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养生方剂

2019-10-20 │ 中药养生方剂 夏季养生方剂

半夏饮子中药方剂

“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但凡长寿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养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养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积累。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中医养生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半夏饮子中药方剂”,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反胃之后会怎么样?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呕吐、不想吃饭等等。所以要尽快治好反胃的情况才行。这里小编介绍一个中医疗法给大家,半夏饮子中药方剂。半夏饮子的效果在治疗反胃方面是很好的,来看半夏饮子的用法!

处方

制半夏8分,厚朴(炙),人参6分,白术6分,生姜(切)6分,枣6分,粳米2合,橘皮4分。

制法

上切细。

功能主治

反胃,饮食吐逆,水谷不化。

用法用量

以水2大升,煎取1升,去滓,分温4服,空肚服2服。

注意

忌羊肉、饧。

摘录

《外台》卷八引《万全方》。

反胃

反胃,中医病名。反胃是指食后脘腹闷胀、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多由饮食不节、酒色所伤,或长期忧思郁怒,使脾胃功能受损,以致气滞、血瘀、痰凝而成。又称胃反、翻胃。病位于胃,主要与肝之疏泄不利与脾之运化功能失常有关。

病因

本病的病因多由于饮食不当,饥饱无常,或嗜食生冷,损及脾阳,或忧愁思虑,有伤脾胃,中焦阳气不振,寒从中生,致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饮食入胃,停留不化,逆而向上,终至尽吐而出。

病机

反胃的基本病机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脾不健运致气滞痰瘀阻于胃脘,胃失通降,气逆而上,反胃而出。

诊断依据

1、临床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呕出食物为未经消化的宿食等症状为特征。

2、本病一般多为缓起,先有胃脘痛,吐酸,嘈杂,食欲不振,食后脘腹痞胀等症状。

3、振摇腹部,可听到漉漉的水声。

4、纤维胃镜检查或X线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常见幽门水肿、狭窄或梗阻等。

病证鉴别

噎嗝与反胃。两者皆有食入即吐的症状。噎嗝多系阴虚有热,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阻塞不下,旋食旋吐,或徐徐突出;反胃多属阳虚有寒,主要表现为食尚能入,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相关检查

纤维胃镜检查或X线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常见幽门水肿、狭窄或梗阻等。

结语:有关半夏饮子中药方剂,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半夏饮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半夏饮子能治疗反胃的情况,引发反胃的原因还是挺多的,大家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才好。情况严重些的,可以喝些半夏饮子中药方剂!

扩展阅读

中药方剂——地黄饮子


导读:地黄饮子。地黄饮子,中医方剂名,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效。那么地黄饮子由哪些药物组成?下面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地黄饮子吧。

【方剂名】地黄饮子

【别名】生地黄饮子(《世医得效方》卷七)

【出处】《圣济总录》

【组成】熟干地黄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肉苁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五味子炒、官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各30g)。麦门冬去心、焙远志去心、菖蒲各半两(各15g)。

【方歌】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9~15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加姜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

【主治】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方解】本方证是由下元虚衰,阴阳两亏,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喑是指舌强不能言语,痱是指足废不能行走。肾藏精主骨,下元虚衰,筋骨失养,故见筋骨痿软无力,甚则足废不能用;足少阴肾脉夹舌本,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承,痰浊随虚阳上泛堵塞窍道,故舌强而不能言;阴虚内热,虚阳上浮,故口干不欲饮,面赤;阳虚失于温煦,故足冷;脉沉细弱是阴阳两虚之象。此类病证常见年老及重病之后,治宜补养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开窍化痰。方中熟地黄、山茱萸补肾填精;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四药合用以治下元虚衰之本,共为君药。附子、肉桂助阳益火,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滋阴益胃,补后天以充先天;五味子酸涩收敛,合山茱萸可固肾涩精,伍肉桂能接纳浮阳。五药合用,助君药滋阴温阳补肾,共为臣药。石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以治痰浊阻窍之标,又可交通心肾,是为佐药。生姜、大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之用。诸药合用,标本兼顾,阴阳并补,上下同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下元得以补养,虚阳得以摄纳,水火相济,痰化窍开则喑痱可愈。本方原名地黄饮,《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少许薄荷,名地黄饮子,薄荷疏郁而轻清上行,清利咽喉窍道,对痰阻窍道更为适合。

