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2019-10-16 │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夏季养生茶的功效与作用

刺黄柏叶的功效与作用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围绕养生有非常多的名句流传,每个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忽视养生。就中医养生话题,您是如何看待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刺黄柏叶的功效与作用,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中药刺黄柏叶,是很好的一味中药材,刺黄柏叶在调理身体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医药方面应用的也比较广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黑果小檗的叶。

【原形态】黑果小檗,落叶灌木,高1-2m。茎直立,基部多分枝,嫩枝褐色,老枝灰色,刺单一或3分叉,长1-3cm,暗褐色。叶簇生,革质;叶片卵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2.5-7cm,宽2-5cm,先端钝圆形、基部渐狭,全缘或具疏锯齿,上面绿色,下面黄绿色,有不清晰的叶脉。总状花序稀疏,具3-9花;花黄色,直径8-12mm,花梗长5smm;苞片披针形;萼片宽卵形,淡红色;花瓣6,基部具2个圆形腺体;雄蕊6;子房筒状,花柱先端盘状,胚珠6,有短柄。浆果球形或广椭圆形,紫黑色,被一层灰粉。种子5-6颗,多皱纹,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坡及灌木丛中,平原河滩地上也有生长。

【功能主治】主肺结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摘录】《中华本草》

看完了上面关于刺黄柏叶的功效及其作用的详细介绍,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知道了刺黄柏叶的好处了。可见刺黄柏叶对于我们人体是很有益的。如果有需要,大家不妨试一试。

ys630.CoM

Ys630.com相关知识

安徽刺黄柏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安徽刺黄柏的功效与作用是非常大的,我们生活中可以常见到安徽刺黄柏,利用安徽刺黄柏的药性和食疗性,将给我们养生保健带来很多预想不到的收获,下面我们看看中药安徽刺黄柏。

【英文名】root of Anhwei Barberry

【别名】黄柏、刺黄柏、三颗针

【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茎枝。

【原形态】刺黄柏,落叶灌木,高1-2m。小枝稍有棱角,老枝黄色或暗棕色,有少数黑色疣点,刺单生或3叉,长1.5-3cm。叶簇生;柄长0.5-1cm;叶片椭圆形,倒卵形勤俭到卵状椭圆形,长2-6cm,宽1.5-3.5cm,先端圆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刺状锯齿15-25,齿距2-3mm,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网脉明显。总状花序顶生,长3-4cm,有花10-20朵;花黄色,直径约1cm,花被6,内轮花瓣基部有2枚腺体;雄蕊6,花药2瓣裂;子房1,内含1-2枚胚珠。浆果椭圆形,红色,略被粉状物。花期4-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m的山间灌丛、溪边或林下石隙间。

【性状】性状鉴别,茎枝圆柱形,稍直,多分枝,直径1-5mm,长短不一。表面黑褐购或棕黑色,具纵皱纹,针刺多单一,稀三叉。质硬,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怀;横切面皮部淡黄色,木部黄色,有较密放射状纹理,髓部较小,黄白色。气微,味苦。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淋浊;带下;疮疡;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摘录】《中华本草》

对于安徽刺黄柏的药用价值大家应该知道了,我们平时应该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有所准备,不至于惊慌失措。

刺叶苏铁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在治疗某些疾病上有着很好的效果,虽然见效稍慢,但对人体无副作用,还是受到人们的推崇。不过在选择的时候,需要注意对它的使用方法等,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刺叶苏铁这种药材。

【来源】药材基源:为苏铁科植物华南苏铁的根或种子。

【原形态】树干圆柱形,高4-8m,稀达15m。上部有残存的叶柄。羽状叶长1-2m,近直展,上部拱弯,叶轴下部通常有短柄;羽状裂片50-80对,对排成2列,长披针状条形或条形,稍弯曲或直,长15-30cm,宽1-1.5cm,革质,绿色,有光泽,两面中脉微凹,或微反曲。雄球花有短梗,椭圆状长圆形,长12-25cm;小孢子叶楔形,长2.5-5cm,密被红色或褐红色绒毛;大孢子叶长20-30cm,羽状分裂,初被绒毛,后渐脱落,柄长,胚珠1-3(稀4-6)。种子扁球形或卵圆形,先端有时微凹,中央微有凸尖,径3-4.5cm。花期5-6月,种于10月成熟。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华南各地广为栽培,长江流域有盆栽。

