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内侧部,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灵枢本输》: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医学入门》:内踝后五分;《循经考穴编》:踝骨尖平。
「足少阴肾经穴」
太溪
位置:足内侧部,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灵枢本输》: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医学入门》:内踝后五分;《循经考穴编》:踝骨尖平。
功效:益肾、降火。
主治:古代记述:默默嗜卧、溺黄、少腹热、腹胀、心痛、喘息、呕吐、咳逆、胸胁支满、嗌中肿痛、唾血、口中热、唾如胶、消渴、霍乱、泄出不知、寒厥、足热、牙痛、遗精、遗尿、尿有余沥、月经不调、带下,阴股内湿痒生疮、乳痈、鼻衄、足肿、足底痛。
近人报道:慢性咽喉炎、眩晕、肾炎、尿路感染、失眠、神经衰弱、肾虚牙痛、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足底痛。
方例:咽中干、口中热唾如胶:少泽、太溪。
咽肿:中渚、太溪。
衄血不止:兑端、脑空、风门、太溪、稳白。
腿足肿红:太溪、昆仑、申脉。
眩晕:完骨、太溪、太冲。
肾虚牙痛:下关、颊车、太溪。
失眠多梦:神门、三阴交、太溪。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输(土)穴;原穴。
「足太阴脾经穴」
商丘
位置: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当胫骨前肌腱内侧。
《灵枢本输》: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针灸甲乙经》: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循经考穴编》补充:微前三分;《针灸大成》: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
功效:健脾,化湿,清神。
主治:古代记述:脾虚,腹胀,肠鸣,溏泄,秘便,寒热善呕,胃脘痛,黄疸,食不化,胃反,腹痛,大惊,乳痛,痔疾,阴股内廉疼,疝引小腹痛,筋挛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内踝疼痛,妇人绝子,小儿惊风,喉痹,舌本强痛,骨痹,烦满,厥头痛,面肿起,癫疾狂多食,善笑不休,烦心,渴,梦魇,痔。
近人报道:胃炎,肠炎,消化不良,下肢浮肿。
方例:腹胀满不得息:商丘、阴陵泉、曲泉、阴谷。
喜呕:商丘、幽门、通谷。
太息善悲:商丘、曲鬓。
脚痛:商丘、解溪、丘墟。
脾虚不便:商丘、三阴交。
慢性肠炎:商丘、天枢、阴陵泉。
下肢浮肿: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刺灸法:直刺0.3~0.5寸。
其它:经(金)穴。
「足太阴脾经穴」
三阴交
位置: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医学入门》:骨后筋前。
功效:补脾土,助运化,通气滞,疏下焦,调血室精宫,祛经络风湿。
主治:古代记述:月经不调,不思饮食,腹胀肠鸣,能近怯远,上睑下垂,睑缘炎,脾胃虚弱,心腹胀满,肠鸣溏泄,痔疾,食不消化,食后吐水,脾病身重,四肢不举,妇人症瘕,崩漏,带下,经闭,不孕,妊娠胎动,难产,死胎,胎衣不下,产后恶露不行,血晕,梦遗失精,阴茎痛,小便不利,遗尿,白浊,疝痛,足痿,足下热,痹痛,臁疮脚气,小儿客忤,手足逆冷,湿痹不能行,膝内痛,胫痛不能久立,心悲,癫疾,喉痹,项颈满,肺胀痰嗽不得卧。
近人报道:泌尿生殖系疾患,子宫出血,带下,睾丸炎,急慢性肾炎,癃闭,淋病,肠疝痛,阳萎,遗精,遗尿,急慢性肠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高血压,失眠,湿疹,荨麻疹,皮肤骚痒,糖尿病、神经官能症,中毒性消化不良,滞产。
方例:{22}泄:三阴交、阴陵泉。
白浊遗精:三阴交、气海。
小儿急性肠炎:三阴交、天枢、合谷。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三阴交、中脘、内关、足三里。
癃闭(湿热下注):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中极。
刺灸法:直刺0.5~1.5寸。孕妇慎用。
其它:交会穴: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血海穴是一种人体穴位,人们的身体上面穴位有很多种,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按摩,针灸,推拿,拿捏等都是可以让身体变得更加的强者,也有养生和健身的好处和作用,血海穴的功能本身都很大,通过这样的按摩是可以用来治疗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疾病,如果知道了,那么再也不用担心没有方法可以治疗了,血海穴的功能有哪些呢?
缓解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腹胀、腹泻、腹痛等。
缓解治疗膝盖疼痛、膝关节疼痛等。
缓解治疗贫血、风疹、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缓解治疗更年期障碍、瘦腿、补血、养肝、滋润皮肤等治疗皮肤痒,血虚、血稠引起的皮肤病用拍打法。
每天上午的9点-11点,按摩脾经,此时是脾经最旺的时候,没侧3分钟,力道不要很大,能感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主治病症: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产后恶露不尽,贫血;睾丸炎,小便淋涩;气逆,腹胀;风疹,瘾疹,湿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丹毒;股内侧痛,膝关节疼痛。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贫血、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膝关节疼痛等。配带脉主治月经不调;配曲池、合谷主治荨麻疹;配犊鼻、阳陵泉主治膝痛。
1)治月经不调:血海,带脉(《针灸资生经》)。
2)治荨麻疹:血海,三阴交,曲池,合谷。
3)治膝关节疼痛:血海,犊鼻,阴陵泉,阳陵泉。
文献摘录
1)《针灸甲乙经》: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
2)《针灸大成》:暴崩不止,血海主之。
3)《类经图翼》:主带下,逆气,腹胀。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气(血的气态物),所处为地之上部。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行箕门穴。
功能作用: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这些就是关于血海穴的各种功效和作用,同时也介绍了关于按摩或者是针灸这个血海穴的时候会有什么好处,可以治疗什么疾病,对于女性来说,如果经常痛经,并且痛经严重的话,那么都是可以选择这样的方式来给自己治疗的,血海穴在按摩的时候建议到正规专业的中医药做治疗。
「足厥阴肝经穴」
太冲
位置:足背第1~2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当行间后二寸。
《灵枢本输》: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针灸甲乙经》: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方例: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其它:肝经输穴、原穴。
「足阳阴胃经穴」
伏兔
位置: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处。 当股直肌肌腹中。
《针灸甲乙经》:在膝上六寸起肉间;《医学入门》:膝髀罅上六寸向里。
功效:祛寒湿,利腰膝。
主治:古代记述:腰膝冷痛,下肢麻痹不仁,脚气,寒疝,狂邪鬼语,风劳气逆,少气。
近人报道:下肢瘫痪,膝关节炎,荨麻疹,股外侧皮神经炎。
方例:下肢瘫痪:肾俞,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足少阳胆经穴」
居髎
位置: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突出部连线的中点处。
《针灸甲乙经》: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者中。《循经考穴编》:合居环跳上二寸五分;《医宗金鉴》:维道下行三寸,即维道后下方三寸。《针灸集成》:在维道下二寸后开五分,环跳前,横直环跳,相去三寸微高些。
功效:利腰髋,祛风湿。
主治:古代记述:腰痛引少腹,腿风,瘫痪,痿弱,腿脚诸疾,下利。
近人报道: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胃痛,下腹痛,膀胱炎,睾丸炎,子宫内膜炎。
方例:腿风湿痛:居髎、环跳、委中。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交会穴:阳跷、足少阳之会。
饮食养生
运动养生