【配伍特】本方配伍特点有三:一是上下兼治,标本并图,尤以治下治本为主;二是补中有敛,开中有合,而成补通开合之剂;三是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乃成平补肾阴肾阳之方。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用治肾虚喑痱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舌喑不语,足废不用,足冷面赤,脉沉细弱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脊髓炎等疾病属阴阳两虚者。

【加减化裁】若属痱而无喑者,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喑痱以阴虚为主,痰火偏盛者,去附、桂,酌加川贝母、竹沥、胆南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兼有气虚者,酌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禁忌】本方偏于温补,故对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阳热之象明显者,不宜应用。

以上就是地黄饮子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方剂,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半夏泻心汤中药方剂


想要治疗脾胃病,小编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中药方剂,相信大家食用之后会有显著效果的。中药方子是对身体很有滋补作用。平时也可以开些药给身体补一补,这味药就是半夏泻心汤中药方剂,至于半夏泻心汤的功效我们一起看看!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调理脾胃经典方药之一。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及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正常,则清气得升,浊阴得降。脾胃功能失常,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在上则为呃逆、反酸、嗳气等;在中则为腹痛、腹胀、痞满等;在下则为肠鸣、下利等。

故而治疗脾胃疾病,首要关键在于调理脾升胃降功能。又有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为阴脏,脾虚易湿盛;胃为阳腑,胃病多热盛。所以脾胃为病,多见湿热互结,寒热错杂之证。

半夏泻心汤则正对以上病机而设,脾胃疾病中用之最广,如用于现代疾病中的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专家们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疗效显著。

临证时我们需要把握半夏泻心汤病机关键是寒热错杂、湿热互结、脾虚胃逆。简而言之,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虚,标实为寒热错杂或湿热互结。具体我们在临证时应该遵仲景之意,巧妙使用泻心汤加减治疗,如脾虚重者,可以加炙甘草及党参之量;里热重者,可以加重黄连、黄芩之量;里寒胃逆重者加半夏、干姜之量等,依法而治,多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半夏泻心汤中半夏一药,有化痰和胃降逆之能,善化各种痰证。临证中遇胃逆之证,无论寒热,皆可用之,一般热证加黄连,寒证加干姜。遇痰湿为患者,寒痰者以二陈汤加减为主,热痰者以黄连温胆汤加减为主。

脾胃好不好,看三个地方就知道

脸色

正常的黄色应当是明亮、润泽、含蓄的,并且有红色掺杂其间。如果黄色太过、黄色不及、黄色一色独显,或者与青黑等颜色一起显现,那就是病色。中医认为,出现了病色的黄,首先要考虑是脾胃出了问题。脸色发黄还分好几种。一个人脾虚了,面色淡黄,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就会逐渐出现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营养身体造成的。

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这种表现一般源于两种情况,一是既有脾虚又有湿邪,二是体内有寄生虫。比起萎黄和黄胖,黄疸要严重得多。黄疸属于一色独显,又是病色太过,病人往往脸黄、身体黄、尿黄,连白眼珠都是黄的。很多肝病病人都会出现黄疸,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脸色发黄,且不太明亮,不太润泽,基本就能判断这个人脾虚。

嘴唇

这时候还应该看两个地方,一是看看嘴唇,特别是嘴唇四周的唇四白,就是嘴周围一圈黄白无毛的部位,大约1毫米宽。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脾之华在唇和唇四白。

如果唇四白不明显了,那脾胃功能肯定衰退了;如果唇四白的颜色特别干黄,说明脾胃功能衰退严重;如果唇四白发黑发青了,这个人就有生命危险了。

鼻尖

脾虚的病人还要看一个地方,那就是鼻尖,鼻尖的情况能提示病情的发展。实际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个小坑。以这个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

病重的时候,比如有的人脸上发青发黑了,一点光泽都没有,但只要他的鼻尖是明亮、润泽的,就说明他的脾胃运化功能还在,就还能吃饭、吃药,所以就有救,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另外,如果患病时黄色代替了其他病色出现在脸上,比如由黑转黄,而且变得明亮、润泽,说明脾胃恢复了,病情出现了转机。

结语:脾胃病可大可小,大家不能忽视了。一定要多注意身体,不能忽略一些小症状,小编上述向大家介绍的半夏泻心汤是一味非常滋补的方子,对脾胃病的治疗效果显著,专家已经临床验证了。生活中我们可以向医生咨询下,开些方子喝!