【化学成份】含一系列挥发的醇类、酮类与酯类。

【性味】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平肝祛风;消肿敛疮。主高血压病;风湿痹痛;无名肿毒;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10-15g;种子6-9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摘录】《中华本草》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刺叶苏铁,我们知道刺叶苏铁其实是一种中药材,能带给我们养生的功效,几乎没有太大的副作用,所以不妨在闲暇之余试试看哦。

刺叶楤木的功效与作用


刺叶楤木是一种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的药材,科学健康地食用的话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还有疾病治疗是可以带来很大功效的。现在我们就具体去了解一下刺叶楤木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方法吧。

【英文名】bark of Spinyleaf Aralia

【别名】鸟不企、鸡云木、鹰不扒、雷公木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长刺楤木的根。

【原形态】灌木,高2-3m。小枝疏生多数长短不等的刺,刺扁,长1-10mm,基部膨大。托叶和叶柄基部合生,先端离生部分锥形,有纤毛;叶大,长40-70cm,二回羽状复叶;羽片长20-30cm,有小叶5-9,小片薄纸质或近膜质,长圆状卵形或状椭圆形,长7-12cm,宽3-6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有时略歪斜,上面脉上疏生小刺和刺毛,下面甚密,边缘有锯齿;侧脉5-7对。伞形花序有多花,直径约2.5cm;总花梗长1-6cm,有刺和刚毛;小花梗8-15mm,密生刺毛;苞片长圆形,长3-6mm,无毛;萼筒边缘有5小齿,三角形;花淡绿白色,花瓣5,卵状三角形,长约1.5mm;雄蕊5,花丝细长,子房5室,花柱5,分离。核果卵球形浆果状,黑褐色,有5棱,长约5mm,花柱宿存。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m以下山坡或林缘阳光充足处。

【化学成份】根中含楤木皂甙(araloside)H、J、A,楤木皂甙A甲酯(araloside A methyl ester),竹节人参皂甙(chikuset-susaponin)Ib、IV[1].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血。主风湿骨痛;头昏头痛;跌打损伤;骨折;吐血;崩漏;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服,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木草纲要》:根:有驳骨,解毒的功能。用于头昏、头痛、吐血、血崩、风湿、跌打。

【摘录】《中华本草》

所以,通过上面文章对于中药刺叶楤木的详细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刺叶楤木的功效与作用是有很多的,在养生保健方面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安徽刺黄柏


【出处】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拼音名】ān Huī C Hunɡ B

【英文名】root of Anhwei Barberry

【别名】黄柏、刺黄柏、三颗针

【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茎枝。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anhweiensis Ahrendt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茎枝,去叶,洗净,晒干。

【原形态】刺黄柏,落叶灌木,高1-2m。小枝稍有棱角,老枝黄色或暗棕色,有少数黑色疣点,刺单生或3叉,长1.5-3cm。叶簇生;柄长0.5-1cm;叶片椭圆形,倒卵形勤俭到卵状椭圆形,长2-6cm,宽1.5-3.5cm,先端圆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刺状锯齿15-25,齿距2-3mm,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网脉明显。总状花序顶生,长3-4cm,有花10-20朵;花黄色,直径约1cm,花被6,内轮花瓣基部有2枚腺体;雄蕊6,花药2瓣裂;子房1,内含1-2枚胚珠。浆果椭圆形,红色,略被粉状物。花期4-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m的山间灌丛、溪边或林下石隙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茎枝圆柱形,稍直,多分枝,直径1-5mm,长短不一。表面黑褐购或棕黑色,具纵皱纹,针刺多单一,稀三叉。质硬,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怀;横切面皮部淡黄色,木部黄色,有较密放射状纹理,髓部较小,黄白色。气微,味苦。

以茎枝粗壮、断面色黄者为佳。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排列紧密。皮层较窄;纤维单个散在,壁薄。维管束外韧型,20-28个环列;韧皮部较窄;束中形成层2-3列细胞;木质部发达,导管直径可达50m,木纤维众多,排列紧密。射线较平直,宽1-7列细胞。髓约占直径的1/4,由薄壁细胞组成,有的细胞含草酸钙柱晶或方晶。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淋浊;带下;疮疡;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摘录】《中华本草》

