生疮,咽喉肿塞,神思昏闷。
【用法用量】每用1字或半钱,掺于口内,良久出涎,吞之不妨。或喉中肿痛,用筒子入药半钱许,用力吹之。
【摘录】《局方》卷七
【处方】胆矾、白矾、朴消、片脑、山豆根、辰砂、鸡内金(焙燥)。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一切咽喉肿痛,并喉舌垂下肿痛者。
【用法用量】用鹅毛管吹药入喉。
【摘录】《回春》卷五
【处方】珍珠3分,西牛黄2分,冰片2分,青黛4分,人中白4分,薄荷4分,孩儿茶4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痘疮喉痛。
【用法用量】先以清水漱口,然后吹入。
【摘录】《痘学真传》卷七
【处方】冰片2分,僵蚕5厘,硼砂2钱5分,牙消7钱5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喉蛾。
【用法用量】用苇管吹喉内患处。
【摘录】《奇方类编》卷上
【处方】壁钱(烧存性)、枯白矾、发灰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喉痹。
【用法用量】吹喉。
【摘录】《古今医鉴》卷九
像吹喉散之类的这些中药的方剂都是把几种中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经过反复的疗效验证其可行性后才会运用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出现什么不适,一定要即时就诊。
黄芩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黄芩苦寒,功在清热,因其宿根外黄内黑而中空,“腹中皆烂”所以又有“腐肠”“空肠”之称。别看它相貌不起眼却曾是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救命药。
在李时珍20岁那年,因患感冒咳嗽,久咳不止,且伴有发热,皮肤犹如火燎,每日咳痰,并口渴多饮,以致寝食几废。当时急坏了他的老父亲李言闻。李言闻本人是当代一名医,他让儿子服用了许多中药,诸如柴胡、荆芥、麦冬之类,均无效果,病情日益加剧,家人都以为他必死无疑。
后来,李言闻遍查医书,偶然见到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的论述,恍然大悟,原来“烦躁引饮”而白天更严重者属于“气分之热”,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遂取黄芩片一两,水两钟,煎成一钟,给李时珍饮服。次日就身热尽退,随后痰嗽皆愈。
从李时珍的病情看,他很可能是“大叶性肺炎”之类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以致发热咳痰,烦渴多饮,肤如火燎,属于中医的“肺热实火”之证。为什么一味黄芩竟能发挥如此神奇的作用呢?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性苦味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的功效。
黄芩的炮制品种较多,分为生黄芩、炒黄芩和黄芩炭。它们的功效因炮制方法的不用而各异。清热多用生黄芩,能清肺胃胆及大肠经之湿热,尤以清肺热见长,用于肺热咳嗽,热病烦渴,咽喉肿痛;安胎多用炒黄芩,有除热安胎的功效;止血多用黄芩炭,用于血热吐衄,治疗火毒炽盛迫血妄行的出血证。
现代研究表明,黄芩还具有广谱抗菌的作用,可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对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以及痢疾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大剂量的黄芩可抗菌消炎,加上黄芩本身还有退热作用,因而一味黄芩竟使李时珍的病霍然而愈,挽救了这位大药物学家的性命。
中药方剂是传统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中医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神效吹喉散就是中药方剂的一种,一起来了解了解。
【处方】薄荷 僵蚕 青黛 朴消 白矾 火消 黄连 硼砂各15克
【制法】上药各为细末。腊月初一日取雄猪胆7~8个,倒出胆汁,用小半和上药拌匀,复灌入胆壳,以线扎头,胆外用青缸纸包裹,将地掘一孔,阔、深一尺,上用竹竿悬空横吊,再上用板铺,用泥密盖。候至立春日取出,挂风处阴干,去胆皮、青纸,瓷罐密收。
【功能主治】治缠喉风,乳蛾、喉痹、重舌、木舌等。
【用法用量】每药30克,加冰片0.9克,同研极细,吹患处。
【摘录】《外科正宗》卷二
以上就是神效吹喉散的一个介绍, 希望通过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对于这一个养生方剂的选择问题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们运用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帮助自己达到养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