半夏曲中药方剂


咳嗽痰多的情况,很多人都会有。不过,小感冒会引发,大毛病也会有。治疗咳嗽痰多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方法,这里小编推荐半夏曲中药方剂给大家。半夏曲的效果在治疗咳嗽痰多方面还是不错的。来看半夏曲的用法!

处方

白面3斤,苦杏仁6两,鲜辣蓼草8两,半夏(姜制)1斤,赤小豆6两,鲜青蒿8两,鲜苍耳草8两。

功能主治

咳嗽痰多,停食作呕。

用法用量

以鲜草3味,煎水和成曲服。

摘录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咳嗽痰多

咳嗽痰多,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痰是呼吸道分泌出的黏液,通过咳嗽把痰排出,可保持呼吸道自洁和通畅;若不排出,不仅疾病难愈,而且容易堵住呼吸道,造成呼吸不畅,严重者引起呼吸困难,危及生命。小儿由于免疫力弱,较成人更容易感冒受凉,诱发呼吸系统疾病。此时,孩子喉咙里会有许多黏稠的痰液咳不出来,呼噜作响,脸也憋得通红,看上去非常难受。

常见病因

1、肺热咳嗽痰多

肺热咳嗽痰多是由于风热邪毒犯肺,或风寒化热,肺受热毒所灼,失于宣降清肃,痰热内部导致肺内郁热,出现以咳嗽为主的一种症候,常在肺热感冒、无感冒症状后出现。肺热咳嗽常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

临床主要使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中成药治疗,能明显促进咽部和支气管纤毛的蠕动加强排痰作用,同时药液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粘膜上,缓解炎症刺激,镇咳作用显著而持久。肺热咳嗽主要症状之一为反复咳嗽,常伴有恶寒发热,咳嗽胸痛,痰少而粘,呼吸不利、口干咽燥,舌苔薄黄。部分还伴有胸胁隐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或潮热,面色少华,形体消瘦等症状。

2、支气管炎、肺炎痰多

小儿支气管炎通常是由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并发症,也可能由细菌感染所致,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初期为干咳,痰量逐渐增多,渐成粘液脓性痰。治疗不彻底容易转为慢性支气管炎,以持续性咳嗽为主,多月不愈,早晚加重,尤以夜间为明显。痰量或多或少,以咳出为快。临床在缓解期可以用一些止咳平喘的中药制剂,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

3、肺燥咳嗽有痰

燥邪伤肺所致的咳嗽。其证咳嗽痰少,喉中声哑,烦渴引饮,大便秘涩,肌肤干燥。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黄痰,伴有口干、咽痛、便秘、身热或伴有喘息等症状,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少津。治宜清燥润肺,用清燥救肺汤等。

护理须知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经常开窗通气,加强空气消毒。做好痰液的消毒。重视口腔清洁,咯痰后应漱口。根据病灶位置以空心掌拍背或体位引流,以便痰液排出顺畅。蒸汽吸入可使痰液稀释便于咳出,还可减轻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的充血和水肿,减少咳嗽,需注意的是,应避免蒸汽过热伤害到宝宝。

结语:有关半夏曲中药方剂,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半夏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半夏曲能治疗咳嗽痰多的症状,对于咳嗽痰多的情况,病因有很多。大家要多留心才行。尤其是照顾咳嗽病人,周围的环境很重要,要小心!