麦刺藤叶的功效与作用


麦刺藤叶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中药,对天一些体质不好的人来说,吃麦刺藤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保健身体,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麦刺藤叶。

【别名】鸡勾札

【来源】为豆科植物 含羞草叶黄檀 的 叶 。夏、秋采集。

【原形态】落叶本质藤本,高4~8米。树皮棕色,密生皮孔。羽状复叶;小叶31~41,矩圆形,长12~20毫米,宽3~5毫米,两端圆,两面疏生白柔毛;托叶早落。圆锥花序腋生;小苞片早落;萼钟状,萼齿5,不等,下面一齿披针形,最长,余4齿卵形,均有毛;花冠白色:雄蕊单体;子房有微毛。荚果椭圆形,长3~5厘米,宽约1厘米。

【生境分布】生于山沟林下或灌丛。分布于浙江、扛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功能主治】消炎,解毒。治疔疮,痈疽,竹叶青蛇咬伤,蜂窝织炎。

【用法用量】外用:鲜根或根皮捣敷。内服:煎汤,3~5钱。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以上就是麦刺藤叶的一些相关知识的介绍,是不是对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呢?希望大家可以把麦刺藤叶运用到生活中,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白叶刺根的功效与作用


白叶刺根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中药,具有很高的养生价值,对天一些体质不好的人来说,吃白叶刺根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身体健康情况,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白叶刺根。

【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 福建胡颓子 的 根 。

【原形态】福建胡颓子,又名:椬梧。常绿直立灌木,高1~2米。枝具长棘刺,幼枝被褐色鳞片。叶亚革质,倒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长3~4.5厘米,宽0.5~2厘米,先端浑圆,基部楔形,全缘,上面被银灰色鳞片,常脱落,下面鳞片较密;叶柄长4~7毫米。花簇生于叶腋成短总状花序,银白色,外面密被鳞片;花被简短,杯状,长2毫米,上部4裂,内面无毛或疏生白色星状毛;雄蕊4;花柱无毛。果实卵球形,长5~8毫米,密被银白色鳞片,成熟时红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分布福建、台湾一带。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多切成短段,径约1~2厘米,外表暗棕色,栓皮剥落,有明显的纵沟纹。质极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栓皮层浅红棕色,中柱浅黄色,致密而坚实。

【性味】酸涩,平。

【功能主治】祛风理湿,下气定喘,固肾。

【附方】①治风湿性关节炎:福建胡颓子鲜根一至三两,酒适量,猪瘦肉四两。加水炖服。

【摘录】《*辞典》

以上就是对白叶刺根的功效的一些简单的介绍,希望对所有的朋友都能所帮助,总得来说白叶刺根的养生功效是非常强大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白叶刺根来更好的促进身体健康 。

矩形叶鼠刺的功效与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矩形叶鼠刺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矩形叶鼠刺作为一种中药材其功效与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具体情况。

【别名】鸡骨柴、牛皮桐(《浙江天目山药植志》),老茶王、华鼠刺(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 矩形叶鼠刺 的 根、花 。夏、秋采收。

【原形态】常绿灌木,高2~4米或以上。叶互生,薄革质,倒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长6~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两面均无毛,边缘具疏锯齿;叶柄长1.5~2厘米。总状花序腋生,长8~11厘米;具叶状苞片;花白色,径约4毫米;萼5裂,三角形,宿存;花瓣5,镊合状排列,斜披针形;雄蕊5,长于花瓣;子房上位,2室,柱头微2裂,稀3裂。蒴果长5~8毫米,2瓣裂,几全分离。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沟边或山麓路边杂木林中。分布浙江及安徽南部至四川以南各地。

【功能主治】《浙江天目山药植志》:"作为滋补药:矩形叶鼠刺根二至三两,加白马骨(茜草科六月雪)同煎,早、晚饭前各服一次。治咳嗽兼喉痛:矩形叶鼠刺干花六至七钱,煎汁,冲黄酒,加砂糖,每日早、晚饭前各服一次。"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有关矩形叶鼠刺的功效的问题就讲解到这里,希望对您起到帮助。虽然矩形叶鼠刺的价值非常高,但是我们在食用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黄柏的作用与功效


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很多,所以在想要能够很好的保护自己,就需要注意自身各方面,疾病是很容易患有的,尤其是对体质不好的人,都是容易患有一些疾病,所以对疾病治疗,药物治疗方法是最佳之选,那在药物选择上,也是需要根据患者疾病情况进行,黄柏是常见草药,那黄柏的作用与功效都有什么呢?


黄柏的作用与功效也是有着很多方面,尤其它对治疗上火问题,都是有着很好的帮助,因此这样的药物是一个很好之选,那对这样药物选择上,也是要根据人体情况进行选择。

黄柏的作用与功效:

黄柏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

黄柏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躄,梦遗,淋浊,痔疮,便血,亦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

⑨《兰室秘藏》:泻冲脉之邪。

治夏月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

⑩《纲目》:敷小儿头疮。

⑾《现代实用中药》:打扑挫筋等,磨粉调如泥状涂贴。

①《本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②《别录》: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

③《药性论》:主男子阴痿。

治下血如鸡鸭肝片;及男子茎上疮,屑末敷之。

④《本草拾遗》:主热疮疱起,虫疮,痢,下血,杀蛀虫;煎服,主消渴。

⑤《日华子本草》: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疥癣,蜜炙治鼻洪,肠风,泻血,后分急热肿痛。

⑥《珍珠囊》:治肾水。

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

⑦《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泻膀胱龙火,利结小便,下焦湿肿,痢疾先见血,脐中痛,补肾水不足。

⑧《用药心法》:治疮痛不可忍者。

通过以上介绍,对黄柏的作用与功效也是有着很好认识,那在选择这样草药治疗疾病的时候,也是需要注意要正确的进行使用,这些也都是需要按照医生建议进行,而且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也是需要立即停止,要到医院进行检查。

大叶刺篱木叶的功效与作用


大叶刺篱木叶为我国著名的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叶刺篱木叶吧。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叶刺篱Flacourtia rukam Zoll.Et Moritz.的叶。

【原形态】大叶刺篱木 乔木,高5-15m。幼枝被短柔毛,皮孔圆形,明显。叶互生;叶柄长6-8mm;叶片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长6-15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粗锯齿,侧脉5-12对,下面明显,小脉平行。总状花序腋生,长4-10mm,被短柔毛,花少数;花淡黄绿色,无花瓣;萼片4-5,长约1.5mm,两面均被柔毛;雄花有雄蕊约25,插生在肉质的花盘内,花盘8裂;雌花花盘肉质,8裂,子房圆球形,有不完全的6室,每侧膜胎座上有胚珠2颗,花柱6枚,分离,浆果圆球形,直径1-2cm,先端有宿存花柱。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疏林中。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主眼睑炎;疥疮;恶疮肿毒;皮肤瘙痒;创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品捣汁点眼;或研末撒敷;或煎水熏洗。

【摘录】《中华本草》

虽然大叶刺篱木叶有着许多神奇的功效,但也不是随便就可以食用的。我们要针对用者的自身情况来酌情用药。希望大家不要胡乱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


药对治疗疾病上,都是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那在药物选择上,也是不能随意的进行,否则对人体疾病治疗。也是没有任何帮助,那黄柏是治疗疾病不错之选,它对治疗人体各方面疾病上,都是有着很好帮助作用,使得患者疾病得到改善,那对黄柏的功效与作用都有什么呢,也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


黄柏是常见的中药,它在使用上,也是比较广泛,所以黄柏的功效与作用都有什么呢,也是有着很多方面,所以选择它的时候,也是需要注意,不能随意的乱用,否则对疾病治疗,没有任何效果。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

黄柏为常用中药,其性寒、味苦,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湿热泻痢、黄疸、白带以及热痹、热淋等症。现代研究表明,黄柏含小蘖碱、黄柏酮等主要成分,有抗菌、收敛、消炎的作用,对各种皮肤湿毒、疮疡等症状,功效良好。

1、水火烫伤黄柏、甘草各等份,共为细末。在炎热季节酌加5%-10%的冰片(寒冷季节酌加2%-4%)。用时以芝麻油调匀敷患处,有水疱者可先用三棱针刺破,然后敷药。每天1次,一般2~5次可愈。适用于1-2度的烧烫伤,3度以上烫伤者兼服清热解毒中药。