枳壳饮子的中药方剂


在生活中有些时候,女性会感觉到手脚发汗,这样的情况其实不应该被忽视,这往往是一种疾病,有了这样的症状,女性应该很好的进行咨询医生,有些时候,造成这个情况是因为月经不调导致的,而在生活中,女性要是这样做,使用这款中药方剂对于保健身体是有帮助的。

枳壳饮子

【别名】

枳壳散(《妇人大全良方》卷五)。

【处方】

枳壳60克(去皮,麸炒);半夏30克(汤洗七次,以生姜汁浸三日,用麸炒黄);红芍药30克 柴胡(去芦);45克 黄芩45克。

【制法】

上五味,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妇人手足烦热,夜卧多汗,肌肉黄瘁,经候不调,四肢烦倦,心胸满闷,状似劳气。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同煎至12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

《博济方》卷四。

枳壳熨方

【别名】

枳壳散(《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处方】

枳壳120克;诃子皮60克。

【功能主治】

治肠痔肿核,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上二味,捣碎,于铫子内炒令热,以帛裹热熨之,冷即再炒熨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结语:通过上面关于枳壳饮子的简单描述,相信大家对于这样的中药方剂有了更多的了解,女性可以适当的使用这款中药方剂,以此来帮助身体进行保健,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女性可以多多的使用,当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是最好的,以免不必要事情的发生。

地黄饮子的中药方剂


这个地黄饮子在中医中的应用是比较多的。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个地黄饮子的中药方剂,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个地黄饮子的用法和主治是什么?看看这个暗痱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我们要怎样预防?

【方剂名】

地黄饮子,出自《圣济总录》。

【组成】熟干地黄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肉苁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五味子炒、官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各30g) 。麦门冬去心、焙远志去心、菖蒲各半两(各15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9~15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加姜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

【主治】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方解】

本方证是由下元虚衰,阴阳两亏,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喑是指舌强不能言语,痱是指足废不能行走。

肾藏精主骨,下元虚衰,筋骨失养,故见筋骨痿软无力,甚则足废不能用;足少阴肾脉夹舌本,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承,痰浊随虚阳上泛堵塞窍道,故舌强而不能言;阴虚内热,虚阳上浮,故口干不欲饮,面赤;阳虚失于温煦,故足冷;脉沉细弱是阴阳两虚之象。

此类病证常见年老及重病之后,治宜补养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开窍化痰。方中熟地黄、山茱萸补肾填精;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四药合用以治下元虚衰之本,共为君药。

附子、肉桂助阳益火,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滋阴益胃,补后天以充先天;五味子酸涩收敛,合山茱萸可固肾涩精,伍肉桂能接纳浮阳。

五药合用,助君药滋阴温阳补肾,共为臣药。石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以治痰浊阻窍之标,又可交通心肾,是为佐药。生姜、大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之用。

诸药合用,标本兼顾,阴阳并补,上下同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下元得以补养,虚阳得以摄纳,水火相济,痰化窍开则喑痱可愈。

本方原名地黄饮,《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少许薄荷,名地黄饮子,薄荷疏郁而轻清上行,清利咽喉窍道,对痰阻窍道更为适合。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是用治肾虚喑痱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舌喑不语,足废不用,足冷面赤,脉沉细弱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脊髓炎等疾病属阴阳两虚者。

使用注意

喑痱而兼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阳热之象明显者,禁用。

结语:通过以上的这中药方剂的相关介绍,相信每一个读者朋友们对于这个治疗喑痱的中药方剂应该是有了一个比较全新的认识和了解了吧!这个喑痱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哦!最后祝早日康复哦!

钓藤饮子中药方剂


孩子的身体都是比较脆弱的,容易生病。相信大家都听说小儿惊风的症状,这里小编介绍一种中医疗法给大家,喝钓藤饮子中药方剂。钓藤饮子的功效在治疗小儿惊风方面还是很好的,有需要的朋友来看钓藤饮子的用法!