2、甲沟炎黄柏30克,加水200毫升,煎取药液50毫升。将脚洗净后,用脱脂棉花,浸泡黄柏液,将患趾四周包裹,外用塑料薄膜包扎,胶布固定,使药物不得外溢。首次用药后疼痛即可明显减轻,次晨换药重新包扎,中午可打开晾1小时,继续换药包扎,一般轻者包扎2天即可痊愈。

3、足癣俗称脚湿气,也叫“香港脚”。可用黄柏研粉,撒于患处。趾间湿烂严重者用黄柏20克、苦参30克、地肤子20克、白鲜皮20克、枯矾15克,水煎,去渣放温后浸泡患处,每日数次,每次30分钟。

4、下肢疮疡、神经性皮炎黄柏研末,先用热温水清洗患处,再将黄柏末用新米泔水调涂;用麻油调涂或干擦亦可。

5、急慢性脓耳取黄柏30克,加水250毫升,慢火煎30分钟,滤去渣,浓缩至20毫升备用。先用双氧水将患耳脓液洗净,拭干后滴入上药,每日3次。

6、耳部湿疹用黄柏粉1份、香油1.2份调成糊状,每日涂药1次,一般用药1~2次后,湿烂面开始干燥结痂,5~7日后基本好转或痊愈。

7、尿布皮炎黄柏10克,滑石30克,冰片1克,研末过筛,取细粉备用。用时以温开水将患处洗净拭干,再以消毒棉签或纱布蘸药末薄薄地扑撒于患处,每日3次。

通过以上介绍,对黄柏的功效与作用也是有着一些了解,它在不同使用方法,在疾病治疗上也是有着不同,所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对疾病改善,也是有着很好帮助,因此黄柏是治疗疾病最佳之选,利于患者疾病得到改善。

黄柏煎的功效与作用


现代人压力很大,不少朋友的工作是需要长期加班的。长期熬夜加班会很容易导致身体差。而中药方剂其实就可以缓慢的调理人的身体,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一下黄柏煎的制作方法。

【处方】黄柏1两。

【制法】上为末,入蜜3两和匀,慢火煎如稀(饣易)。

【功能主治】伤寒后心热,口疮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取少许含化,良久吐涎,1日3-5次,不拘时候;咽津亦得。胸中似有疮者,即用蜜酒调下2钱匕。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

【处方】黄柏(末)1两,乱发(洗去腻)3两,硫黄(研)1分,黄连(末)1两,麻油半斤。

【制法】先将油煎发消,然后下黄柏等末,重煎待凝成煎。

【功能主治】口疮。

【用法用量】每含如杏仁大,吐津,不得咽。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通过上文对黄柏煎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养生方剂有许多,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都是拥有着自己独有的营养还有对食用者的功效与作用。不过想要更方便的食用到这样的养生方剂,只有学会这样的制作方法才可以。

黄柏散的功效与作用


说到养生,很多人会侃侃而谈,由此可知,大家对于养生的关注。那么大家了解中药方剂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药方剂黄柏散的有关介绍。

【别名】黄柏白蚕散(《古今医统》卷六十三)。

【处方】黄柏(蜜涂,炙千,去火毒)白僵蚕(直者,置新瓦上,下以火焙至丝断,去火毒)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口糜生疮。

【用法用量】上二味,捣为细散,掺口内及舌上,有涎吐出。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处方】鸡子壳 黄柏 朴消 大黄 寒水石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汤火伤。

【用法用量】白水调涂。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十九

【处方】黄柏9克(猪胆汁炙)橄榄核(烧存性)陈螺蛳(烧存性)各6克 儿茶 轻粉各4.5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下疳。

【用法用量】先以甘草水洗净患处,再以药末掺之。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八

【别名】白敛散

【处方】黄柏(去粗皮,炙,锉)半两,白敛半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小儿冻耳成疮,或痒或痛。

【用法用量】白敛散(《得效》卷十二)。

【摘录】《圣惠》卷九十一

【处方】黄柏1块。

【制法】猪胰涂,炙酥,为末。

【功能主治】天泡疮,肿起白泡,小如绿豆大,大如蚕豆大。连片而生,或生头顶,或生耳前后。

【用法用量】湿者干掺;干者,麻油调搽。

【摘录】《医学心悟》卷四

【处方】胡椒5钱,黄柏4钱,黄连4钱,防风4钱,大枫肉2钱,枯矾2钱,大茴香3钱,花椒3钱,雄黄5分,硫黄5分,槟榔2枚,斑蝥10个,潮脑1钱5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手足皮枯,则为水窠,或痒如疥癞,及雁来疯。

【用法用量】腊猪油调搽。如麻木者,亦可擦其痒;搔破擦之则皮自然如旧矣。

【摘录】《疡医大全》卷二十八

【处方】黄柏(去粗皮)1两,黄连(去须)1两,胡粉(研)1两,雌黄(研细)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湿癣痒不可忍。

【用法用量】先以米泔清洗净,拭干敷药,1日2-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处方】黄柏2两(锉),水银半两,苦参3两(锉),黄连1两(去须)。

【制法】上为散,以猪脂和搅乳,入研水银星尽。

【功能主治】小儿头面身体生疮,热痛。

【用法用量】每使,先用温清洗疮令净,拭干敷之,日3次。

【摘录】《圣惠》卷九十

【处方】黄柏1两(微炙,捣为末),青黛半两,麝香1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口疮,及齿龈生烂肉,及口臭,虫蚀作孔。

【用法用量】每取少许掺贴疮上,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八十七

【处方】黄柏(末)1两,熏陆香1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白秃疮,发落苦痒。

【用法用量】以生麻油调稀稠得所,涂之,干即更涂。不过4-5度。

【摘录】《圣惠》卷九十一

【处方】赤芍药、白药子、小黄柏皮、白芷稍、青黛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丹瘤赤肿,未破。

【用法用量】用藕节、地黄研汁,调敷肿处;如腐烂,干粉之,糁药。

【摘录】《普济方》卷四○六

【处方】生黄柏5钱,上片3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烟火丹。有从两跗起,赤色肿痛,乃足三阳经风热;亦有从足底心起,乃足少阴肾经火热。

【用法用量】用水腐调涂,或用蜜亦可。

【摘录】《外科真诠》卷下

【处方】黄柏、铅丹、黄连、腻粉、白矾各等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痔。

【用法用量】先煎葱汤洗,后用药散1钱匕涂之。久患不过3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处方】黄柏、黄芩各等分(为末),萝卜叶1握(捣细。如无,用子亦可)。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寒湿金疮举发,打扑伤损。

【用法用量】以酸米醋调敷患处,多多用,药干,醋解之。

【摘录】《普济方》卷三○二

【处方】黄柏2两,烟熏壁土(多年者)2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发背未溃,身体寒热。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茅根煎汤调下,仍用生姜汁调药敷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处方】黄柏1两,轻粉3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臁疮湿痛;及遍身热疮。

【用法用量】用猪胆汁调涂,湿则干掺。

【摘录】《回春》卷八

【处方】炒柏1钱,轻粉3分,儿茶2钱,上片1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胞漏疮。

【用法用量】擦。

【摘录】《外科真诠》卷上

【处方】黄柏(微炙,锉)1两,桑寄生1两,当归(锉,微炒)1两,赤芍药1两,阿胶(捣碎,炒令黄燥)1两,艾叶(炒令微黄)1两,芎䓖1两,干姜3分(炮裂,锉),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下痢赤白,腹里(疒丂)痛,腰疼,或如欲产。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处方】黄柏1分(微炒),黄丹1分(炒令紫色),密陀僧1分,白狗粪半两(烧灰),腻粉半两,麝香2钱(细研),麒麟竭3钱。

【制法】上为细散,都研令匀。

【功能主治】久恶疮疼痛,诸药未效。

【用法用量】先用甘草汤洗疮口,后用津唾调涂之。

【摘录】《圣惠》卷六十五

【处方】黄柏1两(炙微赤,锉),栀子仁1两,黄连1两(去须),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当归1两(锉,微炒)。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脓血痢,心烦,腹(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黄柏1两(炙微赤,锉),当归1两(锉,微炒),黄连1两(去须,微炒),地榆3分(锉)。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疒丂)痛,心神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黄柏2两(涂蜜,慢火炙焦)。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心脏热极,舌上出血。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温糯米饮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处方】黄柏3分,黄连3分(去须),白矾半两(烧令汁尽),川朴消3分,龙脑1钱(细研)。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伤寒,心肺热,口内生疮。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用新绵薄裹,食后含之。良久,口内有涎唾,即吐之。