处方

钓藤(炒)1.5克、麻黄(去节)甘草(炙)各1克、天麻、川芎、防风、人参各2.1克、全蝎(炒去毒)5个、僵蚕(炒)7个。

制法

上作一服。

功能主治

主小儿惊风天吊,卒然惊悸,眼目翻腾。

用法用量

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不拘时服。

摘录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小儿惊风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西医学称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

临床诊断

1.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2.可有接触传染病人或饮食不洁的病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

4.细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5.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及大便细菌培养、血培养、摄胸片、脑脊液等有关检查。

辨证要点

1.辨表热、里热昏迷、抽搐为一过性,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高热持续,反复抽搐、昏迷为里热。

2.辨痰热、痰火、痰浊神志昏迷,高热痰鸣,为痰热上蒙清窍;妄言谵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清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动,为痰浊内蒙心包,阻蔽心神。

3.辨外风、内风外风邪在肌表,清透宣解即愈,若见高热惊厥,为一过性证候,热退惊风可止;内风病在心肝,热、痰、惊、风四证俱全,反复抽搐,神志不清,病情严重。

4.辨外感惊风,区别时令、季节与原发疾病六淫致病,春季以春温伏气为主,兼夹火热,症见高热、抽风、昏迷,伴吐衄、发斑;夏季以暑热为主,暑必夹湿,暑喜归心,其症以高热、昏迷为主,兼见抽风;若痰、热、惊、风四证俱全,伴下痢脓血,则为湿热疫毒,内陷厥阴。

治疗原则

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治疗原则。痰盛者必须豁痰,惊盛者必须镇惊,风盛者必须熄风,然热盛者皆必先解热。由于痰有痰火和痰浊的区别;热有表里的不同;风有外风、内风的差异;惊证既可出现惊跳、嚎叫的实证,亦可出现恐惧、惊惕的虚证。因此,豁痰有芳香开窍,清火化痰,涤痰通腑的区分;清热有解肌透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的不同;治风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差异。

结语:有关钓藤饮子中药方剂,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钓藤饮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钓藤饮子能够治疗小儿惊风,上述对于小儿惊风已经有了一定的介绍了,希望家长们都能多小心孩子的身体情况。如发现异常尽早治疗!

半豆饮子中药方剂


女人在生完孩子之后,身体是很虚弱的。稍不留意,就容易患上疾病。产后腹痛的症状就是常出现的一种,治疗产后腹痛,这里推荐半豆饮子中药方剂给大家,半豆饮子的功效是温中祛寒的,治疗此疾病效果很好。来看半豆饮子的用法!

处方

半夏、白豆蔻、苍术、干姜、藿香、陈皮、归尾、川芎、人参、白术、甘草、猪苓、砂仁、莲子。

功能主治

温中祛寒,健脾和胃。主治产后脏腑虚损,触冒风冷,阴阳不和,饮食失调,或冷或热,致成上吐下泻,肚腹疼痛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中医病名。孕妇分娩后,由于子宫的缩复作用,小腹呈阵阵作痛,于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西医学称宫缩痛、产后痛,属生理现象,一般不需治疗。若腹痛阵阵加剧,难以忍受,或腹痛绵绵,疼痛不已,影响产妇的康复,则为病态,应予治疗。

病因

本病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产后腹痛的发生与新产后子宫缩复及产妇身体状态密切相关。妊娠期,子宫藏而不泻,蓄藏精血,濡养胎儿,随着胎体逐渐増大,子宫渐蓄至极。分娩后,胎儿、胎衣次第俱下,子宫由藏而泻,并由膨满顿呈空虚状态,加之子宫缩复排出余血浊液,子宫在此一臧一泻过程中,气血变化急剧,若产妇体健,多可适应。

若产妇素体气血虚弱,或产时失血过多,或产后调摄失当,而致血虚,冲任、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或子宫余血浊液,因寒致瘀,或气滞血瘀,或胞衣、胎盘残留,冲、任、胞脉阻滞,不通则痛。常见的病因为气血两虚、瘀滞子宫。

病机

1、气血两虚

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复因产时、产后失血过多,因产后虚,冲任血虚,胞脉失养;或血少气弱,运行无力,血行迟滞,不荣则痛。

2、瘀滞子宫

产后元气亏损,血室正开,起居不慎,感受寒邪,血为寒凝;或胎盘、胎膜滞留子宫;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滞则血瘀;瘀血内停,阻滞冲任、子宫,不通则痛。

诊断依据

1、病史

素体虚弱,产时产后失血过多,或情志不遂,或当风感寒史。

2、临床表现

新产后至产褥期内出现小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或小腹隐隐作痛,多日不解,不伴寒热,常伴有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排出不畅;或恶露量少,色淡红。