【摘录】《圣惠》卷十一

【别名】白骨膏

【处方】黄柏1斤,半夏半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打扑伤损筋骨折,及跌扑疼痛。

【用法用量】每用半两,生姜自然汁调如稀糊,以鹅翎敷之,用纸靥贴,如干再敷。先用绢帛封缚,次用杉木扎定,良久痛止,即痒觉热,乃是血活,即得筋骨复旧,轻者3-5日即愈,重者不过旬月。干,频上姜汁尤佳。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

【处方】黄柏1两(锉),黄连1两(去须),赤小豆1两,臭黄1两,水银半两,硫黄1两(与水银结为砂子)。

【制法】上为末,与臭黄、水银砂子,同研令细。

【功能主治】小儿疥,及身上热疮。

【用法用量】用生油调涂,日3次。

【摘录】《圣惠》卷九十一

【处方】黄柏1两,五倍子2钱,密陀僧少许,甘草少许。

【功能主治】茧唇。

【用法用量】除黄柏外为末,水调匀,敷于黄柏上,火炙3-5次,炙尽药末为度。将黄柏薄片,临睡贴之,天明即愈。

【摘录】《普济方》卷三○○

【处方】黄柏(去粗皮)1两半,釜底黑煤(研)3分,乱发灰(研)1分。

【制法】先捣黄柏为末,入2味合研令匀。

【功能主治】小儿脐风,汁出不止。

【用法用量】敷脐中。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七

【处方】黄柏根皮(炙,锉)3分,黄连(去须)3分,黄芩(去黑心)3分,升麻(锉)3分,大青半两,干虾蟆(酥炙)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疳(匿虫)口疮,齿龈宣露。

【用法用量】以绵裹,贴齿龈上,吐涎。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三

【处方】黄柏1两,葱根10茎。

【功能主治】肾脏风毒流注,脚膝生疮,紫黑,久不愈。

【用法用量】上同捣为泥,再焙,捣为细末。每用看疮多少,以蜜调,摊纸上贴之;先以汤浸2-3钱,淋渫疮,拭干后用黄柏散贴之亦佳。

【摘录】《鸡峰》卷四

【处方】五倍子半两(末之),密陀僧1两,铜青1两,黄柏1两(蜜炙)。

【功能主治】上膈壅毒,咽喉肿塞,口舌生疮,痰涎不利;及小儿疮痛,毒气攻口齿。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掺患处,咽津。

【摘录】《鸡峰》卷二十二

【处方】黄柏、白及、白敛各等分,黄丹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蜂窠、缠腰等疮。

【用法用量】凉水调涂。

【摘录】《儒门事亲》卷十五

【处方】黄柏31g,黄连31g,大黄31g,黄芩31g,川山甲31g,木鳖子(去壳)31g,槐枝63g,香油500ml。

【制法】常法熬膏。

【功能主治】湿疹。

【用法用量】外用。

【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处方】鸡子壳、黄柏树皮、朴消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汤火伤。

【用法用量】白水调涂。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四

【处方】黄柏皮末1钱。

【功能主治】下部疮。

【用法用量】先用热温水洗过揩痛处,却用黄柏皮末1钱和匀,新米泔调涂。或用新米泔调黄柏末服3-5服。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九一引《经验良方》

【处方】黄柏皮、黄连(去须)、白矾(煅过)、白蛇皮(烧灰)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入麝香、腊茶少许,和匀。

【功能主治】风毒流行,谷道生泡,痒而复痛。

【用法用量】津唾调抹;爪破水出则干糁。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五

【处方】鸡子壳、黄柏树皮、朴消、大黄、寒水石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汤火伤。

【用法用量】白水调涂。

【摘录】《得效》卷十九

【处方】黄柏78g,青黛6g,肉桂3g,冰片1g。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口炎。

【用法用量】外用。

【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处方】黄柏(去粗皮,炙)1两,黄连(去须)1两,桃白皮(炙,锉)1两,胡粉(炒)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丁香1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赤白痢,久痢成疳。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米饮调下,空心、午后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处方】黄柏3分(锉),川升麻1两,石膏1两,犀角屑3分,玄参1两,甘草1两(生,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牛蒡子半两(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头痛心烦,口舌生疮,干呕恶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三十八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对黄柏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要注意的是,对那些不知道该不该选择它的人,要根据医生建议进行使用。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