鉴别诊断

1、产后伤食腹痛

多有伤食史,痛在脘腹,常伴有胃脘满闷,暖腐吞酸,呕吐腹泻,大便秽臭。舌苔垢腻等,而恶露无异常改变。

2、产褥感染腹痛

小腹疼痛剧烈,持续不减且拒按,伴有发热恶寒或高热寒战,恶露时多时少,色紫黯败如酱,气臭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洪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分泌物培养、妇科检查、B型超声检测所获相应阳性资料,可资鉴别。

3、产后痢疾

可有产后腹痛窘迫症状,里急后重,大便呈赤白脓血样,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多量红细胞、白细胞。

结语:有关半豆饮子中药方剂,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半豆饮子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了。半豆饮子能治疗女人产后腹痛的症状,这是需要多注意的身体疾病,很多新生妈妈都会得此病。上述对其症状与治疗也做了些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半夏煮散中药方剂


胃酸是我们胃部很重要的一个成分,但是胃酸过多就不好了。容易引起很多病症。这里小编介绍大家喝半夏煮散中药方剂,半夏煮散的功效很多,但是在治疗胃酸过多方面效果很好的。有需要的朋友一起来看半夏煮散的用法吧!

别名

半夏汤。

处方

半夏16分(汤洗10度),木通16分,前胡6分(去头),旋覆花5分(去萼称),陈皮6分(浸,去白),槟榔6分(生杵,煎汤药成膏后斟酌入),官桂5分(去粗皮),枳壳5分(麸炒),茯苓6分,白术6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胃冷有酸,胃酸过多,呕逆不思饮食,及中酒后,三焦咳,腹满不欲食。

用法用量

半夏汤(《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摘录

《博济》卷三。

胃酸过多

胃酸过多又称作胃酸过高,是胃肠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胃酸可以帮助消化,但如果胃酸过多就会伤及胃、十二指肠黏膜,造成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人胃是持续分泌胃酸的,其基础的排出率约为最大排出率的10%,且呈昼夜变化,入睡后几小时达高峰,清晨醒来之前最低。胃液中的胃酸(0.2%~0.4%的盐酸),可以杀死食物里的细菌,确保胃和肠道的安全,同时增加胃蛋白酶的活性,帮助消化。

胃液对消化食物起着重要作用,正常胃液呈酸性,空腹时为20~100ml,超过100ml提示胃酸分泌增多。正常生理状态下胃液分泌维持一定的量,如分泌过多,就会出现吞酸、反胃、吐酸水等现象。

病因

当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情绪不佳时,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不能很好地管辖胃酸分泌的神经,促使胃酸分泌增多。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等,可导致胃酸增多,常出现泛酸。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利血平、保泰松等,可致胃酸分泌增多。饮食不当,如过甜、过咸、过辣、过酸、过冷、过烫的食物都可导致胃酸分泌增加;某些粗粮、红薯、马铃薯等含大量淀粉、糖、酸等,会刺激胃产生大量胃酸,此外不易消化的食物,剩余的糖分在胃肠道里发酵,也会诱发泛酸。

临床表现

1.吞酸、反胃、吐酸水。

2.烧心、反酸、灼痛不适,少进食或服用碱性药物、抑酸药物可缓解。

3.发生溃疡后可出现有规律的饥饿痛、夜间痛等。

检查

胃镜检查,不仅可以取活组织检查,甄别各种类型胃病,甚至胃癌,还可以进行止血等各种治疗。对病情较为复杂,或是经过抗幽门螺杆菌、抑酸等治疗效果不明显的,还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24或48小时食管pH值检测、24小时胃pH值检测等,以明确诊断。

诊断

诊断胃酸相关性疾病,患者的症状非常重要。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根据其主诉症状医生就可以确诊。

结语:有关半夏煮散中药方剂,这里就介绍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半夏煮散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半夏煮散的功效是主治胃冷有酸,食欲不振的情况的。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向中医师咨询一下,开些方子回去熬着喝,效果不错的。

热门分类

养生人群

饮食养生

四季养生

养生保健

运动养生

养生常识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